作物育种学总论新版5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55
绪论第一节 作物进化与遗传改良作物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 群体作物育种学的发展:育种目标要求提高;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研究评价、利用及创新;广泛采用现代技术和仪器;开拓新的育种途径和技术第三节 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种质资源工作上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育种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加强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育种单位间的合作;种子产业化第一章 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第一节 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天然异交率的测定方法:选择受一对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作为遗传测定的标记性状。
以具有隐形性状的品种为母本,将父、母本等距、等量隔行种植,任其自由传粉结实,然后将母本植株上收获的种子播种,进行后代苗期性状的测定天然异交率=总个体数中显性性状个体数11F F * 100% 两种特殊的有性繁殖方式:1、自交不亲和性:具有完全花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
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 自交不育性(向日葵、甜菜、白菜、甘蓝等)2、雄性不育性:植株的雌蕊正常发育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大麦、 小麦、棉花、向日葵)分类:1、受核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性2、细胞质雄性不育性2、无性繁殖无性系:由营养体繁殖的后代称为无性系,他来自母本的营养体,都保持母本的性状而 不发生或少发生性状分离现象无融合生殖:植物的雌雄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受 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以繁衍后代的方式分类:无孢子生殖;二倍体孢子生殖;不定胚生殖;孤雌生殖;孤雄生殖第二节 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遗传效应自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使纯合基因型保持不变 对纯合基因型品种群体中的不同个体 而言,基因型是同质的,对一个个体的同源染色体而言,等位基因 是纯和的,这样的群体称为同质纯和群体2、自交使杂交基因型的后代发生形状分离3、自交引起后代生活力衰退 异花授粉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衰退, 称为自交衰退,表现为生长势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 低2、异交的遗传效应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异交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异交使后代的生活力增强,主要表现在生长势、繁殖力、抗逆性等性状的增强和产量的提高,即数量性状方面比亲本明显提高,称为杂种优势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1、作物品种的类型1、自交系品种:又称纯系品种,是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经过连续多代的自交加选择而得到的同质纯和群体2、杂交种品种:在严格选择亲本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3、群体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2、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1、自交系品种:1、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2、拓宽遗传变异范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2、杂种品种:1、包括自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
第1章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2.从作物育种的角度,简述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
自交的遗传效应1.保持纯合基因型(自花授粉作物良种繁育的依据)2.使杂合后代基因型趋于纯合,并发生性状分离,每自交1代,杂合基因型减半; 杂合基因多,纯合慢【杂交育种、纯系(自交系)品种选育依据】3.后代生活力衰退杂合基因型作物自交后代生活力衰退(自交衰退);自花授粉作物杂交种也有衰退现象。
异交的遗传效应1.异交形成杂合基因型2.增强后代的生活力。
3.根据品种群体内个体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以及个体间基因型的情况,可将不同的品种归纳为哪几种群体类型?自交(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无性系品种(clonal cultivar)第2章种质资源1.名词解释种质资源(germplasm resources):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 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起源中心:凡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具有地区特有变种性状和近亲野生(栽培)类型的地区。
初生中心:最初始的起源地(原生起源中心;)次生中心:作物由原生起源中心地向外扩散到一定范围时,在边缘地点又会因作物本身的自交和自然隔离而形成新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多样化地区。
原生作物:人类有目的驯化的植物(小麦、大麦、玉米、棉花等)。
次生作物:与原生作物伴生的杂草,当其被传播到不适宜于原生作物而对杂草生长有利的环境时,被人类分离而成为栽培的主体作物(燕麦和黑麦)。
遗传多样性:基因库或基因银行(gene pool,gene bank):指储备的具有形形色色基因资源的各种材料。
初级基因库( gene pool 1 ):资源材料间能相互杂交,正常结实,无生殖隔离,杂种可育,染色体配对良好,基因转移容易。
次级基因库( gene pool 2 ):资源间的基因能转移。
存在生殖隔离,杂交不实或杂种不育,须借助特殊育种手段实现基因转移。
作物育种学总论绪论:在农业生产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实施“粮食安全”策略,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的。
一是通过作物的遗传改良,选育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农作物优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二是通过改善和保证优良品种的生长发育条件,充分发挥其高产优质高效的作用。
前者属于作物育种学科研究的内容,后者则主要是属于作物栽培学的。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的报告中指出,今后国际粮食总产量增长的20%可依靠面积的增加,而80%将依赖于单产水平的提高。
单产提高的60%~80%将来源于良种的科技进步。
一、作物育种学及其内容、性质和任务1.什么是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育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1)制定育种目标及其实施策略;(2)搜集并研究、鉴定种质资源;(3)人工创造变异的途径、方法与技术;(4)选择的理论和方法;(5)目标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鉴定与选择方法;(6)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与方法;(7)育种不同阶段的田间试验技术;(8)新品种的审定推广和种子生产。
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在研究和掌握作物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基础上,发掘、研究和利用有关的种质资源,针对一定地区的经济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采用适宜的育种途径和方法,选育适于本地区的作物优良品种;同时在其繁育推广过程中,要保持和提高其种性,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优质种子,促进“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
作物育种学是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和植物生态学为主要理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的作物育种科学已远远超出一门学科的范畴,除了上述的主要理论基础外,它还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生物化学、生物技术、生物统计、农产品加工等多学科知识与研究方法,而且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此,要做好育种工作,需要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巧;还要了解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国内外育种工作的现状与动态,在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育种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通过艰苦的劳动才可得以实现。
作物育种学(总论)必须掌握的内容(一)第一章1 有性繁殖、无性繁殖2 无融合生殖及其类型?生产上的意义?3 自交的遗传效应。
正确理解P14的“Xn =(1-1/2 r)n *100%”。
4 “自交引起后代生活力衰退”,为什么?这对自花授粉作物和异花授粉作物来说有何异同?5 品种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
6 作物品种一般可分为自交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和无性系品种,论述四种类型品种群体的遗传组成及其育种特点?7 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自交不亲和性第二章1.种质资源的概念,存在的类型或形态。
2 作物种质资源的类型很多,从遗传育种的角度,按育种实用价值可以分为地方品种、主栽品种、原始栽培类型、野生近缘种、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等;按亲缘关系可分为初级基因库、次级基因库、三级基因库。
3. 举例说明种质资源在育种上的重要性。
4 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是在De Candolle(1886)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
瓦维洛夫从1920年起采集到30万份作物及其近缘种属的标本和种子,用地理区分法观察这些植物种类和变种的分布情况,发现了物种变异多样性与分布的不平衡性,于1951年提出了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5 简述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主要内容(4点)。
6 根据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原生中心和次生中心是怎么划分的?7 “为了很好地保存和利用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丰富和充实育种工作和生物学研究的物质基础,种质资源工作的首要环节和迫切任务是广泛发掘和收集种质资源并很好地予以保存”。
谈谈你对这句好的理解。
第三章1 育种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育种方法)。
2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收获指数3 制订育种目标要考虑的因素。
4 一个品种若能在生产上推广,应具备的优良特征。
第四章1 引种的气候相似性原理2 植物的发育特性3 影响引种成功的因素4 低温长日照作物的引种规律;高温短日照作物的引种规律5 Johannsen提出了纯系学说,这是选择育种的理论基础。
【精品】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
园艺作物育种学是研究园艺作物的遗传、育种、种质资源等方面的学科。
它的目标是通过改良和选育,培育出品质优良、产量高、抗性强的新品种,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市场需求。
园艺作物包括果树、蔬菜、花卉、观赏树木等,在人类的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装饰和营养作用。
而园艺作物的育种则是通过传统和现代育种方法,将有利性状遗传到下一代,并逐渐积累和改进这些有利性状,以提高种植品种的适应性、耐性和产量。
园艺作物育种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遗传基础研究:对园艺作物的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稳定性进行研究,探索有利性状的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
2. 种质资源评价:对园艺作物的野生和栽培种质资源进行评价和筛选,确定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种质资源。
3.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配制新种质,利用亲本间的遗传亲缘关系,迅速累积有利性状,并在新品种中实现优势亲和基因的重组。
4. 突变育种: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诱发植物突变,筛选出新特性的变异体,如新的形态或新的抗病性,作为新品种的育种材料。
5. 分子育种: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工程技术,对园艺作物的遗传信息进行研究和利用,加速选育进程,提高品质和产量。
园艺作物育种学对于园艺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前景。
通过选育出抗性强、适应性好的新品种,可以提高作
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同时,还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
因此,园艺作物育种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物育种学总论名词解释:1、杂交育种:通过两个或更多各亲本品种杂交获得杂种,进一步从杂种后代自交分离群体内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2、回交育种:两种亲本杂交后,从F1回交于亲本之一,从回交后代选择特定植株仍回交于该亲本,如此连续进行若干次自交选择育成新品种的方法3、育种目标:指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对计划选育的新品种提出应具有的优良的特征特性,也就是对育成品种在生物学和经济学性状上的具体要求4、种质资源:一般指具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类生物类型5、特殊配合力:指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6、一般配合力:指一个纯系亲本与其他若干系品种杂交后,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7、胞质不育:是受细胞质不育基因和对应的细胞核不育基因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8、细胞质雄性不育: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或可育花粉的母性遗传现象9、核不育性:受细胞核不育基因控制的,与细胞质无关的雄性不育类型10、品种审定:新品系或引进品种在完成品种试验程序后,省级或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试验结果,审定其能否推广,能推广的审定其范围,这一过程就叫品种审定11、区域试验:是鉴定作物新品种使用价值和适应区域范围的一种多点试验,包括点的品种、比较试验和生产试验12、垂直抗性:寄主品种对病原菌某个或少数生理小种免疫或高抗,而对另一些生理小种则高度感染的13、水平抗性:寄主的某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对病原菌的不同小种没有特异反应或专化反应14、复合杂交:涉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亲本,要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杂交15、单交:两个品种进行杂交称为单交,只需进行一次杂交,简单易行,育种方便16、群体杂交:通过鉴定选择,人工控制的自由交配等一系列育种手段,改变基因、基因型频率,增加优良基因的重组,从而达到提高有利基因和基因型频率的方法17、细胞全能性:一个细胞所具有的产生完整生物个体的固有能力18、选择育种:是指对现有品种群体中出现的自然变异进行性状鉴定、选择并通过品系比较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育种途径。
《作物育种学各论》必须掌握的内容绪论1、育种计划所包含的基本内容(书本P1)确定所要选育的品种类型;明确选育目标性状与要求;筹措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及育种群体的创造;提出所拟采用的育种途径、方法、技术与策略;规划田间育种试验和试验测试的布局与配合;安排新品种审定和种子的扩繁与生产。
2、品种类型及其特点(P1)1、自交系品种2、杂交系品种3、群体系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自花授粉作物的杂交合成群体,自花授粉作物的多系品种4、无性系品种3、育种目标性状(P3)育种目标包括产量、品质、生育期、抗病虫性,对环境的适应性、抗逆性、遗传和环境互作特性、繁育特性,以及一些特异要求如立苗性、扦插成活率、耐农药度性能等。
4、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第4页)1、地方品种:常具有多种自然变异类型的群体。
经长期的自然选择保留下来的农家品种是最宝贵的育种资源。
2、引种(外来种):引进新的种质,包括野生种。
3、有性杂交:1)变异方向可以由亲本选配加以控制;2)可以通过各种杂交方式创造杂种群体;3)杂交育种常伴随较长的分离纯合过程;组群筛选法花培育种法4、人工诱变: 1)创造新材料 2)培育新品种5、无性系变异6、转基因育种:遗传基础狭窄导致遗传脆弱性————拓宽遗传基础5、育种的主要途径、方法、技术和策略。
与“育种性状遗传变异的来源”结合起来回答。
1)育种途径:杂交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生物技术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育种,转基因育种,诱变育种,辐射育种,航天育种,太空育种2)育种的试验技术:1、育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对目标性状进行鉴定,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
2、注重田间试验技术,保证试验准确性与精确性是最基本的育种策略。
3、试验的唯一差异原则:非处理因素的一致性。
4、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局部控制.5、最常用:间比设计、随机区组设计。
6、杂交育种的程序、多点试验。
6、育种的田间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力求试验处理品种、品系效应的唯一差异(含义?),具体与育种进程相对应。
作物育种学总论一、填空题1、物种进化决定于三个因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2、育种的总体目标是:高产、优质、稳产、生育期适当和适应性强。
3、有性繁殖包括:自花授粉、异花授粉、常异花授粉;无性繁殖包括:营养体繁殖、无融合生殖。
4、中国东部亚洲中心起源的作物有:黍、稷、粟、高粱、裸粒无芒大麦、荞麦、大豆、茶、大麻、芝麻等。
5、收集种质资源的方法:直接考察收集、征集、交换、转引。
6、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种植保存、贮藏保存、离体保存和基因文库技术保存。
7、种质资源的研究内容包括:收集、保存、鉴定、创新和利用。
8、鉴定方法: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自然鉴定与诱发鉴定、当地鉴定和异地鉴定9、选择方式:顺次选择、独立淘汰选择、指数选择。
10、杂交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基因互组、基因积累。
11、杂种优势的遗传学基础: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上位假说和基因组互作假说。
12、测定配合力的方法:顶交法、双列杂交法、多系测交法。
13、配合力测定可分为:早代测定、中代测定、晚代测定。
14、植物表达载体的类型: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目的基因表达盒、重组载体。
15、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性: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
二、名词解释1、品种: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自身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特定群体。
2、育种目标:在一定的生态、生产条件下,对所要育成品种就具备一系列优良性状的要求指标。
3、有性繁殖:性繁殖是利用雌雄受粉相交而结成种子来繁殖后代的方法。
4、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方法。
5、自花授粉: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或同株的花粉传播到同株的雌蕊柱头上的方式。
6、异花授粉:雌蕊柱头接受异株花粉的授粉方式。
7、常异花授粉:一种作物同时依靠自花授粉和异花授粉两种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
8、自交不亲和性: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自花花粉落在柱头上,不能发芽或不能受精结实的特性。
9、种质资源:狭义:指用于选育新品种的材料;广义:有特定种质或基因,可供育种及相关研究利用的各种生物类型。
作物育种学总论作物育种学总论绪论1、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2、作物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学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的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有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3、作物育种学的:A、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B、搜集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C、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突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4、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能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包括有意的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发展方向。
6、品种:是指具有共同来源和一致性状的栽培作物,遗传性稳定,且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第一章作物的繁育方式及品种类型1、作物繁殖方式:(1)作物繁殖的方式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有性繁殖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A、自花授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自然异交率一般低于1%,不超过4%。
B、异花授粉:玉米、黑麦、向日葵、白菜型油菜、甘蔗、甜菜、大麻、三叶草等,自然异交率至少在50%以上。
C、常异花授粉:棉花、甘蓝型油菜、芥菜型油菜、高粱、蚕豆等,自然异交率在5%——50%之间。
(3)无性繁殖的营养繁殖:甘薯、马铃薯、木薯、甘蔗等。
2、作物品种的类型和各类作物的育种特点:(1)类型:A、自交系品种;B、杂交系品种;C、群体品种;D、无性系品种。
(2)育种特点:A、自交系品种:a、自花授粉加单株选择的育种方法;b、拓展遗传变异范围,在大群体中进行单株选择。
B、杂交系品种:a、包括自交系育种和杂交组合育种两个育种程序,贯穿于两个程序之间的关键问题是自交系间的配合力测定;b、对影响亲本繁殖和配制杂种产量的性状必须加强选择;c、需要建立相应的种子生产基地和供销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