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义齿修复有关的基础知识1-解剖和分区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43
《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有关的基础知识全口义齿为牙列缺失患者制作的义齿。
由基托和人工牙两部分组成。
它是黏膜支持式义齿。
发展史:早期的全口义齿可追溯到17世纪,人们曾用兽骨,木头,和象牙等材料制作义齿。
一、无牙颌的解剖标志1.概念:区分牙列缺失上下牙列无天然牙存在。
牙列缺损:上下颌牙列内的不不同部位有不同数目的牙齿缺失,牙列内同时有不同数目的天然牙存在。
牙体缺损:各种牙体硬组织不同程度的质地和生理解剖外形的损坏或异常,它常表现为正常牙体形态,咬合及邻接关系的破坏。
2.解剖标志(1)牙槽嵴是自然牙列赖以生存的基础。
牙列缺失后牙槽突逐渐吸收形成牙槽嵴。
上下颌的牙槽嵴将整个口腔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口腔前庭和口腔本部。
(2)口腔前庭是一潜在的间隙。
A.唇系带位于口腔前庭内相当于原中切牙近中交界线的延长线上,通常其末段离开牙槽嵴顶约4-5mm.B.颊系带位于双尖牙压根部,是提口角肌的附丽处,颊系带将口腔前庭分为前弓区和后弓区。
唇颊系带之间为前弓区,颊系带之后为后区C.颧突:位于后弓区内相当于左右两侧上颌第一磨牙根部的骨突。
颧突将咀嚼压力分散到两个部分,眶外缘和颧弓。
若在此区延长基托――扩大支持范围――稳定,排牙时希望将上颌第一磨牙排在此区域内,此区应做缓冲。
D.上颌结节固位的重要区域。
上颌义齿的颊侧翼缘区应充满此区域。
上颌结节基托应完全覆盖此区。
E.颊侧翼缘区又称颊棚区。
外界是下颌骨外缘,内侧是牙槽嵴的颊侧斜坡。
前缘是颊系带,后缘是磨牙后垫F.远中颊角区位于下颌骨嚼肌前缘颊侧翼缘区的后方。
(3)口腔本部G.切牙乳突是上颌重要的,稳定的标志。
人类有牙齿以来保留下来的最明显的恒定的标志。
两个上颌中切牙的交界线应以切牙乳突为准;上颌中切牙唇面置于切牙乳突中点连线前8-10mm;上颌两侧尖牙牙尖顶的连线应通过切牙乳突中点前后1m m范围。
H.翼上颌切迹由上颌结节与蝶骨翼突愈合形成。
是上颌口腔前庭与口腔本部的交界处。
I.舌系带避让J.舌下腺可以随下颌舌骨肌的运动上升和下降。
口腔修复学――全口义齿
【教学内容】
1.全口义齿概述
2.牙列缺失后口腔组织的改变无牙颌的结构特点、解剖标志及分区3.无牙颌的口腔检查和修复前的准备
4.无牙颌印模和模型
5.全口义齿的结构和基托范围、辅助固位方法
6.颌位关系的一些基本概念颌位关系的确定、记录和转移
7.全口义齿人工牙的选择和排列
8.全口义齿的固位与稳定全口义齿的平衡牙合
9.全口义齿美学
10.全口义齿试牙、戴牙、戴牙后常见问题及处理
11.单颌全口义齿即刻全口义齿覆盖全口义齿
【学习要求】
1.掌握内容
(1)无牙颌的结构特点、解剖标志及分区
(2)无牙颌的口腔检查及修复前的准备
(3)取无牙颌印模的原则和方法
(4)全口义齿的结构和基托范围、、辅助固位方法
(5)记录颌位关系的重要性,确定、记录和转移颌位关系的方法(6)全口义齿人工牙的选择的原则
(7)排列全口义齿人工牙的原则和方法
(8)全口义齿牙合平衡的重要性和调整方法
(9)全口主齿的固位原理及影响固位的因素,增强固位的方法2.熟悉部分
(1)牙列缺失后口腔组织的改变
(2)确定髁导斜度、切导斜度的方法
(3)全口义齿试牙、戴牙、戴牙后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
(4)单颌全口义齿的制作要点
(5)即刻全口义齿、覆盖全口义齿的适应症、优缺点、制作要点3.了解部分
(1)全口义齿美学的重要性,影响全口义齿美观效果的因素(2)全口义齿的修理与重衬。
全口义齿修复学全口义齿修复学是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牙列缺失的一门学科。
概论无牙颌(edentulous jaws):在人体上下颌骨上,因龋病、牙周病及老年退变等原因,逐渐失去所有天然牙,称无牙颌或无牙状态。
颌弓:牙列缺失的牙弓不再称牙弓,而称无牙颌弓。
单颌牙列缺失:指上颌或下颌的天然牙全部缺失,其对颌可能是完整的,也可能伴有牙列缺损。
双颌牙列缺失(edentulous):上下颌所有天然牙全部缺失。
覆盖全口义齿:由天然牙根支持的全口义齿为覆盖全口义齿。
种植全口义齿:由种植体支持的全口义齿为种植全口义齿。
无牙颌病人的病因、年龄与发病率病因:龋病、牙周病、老年生理性退变、肿瘤、外伤、畸形、不良修复等原因。
年龄:从青年到老年均可发生,60岁以上多见。
第一章牙列缺失的组织改变牙列缺失后,由于咀嚼功能遭受破坏,不仅口腔软硬组织会发生改变,而且相邻器官也会产生失调现象。
组织改变颌骨的改变软组织的改变颞颌关节的改变颌骨的改变:牙列缺失后,颌骨的改变主要表现在牙槽骨的吸收。
牙槽骨逐渐变圆钝,随着吸收的不断进行,上下颌骨逐渐失去原有的形状和大小。
上下颌前牙区吸收速率快,后牙区、腭穹隆、上颌结节、下颌磨牙后垫的改变最少。
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将终身持续,稳定在每年约0.5 mm的水平。
牙槽骨的吸收速度有关因素:缺牙原因缺牙时间骨质致密度全身健康情况是否修复及修复效果1·缺牙原因:牙周病所致牙列缺失,牙槽骨吸收的速度远比龋病、外伤等快。
2·缺牙时间:不同缺牙时间,牙槽骨吸收速度不一样。
两年半时间内牙槽骨体积变化为100%,各时期吸收累积比例为:拔牙1m:40 %。
牙后3m:60 %;拔牙后六个月:80 %;拔牙后一年:90 %;牙后两年半:100 % 3·骨致密度:骨致密度不同,吸收程度和速度不同,骨松质比骨密质吸收速度快。
所以不同部位吸收情况不同。
上颌骨外侧骨板较内侧骨板疏松,而下颌骨内侧骨板疏松。
第七章牙列缺失的全口义齿修复一、教学要求(考试占10-15分)(一)掌握无牙颌的结构特点、解剖标志及分区,全口义齿的固位和稳定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临床操作步骤(印模、颌位关系记录)。
(二)熟悉全口义齿修复前的准备、技工制作操作(排牙原则、平衡牙合理论)、戴牙时的注意事项及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三)了解牙列缺失对机体的影响,牙列单颌全口义齿和即刻全口义齿的特点和修复要求。
二、教学内容(一)牙列缺失的病因、患病率、影响,老年患者咀嚼器官的生理特点。
(二)无牙颌的解剖标志及其临床意义,组织结构特点与全口义齿修复的关系,牙列缺失的组织改变。
(三)全口义齿的固位原理(吸附力、大气压力、表面张力),影响全口义齿固位的有关因素(颌骨的解剖形态、口腔粘膜的性质、基托的边缘、唾液的质和量),影响义齿稳定的有关因素(良好的咬合关系、合理的排牙、理想的基托磨光面)。
(四)全口义齿修复前与患者的交流、口腔检查、外科处理,全口义齿与终止全口义齿的选择。
(五)全口义齿制作。
1.全口义齿印模的分类(一次、二次印模法:开口、闭口式印模法:粘膜静止,运动式印模法)。
、步骤方法、要求及模型的要求、灌注方法。
2.颌位关系记录与转移。
①垂直颌位关系,包括垂直距离、牙合托的定义,确定垂直距离的方法,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②水平颌位关系(哥特氏弓描计法、直接咬合法、肌监控仪法)。
③确定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位记录的操作步骤。
④上牙合架的操作步骤,前伸踝道斜度、侧方踝道斜度、切道斜度的确定。
3.排牙,包括人工牙的选择(质地、形态、色泽和大小)、排牙原则(美观原则、组织保健原则、咀嚼功能原则)、前牙后牙排牙方法。
4.平衡牙合的分类(正中牙合平衡、非正中牙合平衡、)平衡牙合的理论(五因素:髁导斜度、切导斜度、补偿曲线曲度、牙尖斜度或牙尖高度、定位平面斜度,十定律,三因素四定律)。
.5.试戴,包括义齿在牙合架上的检查,义齿戴入口腔后局部比例是否协调、颌位关系、前牙、后牙、基托、垂直距离和发音的检查,试戴时常见问题(垂直距离错误、牙合位错误、平衡牙合调整、牙合平面偏斜、外型不理想)及处理。
⽛列缺失的全⼝义齿修复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列缺失的全⼝义齿修复⼀、教学要求(考试占10-15分)(⼀)掌握⽆⽛颌的结构特点、解剖标志及分区,全⼝义齿的固位和稳定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临床操作步骤(印模、颌位关系记录)。
(⼆)熟悉全⼝义齿修复前的准备、技⼯制作操作(排⽛原则、平衡⽛合理论)、戴⽛时的注意事项及其出现的问题和处理、修复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处理。
(三)了解⽛列缺失对机体的影响,⽛列单颌全⼝义齿和即刻全⼝义齿的特点和修复要求。
⼆、教学内容(⼀)⽛列缺失的病因、患病率、影响,⽼年患者咀嚼器官的⽣理特点。
(⼆)⽆⽛颌的解剖标志及其临床意义,组织结构特点与全⼝义齿修复的关系,⽛列缺失的组织改变。
(三)全⼝义齿的固位原理(吸附⼒、⼤⽓压⼒、表⾯张⼒),影响全⼝义齿固位的有关因素(颌⾻的解剖形态、⼝腔粘膜的性质、基托的边缘、唾液的质和量),影响义齿稳定的有关因素(良好的咬合关系、合理的排⽛、理想的基托磨光⾯)。
(四)全⼝义齿修复前与患者的交流、⼝腔检查、外科处理,全⼝义齿与终⽌全⼝义齿的选择。
(五)全⼝义齿制作。
1.全⼝义齿印模的分类(⼀次、⼆次印模法:开⼝、闭⼝式印模法:粘膜静⽌,运动式印模法)。
、步骤⽅法、要求及模型的要求、灌注⽅法。
2.颌位关系记录与转移。
①垂直颌位关系,包括垂直距离、⽛合托的定义,确定垂直距离的⽅法,垂直距离恢复不正确的影响。
②⽔平颌位关系(哥特⽒⼸描计法、直接咬合法、肌监控仪法)。
③确定垂直距离和正中关系位记录的操作步骤。
④上⽛合架的操作步骤,前伸踝道斜度、侧⽅踝道斜度、切道斜度的确定。
3.排⽛,包括⼈⼯⽛的选择(质地、形态、⾊泽和⼤⼩)、排⽛原则(美观原则、组织保健原则、咀嚼功能原则)、前⽛后⽛排⽛⽅法。
4.平衡⽛合的分类(正中⽛合平衡、⾮正中⽛合平衡、)平衡⽛合的理论(五因素:髁导斜度、切导斜度、补偿曲线曲度、⽛尖斜度或⽛尖⾼度、定位平⾯斜度,⼗定律,三因素四定律)。
.5.试戴,包括义齿在⽛合架上的检查,义齿戴⼊⼝腔后局部⽐例是否协调、颌位关系、前⽛、后⽛、基托、垂直距离和发⾳的检查,试戴时常见问题(垂直距离错误、⽛合位错误、平衡⽛合调整、⽛合平⾯偏斜、外型不理想)及处理。
全口义齿的分区、缓冲区的部位、磨光面的要求及作用全口义齿是一种用于替代全部缺失牙齿的修复方案,包括上颌和下颌的所有牙齿。
下面是有关全口义齿的分区、缓冲区的部位、磨光面的要求及作用的信息:1、分区:全口义齿可以分为上颌和下颌两个区域。
上颌区:上颌区是指上颌牙槽骨的区域,其中需要安装上颌全口义齿。
下颌区:下颌区是指下颌牙槽骨的区域,其中需要安装下颌全口义齿。
缓冲区:在全口义齿设计中,缓冲区是指上颌和下颌之间的垂直距离。
缓冲区的目的是为了提供足够的空间,以避免上下颌义齿之间的直接接触和摩擦,减少患者不适感和损坏食物的可能性。
2、磨光面的要求及作用:全口义齿中的磨光面是指义齿与软组织(口腔黏膜)接触的部分。
以下是磨光面的要求和作用:
平滑度:磨光面应具有光滑的表面,以减少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和摩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舒适性:磨光面的设计应避免对口腔黏膜造成过度压力或不适,以确保患者佩戴全口义齿时的舒适感。
清洁性:磨光面应易于清洁和维护,以避免细菌滋生和口腔健康问题。
稳定性:磨光面的设计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以确保全口义齿的固位和功能性。
3、作用:
全口义齿的分区、缓冲区的部位以及磨光面的要求都是为了实现良好的口腔健康、舒适性和功能性。
专业的口腔医生或义齿技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口义齿的设计和制作,以满足患者的个体化需求。
全口义齿的分区缓冲区的部位磨光面的要求及作用一、全口义齿的分区全口义齿一般分为上颌和下颌两个区域。
1.上颌区:上颌区包括上颌牙床、颊侧、腭侧两个区域。
-上颌牙床区:是位于上颌牙槽嵴上的区域,包含上颌前牙床和上颌后牙床。
上颌区由于没有下颌牙的支持,容易出现牙槽嵴萎缩和吸附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全口义齿在上颌区应该注意增加上颌牙床的支承面积,以提高舒适度和牙齿稳固性。
-颊侧区:是上颌区的侧边区域,与面颊相邻。
颊侧区的黏膜往往较薄,脆弱,易受到外界撞击和压迫,因此,在设计全口义齿时需要考虑到颊侧区的保护与压迫分散。
-腭侧区:是上颌区的腭侧内侧区域,为居中的牙槽嵴部位。
由于腭侧区位于腭面,所以设计上要考虑到对腭面的适应性以及舒适性。
2.下颌区:下颌区包括下颌牙床、舌侧、内侧侧两个区域。
-下颌牙床区:是位于下颌牙槽嵴上的区域,包含下颌前牙床和下颌后牙床。
下颌牙床区相对要坚固一些,但也容易出现牙槽嵴萎缩和吸附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在设计全口义齿时需要注意增加下颌牙床的支持面积,以提高舒适度和牙齿稳固性。
-舌侧区:是下颌区的侧边区域,与舌相邻。
舌侧区的黏膜较厚,相对坚固,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的压迫,因此需要在设计全口义齿时考虑到舌侧区的保护与压迫分散。
-内侧区:是下颌区的内侧嵴的区域。
在设计全口义齿时,需要考虑到对内侧嵴的支持和舒适性。
二、缓冲区的部位在全口义齿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牙床组织与义齿基托之间的缓冲区,以保护牙床组织并分散咬合力。
1.上颌缓冲区:包括ǚ颈前缘、颊侧缓冲区和舌侧缓冲区。
上颌区的缓冲区要考虑到对颊侧和舌侧的保护。
2.下颌缓冲区:包括舌侧缓冲区和颊侧缓冲区。
下颌区的缓冲区主要考虑到对颊侧和舌侧的保护。
1.磨光面的要求磨光面是全口义齿中负责与黏膜组织接触的部分,其要求如下:-表面光滑:磨光面应该光滑细腻,不存在突起、刺激物等,以避免刺激和损害黏膜组织。
-角度圆滑:各个角度和边缘的过渡要平滑圆润,以避免刺激和损伤黏膜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