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 格式:ppt
- 大小:652.50 KB
- 文档页数:69
2021年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解读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Contents目 录共识形成1共识内容2建议与展望3共识形成1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原则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A护理的规范化BC护理、标准化护理同质化202120192019 年 6 月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委派其护理学组组织国内重症血液净化相关专家撰写本共识。
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检索和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经多轮会议讨论和沟通确定共识内容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专家,为每项共识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综合评分以0~9 分计分,确定各条目的推荐强度组织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专家进行 2 轮线上讨论2021 年3 月初形成共识终稿,包括 5 个版块(即重症血液净化护理管理、血管通路维护、上机护理、运行护理、下机护理)35 个共识条目共识内容2共识内容包括上机运行强调预充和上机容量管理、报警处理、抗凝管理回血方法方式消毒隔离管理培训和质控维护预防并发症运行下机1.1管理篇培训和质控,以进一步提高重症血液净化的护理质量(1)推荐从事重症血液净化的护士需经过系统的重症血液净化培训,并获得相关资质。
(8.15±1.26)分培训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推荐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重症血液净化护士的层级采用分阶段、进阶式的培训方式培训,课程可设置初、中、高级 3 个层次。
(2)推荐定期对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与再培训。
(7.91±1.22)分(3)推荐 1 名护士最多同时看护 1~2 例行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7.62±1.30)分建议 1 名 ICU 护士最多同时看护 1~2 例行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
对于肾内科主导的重症血液净化(即肾内科护士到 ICU 管理 CRRT 设备),1 名肾内科护士最多可同时负责 2~3 台 CRRT机器。
管理篇2.1(4)推荐开展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科室建立重症血液净化质控体系(8.41±0.70)分。
2021中国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最全版)重症血液净化是一门科学,其治疗过程复杂,需要严格的护理管理。
为了推进重症血液净化护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我们制订了本共识。
共识内容以临床实践经验为基础,检索和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由10名重症护理专家组成工作组完成。
共识包括5个版块,共35个共识条目,旨在提高重症血液净化的护理质量和患者的预后。
2.血管通路维护篇在重症血液净化治疗中,血管通路维护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护士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血管通路的感染和损伤。
同时,还需要注意血管通路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确保治疗效果。
3.上机护理篇上机护理是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
护士需要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4.运行护理篇运行护理是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持续环节。
护士需要严格按照治疗方案进行操作,注意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参数,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5.下机护理篇下机护理是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结束环节。
护士需要注意患者的情况变化,及时处理并记录相关信息,以便后续的治疗和评估。
同时,还需要注意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支持。
推荐对从事重症血液净化的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和资质认证,以确保其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由于重症患者病情的复杂多变性,血液净化的方式需要灵活选用不同的技术。
因此,建议采用分阶段、进阶式的培训方式,设置初、中、高级3个层次的课程,以适应不同护士的需求。
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关资质后方可从事血液净化护理相关工作。
推荐定期对重症血液净化护理人员的能力进行评估与再培训,以确保其能够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能力。
由于重症血液净化治疗的实践频率相对较低,建议每个医疗机构或卫生保健系统都必须制订自己的能力评估计划,进行持续的培训、实践和定期评估,以保证护士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水平。
最新: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重症血液净化技术主要包括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浆置换、免疫吸附、体外膜肺氧合(ECMO)、体外二氧化碳去除(ECCO2R)及一些组合技术等。
一•总论共识意见1: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8.44分)通畅的血管通路是血液净化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血管通路可明显减少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的报警次数,保证治疗过程的连续性,从而保证血液净化治疗的质量。
共识意见2:推荐依据重症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血管通路的建立及维护过程中进行决策。
(8.03分)与慢性维持性透析患者不同,危重症患者病情更加复杂:容量不足/过负荷、进行无创/有创机械通气、凝血功能异常、反复中心静脉穿刺、放疗、留置起搏器、感染、特殊体位等,对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共识意见3:推荐建立血管通路的医生经过包括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的系统培训。
(8.01分)实施血管通路建立的临床医生,首先应进行系统且有质量保证的培训I,内容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及模拟人操作。
共识意见4:推荐将〃透析导管〃更名为〃血液净化导管〃。
(8.04分)二.重症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建立共识意见5:推荐重症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8.17分)中心静脉导管是重症血液净化最常用的血管通路。
目前血液净化导管分为临时血液净化导管(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和长期血液净化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长期血液净化导管置管操作较临时导管复杂、费时、费用高,并发症相对多,移除时也有一定的技术难度。
由于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需要立即或尽早进行,且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平均肾脏替代治疗为12-13d,故多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由于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等血液净化方法对血流量的要求不如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高,可在满足流量要求前提下,采用单根针或导管建立外周静脉-静脉穿刺血管通路。
共识意见6:推荐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血液净化导管。
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血液净化技术指各种连续或间断清除体内过多水分、溶质方法的总称,该技术是在肾脏替代治疗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在急诊、危重症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了急诊、ICU治疗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技术。
为进一步规范血液净化治疗技术在急诊的应用,国内部分专家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制定《血液净化急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1 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概述1913年,美国Johns Hopkins医学院John Jacob Abel及其同事用火棉胶制成管状透析器,用水蛭素作为抗凝剂,对兔进行了2h的血液透析,开创了血液透析技术。
1960年,美国学者Scrihner 等首先提出了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概念,即缓慢、连续地清除水和溶质的治疗方法。
1977年,德国学者Kramer等开始利用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技术抢救肾功能衰竭患者。
1979年,Bamauer-Bichoff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
1986年,意大利ClaudioRonco 教授首次提出了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AVHDF)应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
1995年,首届国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会议在美国圣地亚哥正式举行,确定了CRRT 的定义:采用每天连续24h或接近24h的一种长时间、连续的体外血液净化疗法以替代受损的肾功能。
2004年,第九届CRRT 美国圣地亚哥会议上,Ronco教授把CRRT 的治疗扩展为多器官支持疗法(MOST)。
目前血液净化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肾损伤(AKI)、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MODS、严重心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乳酸酸中毒、严重电解质紊乱、药物或毒物中毒、重症胰腺炎等疾病。
2 技术原理血液净化包括肾脏替代治疗(RRT)、血液灌流(HP)及血浆置换(PE)等。
2023中国重度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最
全版)
一、背景
本共识旨在提供最新的中国重度血液净化护理指南,旨在帮助
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重度血液净化护理服务。
二、定义和目标
1. 重度血液净化:指对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血液灌流和血液滤过等。
2. 目标:提供针对重度血液净化的最佳护理方法和策略。
三、重点内容
1. 患者评估和监测: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肾功能、治疗效果和并
发症风险,同时监测体液平衡和电解质情况。
2. 血液净化设备操作和维护:要确保设备的正确操作和维护,
包括透析机、滤池和管道等。
3. 血流通路护理:应定期检查血液通路的通畅性,注意感染预
防和处理。
4. 抗凝和抗栓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栓风险进行判
断和调整,以减少出血和血栓并发症。
5.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应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和及时处理,包括
感染、出血、低血压和水电解质紊乱等。
6. 全院协作机制:医务人员需与整个医院团队合作,共同制定
并执行血液净化的护理计划。
四、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中国重度血液净化护理专家共识的最全
版内容,旨在指导医务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在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最新研究结果进行细化和调整。
最新:重症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建立2023版专家共识一、重症患者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时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目前血液净化导管分为临时血液净化导管(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和长期血液净化导管(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
由于重症患者血液净化治疗需要立即或尽早进行,且急性肾损伤患者的平均肾脏替代治疗为12~13d,故多选择临时血液净化导管。
如果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之前已经置有长期血液净化导管,可直接使用,但重症患者不建议使用内瘦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对血流量要求不高的血液净化治疗模式(如血浆置换、双重血浆置换等),可在满足流量要求前提下,采用单根针或导管建立外周静脉静脉穿刺血管通路。
二、选用生物相容性好的血液净化导管血液净化导管材质要求是:体外部分稍硬,以便于穿刺;体内部分柔软,可减少血管内膜损伤;生物相容性好,不易形成血栓;不透X线,可摄片观察位置,能安全留置。
符合上述条件的材质,包括聚氨酯、聚乙烯和硅胶。
目前仅推荐聚氨酯、聚乙烯材质导管。
三、存在感染高危因素的重症患者可考虑使用抗菌血液净化导管抗菌导管是指使用抗菌药物、消毒剂和含金属制剂等抗菌物质涂层或浸润的导管,有助于阻止导管定植菌的繁殖和迁移。
以下患者可考虑采用抗菌导管:(1)预期留置导管时间超过7d;(2)一旦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明显影响预后的危重症患者;(3)有反复出现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病史;(4)采用常规感染预防措施后,所在病区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仍然高于预期目标时,但使用抗菌导管不能代替其他感染预防措施。
四、根据血管内径及置管部位选择血液净化导管的型号置管前采用超声评估目标穿刺血管内径,在血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0.45°为达到理想血流速度,选择颈内静脉时,导管尖端应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右颈内静脉常规选择的血液净化导管长度在12-15cm,左颈内静脉应在15~20cm,);选择股静脉时,导管尖端应留置在骼总静脉(股静脉导管长度应在19-24cmI五、颈内静脉置管时应用弯形(鹅颈)导管因头、颈部的相对运动,使用直导管易出现导管固定不良,导管移位、脱出风险增加,并且直导管与血液净化管路接头处容易与头发接触,可能增加感染几率,此时采用弯形导管则能最大程度规避上述风险,同时方便护理,减少感染。
2024甲磺酸萘莫司他的血液净化抗凝应用专家共识要点安全有效的抗凝是血液净化治疗成功的先决条件。
甲磺酸萘莫司他(简称萘莫司他)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具有多靶点抗凝效应,作用于凝血酶、VIa、Xa 和XIa 等关键凝血因子,可用于体外循环的抗凝。
萘莫司他在体外循环中注入血液后即开始降解,血液净化还通过弥散、对流和吸附等方式清除相当比例的萘莫司他,少量进入体内后则通过肝脏和血液快速降解,半衰期仅5~8 min, 对体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因而具有体外局部抗凝特性。
与其他抗凝剂应用于全身抗凝相比,萘莫司他显著降低出血发生率,不仅适用于常规血液净化抗凝,还适用于存在出血风险和活动性出血的患者。
目前,萘莫司他已应用于除活性炭吸附以外的所有血液净化模式。
尽管,萘莫司他作为血液净化抗凝剂在国外已经使用30余年,但其国内应用时间尚短,亟须专家意见指导临床规范应用。
本专家共识主要依据临床证据和专家经验形成,注重引领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旨在推进萘莫司他的临床实践规范,提高血液净化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我国血液净化的高质量发展。
本文分享专家共识7大内容25条推荐意见。
01、NM 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特点1.1 NM 药理作用NM 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分子量为539.58。
NM 药理作用包括:①抗凝作用,通过抑制凝血酶、VIa 、Xa 和XIa 因子活性而发挥抗凝作用;②抗纤溶作用,可与纤维蛋白溶解酶结合,延长纤维蛋白溶解时间;③抗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可促进聚集的血小板解聚;④抑制胰蛋白酶作用,对游离胰蛋白酶及与α2-巨球蛋白结合的胰蛋白酶、磷脂酶A2 都具有抑制作用;⑤其他,抑制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等。
1.2 NM 药代动力学1.2.1 肝脏和血液代谢NM 在体内迅速被代谢、降解,其半衰期为5~8 min。
一般情况下,80%和20%的NM 分别经肝脏和血液清除,血液清除中约90%的NM 经红细胞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