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最新版)
- 格式:docx
- 大小:46.43 KB
- 文档页数:5
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二者的含义在充分认识“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的含义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危险物品的概念。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由于它的化学、物理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者中毒的危险,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我们通常所说的危险物品,主要指的就是这三大类。
重大危险源,从广义上说,就是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
具体讲,是指长期或者临时生产、搬运、使用、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由此可见,“重大危险源”这一概念有三层含义:一是同一类场所或设施(合称单元);二是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的场所或设施;三是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场所、设施。
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核心因素是危险物品的数量是否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
所谓临界量,是指对某种或者某类危险物品规定的一个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物品数量等于或者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即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具体危险物品的临界量,是由危险物品的性质决定的,重大危险源的辩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
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其确定方法基本相同。
生产场所,是指危险物品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场所,包括生产、加工及使用等过程中的中间贮罐存放区及半成品、产成品的周转库房;贮存区,是指专门用于贮存危险物品的贮罐或者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设施、设备以及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可能引发重大事故发生的自然或者人为的因素。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等。
如:不按规定采取安全防护措施,违反操作规程;机器设备的制造及安装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使用国家明令淘汰和禁止使用的工艺及设备;未经培训无证上岗,安全投入不足,企业管理滑坡等,这些现象都属于事故隐患。
何谓重大事故隐患或重大危险源?(一)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三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2007年12月28日发布)。
(二)重大事故隐患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第三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6号,2007年12月28日发布)。
3.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止施工,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项目部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通常情况下,建筑施工现场一、二级风险等级对应的隐患可认定为重大事故隐患。
(三)危险源1.可能导致伤害和健康损害的根源或状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ISO 45001:2018 )。
2.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8001-2011、GBT28002-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3.施工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职业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环境污染的根源或状态(《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GB50656-2011)。
4.可能导致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77-2010)。
5.可能导致人员伤害或疾病、物质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情况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的因素。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同属于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1 目的为了加强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管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洗煤厂范围内,按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18)规定,识别出的所有重大危险源。
3 职责3.1 厂长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负全面责任。
3.2 安检科负责或者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建立档案、向应急管理部门备案及日常监管工作。
3.3 厂长负责保证重大危险源在安全管理与检测监控必要的设备、设施资金方面的投入。
4 程序4.1术语和定义危险化学品: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
单元: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装置、设施或场所,分为生产单元和储存单元。
临界量: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构成重大危险源所规定的最小数量。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生产单元: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及使用等的装置及设施,当装置及设施之间有切断阀时,以切断阀作为分隔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储存单元:用于储存危险化学品的储罐或仓库组成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储罐区以罐区防火堤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仓库以独立库房(独立建筑物)为界限划分为独立的单元。
混合物:由两种或者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体或者溶液。
4.2辨识、分级与评估4.2.1 辨识1)依据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本厂使用的危险化学品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并记录辨识过程与结果。
2)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化学品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危险化学品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单元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
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的数量根据危险化学品种类的多少区分为以下两种情况:①生产单元、储存单元内存在的危险化学品为单一品种时,该危险化学品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是安全生产领域中两个重要的概念。
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而重大危险源则是指可能引发严重事故的危险源头。
本文将从定义、范围、影响和管理四个方面阐述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区别。
一、定义区别事故隐患是指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事故的潜在不安全因素。
这些不安全因素可能是设备故障、操作失误、环境缺陷、管理漏洞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的。
事故隐患具有隐蔽性、随机性、危害性等特点,一旦失控,可能引发严重的事故。
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危险源头。
这些危险源头可能是高风险设备、高风险作业场所、高风险工艺过程等。
重大危险源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性,一旦失控,可能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二、范围区别事故隐患的范围较为广泛,涵盖了生产过程中的各个领域。
例如,化工行业中的易燃易爆品、矿山行业中的冒顶片帮、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交通事故等,都可能成为事故隐患。
此外,事故隐患还可能存在于设备维护、员工宿舍、食堂等环节中。
重大危险源主要存在于高风险行业和领域,如石油化工、煤化工、烟花爆竹等行业,以及交通运输、水电站等场所。
这些行业和领域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大量危险物质和能量,一旦失控,可能引发重大事故。
三、影响区别事故隐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上。
事故隐患的存在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破坏等危害。
虽然事故隐患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但一旦失控,其潜在的危害性却可能非常巨大。
重大危险源的影响则更为严重。
由于重大危险源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性,一旦失控,可能引发重大事故,造成严重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和管理对于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四、管理区别对于事故隐患的管理,主要包括识别、评估、控制和整改等环节。
首先,需要针对不同行业和领域,采取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及时发现和识别出潜在的事故隐患。
接着,对识别出的事故隐患进行评估,判断其危害程度和可能性。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最新版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是指组织为了确保安全生产和预防重大危险事故的发生,而建立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
它的目的是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科学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以及采取必要的防范和控制措施,从而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背景及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企事业单位快速增长,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重大危险源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重大事故,对人员安全和环境产生重大危害的因素。
这些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社会稳定造成重大影响。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在我国,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也得到了高度重视。
制定最新版的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内容1. 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首先,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规定了对重大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估方法。
通过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排查,确定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并对其进行评估,确定其危险性和风险等级。
2. 风险控制措施其次,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规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措施等,以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
3. 责任分工和管理机构在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中,明确了责任分工和管理机构的设置。
各级管理部门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 检查和监督为了保证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和监督机制。
制度规定了监督部门对各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最新版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的意义制定最新版的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对于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和预防重大危险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最新版的制度内容更新更全面,在识别、评估、控制等方面更加科学合理。
针对新的危险源和隐患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要求,增强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害和重大危害<font size="2"> (一)事故《现代汉语词典》将“事故”解释为:多指生产、工作中的意外损失或灾难。
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规定》,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事故分为20种。
(二)事故隐患根据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由于其他因素,物质处于危险状态,可能导致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按危害和整改难度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三)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意味着系统中发生意外后果的可能性大于人们所能承受的范围。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风险程度来表示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风险程度由生产系统中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给出,即:<i>R=f<i>(F·C)*R——风险程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事故的严重程度。
(四)危险源可能造**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来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装满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操作标准,可能使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没有操作标准是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损坏或其他损失的来源或状态。
事故隐患、危险源和重大危险源的定义和关系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
分四级:1、一般事故隐患:可能造成3人(不含3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不含)以下。
2、较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3人以上10人(不含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不含)以下。
3、重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10人以上50人(不含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不含)以下。
4、特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5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
危险源概念: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
危险源.风险、隐患、事故隐患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一)危险源《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中,把其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危险源一般分可为两类:一类是能量或有害物质所构成的第一类危险源,如行驶车辆具有的动能、高处重物具有的势能以及电能等等,都属于第一类危险源,它是导致事故的根源、源头。
另一类是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以及监管缺陷等在内的第二类危险源,也即危险源定义中的不安全的状态、行为。
它就是防控屏障上那些影响其作用发挥的缺陷或漏洞,正是这些缺陷或漏洞致使约束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屏障失效,导致能量或有害物质的失控,从而造成事故发生。
例如,煤气罐中的煤气就是第一类危险源,它的失控可能会导致火灾、爆炸或煤气中毒;煤气的罐体及其附件的缺陷以及使用者的违章操作等则为第二类危险源,因为正是这些问题导致了煤气罐中的煤气泄漏而引发事故。
(二)隐患与安全生产有关系的隐患称为〃事故隐患〃,一般也称为〃隐患〃。
《现代劳动关系词典》把〃事故隐患〃定义为:企业的设备、设施.厂房、环境等方面存在的能够造成人身伤害的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
《职业安全卫生术语》(GB/T15236-1994)把〃事故隐患〃定义为: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上的缺陷。
1995年,劳动部出台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劳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2008年,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定义〃事故隐患〃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综上所述,〃隐患〃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隐藏的祸患,而安全生产领域所指的〃隐患〃,并非是隐藏的祸患,而是指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
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的区别和联系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重大危险源辨识 GB18218—2000)。
对水电施工而言,重大危险源应指可能发生各类重特大事故的场所、设施或行为(单元)。
主要有:大型载人客车;缆机、门机等大型起重设备;发电机组安装;大型管道、闸门安装;氧气瓶、乙炔瓶;有毒有害气体;竖井斜井和地质复杂的隧洞施工爆破施工;大型地下工程开挖;大型高边坡和基坑施工;大型高处临空施工;泥石流地段施工;汛期水上施工;高度10米以上载重0.5吨(载人2人以上)临时提升吊笼;高度10米以上,面积10平米以上排架、平台、桥;5吨以上油库;1吨以上炸药库;1吨以上锅炉、压力容器;6千伏以上高电压电气线路;其他重要设施的施工。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国家安监局令第16号《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
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等。
由此可见,重大危险源与重大事故隐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
也就是说,重大危险源不完全包含在重大事故隐患之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
前者强调设备、设施、场所中存在或固有的危险物质(能量)的多少,后者可以认为是出现明显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或管理上的缺陷)的重大危险源。
在重大危险源的监控管理上,如果制度健全、设施完备、措施得力,不存在不安全因素,即使是重大危险源,也不一定就是重大事故隐患;如果重大危险源存在着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隐患时,也就是说,二者一旦形成了统一体,就一定要及时从技术上、措施上、管理上对隐患进行整改,使其降级或消除,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事故隐患发展而来的,在事故的发生之前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事故隐患,因此,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是预防重大事故的关键。
安全隐患、事故隐患、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联系安全隐患定义是指在生产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其他因素在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或可能发生伤害、职业相关病症、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伤的工作相关的事情)或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用电,用火等,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事故隐患定义(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是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安全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
危险源定义: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a、第一类危险源。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重大危险源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重大危险源分为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以及计算重大危险源辨识临界量和最大量的方法定义:依据安全生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国家有关规定辨识确定的危险设备、设施或者场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1)贮罐区(贮罐);2)库区(库);3)生产场所;4)压力管道;5)锅炉;6)压力容器;7)煤矿(井工开采);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9)尾矿库。
编号:SY-AQ-08051(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Accidents, hidden dangers, dangers, hazard sources and major hazard sources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一)事故《现代汉语词典》将“事故”解释为: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事故分为20种。
(二)事故隐患根据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按危害和整改难度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三)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R=f(F·C)*R——危险度;*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1、隐患的定义隐患是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简称。
是指安全风险程度较高,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安全管理方面的缺陷。
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场所、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二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三是管理方面缺陷。
隐患分为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二种: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人身死亡事故,重大及以上电网、设备事故,或由于供电原因可能导致重要电力用户严重生产事故,整改难度较大,或需经较长时间、较大投入方能治理的事故隐患。
特点是可能造成后果大、整改难度大、时间长,投入多。
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人身重伤事故,一般电网和设备事故,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整改消除的事故隐患。
特点是后果小、整改容易、时间短。
2、隐患的形成隐患的大体上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设备重大缺陷未及时处理形成隐患,二是历史欠账较多形成隐患,三是管理严重不到位形成隐患,人员长期习惯性违反规章制度形成隐患。
四是经试验、检查、设备评估等手段发现隐患。
从以上四个方面发现的问题,还不能确定为安全隐患、可能叫做设备缺陷、管理漏洞、人员违章等。
需要经过一个评估的程序确定是不是隐患,评估一般结合安全例会进行评估,确定后的隐患按照隐患的管理流程进行管理。
就是发现、评估、挂牌监督、限期整改、验收、消号。
目前公司安排生产部对进行隐患统计,我们就有责任将大家所报回的隐患,进行分类并送有关部门、单位限期进行整改,并对处理,并对处理情况进行跟踪,对未按要求进行处理的单位、部门进行通报,经通报后仍无进展的单位向公司提出建议给予相应的自处份。
3、隐患和缺陷的区别缺陷定义:缺陷是指运用中的电气设备(含监控、消防、安防设备、五防装置)及其相应的辅助设备在运行及备用时,出现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或设备健康水平的一切异常现象。
设备缺陷按其对电网安全运行的威胁程度和设备健康状况分为紧急、重大、一般三大类。
紧急缺陷需要24小时内处理完毕。
重大缺陷国家电网公司规定7天、南方福建电网规定1个月,我编写的缺陷管理规定(正在走发文流程)15天。
编号:SY-AQ-00664( 安全管理)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区别The difference between accident hidden danger and major hazard source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区别导语:进行安全管理的目的是预防、消灭事故,防止或消除事故伤害,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
在安全管理的四项主要内容中,虽然都是为了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但是对生产因素状态的控制,与安全管理目的关系更直接,显得更为突出。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
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了《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组织管理、整改等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重大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概念及有关规定安全生产管理中常见的危险源、风险、事故隐患,以及重大危险源、重大风险、重大事故隐患的概念是什么?有哪些规定?以下内容,仅供学习参考。
一、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1、危险源(1)国标有关规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定义为:“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物理实体;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作业行为;状态,是指物的状态和环境的状态等。
)(2)地方标准有关规定(河南省)河南省地方标准《企业安全风险评估规范》(DB 41/T 1646-2018)和《河南省企业安全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导则(试行)》定义如下:“可单独或共同引发事故(事件)的内在要素、根源、状态、行为,或其组合。
包括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
”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是事故发生的前提。
比如:危大工程、人员高处作业、吊装物、可燃或有毒气体、压力容器等。
第二类危险源:导致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人、机、物、环、管)不安全因素,是第一类危险源发生事故的前提。
比如:人的失误、物的故障、环境不良、管理缺陷等。
2、重大危险源(1)《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七条“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物品,是指易燃易爆物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
”(2)《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长期或临时地生产、储存、使用和经营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依据分级指标R值大小,共分四级。
2022版《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工贸行业重大隐患判定标准本判定标准适用于判定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等行业(以下统称工贸行业)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以下简称重大事故隐患),危险化学品、消防(火灾)、特种设备等有关行业领域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工贸行业重大事故隐患分为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和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适用于相关工贸行业,行业类重大事故隐患仅适用于对应的行业。
一、专项类重大事故隐患(一)存在粉尘爆炸危险的行业领域(共10条)。
1.粉尘爆炸危险场所设置在非框架结构的多层建(构)筑物内,或其内部设有员工宿舍、会议室、休息室等场所。
2.不同类别的可燃性粉尘、可燃性粉尘与可燃气体等易加剧爆炸危险的介质共用一套除尘系统,不同防火分区的除尘系统互连互通。
3.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采取泄爆、隔爆、惰化、抑爆、抗爆等控爆措施。
4.铝镁等金属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除尘方式;其他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采用正压吹送粉尘时,未规范采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5.除尘系统采用重力沉降室除尘,或采用巷道式构筑物作为除尘风道。
6.铝镁等金属粉尘及木质粉尘的干式除尘系统未规范设置锁气泄灰装置,或未及时清卸灰仓内的积灰。
7.粉尘爆炸危险场所的立筒仓、收尘仓、除尘器内部等20区未采用符合要求的防爆型电气设备。
8.粉碎、研磨、造粒、砂光等易产生机械火花的工艺,未规范采取杂物去除或火花探测消除等防范点燃源措施。
9.未规范制定粉尘清理制度,未及时规范清理作业现场和相关设备设施积尘。
10.铝镁等金属粉尘的收集、贮存等场所未采取防水防潮、通风、氢气浓度监测等防火防爆措施。
(二)使用液氨制冷的行业领域(共2条)。
1.包装间、分割间、产品整理间等人员较多生产场所的空调系统采用氨直接蒸发制冷。
2.快速冻结装置未设置在单独的作业间内,且作业间内作业人员数量超过9人。
(三)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行业领域(共4条)。
2.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一)事故《现代汉语词典》将“事故”解释为: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企业生产中,发生有毒有害气体泄漏,引起作业人员急性中毒,发生了安全生产事故。
在生产过程中,事故是指造成人员死亡、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或其他损失的意外事件。
从这个解释可以看出,事故是意外事件,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同时该事件产生了违背人们意愿的后果。
如果事件的后果是人员死亡、受伤或身体的损害就称为人员伤亡事故,如果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就是非人员伤亡事故。
事故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我国在工伤事故统计中,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将企业工伤事故分为20类,分别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及其他伤害等。
(二)事故隐患事故隐患泛指生产系统中可导致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上的缺陷。
在生产过程中,凭着对事故发生与预防规律的认识,为了预防事故的发生,可制定生产过程中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的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如果生产过程中物的状态、人的行为和环境条件不能满足这些标准、规章、规定、规程等,就可能发生事故。
事故隐患分类非常复杂,它与事故分类有密切关系,但又不同于事故分类。
本着尽量避免交叉的原则,综合事故性质分类和行业分类,考虑事故起因,可将事故隐患归纳为21类,即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水害、坍塌、滑坡、泄漏、腐蚀、触电、坠落、机械伤害、煤与瓦斯突出、公路设施伤害、公路车辆伤害、铁路设施伤害、铁路车辆伤害、水上运输伤害、港口码头伤害、空中运输伤害、航空港伤害和其他类隐患等。
(三)危险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险源(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事故、事故隐患、危险、危险源与重大危
险源(最新版)
(一)事故
《现代汉语词典》将“事故”解释为:多指生产、工作上发生的意外损失或灾祸。
国务院令第493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将“生产安全事故”定义为: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将事故分为20种。
(二)事故隐患
根据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将“事故隐患”定义为: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
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按危害和整改难度分,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三)危险
根据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危险是指系统中存在导致发生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承受程度。
从危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危险是人们对事物的具体认识,必须指明具体对象,如危险环境、危险条件、危险状态、危险物质、危险场所、危险人员、危险因素等。
一般用危险度来表示的程度。
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危险度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给出,即:
R=f
(F·C)
*R——危险度;
*F——发生事故的可能性;
*C——发生事故的严重性。
(四)危险源
可能造**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危险源可以是一次事故、一种环境、一种状态的载体,可以是可能产生不期望后果的人或物。
液化石油气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泄漏,引起中毒、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充装了液化石油气的储罐是危险源;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操作标准,可能使员工出现不安全行为,因此没有操作标准是危险源。
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危险源是指可能造**员伤害、疾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或其他损失的根源或状态。
(五)重大危险源
《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的解释是: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中,列举了爆炸
品、易易燃气体、毒性气体、易燃液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九种物质的临界量。
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判定重大危险源的依据是单元中危险物质的实际存在量、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和危险物质的性质
云博创意设计
MzYunBo Creative Design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