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7
茶为国饮科学饮茶作者:***来源:《餐饮世界》2020年第04期我国饮茶历史悠久,茶叶的内含物质丰富,品饮价值高。
科学饮茶需要正确选择茶叶、正确的冲泡方法及正确.地品饮一杯茶。
本文主要通过茶叶的选择、冲泡及品饮、饮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旨在倡导茶为国饮,科学饮茶。
茶的品饮价值最新研究发现,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对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茶饮料是世界上公认的健康饮品之一,相关记载中茶被认为是益处多的“良药”。
唐代《本草拾遗》中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茶“苦,甘,微寒,无毒。
”性微寒也就是凉的意思,寒凉的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消暑等功效。
我国六大茶类中,一般认为如不发酵的绿茶性偏寒,而完全发酵的红茶性偏温。
中医理论则认为“茶甘味多补,苦味多泻”,苦味能清热、消暑、消食、解毒、去肥腻、通便等;而甜味则能够止渴生津、益力气、延年益寿等。
由此可见,茶叶的品饮价值极高。
茶叶的内含物质茶叶的内含物质非常丰富。
茶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物质。
茶多酚是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大部分可溶于水,味苦涩,对茶叶的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咖啡碱约占干物质总量的3%-5%,具有苦味,其含量在茶树中各部位有较大差异,咖啡碱含量与鲜叶嫩度呈正相关,嫩度越高,品质越好,而喝茶能兴奋中枢神经,主要影响物质也是咖啡碱。
氨基酸是茶叶鲜爽味的主要贡献者,且极易溶于水。
茶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基也被视为茶叶的三大特征物质,即可识别性物质。
除以上三大特征物质,茶叶中还含有蛋白质、色素、糖类、芳香物质、维生素等成分。
科学饮茶一般认为,茶叶具有抗衰老、提神益思、利尿通便、调整血压、平衡血糖等功效,科学研究表明,绿茶的抗氧化功效尤为突出,科学饮茶的基本要求如下:正确选择茶叶我国传统茶类分为六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又称乌龙茶)、红茶、黑茶。
茶艺与科学茶道中的科学原理与实践茶艺是一门古老而神秘的艺术,通过独特的动作和仪式,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茶艺并非只是一种纯粹的艺术形式,它也涉及到许多科学原理和实践。
科学茶道的发展探索了茶艺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并将其应用于茶制作和品饮的过程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学茶道中的科学原理与实践。
1. 水质与茶叶选择茶艺的精髓在于制作出口感醇和香气扑鼻的美味茶汤。
而水质和茶叶的选择是决定茶汤品质的关键因素之一。
水质中的矿物质含量和pH值会影响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释放和茶汤的口感。
茶艺师需要了解不同种类茶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水质和茶叶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品饮效果。
2. 水温与泡茶时间控制在科学茶道中,水温和泡茶时间是制作美味茶汤的关键。
不同种类的茶叶对水温和泡茶时间有不同的要求。
茶叶中的酶活性和化学物质释放会受水温的影响。
茶艺师需要掌握茶叶的种类和特点,了解适宜的水温范围和泡茶时间,并准确控制,以实现茶汤的丰富口感和香气。
3. 茶具的设计与选用茶具在茶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茶艺表演的道具,同时也是茶汤制作和品饮的工具。
科学茶道注重茶具的设计和选用,以提高茶汤的品质和品饮的体验。
茶具的材料、结构和尺寸都会对茶汤的口感和香气产生影响。
茶艺师需要了解茶具的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茶具,以实现最佳的茶艺效果。
4. 茶叶的储存与保鲜茶叶的储存和保鲜是科学茶道中的一项重要实践。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香气和化学物质,但易受潮、氧化和霉变的影响而失去其特殊品质。
茶艺师必须学习正确的茶叶储存方法,包括避光、防潮、密封等措施,以保持茶叶的新鲜度和口感。
5. 茶叶的萃取与化学反应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在冲泡过程中会发生萃取与化学反应。
科学茶道需要茶艺师了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以及相应的变化过程。
例如,茶叶中的儿茶素和氨基酸会在水中溶解,并与水中的氧气发生反应,产生茶汤的颜色和味道。
茶艺师需要掌握这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并运用在茶汤的制作中。
茶的科学原理及应用的论文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饮品,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饮用,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茶的科学原理及其应用。
茶叶的主要成分包括单宁类化合物、儿茶素、咖啡碱和香气成分等。
这些成分中,儿茶素是茶叶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等多种生物学活性。
此外,茶叶中还含有很多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茶叶中的茶多酚是一类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和抗癌等多种作用。
茶多酚可帮助防止细胞氧化损伤,减少动脉硬化风险,具有一定的降血脂、降血压和降血糖作用。
此外,茶叶中的咖啡碱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具有提神醒脑、增强代谢和燃烧脂肪的作用。
因此,适量饮用茶水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茶叶的科学应用主要包括饮用和药用两个方面。
饮用茶水对健康有益,能够提神醒脑,缓解疲劳,促进消化,清热解暑,预防感冒等。
不同种类的茶叶,比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具有不同的功效。
绿茶含有丰富的儿茶素和氨基酸,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衰老等作用;红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和咖啡碱,具有增强心脏功能、促进消化和减肥等作用;乌龙茶则含有丰富的多种微量元素,具有降脂减肥和清热解毒等作用。
药用茶叶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比如绿茶、菊花茶等,在中医药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另外,茶叶还可以用于美容保健。
茶叶中的多酚和咖啡碱具有收敛、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可以用于护肤、保健品等领域。
比如,绿茶精华可以用于抗衰老、去皱、祛斑等护肤品中;茶多酚和茶碱也可以用于瘦身产品中,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
总之,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茶的科学原理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多种成分的作用机制,其应用包括饮用、药用和美容保健等方面。
因此,适量饮用茶水,可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经历了数千年实践的查验,茶的保健功效已为世人所公认。
但是,茶的保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合理的饮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保健作用,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合理饮茶的问题,发表的文章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存在许多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意测,出现一些误导公共的报导。
下面就合理饮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作一讨论。
一、茶叶的合理选用不同的茶类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间、地址及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人与茶之间的关系。
所以,科学合理的饮茶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茶而异。
在选用茶叶时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不同茶叶的不同特性茶的温凉特性:茶的最先利用是药用,茶本来就是一味中药。
从中医角度看,茶的药性一般属微寒,偏于平、凉。
但相对来讲,红茶性偏温,对胃的刺激性较小,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刚炒制出来的新茶,无论是绿茶仍是红茶,均有较强的火气,多饮令人上火,但这种火气只能短暂存在,放置数周后便可消失;相反,陈茶则性趋凉,一般是越陈越凉。
不同茶叶的化学成份含量: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看,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化学成份含量。
绿茶富含各类儿茶素,而在红茶中,儿茶素大多已被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缩合产物,乌龙茶的情况则处于红茶和绿茶之间。
黑茶(如大部份砖茶等)较为粗老,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较低,但它含有较多的茶多糖,这对糖尿病医治有利;它同时含有太多的氟,饮历时须考虑如何减少氟的摄入量。
普洱茶含有一些由微生物转化而来的特殊成份,药性偏凉,同时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小。
不同茶叶的咖啡碱含量也会有很大的不同,乃至还有脱咖啡因的茶,而不同人群、不同饮茶时间对咖啡碱的敏感性也不同。
对于一样嫩度的茶叶而言,春茶与夏秋茶的化学成份含量会有较大的不同,一般说来春茶(尤其是早春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口味较鲜爽,夏秋茶的多酚类含量很高,口感浓强而苦涩。
复方保健茶和药茶:作为对茶医药保健功效的深切开发,茶已用于数以千计的中药方剂和保健茶配方当中,这些配方茶被称为保健茶或药茶。
喝茶提神的原理生物
喝茶提神的原理涉及到其中所含有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咖啡因:茶叶中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物质是咖啡因。
咖啡因可以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增加大脑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浓度,从而提升警觉度和注意力,增强精神活力。
2. 茶多酚:茶叶中富含的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能够通过在脑中抑制特定的酶活性,减少阻碍神经传递物质的降解,从而增强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效率,提升注意力和警觉度。
3. 氨基酸:茶叶中富含的氨基酸,尤其是茶氨酸和茶多肽,可以通过在脑中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增加大脑中多巴胺和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浓度,提高警觉度和注意力。
总体来说,茶叶中的咖啡因、茶多酚和氨基酸等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兴奋作用,能够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神经传递物质的增加或抑制酶的活性,从而提高警觉度和注意力,使人感到提神。
此外,茶叶还含有一些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物质,能够减轻身体的疲劳感,帮助人们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
科学饮茶知识一、巧安排一日饮茶一些嗜茶和善饮茶者,一日不同的时间安排饮用不同的茶叶。
清晨喝一杯淡淡的高级绿茶,醒脑清心。
上午喝一杯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
午后喝一杯红茶,或者牛奶红茶,或得喝一杯高档绿茶,外加一些点心和果品,可解困提神,补充营养。
晚上,与朋友或家人团聚在一起,泡上一壶乌龙茶,清香味醇,且耐冲泡,边谈心边喝茶,别有一番生活情趣。
二、四季饮茶各不同茶叶的功效与季节变化有密切关系,不同季节饮不同品种的茶,对人体更有益。
故科学的饮茶之道是四季有别。
春天,雪化冰消,风和日暖,万物复苏。
此时,以饮香馥浓郁的茉莉花茶为好,用以散发冬天积聚在体内的寒邪,促使人体阳气生发,使“精”、“气”、“神”为之一振。
夏天,气候炎热,盛暑逼人,人体津液大量耗损。
此时,以饮用性味苦寒的绿茶为宜,清汤绿叶,给人以清凉之感,用以消暑解热。
绿茶内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含量较多,有刺激口腔粘膜,促进消化腺分泌的作用,利于生津,为盛夏消暑止渴之佳品。
秋季,天气凉爽,风霜高洁,气候干燥,余热未消,人体津液未完全恢复平衡。
此时,以饮用乌龙茶一类的青茶为好,此茶性味介于红、绿茶之间,不寒不热,既能消除余热,又能恢复津液。
在秋季,也可红、绿茶混用,取其两种功效;也可绿茶和花茶混用,以取绿茶清热解暑之功,花茶化痰开窍之效。
冬季,北风凛凛冽,寒气袭人,人体阳气易损。
以选用味甘性温的红茶为好,红茶红叶红汤,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以温育人体的阳气,尤其适用于妇女。
红茶可加奶或糖,故有生热暖胃之功,同时红茶有助消化去油腻之功,于冬季进补肥腻时有利。
三、饮茶因人而宜,应注意忌禁1、对于有某些病症的人,要注意一些禁忌,以免饮茶加重病情。
孕妇不宜喝浓茶;失眠的人晚上不宜饮茶;胃疡动脉硬化,高血压的人不宜饮浓茶。
2、对于健康的人,也应注意一些禁忌,以防饮茶后产生不适感。
忌空腹大量饮茶,以免伤胃,导致消化不良。
忌饮太烫的茶,防止过于刺激食道咽粘膜而致病。
茶文化科学饮茶的方法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科学饮茶是更为利于益身健体。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茶文化科学饮茶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茶文化科学饮茶的方法1.茶叶有寒凉、温和性之分,因人而异选择茶叶饮用。
绿茶属性凉而微寒,味略苦,但它的营养成分较之其它茶类高,适合胃热者饮用。
乌龙茶不寒不热,辛凉甘润,是一种中性茶,适合大多数人饮用。
白茶温凉、平缓、味甘甜,适合中老年人饮用。
黄茶性凉微寒,胃热者适合饮用。
普洱茶温醇平和,男女老少皆宜。
花茶温凉,沁人心腑,益脾安神,芳香开窍解郁闷,宜早晚饮用。
苦丁茶寒凉,可解热毒去肝火,治咽喉炎、便秘、降血压、减肥除腻,宜对症饮用。
2.“春兼秋实,夏种冬藏”。
针对季节变化而饮用茶,也是一种科学的体现。
春季人体和大自然一样,万物逢春,生机勃勃,正处于舒畅发放之际,春饮花茶,可以散发入冬以来积聚在人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的盛发,消除春困。
夏日炎炎,人体大量出汗,津液消耗较多,夏饮绿茶,苦丁茶有利于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消暑利尿。
秋季,燥气当令,宜饮乌龙茶、可以清除体内余热,滋润肺腑,心旷神怡。
进入冬季,气候凉冷,食欲增加,宜饮红茶、普洱茶,有利于、帮助消化,抵御寒邪,增强抵抗能力。
3.茶叶的冲泡方法。
泡茶要用好水:泉水为上,江河水一般,井水为下,城市自来水氯气大,需静置24小时去氯气,然后再用为好。
泡茶时茶与水的用量,一般红绿茶为1:50~80,粗茶、普洱茶用量可多一些。
乌龙茶为1:22~25为宜。
泡茶水温、红、绿花茶以95℃开水为宜,高级细嫩名优茶以85~90℃为上,乌龙茶、花茶2~3分钟,随泡随饮。
至于冲泡次数,高档茶2~3次,一般茶冲泡2~4次,苦丁茶可冲4~5次,甚至10于次。
茶文化科学饮茶的好处有助于延缓衰老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和生理活性,是人体自由基的清除剂。
据有关部门研究证明1毫克茶多酚清除对人肌体有害的过量自由基的效能相当于9微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大大高于其它同类物质。
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探索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之一。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香味和口感,还被认为有许多健康益处。
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以及茶叶中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呢?本文将探索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以及茶叶中的化学成分。
一、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茶叶冲泡的科学原理涉及到溶解、浸出和氧化等过程。
1. 溶解: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在水中溶解,其中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
茶多酚是茶叶中最主要的成分,具有抗氧化和抗菌作用。
2. 浸出:茶叶中的化学成分通过浸泡的过程,逐渐溶解到水中。
这个过程中,茶叶的香味和色素也会被释放出来,使茶水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和香气。
3. 氧化: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空气中氧化,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茶叶特有的滋味,如红茶的红褐色以及乌龙茶的特殊香气。
浸泡的时间和温度会对茶叶冲泡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浸泡时间过长会导致茶水苦涩,而温度过高会破坏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二、茶叶中的化学成分茶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
1. 茶多酚:茶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包括儿茶素、儿茶酸和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清除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
2. 咖啡碱:茶叶中的另一个重要成分,具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能够增加注意力和提神醒脑。
3. 氨基酸:茶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其中最主要的是茶氨酸。
茶氨酸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促进代谢和修复细胞。
4. 维生素:茶叶中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B等。
维生素C是一种抗氧化剂,有助于增强免疫系统,维生素E对皮肤有滋润和保湿作用,维生素B可以促进新陈代谢。
此外,茶叶中还含有矿物质如锌、镁、钾、铁等,这些矿物质对人体健康也有重要的作用。
三、茶叶冲泡的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茶叶: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冲泡方法和特点。
如绿茶适宜用80℃的水温冲泡,红茶则适宜用90℃的水温冲泡。
此外,优质的茶叶在冲泡时可以释放出更多的香气和滋味。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它们对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
茶叶的滋味是由鲜叶中的呈味物质,经一定的加工工艺适度转化,并经冲泡后溶于茶汤而形成的。
茶叶中对味觉起主导作用的物质茶多酚(包括儿茶素及各种多酚类物质)、氨基酸,起辅助作用的咖啡碱、还原糖、茶黄素和茶红素等物质,经不同的制造工艺,这些物质的含量与组成比例的变化,表现出各种不同茶类的滋味特征。
茶叶中所含的主要药用成分有咖啡碱、茶多酚、维生素类、矿物质、氨基酸等。
咖啡碱能够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提高劳动效率;可以抵抗酒精、烟碱的毒害。
其药理作用有兴奋呼吸中枢与血管系统、强心、利尿、调节体温等功效。
茶叶中含有维生素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类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是B族、C 族。
脂溶性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K等。
一般来说茶叶中维生素的含量,绿茶多于红茶、优质茶多于劣质茶、春茶多于夏秋茶。
茶叶中茶多酚物质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类组成,其中以儿茶素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
茶多酚具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增强毛细血管功能、降低血糖、杀菌消炎和“三抗”(抗氧化、抗辐射、抗突变)等药理作用。
茶叶虽好也要会喝。
所谓“会喝”
就是懂得科学饮茶,科学饮茶包括懂得如何品茶、懂得饮茶卫生两个方面。
茶饮与科学研究与发现的旅程茶,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广泛饮用的饮料之一,已经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生活中。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茶饮也在不断演变,各种研究和发现丰富了我们对于茶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茶饮与科学的关系,以及在研究与发现中所取得的成果。
一、茶饮与健康茶饮作为一种饮料,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赋予了一种保健功效。
科学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茶多酚、咖啡因、氨基酸等。
这些物质对人体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例如茶多酚能够抗氧化、抗菌、抗肿瘤,咖啡因有助于提神醒脑。
此外,茶饮也与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
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每天喝一杯茶可以显著降低中风风险。
另外,茶叶中的多酚成分与降低胆固醇、控制血压等效果也被多个研究所证实。
二、茶叶与抗氧化茶叶的抗氧化能力一直被广泛关注和研究。
氧化是导致衰老和许多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抗氧化物质可以有效减缓这一过程。
茶叶中的茶多酚被认为是一种强效的自由基清除剂,能够中和有害自由基,起到抗氧化的作用。
关于茶叶抗氧化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一项名为“丧尸现象”的研究引发了人们对茶叶抗氧化性质的兴趣。
此后,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揭示了茶叶中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并对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这个研究与发现的旅程中,茶叶抗氧化功效的得以证实,也为茶叶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茶与大脑功能茶的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领域是其与大脑功能的关系。
多项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咖啡因和氨基酸可以改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特别是茶叶中的咖啡因与氨基酸的结合能够增强大脑的活力,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
除此之外,茶叶中的茶多酚也具有保护神经细胞的作用。
一项发表在《神经药理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茶多酚能够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挖掘茶叶在大脑保健中的潜力指明了方向。
四、茶文化与科学茶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科学研究和茶文化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
养生之道:科学饮茶可有效保证身体健康引言养生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生活方式来保护和增强身体健康。
在众多养生方法中,饮茶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养生方式。
茶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多种保健功效。
本文将详细介绍科学饮茶的原理、茶叶的种类以及饮茶的注意事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饮茶对身体健康的益处。
科学饮茶的原理茶叶中含有一系列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包括咖啡碱、茶多酚、黄酮类物质等。
这些化学成分在身体内发挥着抗氧化、抗菌、抗炎等作用,可以预防和改善多种疾病。
科学饮茶的原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抗氧化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强力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身体的伤害,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
2.利尿作用: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利尿作用,有助于排除体内废物和多余的水分,保持身体的水盐平衡,减轻水肿和肾脏负担,对于预防肾结石等疾病有一定的益处。
3.抗菌作用:茶叶中的茶多酚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菌作用,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少感染的风险,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和病毒的侵害。
4.促进消化作用:茶叶中的茶碱和茶酸可以刺激胃液的分泌,促进消化功能,减轻胃肠负担,预防胃溃疡和消化不良等疾病的发生。
茶叶的种类及其保健功效茶叶是指从茶树的嫩叶中提取的叶片或芽尖,经过加工和烹制而成的饮料。
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茶树品种的不同,茶叶可以分为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多个种类。
下面将介绍常见茶叶的种类及其保健功效:1. 绿茶绿茶是指经过轻微加工和热处理而制成的茶叶。
绿茶中的茶多酚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经常饮用绿茶可以降低血脂、抗衰老、预防癌症、保护心脑血管等,对于身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2. 红茶红茶是指经过完全发酵和发酵后的茶叶。
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茶酚和芳香物质,具有独特的风味。
科学研究发现,红茶中的茶多酚有助于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肌功能,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科学饮茶益健康优秀文章
茶可兴奋大脑、提神解乏;消食化积、利尿解毒;祛暑杀菌、美容抗衰;防癌防龋、减肥健体。
只有科学饮茶,才能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怎样饮茶才算科学呢?
泉水沏茶泉水不含杂质,沏茶后*、香、味俱佳。
用自来水沏茶,因水中含微量漂,应将水贮存过夜,使水质软化,沏茶方清醇可口。
“落滚水”沏茶用沸水沏茶会快速溶解茶中的咖啡碱和多*类物质,使茶水有苦*味;沸水还会破坏维生素c,降低茶的营养价值。
应该用80℃左右的水(即沸水放置片刻,通常称“落滚水”)沏茶,味道纯正,又不破坏营养物质。
沏绿茶时,需泡15~20分钟后再饮,这样能浸出茶中绝大部分叶*。
要饮热茶热茶能使胃的幽门开放,茶水能很快进入小肠而被吸收。
适量和适度饮茶过多过浓可影响胃肠对维生素b1的吸收,出现疲劳和食欲不好;还会影响对铁的吸收,而导致缺铁*贫血。
患溃疡病和心肾疾病者,因饮茶过浓可刺激胃*分泌,使溃疡不易愈合;饮茶过多可加重心肾负担,使病情增重。
饭前饭后不饮茶茶中的鞣*可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凝固成颗粒,难以吸收;食物中的微量元素也易和茶中的*、碱等成分反应,形成难吸收的不溶*盐。
不用茶水服*茶中大量鞣*,可和*物的生物碱发生不溶*沉淀,影响*物吸收。
不喝隔夜茶茶水如搁置时间太久(超过24小时),细菌容易繁殖,会使茶水变质变味,饮之对身体有害。
剩茶水中的残茶叶,不宜咀嚼食用。
科学饮茶的原理与实践经历了数千年实践的检验,茶的保健功效已为世人所公认。
然而,茶的保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合理的饮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保健作用,还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合理饮茶的问题,发表的文章很多,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存在许多缺乏理论和实践依据的意测,出现一些误导大众的报道。
下面就合理饮茶的一些普遍性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作一讨论。
一、茶叶的合理选用不同的茶类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间、地点及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人与茶之间的关系。
所以,科学合理的饮茶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茶而异。
在选用茶叶时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不同茶叶的不同特性茶的温凉特性:茶的最早利用是药用,茶原本就是一味中药。
从中医角度看,茶的药性一般属微寒,偏于平、凉。
但相对来说,红茶性偏温,对胃的刺激性较小,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刚炒制出来的新茶,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均有较强的火气,多饮使人上火,但这种火气只能短暂存在,放置数周后便可消失;相反,陈茶则性趋凉,一般是越陈越凉。
不同茶叶的化学成分含量: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看,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含量。
绿茶富含各种儿茶素,而在红茶中,儿茶素大多已被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缩合产物,乌龙茶的情况则处于红茶和绿茶之间。
黑茶(如大部分砖茶等)较为粗老,茶多酚、氨基酸等含量较低,但它含有较多的茶多糖,这对糖尿病治疗有益;它同时含有太多的氟,饮用时须考虑如何减少氟的摄入量。
普洱茶含有一些由微生物转化而来的特殊成分,药性偏凉,同时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小。
不同茶叶的咖啡碱含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还有脱咖啡因的茶,而不同人群、不同饮茶时间对咖啡碱的敏感性也不同。
对于同样嫩度的茶叶而言,春茶与夏秋茶的化学成分含量会有较大的差异,一般说来春茶(尤其是早春茶叶)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口味较鲜爽,夏秋茶的多酚类含量很高,口感浓强而苦涩。
复方保健茶和药茶:作为对茶医药保健功效的深入开发,茶已用于数以千计的中药方剂和保健茶配方之中,这些配方茶被称为保健茶或药茶。
这类茶的特性更是千差万别,其性质不仅与所含有的茶叶有关,还决定于所配伍的其他中药材的性质。
对于此类茶及一些茶药膳的选用,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2、气候、季节与茶叶的选择气候条件是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饮茶消费习俗的形成与消费者所在地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关系。
在非洲,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下,人们需要清凉,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多喜欢饮用绿茶,并在绿茶中加入薄荷等清凉饮料,用于解暑并弥补缺少蔬菜所产生的某些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的不足。
在气候炎热的季节,饮凉茶也不失为一种清凉解暑的选择。
在纬度偏北的一些地区,由于气候偏寒,人们更需要御寒取暖,所以该地区的人们多喜欢饮红茶或花茶。
在寒冷潮湿气候条件下,饮茶宜热饮。
饮热茶,尤其是热饮红茶、乌龙茶等,则有利于渲肺解郁,暖身驱寒湿。
肺气喧发、经络畅通的感觉,这就是唐代卢仝“七碗茶”诗中所描述的:“”。
饮茶还须根据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来选择不同属性的茶。
夏日炎炎,宜饮绿茶,因为绿茶性凉,饮上一杯清凉的绿茶(如龙井茶),可以消暑解渴,神清气爽。
冬季天气寒冷,外出回家后热饮一杯味甘性温的红茶或乌龙茶,可使人暖胃生热,放松身心,消除疲乏。
因此,在中国有“夏饮龙井,冬饮乌龙”之说。
中国江南、华南等地区的春天雨水多、湿度大,为了去寒邪、解郁闷,这时可选择香气馥郁的花茶,或热饮红茶、乌龙茶,这样可驱寒湿、喧肺气、解抑郁,促进人体阳刚之气回升。
如此安排四季饮茶,可显著提高茶叶对人体健康的效益。
3、食物结构与茶类的选择我国西藏、内蒙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习惯大量饮用砖茶,这一方面与其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的食物结构相关联。
他们长年以牛、羊等肉类和奶类为主食,又缺少新鲜蔬菜供应,他们所需的许多维生素都来自茶叶,茶中的其他许多成分对他们的营养和保健作用也很大。
所以,茶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他们“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至于为什么选用砖茶,这与砖茶便于长途运输、价格相对较低、又适合在茶壶内慢慢烹煮及制成酥油茶的饮茶习惯有关。
英国等西方国家有喝奶茶的传统习惯。
在所有茶类中,红茶加奶后无论外观品质还是香气滋味都比较协调,所以,需要加奶调配的茶以红茶为好。
我国边疆牧区也有饮用奶茶的习俗,他们主要选用黑茶(砖茶),这也是比较适合的茶类。
调制奶茶,最不宜的是绿茶,绿茶加奶后色如泥汤,香气滋味也不佳,同时绿茶中大量存在的儿茶素类物质能凝固奶中的蛋白质,使营养价值大大降低。
4、根据人的身体状况、生理状况选择茶叶茶虽是保健饮料,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习惯有别,因此每个人适合喝哪种茶是因人而异的。
一般说来,初次饮茶或偶尔饮茶的人,最好选用高档次的名优绿茶,如上等的西湖龙井、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
喜欢清淡口味者,可以选择高档烘青和名优茶,如茉莉烘青、旗枪、敬亭绿雪、天目青顶等;如平时要求茶味浓醇者,则以选择炒青类茶叶为佳,如珍眉、珠茶等。
若平时畏寒,那么以选择红茶为好,因为红茶性温,有去寒暖胃之功;若平时火旺,那么以选绿茶为上,因为绿茶性凉,喝了有去火、清凉之效。
由于绿茶含茶多酚较多,对胃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如果喝了绿茶感到胃不适的话,可改饮红茶,同时也需要减少每次泡茶的茶叶用量,以降低茶汤浓度。
对身体肥胖的人,以饮用乌龙茶或沱茶等更为适合,据报道这些茶具有很好的消脂减肥功效。
如今市场上茶叶产品琳琅满目,一些特殊人群需要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来饮用。
如对有饮茶习惯,但容易因饮茶而造成失眠的人,可选用低咖啡因茶或脱咖啡因茶。
如果是以治疗各种疾病或保健为主要目的,则可以选用相应的各种药茶,如清热利咽的合欢胖大海茶、补气强壮的黄芪茶、降脂减肥的各种减肥茶,等等。
一般年轻人阳气足、火气旺,在夏季可喝一些凉茶以消暑解渴,但对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应尽量避免饮凉茶,因为凉茶性寒,易损伤体弱者的脾胃功能和肺经功能。
体弱者特别是脾胃虚寒者饮茶以热饮或温饮为好,若多饮冷的绿茶有聚痰伤脾胃的副作用。
二、正确的泡茶方法1、泡茶用水好茶需要配好水,还需要有合理的泡制方法。
若没有好的泡茶方法,优异品质难以体现,保健和营养功效难以充分发挥。
我国古代对泡茶用水已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对水质的要求概括为:“源”、“活”、“甘”、“清”、“轻”五字。
所谓“源”,是指水的来源,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所谓“活”,是指活水,尤其是指青山中缓慢流动的山泉。
所谓“甘”,是指水的回味有甘甜的感觉,一般优质泉水有此特点。
所谓“清”,是指水源清澈见底,水中没有微生物和其他杂质。
所谓“轻”,是指水的比重相对较小,其实质是水的硬度较小。
城镇里的自来水由于含有消毒后残留的氯气,不是好的泡茶用水。
井水一般硬度较高,还具有还原性,最不宜泡茶。
对于天落水(即雨水),如果大气环境质量好,则其水质对泡茶而言尚属一般,但由于目前大气污染是普遍现象,酸雨现象比较严重,所以雨水一般不是好的泡茶用水。
纯净水虽然干净卫生,但用它泡茶,茶叶的香、味也较差。
较好的泡茶用水是清澈流动的山泉水。
2、正确的冲泡方法具备了好茶和好水,对不同的茶叶还需要不同的泡茶方法。
绿茶宜用玻璃杯或瓷杯,冲泡水温应茶叶老嫩而别,细嫩的名优绿茶用80~90℃水温为好,对较粗老的绿茶,泡茶水温可适当提高;茶水比例一般控制在1∶60左右。
红茶的冲泡一般需要较高的水温和较小的茶水比(1∶50左右),红茶的冲泡次数比绿茶要少些。
乌龙茶的冲泡则更为讲究。
乌龙茶通常选用茶壶(以紫沙壶为上乘)、小杯、茶盘等为配套茶具。
冲泡过程主要包括冲洗并加热茶壶茶杯、沸水洗茶、冲泡加盖、从壶中倒出茶汤等步骤。
冲泡乌龙茶的茶水比例较绿茶为大,即要装入较多的茶叶,用较少的开水冲泡,但冲泡次数比绿茶要多,通常可泡5~6次。
泡乌龙茶的水温要求在95℃以上。
乌龙茶一般以乘热饮用为好。
砖茶的泡制,一般需要在炉子上较长时间的熬煮。
对一些药茶的泡制,还因不同治疗目的而有特殊的要求和程序,在此不予详述。
三、合理饮茶1.适合的饮茶温度虽然现在饮茶方式已发展出多种,但大部分还是传统的开水泡饮方式。
用开水泡好茶水后,在什么温度下饮用为好?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又常被人们所忽视。
首先要避免烫饮,即不要在水温较高情况下边吹边饮。
因为过高的水温不但烫伤口腔、咽喉及食道黏膜,长期的高温刺激还是导致口腔和食道肿瘤的一个诱因。
在早期的饮茶与癌症发生率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曾发现有些地区的食道癌发生率与饮茶有一定的相关性,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是长期饮烫茶的结果,而不是茶叶本身所致。
由此可见,饮茶温度过高是极其有害的。
相反,对于冷饮,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对于老人及脾胃虚寒者,应当忌冷茶。
因为茶叶本身性偏寒,加上冷饮其寒性得以加强,这对脾胃虚寒者会产生聚痰、伤脾胃等不良影响;但对于阳气旺盛、脾胃强健的年轻人而言,在暑天以消暑降温为目的时,饮凉茶也是可以的。
总之,在一般情况下提倡热饮或温饮,避免烫饮和冷饮。
2.适合饮茶的时间饮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茶时间的掌握。
饭后不宜马上饮茶,一般可把饮茶时间安排在饭后一小时左右。
饭前半小时以内也不要饮茶,以免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等与食物营养成分发生不良反应。
临睡前也不宜喝茶,以免茶叶中的咖啡碱使人兴奋,同时摄入过多水分引起夜间多尿,从而影响睡眠,当然,现在出现的脱咖啡因茶则另当别论。
何时饮茶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以解渴为目的的饮茶,渴了就饮,只要饮茶量不是太大,不必太刻意饮茶时间。
若在进食过多肥腻食物后,马上饮茶也是可以的,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脂肪、蛋白质等成分的吸收,促进过多营养的排泄,解除酒毒,消除胀饱不适等。
有口臭和爱吃辛辣食品的人,若在与人交谈前先喝一杯茶,可以消除口臭。
嗜烟的人,若能在抽烟同时喝点茶,就可减轻尼古丁对人体的毒害。
在看电视时也可饮茶,这样对消除电视荧屏辐射、保护视力有一定好处。
脑力劳动者边工作边饮茶,可提神保健,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清早起床洗漱后喝上一杯茶(不宜太浓),可以帮助洗涤肠胃,对健康也很有好处。
3.适量饮茶饮茶好处虽多,但也须适量。
饮茶过度,特别是过量饮浓茶,对健康是不利的。
茶中的生物碱将使中枢神经过于兴奋,心跳加快,增加心、肾负担,晚上饮茶还会影响睡眠。
过量饮茶,体内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多酚类等物质对肠胃产生刺激,会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
根据人体对茶叶中药效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合理需求来判断,并考虑到人体对水分的需求,成年人每天饮茶的量以每天泡饮干茶5~15克为宜。
这些茶的用水总量可控制在200~800毫升。
这只是对普通人每天用茶总量的建议,具体还须考虑人的年龄、饮茶习惯、所处生活环境和本人健康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