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 第4课 赵普学案 苏教版 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154.51 KB
- 文档页数:4
赵普【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突破】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资料链接】1、半部《论语》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身上。
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
公元960年,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后来又罢免了他。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准备重新起用赵普任宰相,有人就劝说:“赵普学识浅薄,没有什么学问,只读过一本《论语》。
”宋太宗就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一本书。
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
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宋史》记载赵普:“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来历。
“半部《论语》”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没有读完《论语》,只学了一半,或是说没有认真领会《论语》,只领会了很浅的一半内容呢?还是说《论语》的学识分为两部分,一半是得天下的学识,一半是治天下的学识。
在这里,赵普的话可以做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赵普没有把《论语》读透,只参透了一半学识,他用这一半学识过去帮助宋太祖平定了天下,现在还用这一半学识来帮助宋太宗治理天下。
也就是说这半部学识既可得天下,也可治天下。
另一种解释是说,赵普的确只读了《论语》一本书,而且把这本书读透了。
《赵普》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文言词汇的用法,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讲解这篇课文时,要先让学生借助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在此基础上明确文中写了哪几件事,突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并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技法。
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学过不少,但用文言写成的还没接触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用文言写的记叙人物的文章——《赵普》。
(板书课题。
)2.介绍作品《宋史》。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
)《宋史》,元代脱脱等撰。
四百九十六卷。
修于顺帝至正三年、到五年。
纪传体宋代史。
首创《道学传》,以道学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二、自主学习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学习这类文章,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再理解文章内容。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疏通文意。
2.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文中写了赵普的几件事?表现了什么中心?4.本文刻画人物,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5.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三、合作学习1.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2.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1.给划线的字注音。
(出示幻灯片3。
)阖()薨()龌龊()牍()掷地()要求:让一名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2.文中写的事和表现的中心是什么?明确:两件写赵普的事是:刻苦读书,奏荐人才。
表现的中心是: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要求:记住文章表现的中心。
3.运用细节描写的地方有哪些?明确:写赵普专心致志地读书,描写了“阖户启箧取书”的细节。
一个“阖”字,表明闭门谢客,暂停一切社交活动,排除一切干扰,可见决心之大。
写太祖之怒,描写了“碎裂奏牍掷地”的细节。
《赵普》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编写与执教者六店中心校李本学教学目标: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教学重点: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介绍赵普你们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吗?它和北宋政治家赵普有关。
“人生不可无书”。
任何一个正常的人都明白,刻苦读书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那么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学生发言后,不忙着下结论)请同学们从北宋著名大臣赵普身上来对照一下吧!赵普(922-99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后周时当节度使赵匡胤手下的推官。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史称“陈桥兵变”。
建立宋朝。
从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
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释”就是“解除”),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
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
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
《赵普》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的翻译全文,背诵全文2.体会本文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叙事简洁的方法教学重点1.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体会人物的精神教学方法自学为主,教师指导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了解赵普吗?他是宋初历史上赫赫有名之人。
补充资料: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半部《论语》治天下。
公元961年的一天,宋太祖宴请石守信等大将。
席间,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
可当了皇帝以后,却整夜不能安睡。
”石守信等忙问原因。
宋太祖答道:“假如有一天,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也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那时事情也由不得你们了。
”石守信等惶恐下跪,问该怎么办。
宋太祖说:“你们不如放弃兵权,多买良田美宅,享受富贵,欢乐一世。
这样,君臣之间互不猜疑,岂不很好?”石守信等领会了皇帝的用意,第二天全部称病辞职,交出了兵权。
(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按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
他首先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了一批领兵将领的兵权。
)今天我们就通过《宋史》中的介绍,具体了解赵普的为人。
二、疏通全文1.重要字词解释:习:熟悉寡:少及:等到释:放下阖:关箧:书箱复:又,再掷:扔明日:第二天碎裂:使……碎裂颜色:脸色补缀:修补连结第:府第,大的住宅乃:才忌克:对人忌妒刻薄卒:终于岸谷:形容人严肃刚正循默: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龌龊:这里形容人过分谨慎,拘于小节2.重要语句:①太祖常劝以读书。
(倒装,省略)译:太祖经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
②普明日复奏其人。
(省略)译:赵普第二天又上奏推荐那个人。
3.全文翻译: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少学问,等到做了宰相,太祖经常用读书这件事劝他。
晚年时手不离开书卷,每次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决断很快。
他死后,家人打开书箱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情沉着,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有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赵普》学案班别:组别组名:号数:姓名: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学习重、难点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1.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4.添加省略成分。
5.调整语序。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了解赵普:1.走近赵普(简介赵普情况)2.给划线的字注音阖户启箧处决既薨发箧龌龊奏牍3.解释划线的词少习吏事寡学术发箧视之龌龊明日颜色深沉有岸谷二、熟读全文,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
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
教师引导解疑。
3.词句理解检测(提醒: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倒装句)(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4)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5))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己任天下,赵普的人格之魂赵普的人格无疑是光彩夺目的,文字虽然短小,但读罢文字,读者能很快体会到赵普那有血有肉的的人格存在,仿佛如在眼前。
纵观全文,他的光彩夺目的人格其实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勤学苦读、推贤荐德和赤胆诚心。
看起来,这三样人格光彩在赵普的性格里面各为独立,实则不然,无论从作者行文构思考虑,还是从赵普整个人格形成的全局着眼,这三个层面都是不能随意割裂开来的。
这中间,其实有着一个坚实的底盘,即:一代国相赵普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首先看赵普的勤学苦读。
他的勤学苦读与别人大不一样,他苦读的内容很单一——《论语》而非杂家。
为什么只读《论语》?很明显,他深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一治国治天下之人间宏理。
赵普为什么苦学?两个原因,一是因“少习吏事⑵,寡学术”,二则“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初看,他读书的动机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自己小时学得太少,不能跟上为官的需要,更因为当了一朝国相以后,皇上对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可是细想,赵普其实要学的东西很多啊,可是为什么只单单苦读《论语》呢?这就是赵普把客观的形势的需要和自己主观的愿望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在形势面前他充分考虑到了自己的身份,自然想到了自己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关系,而不只是考虑为守住私己官位而已。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高尚的动机,所以,赵普才“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这竟日”可见,赵普身上这一光彩人格的呈现,正是己任天下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
其次看赵普的推贤荐德。
赵普的推贤荐德也同别人不一样,他推荐的方式很特别——苦荐而非勉举。
在陈述赵普推贤荐德的举措之前,作者先讲了两个容易被读者忽略的内容,一是赵普性格中的“忌克”,意思是说他骨子里面有妒忌他人且为人苛刻的毛病,这是本性,很难克服的;二是交待了当时一个社会为官背景:“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意思是说,大家都是这样,想当正人君子还不那么容易,赵普身为国相,当然难以洁身自好。
把两个方面联系起来一想,就会发现,一个有个顽固性格弱点(其实是妒贤忌能)的人,而且身处整个环境的不利之中,怎么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正呢?显然,难度太大了,搞不好,就可能顺着自己本性的弱点和社会的大流往下发展,直至把自己淹没在世俗与欲望的汪洋大海中。
赵普
础上熟练背诵全文。
破
集体交流意见
),北宋大臣
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
语,
可以原封
寡:少。
及:等到。
以读书,以:用。
)
(处决:处理决断。
如流:像水往下淌,比喻快速。
)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谁能与他相提并论。
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
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任用了这个人。
(补缀:修补,连结。
(
尝奏荐复奏其人
精神。
本文在表现人物方面善用细节描写,结合课文找出相关例
“阖”、“启”、“取”、“读”:一连贯的动作描写凸现出赵普为国而勤奋学习的精神。
太祖怒
人安危,荐才的精神。
体会一下本文在叙事方面简洁的用笔,试举例分析一下。
用自己的话说说宋太祖为什么要劝赵普多读书。
有智慧、有心计、有勇气、有不,。
《赵普》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赵普》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赵普》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赵普》是苏教版七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少年赵普如何在自强不息的努力强不息的努力下,成为了一名勇敢的革命斗士以及中华民族的骄傲。
本文是一篇小说,短小精悍,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了解历史,感悟生活。
二、教学目标1.了解文本背景,理解文本意义;2.分析文本结构,把握文本思路;3.领悟文化精髓,感悟人生哲理;4.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语感训练。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文本意义,分析文本思路。
2.拓展视野,传承文化精髓。
3.提高写作能力,加强语感训练。
四、教学过程1.教师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哪些人或事情能够给自己以启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呈现本文主题——成长与努力。
2.预习让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文本,分析文本结构,提前了解主要人物形象、背景、命运等方面的内容,做好必要的笔记和注释。
3.展现文本在展现文本时,教师应该关注各学生的反应,了解不同学生的需求,突出文本的内容、构思和情感。
4.读文本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文本,通过朗读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情感和氛围,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和感情的表达。
5.讲解文本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讲解文本,如故事情节的节选、口头讲解、图表讲解等方式,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透彻道理。
6.课堂讨论教师应该让学生形成小组,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探索文本中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发掘重点、难点和思考问题,并给予积极的评论和回答。
7.写作编写为了更好地巩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撰写关于文中事件的文章,包括分析文本中人物、事件、情节等方面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并加强语感的训练。
五、教学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多方面的发展,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内涵和精神,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珍惜生活。
二、译读1、老师范读,学生跟着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阖(hˆ)箧(qiˆ)薨(h ng)龌龊(w chu )掷(zhŒ)牍(d’)忌(jŒ)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太祖/常劝以读书尝奏荐某人/为某官碎裂奏牍/掷地2、默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书中注释较多)(1) 解释加点词(书中没有注释的):①寡学术②及为相③手不释卷④既薨⑤尝奏荐某人为某官⑥以天下事为己任提示:①少②等到③放下④已经⑤推荐⑥责任(幻灯投影展示)(2) 用流畅的语言翻译几个句子,并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课本中没有注释)①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②跪而拾之以归③普明日复奏其人明确:①过些日子,赵普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省略主语,现代汉语中不可省) ②赵普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了家. ③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那个人.(“奏”后承上文省去“荐”.现代汉语中不可省) (幻灯投影展示)(3) 概括并复述两个故事片断三、疑读学生再读课文,标出有疑点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敢于质疑.这一过程目的是要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学习习惯.①赵普能手不释卷,是死读书吗?②为何还要写到其它宰相?③哪里采用了细节描写?四、研读因为有些问题有一定难度,可以将学生分若干个学习小组,通过合作讨论来解决疑难,每个小组各推选一名小组长和发言人.(老师可以见机点拨、指导)1、关于赵普读书虽然已到晚年,他却做到“手不释卷”,每回到家里,坚持“竟日”“阖”门“启”箱“取”书来读.并且达到了“次日临政”时,“处决如流”,可见他学以致用,将《论语》中的精髓融入到政务中.这也与“半部《论语》治天下”相吻合.2、理解对比手法文中两处运用对比:一是赵普少时“寡读书”与晚年“手不释卷”,可见他做到不借年高而废学.二是赵普和其他在相位者对比,突出赵普的刚毅果断.3、探讨细节描写课文叙事简洁,没有冗笔.两处运用了细节描写:一是读书时用“阖”、“启”、“取”、“读”几个动作之词,表现他排除一切干扰以专心读书.二是举荐人才时用“颜色不变”,“跪而拾之”,“补缀旧纸”的细节,反映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推荐人才,也与上文的“刚毅果断”相吻合.而且这些细节描写也体现了语言简洁的特点.4、概括赵普的性格特点优点较多:晚年爱读书、深沉有岸谷、刚毅果断、以天下事为己任;缺点也存在:忌克.五、创读这是个边读原文边进行创新性训练的过程,主要是要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语言思辩和表达能力.1、合理想象赵普晚年读书的情景(提示: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动作和神态)2、合理想像赵普坚持不懈推荐人才的情景(提示:主要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的神态)六、背读指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方法(理出文脉),熟读以达到背诵.明确:第一件事主要抓住“少”、“晚”、“既薨”;第二件事主要抓住先概括写性格,后写一件事.七、延读一则开发利用教学资源;二则引导学生延伸课外,进行迁移、比较.(这个阶段可依据不同学生处理,基础好的学生可安排在课内)阅读《孙权劝学》和《祁奚荐贤》两短文,思考下列问题:(幻灯投影)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祁奚荐贤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孰可使嗣?”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孰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也可.”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1、赵普和祁奚两人各是如何举荐人才的?2、比较《赵普》和《孙权劝学》,两文在描写人物读书方面有什么不同?提示:1、赵普坚持不懈荐人才;祁奚荐才不拘于亲仇(唯才是举).2、《赵》文从正面描写赵普晚年爱读书;《孙》文从侧面(鲁肃的吃惊)来烘托吕蒙读书之勤.。
苏教版初一语文七年级下册《赵普》教学
设计大全
《赵普》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赵普(922—992),北宋大臣。
字则平。
后周时为赵匡胤的幕僚,任掌书记,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夺取政权。
宋初任枢秘史,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太宗时又两次
为相,淳化三年因病辞职,封魏国公。
《赵普》是一篇文言文,是七年级下学期第一章的第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编选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师》、《展现华夏文化魅力》、《赵普》等五篇描写人物风采的文章。
这些文章有的写平凡的小人物,有的写光彩夺目的明星,而本课主要写的是“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古代人物赵普的形象,他在课本中有着特殊的低位和
作用。
能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通过学习文章对细节的描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细节的能力。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赵普》精彩教学设计吧
《赵普》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赵普》第一课时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说课)《赵普》
第二课时说课稿(苏教版七年级必修说课)《赵普》教学案(苏教版七年级)《赵普》导学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赵普》教学方案(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教案(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赵普》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赵普》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赵普》学案班别:组别组名:号数:姓名:学习目标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更多刻苦读书,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及其故事。
学习重、难点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法指导1.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3.变单音节为双音节词。
4.添加省略成分。
5.调整语序。
学习过程一、检查预习,了解赵普:1.走近赵普(简介赵普情况)2.给划线的字注音阖户启箧处决既薨发箧龌龊奏牍3.解释划线的词少习吏事寡学术发箧视之龌龊明日颜色深沉有岸谷二、熟读全文,理解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调。
2.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语句意思。
要求:小组内全文翻译,其他成员帮助纠错;不理解的字词、语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在书上标记出来,举手质疑。
教师引导解疑。
3.词句理解检测(提醒:一字多义,词类活用等):(1)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省略句、倒装句)(2)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倒装句)(3)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4)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5))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赵普》教学方案学段:初中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一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概括课文的中心。
3、能围绕中心,对文中的细节展开合理想像,生动的复述课文。
4、能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说出赵普其人其事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模块一:明确目标教学板块1: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熟读课文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赵普这个人物。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赵普,去感受他内在的精神境界。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1、能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并分析其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感悟课文的中心。
3、能围绕中心,对文中的细节展开合理想像,生动的复述课文。
4、能联系实际、联系社会,说说赵普其人其事的现实意义。
模块二:分析人物教学板块2:复习回顾在进入本课的学习之前,我们先对上课的内容做一个回顾。
上节课我们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并且疏通了文意,还请同学们在课后作了生动复述的准备。
下面,先请同学们齐声试背课文。
背诵课文,回忆课文大意。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齐声背诵课文。
时间2分钟)相信大家的声音一定洪亮而又整齐,也相信同学们已经读准了每一个字音,并做了恰当的停顿,很流畅的背完了课文。
下面我们就要来生动复述课文了。
可是为了让大家复述得更好,老师先要为大家做一些铺垫。
教学板块3:概括内容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内容概括文中写了几件事?请各用一个四字短语加以概括。
(现场老师组织学生再读课文、交流、评价。
时间4分钟)。
第一段:刻苦读书第二段:举荐人才教学板块4:分析人物写人记事的文章往往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来正面表现人物;也会通过对他人或其他景物的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还会运用细节描写来突显人物。
描写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
侧面描写:写其他人或景物。
细节描写:对细微事实的具体、深入的描写。
《赵普》教学方案(苏教版七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赵普》教学方案学段:初中学科:语文版本: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一单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流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流畅地翻译全文。
3、能发挥合理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模块一:明确目标教学板块1:导入老师出镜同学们,你们知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吗?它和北宋政治家赵普有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赵普这篇课文,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学习任务是:PPT1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流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解释字词含义,流畅地翻译全文。
3、能发挥合理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模块二:读准课文教学板块2:介绍赵普PPT2(赵普图片)首先让我们先认识一下赵普。
赵普(922-992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后周时当节度使赵匡胤手下的推官。
公元960年,赵匡胤率军北上,部队到达陈桥时,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史称“陈桥兵变”。
从此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史称宋太祖。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后来,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赵普仍然担任宰相。
有一次宋太宗和赵普闲聊,宋太宗随便问道:“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说:“臣所知道的,确实不超出《论语》这部书。
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便天下太平。
”后来赵普因为年老体衰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所以又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教学板块3:读准字音PPT3学习一篇文言文,我们首先要会读它,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先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再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扫清字词读音障碍后自由朗读全文。
读准字音画出课文中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自己查阅工具书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然后放声朗读全文。
赵普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简洁、运用细节描写人物的方法。
3.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突破】
1.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背诵全文。
2.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资料链接】
1、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出自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赵普身上。
赵普,原先是后周当节度使的赵匡胤手下的推官。
公元960年,赵普为赵匡胤出谋划策,发动兵变。
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做了皇帝。
接着,赵普又辅佐宋太祖东征西讨,统一了全国。
宋太祖任命他为宰相,后来又罢免了他。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史称宋太宗。
宋太宗准备重新起用赵普任宰相,有人就劝说:“赵普学识浅薄,没有什么学问,只读过一本《论语》。
”
宋太宗就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
赵普病逝,家人打开他的书箱,里面果真只有《论语》一本书。
这个故事记载在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论问普。
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
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
《宋史》记载赵普:“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
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的来历。
“半部《论语》”是什么意思呢?是指没有读完《论语》,只学了一半,或是说没有认真领会《论语》,只领会了很浅的一半内容呢?还是说《论语》的学识分为两部分,一半是得天下的学识,一半是治天下的学识。
在这里,赵普的话可以做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是赵普没有把《论语》读透,只参透了一半学识,他用这一半学识过去帮助宋太祖平定了天下,现在还用这一半学识来帮助宋太宗治理天下。
也就是说这半部学识既可得天下,也可治天下。
另一种解释是说,赵普的确只读了《论语》一本书,而且把这本书读透了。
他用这本书的一半学识帮助太祖取得天下,现在将用另一半学识帮助太宗治理天下,使国泰民安。
2、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可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添加省略成分。
(3)调整语序。
(4)引用的内容可不翻译。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1.准确翻译、背诵全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语。
一、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赵普》选自《宋史·赵普传》,赵普, (朝代)政治家。
课文写了赵普的两件事: 、 ,表现了一个中心:赵普能以天下事为已任。
本文在刻画人物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
对赵普 次奏荐人才的描写,显示赵普他 力和 。
2.诵读课文:
(1)自读三遍——字音准,节奏对,句子通
(2)组内读——组长指名,大家倾听,集体评价,发现问题,黑板展示。
注意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阖.户( )启箧.( ) 既薨.( )龌龊..( )掷.
地( )
3. 解释下列加点字
(1)寡.学术 ( ) (2)手不释.
卷 ( )
(3)每归私第.. ( ) (4)阖.
户启箧 ( )
(5)既薨. ( ) (6)发箧视.
之 ( )
(7)龌龊..
( ) (8)碎裂.
( )
(9)及.为相 ( ) (10)卒.
用其人( )
二、翻译课文
1.个人自学,对照书下注释,试译课文。
2.二人合作,研究自学中“不会”的。
3.小组学习:集中问题,并研究解决,进行小组展示。
三、质疑答疑,点拨精讲。
1、解释重点句子。
(1)太祖常劝以读书。
(省略句、倒装句)
(2)读之竟日。
(倒装句)
(3)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
(省略句)
(4)碎裂奏牍掷地。
(使动用法)
2.尝试对下面简单虚词的理解。
(1)太祖常劝以.读书( ) (2)而能以.
天下事为己任(
)( ) (3)又以.其人奏( ) (4)跪而拾之以.
归(
)( ) 四、试背课文,体会背诵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分析课文,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方法。
【新课学习】
一、引入新课:
二、分析课文,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
1.课文是怎样来刻画赵普的?采用了哪些方法,请举例说明。
2.课文如何写太祖的?
3.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赵普是怎样一个人?
三、总结归纳。
四、课后达标检测。
课后练习第三题。
【学生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