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的直接加氢液化工艺
- 格式:pdf
- 大小:136.60 KB
- 文档页数:4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特点和优势神华煤直接液化示范工程采用的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是在充分消化吸收国外现有煤直接液化工艺的基础上,利用先进工程技术,经过工艺开发创新,依靠自身技术力量,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特点1) 采用超细水合氧化铁(FeOOH)作为液化催化剂。
以Fe 2 + 为原料,以部分液化原料煤为载体,制成的超细水合氧化铁,粒径小、催化活性高。
2) 过程溶剂采用催化预加氢的供氢溶剂。
煤液化过程溶剂采用催化预加氢,可以制备45% ~50%流动性好的高浓度油煤浆;较强供氢性能的过程溶剂防止煤浆在预热器加热过程中结焦,供氢溶剂还可以提高煤液化过程的转化率和油收率。
3)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
该类型反应器使得煤液化反应器轴向温度分布均匀,反应温度控制容易;由于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气体滞留系数低,反应器液相利用率高;煤液化物料在反应器中有较高的液速,可以有效阻止煤中矿物质和外加催化剂4)减压蒸馏固液分离。
减压蒸馏是一种成熟有效的脱除沥青和固体的分离方法,减压蒸馏的馏出物中几乎不含沥青,是循环溶剂的催化加氢的合格原料,减压蒸馏的残渣含固体50%左右。
5) 循环溶剂和煤液化初级产品采用强制循环悬浮床加氢。
悬浮床反应器较灵活地催化,延长了稳定加氢的操作周期,避免了固定床反应由于催化剂积炭压差增大的风险;经稳定加氢的煤液化初级产品性质稳定,便于加工;与固定床相比,悬浮床操作性更加稳定、操作周期更长、原料适应性更广。
神华示范装置运行结果表明,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先进,是唯一经过工业化规模和长周期运行验证的煤直接液化工艺。
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技术优势1)单系列处理量大。
由于采用高效煤液化催化剂、全部供氢性循环溶剂以及强制循环的悬浮床反应器,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单系列处理液化煤量为6000 t/d。
国外大部分煤直接液化采用鼓泡床反应器的煤直接液化工艺,单系列最大处理液化煤量为每天2500 ~3000 t。
煤直接液化和煤间接液化综述摘要:煤的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技术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了各自的工艺特征和典型工艺。
我国总的能源特征是“富煤、少油、有气”,以煤制油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趋势。
经过长期不断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煤制油”产业化的雏形,在未来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
关键字: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发展历程现状前景1.煤直接液化煤直接液化又称煤加氢液化, 是将固体煤制成煤浆, 在高温高压下, 通过催化加氢裂化, 同时包括热解、溶剂萃取、非催化液化, 将煤降解和加氢从而转化为液体烃类, 进而通过稳定加氢及加氢提质等过程, 脱除煤中氮、氧、硫等杂原子并提高油品质量的技术。
煤直接液化过程包括煤浆制备、反应、分离和加氢提质等单元。
煤的杂质含量越低, 氢含量越高, 越适合于直接液化。
1.1发展历程煤直接液化技术始于二十世纪初, 1913年德国科学家Bergius首先研究了煤高压加氢, 并获得了世界上第一个煤液化专利, 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著名的I G Farben工艺。
该工艺反应条件较为苛刻, 反应温度为470℃, 反应压力为70MPa。
1927年德国在Leun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规模为0.1Mt/a的煤直接液化厂,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的18个煤直接液化工厂总油品生产能力已达约4.23Mt/a , 其汽油产量占当时德国汽油消耗量的5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英国、美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也相继进行了煤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
以后由于廉价石油的大量发现, 从煤生产燃料油变得无利可图, 煤直接液化工厂停工, 煤直接液化技术的研究处于停顿状态。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发生后, 各发达国家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煤直接液化技术的研发, 相继开发出多种煤直接液化工艺, 但由于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原油价格在高位维持的时间不长,从煤生产燃料油获利的可能性较低, 这些工艺都没有实现工业化。
1.2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工艺特征典型的煤直接加氢液化工艺包括: ①氢气制备;②煤糊相(油煤浆)制备; ③加氢液化反应;④油品加工等“先并后串”四个步骤。
煤炭液化技术[编辑本段] 煤炭液化技术煤炭液化是把固体煤炭通过化学加工过程产品的先进洁净煤技术。
根据不同的加工,使其转化成为液体燃料路线,煤炭液化可分为直接、化工原料和液化和间接液化两大类:一、直接液化直接液化是在高温(400℃以上)、高压(10MPa以上),在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使煤的分子进行裂解加氢,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再进一步加工精制成汽油、柴油等燃料油,又称加氢液化。
1、发展历史煤直接液化技术是由德国人于1913 年发现的,并于二战期间在德国实现了工业化生产。
德国先后有12套煤炭直接液化装置建成投产,到1944年,德国煤炭直接液化工厂的油品生产能力已达到423万吨/年。
二战后,中东地区大量廉价石油的开发,煤炭直接液化工厂失去竞争力并关闭。
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煤炭液化技术又开始活跃起来。
日本、德国、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在原有基础上相继研究开发出一批煤炭直接液化新工艺,其中的大部分研究工作重点是降低反应条件的苛刻度,从而达到降低煤液化油生产成本的目的。
目前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直接液化工艺是日本的NEDOL 工艺、德国的IGOR工艺和美国的HTI工艺。
这些新直接液化工艺的共同特点是,反应条件与老液化工艺相比大大缓和,压力由40MPa降低至17~30MPa,产油率和油品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生产成本。
到目前为止,上述国家均已完成了新工艺技术的处理煤100t/d 级以上大型中间试验,具备了建设大规模液化厂的技术能力。
煤炭直接液化作为曾经工业化的生产技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目前国外没有工业化生产厂的主要原因是,在发达国家由于原料煤价格、设备造价和人工费用偏高等导致生产成本偏高,难以与石油竞争。
2、工艺原理煤的分子结构很复杂,一些学者提出了煤的复合结构模型,认为煤的有机质可以设想由以下四个部分复合而成。
第一部分,是以化学共价键结合为主的三维交联的大分子,形成不溶性的刚性网络结构,它的主要前身物来自维管植物中以芳族结构为基础的木质素。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总结洁净煤技术——直接液化技术一、德国IGOR工艺1981年,德国鲁尔煤矿公司和费巴石油公司对最早开发的煤加氢裂解为液体燃料的柏吉斯法进行了改进,建成日处理煤200吨的半工业试验装置,操作压力由原来的70兆帕降至30兆帕,反应温度450~480摄氏度;固液分离改过滤、离心为真空闪蒸方法,将难以加氢的沥青烯留在残渣中气化制氢,轻油和中油产率可达50%。
原理图:IGOR直接液化法工艺流程工艺流程:煤与循环溶剂、催化剂、氢气依次进入煤浆预热器和煤浆反应器,反应后的物料进入高温分流器,由高温分流器下部减压阀排出的重质物料经减压闪蒸,分出残渣和闪蒸油,闪蒸油又通过高压泵打入系统,与高温分离器分出的气体及清油一起进入第一固定床反应器,在此进一步加氢后进入分离器。
中温分离器分出的重质油作为循环溶剂,气体和轻质油气进入第二固定床反应器再次加氢,通过低温分离器分离出提质后的轻质油品,气体经循环氢压机压缩后循环使用。
为了使循环气体中的氢气浓度保持在所需的水平,要补充一定数量的新鲜氢气。
液化油经两步催化加氢,已完成提质加工过程。
油中的氮和硫含量可降低到10-5数量级。
此产品经直接蒸馏可得到直馏汽油和柴油,再经重整就可获得高辛烷值汽油。
柴油只需加少量添加剂即可得到合格产品。
与其他煤的直接液化工艺相比,IGOR工艺的煤处理能力最大,煤液化反应器的空速为0. 36~0. 50 t /( m3·h)。
在反应器相同的条件下,IGOR工艺的生产能力可比其他煤液化工艺高出50%~100%。
由于煤液化粗油的提质加工与煤的液化集为一体,IGOR煤液化工艺产出的煤液化油不仅收率高,而且油品质量好。
工艺特点:把循环溶剂加氢和液化油提质加工与煤的直接液化串联在一套高压系统中,避免了分立流程物料降温降压又升温升压带来的能量损失,并在固定床催化剂上使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甲烷化,使碳的损失量降到最小。
投资可节约20%左右,并提高了能量效率。
煤温和加氢液化制高品质液体燃料关键技术与工艺引言在当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开发和利用高品质液体燃料成为了国际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煤温和加氢液化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液体燃料制备方法,具有资源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的优势,对我国能源战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煤温和加氢液化的原理、关键技术及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
原理煤温和加氢液化是一种将固体煤转化为液体燃料的技术。
其原理是通过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将煤在氢气的催化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使煤中的高分子化合物裂解,并生成液体燃料。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煤的热解、煤的气化和煤的加氢。
煤的热解煤的热解是指将煤暴露在高温环境中,使煤中的有机质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发生热解反应,生成气体和液体产物。
热解过程中,煤中的高分子化合物会发生裂解,生成低分子量的化合物,如烃类等。
煤的气化煤的气化是指将煤中的热解产物(如烃类)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与氢气反应,生成更高价态的化合物。
在气化过程中,煤中的烃类会与氢气发生反应,生成一系列的液体和气体产物,其中液体产物就是液体燃料的主要来源。
煤的加氢煤的加氢是指将煤中的气化产物在高温和高压的条件下与氢气进一步反应,将气体产物中的不饱和化合物加氢饱和,生成高品质的液体燃料。
加氢反应可以提高液体燃料的氢碳比,增加其能量密度,提高其燃烧效率。
关键技术煤温和加氢液化制高品质液体燃料的关键技术包括催化剂选择、温度和压力控制、反应器设计等。
催化剂选择催化剂的选择对煤温和加氢液化的反应效果和产物质量起到关键作用。
优质的催化剂应具有高催化活性、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能够在适宜的温度下催化反应进行。
常用的催化剂包括铁、镍、钼等金属催化剂以及复合催化剂。
温度和压力控制温度和压力是影响煤温和加氢液化反应进行的重要因素。
适当的温度和压力可以促进反应物的转化率和产物的质量。
一般来说,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和产品收率,但过高的温度和压力会增加能源消耗和设备投资。
煤的直接液化概述煤的液化是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煤转化技术之一,是用煤为原料以制取液体烃类为主要产品的技术。
煤液化分为“煤的直接液化”和“煤的间接液化”两大类,煤的直接液化是煤直接催化加氢转化成液体产物的技术.煤的间接演化是以煤基合成气(CO+H 2)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定向催化合成烃类燃料油和化工原料的工艺,包括煤气化制取合成气及其挣化、变换、催化合成以及产品分离和改质加工等过程。
通过煤炭液化,不仅可以生产汽油、柴油、LPG (液化石油气)、喷气燃料,还可以提取BTX (苯、甲苯、二甲苯),也可以生产制造各种烯烃及含氧有机化台物。
煤炭液化可以加工高硫煤,硫是煤直接液化的助催化剂,煤中硫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转化威H2S 再经分解可以得到元素硫产品.本篇专门介绍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早在1913 年,德国化学家柏吉乌斯(Bergius)首先研究成功了煤的高压加氢制油技术,并获得了专利,为煤的直接液化奠定了基础。
煤炭直接加氢液化一般是在较高温度(400 C以上),高压(10MPa以上),氢气(或CO+H 2,C0+H20)、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将煤的分子进行裂解加氢,直接转化为液体油的加工过程。
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韧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化学滴变而成的。
煤与石油主要都是由C、H、O 等元素组成。
煤和石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煤的氢含量和H/C原子比比石油低,氧含量比石油高I 煤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有的甚至大干1000.而石油原油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十至数百之间,汽油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10;煤的化学结构复杂,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缩合芳环为主体的带有侧链和官能团的大分子,而石油则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混合物。
煤还含有相当数量的以细分散组分的形式存在的无机矿物质和吸附水,煤也含有数量不定的杂原子(氧,氮、硫)、碱金属和微量元素。
通过加氢,改变煤的分子结构和H/C 原子比,同时脱除杂原子,煤就可以液化变成油。
煤直接液化工艺流程煤直接液化,煤液化方法之一。
将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
因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
详情如下:一、埃克森供氢溶剂法简称EDS法,为美国埃克森研究和工程公司1976年开发的技术。
原理是借助供氢溶剂的作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将煤加氢液化成液体燃料。
建有日处理250t煤的半工业试验装置。
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混合、加氢液化和产物分离几个部分(图1)。
首先将煤、循环溶剂和供氢溶剂(即加氢后的循环溶剂)制成煤浆,与氢气混合后进入反应器。
反应温度425~450℃,压力10~14MPa,停留时间30~100min。
反应产物经蒸馏分离后,残油一部分作为溶剂直接进入混合器,另一部分在另一个反应器进行催化加氢以提高供氢能力。
溶剂和煤浆分别在两个反应器加氢是EDS法的特点。
在上述条件下,气态烃和油品总产率为50%~70%(对原料煤),其余为釜底残油。
气态烃和油品中C1~C4约占22%,石脑油约占37%,中油(180~340℃)约占37%。
石脑油可用作催化重整原料,或加氢处理后作为汽油调合组分。
中油可作为燃料油使用,用于车用柴油机时需进行加氢处理以减少芳烃含量。
减压残油通过加氢裂化可得到中油和轻油。
埃克森供氢溶剂法流程图二、溶剂精炼煤法简称SRC法,是将煤用溶剂制成浆液送入反应器,在高温和氢压下,裂解或解聚成较小的分子。
此法首先由美国斯潘塞化学公司于60年代开发,继而由海湾石油公司的子公司匹兹堡-米德韦煤矿公司进行研究试验,建有日处理煤50t的半工业试验装置。
按加氢深度的不同,分为SRC-Ⅰ和SRC-Ⅱ两种。
SRC-Ⅰ法(图2)以生产固体、低硫、无灰的溶剂精炼煤为主,用作锅炉燃料,也可作为炼焦配煤的黏合剂、炼铝工业的阳极焦、生产碳素材料的原料或进一步加氢裂化生产液体燃料。
近年来,此法较受产业界重视。
SRC-Ⅱ法用于生产液体燃料,但因当今石油价格下降以及财政困难,开发工作处于停顿状态。
煤的直接液化概述煤的液化是先进的洁净煤技术和煤转化技术之一,是用煤为原料以制取液体烃类为主要产品的技术。
煤液化分为“煤的直接液化”和“煤的间接液化”两大类,煤的直接液化是煤直接催化加氢转化成液体产物的技术.煤的间接演化是以煤基合成气(CO+H2)为原料,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定向催化合成烃类燃料油和化工原料的工艺,包括煤气化制取合成气及其挣化、变换、催化合成以及产品分离和改质加工等过程。
通过煤炭液化,不仅可以生产汽油、柴油、LPG(液化石油气)、喷气燃料,还可以提取BTX(苯、甲苯、二甲苯),也可以生产制造各种烯烃及含氧有机化台物。
煤炭液化可以加工高硫煤,硫是煤直接液化的助催化剂,煤中硫在气化和液化过程中转化威H2S再经分解可以得到元素硫产品.本篇专门介绍煤炭直接液化技术早在1913年,德国化学家柏吉乌斯(Bergius)首先研究成功了煤的高压加氢制油技术,并获得了专利,为煤的直接液化奠定了基础。
煤炭直接加氢液化一般是在较高温度(400℃以上),高压(10MPa以上),氢气(或CO+H2, CO+H2O)、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将煤的分子进行裂解加氢,直接转化为液体油的加工过程。
煤和石油都是由古代生韧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化学滴变而成的。
煤与石油主要都是由C、H、O等元素组成。
煤和石油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煤的氢含量和H/C 原子比比石油低,氧含量比石油高I煤的相对分子质量大,有的甚至大干1000.而石油原油的相对分子质量在数十至数百之间,汽油的平均分子量约为110;煤的化学结构复杂,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以缩合芳环为主体的带有侧链和官能团的大分子,而石油则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混合物。
煤还含有相当数量的以细分散组分的形式存在的无机矿物质和吸附水,煤也含有数量不定的杂原子(氧,氮、硫)、碱金属和微量元素。
通过加氢,改变煤的分子结构和H/C原子比,同时脱除杂原子,煤就可以液化变成油。
1927年德国在莱那(Leuna)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煤直接液化厂,规模10×l04 t/a。
煤直接液化工艺
煤直接液化工艺是指以煤作为原料,实现煤直接液化的工艺过程,常用于煤炭液化及
后处理。
该工艺可实现对煤中的喹啉、醛、酮等有毒物质的有效去除,最终获得质优的液
体产品。
煤直接液化工艺的原理是通过液化空气(空气和氧气的混合物),将煤实现液化和加
氢催化,使煤中的烯烃和烷烃发生溶解的反应。
反应在450~550℃的高温下进行,需要催
化剂的参与,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汽,湿气和氢气。
可以根据不同的操作参数,得
到不同质量和性能的液化产物。
煤直接液化工艺具有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煤品质等优点,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煤
制热力发电等领域。
在热力发电时,煤直接液化技术可以减少煤制热力发电成本,通过改
变煤中的组成,提高发电效率,并减少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排放量。
此外,煤直接液化还可以提高燃烧室、燃料比例等技术性能,从而为液化发动机技术
提供技术支持。
这种工艺也可以用于替代传统的石油液化,有效补充能源,延长等候时间,并可能有助于减少碳排放。
除了优势,煤直接液化工艺也存在一些工艺方面的挑战。
首先,煤中的污染往往会破
坏催化剂的活性,降低活性剂的利用率。
其次,煤的液化过程中需要占用高电压的设备设施,增加设备投资成本。
综上所述,煤直接液化工艺对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仍有巨大潜力,在研究和技术改进方面仍需要充分发挥。
煤直接液化综述摘要:本文总结了煤直接液化原理。
通过实验研究,在煤油浆体制备和加氢液化反应效果上有重大突破,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
在浆体制备上,选用元宝山煤和煤焦油馏分油为溶剂,制备出具有良好流动性和稳定性的煤浆,降低了生产设备因沉积,堵塞而产生的维修费用,延长了生产周期;在加氢液化方面,选用高效的催化剂,使总转化率,出油率显著提高,残渣明显减少,增加了产量,降低了残渣处理量,由于反应时间的需求小,使得生产装置空速高,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关键字:煤直接液化;流动性;稳定性;催化剂;煤直接液化的原理煤炭直接加氢液化一般是在较高温度(>400℃),高压(17MPa),氢气(或CO+H2,CO+H2O)、催化剂和溶剂作用下,将煤加氢,直接转化为液体油的加工过程。
煤和石油主要都是由C、H、O等元素组成,不同的是:煤的氢含量和H/C原子比比石油低,氧含量比石油高;煤的分子量大,一般大于5000。
而石油约为200,汽油约为110;煤的化学结构复杂,一般认为煤有机质是具有不规则构造的空间聚合体,它的基本结构单元是缩合芳环为主体的带有侧链和官能团的大分子,而石油则为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的混合物。
煤还含有相当数量的以细分散组分的形式存在的无机矿物质和吸附水,煤也含有数量不定的杂原子(氧、氨、硫)、碱金属和微量元素。
根据其组成结构,可将煤在液化反应中的转化过程如图表示:注:上述反应历程中C1表示煤有机质的主体,C2表示存在于煤中的低分子化合物,C3表示惰性成分。
二、制浆阶段各种要求2.1煤种的选择国内外大量的煤直接液化实践证明,由于煤的结构极其复杂,煤中有机质不是以一定的分子形式存在,而是以多样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混合形式存在,所以,不能客观的确定其化学结构。
煤种不同,即煤的体相、表面形貌、内水含量、矿物质种类和含量等不同,直接液化难易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其中煤的分子结构、组成、岩相组分含量及煤灰成分等对煤直接液化均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