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汉语亲属关系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摘要:使用称谓语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
由于亲属关系称谓沉淀着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非亲属人际交往中。
就其在非亲属人际交往中所实施的情感维系功能,身份认同功能,文化标志功能,以及礼貌功能进行分析,给人们指明一条有效社会交往的途径。
关键词:亲属关系称谓语;非亲属人际交往;社会功能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
可以分为亲属关系称谓和社会关系称谓。
亲属关系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或亲属的名称。
社会关系称谓是指互相没有亲戚关系的人,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人身特点,与其疏远或尊卑的关系而确立的称谓。
一个独立的人即是家庭成员,有其家庭中的称谓,又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有其社会关系的称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称谓在形式和意义上又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变化。
因此与亲属关系称谓相比较,社会关系称谓更是一种动态的称谓形式。
有时两种称谓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甚至社会关系称谓还会常常借用亲属关系称谓中的词语,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这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点。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在于亲属关系称谓在非亲属人际交往中所能实施的各种社会功能。
下面就这种情况加以分别说明。
一、情感维系功能语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纽带。
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行为,以取得最佳效果。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特殊形式,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人们往往比照互相之间的年龄、辈分、职位,借用亲属关系称谓来称呼对方,并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点的交往习俗,以便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
如对不认识的长者往往用“大叔”、“阿婆”、“大爷”、“公公”、“婆婆”相称。
对年轻一点的陌生长辈则用“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相称。
浅谈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周围的人和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不同的认知,汉语中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特别是亲属称谓语素。
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比较特殊,与其他语言不同,它不仅仅是表示亲属关系,更表达着人们对亲属的态度和尊重程度。
因此,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阐述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是从词性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一般为动词,比较常见的有“娘”、“哥”、“姊”和“弟”等,它们都有特殊的用法。
其中,“娘”、“哥”、“姊”和“弟”等语素,一般用作主动形式,也
可以用作被动形式;而“婆”、“叔”、“舅”和“姨”等这些亲属称谓词素,一般仅用作被动形式,只能用作受谓语,不能用作主谓语。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素也有不同的用法以及不同的发音。
比如“娘”,一般都简写成“妈”,读作“mā”,而“哥哥”一般
简写成“哥”,读作“gē”;“姊”一般简写成“姐”,读作“jiě”,而“弟弟”一般简写成“弟”,读作“dì”。
此外,还有一些亲属称谓词素,如“婆”、“叔”、“舅”、“姨”等,一般都是以“pǔ”、“shū”、“ji ù”、“yí”这样的读法发音。
以上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素的特点,它们不仅表达着亲属关系,还表达着人们的态度和尊重。
从而可以看出,亲属称谓词素是汉语社会表达中不可缺少的词素,其特点极具特色。
- 1 -。
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汉语亲属称谓语与传统伦理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化,汉语衍生出了丰富多彩的亲属称谓语,并在某定
范畴内得以流传和实践。
作为传统伦理文化的一部分,汉语亲属称谓语既体现了家庭关系的亲切及温情,也显示出伦理中人们如何认识自身身份。
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汉语亲属称谓也向着创新的方向迈出
了一大步。
比如,现在多数家庭已经抛弃了传统的子女“儿”、“女”称呼,改用“哥哥”、“姐姐”等称谓,以表达儿女间的友好情谊,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切程度,取代了传统亲属称谓“表兄弟”、“表姐妹”等。
而且,现代亲属称谓中,有许多这样的口头表达,这些口头表达早已融入到了家庭的伦理文化之中,以表达一份深情的亲情。
一方面,汉语亲属称谓语体现了家庭关系的亲情。
传统亲属称谓语中有许多表
达亲情的字句,比如说“四叔”、“四婶”,强调的是宗法关系的源起,以及宗法祖先的尊重与敬意;还有“二舅”“姑奶奶”,显示出出身及年龄的差异,相互尊重,以及父母与父母兄弟之间由谦虚到恩爱的亲情。
另一方面,汉语亲属称谓语也宣扬了传统伦理文化中人们如何认识自身身份,表达着高尚的情操,展现了社会各界、上下一脉相承的特质,向下一代传递了梦想和理想,提倡未来文明社会的价值观。
总之,汉语亲属称谓语既体现了传统家庭关系的亲情,又展现了传统伦理文化
中人们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也为现今的学子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亲属间的称谓方法和称呼方法一览一、有关亲属关系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亲人、亲属和亲戚?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亲人”是指直系亲属或配偶;“亲属”是指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有婚姻关系的人;“直系亲属”通常是指配偶、父母、子女。
有时也包括需要本人抚养的祖父母和未成年的弟妹;“亲戚”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2、什么是称谓,什么是称呼?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称呼”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3、什么是血亲,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血亲”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根据《辞海》的解释,“直系血亲”是指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
也就是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
不论父系或母系、子系或女系都是直系血亲,如父母、外祖父母、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
在表1中有红框的部分就是直系血亲。
“旁系血亲”是指直系血亲以外,在血缘上同出一源的亲属。
如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叔伯、姑母、舅父、姨母等。
详见上表。
《婚姻法》第七条的规定,禁止结婚的情形包括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但是,对姻亲没有做出规定。
4、什么是堂房堂房俗称堂亲。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堂房”是指同宗而非嫡亲的亲属。
如同祖父、同曾祖或更疏远的弟兄姐妹,称为堂弟兄、堂姐妹。
把堂房弟兄的子女称为侄子、侄女、侄孙、侄孙女等。
堂亲是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因为堂亲们大多居住在同一个村落,所以,可以代代相传,多代的亲属之间,称呼始终是明确的、有序的。
5、什么是表亲,什么是姑表,什么是姨表?“表亲”又称中表,“中”是内;“表”是外。
根据《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中表”是指跟祖父、父亲的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或跟祖母、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的亲戚关系。
“姑表”是指一家的父亲和另一家的母亲是兄妹或姐弟的亲戚关系。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研究综述摘要称谓语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社会语言行为,是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称谓语往往是最先传递给对方的信息,称谓语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交际能否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对称谓语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称谓语称呼语分类研究方向一、引言二、称谓语的定义一说到称谓语,人们就很容易联想到称呼,因此,必须得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学术界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统一的定论。
以下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认为称谓语等就是称呼语,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这里要首推张鲁宁,他认为“人们进行交际就需要称呼对方,称呼语也就是称谓语”;孙维张认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词源》和《汉语大词典》也都是以“称呼”来解释“称谓”。
(二)认为称呼语是称谓语的一部分。
周健指出“称谓系统包括名称系统和称呼系统两大类”;2005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称呼语”解释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这些观点中曹炜教授的观点比较科学,其观点高度概括了称谓语与称呼语之间的区别和差异,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1、称谓语是一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而称呼语则是一种处于使用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非系统性、灵活性。
2、称谓语在一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自觉使用;而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用者的个人色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
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面语性,而称呼语本质上具有口语性。
学术界一般采用马宏基、常庆丰的观点。
在他们的著作《称谓语》中,是这样对称谓语和称呼语下的定义:称谓语是用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人际关系,它体现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所使用的名称,而称呼语则是人们当面招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三、对称谓语分类研究的现状对于同一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结果,这些分类结果没有正确与否的差别,只是分析问题的出发点不同而已。
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关键字:现代汉语,现代,汉语,称呼,及其,语用,变化现代汉语称呼语及其语用变化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现代汉语称呼语是个相对模糊的概念,模糊的根源在于与称谓语的部分重叠,即有一部分词语既是称呼语又是称谓语,因此,对称呼语进行严谨的界定显得很有必要。
称呼语是十分灵活的语言学概念,在其自身的发展中由于受到语用的影响常常发生变化,并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本文将从称呼语的界定、称呼语的语用变化这两个部分来对现代汉语称呼语进行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称呼语称谓语界定语用变化一、称呼语的界定要想对称呼语进行科学的界定,关键是要将称呼语与称谓语的关系整理清楚。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些认为称呼语就是称谓语并且认为称呼语没有存在必要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称呼语与称谓语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语言学概念。
称呼语与称谓语都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1]。
但是称呼语与称谓语,仅一字之差却又能谬以千里,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呼”字指“大声喊”,“谓”字指“称呼;叫做”。
“称呼”指的是“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而“称谓”则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厂长等。
”[2]从意义对比上来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本质的区别。
“大声喊”这一动作是需要有听话对象的,而“称呼;叫做”则不一定需要听话对象,至少“叫做”是不需要有听话对象的。
而“称呼”一词着眼于当面使用,“称谓”一词则着眼于社会关系。
可见称呼语与称谓语有重叠的部分,但是称呼语较之称谓语似乎更加注重语言氛围、语言交往,是“当面招呼”用的名称。
就称呼语本身的特点而言,称呼语多是在语言交际或者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文体中出现,所以常常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性以及口语化的语言色彩。
称呼语十分灵活且具有强大的派生性,例如“妈妈”这一基础的称呼语,可以衍生出“我的好妈妈、亲妈妈、坏妈妈”等等,并且在一定的语境中用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似乎也不觉得十分拗口。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也称为亲属称谓自称,是汉语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当时使用者通过按照血缘关系来称呼家中每一位成员。
尽管汉朝时期的家庭称谓已经存在了许多年,但用于今天依然仍然是当时的形式。
在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称谓直接按照血缘关系称谓,例如母亲叫妈妈,父亲叫爸爸,儿子叫儿子,女儿叫女儿等等。
另外,“兄弟”(xiong),“姐妹”(mei),“叔叔”(shu),“阿姨”(ai)也是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两个人血缘关系较远,如表兄弟或者表堂姐妹,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称谓。
例如,表哥叫表哥,表弟叫叔儿子,表姐叫表姐,表妹叫叔女儿。
另外,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形式亲戚称谓级联。
这种形式的亲属称谓经常存在于大型的家族中,广泛的使用于祖先的追忆,传承家族荣誉和代代相传的传统。
例如,陈先生有三个儿子,其中A儿子有一个儿子,B儿子有两个儿子,C儿子有一个儿子。
由于A儿子是一代,B儿子是两代,C儿子是三代,因此他们的称谓可以是陈姨父(A儿子)、陈叔父(B儿子)和陈伯父(C儿子)。
亲属称谓语自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汉语翻译的重要内容。
在汉语翻译过程中,译者会根据亲属称谓的不同,寻求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以保证译文的正确性、流畅性和完整性。
目前,汉语翻译策略有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类,即传统汉语翻译法和现代汉语翻译法。
传统汉语翻译法是指以传统汉语为基础,按照血缘关系称谓,以视角的礼节观念和习俗礼仪来翻译的策略。
传统汉语翻译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保留原有的亲属称谓意义,使得整个翻译过程更加完整。
例如,母亲的称谓可以翻译为“Mother”,父亲的称谓可以翻译为“Father”,兄弟的称谓可以翻译为“Brother”,姐妹的称谓可以翻译为“Sister”等等。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3)二、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描述 (4)2.1 定义与现象 (6)2.2 泛化现象的表现形式 (7)2.2.1 社交媒体中的称呼 (8)2.2.2 在线聊天工具中的称呼 (9)2.2.3 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群的称呼 (10)三、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原因分析 (11)3.1 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 (12)3.2 人际关系淡薄与虚拟世界的需求 (13)3.3 年轻一代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14)四、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影响 (16)4.1 正面影响 (17)4.1.1 促进社会和谐 (18)4.1.2 强化家庭纽带 (19)4.2 负面影响 (20)4.2.1 传统家庭观念的丧失 (21)4.2.2 隐私泄露风险增加 (22)五、应对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现象的建议 (23)5.1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24)5.2 完善法律法规 (25)5.3 提高公众认知与自我约束 (26)六、结论 (27)6.1 研究总结 (28)6.2 对未来的展望 (29)一、内容概要本文档主要探讨了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亲属称谓的使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成为了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语言现象。
本文首先介绍了网络时代亲属称谓泛化的背景,然后分析了这种现象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接着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原因和文化内涵,最后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和建议。
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在这个背景下,一种被称为“网络时代亲属称谓的泛化”的现象逐渐浮现出来。
这种泛化现象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中,人们对于亲属关系的称谓使用变得过于简单和模糊,不再严格遵守传统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称谓体系。
“亲属称谓语外化”及其使用规则陆定一的《老山界》中有这样的对话:(红军战士):“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
”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
这里,红军战士对一位瑶族妇女,既不称“同志”,也不称“老乡”或者其他什么的,而用“大嫂”相称,这是一种最合适、最有效的称谓,它拉近了群众关系,表达了军与民亲如一家的深情。
一那么,为什么说在这里“大嫂”称谓最合适、最有效呢?这其中还很有一番道理:汉语称谓语有两套体系,一是亲属称谓语,一是社交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用于亲属成员之间,社交称谓语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
但是亲属称谓语中有一部分也可以用于非亲属成员之间,以表达亲近之情。
这样的现象,有人称为“亲属称谓语外化”。
亲属称谓语外化能表达亲近之情,根源来自亲属称谓语特殊的表情作用。
中国的宗法制度和礼教伦理既强调尊卑有等,长幼有序,也强调内外有别。
所谓“内”,是以“自我”为中心,以宗亲、姻亲为半径,形成一个亲属系统。
系统内部为“自己人”,系统外的社会成员都为“外人”。
这个系统中的各类成员,都有相应的亲属称谓语来称谓,对系统外的社会成员一般不用亲属称谓语而用社会称谓语。
这样一来,亲属称谓语本身便是“内外有别”的标志。
中国人对系统内的“自己人”,恪守“亲亲、尊尊、长长”的伦理之道,相互间不仅客气礼貌,更会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互相迁就,必要时可以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是所谓“拳头朝外打,胳膊向里歪”。
对于“外人”则明显的不同于“自己人”,客气礼貌不那么真诚,热情度大大减低,甚至一脸冷漠缺乏热情,更没有关心照顾的意识和责任感。
有学者提出,人们对人的礼貌程度同亲疏关系成反比,越生疏,礼貌程度越高;越亲密,礼貌程度越低。
其实,这是在有求于人时的表现,无所求人、正常情况下,中国人并不是这样,他们关注和重视的是“自己人”,或者说是“圈内人”。
“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圈子,与‘圈外’的陌生人打交道,便讲究内外有别,适用于圈内人的关系准则对圈外人就不再起作用,而完全根据其对自己或小团体的利害关系来判断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
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曹炜(苏州⼤学⽂学院, 江苏苏州215021)[摘要] 称谓语和称呼语应该重新界定,两者存在着⼀种交叉关系。
称谓语可以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两⼤类,两者既存在着共性,也存在着差异。
称呼语可以分为亲属称呼语、社会称呼语及姓名称呼语三⼤类。
称谓语同称呼语的差异体现在: (1)称谓语是⼀种相对处于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定的系统性、稳定性;⽽称呼语则是⼀种处于使⽤状态的动态的词汇现象,具有⼀定的⾮系统性、灵活性。
(2)称谓语在⼀定的区域内具有社会性、全民性,全体成员都会按照社会的约定⾃觉使⽤;⽽称呼语则更多地带上了使⽤者的个⼈⾊彩,往往具有特殊性、个性化。
(3)称谓语在本质上具有书⾯语性,⽽称呼语在本质上具有⼝语性。
称谓语和称呼语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区域性。
[关键词] 称谓语;称呼语;界定;构成;类别;基本特征;差异[中图分类号] H164[⽂献标识码] A[⽂章编号]1671 - 6604 (2005) 02 - 0062 - 08 ⼀、称谓语和称呼语的界定什么是称谓语? 什么是称呼语? 两者是⼀种什么关系? ⼀直以来众说纷纭。
概括⼀下,⽐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两种意见:(1)称谓语就是称呼语,是⼈们⽤来表⽰被称呼者的⾝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辞源》和《汉语⼤词典》均以“称呼”释“称谓”,⽽称呼则是指“表⽰被招呼对象的⾝份、地位、职业等等的名称”。
[ 1 ] (p. 2312) [ 2 ] (p. 4772)杨应芹、诸伟奇在其《古今称谓辞典》的“⾃序”中也指出:“称谓,就是⼈们可以⽤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 3 ] (p. 1)孙维张先⽣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和⾃⼰。
”[ 4 ] (p. 114) (2)称谓语包含称呼语,称谓语是⼈们⽤来表⽰彼此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份、职业等的名称;⽽称呼语是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来当⾯招呼的名称。
现代汉语亲属关系称谓语在人际交往中的功能摘要:使用称谓语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
由于亲属关系称谓沉淀着汉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已被愈来愈广泛地应用于非亲属人际交往中。
就其在非亲属人际交往中所实施的情感维系功能,身份认同功能,文化标志功能,以及礼貌功能进行分析,给人们指明一条有效社会交往的途径。
关键词:亲属关系称谓语;非亲属人际交往;社会功能称谓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的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称呼。
可以分为亲属关系称谓和社会关系称谓。
亲属关系称谓是指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或亲属的名称。
社会关系称谓是指互相没有亲戚关系的人,根据对方的社会地位,人身特点,与其疏远或尊卑的关系而确立的称谓。
一个独立的人即是家庭成员,有其家庭中的称谓,又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有一定的位置,有其社会关系的称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称谓在形式和意义上又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变化。
因此与亲属关系称谓相比较,社会关系称谓更是一种动态的称谓形式。
有时两种称谓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甚至社会关系称谓还会常常借用亲属关系称谓中的词语,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
这是汉语语言的一大特点。
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在于亲属关系称谓在非亲属人际交往中所能实施的各种社会功能。
下面就这种情况加以分别说明。
一、情感维系功能语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纽带。
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行为,以取得最佳效果。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特殊形式,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被广泛使用。
人们往往比照互相之间的年龄、辈分、职位,借用亲属关系称谓来称呼对方,并使之成为具有地域特点的交往习俗,以便缩短人际距离,密切人际关系。
如对不认识的长者往往用“大叔”、“阿婆”、“大爷”、“公公”、“婆婆”相称。
对年轻一点的陌生长辈则用“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相称。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自古以来,中国的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习俗。
它不仅表达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还具有家族身份的象征性和礼仪性,能够深刻地反映出家庭的社会功能和家庭关系的结构特征。
一直以来,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也对汉语学研究,尤其是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及其翻译策略研究》为标题,通过对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以及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试图更进一步揭示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翻译策略。
首先,本文将从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概念出发,全面了解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特点和实质。
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是指汉语中亲属间特定的称呼,它由自身的亲属关系决定的,它涉及的主要是多种称谓、称呼、指称方式、关系词语等,它主要用于表达发言者与被指定者间的家族关系,体现着家族、地域、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等诸多因素。
其次,本文将对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在汉语到其他语言的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是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不同的翻译策略,可以将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原译法、保留法、直接加词法、加字头法、全译法、减字法和综合法。
对于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翻译,应采取灵活多样的策略,以保留原文意义和发挥作用。
最后,本文将介绍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翻译的几个重要方面。
首先,应考虑文化差异。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输的工具,它还受到历史、文化、宗教习俗的影响。
翻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文本的所属文化差异,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的情况。
其次,应注意语义表达。
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是比较复杂的文化内容,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语义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准确的信息。
最后,应重视翻译口语和文字表达。
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具有口语性和文字性,因此,翻译者应该以口语为主,以文字表达为辅,以更多地体现汉语亲属称谓语自称的文化和非文化特征。
现代汉语与越南语亲属称谓词对比研究——裴香江[越南](一)一致性1、汉语和越语一样,都有着庞大、细致、繁杂的亲属称谓系统,而且亲属称谓都根据家庭和宗族内部成员的属系、血缘关系、辈分、性别、年龄等差异来确定的。
因此,汉语和越语的称谓都表现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特点。
如爷爷奶奶,越南语称“Ông nội, Bà nội”, 有着直系血亲关系。
妈妈的弟弟,汉语称“舅舅”,越南语称“Cậu”, 有着旁系血亲关系。
2、汉语和越南语都受儒家思想和宗族观念的影响,特别体现出男权主义的思想。
女子出嫁后所生的子女为外姓,所以都要加“外”,这充分体现了内外分明的特点。
例如:汉语“外公”“外婆”“外孙”;越南语“Ông ngoại”、“ bà ngoại”、“Cháu ngoại” 。
(二)差异性1、汉语可以将人称代词用于自称,越语却多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爸爸妈妈,我很想你们。
”越南语: “BốMẹ,con rất nhớBốMẹ.”(爸爸妈妈,孩子很想爸爸妈妈。
)2、汉语中大量使用通称,越语还是习惯用亲属称谓词。
例如:汉语: “红河,我很想你。
”越南语: “Hà, Chị rất nhớem.”(河,姐姐很想妹妹。
)3、越语亲属称谓的含义范围大于汉语。
例如:(1)越语中,伯伯、伯母和比爸爸妈妈大几岁的不分男女都用一个词Bác来表示;(2)越语中,姑姑等比爸爸妈妈小几岁的女士都用一个词Cô来表示;(3)越语中,儿子、女儿和儿媳、女婿都用一个词Con来表示;(4)越语中,弟弟、妹妹、表弟、表妹等比自己小几岁的人都用一个词Em来表示;(5)越语中,侄子、侄女、外甥、外甥女等孩子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6)越语中,孙子、孙女等孙辈都用一个词Cháu 来表示。
4、汉语与越南语单、双音节使用频率不同。
汉语亲属称谓词中多用双音节,如果是单音节的还可以重叠。
亲属称谓语的文化背景一、亲属称谓的简化1、系别特征的简化。
表兄弟姐妹直接称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2、血缘特征的简化。
第一种倾向是姻亲向血亲靠拢,简化血缘特征。
把公公、岳父称为爸爸,婆婆、岳母叫妈妈。
3、倾向旁系血亲的称谓语在简化。
例如:表/堂兄弟姐妹直接称其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
4、长幼序列的简化。
父亲的兄弟按照排行次序就有伯、仲、叔、季之分。
现代汉语里伯仲叔季的区分业已不再那么严格。
5、背称与面称趋于相同。
面称即面对面使用的直接称呼语,如当着自己的爷爷爸爸你叫他们爷爷、爸爸等属于面称称谓语,而没有当着他们的时候我们称为祖父、父等,这就是背称称谓语。
6、官化色彩的淡化。
以前妻子往往叫丈夫,现在叫老公。
二、亲属称谓的泛化1、传统社会中拟亲属称谓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干亲,“干爹、干儿子”或“本家”的“叔、伯”;(2)结义,“桃园三结义”(3)师徒,“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生为父”;(4)官民,“父母官”、“大老爷” (5)主仆,“老爷”“、少爷”、“少奶奶”2、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可以称为亲属称谓的泛化,现代社会拟亲属称谓习俗的几种常见情况:(1)邻里、同事,“刘大叔”、“王大婶”、“李大爷”、“刘叔”、“李姨”、“王哥”、(2)朋友、同学,“哥们儿”、“姐们儿”、“爷们儿” (3)陌生人、浅识者,“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等;(4)俗称、美称,出租车司机被称为“的哥儿”,打工少女被称为“打工妹”等。
三、称谓语发展的文化理据1、中国家庭结构的改变:今中国家庭规模在缩小,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核心家庭成为家庭结构模式的主流。
2、价值观念的西化:西方个人主义的影响。
以模糊、简单的称呼或直呼其名,追求平等和谐的关系。
3、法律、婚姻制度的影响:按照我国法律的规定,婚姻双方地位平等,反映在语言上就是官化色彩的淡化、夫妻之间称呼平等化。
总结:1、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而庞大,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其分类方式繁杂,但无论哪种分类方式都以血缘、婚姻为纽带。
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综述一、引言1.1 称谓语的定义与分类称谓语是日常交流中用以指称他人或自己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情感态度和文化认同。
在汉语中,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三大类。
亲属称谓语用以指称家庭成员和血缘关系,社交称谓语则涵盖了非亲属关系的社会交往,职业称谓语则是对人们职业身份的一种标识。
亲属称谓语如“爸爸”、“妈妈”、“哥哥”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血缘的重视。
社交称谓语如“先生”、“女士”、“同志”等,既反映了对他人的尊重,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
职业称谓语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等,是对个人职业技能和身份的认可。
1.2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的意义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变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称谓语是人际交往的桥梁,它不仅传递了基本信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态度。
研究现代汉语称谓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揭示社会变迁在语言中的体现,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际交往的差异。
1.3 研究综述的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对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梳理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引言部分对称谓语的定义和分类进行概述,接下来从分类与特点、使用现状、文化内涵、变迁与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对研究方法与展望进行总结。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旨在为现代汉语称谓语的研究提供全面的参考和指导。
二、现代汉语称谓语的分类与特点2.1 称谓语的分类现代汉语称谓语复杂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首先,按照使用范围可分为亲属称谓语、社交称谓语和职业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是表示家庭成员关系的称呼,如爸爸、妈妈、哥哥等;社交称谓语则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称呼,如先生、女士、同志等;职业称谓语则是表示人们职业或职务的称呼,如医生、教授、经理等。
浅议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一、引论所谓“亲”,《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
”P1)孙维张先生指,“称谓就是称呼,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别人和自己。
”(P114)由此可见,“亲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犯罪,九族连诛”是封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孙。
就此一端,可见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种类型:一种是类型,另一种是描述型。
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系或母系、直系或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
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辈分及同一辈分的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
(P37)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描述型的。
比如英语中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姨母、舅母、伯母等。
因此,一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道该怎么用汉语去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系。
《尔雅·释亲》将亲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党和婚姻。
宗族即父系亲;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
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系称谓。
父系称谓是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关系的称谓,包括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儿子、女儿、孙子、女等。
母系称谓是表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父、姨母、表兄弟、表妹等。
姻系称谓是示婚姻关系的称谓,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作者:杨赛良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9期
摘要:称谓语是文化和时代的方向标,考察称谓语的变化具有语文和历史的双重意义。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此既具有稳定性又有开放性。
本文重点分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所具有的开放性,介绍了其具体表现,分析了它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稳定性开放性
称谓语是指说话人在语言交际中用于称呼受话人而使用的人称指示语。
在各民族的日常交往中,称谓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一般的人称指示功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礼貌功能。
由于各民族之间的价值观念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的民族成为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不同。
称谓语是一种处于相对贮存状态的静态的词汇现象,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稳定性。
一、亲属称谓语的概述
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大多数语言中都具有的现象,在语义上具有共性,它是语言中具有特殊用途的词语。
这类词语中,许多基本词汇的范畴义有很大的稳定性,如祖父、祖母、父、母、弟、妹、甥、侄、伯(父)、叔等,从诞生直到今天,历经了数千年而内涵未变,这便是亲属称谓语稳定性的最好证明,也说明了亲属称谓语具有继承性。
亲属称谓是人们用以指称亲属成员,表示其相互关系的专门词。
它是人类亲属世界的描写和分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言语交际符号。
亲属称谓历来是人们争相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内外亲属称谓研究成果十分丰厚。
然而直到今天人们对亲属称谓的开放性特点还认识不足。
美国著名的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人类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方面建立了卓越功勋,他认为:“称谓系统一经建立,就不会变化。
”我们认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虽然比较稳定且变化较少,但是表示这种关系的称谓语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而演变的,它并不是一个数目确定的封闭性系统,而是一个数目不定的开放性系统。
这很好地体现在方言亲属称谓中。
二、亲属称谓语的开放性
语言尤其是它的词汇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不断地变化,随着时代的进程推进自己的历史。
亲属称谓作为词汇的一部分,尽管大部分属于基本词汇,但绝不可能一成不变。
随着社会变革与前进,除了新的称谓不断产生、旧的称谓不断消亡之外,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社会习俗、语言演变等外部原因,以及称谓自身发展的内在原因,不少亲属称谓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造成不同方言间同一亲属称谓指称的对象不尽相同或大不相同。
有的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语发展变化比其他基本词汇迅速得多,很容易接受一些新的形式,究其原因,和该地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汉族人口的主要历史来源,以及多民族长期交往过程中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具有很大关系。
当然还有系统的内部因素。
一个系统在一定条件下本来是基本自足的,但是当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受到强大的外来因素的影响、不得不接纳外来成分时,原来基本平衡的内部结构就被破坏了,于是就会引起新的分化组合,产生一系列变化,以上所列便是所谓的亲属称谓的开放性。
1.开放性的具体表现
(1)因为人口来源不同,同一社区亲属称谓语差异很大。
如“姆妈”,它就是随着人口的流动而造成的。
同一地区不同民族或者祖籍不同的人之间,亲属称谓也可能不同,如:同样是对外婆的称呼,回族称“外奶奶”,祖籍南方的汉人称“外婆”,祖籍北方的汉人称“姥姥”。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思想都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受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重男轻女的思想得到很大的改变,于是出现“崽”一词由原来的单指儿子变成既可以指儿子又可以指女儿的情况。
(3)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农村语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亲属称谓语的演变。
在调查区域,对父母的称谓传统的叫法是“爹”和“娘”。
现在村里上年纪的村民还是这样称呼自己的父母,而儿童基本上都叫“爸爸”、“妈妈”。
有趣的是,一家三代人对父母的称呼居然有三种方式,第一代叫“爹、娘”,第二代叫“爸爸、娘”,第三代叫“爸爸、妈妈”。
这是因为第一代人大多数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与城市接触较少,而且思想比较守旧,往往保留着传统的习俗,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叫法。
第二代人是45岁以下的人,他们对父亲称“爸爸”,对母亲仍称“娘”,这是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农村中向来是“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外交多于女性,他们先于女性接受外界的新事物。
所以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被子女称呼为“爸爸”,而女性依旧被喊作“娘”。
20岁以下青少年儿童通过升学、打工、做生意等途径与城市接触较多,文化素质也普遍高于老人,容易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年轻的村民渐渐放弃了传统的对父母的称谓词,很自然地使用了城市人用的“现代”的称谓,他们这一代人几乎全部称母亲为“妈妈”,称父亲“爸爸”。
一直在农村承传的传统的亲属称谓语渐渐被城市人所用的“时髦的、现代的”称谓语所代替。
在调查亲属称谓词时90岁的发音合作人杨胜泉老人经常说:“人家现在都不这样说了……”
2.开放性存在的原因
结合实际情况,我们对农村中的亲属称谓发生变化的原因作了以下几点归纳。
(1)城乡间的接触和强势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社会剧变,交通也越来越便利,城乡接触越来越频繁。
城市文化相对农村来说是强势的,它通过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方式,以及直接接触城市生活的打工仔的传播,浸透并冲击着农村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在称谓系统中
占重要地位的亲属称谓。
大塘村301户人家100%都有电视机,电视剧里的人物的亲属称谓都是规范的城市人用的称谓,毋庸置疑,这种传播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农民进城做生意或者去大城市打工,在农民中已经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2)教育起了主要作用。
东湖塘镇历来就有送孩子读书的传统,在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经济逐渐好转,农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生活方式得以改变,教育也更加得到普及。
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的提高,使他们很容易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
大塘村16岁至40岁的村民中就有85%为初中毕业生,47%为高中毕业生;全村受高等教育的有25人,5名本科生,17名大专生,2名硕士,1名博士。
(3)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对自身身份的自卑感。
城市人体面的外表、文明的行为、舒适的生活方式、丰富的娱乐形式等方面,吸引并影响着农民。
我的一千在深圳打工的同学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女朋友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当时在一个商场里,人很多,她接通后叫了声“妈妈,你等会,我换个地方接。
”然后她走到一个角落里,声音低低地说:“娘,我很好,你不要挂念我。
”我那同学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为什么人多时叫“妈妈”,没有人时叫“娘”,她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反问了一句:“你听见过哪个城里人叫‘娘’啊?”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知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使用的称谓语是不同的。
特别是在外打工的人,他们渴望城里人的生活,并对自己的农民身份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4)村里非农业户口家庭的影响。
农村中总有一些非农业户口的家庭,有的全家都是非农业户口,有的是部分家庭成员。
大塘村全家都是非农业户口的有5家。
他们因为已经退休或工作单位离村很近等原因而依旧在村里居住。
这样的家庭,经济富裕,社会地位高,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紧紧追随着城镇步伐。
他们对亲属的称谓与城市人一致,必然影响着身边的农民。
比如“叔叔”这一称谓以前只有这样的家庭的小孩子叫,一起玩耍的其他儿童慢慢受到影响,现在也模仿起来了。
三、结语
亲属称谓语是称谓语系统中最复杂,使用最频繁的。
它从出现到现在,历经了几千年,虽然内涵没有变化,但是外在形式却与时俱进,不但受国内的影响,而且受到国外思想的冲击。
像“妈咪、爹地”这些称谓语广泛的存在,特别是在小朋友中更是频频出现。
本文只分析了农村中亲属称谓语开放性的表现及变化的原因,它在城市及整个社会中的表现及变化更为复杂,我们没有触及到。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亲属称谓语也随着发生了变化,拉近了城乡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