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赏析柳青的励志创业史创业越来越被认为是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解开赏析柳青的励志创业史,希望能帮到你。
赏析柳青的励志创业史篇一“我并不认为性别是创业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在今天,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成为优秀的商界领导者的人都很多。
我觉得并不存在什么女性创业禁区。
”滴滴快的总裁柳青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事实上女性在很多领域创业更加有优势。
柳青,1978年出生,“中国IT教父”柳传志之女。
2000年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2002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同年加入高盛(亚洲)集团投资银行部负责“分析员工作”。
2012年,晋升为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
2015年1月出任滴滴总裁;2月14日,滴滴快的合并后出任滴滴快的总裁。
2015年《福布斯》亚洲商界权势女性的50位榜单,位于2015年值得关注的亚洲女性高管。
谈女性创业白手起家更易成功,女性创业不存在禁区对于柳青,人们在介绍她的时候,总会加一句“这是柳传志的女儿”。
对于这样的说法,柳青从来都是莞尔一笑。
“家庭里的商业氛围,能够给予创业者更好的商业经验和智慧的支持。
如果是在父辈相关的领域内创业,这些资源和经验能够帮助创业者少走一些弯路。
”柳青直言:“但另一方面,家族长辈的成功,也会使得创业者考虑有无可能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能进一步开创出有自我特色的事业。
”柳青放弃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职位,选择进入竞争最激烈的互联网领域,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女性而降低自己的要求。
柳青说:“我并不认为性别是创业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今天,成为优秀的商界领导者的人都很多。
”柳青认为,大家感受到男性创业者比女性更加积极,其实是个误区,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女性的创业禁区。
“事实上,女性在很多领域更加有优势。
这个更多是创业者心态的问题。
滴滴快的有很多优秀的女性管理者。
好的领导者,像程维,了解给女性以平台和机会对企业文化多元化、保持平衡增长的重要性。
解析柳青以及《创业史》第一部摘要:这篇论文我主要是阐述一下自己对柳青先生的认识以及对他作品的理解,然后分析一下《创业史》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柳青先生的一生经历用两个字概括就是坎坷,他出生于1916年,正式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的启蒙时期。
他先后经历了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期。
柳青的主要作品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完成的,《创业史》就是柳青的一部代表作品。
但它的创作确实历经坎坷,最终这部作品的四部曲只完成了两部,成为文学史上一大遗憾。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
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
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
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关键词:柳青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一位著名作家。
对于他的认识我除了从小说中看出他的创作水平以及对于他对于他所处那个年代的认识,其他的更多的是他的生平中去了解。
他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方向打下了基础。
他还参加了1936年西安事变后的学生运动并在那一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7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他随八路军到前方打仗,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道路。
他于1953年正式开始撰写《创业史》第一部,中间经历了文革时期,最终在1978奶奶临终前该玩的《创业史》第二部,但最终也没能完成四部曲。
柳青为了创作长篇小说《创业史》,1952年,他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时任长安县委副书记。
也就是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
并且在他以后创作的长篇小说《创史业》见证了那时代。
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
所以,研究这个作家,不仅仅是对柳青研究有意义,也不仅仅是对陕西今天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有意义,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有很重大的意义。
《创业史》写作特点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具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变革。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2. 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梁生宝、梁三老汉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反映了当时农民的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
3. 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农村变革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4. 浓厚的地方色彩: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陕西农村方言和风俗习惯,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农村的社会风貌。
5. 严谨的结构和紧凑的情节:《创业史》的结构严谨,情节紧凑。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巧妙安排,使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引人入胜。
总之,《创业史》的写作特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青的励志创业史赏析最新柳青的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创业史》,将由店铺为大家具体介绍柳青的励志创业史,欢迎阅读参考。
柳青创业史赏析(一)1929年,陕西大旱,饿殍遍野的关中地区依然不断地有灾民涌来。
这些灾民何去何从?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创业史》将告诉我们答案......--题记他--小说的主人公梁生宝,是一个英雄,是中国50年代的农村社会主义创造者!我之所以这么开门见山地说是因为他那自强不息、勇于奋进的精神的确震撼人心。
梁生宝是一个世代贫农的儿子,他年幼丧父,后来在一个灾荒严重的年头随母亲流浪到渭河南侧的下堡村。
缘份使该村村民梁三老汉成了他的继父,之后,他们父子二人在渭河平原上开始了他们艰苦的创业。
人常说: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远见,而梁生宝就是这么一个人。
他十三岁就给吕二财主家打长工,两年后便用五块大洋买了吕老二家半死的牛犊,回家后他母亲和梁三老汉都责备他太冲动,可他却说:"爹,你那是个没出息的想法,今辈子也创不起业......"后来,小牛犊果然长成了壮牛,生宝也种出了好庄稼。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又过了两年,动荡的社会使生宝没福气安心种庄稼,不幸被拉去当了壮丁。
梁三老汉用卖了牛犊的钱把他赎回来后,生宝又一头钻进了终南山--一干就是二十年,伐薪、烧炭,还要忍受着不能与家人家团聚的苦难,苦苦地熬着。
尽管如此,可他没有被穷苦的命运压倒,而是从父辈创业失败的事实和自己穷苦的生活经历中执着地走着自己的路。
有执着的信念在心,梁生宝一路走来,自然的也好,社会的也罢,他都能从容应对。
姚士杰可谓是蛤蟆滩最刁钻的一个人了,在那个灾荒的年头,富得流油的他偏偏希望那些困难户来找他,因为他把缺粮人的愁苦当作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享受!然而在这样的艰难时刻,梁生宝依然没有向姚士杰低头,仍然把他的创业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有执着的信念在胸,梁生宝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为了能使村民们早日过上好日子,他主动外出去买稻种、推广新法育秧、进山砍竹子......所有的这一切他从来都不在众人面前显功。
柳青代表作《创业史》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当代著名小说家。
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代表作《创业史》。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1)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
在所有的矛盾斗争和各种人物关系中,梁生宝始终处于轴心位置,他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梁三老汉是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他一方面具有普通农民的勤劳、朴实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是一位在“中间道路斗争”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的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世杰、郭振山,也是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形象。
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显示了《创业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2)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
作家试图站在历史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概括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绘制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气势磅礴,构架宏伟。
而在具体展开生活画面,刻画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人物形象时,又能够做到精细入微。
在进行历史概括和精细描写时,作者又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到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也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
小说创造了许多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农村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心理、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坚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各自的鲜明个性。
创业史名词解释当代文学
《创业史》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长篇小说,由柳青创作。
这部小说以史诗般的规模和深度,描绘了20世纪中国农村社会的巨大变革,尤其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过程。
它通过对主人公梁生宝及其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农民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觉醒、斗争和成长。
《创业史》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业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过对具体社会现实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农民在历史变革中的真实面貌。
2.人物形象塑造:柳青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主人公梁生宝,他既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也是一个有着先进思想和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3.情节结构的严谨:小说的情节布局合理,波澜壮阔,既有农村生活的细节描写,又有社会变革的宏观叙述,使得整个故事既具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历史深度。
4.思想内容的深刻:小说通过农业合作化这一历史事件,探讨了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与选择。
《创业史》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也是一部记录了中国农村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文献。
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
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文学地位,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青《创业史》简析《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多次重版中对初版本进行了修改。
1978年6月和1979年6月中青社出版了第二部的上卷和下卷。
(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中农民形象的整体变化1.新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在落后、野蛮、封闭、沉闷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表现农民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
如鲁迅笔下先觉者(启蒙者)与整体社会、与庸众的对立。
农民的精神心态被表现为病态。
2.解放区作家视野中的农民:30—40年代,在李季、周立波、丁玲以及鲁艺艺术家的笔下,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的农民变为快乐、开放、进取新农民。
明朗、幸福的乡村景象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里进一步展开。
如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正篇1958、续篇1960)、柳情的《创业史》(第一部)(1960)、浩然的《艳阳天》(第一卷1964,第二卷、第三卷1966)、《金光大道》(第一部1972、第二部1974)等。
(二)《创业史》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被定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合理的方式,并被表述为穷人的梦想和宗教,使一种政治理想变为道德理想。
梁三老汉这个人物,象征性地表达土地改革与农村合作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变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事件。
1.土地改革剥夺地主的土地,以“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也是对私有制的回归,由此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幸福的翻身农民成为经典土改小说里的主人公。
2.合作化运动及随后的人民公社是不同于土地改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对象的现代性革命。
在此过程中,农民由土地改革中的主体变为革命对象。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也是中国农民的自我革命、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
3.《创业史》要通过1953年前后西北终南山麓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
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1、内容梗概《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
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
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
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
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
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
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柳青的《创业史》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反映在人民内部。
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
柳青《创业史》简析《创业史》(第一部)1960年5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以后在多次重版中对初版本进行了修改。
1978年6月和1979年6月中青社出版了第二部的上卷和下卷。
(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中农民形象的整体变化1.新文学视野中的农民:在落后、野蛮、封闭、沉闷的乡村文化背景下,表现农民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
如鲁迅笔下先觉者(启蒙者)与整体社会、与庸众的对立。
农民的精神心态被表现为病态。
2.解放区作家视野中的农民:30—40年代,在李季、周立波、丁玲以及鲁艺艺术家的笔下,鲁迅式的原始、愚昧、麻木、冷漠的农民变为快乐、开放、进取新农民。
明朗、幸福的乡村景象在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里进一步展开。
如赵树理的《三里湾》(1955)、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正篇1958、续篇1960)、柳情的《创业史》(第一部)(1960)、浩然的《艳阳天》(第一卷1964,第二卷、第三卷1966)、《金光大道》(第一部1972、第二部1974)等。
(二)《创业史》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被定为经济发展的唯一合理的方式,并被表述为穷人的梦想和宗教,使一种政治理想变为道德理想。
梁三老汉这个人物,象征性地表达土地改革与农村合作化运动,是20世纪中国农村现代化变革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两次事件。
1.土地改革剥夺地主的土地,以“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
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伦理的回归,也是对私有制的回归,由此获得了绝大多数农民的衷心爱戴和支持,幸福的翻身农民成为经典土改小说里的主人公。
2.合作化运动及随后的人民公社是不同于土地改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以几千年的私有制为对象的现代性革命。
在此过程中,农民由土地改革中的主体变为革命对象。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改造,也是中国农民的自我革命、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
3.《创业史》要通过1953年前后西北终南山麓下堡乡第五村(蛤蟆滩)的社会主义改造,回答“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
创业史的写人技巧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在小说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人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肖像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衣着等方面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
例如,在描写梁生宝时,作者通过描绘他的“厚敦敦的胸脯”、“两只健壮的胳膊”、“肌肉发达的胸膛”、“结实硬朗的身躯”等细节,表现了他的健康、壮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2. 语言描写:通过对话、独白等形式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
在《创业史》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例如,在描写梁生宝与郭振山的争论时,通过他们的对话,表现了梁生宝的坚定和果敢,以及郭振山的圆滑和世故。
3. 行动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动作、行为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内心情感。
在《创业史》中,作者通过对人物行动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
例如,在描写梁生宝带领村民们修水渠时,通过描绘他的动作和行为,表现了他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
4. 心理描写: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在《创业史》中,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变化。
例如,在描写梁生宝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事业的追求时,通过描绘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表现了他的坚韧和执着。
这些写人技巧的运用,使《创业史》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同时也为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和思想内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当代文学作业》(第2次)论述题:(书本P88至89)如何认识和评价《创业史》的艺术成就?1.概述地位:《创业史》是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史诗式巨著,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创业史》是一部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相当完美统一的巨著。
《创业史》反映了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
在《创业史》这部长篇小说中,柳青将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可以说,无论是在柳青本人的创作道路上还是在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它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2.成就分析:(1)艺术构图的宏伟广阔:A.整体构思:柳青对于《创业史》的构思可谓“蓄谋已久”——包括由生活过程中作者自己思想感情发生变化和创作过程中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发生变化这两部分所构成的完整的构思过程,因此他做出了分四部写的长远规划。
在认定作品的主题越单纯越好的基础上,柳青将前两部的主题设定为农民如何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而将后两部的主题预定为农民如何习惯公有制、捍卫公有制,前后一致围绕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B.艺术结构:作家试图站在历史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概括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绘制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全景,使作品气势磅礴,构架宏伟。
作品前后四部,笔触所聚焦的下堡村已从几个互助生产组发展到一个初级合作社,再将出现另一初级社作为竞争对象,而后二合一联合为高级合作社。
这一变迁历程,从个体层面来讲,涉及人们思想的、感情的变化过渡;从整体局面而言,也遍及社会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变化过程。
C.典型概括:小说在一开始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创家立业的悲惨历史,而这部历史恰恰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走过的历史道路的典型概括。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
更多详细的内容将由就来为你介绍,仅供参考!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
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
1、内容梗概
《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
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
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
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
生活环境。
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
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
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
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
柳青的《创业史》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反映在人民内部。
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
因此,小说没有去写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没有制造轰轰烈烈的斗争大场面,而是通过梁生宝互助组“买稻种”、“新发育秧”、“进山割竹”等一系列生活故事,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面临着历史性变动时,我们只有积极地发展生产,创造一种能使广大农民共同富裕的生产方式才能吸引农民自觉自愿地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3、创业结局
梁生宝带领互助组通过艰苦创业获得了大丰收,以实际行动教育了众人,梁生宝个人威望不断提高,互助组队伍更加壮大,原来退出互助组的农民又回来了。
经过县里的培训,梁生宝他们又成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梁生宝的创业成功了。
在铁的事实面前,梁三老汉服气了,他穿上了新棉衣到黄堡镇去打油,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他流泪了,这是幸福的泪,它饱含着蛤蟆滩人创业的自豪与艰辛。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二、《创业史》的人物塑造
1、轴心位置;;梁生宝
梁生宝作为从合作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人,他平凡而又高尚,脚踏实地而又富有理想,既有突出的阶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风采。
他谦逊、纯朴、老实、厚道、善于思考,从不以领导者自居,更不指手划脚。
他热爱党,忠于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