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史艺术特色.doc
- 格式:doc
- 大小:13.24 KB
- 文档页数:1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
更多详细的内容将由就来为你介绍,仅供参考!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
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1、内容梗概《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
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
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
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
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
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
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柳青的《创业史》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柳青代表作《创业史》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当代著名小说家。
他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代表作《创业史》。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1)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形象。
在所有的矛盾斗争和各种人物关系中,梁生宝始终处于轴心位置,他是一个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
梁三老汉是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
他一方面具有普通农民的勤劳、朴实的品质,另一方面又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是一位在“中间道路斗争”中处于观望、动摇的“中间状态”的农民的典型。
蛤蟆滩的“三大能人”郭世富、姚世杰、郭振山,也是性格鲜明、各具特色的形象。
这些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显示了《创业史》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
(2)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
作家试图站在历史高度,探索中国农民的历史命运,概括中国农民的生活道路,绘制50年代前期农村生活的图景,使作品气势磅礴,构架宏伟。
而在具体展开生活画面,刻画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人物形象时,又能够做到精细入微。
在进行历史概括和精细描写时,作者又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到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3)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也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特色。
小说创造了许多的人物,他们代表了当时农村各个阶级、阶层的思想、心理、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坚持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各自的鲜明个性。
《创业史》写作特点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它具有以下几个写作特点:
1. 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通过对农村社会生活的真实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变革。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真实情况。
2. 鲜明的人物形象:小说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如梁生宝、梁三老汉等。
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反映了当时农民的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
3. 细腻的心理描写: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农村变革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过程。
这种细腻的心理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动机。
4. 浓厚的地方色彩: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陕西农村方言和风俗习惯,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农村的社会风貌。
5. 严谨的结构和紧凑的情节:《创业史》的结构严谨,情节紧凑。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和事件的巧妙安排,使整个故事线索清晰,引人入胜。
总之,《创业史》的写作特点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既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又有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
这部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业史>>《创业史》,是作家柳青的长篇小说,最早是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上,每期两章。
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共分四部,作者生前仅完成了两部。
志上,每期两章。
这是1959年春天的事。
《创业史》小说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这部巨著蕴藏着作者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
柳青同志生前计划写四部,仅完成了两部。
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
它们既是互相联系的,又是各自独立的。
小说梁生宝买稻种情节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1929年,亦即民国18年,陕北大旱,颗粒无收。
冬天,哀鸿遍野,灾民黑压压地涌向渭河滩。
下堡村蛤蟆滩的二茬光棍梁三,收拾得齐整干净,大步流星地在女性灾民群中穿行。
梁三年过四十,妻子新丧,大家当然明白他的企图。
果不其然,梁三将宝娃子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院。
他抚摸着宝娃子的头,发出了再创家业的豪壮誓言。
宝娃至此改姓梁,大号叫梁生宝。
梁三是蛤蟆滩上的勤劳农民,其父艰难创业,给他留下了三间正房,为他娶了妻子。
然而,他命运不济,牛死妻亡,天灾人祸,接踵而来,连祖上传给的三间房也变卖了,只剩下个空荡荡的草房院。
如今,饥荒又给他送来了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男娃,潜藏在心中那不屈不挠的创业希望又升腾了!创业艰难然而,创业艰难。
梁三苦苦劳动十年,光景依然如旧,得到的只是失败和屈辱,以及脖梗上的死肉疙瘩、喉咙里永远咳不完的痰。
创业的担子,历史地落到了生宝的肩上。
生宝,从小即非同凡俗,七八岁见人就打招呼,使一些人瞠目结舌。
十三岁当长工,就将工钱换的小牛犊牵回家,听着他雄心勃勃的计划,养父梁三都惊呆了。
十八岁他又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地,创业的劲头,超过父辈几等。
但是,他辛苦一年的收获,全被地租、高利贷敲榨干净。
《创业史》的主要成就(如何认识这部小说)
(1)思想主题,反映的生活是真实的,表现的理想是符合历史要求的,肯定的策略是正确的,主题的历史深度使小说获得了内容的史诗性。
《创业史》反映的是50年代初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取代个体所有制的历史变革。
(2)人物塑造,塑造的人物富有个性和历史深度。
它塑造了众多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而且写出了了人物性格的深度和厚度。
梁三老汉是评论界公认的最成功的形象。
小说中其他一些人物,如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新人梁生宝,“蛤蟆滩三大能人”如郭振山、郭世富、姚土杰以及高增福、冯有万等也都是极有个性的形象。
(3)艺术特色,鲜明的风格为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的叙事经验。
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艺术构图深广宏阔。
小说的空间视角广,围绕梁生宝而交织的多重复杂的矛盾把蛤摸滩的农业合作化与当时全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联系起来,构成了小说宏大的生活画面和历史背景。
小说所叙述的漫长的创业历史的演变脉络和未来走向而形成的时空跨度的延展,增加了小说的厚重感。
其二,艺术描写细腻多姿。
作品非常细腻地描写人物的生活经历和独特命运,同时又很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对照关系,描写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
它既是传统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又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绵密的、热烈的叙述方法,在文体上形成一种多姿多彩
的厚重。
其三,善于将叙述语言和人物内心独白,将文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将人物的言行和作家的评说,将诗情和哲理揉和在一起,形成一种引导读者参与、接受的热烈氛围。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分析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我国50年代初期西北农村蛤蟆滩村的生活演变,通过描写梁三老汉一家三代艰苦创业的历史,反映了他们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蛤蟆滩人的创业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旧社会,农民要想创业致富,即使拼搏一生也难以实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农民发家致富,只有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翻身解放后的农民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之路。
作者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采取对比手法,重点突出人物的个性,是《创业史》显著的艺术成就。
柳青励志创业史的艺术特色一、《创业史》的思想内容1、内容梗概《创业史》主要写了1929年,陕北大旱,农民们颗粒无收。
冬天,农民们都涌向渭河滩,这时候,蛤蟆滩村的梁三将宝娃母子二人领进了他的草房子。
宝娃自此改姓梁,名叫梁生宝。
有了家室后,梁三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他苦苦干了十年,却丝毫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创业的担子,就落在了梁生宝身上,他十三岁就当长工,将用工钱换来的小牛犊牵回了家,十八岁时,他独自租种了十八亩稻田,但是却被地租、高利贷敲诈了。
解放前夕,为了躲避国民党抓壮丁,梁生宝被迫进入终南山,成了终日不见天日的“黑人”。
解放了,蛤蟆滩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都分到了应得的田地,而此时当上了民兵营长、入了党的梁生宝,则全身心的投入建立互助组的事业中去。
经过努力和拼搏,梁生宝终于建立了全区第一个农业社——灯塔社。
梁生宝的创业过程是艰辛的,他为了推行一年两熟的生产计划,不惜四处奔波,引进高产稻种,他率领互助组组员进秦岭割竹子,用实际行动写下了一部集体化的创业史。
2、思想内涵柳青的《创业史》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有着独到的见解。
农业合作化运动跟土改运动不同,土地改革可以用政治强制手段,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因为他们是阶级敌人;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两条道路斗争,主要反映在人民内部。
对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斗争和引导农民摆脱私有制观念的束缚,只能靠教育的方法。
名著阅读:《创业史》知识点梳理【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
当代著名小说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孙犁共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杆铁笔”。
他从事革命活动较早,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
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
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
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
“一贯深入生活,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
”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深厚。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种谷记》《创业史》,中篇小说《咬透铁锹》,短篇小说《地雷》等。
【作品主题】01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革在《创业史》中,核心人物梁生宝一出场就具备了沉着、冷静、思想觉悟高等一系列将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的代言人的性格特征。
对于奋斗和抗争苦难的叙述中,因为他的出身和苦难经历以及党员身份,就拥有了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具备了充分的革命理由,所以很快被引导到革命队伍,迅速地与以梁三老汉为代表的中间人物拉开距离,成为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领路人。
梁生宝最重要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有党领导,我慌啥”,完全以中国共产党的代言人自居,时时刻刻将一切大大小小的事物都纳入到“集体”的圈子里来。
这样在“战天斗地”的过程中,个人的奋斗微不足道,集体的胜利才是最终的胜利。
02女性觉醒——农村女性的自我状态柳青在《创业史》中用他关怀的目光塑造了梁秀兰和赵素芳这两个生活在男权话语下的两个青年女性,梁秀兰是被所有人肯定和赞扬的,赵素芳是从被唾弃到被拯救的,然而两者得到的社会评价都是基于男权话语世界的,两者都是生在缺失了女性自我的状态下的,这就是女性生存的真实状态。
而徐改霞是《创业史》整部作品中抗婚成功的一个,婚姻的自由是女性自主的第一步,改霞对自己的婚姻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识。
《百合花》——茹志鹃背景:在1958年写作的“反右扩大化”,写战争年代的故事,是在家庭小时中、生活细节中写人性、人情,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是歌颂,茹志鹃的小说亦如此。
艺术特色:一、在写作技巧上: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建国后——50年代:文学主调——歌颂二、主题意义:对人情、人性的一种呼唤,歌颂战争中的人情美、人性美两层关系:1、军民之间的感情:小战士和新媳妇1、普通的人性、人情(一般意义,不该上升到政治高度)(“我”与“小战士”之间的——不叫爱情的爱情)两次被退稿,后在矛盾的支持下才得以发表。
人家的被子:对自己的婚姻、幸福珍惜,凝结新媳妇的爱情幸福情感。
三、普通人(没有名字、外貌平淡、朴实)、家务事、儿女情——小人小事小人物也是英雄,体现了茹志鹃的一种英雄观四、细节的运用(对塑造人物很有用)小战士枪口里有树枝、野菊花:体现了他的情趣。
衣服上的破洞:体现了他当时的心理状况,拘谨,急于离开那种境况的心理。
缝破洞:缝进去的是感情与人情。
老百姓对军人的关护馒头:1、体现了战争年代的艰苦2、表达了一种对同志的关心五、小说叙述的视角。
重视讲故事“我”第一人称到90年代,具有所谓的“女性文学”女作家有明显的,一定的女性意识,写女性多(女性文学)鲁迅小说结构模式:看与被看本作品结构模式:女性看男性意义:1、体现了作家的自主女性意识 (女性)视角的细腻性(女性对男性)六、这部作品清新淡雅的风格最突出表现:写战争而无硝烟【50、60年代写战争主要是正面冲突,歌颂战争的好,不展示战争的残酷性(从人类史看)】,写了战争后,又写了一些轻快、欢快的东西七、这篇小说的散文化与抒情性。
八、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题目上“百合花”题目——绣有百合花的被子——人物的表现——圣洁的人物品德茹志鹃的艺术风格:前期的风格是委婉、含蓄、柔和、细腻,茅盾将其概括为“清新、俊丽“,具体体现在常常选取生活中的小题材进行创造,结构比较单纯,语言简洁淡雅、人物多为成长中的”新人“——“普通人”后期经过文革的大洗礼,她的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清新、俊丽的基础。
第五章——“十七年”现实生活题材小说——《创业史》 1创业史教学目的1、了解柳青的创作概况。
2、掌握《创业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成功塑造的原因。
教学重点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教学媒体PPT.教学把握一、作者及其创作简介柳青(1916—1978/6/30)的《创业史》是十七年小说创作中一部比较重要的作品,尤其是在反映农村现实生活方面,它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
柳青与梁斌、杨沫一样都是从部队出来的作家,他们在解放前,在革命部队中就写过一些作品。
但他们的突出成绩都是在建国以后取得的。
柳青是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后来在陕西米脂县做过基层工作,在写《创业史》之前,他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一部是在建国前根据自己在农村工作的体验,描写解放区组织变工队,互助合作过程中农民的思想变化为内容的小说叫《种谷记》,后来又根据延安保卫战史实写了一部长篇叫《铜墙铁壁》,它与《保卫延安》写的是同一事件,但在取材的角度上有所不同,《保卫延安》追求的是一种史诗型的结构,从全局上表现保卫延安的战争,《铜墙铁壁》则表现了一个具体的战役,表现人民对战争的支持而产生的巨大力量。
解放后从1952年开始,柳青回到他长期生活过的陕西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经历并参加了农村从土改以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以致人民公社整个发展历程。
他在工作过程中考查和了解了农村各个阶层的农民在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发生变革的过程中在思想上、行动上、心理上所产生的一些变化,这一切都为他后来创作《创业史》这部长篇作了准备。
柳青在解放初至1960年发表《创业史》时,他写的作品并不多,他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对《创业史》的构思和写作中去。
原计划打算写四部,从互助组成立一直写到高级社成立,但这个计划没有完成,文化大革命开始是主要因素,作家在文革期间受到迫害,身体也搞垮了,粉碎“四人帮”不久就去世了。
现在出版的仅是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二部作者在粉碎“四人帮”后准备修改整理,但这一工作只完成了一部分。
1.结构的严谨和多线并行相结合。
《创业史》的外部结构:采用多卷式的布局。
第一部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是它的“题叙”与“结局”。
开篇用“题叙”提供生活源头,“结局”在第一部与第二部之间起了承上启下、显示生活去向的作用,力图使这部小说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产生史诗效果。
内部结构:一条主线贯穿五组矛盾。
一条主线:公有制战胜私有制。
五组矛盾: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姚士杰、郭世富、郭振山。
几条线索相互交错、主次分明、时隐时现,展现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反映了当时农村各个阶级与阶层的思想、政治态度和经济状况。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他们各自的鲜明个性。
在众多对比中,又以梁生宝为主体,将其与梁三老汉、高增福以及郭振山等蛤蟆滩“三大能人”形成对比。
同时,单个人物的前后不同又形成对比。
这种处理方式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从某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中社会和人们思想、心理变化过程。
3.注重分析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心理活动。
这部小说描写关中地区一个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其中既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只讲述了一些平凡的“生活的故事”,却表现了不同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各方面的变化过程。
在艺术效果上,这部小说既有细节渲染和细致的心理刻画,又俯视全局,视野开阔,气概雄浑。
4.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风俗习惯色调相结合。
5.画面的宏阔和笔触的细腻相结合。
6.精确的描写和强烈的激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