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州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7
伊犁的变化发展演讲稿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主讲人,我将为大家介绍伊犁的变化和发展。
伊犁地处新疆西部,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旅游胜地。
近年来,伊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伊犁的变化和发展吧。
首先,伊犁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伊犁的农业发展日益壮大。
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产业不断壮大,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品质不断提高。
同时,伊犁的工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纺织、食品加工、建材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伊犁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伊犁在旅游业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伊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特别是伊犁的天山天池、琼库什台、喀拉峻大峡谷等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成为了旅游者向往的目的地。
伊犁的旅游业不仅为当地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再次,伊犁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伊犁的教育事业不断壮大,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同时,伊犁的文化事业也在不断发展,各种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伊犁的文化教育事业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也为当地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伊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伊犁地处天山山脉腹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
近年来,伊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等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伊犁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总的来说,伊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伊犁的变化和发展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伊犁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工作总结
伊犁州位于新疆北部,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地区,也是新疆的生态屏障。
伊犁州生态环境局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清洁的空气、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
在过去的一年里,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绩,为当地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
通过加强监督检查和加大
处罚力度,大大减少了工业企业和农村居民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改善了空气质量。
这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加强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通过开展生态修复工
程和植树造林等活动,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率和水土流失情况,保护了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为生态平衡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伊犁州生态环境局还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对
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举办各类环保知识讲座和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推动了整个社会的环保行动。
总的来说,伊犁州生态环境局在过去的一年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当地的生
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事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希望伊犁州生态环境局能够继续发扬工作中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工作方式,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伊犁州直农村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一、州直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一)种植业污染种植业污染主要源于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化学产品。
一是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
目前,全国年使用化肥量4100多万吨,平均施用量每公顷400公斤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每公顷250公斤的安全上限。
1993年,州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36895.6吨,2003年则达到49049.8吨,十年增长了24.77%,伊犁州直农田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伊犁河谷大部分耕地处于山区地带,受降雨冲刷影响,水土流失(跑土、跑水、跑肥)现象比较严重,化肥的利用率远低于全国35%左右的平均水平,造成化肥浪费,增加农民经济负担。
由于化肥用量大,造成地面、地下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体污染,重施化肥轻施农业家肥造成土壤板结、酸碱化严重、地力下降。
据调查,65%的农户都反映施用化肥后,肥效逐年降低,土壤板结,75%的农户都仍然习惯于施用化肥,大部分农户不知道配方施肥。
粮食增长率明显低于化肥施用量增长率。
二是农药残留直接影响农产品安全和饮水安全。
1993年,州直农药使用321.6吨,2003年用量达到403.6吨,增长了20.3%,农药用量低于全国农药增长30%的水平,2005年植保部门对八县一市的200户农户开展农药使用情况调查,小麦平均使用农药2.5次,每亩平均使用农药1.5公斤;蔬菜平均使用5.5次,每亩平均使用农药1.85公斤;果树平均使用6—8次,每亩平均使用农药1.6公斤。
州直耕地大多为一家一户,防治农作物病虫往往是单家独户进行,未能统一施药时间、施药品种及用量,相应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
往往不按照农药标签规定而盲目加大农药使用量,或者多种农药混用,加上使用的喷药机具质量差,雾化效果不理想,造成农药利用率低,大部分农药飘逸在大气中和附着在作物、土壤表面;还有的农户施用农药后,农药包装物随意丢弃,致使大量的农药通过雨水冲刷汇集到河流中,导致水体不同程度的污染,饮用水质安全受到威胁。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王友文(1.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伊宁 835000;2。
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 835000)摘要: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天山北路,土地广阔,水草丰美,耕牧兼宜,清代历史上曾是全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
文中从四个方面全面系统介绍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地理概况与生态环境: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二、伊犁州的地形地貌;三、伊犁州的气候条件;五、伊犁州的冰川、河流、湖泊。
作者简介:王友文 1949-,男,陕西蓝田人,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伊犁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实施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联动战略研究》(批准号:11BJY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一)地理位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成立于1954年10月,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地理位置处于北纬40°14′--49°10′45″,东经89°9′42″--91°01′,国土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约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五分之一。
从东北至西南与蒙古、俄罗斯、西面与哈萨克斯坦为邻,北面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相连;东面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邻,南面与阿克苏地区连接。
以南部天山(天山山脉)为天然分置线。
伊犁州地缘区位优势突出,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
边境线长2019公里,其中与蒙古国边境线长628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边境线长1391公里。
在边境线上,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都拉塔、木扎尔特、阿黒土拜克、塔克什肯、红山嘴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年过货能力1000万吨。
从连云港经陇海、兰新铁路由阿拉山口和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直至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伊犁中西部。
伊犁种植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伊犁地区位于中国新疆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
伊犁地区的种植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本文将就伊犁种植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汇报,以便更好地了解其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伊犁地区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拥有充足的阳光和水资源。
这为当地的种植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同时,伊犁地区的土地资源丰富,种植业得到了良好的土壤支持,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伊犁地区的种植业以果树种植为主,如苹果、葡萄等水果种植业发展迅速。
同时,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种植也占有一定比重。
当地农民在种植业方面积极探索,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另外,伊犁地区的种植业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随着交通的发
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得到了拓展,产品的销售范围也逐渐扩大。
同时,一些农产品还出口到国际市场,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最后,伊犁地区的种植业在政策支持和产业链条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政府出
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同时,一些农业企业也加大了对种植业的投入,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总的来说,伊犁地区的种植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和问题。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效应,加强农业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伊犁地区的种植产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伊犁调研报告伊犁调研报告一、简介伊犁是新疆地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北部。
伊犁地处亚欧大陆桥经济带核心区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伊犁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农业情况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
二、经济发展状况伊犁地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畜牧业。
在农业方面,伊犁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和水果等经济作物,其中以苹果种植最为广泛。
在畜牧业方面,伊犁地区的奶牛养殖业发达,产奶量较高,奶制品产业也相对成熟。
此外,伊犁地区还发展了一些轻工业和旅游业,比如纺织业和温泉旅游等。
总体来说,伊犁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较好。
三、农业情况伊犁地区的农业以果树种植为主,尤以苹果种植最为典型。
伊犁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的生长,同时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为苹果的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据统计数据显示,伊犁地区种植的苹果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重要的苹果产区之一。
此外,伊犁地区还有一些葡萄、蔬菜和大豆等农作物的种植,为当地经济增加了不少效益。
四、环境问题伊犁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环境问题。
首先是水资源的问题,伊犁地区虽然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增加,导致水资源日益紧张。
其次是土地沙化问题,部分地区的土地因过度利用或不当管理而出现沙化现象。
还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问题,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较大,对土壤和水质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五、建议针对伊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划分水资源利用指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其次,加强土地保护和治理工作,采取措施防止土地沙化,并进行土地恢复和改良。
此外,应加强对农药和化肥的管理,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种植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最后,加大对伊犁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支持力度,提高旅游业的质量和水平,使其成为伊犁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六、结论伊犁地区是一个具有较好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农业作为其主要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带一路”背景下伊犁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背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旨在推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关系。
其中,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是中国与中亚的通道之一,一带一路倡议对其发展提出了重要的机遇和挑战。
伊犁州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虽然农业产业规模大,但单一、粗放的产业结构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伊犁州也需要跟上这一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伊犁州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约。
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可以提高伊犁州的经济竞争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推进伊犁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当注重以下领域:一、农业产业:伊犁州农业资源丰富,应当发挥农业产业的优势,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转型升级推动工业发展。
三、能源产业:伊犁州拥有丰富的水、煤、气、风等多种能源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加强能源产业的开发和利用,推进绿色能源的发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四、轻工业产业:伊犁州的轻工业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应该重点发展生产加工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轻工业,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品牌。
五、服务产业:伊犁州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建设现代化的服务业体系,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强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配合,促进伊犁州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协调性。
结语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伊犁州面临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伊犁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提高伊犁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实现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因此,伊犁州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支撑体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引进外部优质资源,推动伊犁州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伊犁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辽阔的农田。
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推进,伊犁农村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本文将对伊犁农村发展的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进行分析。
首先,伊犁农村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伊犁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得到了高度重视,农田面积逐年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显著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道路、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
伊犁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得以发展,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逐渐增加。
其次,伊犁农村发展的未来趋势。
随着“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深入推进,伊犁农村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首先,农业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于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伊犁农村将加大对绿色农业的发展力度,大力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同时,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伊犁农村将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
伊犁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将为伊犁农村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此外,伊犁农村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的改善,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最后,伊犁农村将加强对农民教育的重视。
通过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伊犁农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但是,伊犁农村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
因此,伊犁农村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的幸福感。
综上所述,伊犁农村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未来的趋势也是十分乐观的。
伊犁市场前景分析报告一、引言伊犁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该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的支持,伊犁市的市场潜力不断释放,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
本篇报告将对伊犁市场的前景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二、市场规模与发展潜力1. 市场规模伊犁市场的规模逐年增长,目前已形成了以农产品、能源资源、旅游、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结构。
根据伊犁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伊犁市市场总规模达到了900亿元。
2. 发展潜力伊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包括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交通条件等。
此外,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为其发展提供了利好环境。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新疆发展的重点转向西部地区,伊犁市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潜力。
三、市场机遇与挑战1. 市场机遇(1)农产品市场机遇:伊犁市位于北疆农业区,拥有广阔的农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新疆重要的农产品产区。
随着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提升和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伊犁市可以发展更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市场。
(2)旅游市场机遇:伊犁市拥有天山、雪山、草原、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关注。
伊犁市可以通过整合旅游资源,开发更多旅游线路和项目,进一步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
2. 市场挑战(1)市场竞争激烈:随着经济的发展,伊犁市各个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投资者需要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资源短缺与环保压力:伊犁市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也面临资源短缺和环保压力。
投资者在开发伊犁市场时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四、发展方向与建议1. 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市场领域(1)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拓宽销售渠道,增加附加值,提高产品竞争力。
(2)加强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开发更多旅游线路和项目,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到伊犁市旅游消费。
“一带一路”背景下伊犁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旨在加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促进区域间的互利共赢。
伊犁州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区,也是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重要节点之一,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伊犁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伊犁州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市场和发展机遇。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伊犁州可以开拓更多的市场空间,引进更多的投资和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也可以提高伊犁州的产业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伊犁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可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伊犁州主要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伊犁州可以加大对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转移,实现产业的升级。
可以在伊犁州发展新能源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生物科技产业等,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伊犁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可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一带一路经济走廊的建设需要各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伊犁州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伊犁州可以与沿线国家开展更加深入的经济合作,促进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推动区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共享。
可以通过发展制造业和物流业,加强与哈萨克斯坦等邻国的合作,形成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
伊犁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伊犁州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工作条件,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优化后的产业结构也可以提供更丰富多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通过这些措施,伊犁州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带一路”背景下伊犁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伊犁州直属县市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及动态研究作者:木阿塔尔.阿布都热依木夏木西努尔.阿布都外力阿布力克木.阿布力米提来源:《北方环境》2011年第08期摘要: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各县市为研究单元,运用生态综合指数法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初步判定出各县市的生态环境等级并对比分析“十五”末与“十一五”末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结果显示,伊犁州平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水平,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以优和良为主。
与“十五”相比,全州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无明显变化。
局部县(市)的△EI略微增大,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关键词:伊犁州直属县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370 (2011) 08-0019-03Present Sieuation and the Ecoiogical Enrronment Pualityeounties ofDynamic Collegge in the District of Yi LiMuataer·Abureyimu1, Xiamuxinuer·Abuduwaili,2 Abulikemu·Anulimiti1(1. Yi Ning City Enrironment Monitorions,Xin Jiang 835000;2. Yi L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Xin Jiang 835000)Abstract:The autonomous prefecture cityand county in yili as a researchunie the Ecological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of ecolgical environment eraluation,preliminary judgement gires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city and county level and comparatire analysis of and at the end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hanges the result shows : Yi Li arerage eeological enrironment quality orerall in good,cityand county lerel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xcellent and good to gire pire prioriey to,and "tenth-five"compared to ecological enyironmental quality stablestate,noincreased slightly improved.Key words:district of Yi Li; index of eco-environment; environment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是生态环境质量监督的重要基础,它对生态环境优劣进行定量描述和评定[1],准确反映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从而找出当前的主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环境规划和有关管理对策[2]。
1999—2016年伊犁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作者:郭远平来源:《乡村科技》2018年第16期[摘要] 生态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使用Landsat 8OLI_TRIS、Landsat7 ETM SLC-on 和GDEMV2 30m等多元遥感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巩留县、新源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县区域(本文以下简称为“伊犁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总体评价。
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态环境局部在恶化,总体呈向好趋势发展。
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伊犁地区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保育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动态变化;伊犁地区[中图分类号] X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8)16-98-4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经济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也越来越重要,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对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最为直观[1]。
使用历年遥感影像数据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地区的生态环境评价及其精度计算作为科学研究的必要基础数据,对伊犁地区植被、土壤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定量研究提供基本数据,使得环境监测数据能有效直观的反映区域内生态环境变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变化区域进行科学治理提供参考[2-10]。
1 数据处理1.1 数据来源遥感数据选取2016年伊犁地区Landsat 8 OLI_TRIS卫星数字、1999年Landsat7 ETM SLC-on卫星数字(1999—2003)的遥感影像资料及伊犁地区30mDEM数据(见表1)。
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网站,此源数据经过系统辐射校正和地面控制点几何校正,并且通过DEM进行了地形校正。
1.2 数据预处理本文所使用的遥感影像处理软件是ENVI5.1和ArcGIS10.2,在ENVI能够直接进行拼接、裁剪、投影变换(遥感数据统一使用UTM投影WGS84坐标系统),利用像元二分法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将穗帽变换工具得出的亮度值和绿度值代入波段运算工具得到土壤指数,对DEM数据进行坡度的提取,最终用波段运算工具计算伊犁地区生态环境状况。
伊犁发展分析报告1. 引言伊犁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该区的北部边境地区。
本文旨在对伊犁的发展进行分析,探讨其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2. 经济发展伊犁的经济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首先,农业是伊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犁盆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农业生产,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并以养殖业为主要支柱。
农产品在伊犁地区的市场需求量大,而且还有一定的出口潜力。
其次,伊犁也积极发展工业。
例如,伊犁盆地的煤炭资源丰富,使得煤炭开采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产业之一。
此外,伊犁还发展了食品加工、纺织品和化工等行业,吸引了一些外资企业的投资。
第三,旅游业也是伊犁地区的一个重要经济支柱。
伊犁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度假。
特别是伊犁河谷的风光和乌伦古湖的湖光山色,成为了伊犁旅游的一大亮点。
3. 社会发展伊犁的社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之一。
伊犁地区的教育资源得到了大力发展,学校和教育机构的数量不断增加,教育质量也有所提高。
此外,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福利的增加,也为伊犁地区居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伊犁地区的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伊犁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失和就业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由于伊犁地区多民族聚居,民族关系和宗教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处理,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环境保护伊犁地区的环境保护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尽管伊犁盆地的自然资源丰富,但其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问题。
例如,农业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农田土壤的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水源的枯竭。
此外,工业污染和交通尾气排放也给伊犁地区的空气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伊犁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措施。
例如,加强土壤保护,推广有机农业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伊犁还加强了工业排污的监管和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
伊犁州旅游产业的SWOT分析专题 SPECIAL TOPIC952019年5月营销界(第3周)伊犁州旅游产业的SWOT 分析■杨积尚(伊犁师范大学法学院)一、伊犁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一)伊犁州旅游人数不断增加2017年州直接待旅游总人数2906万人次,增长30.0%,实现旅游收入287.22亿元,增长42.0%。
2018年,州直接待旅游总人数41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8%,实现旅游收入488.54亿元,增长70.0%。
2019年上半年,伊犁州直累计接待游客1854.94万人次,同比增长80.72%;实现旅游收入180.36亿元,同比增长91.57%。
伊犁州旅游人数持续3年迅速发展,为伊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旅游景区数量多,类型广伊犁州地处我国西北边陲,素有“西域湿岛”“塞外江南”等美称,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形成了诸如赛里木湖,喀拉峻,那拉提,库尔德宁等世界级自然风景旅游区。
同时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经常居住有十几种少数民族,尤其以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居多,民族特色明显。
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善的中国历史名城八卦城,又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琼库斯台。
伊犁州丰富的自然及文化旅游资源是一个有待挖掘的巨大宝库,也是伊犁旅游行业能够持续蓬勃发展的有力保障。
二、伊犁州旅游业的SWOT 分析(一)优势1.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新疆有句俗话叫做“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
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可见伊犁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伊犁州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有着特殊的地理地貌,既有高山草原特色又有峡谷奇观,既有湖泊也有高山,既有平原也有戈壁。
因此伊犁的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世界自然遗产喀拉峻草原和库尔德宁。
蓝天,白云,冰川,高山,云杉,雪松,湖泊等景色错落有致。
形成了一种世界级的自然风景奇观。
同时伊犁作为古丝绸之路向西出发的桥头堡,自古以来就是中西,各民族文化汇聚融合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伊犁的特克斯县城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八卦城,是中国道家文化保存比较完善的地方。
新疆生态环境变化与治理研究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新疆的生态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干旱化趋势加剧、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新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治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新疆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
新疆地处干旱带,水资源稀缺,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水资源供应问题。
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响使得新疆地区的蒸发量增加,同时降雨量减少。
这种干旱化趋势使得新疆的河流水位下降,湖泊变浅甚至干涸,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
除此之外,高强度农牧业生产活动也对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了压力,导致土地退化加剧。
针对新疆生态环境的变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新疆地区可以开展水资源调度和供应优化工作,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其次,要加大对草地退化问题的治理力度。
适度调整牧业结构,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合理控制放牧数量和畜牧密度,注重草地的休养生息和合理利用,可以有效遏制草地退化问题。
此外,加强土地的治理和保护同样重要。
通过科学施肥和耕作、合理轮作制度的推行,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退化,提高土壤质量。
除了这些管理措施外,新疆的生态环境治理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科技的推动。
政府应当制定并完善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明确责任主体和考核机制。
同时,需要推动科技创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提高治理效率。
例如,可以研究利用植被修复技术、生态工程等手段,加强对草地退化和土地退化的修复工作。
此外,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为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总结来看,新疆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需要在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治理草地与土地退化问题,并进行科技创新推动。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地区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伊犁州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分析王友文(1.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伊宁市835000;2。
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市835000)摘要: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天山北路,土地广阔,水草丰美,耕牧兼宜,清代历史上曾是全疆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所在。
文中从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分析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一、伊犁州开发历史的简要回顾;二、影响伊犁州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三、人工绿洲的拓展和天然绿洲的保护;四、绿洲生态保护与荒漠化防治;五、伊犁州人居绿洲生态环境趋向良性。
作者简介:王友文1949-,男,陕西蓝田人,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生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伊犁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实施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联动战略研究》(批准号:11BJY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伊犁州开发历史的简要回顾(一)古代和近代对伊犁州区域的开发古代人类和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戈壁荒漠的开发和生态建设,都是从引水屯田、营造绿洲开始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全州各地多有分布,表明当时人们是以狩猎和游牧为主,频繁迁徙。
而且这些遗址中的一些文物与西北各省区的同类遗址文物有相似性。
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伊犁、塔城、阿勒泰区域内当时的人类部落与这些地区已存在一定联系。
西域地区城镇兴起的历史最早是西汉时期西域城郭诸国。
当时南疆已进入农业社会,在水资源丰富的河流下游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形成人类活动密集的绿洲地带。
与南疆不同的是,伊犁、塔城、阿山(阿勒泰)地区为广阔草原地带,以牧业为主,因“逐水草而居”,城镇很少。
伊犁的屯垦始于西汉,历代相袭,继传至今。
伊犁河谷属当时的乌孙古国地域。
公元前53年(汉宣帝甘露元年),汉朝政府开始在乌孙国眩雷、王都赤谷(今伊犁河谷一带)屯田。
先是由随同细君公主远嫁乌孙王的数百名汉军在乌孙国屯田,后由汉朝政府派长罗候常惠率三千汉军屯田乌孙赤谷城。
公元1278年至公元1286年,元朝政府派元军千人到亦里黑(在今伊宁附近)屯田。
清朝政府于1762年设立总统伊犁将军,管辖天山南北。
伊犁成为新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新疆最大的屯田基地。
清朝前期在伊犁地区的屯田,从公元1757年至公元1866年连续进行了110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清朝在伊犁地区的屯田分为五种:一是汉族绿营兵从事的兵屯,二是满蒙等八旗兵从事的旗屯,三是维吾尔农民从事的回屯,四是内地汉民从事的民屯,五是内地犯人参加的犯屯,共计屯田65.47万亩。
清朝前期在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地区)的屯田,从公元1764年至公元1840年连续进行了76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清朝在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屯田主要有三种:一是汉族绿营兵从事的军屯,二是内地犯人参加的犯屯,三是军队以外少量各族民人从事的民屯,共计屯田22210多亩。
清朝在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的屯田,从公元1725年至公元1775年段段续续进行了50多年,主要是在额尔齐斯河流域的可可托海(今富蕴县)、布伦托海(今福海县)和布尔津等地实行军屯,共计屯田4万多亩。
清朝后期在伊犁、塔尔巴哈台的屯田,从公元1840年至公元1911年分三段进行了71年,中间因民众起义、阿古柏叛匪和沙俄侵占停止了13年,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到1911年在宁远、绥定、塔城、库尔喀拉(乌苏)、精河等地共计新垦荒地70280亩,实有耕地551101亩。
由于清政府在伊犁地区设置新疆军政最高机构——伊犁将军府,伊犁九城和塔城成为清朝新疆商业发达的区域,随着屯田移民,人口增多,经济得到发展。
伊犁将军阿桂、明瑞、伊勒图、松筠、布彦泰、马亮、保宁、舒赫德等,在领导以伊犁为中心的整个新疆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营造绿洲,生态建设事业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清朝时期以来的新疆屯田、民国前后大规模的民屯,不仅使北疆的戈壁荒漠上的人工绿洲面积迅速扩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同时使伊犁、塔城、阿山(阿勒泰)三区农牧业经济实力迅速发展壮大。
自清代以后,伊犁河谷开始向以农为主,农牧结合转变,塔城、阿勒泰地区还是以牧为主,以农为辅。
(二)新中国成立后对伊犁州区域的开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伊犁州区域的水土开发和绿洲建设特别重视,人民解放军进驻伊犁、塔城、阿勒泰的部队与当地各族人民开展了恢复农牧业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运动。
1954年集体转业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军垦屯田的形式,在戈壁荒漠上兴修水利,开荒造田,植树造林,创建农场;在牧区改良草原,创建牧场,改良畜种,发展草原畜牧业。
在1958年到1960年新疆垦区大发展的三年中,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农五师、农九师、农十师在伊犁、博乐(当时属伊犁州管辖)、塔城和阿勒泰地区进行了重点开发,3年共开荒105万亩,建立了17个军垦农场。
到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的时候,驻伊犁州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农九师、农十师除开垦后交给地方政府和当地人民群众的耕地以外,垦区已有土地36740多平方公里,耕地53万公顷,水利渠系灌溉面积占80%,修建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7座、小型水库42座,总库容量106440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万公顷(含支援地方农村的灌溉面积)。
与此同时,党和国家组织动员上海、武汉、天津、南京支边青年、湖北支边青壮年、甘肃自愿支边青壮年近十万人,以各种方式来到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参加了新疆的屯垦事业。
到伊犁州成立50周年的时候,全州农业绿洲面积已达到177.29万公顷,实际耕地面积731千公顷;草场1967万公顷,其中人工开发草场和人工改良草场88万公顷。
农牧业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也为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以首府伊宁市尤其突出,并带动了伊犁河谷周围区域的发展。
伊犁河谷、奎屯和塔城地区的乌苏、沙湾一带经济开发与发展较快。
(三)改革开放以来对伊犁州区域的开发改革开放以来,在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关怀和领导下,伊犁州党委和州人民政府始终坚持“抓紧粮食生产,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方针。
进一步确立了“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强调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各地根据自然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调整了农业结构和布局,使资源配置趋于合理,地域优势得以发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建成了伊犁河谷平原、天山北麓等地的商品粮基地,结束了南粮北调的局面。
全州各地区在巩固粮食、油料生产和草原畜牧业优势,建立了伊犁河谷油料基地和伊犁、塔城、阿勒泰畜牧业基地的同时,建成了北疆优质陆地棉区和全疆最大的糖料基地,城郊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农牧业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加强天山西部林区、阿尔泰山林区森林的管护和合理采伐的同时,大力发展平原农田防护林、经济林、保护荒漠胡扬林、灌木林。
1954年伊犁州成立时,工业生产几乎只在伊犁河谷的伊宁市一带有一些皮革、面粉加工厂。
1955年这一地带的工业产值(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达734万元,占同年全州工业总产值的68.98%。
以粮食、棉花、油料、林果为主的农业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和塔城地区各片绿洲,而畜牧业则集中分布在塔城、阿勒泰草原牧区和伊犁河谷东部草原牧区。
从自治州成立至1978年的23年间,伊犁州工业布局总的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工业产业开始集中于伊宁市—奎屯市—乌苏市—塔城市—额敏县—富蕴县一些中心城市和重点县。
1978年该地带工业产值达到9367万元,占全州工业总产值的59.3%。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州提出了“依托中心城市,沿线沿边发展,强化重点产业,全州有序推进”的工业发展区域布局战略方针和“工业富州”战略目标。
“八五”以来,随着伊犁州“五大基地”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实施,通过合理分工、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在重点发展天山北麓和伊犁河谷工业的同时,加快了其他区域的工业建设,使全州工业布局得到调整。
在继续扩大伊犁河谷煤炭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初步建立了塔城地区煤炭基地。
电力建设按照水火并举、因地制宜的布局方针,建立了伊犁河谷电力工业基地,同时在全州各地建成了一批大中小型电厂及其相关电网。
全州的原材料工业以天山北麓为依托,逐步向全州拓展。
初步形成了以独山子、奎屯为中心的石油化工基地,阿勒泰(福海县)盐化工基地,伊犁(新源)钢铁工业基地,伊犁(伊宁县)、阿勒泰、塔城黄金和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塔城(托里)建材工业基地,塔城、阿勒泰地区非金属工业基地。
建成了伊犁(霍城县、新源县、伊宁县)制糖工业基地,伊犁(奎屯市、伊宁市)轻纺工业基地。
各地各县市也都发展了具有资源特色的轻纺工业、食品加工业。
2007年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303.3亿元,占全州生产总产值的56.2 %,是1978年全州工业总产值3.2亿元的94.78倍。
伊犁州工业园区框架基本形成,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工业园区已成为伊犁州招商引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的发展平台。
目前,全州已建设和规划工业园区17个,国家级工业园区2个、自治区工业园区5个、地州级工业园区10个,建设总投资22.8亿元,入驻园区企业1285家。
其中,伊犁州直已建设和规划工业园区7个,国家级的有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自治区级的有奎屯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奎乌独石化工业园区、霍城县清水河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工业园区,自治州级的有霍尔果斯口岸工业园区、伊宁县伊东工业园区、察布查尔县伊南工业园区、新源县工业园区,园区建设总投资18.66亿元,入驻园区企业1090家,2007年伊犁州直七大工业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88亿元、实现利税9.7亿元、财政收入8.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05%、83.9%和106.5%。
塔城地区已建设和规划工业园区6个,国家级的有塔城边境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自治区级的有乌苏市石化工业园区、沙湾县工业园区、和布克赛尔县工业园区,地区级的有额敏县桥南工业园区、托里县铁厂沟工业园区,园区占地总面积227.9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4.14亿元,入驻园区企业195家。
阿勒泰地区规划建设工业园区4个,有北屯工业园区、富蕴工业园、哈巴河工业园区、吉木乃化工园区。
二、影响伊犁州生态环境的主要自然因素(一)伊犁州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降水量少伊犁州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
以奎屯市为中心东距太平洋4500公里,西距大西洋6700公里,北距北冰洋3300公里,南距印度洋2600公里。
伊犁州北面为阿尔泰山山脉,由西至东南走向,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为准噶尔山脉,一般海拔3500米—3700米之间。
南部为天山山脉,一般海拔3000米—5000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