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8
《资本论(选读)》教学大纲说明部分:1、课程的性质、任务:《资本论》选读是经济类各专业必修的共同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的理论课。
通过谈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理解;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并针对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有关理论。
2、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通过《资本论》原著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有关理论的说明,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方法,自觉运用有关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3、适用专业与学时数:谈课程适用于经济类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学习之用,总学时数为72。
由于学时有限只能选择《资本论》1—3卷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讲解。
4、《资本论》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该课程是财会、统计、工商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课。
5、使用教材及推荐参考书目:使用教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资本论》选读。
主编:汪泽、李萍推荐参考书:(1)陈征《资本论》解说,福建人民出版社。
(2)《资本论》介绍:中央党校出版社。
6、主要教学方法与设备要求:讲授法、讨论法相结合。
正文部分:第一卷:(节选)教学重点:《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教学难点:《资本论》研究对象和目的学时数:4学时考核要点:《资本论》体系结构《资本论》第一卷的七篇序、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资本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写作情况(了解)2、《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了解)3、《资本论》的体系和结构(了解)4、《资本论》的影响以及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了解)第一章商品教学重点:商品使用价值、价值和交换价值教学难点:商品拜物教学时数:8学时考核要点:1、具体劳动的特殊性2、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3、等价形式的特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起点2、商品的使用价值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4、商品的价值量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研究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意义2、生产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具体劳动3、形成价值实体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4、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第四节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本节应了解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1、商品神秘性的产生2、商品拜物教的性质3、商品拜物教的性质产生的根源4、在非商品生产社会里不存在拜物教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4学时)教学重点: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
市场定价及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研究第一章绪论市场定价及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学理论模型,其在实际经济运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市场定价及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并探讨其在实际经济中的应用及作用。
第二章市场定价理论模型市场定价理论模型是指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针对不同消费者或市场群体所制定的不同价格策略。
市场定价理论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P = MC (1 + μ) (1)其中,P表示商品的价格,MC表示商品的边际成本,μ表示企业的利润率。
市场定价理论模型虽然简单,但可以用来解释和预测市场中的价格和消费者行为。
企业在设定价格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例如相关市场条件、市场需求、市场竞争、企业生产成本等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企业会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包括随机定价、差别定价、固定价格、竞价、拍卖等方式。
第三章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是指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生产决策来实现收益最大化。
收益最大化模型的代数式如下:π = TR - TC (2)其中,π表示企业的利润,TR表示总收益,TC表示总成本。
企业通过优化生产设施和生产方式,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从而实现收益最大化。
第四章市场定价与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的整合市场定价和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可以在实际经济中同时运用,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产品特性、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
一般来说,企业在设定价格时应根据市场需求的强弱程度、生产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保证企业的盈利水平。
此外,企业应该坚持收益最大化原则,并通过不断优化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
就市场定价和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的整合作用而言,这一模型的运用也能为企业提供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做出明智决策的重要参考。
第五章实际案例:Netflix应用市场定价与收益最大化理论模型的研究Netflix是一家针对全球范围内的在线视频内容提供商,其提供定价为每月几个美元的订阅服务。
初一利润售价成本的公式
利润是商家在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过程中所获得的剩余价值,是商业活动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市场经济中,商家需要通过合理的定价来确保商品的销售,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利润。
售价是商家为商品或服务所设定的价格,是商家希望从消费者那里获得的回报。
售价的确定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如市场需求、竞争状况、成本等。
合理的售价能够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也能够满足商家的利润要求。
成本是商家为生产和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
直接成本是与产品直接相关的费用,如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等;间接成本是与产品间接相关的费用,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商家需要准确计算成本,以便合理定价和控制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初一利润售价成本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利润 = 售价 - 成本
这个公式简洁明了地表达了利润、售价和成本之间的关系。
商家通过合理的售价和控制成本,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利润的增加不仅对商家有利,还能推动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
在商业活动中,商家需要不断调整售价和控制成本,以适应市场的
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售价和成本的平衡是商家经营成功的关键之一。
商家需要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实际情况来确定合理的售价,并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来控制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初一利润售价成本的公式为商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商家还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只有做到合理定价、控制成本,并不断优化经营管理,商家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取得长期的商业成功。
《资本论研读》常见问题及解答绪论1、《资本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作的?谈谈其产生的目的和意义。
答: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已经在英国确立;工人阶级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开始激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开始激化,无产阶级迫切需要革命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
《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是指导无产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指南;《资本论》正确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基本规律,是人类认识社会发展的伟大理论;《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是批判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强大武器。
2、简述《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结构体系。
答:马克思主要以比较成熟的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考察对象,其研究对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商品——货币——资本(商品;交换过程;货币或商品流通;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剩余价值生产的联系和区别)工资(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工资的国民差异)资本的积累过程(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所谓原始积累;现代殖民理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预付资本的总周思转、周转周期、劳动时间、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成本价格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生息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的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资本主义信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垄断地租)各种收入及其源泉(三位一体的公式;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阶级)3、我们应从《资本论》中学习马克思什么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方法?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的治学精神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革命的批判精神;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精神。
卷1说明1-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16恩格斯:英国状况十八世纪17-3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39-53[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3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64-61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62-135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62[Ⅰ]62一、费尔巴哈64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641.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66[Ⅰ]74[Ⅰ]98[Ⅰ]103国家和法同所有制的关系131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节选)136-195第二章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36第一节方法136第一个说明137第二个说明141第三个说明142第四个说明143第五个说明145第六个说明147第七个即最后一个说明151第二节分工和机器156第三节竞争和垄断170第四节所有权或租177第五节罢工和工人同盟188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196-214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问题的演说1848年1月9日在布鲁塞尔民主协会召开的公众大会上215-229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230-247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248-3071872年德文版序言2481882年俄文版序言2501883年德文版序言2521888年英文版序言2541890年德文版序言260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266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268共产党宣言271一、资产者和无产者272二、无产者和共产党人285三、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2951.反动的社会主义295(甲)封建的社会主义295(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297(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298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01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302四、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305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波兰的演说1847年11月29日在伦敦举行的纪念1830年波兰起义十七周年的国际大会上308-311马克思的演说308恩格斯的演说309马克思:危机和反革命312-315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316-320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321-363恩格斯写的1891年单行本导言321雇佣劳动与资本33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告同盟书1850年3月364-375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376-481一1848年的六月失败377二1849年6月13日401三1849年六月十三日事件的后果433四1850年普选权的废除467恩格斯:*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482-578[一革命前夕的德国]482[二普鲁士邦]491[三德国其他各邦]500[四奥地利]504[五维也纳起义]510[六柏林起义]514[七法兰克福国民议会]518[八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522[九泛斯拉夫主义。
初一利润售价成本的公式
在商业运作中,利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而利润的计算需要考虑到售价和成本两个因素。
利润公式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帮助我们理解利润的形成过程。
售价是指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它是由市场需求和竞争力决定的。
售价高低直接影响着利润的大小。
成本是指生产或提供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费用,它包括了原材料、劳动力、设备和其他各种开支。
成本的控制是企业经营的关键,只有降低成本才能提高利润。
利润的计算公式是:利润= 售价- 成本。
这个公式简单明了,它告诉我们利润的大小取决于售价和成本的差额。
如果售价高于成本,那么利润就是正数,表示企业盈利;如果售价低于成本,那么利润就是负数,表示企业亏损。
利润公式的背后是企业经营的复杂性。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来制定售价,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企业还需要合理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只有在售价和成本的平衡中,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利润公式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商业领域,它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比如,我们购买商品时,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品牌的售价和质量来判断性价比,从而作出购买决策。
同样,我们在做任何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平衡,以确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初一利润售价成本的公式是一个简单而重要的数学模型,它帮助我们理解利润的形成过程。
通过合理制定售价和控制成本,企业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利润公式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应用,帮助我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高频考点】影响需求的基本因素影响因素老师这么说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偏好支配着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不是固定的)①我爱喝小米粥,你爱喝八宝粥,这是消费者的偏好;②没有小米粥,可以选择八宝粥,这两者就是替代品;③不可能一辈子都喜欢喝粥,过段时间我喜欢吃面条,消费者偏好不是固定的消费者的个人收入:社会的人均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同向变动。
我有钱了,多买点,钱不够少买点产品的价格:某种商品自身的价格,是影响需求最重要的因素。
一般来说,价格和需求的变动成反方向变化。
在相同的产品情况下,我愿意买3块钱而不愿意买7块钱的,倾向于便宜的替代品价格:使用价值相近的,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求的商品。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成同方向变化。
在相互替代的商品之间,某一种商品价格提高,被替代品的需求减少,替代品的需求增加。
如小米粥和八宝粥、米饭和馒头、煤气和电力。
互补品的价格:指使用价值上必须相互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化。
在互补商品之间,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自身需求量会降低,互补品的需求量也会降低。
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品预期:人们对于某一经济活动未来的变动趋势的预测和判断。
如果消费者预期价格要上涨,会刺激人们提前购买;如果预期价格将下跌,许多消费者会推迟购买。
中秋节月饼会涨价,我现在就可以多买一点囤着,未来涨,现在买其他因素:如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高频考点】需求函数、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①需求与价格之间呈现反方向变化;②横轴代表需求量(Q),纵轴代表价格(P)③把需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用曲线表示出来,需求曲线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高频考点】需求数量变动与需求变动名称影响因素结果需求数量变动商品自身价格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增加为需求曲线上的点向右移动需求变动商品价格外等其他因素(收入、偏好等)需求曲线的位移(线动)——增加为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1)需求数量变动:(点移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需求和价格的关系,需求量的变化是沿着既定的需求曲线进行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11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物价局、建设厅(建委、市政管委):为了完善城市供热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热价管理,根据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
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二〇〇七年六月三日附件:城市供热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城市供热价格管理,保障供热、用热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城市供热事业发展和节能环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城市行政区域内(包括省辖市、县城及乡镇连片供暖区域)供热价格行为。
第三条城市供热价格(以下简称热价)是指城市热力企业(单位)通过一定的供热设施将热量供给用户的价格。
第四条国家鼓励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供热设施的投资、建设与经营,逐步推进供热商品化、货币化。
第五条热价原则上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由省(区、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或者经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以下简称热价定价机关)制定。
经授权的市、县人民政府制定热价,具体工作由其所属价格主管部门负责。
供热行政主管部门协助价格主管部门管理热价。
具备条件的地区,热价可以由热力企业(单位)与用户协商确定。
具体条件和程序另行制定。
第二章热价分类与构成第六条城市供热价格分为热力出厂价格、管网输送价格和热力销售价格。
热力出厂价格是指热源生产企业向热力输送企业销售热力的价格;管网输送价格是指热力输送企业输送热力的价格;热力销售价格是指向终端用户销售热力的价格。
第七条城市供热实行分类热价。
用户分类标准及各类用户热价之间的比价关系由城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城市供热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第八条城市供热价格由供热成本、税金和利润构成。
(一)供热成本包括供热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库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1.马克思:《给卢格的信(三)》(1843年9月)2.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1869年3月5日)3.马克思: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77年)4.马克思:《给斐·多·纽文胡斯的信》(1881年2月22日)恩格斯5.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6.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的补充(1874年7月1日)7.恩格斯:《卡尔·马克思》(写于1877年6月中;载于1878年在不伦瑞克发行的《人民历书画刊》)8.恩格斯:《反杜林论》三版序言(1878年6月11日、1885年9月23日、1894年)9.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10.恩格斯:《给弗·阿·左尔格的信》(1886年)11.恩格斯:《给弗·凯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1886年12月及1887年1月27日)12.恩格斯:《给康·施米特的信》(节选)(1890年8月5日)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14.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写于1895年2月14日至1895年3月6日间)列宁15.列宁:《弗里德希·恩格斯》(1895年9月7日)16.列宁:《游击战争》(1906年9月30日)17.列宁:《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1908年4月3日)18.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19.列宁:《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1913年3月1日)20.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21.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22.列宁:《在莫斯科省第七次党代表会议上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报告》(1921年10月29日)23.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下的国家资本主义》(1922年3月27日)斯大林24.斯大林:《列宁是俄国共产党的组织者和领袖》(1920年4月)25.斯大林:《论列宁主义基础》(1924年4月和5月的《真理报》上)26.斯大林:《季诺维也夫所理解的修正主义》(1926年12月13)27.斯大林:《和第一个美国工人代表团的谈话》(1927年9月9日)28.斯大林:《答阿·霍洛波夫同志》(节选)(1950年7月28日)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3-82.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1844.8-113.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9-1845.34.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5.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6.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1845.9-1846.4(见《德意志意识形态》)7.马克思:《致帕·瓦·安年科夫》1846.128.马克思:《哲学的贫困》导读18479.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1847(见《哲学的贫困》)10.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11.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2-1852.312.马克思:《致约·魏德迈》导读1852.31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导读1857.8-914.马克思:《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1857(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11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节选)185917.恩格斯:《论历史和逻辑的统一》1859(见《卡尔·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18.马克思:《致路·库格曼》1868年7月11日19.恩格斯:《论权威》导读1872.10-1873.320.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5-1876.5;1878-1883.321.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622.恩格斯:《反杜林论》(引论、哲学编) 1876.5-1878.72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24.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年初25.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8月5日26.恩格斯:《致约·布洛赫》1890.927.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28.恩格斯:《致弗·梅林》1893.729.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1894.130.恩格斯:《法德农民问题》1894.1131.恩格斯:《致国际社会主义者大学生代表大会》3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邓小平江泽民: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部分论述33.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34.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35.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36.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37.列宁:《辩证法的要素》38.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39.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40.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认识论思想部分论述41.列宁:《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42.列宁:《论民族自决权》43.列宁:《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44.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45.列宁:《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46.列宁:《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47.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经济和政治》48.列宁:《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49.列宁:《论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50.列宁:《青年团的任务》51.列宁:《论粮食税》52.列宁:《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53.列宁:《论我国革命》54.斯大林:《致苏联无产阶级大学生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信)》55.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6.斯大林:《在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关于联共(布)中央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节选) 导读1、《资本论》写作的历史背景2、《资本论》的体系结构和内容3、第一篇第一章商品4、第一篇第二章交换过程5、第一篇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6、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7、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8、第三篇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9、第三篇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0、第三篇第八章工作日11、第四篇第十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12、第四篇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3、第五篇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14、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15、第六篇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16、第七篇第二十一章简单再生产17、第七篇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8、第七篇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9、第七篇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节选) 导读1、恩格斯写的1885年版序言(节选)2、第一篇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3、第一篇第二章生产资本的循环4、第一篇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5、第一篇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6、第一篇第五章流通时间7、第一篇第六章流通费用8、第二篇第七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9、第二篇第八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0、第二篇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本章的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一、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研究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从研究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如何转化为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开始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的每一个商品的价值,由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组成。
用公式来表示,即w = c+v+m。
如果从商品价值中减去剩余价值m,剩下的部分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商品价值的这个部分,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
可见,“商品使资本家耗费的东西和商品的生产本身所耗费盼东西,无疑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
这就是说,必须严格区分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和商品的实际费用。
前者是从资本耗费的角度计量的,它只包括生产商品在生产要素上耗费资本家预付的资本价值,即不变资本价值c和可变资本价值v,至于工人无酬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m部分,对资本家来说是不费分文,因此不计算在内;后者则包括耗费的全都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即形成商品的全部价值c+v+m。
所以,商品的资本主义费用小于商品的实际费用,二者在质上和量上都是不同的。
由上可见,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就是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
如果以k代表资本主义成本价格,则w=c+v+m这一公式,也就转化为w=k+m,即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表示出资本主义生产的特殊性质”。
这是因为,成本价格只是补偿生产中耗费的资本价值,而作为价值实体的劳动在成本价格中消失,劳动的耗费被资本的耗费所掩盖。
这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才产生的,而且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殊性质。
另一方面,成本价格的独立存在,“在现实的商品生产中,会经常发生实际的影响”,这是因为,商品的成本价格是衡量企业经营好坏、亏赢与否的客观界限和标准,是决定资本主义企业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所以,成本价格的高低,对资本家来说有着生死攸关的实际影响。
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成本价格具有一种假象,似乎它是价值生产本身的一个范畴”。
这就是说,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个范畴,掩盖了商品价值的实质,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
这是因为:成本价格是由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转化来的,而这两个不同的价值部分的形成及其作用是不同的。
从不变资本价值来看,它代表已在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旧价值,这个旧价值通过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构成新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因此,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便由这部分再现价值来补偿,这部分资本价值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会直接影响到商品价值量的变化。
从可变资本价值来看,情况却完全相反,因为预付的可变资本价值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新价值,即v+m。
因此,用以补偿可变资本的只是这个新价值的一部分,而劳动力价值在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不会使商品价值量发生变化,而只是改变新创造的价值在和m之间的比例。
由此可见,成本价格的两个组成部分在质上是不同的,其量的变化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无论从形成过程还是从作用上看,都是不同的。
但是,二者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上述差别就消失了,所看到的只是二者的共同点,“二者都是商品价值中补偿预付资本的部分”。
这样一来,商品价值的形成及其实质都被掩盖了,由此还产生了成本价格是价值生产本身一个范畴的假象及其错误观念。
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还掩盖了资本的剥削实质。
如前所述。
成本价格的两部分在商品价值形成的增殖过程中,起着职能上完全不同的作用. 预付的不变资本,只是剩余价值生产的必要条件,其价值是作为旧价值转移再现在新产品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则在生产过程中为活的劳动所代替,成为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体现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关系,是资本的本质。
但是,资本主义成本价格这一范畴,使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质上的这个区别被掩盖了,这是因为:第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力成了商品. 而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即表现为工资。
“因此,预付资本的可变价值部分,表现为在工资上耗费的资本,表现为一个用来支付在生产上耗费的全部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资本价值”。
由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以工资的形式支付,就使得在劳动上支出的资本看起来同在生产资料上支出的资本一样,都是作为预付资本支出的,只不过是支出在不同物质要素上。
这样一来,不仅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创造之间的区别看不见了,而且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增殖中的不同作用,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也看不见了。
现在,成本价格只是说明:(1)它是补偿已消耗的资本;(2)它是生产之前就已经预付的资本价值。
第二,在成本价格中,具有明显区别的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的不同的价值组成部分已经消耗在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上,这一情况只是决定了商品的成本价格必须再买回这些物质上不同的生产要素。
预付资本的这些不同组成部分,就周转来说,采取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形式。
因此,“就成本价格本身的形式来说,只有一个区别会显现出来,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资本家把预付资本分别用来购买机器、厂房、原材料,以及支付工资。
由于厂房、机器的价值是随着其物质形态的磨损以折旧费的形式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因此,在新产品的价值中只能从固定资本的角度计算它磨损、转移部分。
至于原材料的价值是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工资则是用新创造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这两部分资本从周转方式的角度看,都属于流动资本这个项目。
这样一来,在成本价格的计算上,我们只看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别,它只能说明成本价格是由商品生产上已经消耗的资本价值构成的。
同时,由于可变资本在流动资本的项目下与不变资本的原材料部分等同了起来,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的过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这样,资本增殖过程的神秘化就在成本价格的名义下完成了。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成本价格是商品价值中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资本剥削的实质。
二、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由于商品价值中的c + v转化为成本价格,它的另一部分即m,也就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只是可变资本的一个增长额,c + (v + m)这一公式就表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是,当c + v转化为成本价格以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剩余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的增加额。
这样一来,用以表示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公式c + (v + m),就被表示剩余价值是由所耗费的资本带来的公式(c+v)+m所代替,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就被掩盖了。
同时,由于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结束以后出现的,而参加生产过程的,不仅有所费资本,也有所用资本。
因此,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剩余价值不仅与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有关,而且和所使用的全部资本有关。
“剩余价值不仅对进入价值增殖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是一个增加额,而且对不进入价值增殖过程的预付资本部分来说也是一个增加额。
”这是因为,在资本家看来,预付在机器、厂房上的资本价值尽管没有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但它们作为所使用的资本已加入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如果没有固定资本参加,剩余价值就无法生产出来。
因此,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生产中所使用的全部资本的一个增加额。
那末,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是什么呢?从资本家的观点来看,作为成本价格增加额的剩余价值,并不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是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资本本身。
在这里,所费资本的不同价值要素,都参加了成本价格的形成,好象它们同样都带来剩余价值,而不再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同样,所使用的资本也同样带来剩余价值。
因为,“就它形成剩余价值来说,它不是靠它作为所耗费的资本的特有属性,而是靠它作为预付资本,从而作为所使用资本的特有属性,来形成剩余价值的”。
这样,资本家不仅不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也不把剩余价值仅仅看作是所费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总之,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是“由所使用的资本的一切部分产生的”。
“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也就是说,一旦把剩余价值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
如果用P表示利润,则商品价值=c+v+m=k+p这个公式,就变成w=k+p这个公式,也就是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利润从本质上说,就是剩余价值,但它与剩余价值又有区别,二者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内容,利润是剩余价值的形式,而且是“一个神秘化的形式”。
在利润形式上,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掩盖了,表现为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马克思指出,利润“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
”这就是说,利润是客观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具有客观必然性。
这是因为:第一,成本价格的形成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第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的价值表现为工资,工资又表现为劳动的价格,好象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都是按价值支付了的,所以,剩余价值就好象不是由劳动创造,反倒象是由全部资本产生出来的了。
利润和剩余价值不仅在质上有区别,而且在量上也可能不一致,正象商品价格和价值可能不一致一样。
这种剩余价值和利润在量上的不一致存在于利润形式本身。
商品的成本价格小于它的价值,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或利润。
如果商品按其价值出售,利润就会被实现. 这个利润就等于全部剩余价值。
如果商品低于它的价值、高于成本价格出售,那也能实现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而总会获得利润。
可见,在商品的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有着无数的出售价格。
“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这正是竞争中经常出现的现象。
为了在竞争中获胜,资本家往往利用商品价值和成本价格之间的差额,制订中间价格”,以达到既有利可图又打击对手的目的。
因此. 这种中间价格就成了资本主义竞争的客观基础。
本卷第二篇所要研究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个差别之上的”。
三、批判两种庸俗的价值理论和利润理论英国庸俗经济学家托伦斯认为,自然价格即商品价值不是由劳动创造的,而是由生产费用构成的,商品价值=成本价格。
由于他把商品价值归结为生产费用,也就把利润排除在商品价格之外了。
由此他认为. 利润是商品的价格超过其价值的余额,利润不是在生产中产生的,而是在流通中由消费者支付的.对于托伦斯流通产生利润的庸俗观点;马克思在第一卷第四章第二节中已经给予了批判,在这里,马克思进一步揭示托伦斯错误的利润理论及其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