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第二讲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二讲对联的基本规则第二课时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教学目标:掌握结构对应与节律对拍两个基本原则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对联中字句对等和词性对品两个原则,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结构对应和节律对拍,首先看结构对应:一、结构对应“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从现代汉语语法学的角度讲,也就是说,相应的句式结构或词语结构要尽可能一致,那么,词语结构包括哪些种类呢?词语结构指词语之间的关系,对联中常用的词语结构关系包括: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
主谓短语如:花开、叶落、蝶舞、鹰飞、日照、风吹、君来、墨洒、酒浓等。
偏正短语如:红花、绿草、疾走、狂书、闲情、逸致、烈酒、征帆、长河等。
动宾短语如:凭栏、举樽、观山、濯足、开卷、问情、抒怀、倾杯、寻幽等。
动补短语如:寻遍、写尽、推开、看罢、携来、带去、留下、理清、醉倒等。
并列短语如:探寻、早晚、开合、风花、雪月、意气、咏叹、胸怀、来去等。
介宾短语如:自……、从……、于……、在……、将……、把……、向……等。
创作对联时应该做到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或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句式结构指的是对联中分句之间的关系,常见句式结构关系有: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和相互解释等。
并列关系如:柳绿桃红、莺歌燕舞、舞伴歌随、烹茶煮酒、戴月披星等。
因果关系如:花开惊宿鸟、水落石出、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成由勤俭破由奢等。
递进关系如:得陇望蜀、斩草除根、得寸进尺、雨润花更艳等。
转折关系如:夜静意难平、承接关系如:凭栏遥望、举樽邀月、踏径寻芳、春来燕子飞等。
我们来看几个对联实例:桃羞雨后添佳韵喜上梅梢唱颂歌桃羞/喜上为主谓结构;梅梢/雨后为偏正结构;添佳韵/唱颂歌为动宾结构,其中佳韵/颂歌为偏正结构。
青天抒远志绿径探幽情青天/绿径为偏正结构;抒远志/探幽情为动宾结构,其中远志/幽情为偏正结构。
校本课程系列一中国对联文化编者:崔亚红目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课程实施纲要第一讲汉字与对联第二讲对联定义、类别第三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上)第四讲对联的美学价值(下)第五讲对联句式第六讲对联句法、结构第七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一)第八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二)第九讲对联鉴赏与创作(三)第十讲对联鉴赏与创作(四)第十一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一)第十二讲对联收集与交流(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安排表《中国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程名称:《中国对联文化》课程来源:原创授课教师:崔雅鸿教学材料:①自编教学讲义(教师用)②自编《中国对联文化》(学生用)课程类型:中国传统文化学授课时间:由学校教务处安排授课对象:高一学生、高二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名为“中国对联文化”。
设置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本课程为任意选修课,适合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选修。
本课程需用10~12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学时分配三、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对联与对联文学1汉字与对联2对联定义、类别3对联史话【基本要求】了解对联的历史;掌握对联的价值。
第二章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1对联的美学价值与实用价值2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3对联、律诗、骈文句式4最佳对联的句法、结构5长短联的划分【基本要求】掌握对联的基本结构、句式。
第三章对联鉴赏与创作的基本要求1平仄合律2对仗工整3文意切题【基本要求】继续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了解对联创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章名联鉴赏1大量使用重字2两字颠倒自重自对3在三七结构4用韵联5哀感顽艳的挽联6李调元题北京四川会馆7何绍基题岳阳楼联8郑板桥六十自寿联9昆明大观楼长联【基本要求】鉴赏对联,介绍历史上有名的对联,更深入感受对联的魅力。
四、主要参考书目余德泉《对联格律》;余子衡《对联平仄的宽严》;王永龙《谈谈对句》;罗琛原《对联写作基本知识》;李岫春《楹联大全》;裴国昌《中国楹联大辞典》理论篇;梁羽生《楹联的各自为对格》五、课外学习要求课外通过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如有条件,参观名胜古迹,或观看有亲影音资料,加深对对联的认识和直观感受。
对联知识第二讲————————————————————————————————作者:————————————————————————————————日期:第二讲初识对联格律ﻫ●第二讲学习内容:(1)初步树立上下联一体观,理解正对、反对、串对概念并尝试应用到创作中(2)初步掌握“词性相当”要素的有关内容和规则,包括重复用字规则,词性、词组、句式结构分类,汉字的多种词性(3)初步掌握“135不论、246分明”的声律规则ﻫ第一节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ﻫ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网络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
网上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病例:ﻫﻫ山路踏青风满袖ﻫ阳关辞故泪两颊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ﻫﻫ焰火升腾空灿烂ﻫ恩师仙逝徒伤心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ﻫ西疆腾热浪ﻫ北国化冰封ﻫ(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ﻫ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ﻫ字正腔圆洋教授肢碎身残泥菩萨活血化瘀金罗汉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1、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
例:ﻫ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
对联知识108讲对联知识108讲【对联知识108讲】第⼀部分:综合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由的独⽴的⽂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独⽴的对联。
对联的核⼼是对⽴统⼀,其本质是对仗。
它具有民俗性、⽂学性、艺术性和实⽤性。
它既独⽴于与诗、词、曲、赋、散⽂、谜语、俚语等各种⽂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2.【对联的历史】⽬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盛于诗、词⽇益衰落的清代,⾄今仍被⼴泛地使⽤。
从律体⽂学形式出现的⾼峰期⽽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有⼤桃树,桃树下有神荼(⾳“图”)、郁垒⼆神,主管万⿁,如遇作祟的⿁,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称“桃符”,即在桃⽊板上写上神荼、郁垒⼆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怪。
到五代时,桃⽊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字的对联。
4.【对联与⽂字】汉族语⾔不同于其它民族语⾔,其它民族语⾔往往很难做出⽂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字字形⽅正,结构优美,⾳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学所独具的⼀种艺术形式,各种拼⾳⽂字都不可能产⽣对联。
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副对联”。
6.【⾔】诗体的“⾔”以每⼀句的字数计算,如五⾔、七⾔……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过;求通民情”为四⾔;“春风放胆来梳柳;夜⾬瞒⼈去润花”为七⾔。
长句,尤其是长联,⼀般称字,⽽不论⾔,如昆明⼤观楼长联称百⼋⼗字联,⽽不称九⼗⾔联。
对联二知识点总结对联的种类对联分为平水对、仄水对、平分对、仄起对、仄分对、句对和声对等。
平水对是上下两句的平水韵韵式一样,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仄水对是上下两句的仄水韵韵式一样,如“霞下扬州初,月中洞庭初”。
平分对是上下两句的平水韵或仄水韵各抒己见,如“烟波深远去,山河日夜长”。
仄起对是上下两句的前后起首部分用平水韵,两句中部部分用平水对,最后一部分用仄韵对,如“门前古木千年,人间绝艳一姑。
”仄分对是两句完全是一首完整的诗,上下两句的结尾分别用同一种韵式,如“鸿雁几时休,离齐鹊有情”字数旁通不则相联。
句对是两句话之间在语言一方面见衬托呼应,句子之外的形式却略有不同的联,即为句对。
如“风骨荧华皆锦绣,骋怀一德更名垂”。
声对是上联与下联在韵律上呼应、荡气回肠,但在意义上并不相对,如“柳絮慕春瞧,花间舞影欢”。
对联的格式对联的格式一般是:上联四个字,下联五个字。
在写作过程中,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对称,意义相对,音节韵律一致。
对联的格式要求句子简短明了,表达精练,避免出现重复、陈词滥调等问题。
对联的写作技巧对联创作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情感饱满:对联的上下联要求情感相对,使得对联具有内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 巧妙应用修辞手法:对联的创作要求灵活巧妙地应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对联更富有生动性和表现力。
3. 用词简练:对联的写作要求用词简练明了,避免冗长庞杂,力求言简意赅。
4. 表达深刻:对联的创作要求深刻表达思想,准确表达意义。
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起源于民歌民谣。
在经过宋代的发展之后,对联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文人雅士娱神消闲的一种流行形式。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受到了其他文学形式的冲击,但对联仍然在乡土社会中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联的地位对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汉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学中的经典形式。
对联知识要点整理初中一、对联的定义和历史1. 对联是汉字文化的瑰宝,是一种用对仗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形式。
2. 对联起源于古代汉字的书法练习,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节日、庆典等场合。
二、对联的基本要素1. 上下联:对联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上下联之间需要形成对仗关系。
2. 韵律:对联需要符合一定的韵律规则,如平仄、押韵等。
3. 对仗:对联的上下联需要在意义和结构上形成对仗关系,通常有对偶、对句、对联等形式。
4. 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主题,如祝福、励志、嘲讽等,但需要简洁明了,表达准确。
三、对联的分类和形式1. 根据字数:对联可以分为四言、六言、八言对联等,根据字数的不同,对联的形式也有所区别。
2. 根据内容:对联可以分为吉祥对联、庆典对联、讽刺对联等,不同的内容会带给人不同的情感和体验。
3. 根据形式:对联可以分为对偶对联、对句对联、对联对联等,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和效果。
四、对联的创作技巧和要求1. 确定主题:对联的创作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要表达的情感或思想。
2. 简洁明了:对联的表达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重复。
3. 用词精准:对联要使用准确、恰当的词汇,使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
4. 语言优美:对联要求语言流畅、优美,句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表达的韵味和美感。
5. 丰富想象:对联可以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丰富想象力,增强表达的效果。
五、对联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1.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 对联可以传递文化信息,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3. 对联在节日庆典、婚嫁喜庆等场合被广泛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对联的习作和欣赏1. 学习对联需要不断进行习作和练习,通过模仿和创新,提高对联的创作水平。
2. 对联的欣赏可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语文对联知识点大全(二)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楹联的特征概括为五个对立统一:1、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楹联可称之为“二元结构”文体。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对头”、“对公”;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对尾”、“对母”。
两部分成双成对。
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只能算是半副对联。
当然,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一般是四个字,也有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或七个字的。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音乐性的特殊语言。
楹联这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方式,完全取决于汉语言及其文字的特殊性质。
这种“语言──结构”的独特性使得楹联创作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上迥异于其它文学形式。
同样的客观对象和内容,楹样总是设法从两个方面、两个角度去观察和描述事物,并且努力把语言“整形”规范到二元的对称结构之中去。
2、寄生性和包容性所谓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哪一样中又没有工整的对偶句呢?但反过来,楹联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长联和超长联,简直能集中国文体技法之大成。
诸如诗之精炼蕴藉,赋的铺陈夸张,词之中调长调,曲的意促爽劲,散文的自由潇洒,经文的节短韵长等等,皆兼收并蓄,熔铸创新。
对联的常识对联的常识对联常识(一):起源、分类、特点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等等,对联做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是从律诗中分化出来的。
这是现代对联的来源之一。
对联的另一个来源是集句。
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词句按照一定意义集在一起,恰成对偶,也可形成很好的对联。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安石曾摘“鸟鸣山更幽”对古人诗句“风定花犹落”。
对联知识点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对仗、对调、对称的技法,以两句为一组,用对仗的格律和平仄的韵律相衬托,创造出形神兼具的语言艺术作品。
对联以其简洁明了、形象生动的特点,成为了民间喜庆祝贺、赞颂吉祥如意的表达方式。
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诗人们在创作古体诗时,经常以一句写景,另一句写情,形成了对仗的技法。
宋朝时,因着词牌、曲调的发展,对仗句的应用范围扩大,使得它逐渐独立成为一种艺术形式。
明代时,随着画院对题及铭牌的使用,对仗句的应用更加广泛,对联开始出现在寺庙、宫殿、园林等场所。
清代对联则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书法艺术和审美效果的形式,成为了当代文人雅士艳丽言辞的抒发方式。
对联的创作技巧包括对仗、韵律、意境和艺术语言等方面。
对仗是指对联的前后两句在词义上需要呼应,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或和谐,给人以美感;韵律是指对联的前后两句需要在音韵上保持和谐的关系,以增强对联的韵律感;意境是指对联的内容需要呼应或对比,形成一种富有想象力和美感的意境;艺术语言则是指对联的文字要选用精练、优美、富有想象力的词语,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
在对联的创作中,需要注意表达的简练明了、字数的平仄搭配、形式的和谐统一等方面,才能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而对联的欣赏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对联的内涵和意义,欣赏对联的语言之美、结构之美和形式之美。
对联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在庆祝活动、新春祝福、展览会场、书画作品上。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
通过对联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交流、促进和谐。
总之,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形式和技巧,创造出了千姿百态、富有内涵的语言艺术作品。
对联的创作和欣赏,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鉴赏能力,才能真正体会到对联的美妙之处。
对联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交流的方式,通过对联的写作和欣赏,人们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大家好,今晚我们来讲讲“联律通则”。
“联律通则”是2008年10月1日经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七次常务会通过的楹联标准文规。
它规定了楹联的6条基本要求,1、字句对等;2、词性对品。
3、结构对应。
4、节律对拍。
5、平仄对立。
6、形对意联。
个人觉得楹联三大特征就是:【对:词构对仗。
联:声律协调。
表现形式:形对意联。
】楹联的格律是指在对联创作中要遵循的基本规范,也就是联律。
楹联在经过了历代的发展与创新中,形成了各种自身规范。
楹联无外乎工与严,工对与宽对之间其实是没多大的区别,甚至可以说没区别。
一幅楹联的创作是从整体的立意出发。
根据联意的需要用字措词,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形式必须服从于联意。
变通要按实际不可违背联的根本。
对联是一门传统的中国文学艺术,我们在做到对仗精确性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对仗法。
对于初学者来说,对仗一定要从严,基础要扎稳以后才能更好的利用以及运用,只有对工对精通了,才能去想、去创新、去尝试宽对的妙用。
以下,我们就对“联律通则”进行解析。
第一章基本规则【第一条字句对等。
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
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字句对等:楹联基本要素之一。
我们可以分为两层意思来理解,一、上下联句数相等。
二、上下联字数相等。
意思是一幅联的上下联字数、句数都必须相等。
上联若七个字,下联也一样七个字,这是字数相等。
上联若两分句或两分句以上,那下联分句的句数也必须同上联一样,这是句数相等。
例1:出句:柳丝垂皱千江月【拂尘】对句:燕子衔来一季春【拂尘】单句联,上下联都是七字组成,字数相等。
例2:出句:闲听小桥流水声,两岸香红招蝶醉【拂尘】对句:静看微雨幽林色,一湖碧绿映山清【拂尘】双句联,上下各由两分句十四字组成,字句对等。
【第二条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词性对品:楹联基本要素之一,对品也就是对类,即现代汉语的词性分类可以分为十二大类:动词、量词、名词、形容词、数词、代词、介词、助词、副词、连词、叹词,拟声词。
对联基本知识(讲座)?对联网校初级班简明教程古今第一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联趣。
例1:王羲之——“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例2:洪承畴——“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总目录第一讲什么是对联第二讲初识对联格律第一节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正对;反对;串对也叫流水对。
)第二节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第三节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第三讲深入了解“词性相当”要素第一节工对与宽对第二节当句对(“句中自对”)第三节联绵词第四讲深入了解“平仄相谐”要素第一节“马蹄韵”和“平仄杆”第二节节奏点平仄规则和特殊联格的平仄规则第三节古四声问题第五讲深入了解“内容相关”要素第一节上下联内容的逻辑关系第二节“合掌”禁忌第三节无情对第四节分咏格诗钟第五节“内容相关”必读文章第一讲什么是对联对联由两句话或两段话组成。
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多分句组成的两段话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为“句脚”,最后一个分句的尾字称为“联脚”。
每边只有一句的对联,尾字一般称为联脚。
对联可以不加标点符号,加标点符号时,如单边只有一句,则上联标逗号,下联标句号;多分句时,上联联脚通常标分号。
由一个作者创作的上下联称为“成联”或“自撰联”,两个人共同创作时,先写成的一句称为“出句”,后写成的一句称为“对句”。
出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对联的四个要素: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平仄相谐。
一、字数相等“字数相等”包含三层意思:上下联相对应的词组字数相等;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字数相等;上联总字数和下联总字数相等。
例:上联:春来眼际下联:喜上眉梢(相对应的字、词字数相等)病例:上联:春来眼际下联:风光无限(“风光”和“春”虽然都是联句中的主语,但是字数不同,在对联中是不允许的。
)多分句例:上联:山明水秀,八节四时颜不老;下联:日丽风和,千年万古景长春。
(“秀、和”为第一分句句脚,“老、春”为第二分句句脚,因第二分句是最后一个分句,故“老、春”称为联脚即可。
对联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一、对联按对仗来分,共分为三类:工对、宽对、自对。
1、工对:句式一致,词性(字类)相当,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词性相当,不仅是上下联对应的词要词性相同相近,最好是同属一个门类。
词能同属一个门类,又能全面达到对仗要求的,当然是最工。
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2、宽对:对仗上稍微放宽,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
它打破名词各类的界限,不仅同类不同门的名词可以相对,就是两类相距甚远的名词也可以相对。
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
如常见的学校开学联:春回大地暖==人归学校勤。
3、自对:又称当句对,在上下联中分别自行对仗,又在全联中相互两两对仗。
自对,可以一至多字。
一联内的自对,可以一至多次。
如民国初年有嘲骂袁世凯的一副挽联:总桶府,新华宫,生于是,死于是==拥戴书,劝进表,民意耶,帝意耶?上联和下联各自自对,两联关联性较强,上下联对仗不强,这是自对的典型方式。
二、对联按语意分,也可分为三类:正对、反对、流水对。
1、正对:又称同类对,是上下联内容相类似的对仗,它们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正对,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个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
正对与合掌有严格的区别。
如陕西潼关城楼联:华岳三峰凭槛立==黄河九曲抱关来。
此联并未直接描述城楼本身,却通过华山的险峻,黄河的汹涌来烘托。
2、反对:上下联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也是群友们平时使用最多的一种。
3、流水对:又名串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流水对像一道水流,不能中断,不可颠倒,联语通常较短。
从语法结构上看,流水对上下联往往是一个复句的两个分句,表示连贯、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等种种关系。
关于对联的常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幅对称的诗句组成,左联与右联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以下是对联的常识内容:1.定义:对联是由两幅平行对称的诗句组成,通常用于庆祝节日、表达祝福、装饰场所等。
2.结构:对联的结构一般为四个字一句,左联与右联的字数相等,句子长度相等或相近。
3.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包括祝福、哲理、描述、赞美等,常用的字词有形容词、动词、名词等。
4.格式:对联的格式有横批和对联两种。
横批位于对联的上方,通常是一个简短的横幅,起到总括或引导作用。
对联则分为左联和右联,左联在右边,右联在左边,左右呼应。
5.用途:对联常用于庆祝春节、婚庆、寿诞等重要场合,也可以用于装饰门楣、春联、饭店、商店等场所,以增添喜庆和美感。
6.风格:对联的风格多种多样,有平仄押韵的对仗风格,也有直抒胸臆的豪放风格,还有寓意深远的典故风格等。
7.名家作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如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袁枚等,他们的作品给对联艺术带来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8.文化意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美感和丰富性,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祝福的期望,具有
深厚的文化意义。
楹联基本知识第一讲认识楹联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人类艺术的珍品,短短两行文字,寥寥数语,功能无限,美不胜收。
它能描景、状物、说理、言情,述志,几乎具备一切文学形式所应有的功能。
千百年来畅行于文坛,盛行于社会,显示出它经久而不衰的强大生命力。
楹联的定义楹联,也称对联。
俗称对子,简称“对儿”或“联儿”,也有称楹帖,联对等。
是利用汉字特征撰成独有的一种民族文体,其特点是一副两幅,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而且可贴、可镌、可吟。
联律的定义联律,顾名思义,即楹联的格律。
是楹联写作的基本规则。
具体来说就是:准确地运用楹联的六条基本规则,即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对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对意联。
辅之以其他技法,充分反映楹联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所固有的对立统一的规律。
楹联如何张贴、悬挂、镌刻以张贴或悬挂及镌刻的春联为例,必须竖着书写,竖着读,竖着张贴或悬挂。
必须自右而左,先上联,后下联。
即上联(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下联(应在读者面对方向左侧)。
最简易分辨上联与下联的方法是:上联尾字仄声(即三声四声);下联尾字平声(即一声二声)。
第二讲学习楹联传承优秀文化楹联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史上的一株奇葩,是大众实用文化,是最短小精悍的文学艺术。
在经济腾飞的今天,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
开展楹联教育,以古今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塑造人,是培养广大青少年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绝佳形式。
特别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楹联教育,对提高学习语言文字兴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显著效果。
我国古代私塾乃至一些学堂中一直把“对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视“对课”为语文学习登堂入室的一项基本功。
塾师在传授对课知识时,并没有讲词性和词的内涵及外延,而是让学生熟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之类的书籍,然后让学生从单词(语素)、词组(短语)、句子或句段进行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语文能力训练,凡受过这种训练的人,旧学功底深厚,语文基本功也十分扎实牢靠。
第二讲初识对联格律●第二讲学习内容:(1)初步树立上下联一体观,理解正对、反对、串对概念并尝试应用到创作中(2)初步掌握“词性相当”要素的有关内容和规则,包括重复用字规则,词性、词组、句式结构分类,汉字的多种词性(3)初步掌握“135不论、246分明”的声律规则第一节对联的“内容相关”要素内容不相关的毛病在“你出我对”的网络即兴对联中普遍存在。
网上即兴对联不排除随心所欲的休闲娱乐功能,但如真心希望提高联艺,内容关联问题就不能不加以重视。
病例:山路踏青风满袖阳关辞故泪两颊上联描写身心愉悦的“踏青”,下联却是伤感的“辞别”。
焰火升腾空灿烂恩师仙逝徒伤心无须多说,问题显而易见。
西疆腾热浪北国化冰封(上联应是颂扬西部开发,而下联“化冰封”很难有更深层的含义)出句:味醇香郁铁观音对句:手忙脚乱土郎中字正腔圆洋教授肢碎身残泥菩萨活血化瘀金罗汉这个例子中,第一、二个对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第三个“泥菩萨”对“铁观音”在内容上是对应了,但是“肢碎身残泥菩萨”和出句的“味醇香郁铁观音”所表达的意义仍是相隔太远;“活血化瘀金罗汉”是四个对句中较能匹配出句的句子,但“活血化淤”说功用,“味醇香郁”说味道,内容关联度仍不够,如将出句改为“生津止渴铁观音”则关联度更强。
要想对出好句,而不是只为了一时的娱乐,就不能只看到其中的部分词句,仓促应对,应该对整个出句加以足够的分析,揣摩出句要表达的主题,然后认真遣词造句,努力使对句和出句能构成一个整体。
对联从内容上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对应方式达到整体统一。
1、上下联内容的正向关联——正对上下联的具体内容相同或者相似,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互为补充,这叫“正对”。
例:登楼看月胸襟阔,把酒临风感慨多。
高山须厚土大厦要良材2、上下联内容的反向关联——反对通过一正一反(常使用反义词)的描写或说理,表达同一个主题。
例: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莫学杨柳半年绿应效松柏四季青3、上下联内容的连续性关联——串对串对也叫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说,两句合起来是一个整体。
例: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才听骏马踏花去又见金羊献瑞来根据正对、反对和串对的特点,大致可以这样来分析出句:如果出句已经具有完整的意义,对句就考虑从另一个侧面去写;如果出句含有表达正面意义的形容词或副词,对句就使用反义词从反面去写(反之亦然);如果出句只说了一半,对句就需要顺着出句的思路写完另一半。
如果是自己创作成联,则需要练习使用各种关联方法。
第二节对联的“词性相当”要素一、重复用字规则对联特别讲究用字精炼,即便是长联,也应该字斟句酌,不能因长而滥用和随意用字用词。
而一些千古流传的短联,虽然寥寥数字,却能包容很多内容和深刻的哲理。
要使精炼的联句能包容更多的内容,就不能不珍惜每一字,除非技巧和内容需要,否则不要轻易重复用字。
重复用字用词的联作简称为“复字联”,连续重复又称为“叠字联”。
重复用字规则:1、允许“同位重复”。
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
简称“复字”。
例:春回大地春阳暖国至新元国运昌(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国”)病例:春回大地春阳暖岁至新元国运昌(下联1、5位用字和上联没有对应,这种情况通常是不允许的)另一种重复用字是连续重复,称为“叠字”或“连珠”。
例:岁岁春光好家家富路通曲曲弯弯走路堂堂正正做人重复用字能强化思想感情: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出自《清末民国讽喻联集》。
这是在旧社会流传很广的一副对联,联中的复字把旧社会穷苦人流离失所的痛苦处境和对旧社会的不满与抗议充分地表达在联语的字里行间。
熙熙攘攘暮暮朝朝可怜他去去来来个个劳劳碌碌我我卿卿夫夫妇妇但愿得平平稳稳年年喜喜欢欢(宾馆、旅店用联)重复用字还能横生妙趣: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朝朝暮暮时时鼓鼓钟钟(福州西禅寺玉佛阁)贪贪恋恋恋恋贪贪愈恋愈贪愈贪愈恋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先生先死先死先生(某恋家学生妻代对塾师)2、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允许“异位互重”。
同位重字病例1:春安夏泰人长寿秋福冬祥人进财(“人”同位重字)同位重字病例2:且咏清风寻皓月不教清风问浮云(“清风”一词在上下联相同位置出现,和同位重复单个字是一个性质,同位重字、重词都应该力图避免。
)作为特例,虚字、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之”字可以重复)异位重字病例1: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不恨人(“不”异位重字。
此例下联改为“莫”字即可。
)异位重字病例2:玉女飘飘如天降珠花滚滚似玉倾(“玉”异位重字,应改为“雪”之类的其他字。
)同位重字容易发现和避免,而一旦存在,即属大错。
异位重字在字数较多的对联中常有被忽视的情况,包括一些正规的赛事中,获奖作品也偶有异位重字,所以写作、鉴赏时须特别留意。
同位、异位单个字词的重复是禁忌,但两个字或两个词的“异位互重”作为一种修辞技巧而被联律所允许,又称“换位格”。
如: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室有奇书穷亦富胸无点墨富也穷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一人千古千古一人(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门生天子天子门生(孙家鼎自题门联)二、词性分类现代汉语词性分类:实词:意义比较具体的词。
包括:名词(含方位词)、动词、形容词(含颜色词)、数词、量词、代词六大类。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
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大类。
古代有“虚对虚,实对实”的说法,但是古汉语虚实划分和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古汉语的实词基本只包括名词。
所以“虚对虚,实对实”在现代汉语中尚需作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对“词性相当”要素的理解是:各类词汇分别对应。
汉语只有少数字不具备语法意义,如恍惚的“惚”,邋遢的“遢”,大多数单个的字都具有确定的语法意义和词性。
所以多数单个的字也可称为一个词。
对联中常需要分析到每个字的词性和词义。
不少汉字和词组还具有多种词性和词义。
对联创作有必要掌握一些常用字的多种词性,如以下这些字:不、有、了、红、一、香、下、东、要、着、须、好、来、如、胜、似,等等。
三、词组、句式结构对应规则词组按语法结构共分为五类:主谓、并列(也称联合)、偏正、动宾(也称述宾)、动补(也称述补)。
各类词组举例:主谓:面熟、性急、地震、祖传、你来、我往、春风得意、鸟兽飞腾并列:声音、朋友、飞腾、歌唱、甘苦、好歹、山欢水笑、山明水秀、红男绿女偏正:铁路、春风、晴空、狂欢、微笑、雪白、桃红、炎黄子孙、艰苦创业动宾:司令、革命、联系实际动补:鼓足、提高、好得很、交代清楚此外,词组还可以按词性分类。
举例:名词性词组:地震(主谓)、声音(并列)、铁路(偏正)、红男绿女、炎黄子孙动词性词组:祖传(主谓)、飞腾(并列)、歌唱(并列)形容词性词组:面熟(主谓)、性急(主谓)、山欢水笑、山明水秀……两个字的词组有时看成一个整体,有时需要分开来分析词性和词义,根据需要而定。
规则:上下联每个词组的结构和整个联句的句式结构应相同,简称为“结构相称”。
这是词性相当要素扩展到词组、语句结构上的规则。
例:羊毫舒远志虎胆壮雄风羊毫、远志偏正结构名词,舒动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下联结构相同,词性对仗工整。
欢歌笑语辞旧爆竹花灯迎新欢歌、笑语偏正结构名词,欢歌笑语并列结构名词,辞旧动宾结构(动词性词组,在这里应该分开看作两个词),联句整体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
下联结构相同。
春回大地诗行绿日耀长天画卷红春回主谓,大地偏正,春回大地是完整的主谓宾句式(划分为“春/回/大地”或“春/回/大/地”均可,“大”形容词修饰名词“地”,语法中称为“状语”),诗行偏正,诗行绿主谓。
具备主谓语就构成完整意义的句子,故联句整体由两个完整的分句组成,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
因联句字数极少,一般不作为分句看待,而是看作两个奏或者符合平仄两两交替的三个节奏。
病例:春回大地诗行绿日耀长天九万里春回大地诗行绿彩笔喜描画卷红春回大地诗行绿莺歌燕舞山河新以上病例词性和结构问题十分明显,大家不妨自己分析。
第三节对联的“平仄相谐”要素第一讲介绍了“平仄”的概念,并介绍了“平仄相谐”要素的基本规则。
本讲继续展开讨论。
先回顾第一讲中介绍的平仄基本规则:句中偶数位的字平仄应交替,上下联偶数位的字平仄应相反,奇数位的字可平可仄(联脚除外)。
这个规则总结为一句话就是“135不论,246分明”。
不能死搬硬套这个规则,其中尚有不少奥妙,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1、“135不论”不包括3、5、7等单言联句的句脚字。
再看第一讲中的例子:春来眼际平仄喜上眉梢仄平春风荣草木平仄瑞雪润河山仄平鞭炮声声报喜仄平仄红灯盏盏迎春平仄平五星赤帜迎风展平仄平十亿丹心映日明仄平仄很明显,其中的5、7言联脚必须“上仄下平”。
2、尽量避免“三平尾”。
“三平尾”指下联(或分句)最后三个字连平,是格律诗词中的大忌,许多年来一直套用到对联中。
病例:满园芳草绿万户春联红(仄仄平平平,须将“春”换仄声字)春风春雨引春色新岁新年开新篇(平仄平平平平平,此例须将“新”换仄声字)上下联的分句中也不允许出现三平尾:盛世千山红祖国扬鞭已跃马(千山红三平尾)新春万里艳人民折桂再腾龙改革开红花呈中国特色(开红花三平尾)小康铺富路通人间天堂(间天堂三平尾).3、尽量避“孤平”。
“孤平”是律诗中以五言为基础提出的,指的是“仄平仄仄平”这种格式(除句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
在前面加上“仄仄”或“平仄”后成为七言(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仍然是孤平,因为后五字已经形成了孤平。
“孤平”是诗家大忌。
近年对联界有不少人提出对联不必忌“孤平”,正规赛事评选中也偶有孤平句被入选,但尚未得到公认,初学对联者仍然有必要了解并尽量避免。
注意两个问题:1、单独的五、七言联作尽量避免“孤平句”,多分句联作中可以适当放宽。
2、不能将“孤平”概念扩大到其它句式中,诸如五言句式“仄仄仄平仄”、六言句式“仄平仄仄仄平”等等,都不是孤平。
病例:对酒歌丰岁举杯庆小康(仄平仄仄平,须将“举”或者“庆”换平声)辉煌长创人财旺锦绣又添事业兴(仄仄仄平仄仄平,须将“又”或“事”换平声字)4、上下联2、4、6偶数位平仄应相反,如相同称为“粘律”。
病例:风和日丽花争艳山青水绿鸟竞歌(青-和、绿-丽粘律,此例调整为“水绿山青”即可。
)通常,我们只说下联某字和上联粘律,或者对句的某字和出句粘律。
粘律是下联(或对句)的偶数位“平仄失替”造成的。
如果出句(或上联)平仄失替,而对句(或下联)平仄合律,也必然出现粘律。
失替、粘律常被统称为“出律”。
5、带“领字”的——即第一个字的联句,不能简单套用“135不论,246分明”规则!!!先看例子:欣文坛喜溢看艺苑花荣经世上几番风雨看人间别样春秋类似这样的例子中,第一个字称为“领字”,带领字的联句应除开领字后考察后面的双字词汇的平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