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长恨
- 格式:docx
- 大小:25.92 KB
- 文档页数:2
长恨歌导学案《长恨歌》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熟读成诵,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感受其凝练、优美动人的语言及作者对李杨二人赞颂又讽喻的复杂态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整体把握诗歌,研习第一部分。
【自学检测】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_______,号__________。
与_______并称“元白”,与________并称“刘白”。
唐德宗贞元年间中进士,校书郎累官至左拾遗。
他关心朝政,屡次上书言事,遭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
后历任苏州、杭州刺史,很得民心。
官终刑部尚书,世称白香山。
文学上,白居易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
他与元稹一起倡导“_________________”,揭露时弊。
他的诗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讽喻诗如___ ,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
具有伤感色彩的长篇叙事诗____________________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流传广泛。
2、写作背景本诗取材于________和_________的故事。
这首诗创作时间是_____________,当时诗人正在山西、周至任县尉。
这年冬天,白居易与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说起李杨故事,当时白居易写下了_______________,陈鸿同时写下了一篇传奇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的意图不仅在于对史诗有感而发,而且还想以此惩戒那些祸乱朝政的人,让将来的统治者引以为戒。
3、李、杨的爱情故事。
背诵: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李商隐《马嵬》字词积累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回眸凝脂云鬓骊宫鼙鼓城阙千乘花钿萦纡旌旗龙驭踌躇马嵬悄然耿耿霜华重衾临邛绰约玉扃参差珠箔仙袂迤逦凝睇人寰擘 2、解释词语御宇..多年求不得春从春游夜专夜..可怜..光彩生门户宛转娥.眉.马前死天旋日转回龙驭..东望都门信马归...其中绰约..多仙子玉容寂寞泪阑干..含情凝睇..谢君王钗擘.黄金合分钿【思考与探究】整体感知1、用简洁的语言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
学生必背的元曲100首001、《人月圆-春晚次韵》萋萋芳草春云乱,愁在夕阳中,短亭别酒,平湖画舫,垂柳骄骢。
一声啼鸟,一番夜雨,一阵东风。
桃花吹尽,佳人何在,门掩残红。
崔护有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门掩残红”象征着爱情的花朵遭到狂风暴雨的摧残而凋零,青春也将在这无情的岁月中流逝!002、《普天乐-秋怀》为谁忙,莫非命。
西风驿马,落月书灯。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两字功名频看镜,不饶人白发星星。
钓鱼子陵,思莼季鹰,笑我飘零。
李白有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在萧瑟的西风下驱马奔波,在落月昏灯下发愤苦读,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莫非是命中注定?垂钓的严子陵,思恋莼羹的季鹰也要笑我啊!003、《殿前欢-离思》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
相思懒看帏屏画,人在天涯。
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荼蘼架。
旧游台榭,晓梦窗纱。
杜牧有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想念心上人懒得看那帏屏的画,心上人远在天涯。
春天过去豆蔻开花,百花谢后酴醿独开冷清肃杀,青春流逝啊!004、《殿前欢-客中》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
南来北往随征雁,行路艰难。
青泥小剑关,红叶湓江岸,白草连云栈。
功名半纸,风雪千山。
李白有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风雪千山”换来的却是“半纸功名”,明知功名不值得追求,却还要“风雪千山”;明知前程渺茫,却还要“南来北往”。
知识分子无法抹去的悲剧色彩!005、《折桂令-九日》对青山强整乌纱。
归雁横秋,倦客思家。
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苏轼有词:“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翠袖美人,殷勤奉盏,觥筹交错,灯红酒绿,歌女弹琴助兴,都已成过眼云烟,无可留恋。
人生如梦,白发苍苍,纵有短暂欢愉,最终仍是不堪回首啊!006、《折桂令-西陵送别》画船儿载不起离愁,人到西陵,恨满东州。
【关键字】精品长恨-长恨歌为什么叫长恨歌,为什么要长恨呢?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
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
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
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
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
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
长恨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
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
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
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今人丁毅、方超在《评价管窥》一文中认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
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
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
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
最成功处就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烈和贵妃死后双方的思念之情。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白居易《长恨歌》之“长恨”解读白居易作《长恨歌》。
以“长恨”作题目,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结,通篇以“恨”贯之。
后人多依据陈鸿的“意者不但感其事。
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对本诗创作意图的解释,联系白居易创作《长恨歌》之际。
万邦多难,复兴难期的形势,将《长恨歌》中的“长恨”理解为诗人和世人怨恨唐玄宗“重色”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灾难性后果。
一般说来。
“恨”指怨恨。
但又不是仅此一解,《辞海》中还有“悔恨。
遗憾、仇视”等多种解释。
白居易在《大林寺桃花》诗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恨”,就不单指怨恨。
而还有“惋惜”“痛惜”之意,而作者本人对《长恨歌》的自我诗评是“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作为正声之外的感伤之诗、风情之作。
诗人将其风情演绎到了极致,其“长恨”二字也在其歌吟中含有多重寓意。
一、“长恨”蕴含着主人公唐玄宗内心的极度痛苦和自责诗中“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极言恨之长久。
此句的“恨”与上文紧连,应为唐玄宗杨贵妃均“恨”。
但就诗而言,首先写贵妃得宠三十句(“汉皇重色思倾国……尽日君王看不足”),继而贵妃之死十二句(“黄坡散漫风萧索……魂魄不曾来入梦” ),后写道士觅妃四十四句(“临邛道士鸿都客……此恨绵绵无绝期” ),诗人用笔的轻重主次详略显而易见,以道士觅妃篇幅最大,思妃次之,得宠再次,贵妃之死所用笔墨最少。
所以这“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玄宗的长恨蕴含了撕裂灵魂的痛苦。
玄宗虽然是个无所不能的皇帝,但是他同样不能超越封建制度对他的规定。
不能逾越社会规定和指派给他的角色,他的悲伤痛苦有对昔日繁荣消亡的惋惜,有沦落失势的悲哀和无奈,更多的是“孤灯挑尽未成眼”时对杨贵妃不尽的相思和深深的自责。
从社会角度看,是“六君不发”的外在势力杀掉了杨贵妃,但曾为一代英主的玄宗心里应会明白“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绝对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
《长恨歌》教案长恨歌》全诗以恨为主题叙述了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以供大家阅读。
长恨歌教案一教学目的:1.学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
2.难点:诗歌的主题。
教学步骤:一、导入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二、作者生平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倡导新乐府,作品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等,风格平易自然、浅切流畅。
作品多收录于《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朝廷官员。
他自幼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九岁便能够辨别声韵,读书也特别刻苦。
他出生的年代是“中唐”时期,曾经集中、统一而强大的唐帝国,已逐步滑坡。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他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南北奔走,备尝艰辛。
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
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
”还写过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些诗写出了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状况。
贞元十六年(800),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及进士第,结识元稹,遂成莫逆之交,他们被后人并称为“元白”。
32岁步入仕途,被授校书郎。
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
因得罪当时的宰相李吉甫,白居易不幸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
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
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长恨歌教案设计长恨歌教案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恨歌教案设计篇1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二选修)的第一首诗。
作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她以高超的艺术性,丰富的人文性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长恨歌》里所涉及的李、杨爱情历来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使学生能对李、杨爱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学会用“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主题。
2 掌握诗歌写人、抒情所采用表现手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难点:诗歌的主题把握。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复习《琵琶行》中的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行》是白居易写的一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杂糅的色彩,但主导思想则是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他的一生,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期,而以四十四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
前期:主要是“兼济天下”。
在创作上,创作了大量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作,如《秦中吟》、《新乐府》大都作于此时。
后期:主要是“独善其身” 。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
杨贵妃千秋遗恨
史式
【期刊名称】《今日中国:中文版》
【年(卷),期】2000(049)004
【摘要】我要说的“千秋遗恨”,并非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所说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于白居易这篇传诵千年的名作,我一向不以为然,对它的评价只有十二个字:虽写真人,并非真事,没有真情。
它歌颂的主题是虚构的——男女主角之间根本没有产生爱情的可能,人物的性格是被扭曲的,艺术效果也是在读者受蒙蔽的前提下取得的。
【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史式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双错空遗恨,梆子铸悲声——浅析河北梆子《双错遗恨》 [J], 崔连杰
2.高丽时期杨贵妃题材的汉诗研究——以诗人对杨贵妃评价态度为中心 [J], 梁策
3.遗恨千秋念莫差 [J], 冯守俭
4.《杨贵妃传》和《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形象比较 [J], 袁盛财;吴幽
5.千古遗恨在临安——《临安遗恨》作品浅析 [J], 孔令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长恨歌赏析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代表之作,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至今传送千里!想要快速背诵长恨歌,还需要长恨歌解析做辅助。
这样才能让你更好的背诵和识记,欢迎广大的同学们参考长恨歌赏析。
【体裁】歌,本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遗迹】华清池位于西安东约30公里的临潼骊山脚下北麓,是中国著名的温泉胜地,历史记载,这里的温泉大约发现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代。
唐代建有富丽堂皇的“华清宫”,“华清池”由此得名。
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
飞霜殿原是唐玄宗(685一762)和杨贵妃的卧室。
白居易《长恨歌》就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格律】歌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
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采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汉家的皇上看重倾城倾国貌,立志找一位绝代佳人。
可惜当国多少年哪,一直没处寻。
杨家有位刚长成的姑娘,养在深闺里没人见过她容颜。
天生丽质无法埋没,终于被选到皇上身边。
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
六宫的粉白黛绿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
正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她肌肤如凝结的油脂。
侍女扶出浴,正娇懒无力,初承恩就在这一时。
花一般容貌云一样鬓发,金步摇在头上颤。
遗恨千秋恨的意思
"遗恨千秋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长久以来的怨恨和仇恨。
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仇恨或怨恨持续时间非常长久,甚至延续到千秋万代。
这个成语源自于古代文学作品《史记·陈涉世家》中的一句话:“陈涉遗恨千秋。
”陈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被秦朝残暴的统治所压迫,最终起义失败被杀,但他的仇恨和怨恨却流传下来,成为后来反秦斗争的动力。
"遗恨千秋恨"这个成语的意义非常深刻,它提醒人们,仇恨和怨恨如果不及时化解,可能会延续很久甚至永远。
它还警示人们要珍惜和平、促进和谐,避免仇恨的蔓延和延续。
这个成语也常用于形容个人感情的怨恨,比如两个人之间有着深深的仇恨,无法释怀,可以说他们的仇恨就是遗恨千秋恨。
“遗恨千秋恨”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仇恨或怨恨持续时间非常长久的情况,强调了仇恨的消除和和谐的重要性。
xx长恨地上飘零几片落叶”秋风依旧无情地吹着,扫尽世间一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缕缕记忆永驻历史、秋风伴随着恨意"让世间百态一一揭露/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名字--诸葛孔明”公元234年初秋;积劳成疾的诸葛孔明带着恨意“带着眷恋“带着遗憾'匆匆奔向另一个世界’恨?他恨的是什么?有人说,孔明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没有恨?因为他完成了生前所有的愿望?是这样吗?不?他生前对后主的挂牵"对红尘的留恋"对江山的遗憾、都谱成了他逝后的长恨歌'筑成了他生前的悲怨墙’孔明风华正茂之时'那是一个豪杰倍出“奸雄四起的年代'在这些豪杰之中'他无疑是佼佼者,文韬武略,谋江夺海“才华横溢的孔明没有去选择“谋臣如云。
武将似雨“的曹操;也没有去选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却把目光投向了初出君道?兵微将广的刘备'为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就因为刘备的仁厚宽宏?因为刘备的政治抱负和孔明完全相符/在隆中的?三顾茅庐:之后“孔明没有选择地投入刘备的行列中来?因为有了孔明这位谋士'刘备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很快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形'刘备的实力也因此可以跃于其他二雄左右,可是就是这时候/孔明“他不知道又要承担多么沉重的负担/这远远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可是孔明,你挺下来了,为了汉室统一‘你没有选择地挺了下来'三国故事中"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结束了一个个令人费神的难题?旁人只道你谋略滔天;心有乾坤,却不知你的辛酸,就因为你的一举,使得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三气周瑜,你心定如山。
面无惧色?七擒孟获;你计如涌潮,应变自如'更别说现今人们还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东风挫敌”等故事了"可是/在你的胜利背后’有谁人知道你的辛劳?有谁人知道浮华背后的悲情和痛苦?有谁人知道你所面临的风险和失败?又有谁人知道你对天下苍生的颜何以堪?三气周公谨。
长恨离别的意思长恨离别,这是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诗,其意思是在长长的辞别中埋藏着无尽的哀伤和愁思。
这首诗虽然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却始终为人津津乐道,无论是在文学界还是在生活中都被广泛地传颂着。
到底这首诗是如何触动人心的呢?长恨离别的意思是与这个世界告别。
关于人死后会去往何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信仰。
无论是在天堂、地狱、轮回还是消亡中,我们都必须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而文学、艺术和哲学以及其他文化形态都在帮助我们理解和面对这个既可望又不可避免的现实。
长恨离别的意思还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恩爱和依恋。
白居易的这首诗主要讲述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下来,是因为它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与命运的关系。
唐明皇爱上杨贵妃,尽管他为她铺就了一条宽广而难以承受的路,但他们仍然无法免于分别。
爱情总是让人无法预料,它会让人变得勇敢和弱小,甜蜜和苦涩。
长恨离别的意思还涉及到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演进。
唐明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大帝之一,而杨贵妃则成为了民间美人的代表。
他们的故事是唐朝文化最为璀璨的代表之一,也让人们对唐朝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种历史感和文化感,也是长恨离别可以凝聚人心的原因之一。
对于普通人而言,长恨离别更像是一种情感体验。
人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陷入种种的离别和分别。
有时离别让人兴奋和愉悦,有时则让人心痛和伤感。
不过,无论怎样,离别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它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
长恨离别在某种程度上算是一种离别的与生俱来的「情境语境」,它表达了人们最终都必须面对离别的宿命,也让人们在这种悲伤和失落的背景中寻找到一些自己的安慰和欣慰。
最后,长恨离别的意思超越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力量的象征。
虽然这首诗是唐代人所写,它的主题、意义和内涵却在不断地演化和发展,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分别和告别,因此这首诗在历史、社会和情感层面都有了它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长恨钢琴曲谱
长恨钢琴曲,是由著名华人作曲家李叔同创作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表达了对长久以来的思念和
深情的表达。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曲调悠扬,充满了浓郁的中国元素,被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钢琴曲之一。
以下是长恨钢琴曲的谱子:
1.前奏部分:
右手:D E F# G F# E D F# G F# E D C# D E D C# D E F# G F# E D
左手:D B D A F# D A F# D A F# D A B B A
2.主旋律部分:
右手:F# G A G E F# G A G E F# G A G F# E D C# D E
左手:D B D A F# D A F# D A F# D A B B A
3.副旋律部分:
右手:D E F# G F# E D E F# G F# E D E F# G F# E D C# D E D C# D E
F# G F# E D
左手:D B D A F# D A F# D A F# D A B B A
4.高潮部分:
右手:F# G A G E F# G A G E F# G A G F# E D C# D E D E D E D
左手:D B D A F# D A F# D A F# D A B B A
长恨钢琴曲是一首经典的钢琴曲,适合各种场合演奏。
无论是在家庭
晚会、音乐会还是演唱会上,都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欣赏。
此曲熟练
掌握后,可加入更多的情感色彩和演绎技巧,使得演奏更加生动动人,让听众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美好。
长恨歌白居易翻译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归来池苑皆依旧芙蓉如面柳如眉春风桃李花开日西宫南内多秋草夕殿萤飞思悄然迟迟钟鼓初长夜鸳鸯瓦冷霜华重悠悠生死别经年临邛道士鸿都客为感君王辗转思排空驭气奔如电上穷碧落下黄泉忽闻海上有仙山楼阁玲珑五云起中有一人字太真闻道汉家天子使揽衣推枕起徘徊风吹仙袂飘飘举玉容寂寞泪阑干含情凝睇谢君王昭阳殿里恩爱绝东望都门信马归太液芙蓉未央柳对此如何不泪垂秋雨梧桐叶落时落叶满阶红不扫孤灯挑尽未成眠耿耿星河欲曙天翡翠衾寒谁与共魂魄不曾来入梦能以精诚致魂魄遂教方士殷勤觅升天入地求之遍两处茫茫皆不见山在虚无缥渺间其中绰约多仙子雪肤花貌参差是九华帐里梦魂惊珠箔银屏迤逦开犹似霓裳羽衣舞梨花一枝春带雨一别音容两渺茫蓬莱宫中日月长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注解:1、汉皇:指唐明皇。
2、御宇:治理天下。
3、姊妹句:杨贵妃受宠后,其姊妹三人皆封夫人。
5、薄:临近、靠近。
《长恨歌》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云兮云兮,何处觅尔雨中愁?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鸳鸯瓦上笑相依。
传闻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笑谈间,又何嗟及。
悠悠岁月人事空,唯念长恨情无穷。
一曲杨花唱不尽,关山难越同分裂。
凄凉别离苦痛堪,沧海天高知疾还。
愿君宠辱皆忘怀,红颜负世不再忧。
独上西楼,望尘暮景如梦境。
只羡鸳鸯不羡仙,自古多情空余恼。
说不尽前世情缘浓,今生岁月难渺茫。
世事如棋,坎坷难料。
长恨歌,庄子云,何必浮生千变万化颠。
唯愿山河永相随,万世纪尺无瑕疵。
长恨-长恨歌中,诗人如何表现长恨的,造成的长恨的原因是什么?一、表现长恨:1、《长恨歌》最后一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明皇与杨玉环相恋时应该是许了天长地久的,只是唐明皇最终被迫将她缢死时,这天长地久便结束了。
所以后来的唐明皇就只能生活在对她的思念和缢死她的痛苦之中。
2、诗人以此作结,既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同时也给读者留下联想、回味的余地。
长恨二字由此而来,“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二、造成长恨原因:诗歌开卷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看来很寻常,好像故事原就应该从这里写起,不需要作者花什么心思似的,事实上这七个字含量极大,是全篇纲领,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
紧接着,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
描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娇媚,进宫后因有色而得宠,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
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以后在宫中如何纵欲,如何行乐,如何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
所有这些,就酿成了安史之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还形象地暗示我们,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
三、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任盩厔县尉。
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
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
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何如?”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
关于恋旧的句子1、而世外的桃花一瓣一瓣的恋旧落伍的战将便开始用残雪粉饰太平出处:仓央嘉措诗传2、有一种痛,叫心痛;有一种情,叫恋旧。
当心痛爬上额头,无言的伤感弥漫我的空间,挥之不去。
我知道,我的沉默和无知,已经刮伤了你跳动的心,使你敞开的心扉慢慢地关闭。
3、我从不是恋旧的人,总是向后张望的姿势,不但会阻碍前进的步调,还会容易把脖子扭伤。
有些回忆,本身就是负担,扔得越早越远越有益身心健康。
作者:安逸出处:看不见爱情的房间4、对于一个恋旧的人来说,前一秒还爱的死去活来,下一秒又可以爱另一个人的人是最不能容忍的。
作者:纸上十年5、人都是矛盾的,渴望被理解,又害怕被看穿。
人常常都是这么误会自己的,以为自己恋旧,以为自己长情,其实只是现在过的不好而已。
我讨厌对我好的人对别人更好。
说实话,我会心痛。
生命太短,没留时间给我们每日带着遗憾醒来。
所以去爱那些对你好的人,忘掉那些不知珍惜你的人。
6、他突然意识到周泽楷大概是个很恋旧的人,旧的茶杯,旧的钥匙扣,旧的旅行箱,旧的密码,当初与自己在一起时是什么样子,几年过后,还是相同的模样。
又或许,他本不是恋旧。
他只是恋叶修。
从五年前到现在,从未停歇7、时光一走,再恋旧的人都不得不服输8、恋旧,简单的说就是把别人已经扔掉的,自己捡起来当做收藏而已……9、风很恋旧停在谁的肩头出处:忘了牵手10、恋旧的人活的像个拾荒者11、你说早上很冷让我套上你的衣服再送我去车站那件衣服被我洗了我说要不要拿去还给你我隐约记得你说你留着就留着吧不要就扔掉吧直到现在那件衣服我还留着不是因为我恋旧而是因为我真的喜欢过你12、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陶渊明出处:归田园居13、你以为自己恋旧重感情,其实你只是不想承认你现在过的不好而已。
白居易《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引导语:《》是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长恨歌》的层次结构划分综论,欢迎大家阅读!白居易作为中唐时期重要的一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其感伤诗的代表作《长恨歌》、《琵琶引》等,均是中国史上的不朽杰作。
其中《长恨歌》是史实与民间传说兼有,天上人间照应,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态度既有讽刺,又有叹惋同情。
学界对《长恨歌》的主题长期争论不休,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
白居易曾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中自赞其诗“一篇《长恨》有风情”,据此,“风情”说应该是其主题不可或缺的内容。
然而关于这首诗层次结构的划分,学界也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这也真正体现了“诗无达诂”的遗训。
笔者就此做了专门整理,现举其要者,列之于后,以求教于方家。
一、两部分(段)说持这种划分观点的学者相对较多,但并非千篇一律,在具体的起始句上也有很多分歧。
较有代表性的是游国恩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1]128,大致以“不重生男重生女”为限,分为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半露骨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从全诗来看,前半是长恨之因。
诗的后半,作者用充满着同情的笔触写唐明皇的入骨相思,从而使诗的主题思想由批判转为对他们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是长恨的正文。
”最近虽然出版了修订本二版,但是这种观点未曾改变。
霍松林是研究唐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他虽然主张将这首诗划分为两部分,但与游国恩所言相比,认为分界句有所不同。
如其《精选》[2]307所云:全诗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写致“恨”之因,这是讽谕主题说的根据;后一部分写“长恨”本身,这是爱情主题说的根据。
……一开头即揭示唐玄宗的这样性格特征——“重色”,然后从各侧面进行刻画,情节也随之发展:“思倾国”,选妃子,华清赐浴,兄弟列土、骊宫歌舞、安史乱起、马嵬兵变,逃难蜀中,这是“重色”的表现和后果;从入蜀到回京的思念妃子以及命方士“致魂魄”,则是“重色”性格在悲境中的延展和深化。
贵妃醉酒的精彩诗文七律•杨玉环文/塞外三公子翠翎金凤笼盘鸦,浴罢芙蓉拟可夸。
移步柔杨拂春水,回眸媚眼转明霞。
非因乐舞风光盛,怎避君王恩宠加。
自古兴衰皆国策,时人何苦恼羞花。
七律•杨玉环文/冰清玉洁螓首凝香貌比花,因缘巧入帝王家。
六宫粉黛羞颜色,一曲霓裳舞梦华。
无限尊荣春水妒,几多烂漫柳莺夸。
可怜乱世风云变,命运沉浮遇险涯。
七律•杨贵妃文/荷叶莲莲九天玉蕊化成人,私下瑶台入世尘。
云鬓珠光生媚骨,霓裳舞曲醉凡臣。
怎知藩镇官兵乱,更叹红颜涕泪频。
花落马嵬香梦碎,几多韵事付蹄轮。
七律•杨玉环文/天涯归客珠花本在瑶台处,跌落凡间一美人。
御宴更长留媚影,华清水暖沐娇身。
不闻金殿君王笑,犹见马嵬坟冢新。
从此千秋无绝色,香魂一缕化烟尘。
七律•杨贵妃文/陇右布衣除却掌中飞燕轻,般般谁与尔相争。
沉鱼或逊三分丽,闭月将输万种荣。
骚客时时俱笔墨,君王日日共箫笙。
可怜终被家门累,空自千秋背骂名。
七律•杨玉环文/贾晓春深谙音律靥羞花,歌舞才奇犹可夸。
依水芙蓉肌胜雪,入宫粉黛色无霞。
倾欢皇子齐眉敬,受宠君王满目奢。
政务不谋兵士反,马嵬魂断几多嗟。
七排律•杨贵妃文/泰山学者可叹羞花又若何,流传故事耐消磨。
别离时忆阳关曲,惆怅日思长恨歌。
一种风情争羡慕,千般妩媚隐蹉跎。
从来白雪沾尘少,自古红颜苦命多。
纵使玄宗倾力挽,依然客死马嵬坡。
七律•杨玉环文/高德军(村夫)贵妃醉酒舞姿萌,一笑芳容百媚生。
翠袖佳人羞洛水,黛眉仙子妒皇城。
国危难掩红颜泪,将乱空谈粉黛情。
自缢马嵬千古恨,霓裳俪曲更谁迎。
七律•感杨贵妃文/春暖花开(新韵)天生丽质应堪夸,造化着人入帝家。
只道伴君承显贵,安知怀欲葬羞花。
马嵬坡下悔肠断,长恨歌中怨气压。
来世红尘凡女做,耕田育子理桑麻。
七律•杨玉环文/陶笛醉春风粉靥茜霞秋水盈,花前一醉月犹惊。
琅玕欲动霓裳舞,琥珀如飞凤管鸣。
岂有争巢妨社稷,何来反哺苦民生。
无为本是君王过,偏将白绫赐予卿。
七律•杨玉环文/立天姿国色惹人怜,本性真纯享福年。
千秋长恨
地上飘零几片落叶,秋风依旧无情地吹着,扫尽世间一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一缕缕记忆永驻历史。
秋风伴随着恨意,让世间百态一一揭露,也让世人永远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名字--诸葛孔明。
公元234年初秋,积劳成疾的诸葛孔明带着恨意,带着眷恋,带着遗憾,匆匆奔向另一个世界。
恨?他恨的是什么?有人说,孔明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没有恨,因为他完成了生前所有的愿望。
是这样吗?不,他生前对后主的挂牵,对红尘的留恋,对江山的遗憾,都谱成了他逝后的长恨歌,筑成了他生前的悲怨墙。
孔明风华正茂之时,那是一个豪杰倍出,奸雄四起的年代,在这些豪杰之中,他无疑是佼佼者。
文韬武略,谋江夺海,才华横溢的孔明没有去选择"谋臣如云,武将似雨"的曹操;也没有去选择"雄踞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
却把目光投向了初出君道,兵微将广的刘备。
为什么?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
就因为刘备的仁厚宽宏,因为刘备的政治抱负和孔明完全相符。
在隆中的"三顾茅庐"之后,孔明没有选择地投入刘备的行列中来。
因为有了孔明这位谋士,刘备如虎添翼,如鱼得水。
很快便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情形。
刘备的实力也因此可以跃于其他二雄左右。
可是就是这时候,孔明,他不知道又要承担多么沉重的负担,这远远不是常人可以忍受的,可是孔明,你挺下来了。
为了汉室统一,你没有选择地挺了下来。
三国故事中,你总是以胜利者的形象结束了一个个令人费神的难题。
旁人只道你谋略滔天,心有乾坤,却不知你的辛酸。
就因为你的一举,使得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三气周瑜,你心定如山,面无惧色。
七擒孟获,你计如涌潮,应变自如。
更别说现今人们还津津乐道、家喻户晓的"草船借箭"、"空城计、"东风挫敌"等故事了。
可是,在你的胜利背后,有谁人知道你的辛劳?有谁人知道浮华背后的悲情和痛苦?有谁人知道你所面临的风险和失败?又有谁人知道你对天下苍生的颜何以堪?三气周公谨,人们只把他当做你的谋略之一。
却不曾想过你把周公谨当成了劲敌,当成了挚友,当成了……对于你吊唁公谨时那用血泪拜写出的沧桑祭文,人们又何以了解你对公谨的复杂感情?
遗憾?你有遗憾吗?曾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后人只把大意失荆州当做你最大的遗憾。
可是后人可曾想过,在你成功之时,你失去了战友,你失去了对手,你失去了辅佐之人……是,荆州一役完全可以做为你生前的遗憾。
但是,天意人何反?人意由天定。
留守荆州的关羽,曾和你出生入死,他的生命却断送在你的手中,你愿意?
人们只不过把你让关羽留守荆州做为你的大意疏忽,却不知道这件事后你有多少辛酸泪!
人生苦短,在有限的生命里,你却担负着无限的责任。
当时的蜀汉又有多少人有这个能力与你分担?你贤明的君主刘备并不了解你。
但做为一个拯救苍生的英雄,你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能挥洒泪水,不能述说你的痛苦。
你把这份痛苦埋在心里……无力统一汉室才是你生前最大的悲哀最大的遗憾。
出于责任心,你还是尽自己绵薄之力扭转了乾坤……
在这责任心的驱使之下,你别无选择,尽管你不再是风华正茂的轻狂儒生,不再是那个曾经可以偷天换日的神算子,你的智谋以被对方所熟识。
宝刀虽老,风威犹存,面对你真正的对手--司马懿,你还是清谈而过,不留一点一丝的仓促。
只是那样轻松而过……
其实你一直向往那闲云野鹤的生活,卷入政治中来并不是你本来的意愿。
二十七年的荣华,你耗尽毕生的才略扳回汉室的稳固。
在你心中,三顾之恩真的那么重要?真的值得你耗尽毕生的精力--还偿还不完?后人没有资格猜测……
伴随着绵绵长恨,你匆匆离去,没有一点留恋,也不带走一丝一毫……秋风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