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楚汉浪漫主义
- 格式:ppt
- 大小:6.57 MB
- 文档页数:3
美的历程读后感(一)它的几个特点:1.跨度很大,点到为止。
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
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
2.词汇量很丰富。
从它的词汇量就可以看到学者的功力所在,它是一本可以让你做很多笔记的书,很多的词汇都是第一次所闻,很多的句子闪耀着哲理的光芒。
而且,它截取了很多优美的古文诗词,沉下心读便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3.看法中肯。
它有很多的看法,做了很多总结,而这些总结细细品位,确实如它所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你自己的看法会不自觉被它所覆盖和推翻,按照它的思想进行了一场“美的历程”。
4.知识丰富。
看这本书,需要很多的积累,对古代的文学、雕塑、音乐、建筑、生活都需要有一定的了解,不然就无法领略这本书的精妙所在,但是即使所知不多,只要读完这本书,却是一个知识储备大大丰富的过程。
(二)我读《美的历程》和钱有关系。
一般说来,我读书会选择200页以下的,包括小说。
道理很简单,首先,400页一部书如果换成200页就是两部,听起来差了一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满足我的虚荣心。
另外,我的经验是,越大部头的书往往越乏味,作者通常是对读者的领悟理解能力持怀疑态度,一点点主题结论要迂回曲折反复论证个5遍6遍,看得头昏眼花非常上火,更有甚者,万一没看懂,不但上火,信心也受打击。
所以,我读《美的历程》可以算是个例外,这本书罕见的厚,377页,我看过的唯一比这本书厚的就是半部《资治通鉴》。
买书我可没这讲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欢,先从架子上不分青红皂白,检面善的就抽出来,交款的时候再把书摆到台面上,价格质量做一番综合衡量天人交战,之后拿上三、五本飘然远引。
长话短说,那天在三联,我忘记把《美的历程》从购物车里面抽出去,就这么把它买回来了。
(不知道这无意识的行为是否也埋藏着什么潜在动机?)我没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块钱!!!不过这本书贵也有它的原因,全书收录214幅精美插图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
念书报告《美的历程》——念书报告之《美的历程》纲要。
在美学课上,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我利用假期看完这本书,我意会到好多。
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归纳描述。
固然我并未完整读透《美的历程》,可是丰富了好多,同时填补了好多从前一孔之见甚至忘记了的文学知识。
《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太古图腾讲起向来到明清期间的美学。
要点词:作品简介个人感想浅评作者简介。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
李泽厚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月,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化相一致”的美学观卓然成家,确定了其在美学界的重要地位。
同时,李泽厚先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
一九八八年入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
著有《批评哲学的批评——康德述评》、《我的哲学纲要》、《中国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历时本体论》等书。
《美的历程》叙述了从古到现在的美学。
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边我把目录摆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采,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川境界,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
从太古期间的早期美学向来到明清期间的美学,全书归纳性的叙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叙述了太古期间的图腾崇敬和原始歌舞艺术。
远古期间的图腾崇敬主假如对自然图腾的崇敬,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敬上涨到一中崇奉。
第二章是青铜期间的铜器文化在到此后讲到汉子的发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向来应用到现代。
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
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停发展并且上涨到美学的价值。
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期间的百花怒放。
浅谈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写作提纲一、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首先,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
(1)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来抒发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2)运用对比、衬托、讽刺等艺术手法,来表达对封建权贵的蔑视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其次,善于运用奇幻的神话传说和游仙诗的形式,来表现其热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进步理想的追求以及同黑暗现实的尖锐矛盾。
最后,善于运用自由解放的语言和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现其豪迈奔放的思想感情。
二、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形成原因1、生平及其思想性格对其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影响2、道教思想对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3、善于学习和继承我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优良传统第一,李白能够大胆的学习、借鉴和继承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第二,李白还善于从民歌中提取浪漫主义的丰富营养。
第三、李白还善于吸取其他优秀诗人的长处.三、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影响摘要:李白是唐代诗歌的伟大旗手,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感情热烈、想象丰富、形式自由、气势宏伟,常用一些夸张式的比喻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来表现其热烈激昂的浪漫主义情怀,代表着唐诗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时代风格。
李白诗歌形成积极浪漫主义艺术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其思想性格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道教思想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能够勤奋地向前代文学遗产学习,继承并发展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并把我国古代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优良传统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关键词: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成因、影响。
浅谈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唐代是我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时代,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着灿烂的光芒,其中伟大诗人李白的成就尤为突出,是这一时代的旗手。
综观李白的诗歌,其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其主导风格,这也是盛唐诗歌的主导风格。
论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楚文化浪漫主义元素作者:王征贾虎来源:《美与时代·下》2020年第01期摘要: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
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
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关键词:汉画像石;楚文化;浪漫元素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项目“子思学派理学思想研究”(2018HQ006);2018年度南阳师范学院思政项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2018SZ0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汉画像石是中华艺术的瑰宝,透过汉画像石艺术,我们可以深入发掘研究汉代社会万象、宗教礼制、精神风貌与审美风尚。
南阳是汉画像石的最主要发现地之一,该地区汉画像石造型艺术除兼备汉代石刻艺术的雄浑大气外,更多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别样的艺术风格与美学情趣。
一、南阳汉画像石与楚文化的渊源楚国最早兴起于现南阳所辖丹江流域的丹水与淅水一带,建都丹阳。
“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1]257楚国有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楚人的精神以它在战国时期所创造的哲学、诗歌、艺术为载体,成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文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来源[2]。
我们可以从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中,找到楚文化的各种渊源。
(一)汉文化与楚文化的密不可分秦灭楚,汉亡秦,天下一统。
汉代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基本是承袭了秦代的体制,即所谓“汉承秦制”。
但汉起于楚,在文化藝术领域等意识形态方面,汉代保留继承了相当的楚国本色。
李泽厚先生曾说:“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楚汉文化(至少在文艺方面)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
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楚辞》: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与南方文化的瑰宝《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被誉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它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是以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化底蕴。
一、起源与编纂《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其本义是泛指楚地的歌辞,后来才专指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共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东汉王逸又作《楚辞章句》为之注解,并增入己作《九思》,遂成十七篇。
这十七篇的篇章结构,成为后世通行本。
二、文学特点《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描述了楚地的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其句式灵活多变,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形成了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与《诗经》的古朴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更为活泼,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三、主要篇章与代表作《楚辞》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等。
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具有自传性质,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国家、愿为之效力的悲痛心情,抒发了自己对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四、影响与传承《楚辞》作为中国第一部有作者的诗集,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相辅相成,对后世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创作以及文学理论、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楚辞》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等国家中也有较大影响,现代传入西方后,也曾引起持久而广泛的关注。
总之,《楚辞》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它不仅反映了战国时期楚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也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泽厚着.美的历程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主要内容:主要写的是中国的美学历程,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到明清结束,主要以每个时代的文学和艺术特点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编写。
具体有:龙飞凤舞----青铜时期-----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盛唐之音---韵外之致---宋元山水写意---明清文艺思潮。
第一章:龙飞凤舞---远古图腾,原始歌舞,有意味的形式1,暴力是文明的产婆,炫耀暴力和武功是这一整个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奴隶制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杀掉甚至吃掉非本氏族、部落的敌人是原始战争以来的史实,杀俘以祭本氏族的图腾和祖先,更是当时的常礼。
P382,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复杂、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
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多样流动的自然美。
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
P43第二章:青铜艺术(狞厉的美;线的艺术;解体和解放)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一:儒道互补1,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一条基本线索。
P492,理性实践就是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P503,孔子不是把人的情感、观念、仪式引向外在的崇拜或神秘境界,相反,而是把这三者引导和消融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人的世间关系和现实生活之中。
使情感不导向异化了的神学大厦和偶像符号,而将其抒发和满足在日常心理---伦理的社会人生中。
这也是中国艺术和审美的重要特征。
《礼乐》一书成为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美学文献。
P50-P514,从表面上看,儒、道是离异而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它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
大学生读《美的历程》有感大学生读《美的历程》有感范文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读《美的历程》有感范文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读《美的历程》有感范文5篇1知道李泽厚先生是在一场主题为“建筑的未来”的研讨会上,印象十分深刻。
一位聚落研究的学者在谈到“对待新旧事物的态度”这个问题时曾说,“新的文明应当在朴素的基础上生成,是一种对内心的期待,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文化传承。
我们应当从视觉上抛弃过去,从基因上唤起过去,并用现代的方式去重构。
”之后他就提到了李泽厚先生和他的《美的历程》。
的确,这本书中所写的和老师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一脉相承。
一代美学大师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从洪荒时代直至清末中华民族美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图腾、礼器逐渐发展到文字、绘画直至后来的文学领域,一种美的意识与形态贯穿始终。
读罢此书,感慨良多,书中的每个句子都想抄下来,强烈地感到身上的某种基因正在被亲切的唤醒。
在我看过的所有书中,自认为可以推荐给身边所有人阅读的并不多,但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绝对是其中一本。
我们需要的一种关乎我们民族的内在的美的召唤与精神从未止息过,即使是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今天。
那么美到底是什么?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
在这本书里李泽厚先生给读者展示了其中一种——对于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
尽管在整个人类文明浩浩荡荡的发展历程中,这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但从中我们或许可以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我们可以肯定,只要人类是发展的,物质文明是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最终(而不是直接)决定于经济生活的前进,那么这其中总有一种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在通过层层曲折渠道起作用。
”就好比如此久远、早成陈迹的古典文艺,为什么直到今天仍然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呢?原因就在于积淀在这些作品中的情理结构与今天中国人的心理结构有相呼应的关系,艺术作品的永恒性蕴藏着人类心理共同结构的秘密,也就是所谓的“人性”。
《美的历程》读后感《美的历程》读后感1终于把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看完了,从上美学课以来,一直对美学这门学科懵懵懂懂,也不知道美学具体定义是什么,“美学是研究形象的人文社会科学”这是我对美学的初步理解,不知道是否把美学的定义理解的很透彻。
在美学课堂上一直听的迷迷糊糊,美学老师推荐了几本美学书,我选择了其中的《美的历程》来认真的读,希望能够加深对美学的认识。
看完这本书我领悟到很多,作者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描述。
虽然我并未完全读透《美的历程》,但只是丰富了很多,同时弥补了很多以前一知半解甚至遗忘了的文学知识。
《美的历程》的覆盖面很广,从远古图腾讲起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
《美的历程》讲述了从古至今的美学。
全书一共分为十个章节,下面我把目录罗列一下,第一章龙飞凤舞,第二章青铜饕餮,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五章魏晋风度,第六章佛陀世容,第七章盛唐之音,第八章韵外之至,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
从远古时期的早期美学一直到明清时期的美学,全书概括性的讲述了中华几千年的美学史。
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和原始歌舞艺术。
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主要是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华夏族对自然鸟兽虫鱼的崇拜上升到一中信仰。
第二章是青铜时期的铜器文化在到后来讲到汉子的起源,汉字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并一直应用到现代。
而汉字也有着自己的美学价值,这就是书法。
自产生汉字起便有了汉字的书法艺术。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线条艺术,书法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上升到美学的价值。
第三章主要讲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
包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乐精神和中国诗歌的“赋比兴”。
儒家的“仁”的思想,法家的“依法治国”,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清静无为”,等这些百家争鸣的思想演绎了先秦时期的礼乐精神。
而《诗经》这部伟大的著作更是把中国的“赋比兴”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四章讲的是楚汉文化。
屈原的《离骚》是楚文化的代表,汉赋,壁画是汉代的代表。
美的历程读后感五篇《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收集的美的历程读后感五美的历程读后感如果你想读一本能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的书,或者你有一个想宏观了解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的真切愿望,那么《美的历程》可以一读,又不得不读。
大约一本好书,你都能或是朦胧隐约,或是直接强烈,或者两者兼有地感受到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是别的,它只能是著者个体特有而迸发的天赋才华、“修为”的人生境界,“积淀”的生命质量,它在当时感动着你,而后给你无穷无尽的“意味”。
同样,《美的历程》也会在上述的一些方面让你“一唱三叹,流连忘返”:“澄之不清,扰之不浊”--恢弘博大的气势。
似乎并不是优美语言的一时倾倒,也不是特立思想的盲目吸引,而是其恢弘气势的首先折服。
《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从史前文化一路辗转明清近代,从图腾歌舞、青铜陶器一路延展经史辞章、诗词书画,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代的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貌、时代精神的俯观鸟瞰、整体把握,以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庭院深深深几许”--敏锐深邃的思想。
固然恢弘博大的气势可以有如是的引人入胜之处,但是理论的空中楼阁、概念的空壳游戏,恰也可以在此发生,因此气势也必须要有实际内容的强大支撑,方才牢靠而不漂浮。
《美的历程》通过对浩若烟海的有关艺术、文学、历史的材料的点检筛选、整理汇合,准确深邃地提炼出各个时代特有的美学主题、精神特质,如“楚汉浪漫主义”,即是对楚地区、汉时代文学艺术特质的敏锐把握、独到概括,唐朝如是,宋元如是,明清亦如是。
它透过时代纷繁芜杂的表象、琳琅满目的呈现,为你提取出著者理解之下的独特的精神实质、美学实题,让你不知不觉中走到了过往时代的“庭院深处”。
汉朝浪漫主义诗歌
汉朝的浪漫主义诗歌以《楚辞》为代表,尤其是屈原的《离骚》等作品。
这些作品在创作上充满了想象力,并且以个体的感受和情感为出发点,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社会等问题的独特见解。
例如,《离骚》中,屈原以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无比的爱国热情,表达了对楚国和人民的深深眷恋。
同时,他以香草美人等意象来象征高洁的品质和美好的情感,这种象征手法也体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点。
此外,汉朝的文人如司马相如、扬雄等人也有浪漫主义诗歌作品,但数量较少。
总的来说,汉朝的浪漫主义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第一节屈骚传统一、屈原简介屈平(约前340-约前278)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芈姓屈氏。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的事迹,主要见于司马迁《史记》的记载。
根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可推定屈原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年)正月十四日。
屈原于是年正月十四诞生于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趁屈原为楚怀王拟订宪令之时,在怀王面前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
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职后,转任三闾大夫,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负责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
怀王十五年(前304年),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于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
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但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
楚汉浪漫主义一屈骚传统“屈原的作品代表的是一种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体系——巫术的文化体系。
”(112页)这些保留着浓郁浪漫奇幻色彩的作品实质上是原始楚地祭神歌舞的延续,而这也正是汉文化的根脉。
在《诗经》或先秦散文中早已是理性精神占据主导,虽然有庄子,但他只是一朵奇葩。
但上古神话、传说亦或人们的想象却顽强地保留在了楚文化之中。
“在汉代艺术和人们观念中弥漫的,恰恰是从远古留下来的种种神话和故事,它们几乎成了当时不可缺少的主体或题材,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116页)在这些作品中“天上、人间和地下在这里连成一气,混而不分。
”(118)1,(116)作者将庄屈并举,认为他们的浪漫很有相似之处。
这里稍作探讨。
第一,庄子与屈原的相似之处。
首先, 对理想炽热的追求精神是二者浪漫主义的一个共同特色。
庄子从其对人格绝对自由的追求出发, 将宇宙万物置于笔端之下, 驱神灵鬼魅于文章之中, 表现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宏大气魄, 但幻想毕竟不是现实, 因此无路可走, 于是借助于幻想表现其磅礴雄浑、汪洋恣肆的理想中的自由。
而屈辞的基本主题是表现诗人对进步政治理想的追求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 诗人通过幻想形式叙述现实斗争, 抒发心中的愤慨, 驰骋出其对人生和理想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 庄屈二人的浪漫主义均具有雄奇缥缈、荒诞谲怪的艺术境界。
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
庄子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 其《逍遥游》写道大鹏“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将人带进了一个神奇超凡的境界。
而屈原则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渗透在其诗篇整体艺术形象的构思之中, 自然的花草鸟木一经诗人渲染便都活跃起来, 表达了其爱憎感情, 创造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
第二,庄子与屈原的不同——相对性与客观性之比较庄子的审美观有着浓重的道家色彩,其相对性十分突出。
屈原与李白——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史的两大高峰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浪漫主义起源于屈原的楚辞。
屈原而降,才人代出,曹植、阮籍、郭璞、鲍照、李白、李贺、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词作家,各以其不同的题材和风格为古代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光彩。
其中屈原和李白更是群山起伏中的两座高峰。
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
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句锻字炼,色彩瑰丽,一、屈原——浪漫主义之先河。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屈原是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开创者。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1、楚辞《楚辞》作为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开浪漫主义之先河。
《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即诗体),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即书名)。
楚辞体特征:A.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复。
B.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C.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2、《离骚》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体”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楚辞》中屈原的《离骚》,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离骚》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浪漫主义抒情诗,诗中无论是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还是一些事物特征的描绘,诗人都大量采用夸张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
楚汉浪漫主义P114 (屈骚文化)理性精神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初见拜托了巫教的束缚。
意识心态占据各领域,弥漫神话色彩。
表现在人物的审美中——也就是屈原为代表的文化的诞生。
P115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间的世间秩序。
代表作《诗经》、《离骚》中都反映了充满神话色彩的世界中,反映出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主义。
P116汉文化的到来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
汉文化保持了南楚乡土文化。
汉起于楚,刘邦项羽都出身于楚,所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
P117楚汉文化的不同点是:楚汉文化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而形成了又一伟大艺术传统。
而很难阐明出两汉艺术的特征。
屈原的《远游》和庄子的《逍遥游》一比较还是发现楚汉文化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P118西汉的艺术特征可以从描述动物为符号和象征的神话来作为艺术的内容和审美的对象。
展示出那种天上地下练成一气混而不分。
共同特征就是充满了童话和神话色彩。
P119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的意识形态的变革。
以儒学为代表,以历史经验为内容的儒家思想占据了文化领域和人们的思想。
但这仍然是一个想象丰富而情感热烈粗豪的浪漫主义世界。
琳琅满目的世界P120-121儒学和经学在汉代盛行,但汉代的文化却通过神话跟历史和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的绘画出汉代琳琅满目的世界。
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征服。
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神仙世界就是历史之首。
P122汉代艺术不再具有现实中的威吓权势,而是人的世界不在现实中而是在神话中,不是在理论思维而是在艺术幻想中。
保持在直接的交往和复杂的联系。
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
P123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来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
尽管道德说教、儒学信条已侵入画廊,也仍然难以掩盖那股根深蒂固异常充沛的浪漫主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