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3.47 KB
- 文档页数:3
布鲁氏菌感染的病例报告与统计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该病具有全球分布的特点。
本文将对布鲁氏菌感染的病例进行报告与统计分析,以期为该病的控制和预防提供参考。
1. 病例报告根据近年来的病例报告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布鲁氏菌感染的病例数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据统计,从20XX年到20XX年,全球共报告了XXXX例布鲁氏菌感染病例。
其中,发病率在农村地区明显高于城市地区,这可能与农村地区存在更密切的人畜接触有关。
2. 年龄与性别分析布鲁氏菌感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以成年人为主。
报告显示,成人感染布鲁氏菌的病例占总数的XX%,儿童占XX%,年轻人占XX%。
性别方面,男性感染布鲁氏菌的病例略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约为X:X。
3. 地域分布布鲁氏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但不同地区的感染情况存在差异。
报告显示,感染率最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东、南美以及地中海沿岸地区。
其中,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感染率超过XX%,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而在北美、北欧等地区,布鲁氏菌感染的病例较为罕见。
4. 潜在风险因素布鲁氏菌感染的主要潜在风险因素包括接触感染源动物、从事与动物相关的职业活动(如农民、兽医等)、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动物产品以及接触感染源动物的粪便等。
在高感染率地区,这些风险因素普遍存在。
5. 临床表现与诊断布鲁氏菌感染具有多样化的临床表现,常见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多汗和失眠等。
临床症状通常持续数月,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困扰。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史等综合分析。
6. 预防与控制措施预防与控制布鲁氏菌感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感染源动物的传播、改善个人卫生及饮食习惯、加强对职业暴露的保护等。
此外,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消除病源动物和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也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
7.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尽管现有的报告和统计数据对于了解布鲁氏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价值,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浅谈布鲁氏菌病【摘要】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生物分型较多,寄生宿主广泛,传播途径多种。
进入2000年后,我国患病人数逐年增多,波及28个省市区,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发病原因较多,主要是人群布病知识缺乏,防范意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检疫、免疫力度不够。
本文综述是有关布鲁氏菌病发病原因、发病与危害及防治对策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特点、危害与防治Abstract:Brucellosis is one kind of disease which can be got by human and animals together. There are many biological s ubtypes and the parasitic hosts widespread with so many diss emination ways. After 2000, the population of getting Brucell a increases year by year, which affects 28 provinces, cities and areas. It has brought the tremendous burden for the s ociety and the family. The incidence reasons which can sprea d Brucella are various. The main reason is the lacking of knowledge, and people s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s insufficiency. The protective me asures are improper, and we lack effective quarantine and im munity. This review is about the causes brucellosis,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and the incidence of harm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brucellosis, popular features, hazards and prevention前言: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布病列为二类疫病。
临床布鲁氏菌病发病机制、病毒类型、传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儿童布病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几乎可以影响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
布鲁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革兰阴性菌,可在巨噬细胞中存活并繁殖,具有无荚膜和触酶、氧化酶阳性特点。
布鲁菌属有9种,其中5种可感染人类,即牛种布鲁菌、羊种布鲁菌、猪种布鲁菌、绵羊种布鲁菌和犬种布鲁菌,主要传染源为患病的牛、羊、猪等,疫畜其中羊种侵袭力和致病力最强,最易引起人类布病暴发和流行。
传播途径布病传播途径主要为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进行传播。
直接接触和经消化道进食带菌乳制品或动物制品感染;其次为经呼吸道吸入带有布鲁菌的飞沫、尘埃或气溶胶感染;布病的传播与输血、骨髓移植、母乳喂养及性行为均相关 [3]。
多数患者有饲养、屠宰及皮毛加工等职业接触史,或与食用感染动物的肉制品和奶制品有关。
临床表现波状热是布病患者典型的热型,急性期、慢性活动型患者基本都出现发热,热程较长者可达1 月余;肌肉及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发热前有寒战;多汗:尤其热退时更明显;乏力(退热以后,特别是大汗以后);头痛、头晕、恶心、皮疹。
少数合并睾丸肿胀伴疼痛,肝、脾肿大;布鲁菌可累及心内膜、心肌、心包膜,发生特异性的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布鲁菌可损害周围神经,也可损害中枢神经,急性期周围神经损害可表现为神经痛,如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等;布鲁菌侵犯泌尿生殖系统后男性可表现为睾丸炎或者附睾炎,妊娠女性则可导致早产、流产和死胎现象;急性期布病患者可合并肺炎、支气管炎,表现为咳嗽咳痰;也可合并食欲减退、腹胀、嗳气、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还可导致肝脏损害,但布病导致的肝脏损害一般表现较轻,仅表现为转氨酶的升高。
感染部位多为巨噬细胞丰富的组织,如肝、脾、淋巴结与骨髓容易受累。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布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传染病,它不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也对畜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布病的危害、诊断及防治方面进行介绍,希望能够增加大家对这一疾病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防范和控制。
一、布病的危害1.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人类感染了布鲁菌后,会出现发热、关节炎、无力、头痛、出汗、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会影响脾脏、肝脏、肺部、心脏等器官,甚至危及生命。
布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2.对畜牧业的危害:布病会导致牛、羊、猪等家畜出现流产、难产、性早熟、发情期延长、生长缓慢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养殖业的发展。
布病还会导致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3.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由于布病是一种传染病,一旦出现疫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引发公众恐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布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二、布病的诊断布病的临床症状比较复杂,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诊断时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布病的诊断:1. 临床症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关节炎、无力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测、培养分离、PCR技术等方法检测布鲁菌的存在,以确定诊断。
3. 影像学检查:通过X射线、CT、MRI等技术对相关部位进行检查,如肺部、脾脏等。
4. 临床病史: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接触史等信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5. 生物学检测:通过对病变组织或体液的病理学检查,观察布鲁菌的形态结构,从而做出诊断。
布病的诊断需要综合利用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病史和生物学检测等方法,以确保准确诊断,从而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三、布病的防治1. 预防措施:(1)加强环境卫生:对养殖场、屠宰场、农贸市场等场所进行定期清洁、消毒,减少布鲁菌的传播。
(2)健康教育:加强对农民、屠宰工人等从业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其对布病的认识,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
(3)防止交叉感染: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食用生、半生的禽畜肉及其制品。
布鲁氏菌病(2)[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
根据1977年九月我国北方防治地方病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发的“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判定试行标准”,临床上分型为:多性期;慢性活动型;慢性期相对稳定型。
国外按鲁德涅夫(рудHEB)分期法分为:急性期,指患病3个月以内;亚急性期,3个月到1年;慢性期,1年以上。
潜伏期为7~60天,平均两周。
少数患者可长达数月或1年以上。
(一)急性期 80%起病缓慢,常出现前驱症状,其表现颇似重感冒。
全身不适,疲乏无力,食纳减少,头痛肌痛、烦躁或抑郁等。
持续3~5天。
10~27%患者急骤起病,以寒战高热,多汗,游走性关节痛为主要表现。
发热 76.8%以上有发热。
典型病例热型呈波浪状,初起体温逐日升高,达高峰后缓慢下降,热程约2~3周,间歇数日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数次。
但据729例热型分析,目前呈典型波状热仅占15.78%,低热占42.11%,不规则热占15.36%,间歇热为12.76%,其它尚有弛张热、稽留热型等。
热前多伴寒战畏寒。
高热患者意识清晰,部分还可以下床活动,而热退后反感症状恶化,抑郁寡欢,软弱无力。
多汗为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每于夜间或凌晨退热时大汗淋漓。
也有患者发热不高或处于发热间歇期仍多汗。
汗味酸臭。
盛汗后多数感软弱无力,甚至可因大汗虚脱。
关节痛 76.09%以上有关节痛,与发热并行。
疼痛呈锥刺样或钝痛,痛剧者似风湿,辗转呻吟。
但关节疼痛程度与病理改变并不平行。
病变主要累及大关节,如髋、肩、膝等,单个或多个,非对称性,局部红肿。
也可表现为滑膜炎,腱鞘炎、关节周围炎。
少数表现为化脓性关节炎。
急性期患者疼痛多呈游走性,慢性期病变已定局,疼痛固定某些关节。
肌肉也痛,尤其下肢肌及殿肌,重者呈痉挛性痛。
泌尿生殖系病症因睾丸炎及附睾炎引起睾丸肿瘤是男性患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侧。
个别病例可有鞘膜积液、肾盂肾炎。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农村地区。
布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本文将对布病的危害、诊断和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布病的危害1. 对人体的危害布病是一种通过感染布鲁氏菌而引起的全身性传染病。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可引起高热、头痛、乏力、关节疼痛等症状。
长期患病者可能导致败血症、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严重后果。
病变还可能发展为慢性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布病不仅对人类有危害,同样也对牛、羊、猪等家畜造成严重伤害。
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往往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殖系统和泌乳系统损害,导致生产力下降,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布病还会对动物的免疫系统造成破坏,降低其免疫力,使其易受其他疾病的侵害。
由于布病对人和动物的危害,会给社会和家庭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
在动物方面,由于感染了布鲁氏菌,导致生产力下降,肉和奶制品的质量受到影响,市场价值下降,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
在人类方面,患病者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医疗费用和生活费用大大增加,给家庭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二、布病的诊断1. 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是诊断布病的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方法。
患者出现高热、关节疼痛、乏力等症状,并且有职业接触动物或动物产品的历史,应高度怀疑布病。
但这种方法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测。
2. 实验室检测(1)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的抗体水平,来判断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2)培养检测:通过体液培养的方法来检测布鲁氏菌是否存在。
实验室检测是确诊布病的最可靠方法,可彻底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
三、布病的防治1. 动物的防治(1)加强养殖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家畜与布鲁氏菌的接触,保证养殖场的卫生条件。
(2)对家畜进行定期检疫和疫苗接种,提高其免疫力,降低感染的风险。
(3)对疫区或易发区的养殖场进行隔离和消毒,阻断病原菌的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目的通过对某市发生的56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的分析,总结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为布鲁氏菌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某市2010年8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
结果在5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5.22:1,20~50岁的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养殖户是主要易感染者;牛羊是布鲁氏菌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是多伴有发热多汗,其它常见症状有乏力、头晕头痛、腰痛、关节痛、行走障碍等。
结论布鲁氏菌仍然是危害人类和多种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由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安全问题,充分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可以有效的防止疫情的发生,降低其危害。
标签: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类共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据报道每年全世界有将近500000新增人类布鲁氏菌感染病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2]。
布鲁氏菌可以经消化道(最为常见)、呼吸道、粘膜、皮肤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畜或受其污染的产品,食用消毒不完全的奶制品等途径而感染布鲁氏菌病[3]。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主要侵害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为发热乏力、关节炎和睾丸炎等[4-5],由于其病症与常见的某些疾病类似,所以早期误诊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治疗患者的最佳时机。
该文对某市2010年8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为布鲁氏菌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布病患者病例来自2010年8月— 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布病住院患者。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现状及防治进展布鲁氏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是由于布鲁氏菌病感染造成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国内布鲁氏菌病主要传染源为羊,传染途径主要为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动物及其制品,人群普遍易感。
布病感染多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关节痛,常无特异性表现且易造成多系统并发症,对人群健康和畜牧业发展都造成巨大伤害。
近年来,随着国内畜牧业产量增加以及物流贸易发展导致动物及其制品流通量增大,布鲁氏菌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多地出现布病发病报道,其中也包括非牧区病例和实验室感染的情况。
本文主要从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症状、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及流行病学现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Abstract】Brucellosis is also called Mediterranean fever,It is a zoonotic disease caused by brucellosis and is highly contagious.The main source of domestic brucellosis is sheep.The main route of infection is direct or indirect contact with infected animals and their products.Brucellosis infection often manifests as fever,fatigue,and muscle and joint pain,often without specific manifestations and prone to multiple systemic complications,causing great harm to the health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l husbandry.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brucellosis has been increasing,and there have been many reports of brucellosis.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symptoms,diagnosis methods,control measures and epidemiological status of brucellosis,and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rucellosis.布魯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通过布鲁氏菌感染造成的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是我国传染病卫生法规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又称地中海热、马尔他热,在我国俗称蔫巴病、懒汉病。
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与临床分期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该疾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被污染的未煮熟动物制品而传播。
本文将介绍布鲁氏菌病的病程以及临床分期。
布鲁氏菌病的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三个阶段。
急性期是疾病的早期阶段,通常持续2-3周。
在这个阶段,患者常出现发热、乏力、头痛、盗汗以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疾病的急性期病状与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相似,因此常常被误诊。
然而,在这个阶段,布鲁氏菌可通过血液转移到全身各个部位,特别是淋巴结、脾脏、肝脏以及骨髓等内脏器官。
因此,应该引起医生的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与诊断。
亚急性期是接着急性期之后的转折期,通常持续2-3个月。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出现肝脾大、关节痛、脑膜刺激征等症状。
亚急性期是病情加重的征兆,意味着布鲁氏菌已经在体内大量繁殖。
此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开始对菌体产生免疫反应,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病情变得严重。
慢性期是布鲁氏菌病的最后一个阶段,持续数月乃至数年,具体时间因患者个体差异而异。
在慢性期,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炎、肾脏损害、脑脊髓炎、心内膜炎等症状。
此时,免疫系统的抗菌能力较强,患者体内的菌量相对较低,但病症可能多种多样,且容易复发。
布鲁氏菌病在慢性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除了病程的描述,临床分期也是诊断布鲁氏菌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国际标准,目前用于布鲁氏菌病的临床分期主要是根据病程和侵犯范围的不同将其分为六期。
1. 第一期:急性期,患者有症状但体征正常。
2. 第二期:亚急性期,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大,或有轻度肝功能损害。
3. 第三期:急性期肾损害,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异常。
4. 第四期:骨和关节损害,表现为关节痛或关节炎。
5. 第五期:神经系统损害,常见脑膜刺激征、脑脊髓炎等。
6. 第六期:心内膜炎,系指心内膜受侵犯导致心脏相关症状。
临床分期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与病情评估,并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制定。
布鲁氏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要点解答一、概念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杆菌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乙类),也是我国法定职业病之一。
二、临床表现布鲁氏菌病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情较重的差别也不大。
本病可侵犯各种组织器官,病程可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亚急性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和关节肌肉疼痛。
发热是常见的临床表现,95%以上病人表现为发热,热型不定,变化多样。
发热呈张弛热或波浪热(5%~20%),亦可见不规则热或持续低热。
多汗是本病的突出表现之一,退热时大汗淋漓,部分病人有盗汗,不发热时也大汗不止。
关节疼痛较明显,70%以上病人可有骨、关节疼痛。
疼痛多发生于膝、髋、肩等大关节,初为呈游走性。
有的疼痛十分剧烈,锥刺样或顽固性钝痛,一般镇痛剂不能缓解,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关节。
大腿内侧、臀及臂部可出现痉挛性肌肉疼痛。
20%~40%男病人可出现睾丸及附睾炎;女性病人可见卵巢炎、输卵管炎、可引发早产、流产等。
心肌、血管、神经、呼吸等各器官系统损害也较常见。
2.慢性期有继发性急性期者,也有起病即呈慢性者。
慢性期症状多不明显,也不典型,呈多样性表现。
以疲乏、关节肌肉疼痛、低热、失眠、全身不适为主要表现。
亦可见慢性关节炎、神经炎及泌尿生殖系统等慢性损害表现。
三、治疗原则1.急性期治疗以抗菌为主为提高疗效、防止耐药,现主张联合疗法。
联合疗法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福平配合其他药物:利福平为脂溶性,可透过细胞膜,抗菌广谱,单独应用即有较好疗效。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利福平(每日15mg/kg)加强力霉素(100mg,每日两次)治疗本病,疗程6周。
亦可利福平合用喹诺酮类药物。
另一类是链霉素配合其他药物,效果亦较好。
最近有人报告,链霉素(1g/d,60岁以上750mg/a,肌注15日)加强力霉素(100mg,每日两次,45日),认为疗效与WHO所推荐的方案相似,也有人认为可能更好一些。
摘要:布鲁氏菌病作为一种由布鲁氏菌导致的人畜共患病。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并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威胁我国牛羊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养殖者需要对布鲁氏菌病有全方位的了解,才可以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
本文从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致病机制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可以为养殖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制,防控措施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及防治措施齐东伟(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畜牧发展中心山东潍坊26130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3.07.002作者简介:齐东伟(1974.6—),女,山东潍坊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动物疾病预防与治疗研究。
1概述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常见的人畜共患病,其病原体主要是布鲁氏菌。
布鲁氏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它会通过黏附、定植、侵袭和消退四个步骤在巨噬细胞中繁殖,导致动物机体出现慢性的炎症。
目前为止,羊种布鲁氏菌和牛种布鲁氏菌是目前被报道的传染性最强的两个常见的布鲁氏菌属种。
布鲁氏菌病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对畜牧业的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严重制约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规定必须上报的人畜共患病,必须在当地兽医确诊后24h 内向当地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畜牧部门通报。
我国常见的致病能力较强的是羊种布鲁氏菌,尤其是对生活在牧区的牧民健康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研究表明,兽医、养殖户、屠宰商和动物产品加工商感染布鲁氏菌的风险性最大[1]。
与患病动物接触越频繁,感染布鲁氏菌病的几率越高,尽管人间很少会发生横向的传播,但在《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布鲁氏菌病是一种被认为由生物因素导致的职业病。
布鲁氏菌感染的最初症状类似于感冒,但往往比较容易被忽视,一旦延误治疗后,它会变成一种慢性疾病,损害人体多个器官。
即使治愈了,也会长期携带布鲁氏菌,而且该病复发率非常高。
布鲁氏菌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布鲁氏菌病,又称布鲁氏病或牛-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被列为世界卫生组织重要的人及动物共患病之一。
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其分泌物、食入受污染的乳制品和肉类等途径传播给人类,导致全身多系统受累,而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于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病理学特征:1. 组织病理变化:布鲁氏菌病在感染动物时,可引起多器官受损。
在人类感染中,该病可引起肝脏、脾脏和淋巴结的肿大和充血。
镜下观察可见淋巴组织中的淋巴样浆细胞增多。
肝脏可出现坏死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
此外,该病还可累及骨髓、肺、肾脏等器官。
2. 血液学改变:布鲁氏菌病患者常常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等血液学异常。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的血浆中可出现增高的凝血酶原时间和红细胞沉降率。
3. 免疫病理学:布鲁氏菌病的免疫病理学特征对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感染后,人体产生布鲁氏菌抗体,检测这些抗体有助于确诊该病。
特定的免疫荧光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可用于检测病人体液中的布鲁氏菌抗体。
二、临床表现:1. 急性期:在感染初期,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和关节痛等全身性症状。
热度波动,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2. 慢性期: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完全,布鲁氏菌病可能进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期患者常常反复发作,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腹部不适、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 并发症:布鲁氏菌病可导致多个器官的并发症。
如骨关节病变、脑膜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等。
严重情况下,病人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睾丸炎或卵巢炎等症状。
三、诊断与鉴别:1.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持续发热、乏力、关节痛等,结合暴露史,医生可以初步怀疑布鲁氏菌病的存在。
2.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和体液标本的细菌培养和分离,可以直接检测到布鲁氏菌。
此外,布鲁氏菌血清学检测也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3. 鉴别诊断:布鲁氏菌病的早期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流感、市区热、结核病等。
布病的知识点总结一、病原体特征布鲁氏菌是革兰氏阴性细菌,通常为不动杆菌,能在体内存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这种菌在它自然寄主的体内可以引起各种程度的感染,同时也可以感染其他动物和人类。
二、传播途径1. 动物传播:人类感染布鲁氏菌病通常是通过接触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家畜或食用了感染了布鲁氏菌的牛奶、奶酪等食品而引起的。
此外,人类还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例如在处理感染的动物组织时产生气溶胶。
2. 食品传播:未煮沸的牛奶、奶酪、未熟的肉类等感染了布鲁氏菌的食品也是传播该病的途径之一。
3. 达害传播:布鲁氏菌病也可通过皮肤创伤、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和消化道黏膜等途径感染人体。
三、临床症状1. 急性期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寒战、畏寒、关节疼痛、肌肉疼痛、头痛、乏力等,可伴有呕吐和腹泻等。
2. 慢性期症状:可表现为周期性发热、盗汗、体重减轻、脾大、肝大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关节、神经、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不适。
四、诊断方法1. 实验室检测:通过培养和鉴定患者的血液、骨髓、尿液、关节腔液等样本中的布鲁氏菌,可判断是否感染了布鲁氏菌;2. 血清学检测:检测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对布鲁氏菌感染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3. 分子生物学检测:通过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患者样本中的布鲁氏菌DNA,对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五、防治措施1. 预防传染:加强动物检疫和家庭养殖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煮沸的牛奶、奶酪、未熟的肉类等可能感染布鲁氏菌的食品;2. 个人防护:在接触可能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或食品时,应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设备;3. 及时治疗: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布鲁氏菌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不可忽视,因此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和防范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动物检疫和家庭养殖的监管,避免食用未煮沸的食品,个人防护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播。
同时,加强对该病的监测和早期诊断,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减少该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布病,又称为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布病对人和动物都具有潜在的威胁,造成严重的健康和经济损失。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一、危害1. 对人类的危害布病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发热、关节炎、肝脏损害、脑膜炎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心肌炎、肾脏损害和全身性器官损害。
患者在病程中可能会出现高热、乏力、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导致死亡。
布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布病在动物中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流产、早产、种羔死亡率增加等,对畜牧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布鲁氏菌能传播给人类,造成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风险。
二、诊断1. 临床诊断临床上对布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接触有布鲁氏菌的动物、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炎、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资料,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2. 实验室检验实验室检验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测、骨髓培养或淋巴结抽吸培养来确定布病的诊断。
血清学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凝集试验(SAT)、琼脂凝胶沉淀试验(CF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患者的血清中是否含有布鲁氏菌的抗体。
骨髓培养和淋巴结抽吸培养则是通过培养布鲁氏菌来确定诊断。
三、防治1. 个人防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加强对布鲁氏菌的认识,避免接触疑似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使用防护用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以减少感染的可能性。
2. 动物防疫对养殖场的畜禽进行规范管理和饲养,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措施,定期进行检疫和疫苗接种,加强动物疫病监测和防控,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3. 环境卫生加强农村生活环境卫生管理,减少人畜共居的可能性,做好动物场所的清洁卫生工作,避免粪便、尿液等分泌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4. 临床治疗对确诊的患者进行早期的治疗,较好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合理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标准一、流行病学调查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本病在流行病学上有明显的特点,包括地区性、季节性及职业性。
在流行地区,患者多有与家畜或畜产品密切接触史,或与布鲁氏菌病流行地区有旅行史。
二、临床表现1.发热:多数患者以不规则热为常见,也有弛张型、稽留型和短期发热者。
2.多汗:尤其在夜间或清晨时,大汗淋漓。
3.乏力:几乎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4.疼痛:常表现为全身性疼痛和关节痛。
5.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三、实验室检测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
2.细菌学检查:血液、骨髓、脑脊液、关节液等标本,通过培养分离出布鲁氏菌,是确诊布鲁氏菌病的重要依据。
3.免疫学检查:血清学试验(如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可作为确诊依据。
4.其他检查:如肝功能、肾功能等。
四、病理学诊断布病的病理学特征包括淋巴结炎、网状内皮细胞增生以及各种脏器的病理改变。
五、鉴别诊断布病应与疟疾、伤寒、结核病等相鉴别,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六、病情评估与预后判断1.病情评估: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的病情轻重及疾病进展情况。
2.预后判断:布病预后良好,经过及时治疗,大多可痊愈。
但若延误治疗,可引起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七、诊断流程图(详见附图)八、诊断标准分级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标准,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的一项阳性指标。
3.确诊病例:符合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标准,同时符合病理学检查结果或分离培养出布鲁氏菌。
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布病,又称沙眼病,是一种由支原体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
这种疾病一般表现为慢性结膜炎症状,包括结膜充血、泪液增多、分泌物增多和泪液分泌异常等。
布病是一种常见的结膜炎症,如果不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危害。
下面将对布病的危害、诊断及其防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布病的危害1. 对眼睛的危害:布病是一种以结膜炎症为主要表现的眼部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结膜组织的纤维化和角膜瘢痕形成,最终影响视力。
布病还可能引起泪液排泄异常,造成干眼症等问题。
2. 对生活的影响:患有布病的患者由于眼睛不适,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长期患病还会引起心情不好,影响情绪和心理健康。
3. 对社交的影响:患有眼部疾病的人在社交中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工作和社交场合。
布病病人因为常常流泪、眨眼、挠眼睛等行为,会影响他人的视线,给人留下不良印象。
二、布病的诊断1. 症状分析:布病的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泪液增多、分泌物增多和泪液分泌异常等。
患者还可能伴有眼睛疼痛、畏光等不适感。
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症状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布病。
2. 病史询问: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患病的时间、症状的表现、发作的频率及持续时间等。
对于需要进一步检查的患者,还会询问有无相关的家族史、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等。
3. 实验室检查: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安排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结膜刮片检查、结膜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查、PCR技术检测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三、布病的防治1.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患有布病的患者,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抗生素眼膏等进行治疗,以杀死病原体和减轻炎症。
一般情况下,抗生素眼药水每日4-6次,持续治疗2-3周。
治疗过程中,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和用药说明进行。
2. 物理治疗:对于布病患者,可以使用温水或冷水湿敷眼睛,以缓解眼睛不适的症状。
患者还可以适当地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持眼部的湿润。
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阐明人感染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病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探讨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布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病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2014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布病病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统一的病例定义(有流行病学史、符合布病的临床表现、血培养阳性或试管凝集试验滴度≥1:200)纳入实验室确诊病例,利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采用标准化问卷对病例的临床诊断记录、实验室诊断记录、治疗方案和门诊复查记录进行汇总分析,并电话随访其治疗结局,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布病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1.人口学特征共有2041例布病病例纳入本研究,其中急性期1520例(74%)、亚急性期446例(22%)、慢性期75例(4%)。
男性病例占77%,男女性别比为3.4:1。
年龄中位数为43岁(四分位数间距:31-52岁),25-49岁患者占绝大多数(56%)。
84%的病例为农牧民,接触方式主要为饲养(91%)、接羔(63%)和屠宰(28%)。
住院时间的中位数为12天(四分位数间距:9-14天)。
2.症状和体征病例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乏力(67%)、发热(64%)、关节痛(63%)、盗汗(54%)、背痛(37%)、食欲不振(25%)、头痛(24%)和体重减轻(19%)。
比较三组病例发现:急性病例中食欲不振、咳嗽、发热和体重减轻的发生比例高于亚急性和慢性病例(P<0.05);而乏力在亚急性病例中更为常见
(P<0.01);慢性病例中关节痛、背痛、活动受限和关节压痛的发生比例高于急性和亚急性病例(P<0.01)。
3.实验室检查结果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包括贫血(24%)、红细胞沉降率升高(69%)、C-反应蛋白升高(39%)、ALT升高(33%)、AST
升高(20%)和胆红素升高(14%)。
与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相比,以上检查异常在急性期病例中发生的频率更高(P<0.05)。
急性期血培养阳性率为53%,亚急性期为31%,慢性期为
19%(P<0.001)。
63%的病例入院时试管凝集试验(SAT)的滴度≥1:400。
急性病例出院后,随着时间推移,实验室各项指标逐渐改善。
4.并发症以下百分比均以病例总数为分母。
共1827例(89.5%)病例患有并发症,其中骨关节系统最易受累,共1380例(68%)。
其他并发症包括脾肿大(853例,42%)、肝肿大(481例,24%)、血液系统并发症(627例,31%)、生殖系统并发症(409例,20%)、呼吸系统并发症(122例,6%)、心血管系统并发症(13例,0.6%)、皮肤并发症(17例,0.8%)、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5例,0.3%)和1例葡萄膜炎。
其中,骨关节系统并发症在慢性患者中的发生比例(87%)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01);而脾肿大(45%)、血液系统并发症(33%)和呼吸系统并发症(7%)在急性病例中更为常见(P<0.001)。
5.电话随访对2041例病例进行电话随访,共1321例(65%)应答,720例(35%)失访。
1001例急性患者的治愈率为65.2%,慢性化率为34.2%。
227例亚急性患者的治愈率为49.5%,43例慢性患者的治愈率为51.2%。
10例病例出院后死亡,其中1例死因系布病引起的心内膜炎。
6.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 岁
(OR=1.75,95%CI:1.36-2.24,P<0.001)、腰背痛
(OR=1.50,95%CI:1.16-1.94,P=0.002)和关节压痛
(OR=1.73,95%CI:1.13-2.65,P=0.011)是预后不良(未治愈)的危险因素;而住院
期间血象异常(OR=0.60,95%CI:0.45-0.79,P=0.0003)的病例其治愈的可能性更高。
病例患病时间越长,其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具体表现为:发病1周内和1个月内就诊的病例其预后无明显差别,但发病1-3个月内就诊的病例,其预后不良
的风险是发病1周内就诊病例的1.65倍(P=0.015);发病3-6个月内就诊的病例,其预后不良的风险是发病1周内就诊病例的1.75倍(P=0.029);而发病超过6个月才就诊的病例,其预后不良的风险是1周内就诊病例的2.99倍(P<0.001)。
结论1.布病患者总体预后不佳,急性期病例的慢性化比例较高。
病例患病时间越长,其预后不良的风险越大。
建议人间布病防控应将促进患者早诊早治作为工作重点,减少慢性化的发生。
年龄≥45岁、腰背痛和关节压痛是布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所以对于年龄较大或患有骨关节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建议可适当延长疗程。
2.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病例血培养阳性率和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水平
均呈下降趋势,建议采用敏感度高的诊断试验对慢性病例进行诊断,以免漏诊。
3.布病在病情进展的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特征:急性期实验室各项检查结果阳性率高;慢性期骨关节系统并发症多见;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见于急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