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21.20 KB
- 文档页数:1
布鲁氏菌病疫情蔓延情况及蒙药治疗现状发表时间:2015-11-16T15:04:30.4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作者:领明[导读]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中心卫生院近年来我们用蒙药治疗布鲁氏病取得满意疗效,具有疗效可靠,应用疗程短,患者经济负担少,应用方便、无毒副作用等优势,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值得推广。
领明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阿古拉镇中心卫生院 0281001、国内外疫情蔓延情况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的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布病在世界上有广泛的流行,是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
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报告有人、畜布病疫情的约有170个。
人间发病率波动范围较大,发病率曾超过1/10万的国家有:希腊、意大利、美国、阿根廷、阿拉伯、老挝、黎巴嫩、匈牙利、伊朗、爱尔兰、北爱尔兰、西班牙、叙利亚、马耳他、墨西哥、新西兰、原苏联和葡萄牙。
目前,我国人间发病率也已超过1/10万。
布病在我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流行,我国人家疫情以20世纪50年代及6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显著下降,80年代后连续保持下降态势,90年代中期后疫情呈回升趋势,21世纪后疫情回升趋势愈加严重。
近几年疫情主要发生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辽宁、河北、陕西、河南、吉林,其次是新疆、西藏、山东等,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北京、天津、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有散在疫情发生。
2、布病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布鲁氏菌病可分为急性感染、慢性感染、隐性感染。
急性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炎、辜丸炎等;慢性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盗汗、头痛、肌痛及关节痛为多,还可有疲乏、长期低热、畏寒喜暖、胃肠道症状、慢性关节炎、睾丸炎等;在男性,通常主要表现为为翠丸炎或附攀炎,女性主要为卵巢炎、输卵管炎或子宫内膜炎,极易导致不孕或发生流产;隐性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检出布氏杆菌血清抗体。
长沙市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报告目的:通过报告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置结果,为我市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与参考。
材料与方法:对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环境卫生调查资料、检验结果与调查处理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波及范围广、流行时间长,共发现病例22例(确诊病例15例,隐性感染者7例),罹患率0.74/万,发病相对集中,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畜间调查采集羊血液样本1106份,牛血液样本156份,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为:羊血液样本阳性34份,牛血液样本阳性0份。
结论:本次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传染源为病羊,人群感染方式主要为养殖、屠宰、购买和加工羊肉、间接接触病羊污染物,通过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标签: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报告布鲁氏菌病(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魯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流行于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城市发病不多见。
长沙市自解放以来至2010年前均无此类病例报告[1],2010年9月报道了首起疫情后,近一年多来无布病疫情报告。
2012年5月长沙市某县人民医院报告一例“布病”病例,经疾控部门和畜牧部门共同调查,判断本次疫情为一起布病暴发疫情。
造成疫情的原因为外来病羊输入本地养殖户,引起养殖户饲养羊群患病而导致人感染布病。
现将本次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报告及现场个案调查、环境卫生调查、采样检验及处理结果。
1.2 调查方法1.2.1 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使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格,对病例的发病诊疗经过、活动过程、暴露史和动物接触史进行回顾性个案调查。
对主要活动、养殖场所进行详细的现场勘察并对场所有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1.2.2 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
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目的通过对某市发生的56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的分析,总结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为布鲁氏菌病的科学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对某市2010年8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布鲁氏菌病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
结果在56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中,男性与女性之比为5.22:1,20~50岁的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养殖户是主要易感染者;牛羊是布鲁氏菌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是多伴有发热多汗,其它常见症状有乏力、头晕头痛、腰痛、关节痛、行走障碍等。
结论布鲁氏菌仍然是危害人类和多种动物健康的重要致病菌,由其引起的布鲁氏菌病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安全问题,充分了解其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并且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可以有效的防止疫情的发生,降低其危害。
标签: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布鲁氏菌病是由革兰氏阴性的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以感染家畜为主的人类共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据报道每年全世界有将近500000新增人类布鲁氏菌感染病例,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1-2]。
布鲁氏菌可以经消化道(最为常见)、呼吸道、粘膜、皮肤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畜或受其污染的产品,食用消毒不完全的奶制品等途径而感染布鲁氏菌病[3]。
人类感染布鲁氏菌后,主要侵害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临床上表现复杂多样,最常见的为发热乏力、关节炎和睾丸炎等[4-5],由于其病症与常见的某些疾病类似,所以早期误诊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治疗患者的最佳时机。
该文对某市2010年8月—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的给出防治意见,为布鲁氏菌的临床诊断和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布病患者病例来自2010年8月— 2013年12 月收治的56例布病住院患者。
奶牛布鲁氏菌病简介一、布病流行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50-70年代为高发期:部分省区疫情相当严重,尤其是在牧区,严重地区的人畜感染率达到60-70%。
2.80-90年代基本控制期:家畜布病总的阳性率为0.09%-0.28%,奶牛布病阳性率由87年的0.46%下降到99年的0.09%。
3.2000年以后为反弹期:部分地区布病疫情出现上升趋势,家畜布病总的阳性率高达0.75%,奶牛的阳性率由2000年的0.09%上升到2007年的0.84%。
二、传播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属于我国的二类传染病。
布鲁氏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的病原菌,主要侵害动物的淋巴系统和生殖系统。
病畜主要通过流产物、精液和乳汁排菌,污染环境。
羊、牛、猪的易感性最强。
母畜比公畜,成年畜比幼年畜发病多。
在母畜中,第一次妊娠母畜发病较多。
带菌动物,尤其是病畜的流产胎儿、胎衣是主要传染源。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等感染。
常呈地方性流行。
人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尤其以感染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最为严重。
猪种布鲁氏菌感染人较少见,犬种布鲁氏菌感染人罕见,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基本不感染人。
三、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4~180天。
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流产后可能发生胎衣滞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
新发病的畜群流产较多;老疫区畜群发生流产的较少,但发生子宫内膜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滞留、久配不孕的较多。
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或关节炎。
四、危害感染初期时有一个短暂的阶段,此时使用抗生素可以成功治愈感染,但之后却因它是细胞内寄生菌而几乎不能治愈。
在慢性感染的病例中,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系统都被涉及到通常受到影响的部位为肌肉骨骼、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和系统损伤,精神抑郁也是相当常见的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动物的布鲁氏菌病主要发生在生殖系统,雄性动物的主要症状是睾丸炎,细菌也可能存在于精液以及水囊瘤中雌性动物感染后的第一胎经常发生流产,后续怀孕可能是正常的,但是分娩的物质和奶液中存有大量的细菌。
88例布鲁氏菌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王凯;张志宇;刘祥宁;刘洪艳【摘要】对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8例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在88例布病病例中,男性与女性比例为4.9:1;21~60岁为布病的高发年龄段;5~9月份是布病的高发季节;牧民是主要的易感者;牛羊是布病的主要转染源。
患者最共同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汗、乏力、关节痛、腰痛及肝脾肿大等。
布病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充分了解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特点,将会为布病防治措施的制定和疫情的控制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The epidemiologic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concerning 88 cases of brucellosis patients admitted for treat-ment from January 2009 to December 2011 in the six peoples Hospital of Shenyang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 a total of 88 cases of brucellosis,ratio of male and female were 4. 9:1. The high incidence a-ges were between 21 ~ 60 years old;and the high incidence season was between May and September;herdsmen were among the main susceptible. Cattle,goats and sheep were the main transmission sources of brucellosis.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brucellosis arefever,sweating,fatigue,arthralgia,lumbago,and hepatosplenomeg-aly etc. Brucellosis is still 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China. Full understanding the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rucellosis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controlling measures,and keep the epidemic brucellosis under control.【期刊名称】《微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回顾性分析【作者】王凯;张志宇;刘祥宁;刘洪艳【作者单位】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6;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6;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6;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3;R516.7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革兰染色阴性的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
呼伦贝尔市1956-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流行特征韩永;吉祥;雷彩云;莎莉【期刊名称】《宁夏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031)011【摘要】目的了解呼伦贝尔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1956-2008年全市疫情资料、1996-2008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呼伦贝尔市布鲁氏菌病在全国及全区属高发病地区,1956-2008年全市共发生布病病人1345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2.62/10万.53年来,呼伦贝尔市布病疫情呈现一个"高→低→高"流行态势.结论呼伦贝尔市布病疫情具备了大流行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条件,提示应采取果断有效防范措施.【总页数】2页(P1071-1072)【作者】韩永;吉祥;雷彩云;莎莉【作者单位】内蒙占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内蒙占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内蒙占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内蒙占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海拉尔区,0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6.7【相关文献】1.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J], 王国栋;陈建新;罗红燕;刘东艳2.2000年~2015年新疆畜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 [J], 宋魁;马长宾;黄新;崔蕾;韩猛立3.山西省大同市2013年—2017年结核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J],4.2012年呼伦贝尔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分析 [J], 王国栋; 陈建新; 罗红燕; 刘东艳5.河北赤城县2005年至2012年布鲁杆菌病疫情流行特征分析 [J], 吴建明;席琼;张磊;付春森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鸡西市2008-2009年布病流行情况现状分析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鸡西市最早于1998年报告了第一例人间布病的病例,布病在我市由最初的一个区发病,到2002年我市有8个县区分别有病例报告,之后就是在全市范围九个县区均有病例报告。
2009年布病共报告84例,与去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46.41%.【关键词】布病流行病学分析布病是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又名波浪热,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炎、睾丸类、肝脾肿大,易复发,易迁延成慢性,并可以造成神经损害[1]和严重的肝脏损害[2]。
我市1957-1997年四十年间均无病例报告,1998年5月我市恒山区报告1例,为鸡西市首发病例,之后病例逐年上升,到2003年底全市共报告布病138例而2008年一年就报告了156例,2009年共报告了84例。
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病率下降了46.41%.为了解布病在我市的流行情况,我们对上报的布病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了分析,了解其在我市的流行情况,为下一步防治工作提供指导。
1、资料来源1.1病例报告来源于我市法定甲乙类传染病疫情专报系统。
1.2布病的个案流调材料来自鸡西市疾控中心地病科和各发病地区的卫生防疫站地方病组。
2、分析结果2.1地区分布全市六区三县均有病例报告,其中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地区依次是麻山区(36.16/十万)、密山市(8.32/十万)、恒山区(3.80/十万)、梨树区(3.05/十万)、鸡冠区(2.61/十万)。
图1 2009年全市报告布病发病地区发病率分布与去年同期比。
2.2时间分布:发病的高峰季节与往年有所不同,春、夏季发病数较高,占全年发病的69.05%[3]。
图2 2009年全市布病发病时间分布与去年同期比。
2.3人群分布:2.3.1职业分布:发病以农民居多[4],占总发病数的63%,发病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4.31%;其次是牧民与家务待业,均占发病数的8%,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上升40%、下降46.15%。
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期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感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进修资料、教室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进修、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 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2013—2022年北京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为了探究2013年至2022年期间北京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本文收集了相关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洮南市2000-2009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金士国【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全身性传染病,我市从2000~2009年,布病疫情呈上升态势,经流行病学调查,与地域相关性不大、与季节相关、与从事的职业相关。
今后要提高认识、加强疫情监测、开展宣传和培训等防控措施。
【期刊名称】《中国民族民间医药》【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2页(P73-73,74)【关键词】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报告【作者】金士国【作者单位】吉林省洮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洮南 137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5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全身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近十年来,洮南市布病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并有不断扩大、蔓延态势。
为了解全市布病的流行情况,预测流行趋势,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现将我市2000~2009年布病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洮南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南与通榆县,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的突泉县和乌兰浩特市毗邻,东与大安市相邻,是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副的城市,辖区18个乡、镇,6个办事处。
总面积5082平方公里,2009年底常住人口为445239人。
2000~2009年全市共报告实验室确诊病例1039例,发病率由2000年的0/10万上升至2009年的100.26/10万,呈突升和逐年上升态势,特别是近3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
3.1 地区分布全市18个乡、镇均有病例发生。
10年期间累计发病1039例,中部地区126例,占发病总数的29.87%;南部地区148例,占发病总数的25.17%;北部地区156例,占发病总数的8.09%;市区16例,占发病总数的5.47%。
3.2 时间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但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季(2~8月份)高发,占发病总数的82.27%,与布病流行病学特征一致。
2000-2008年布鲁氏菌病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31T08:30:29.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7期供稿作者: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导读]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赵爱珠钱惠兰贾秀丽陈翠萍(渭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渭南 714000)
【中图分类号】R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7-0118-02 【摘要】目的了解渭南市布病发病趋势。
方法 2000-2008年疫情数据分析。
结果近几年布病发病呈上升趋势。
【关键词】渭南市布病疫情分析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历年来渭南市一直为布病高发市,为了探讨布病的流行趋势及发病规律,现对2000-2008年该病的疫情做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陕西省急性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渭南市传染病疫情资料汇编及疫情网络上报数据。
1.2 方法:对2000-2008年疫情资料数据进行整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0-2008年全市共报告布病54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2/10万,2002年发病率最高,为2.28/10万,2000年发病率最低,为0.38/10万,2001年发病开始明显上升,2002年升到最高点,报告发病122例,发病率升到2.28/10万,2003年开始下降,2005年降到最低点,报告发病22例,发病率降到0.40/10万,略高于2000年,2006年-2007年相对稳定,2008年有开始缓慢上升,发病率为1.43/10万。
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与全省发病趋势相同。
但就发病数而言,占陕西省比例并不大
2.2 地区分布
2000-2008年全市除富平、华县无报告病例外,其余9个县(市、区)均有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澄城、大荔、白水、韩城4个县(市)。
其中澄城共计报告发病351例,占该病报告数64.17%,其次是大荔(76例)、白水(38例)、韩城(33例),分别占该病报告总数13.89%、6.95%和6.03%。
澄城为我市布病重疫区,直接影响着我市布病疫情的走势,韩城自2002年报告发病后,年年均有病例报告,流行趋势同全市流行走势相同;白水2001-2003年发病较多,近年没有报告发病;2003年潼关有一起布病疫情爆发,其余年份很少发病;大荔2003年报告病例有一小高峰,2004年最低,随后缓慢上升,2007-2008年病例数超过澄城;华阴1994年、2003年曾经各出现过1例病人,2008年布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全年报告发病4例
2.3 季节分布
全年各月均有报告发病,其中4-8月份发病最多,计361例,占报告发病总数的65.99%。
2.4 人群分布
发病职业以农民为主503例,占报告发病总数91.95%。
2.5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在10-85岁之间,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82岁。
其中25-54岁报告发病较多,计415例,占75.87%。
男396例、女151例,男女之比为2.62:1。
3 讨论
布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布病疫情变化与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很多因素关联。
分析认为,导致近年我市疫情上升主要因素为:一是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养羊户、皮毛牲畜交易活跃,数量大,区域广,与省内外疫区接触密切,交叉感染可能性增大;二是我市畜间检疫、淘汰病畜的范围局限;三是畜牧兽医防治人员较少,经费不足;四是防治宣传方式单一,群众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
布病防治是一项需要政府重视,部门配合和全民参与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特点。
要控制布病的发生,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搞好畜间免疫和检疫、彻底淘汰病畜。
我们有多年的防治经验和基础,只要各方面重视,加强畜间管理的力度,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相信渭南市的布病流行会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 Cui BY. Epidemic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of brucellosis in China [J]. Disease surveillance, 2007,22 (10) :649-651.(in Chinese). 崔步云.中国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与控制[J].疾病监测,2007,22(10):649-651. [2] Shang DQ. Brucellosis raging and the reason [J]. Chinese Journal of Control of Epdemic Disease, 2001,16 (1) :29-32.(in Chinese). 尚德秋.布鲁氏菌病再度肆虐及其原因[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01,16(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