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 格式:ppt
- 大小:7.07 MB
- 文档页数:50
高中历史考点: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背景1、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军事实力+军国主义传统(武士道精神)明治维新前,日本与中国一样是列强侵略的对象,而为什么到1894年日本却可以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经济上:1868年,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但由于日本国内面积小市场狭小且资源溃乏,这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对外扩张成为资本义主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事:对外侵略扩张必须以武力为依托。
经过几十年的扩军备战,日本军事实力大增。
2、中国:清政府腐朽落后,避战求和。
同样面对面列强入侵,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中国仍维持其腐朽的封建统治。
面对日本昭然若揭的侵略意图,清政府不但没有认真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的调和。
正逢慈禧太后60大寿庆典,不愿因战争而败兴;而李鸿章也想避战保船(自己苦心经营近二十年的北洋舰队)。
总之,中国方面是消极应战。
这种态度危害极大,因为这样会导致清政府不会积极备战。
3、西方:默许、支持、纵容的态度西方列强为什么会持纵容态度?这是因为在《南京条约》附件中,列强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一特权,即清政府给予其他国家的特权,第三国也可享受。
4、朝鲜:1894年,东学党起义——机会。
在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国王十分恐慌,请求宗主国——中国,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
而日本也借机向朝鲜增兵,并蓄意挑起战端。
在这种情况下,于1894年7月,日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附近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是年为旧历甲午年,故史称“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过日本政府时间战役清军战争结果正式宣战1894年7月丰岛海战8月迎战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第一阶段1894.9平壤战役失利,弃城逃走,退回国内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弃城逃跑1894.9黄海大战保船避战,退守威海卫邓世昌等牺牲,双方损失相当。
第二阶段1894.9辽东战役献船逃敌旅顺、大连失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1895.2威海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威海卫被攻陷。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一)、原因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对外扩张。
2、导火线: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二)、经过(1894.7~1895.4)①丰岛海战②平壤战役③黄海海战④辽东战役⑤威海卫战役(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1、内容:割:辽澎台及附属岛屿;赔:二亿两白银;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设:开设工厂2、危害:领土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四)、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1年)(一)原因1、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根本原因:为了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二)、经过(1900-1901)(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1、内容:①赔:4.5亿②划:使馆界③拆:炮驻兵④禁:反帝⑤设:外务部2、影响:加重人民的负担,税收受列强控制;“国中之国”,成为列强侵华大本营;列强控制京津地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洋人的朝廷”;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义和团运动(1898――1901年)(一)兴起背景: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尖锐。
(二)口号“扶清灭洋”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三)性质:一场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四)意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基础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加紧对外侵略扩张,对中国侵略蓄谋已久。
(2)朝鲜:1894年,爆发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
(3)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2.概况:(1)开始的标志:1894年7月丰岛海战(2)过程1894年9月平壤战役(回族左宝贵)黄海海战(“致远号”邓世昌)——北洋海军主力尚存,日军控制了黄海制海权。
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1895年1月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灭。
(3)清政府态度:避战求和3.结果:清军惨败,签订《马关条约》(1)时间:1895年4月(2)内容:记忆方法一二三四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军军费两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3)影响:①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②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根本目的:列强瓜分中国。
直接目的:列强镇压义和团运动。
2.、概况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略战争;义和团进行了天津、北京保卫战;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劫,罪行累累。
3、结果:1.时间:1901年1月签订了《辛丑条约》2.内容:“外商带钱进宾(兵)馆”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做抵押;②在北京东郊民巷设立“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③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④惩办义和团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势强盛,对外侵略扩张野心膨胀,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3、经过:丰岛战役(战争开始);平壤战役(弃城逃走);黄海战役(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殉国;日控制黄海制海权);辽东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结果:清军惨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5、《马关条约》:6、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客观上刺激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原因━━根本原因: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1)原因:中华民族危机加深。
(2)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
(3)性质:反帝爱国运动(4)作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2、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
经过廊坊之战、天津之战,联军攻陷北京。
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辛丑条约》.3、内容及危害:①赔偿白银4.5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和控制税收。
②在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界内不准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列强策划侵华的大本营.③拆毁北京至大沽口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列强控制京津地区.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便于列强加强对清政府控制.⑥《辛丑条约》和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世界形势: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2)日本:出台“大陆政策”,侵华野心蓄谋已久。
(根本原因)(3)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4)清政府:腐败懦弱(5)导火线: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内因:统治腐朽,制度落后(根);清政府避战求和政策;未能充分动员民众;外因:日本蓄谋已久,且制度先进;西方列强对日本的支持。
3、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分析《马关条约》与以前的条约有何不同?⑴危害: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⑵不同:①经济: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主②政治:直接割地---瓜分中国4、影响:对中国:①宣告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②国际地位一落千丈③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④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救亡运动不断高涨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日本:①获得巨大政治经济利益;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③刺激了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
对远东: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争夺为主。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根因—列强要瓜分灭亡中国直因--镇压义和团运动2、义和团运动原因:根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激化。
直因:中国人民与外国教会势力矛盾激化。
口号:扶清灭洋评价:①体现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②但有一定的盲目排外性,且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铲除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3、特点:以直接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为主要目标。
4、影响:对中国:完全沦为;两大矛盾合流;对帝侵华的影响: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变为“以华制华”政策。
三、辛亥革命1、背景(1)、必要性:⑴《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⑵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工具,新政和预备立宪无力挽救危机(2)、可能性: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2、讨论袁世凯为什么能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⑴主观原因:袁世凯的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⑵客观原因: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②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对革命党人的进攻③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根本)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的?革命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上: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创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一、甲午中日战争
1、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
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影响:
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
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
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
“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
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八国联军侵华
1、原因:A、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B、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
2、过程: A、1900年,列强组织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进犯北京。
B、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发布“剿匪谕旨”。
3、结果: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
4、影响:《辛丑条约》是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重苦难,使馆区成为侵华大本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