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综述_发展历史
- 格式:ppt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50
文献综述怎么写1) 什么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
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和作者自己的见解。
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
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
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最近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2、文献综述规定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
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跨文化交际学科综述Summar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ubject Abstract: The new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a history of twenty years in China while it has been developed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in the worl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implemented in China, many changes have happened in society, such as the increase of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influx of foreign students and immigrant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nd large-scale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 the appearance of cosmopolis and so on. All these make the research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urgently necessary.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s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 on both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Communication摘要:跨文化交际在国际上有50多年的发展史,而在我国却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
商务英语翻译国内外研究综述本文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评述,概括了研究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之处。
通过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了商务英语翻译的定义和特点、重要性和意义、研究现状、问题与挑战、研究方法以及成果与不足。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研究现状,研究方法,成果,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商务英语翻译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包括研究方法、成果和不足,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商务英语翻译是将商务领域的语言、文化、惯例等因素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以促进国际贸易和交流。
其特点主要包括专业性、跨文化性和交际性。
专业性指商务英语翻译涉及众多专业领域,如经济、法律、医学等;跨文化性指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理解;交际性则指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准确、流畅地传递信息,以实现有效的交流。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和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
准确、流畅的商务英语翻译能够提高贸易谈判和合作的成功率,促进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商务英语翻译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国际市场和竞争对手,为其制定正确的商业策略提供有力支持;商务英语翻译可以推动文化的传播和理解,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互信。
近年来,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得到了广泛。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包括翻译理论、技巧与实践,跨文化交际,语用学等方面。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语言学和人工智能在商务英语翻译领域的应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尽管商务英语翻译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商务英语翻译涉及的专业领域众多,对译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和惯例习俗也给商务英语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全球化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还面临着口音、方言、技术术语等方面的挑战。
目前,商务英语翻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等。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摘要:翻译目的论是当代德国最具代表性的翻译理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
该理论把翻译目的作为翻译任务的出发点与根本,翻译策略、翻译方法,以及对原作形式与内容的取舍,目标文本的制作都以这个翻译目的为参照。
翻译过程以目的性为指导,以语内语际一致和忠实性为评估手段,这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目的论形成发展以及框架体系进行梳理评价,希望读者对该理论有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研究评价一、引言纵观翻译学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蓬勃发展,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从20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已经出现了重大突破,翻译理论家们开始从阐释学、结构主义、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不同角度来研究翻译,于是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如卡特福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奈达的社会符号学翻译理论等。
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主义理论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独树一帜,为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论(sko post heorie)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Skopos是希腊词,意为“目的”,theorie是德语词,意为“理论”。
目的论是将Sk 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认为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译者应该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译文不可能与原文完全保持一致,那么要保留什么改动什么,究竟是创作一个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的译文还是创作出一个能满足译人语读者要求的自由译文就要视翻译目的而定了。
翻译目的论基本上属于一种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研究焦点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转移到译文的预期效果,因此无疑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又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汉语古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有必要对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from 2007 to 2016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3 研究意义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诗情画意深受人们喜爱,而英译古诗词则是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古诗词的英译不仅可以增进汉外文化相互理解,也有助于提升汉语外语翻译水平,促进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分析,可以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语言与思想碰撞,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2. 正文2.1 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概况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一门古典文学翻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2007年至2016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探讨译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教育理论研究・西方翻译发展历史阶段研究综述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李晓燕 王志雄摘 要: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等各方面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 在各国间的交流中,翻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交际途径,翻译活动越来越频繁。
因此,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 对中西翻译发展的历史阶段有正确、清楚地认识是极为重要的。
本文对西方翻译历史阶段做了简洁地概括, 旨在能对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西方翻译 历史阶段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2-0057西方有文字可考的最早笔译活动之一则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里维乌斯・ 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史诗《奥德赛》,距今有2200多年。
从古至今,翻译活动不仅深受政治、文化、宗教、语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还会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即刻发生着新的变化。
根据翻译历史上主要翻译对象与内容的不断变化,并结合人们对翻译具体活动认识的发展阶段过程以及翻译活动的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研究学者们把西方翻译发展历史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以文学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和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
翻译界对西方翻译史上主要阶段的划分也是各不相同。
严格而言,公元前250年,译界开始对《七十子希腊文本》进行翻译,从这个翻译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6世纪,即译界对《圣经》的翻译,译界将这段时间称为宗教典籍翻译历史时期,而后开启了以文学名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内容对象的文学作品翻译阶段;而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译界对实用文献的翻译活动逐渐成为翻译的主要部分,翻译活动从而不断地发展成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与此同时,翻译理论意识也伴随着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西方翻译历史开始了实用文献翻译的阶段。
第一个历史时期与阶段即对宗教典籍《圣经》的翻译阶段。
段落翻译A1-工艺美术-瓷器-发展-4中文:中国的制瓷(porcelain)技术从东汉(the Eastern Han Dynasty)以后发展很快,各个历史时期都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制作瓷器的名窑(kilns)和瓷器新品种。
元代(the Yuan Dynasty)以后,制瓷业迅速发展起来的江西景德镇,被称为中国的“瓷都”。
中国瓷器不仅是精美的日用品,也是珍贵的艺术品。
自汉唐(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以来,中国瓷器就大量销往国外,中国的制瓷技术也逐渐传遍世界各地。
语言要点:manufacture; with unique features; the Capital of Porcelain; precious arts and crafts译文:The techniques of manufacturing porcelain have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Famous kilns producing porcelain products with unique features and new porcelain varieties constantly came forth in the following dynasties. After the Yuan Dynasty, the porcelain industry rose swiftly in Jingdezhen of Jiangxi Province, which became known as the Capital of Porcelain. Chinese porcelain wares are not only delicate daily necessities, but also precious arts and crafts. Since the Han and Tang dynasties, Chinese porcelain wares were exported abroad and their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gradually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A2-工艺美术-风筝-传承-4中文:风筝,古时候也叫纸鸢(Zhiyuan),是中国人发明的。
公示语汉英翻译综述摘要:目前,随着公示语汉英翻译的发展,公示语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代表了一个地区与国际接轨的紧密程度。
21世纪以来,全社会开始意识到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我国对这门学科的相关有利政策也大幅倾斜,相关研究快速发展,在相关领域也取得了较多重大成就。
但由于社会、历史等各项因素,公示语汉英翻译在发展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从定义、特点、发展现状为着力点,梳理了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研究成果,对公示语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探讨,进一步拓展研究快速发展公示语汉英翻译的相关策略,改变目前处境,让公示语汉英翻译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
关键词:公示语研究现状汉英翻译一、引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的交流和联系日益密切,外语作为通用语言,在国内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尤其是在我国的公共服务领域,外语的地位更加凸显。
公示语汉英翻译作为海外翻译活动的代表,顺应了我国“一带一路”国家策略,公示语汉英翻译能力的提高也反映了我国外语建设能力的提高,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历史、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公示语汉英的定义在《谈英语公示用语的语言特点与汉英翻译》(北竹、单爱民)一文发表后,“公示语”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眼中。
在此之后,标志语、标示语、标识语、标记语、公共标识等相关词语逐渐被其他学者所使用。
其中,赵小沛(2003)的《公示语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探析》中对“公示语”概念进行了明确解析。
虽然我国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对公示语提高认识,加强重视程度,但是一直到20世纪末,对公示语仍然没有明确的定义。
2006年各位专家学者开始对其有了明确的定义。
戴宗显、吕和发给出的定义较全面:“公示语是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显示、警示、标志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
”目前这一观点被社会和学者广泛接受和认可。
三、公示语研究的发展与现状作为新兴翻译研究领域,许多专家学者都陆续进行广泛而全面的调查探究。
网络用语的英译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起步早于国内。
互联网发源地美国,是学者们最早研究互联网语言和网络用语的地方。
在西方国家,互联网经常被用于电子商务,而在中国则被用作娱乐和表达的平台。
所以国外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很少。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科书》第13章中讨论了新词的翻译:Neologisms are perhaps the non-literary and the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biggest problem.新词可能是非文学和专业翻译的最大问题(Newmark,2001)。
He also delivered that a majority of them have a single meaning and can therefore be translated out of context, but many of them soon acquire new (and some times lose the old) meanings in the TL.他还表示,它们中的大多数具有单一含义,因此可以脱离上下文进行翻译,但其中许多很快在TL 中获得了新的(有时失去了旧的)含义(Newmark,2001)。
纽马克也给出了新词的定义。
他将新词定义为新创造的词汇单元或获得新意义的现有词汇单元(Newmark,2001)。
他将新词分为两类和十二类。
A型是具有新意义的现有词汇项目。
它包括单词和搭配。
B型是指新形式。
它包括新造词、派生词(包括混合词)、缩写词、搭配词、人名词、短语词、转移词(包括新旧指称)、伪新词和国际主义(Newmark,2001)。
对于每一种新词,纽马克都提出了一种翻译方法。
这些方法与本文的翻译方法相似。
然而,纽马克理论中的新词属于印欧语系。
①In 2006,David Crystal, a very famous linguist, published his new work Language and Internet, which studied on the influence of Internet towards the general language and specific language. 2006年,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卫·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发表了他的新作《语言与互联网》,研究了互联网对一般语言和特定语言的影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要求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内容,特对外文文献翻译提出以下要求:一、翻译的外文文献可以是一篇,也可以是两篇,但总字符要求不少于1.5万(或翻译成中文后至少在3000字以上)。
二、翻译的外文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学术会议的文章、有关著作及其他相关材料,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主题相关,并作为外文参考文献列入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
并在每篇中文译文首页用“脚注”形式注明原文作者及出处,中文译文后应附外文原文。
三、中文译文的基本撰写格式为:1.题目:采用小三号、黑体字、居中打印;2.正文:采用小四号、宋体字,行间距一般为固定值20磅,标准字符间距。
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上下各2.5cm,页面统一采用A4纸。
四、封面格式由学校统一制作(注:封面上的“翻译题目”指中文译文的题目),并按“封面、译文一、外文原文一、译文二、外文原文二、考核表”的顺序统一装订。
五、忌自行更改表格样式。
毕业论文外文文献翻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Xxx翻译(1)题目指翻译后的中文译文的题目翻译(2)题目指翻译后的中文译文的题目系会计系以本模板为准)专业XXXXXX(以本模板为准)姓名XXXXXX(以本模板为准)班级XXXXXX(以本模板为准)学号XXXXXX(以本模板为准)指导教师XXXXXX(以本模板为准)正文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提出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具体要求如下:一、文献综述的概念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
翻译目的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翻译目的论进行深入的研究综述,以期对翻译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翻译目的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实践应用以及存在的争议和挑战等方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评价。
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还可以为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指导,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
本文也将对翻译目的论在全球化、跨文化交流等背景下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翻译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即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基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交际理论,同时深受行为理论的影响。
功能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其核心在于语言在交际中的功能。
翻译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交际功能。
因此,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而非简单地追求原文与译文的对等。
交际理论则强调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在于确保信息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有效传递。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应根据特定的交际需求和目标语读者的期待来进行,以确保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行为理论也对翻译目的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有意图的。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同样具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
翻译目的论强调翻译行为的目的性,认为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以实现特定的交际效果。
翻译目的论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功能主义语言学、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
翻译过程理论的文献综述华北电力大学研英1222班 XXX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人们对翻译的思考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几乎是伴随着翻译活动的产生而产生。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认为,翻译的话题一直都是翻译家的事。
而翻译家主要把精力都集中在翻译的实践上,因此在讨论翻译的时候,总是局限在操作技术层面上,纠结于是该直译还是意译。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翻译的思考也逐步加深。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纷纷结合自己的研究专业,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翻译活动,进而提出了不少具有深刻意义的研究理论。
笔者查询了近几个世纪以来中外极具代表性的翻译过程理论家25人,其中中国的有3人,外国的有22人。
根据专家学者较为普遍的研究分类方法,把这些翻译理论家提出的林林总总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梳理归类。
其中包括有语文学派、语言学派、功能主义学派、认知学派、描写学派、文化学派、哲学取向派、实证研究学派、艺术学派以及释义学派。
语文学派语文学派的代表人物有三个:德莱顿、泰特勒和赛弗瑞。
德莱顿:诗歌翻译三分法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在英国被封为"桂冠诗人约翰·德莱顿是英国古典主义时期重要的批评家和戏剧家。
他在《翻译的三种类型》一文中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个术语,分别是逐字译、释译和拟作。
泰特勒:翻译三原则泰特勒(A·F·Tytler),英国人,翻译家。
他于1790年著《论翻译的原理》一书,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第一,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第二,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
第三,译文与原作同样流畅。
赛弗瑞:翻译要体现作品风格赛弗瑞在谈及翻译艺术时谈到:“风格是作品的基本特征,是作者个性和当时情感的产物。
文章的任何段落,无不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作者的风格。
作者如此,译者亦然。
作者的风格,或自然形成,或借用模仿,决定了他的选词用字……译者只有在供选择的词语中做出取舍。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中国翻译发展史综述刘傲然1 张卓然2(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 063000)摘 要:中国翻译发展绵延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整个翻译历史,从翻译起源,即佛经翻译的传入,发展至今,中国翻译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本文将以时间为轴,从古代译论、近代译论、现代译论和当代译论四个阶段对中国翻译的发展历史进行综述。
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翻译研究者只有清楚地了解翻译历史,才能为翻译的长足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关键词:中国翻译;发展历史;综述翻译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陈福康(1991:49)将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阶段。
其中古代时期包括从东汉到宋朝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近代时期是鸦片战争至清末的西学翻译;现代时期是五四运动之后至新中国成立的文学翻译,当代即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四十年间的议论。
本为将以时间为节点,将古今翻译思想进行对比,研究各个时期翻译思想的变化与发展,对传统译论进行研究。
一、古代译论(一)东汉至宋朝的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汉译佛经也就成为了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
在佛经翻译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一直都存在着“文质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间的争论。
佛经翻译初期,翻译理论一般近乎于 “死译”的直译为主,导致译文并不能使用通顺流畅的汉语进行表达。
据此,道安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说明道安意识到译文应做到符合国家民众需要,适应不同的时代,同时还不能失去佛教的原旨。
发展至后秦时期,鸠摩罗什成为了意译的主要代表。
他认为译籍应符合汉语习惯的地道汉语表达方式,经文才能为广大百姓所接受。
唐代时期主要代表玄奘,提出了“五不翻”理论,还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意指译文继续忠实于原文,又需要通俗易懂。
由此可见,这时候的翻译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佛经翻译以东汉末年为起点,唐朝到达鼎盛时期,宋代得到完善之后进入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