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内化意识 理解文言实词
- 格式:pdf
- 大小:97.46 KB
- 文档页数:1
浅谈语言训练中词语的内化教师随笔2、由内引外,以扩展促贮存。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语词也越来越多,但这些词语学生理解往往是粗浅的,为将其变为学生的语言可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有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
如《火烧云》中的“红通通、金灿灿”引出“黑生生、黄澄澄……”等,“半紫半黄”引出“半红半绿、半黑半白……”等。
3、从文引词,以变更促贮存。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关联词语归纳课文内容,以促使积累。
如:《将相和》“完璧归赵”一段可这样引导:秦王写信给赵王说以城换璧,赵王认为去也不好,不去也不好,真是(左右为难);蔺相如认为还是去好,而且认为完全可以不使璧玉白白落入秦王之手,显得那样(胸有成竹);蔺相如见秦王一心赏璧,无意交城,便假说璧有斑点,把璧要了回来,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蔺相如指出要秦王举行典礼才肯交璧,其实他用的是(缓兵之计)。
4、以词带词,在搭配中积累。
教学中,可根据词语搭配规律,以词带词。
如由《飞夺泸定桥》中“水声震耳欲聋”,可引导学生完成“雷声(),琴声(),鸟声(),风声()。
”等词语搭配。
    三、运用——内化的关键语言材料的理解和贮存,是以其“运用”为关键条件,因此,须加强词语运用训练,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内化,在语言运用中活化。
(1)提供运用机会。
如《飞夺泸定桥》中“心惊胆寒”一词,可在引导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出“心惊胆寒”的具体原因;接着结合实际,口述几个使人“心惊胆寒”的场面;再接着描述自己在某种情况下“心惊胆寒”的心理;最后让学生用这个词写话。
(2)创设运用情境。
如《詹天佑》教学中,为让学生真正把握“赞叹不已”,可让学生看一幅美的画面,或读一篇美的文章,然后,要其借助动作、神情、语言作“赞叹不已”的淙,进而让学生以“赞叹不已”说几句话,具体描述上面某一情况。
(3)构筑运用阶段。
语言的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得有个过程,教学中须架设语言转换的阶梯,以引导拾级而上,逐步内化。
文言文实词解释技巧
1.分析字义:文言文中的实词往往有多种含义,需要通过分析语境和文化背景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2. 研究词源:了解实词的来源和演变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及其文化背景。
3. 对比现代汉语:将实词与现代汉语对比,找出其异同之处,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4. 关注词义转化:文言文中的实词往往存在词义转化的现象,需要注意这种转化对理解实词的影响。
5. 多读多练:通过阅读和练习,逐渐熟悉不同类型的实词及其用法,提升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 1 -。
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一、实词的概念实词是语言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它能够直接指称事物、表示行为或者描述性质。
在文言文中,实词通常是指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词类。
二、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的特点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以古代经典作品为主要内容,这些文言文具有古老、庄重、严谨的特点。
在这些文言文中,实词的运用尤为重要,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和含义。
三、重点实词解释1. 吾:表示“我”的意思,是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多用于诗歌、文章中表示个人的身份和情感。
2. 昔:表示“过去”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常常用来引述古代的事物或时刻,表达过去的故事或事件。
3. 民:表示“人民”的意思,是古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名词,多用于描写人类的集体或者裙体。
4. 犹:表示“还”、“仿佛”或“如同”的意思,用来表达近似或比喻的含义,常用于古诗词、文章中。
5. 乃:表示“就是”、“便是”或者“才是”的意思,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用来表示事物的确定或者强调。
6. 或:表示“或者”、“或许”、“有时”等意思,是表示选择、疑问或者可能性的连词,在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
7. 惟:表示“只”、“唯一”或“而”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章、诗歌中,表示唯一或者强调的语气。
8. 斯:表示“这”、“这个”或“此”的意思,常用于古代文言文中,表示特定的人或事物。
四、实词解释的重要性在阅读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的课外文言文时,对重点实词进行解释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实词的正确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内涵。
实词的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熟悉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特点,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实词解释还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领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增进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五、总结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外文言文中的重点实词,是理解古代文言文意义和内涵的关键。
通过对实词的解释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领会古代文言文的意思和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和水平。
文言句子翻译应增强三种意识文言句子翻译应增强三种意识文言文翻译主观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考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道题在高考中得分率历来不高。
其实,要做好文言文句子翻译,除了掌握方法外,还应增强三种意识。
一、文本语境意识文言文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
通过对这样一些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看出我们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高低。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翻译这样的句子时也应该联系全文尤其是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翻译。
若能遵循语境,则可为译文带来便捷;若背离语境,则极容易造成误译。
例如: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2007年天津卷)②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2007年天津卷)对句①中的“‘夔一足’,非‘一足’也”,不少同学译成“夔的这只脚不是那是脚”,而对句②中的“有读史记者”则译成“有读过《史记》的人”,这都是不联系上下文造成的。
只要观照一下上下文,就很容易发现“夔一足”是指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有读史记者”是指有读过史书的人,也就不会导致误译而失分了。
由此看来,文言文翻译必须树立整体意识,要瞻前顾后而不能一叶障目,要全面观照而不能断章取义。
只有联系上下文,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才能保证翻译符合文意,不失分。
二、采点得分意识人们常说,打蛇要打七寸。
就是说要善于抓住关键,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点,增强得分意识,否则,就可能徒劳无功,写得多得分少。
文言文翻译的关键点有两个: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式。
在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采分点,这几个采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包括固定句式)。
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多义实词、常见虚词和偏义复词。
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省略句。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准确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例题分析——规律总结——方法点拨——训练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通过文言实词的学习进一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习内容分析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几年的文言文学习,已识记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实词知识,但如何将课内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如何借助于已有的知识正确推断实词的词义。
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巧。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初步内化为一种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由浅入深、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由学生自主练习、讲析、总结。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正确把握文言实词含义不仅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
我们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我们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巧。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制裁2.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
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
”你能推断出“殛(jí)”的意思吗?诛杀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译文: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
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
”(一)想一想:有规律吗?结构1.追亡逐北(败逃者,逃亡的人)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更加,越来越)3.求全责备(要求)4.登峰造极(登上,到达)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多余)1.避重就轻(接近、趋向)2.欲盖弥彰(彰显)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逸享受)4.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活着)(一)想一想:有规律吗?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
高中文言文学习如何运用古文知识解读现代词汇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除了要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外,还应该学会如何运用古文知识解读现代词汇。
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还能够增强学生对现代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下面,本文将从词义辨析、典故引证和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等方面,介绍如何运用古文知识解读现代词汇。
一、词义辨析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很多现代汉语词汇的含义正是由古文衍生而来。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古文知识来解读现代汉语中一些词语的意思。
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忠诚”一词表示对国家、组织或个人的忠心耿耿,而在古文中,“忠诚”一词的本义是指对君主的忠心。
通过对古文中“忠诚”一词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中的“忠诚”一词的内涵。
二、典故引证古代文言文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典故和典故故事,这些典故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密切相关。
通过了解和运用古文中的典故,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语。
例如,“倾国倾城”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形容女子的美貌,而这个词汇正是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汉书·梁王传》中的一个典故故事。
通过了解古文中的典故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汉语中“倾国倾城”的含义。
三、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古文与现代文虽然在语言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常常有着紧密的联系。
通过将古文句子与现代文句子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中的一些词汇。
比如,在古文中有句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话的意思是形容对工作极其勤奋。
而现代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到的“工作到精疲力竭”这一词语正是与古文中的这句话密切相关。
通过对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汉语中一些词汇的意义。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学习如何运用古文知识解读现代词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词义辨析、典故引证和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等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对现代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摘要]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熟读、理解、想象、内化四步骤,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文知识,把握文言文内涵,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四步骤[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3)28-0066-03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编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
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能够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这些文言文有的歌颂人物的美好品质,有的抒发爱国情怀,有的彰显人文精神,有的渗透着辩证思维……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对学生感受文言文特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文言文时,教师要把握每篇文言文的主题及其蕴含的核心价值,选用恰当的文言文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从而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
文言文教学宜采取熟读、理解、想象、内化四步骤,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的内涵,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文言文教学第一步:熟读文言文语言凝练,言简意赅,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别。
教学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学生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为深入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内涵奠定基础。
(一)加强朗读,注重指导朗读即大声地读。
朗读课文即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句中的停顿。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依据不同文言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读熟课文,为学生接下来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言文的课后练习对学生提出了朗读要求。
经过梳理,可以发现这些朗读要求是逐步提升的。
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要求学生“跟着老师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文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顺,注意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一文要求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跟读、读出停顿,到读通顺、读好指定句子,再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可见,教材对学生的朗读要求是逐步提升的。
古代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在古代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对其词义、搭配以及典故的深入研究,来探讨其在文学创作、古文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词义的理解与运用古代文言词汇常常具有丰富而深刻的词义,它们比现代汉语词汇更具有精确性和文化内涵。
例如,“忧国忧民”中的“忧”并不仅仅是指忧愁,而是包含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和关心。
古代文言词汇的词义往往涵盖了丰富的文化意象,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阅读来进行深入理解。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古代文言词汇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独特性。
比如在写作中表达“美丽”,可以用“婉约”、“绝艳”等词汇,传递出不同的美感和意境。
然而在运用过程中要注意语境和句法的合理搭配,以确保词汇的正确使用和语言的流畅与连贯。
二、词语的搭配与运用古代文言词汇的运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与其他词语的搭配。
合理的词语搭配不仅提升了句子的表达效果,还能够展示写作者的修辞才华和文学造诣。
在选择词语搭配时,要注意其词性、词义、语气和句法等方面的协调。
比如,“锦绣前程”中的“锦绣”形容“前程”,其运用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美好的未来前景。
而如果将“锦绣”换成其他的词语,如“美丽”、“辉煌”,可能会丧失了原先的文化内涵和诗意。
三、典故的引用与词汇的运用古代文言词汇与典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典故是指古代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中被广泛引用和传承的情节、名言或典型形象。
在古代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中,典故的引用能够给词汇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通过引用典故,我们能够突破词语本身的表面意义,达到情景交融和语义丰富的效果。
例如,“借景抒怀”一词,典出《红楼梦》,通常用于描述在特定的环境中借助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和心情。
这样的运用使得文字更加贴近读者的心理,以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词汇的理解和运用对于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其词义、搭配以及典故的运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些词汇的独特之处,并在阅读、写作以及日常交流中灵活运用,以达到准确、生动、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
文言实词释义八法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常见实词数量多,变化多,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积累,掌握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
只有二者巧妙结合,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
教学中,我总结积累了八种巧释文言实词的方法,在推断和解释文言实词含义上还是非常有效的,对考生复习也会有帮助的。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题)“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题目中给的词义是:贾祸—消除祸患。
我们根据上文内容可以判定是错误的。
原文是针对郭永的抗上举动,有人劝告他不要招惹祸患。
“贾”虽然由“做买卖”可以引申出“消除”、“除去”的意思,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它的另一义项是“招引”、“招惹”。
二、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屈原列传》)。
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
若译成“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相对应。
再如:“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
“疾痛惨怛”并列陈述几种情况,译为“疾病、痛苦、凄惨、忧伤”,那么“劳苦倦极”的“极”就不可译为“极点”。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3分钟教你用8种方法猜对文言文实词词义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见过的或者是不大熟悉的实词,在这个时候,会“猜”的方法和不会“猜”的方法就完全是两码事儿了。
一、以形析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构造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其义符也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汉字的形体结构,特别是义符来探求、解说实词词义。
如:“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贾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沧溟”都有表意形旁“氵”,其义应与水有关,联系后面“知海”二字,可判定“沧溟”为“大海”的意思;“辍”字,口旁,与吃、喝、叫有关,联系前面的“知味”,就能推断其含义是“吃”或“尝”。
再如:“(先轸)免胄入狄师,死焉。
狄人归其元,面如生。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元”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儿”指人,上部“二”指明字义所指部位在人体顶部。
故“元”是表示“人头”的意思。
又如“冠”,字形由“寸(手)”、“冖(帽)”、“元”组成,表示手拿帽子戴在人头上。
“寇”由“冖(房屋)”、“攴(手持棍棒)”“元”组成,表示手持武器入屋击人头部,因而“寇”指“盗贼”。
“冠”、“寇”中的“元”都表示人头。
二、以音猜义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声训原理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即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顿”通“钝”。
又如: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温故知新法对于某些词义不明,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由此推求它在此处的含义。
初中课外古文常见实词解释整理归纳与记忆方法.txt初中课外古文常见实词解释整理归纳与记忆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初中课外古文中常见的实词解释整理归纳与记忆方法。
古文是中文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和记忆古文中的实词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是一些简单的策略,帮助学生解释、整理和记忆古文中的实词。
1. 理解实词的语义在处理古文实词时,首先要理解每个实词的具体语义。
学生可以利用词典或在线工具进行查询,并查找实词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理解实词的语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古文并获得准确的理解。
2. 整理归纳实词的用法创建一份实词的整理归纳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不同的实词。
学生可以将实词按照其用法分类,并列出每个实词的含义和相应的例句。
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整理归纳表的复来巩固对实词的记忆和理解。
3. 多做实际练为了更好地记忆和掌握实词的用法,学生应该进行大量的实际练。
可以选择一些古文段落或句子,划出其中的实词,并尝试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通过实际练,学生可以提高对实词的理解能力,并加深对实词的记忆。
4. 使用记忆辅助工具在记忆实词时,学生可以尝试使用各种记忆辅助工具,如记忆卡片、单词棋盘等。
可以将每个实词写在一张卡片上,并在背面写下相应的解释和例句。
通过不断翻阅这些卡片,学生可以加深对实词的记忆,并提高对实词的运用能力。
通过以上简单策略,学生可以更好地解释、整理和记忆古文中的实词。
实词是古文理解的基础,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对实词的掌握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文。
希望本文提供的方法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张丽丽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够完成课文的准确朗读,又能理解词语,而后获得正向迁移,直至积累运用词语,这是作为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低年级词语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读准字音,了解意思的层面,而是要深入探究,让学生内化文字,提升运用,达到既能理解词语,又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词语,实现词语积累和运用同步,人心入理人情入境。
现以几位老师的《画家和牧童》的阅读教学课堂片断为例,试从词语渗透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拼读复现,字词理解入境入理在小学识记教学中,最常用的生字教学手法是复现,通过多次反复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加深印象,形成记忆。
《画家和牧童》一文中的词语难度适宜,但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记忆,除了复现之外,还可以剖析字词,让学生获得入境人心的感受,从而深刻记忆生字词。
在教学生字时,老师先让学生说出自己读课文时遇到的难读字词,然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有的学生认为“拱手”难读,于是教师抓住契机,领着大家仔细拼读并理解。
师:拱手是一个动作,古人在对别人表示尊敬的时候,都会这样做。
大家和我一起边读边做动作。
生:(齐读)拱手。
师:文中不好读的词语大家一起来拼读字音吧,遇到不好读的,把拼音标在它的上面,这样就不会读错了。
(生标拼音后自由读)在教学中,教者尝试了联系生活经验,通过亲自示范做拱手的动作,既能够让学生理解意思,又能够体会古代使用拱手这一词语的特定意义,让学生在直观体会中学会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读文和交流,学生对词语有了初步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把生词放到句子中,拼读复现,让学生对词语有入境入理的感受。
二、调动生活体验,内化文字入情入心低年级词语教学,不但要直观形象,而且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根据学生的生活感受,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和体会,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将文字内化于心,人情人心地运用文字。
为此,有位教师是这样来指导学生:在帮助学生理解“著名”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找出相近的意思来深化理解词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使用这种方法,学会自学词语,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