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第四框 自觉服务社会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初二道德与法治(人教版)知识点汇总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 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1)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3)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如果把每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3.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的原因:(1)通过父母的抚养,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4.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的行为有利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5.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1)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3)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6.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1)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已的过程。
(2)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1. 网络的特点:(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空间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3)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2. 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体现:(1)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3)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3. 网络交往的负面影响:(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志愿者需具备五大条件/四大特征/五种境界什么人做什么事才算真正的志愿者?捐款捐物能算志愿者吗?儿童能不能做志愿者?“志愿者”已经有了能够完整诠释的概念。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崔波介绍说,“志愿者”的概念可以从5个方面界定:1、是自愿。
即主观自觉选择,没有强制性。
2、是不图物质报酬。
即动机上不追求物质报酬,但不否定开展志愿服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
3、是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
即服务的内容应是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和困难群体的利益,不是社会非困难群体的小团体利益;同时属于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能够通过正常的市场交换获得的服务(困难群体除外),一般不能作为志愿者服务的内容。
4、是奉献自己的力所能及。
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智力、经验的人是志愿者外,出于自愿的献血、捐献骨髓、捐款捐物的人,也是志愿者。
5、是非本职职责范围内。
比如自来水公司修理水管的职工,如果他正在值班、正在岗位上,为用户提供了优质的修理水管服务,那是本职工作,不是志愿服务;如果他不在值班、不在岗位上,是利用业余时间自愿且不取报酬地为他人提供了修理水管的服务,那他就是志愿者了。
崔波解释说,从上述五个方面界定志愿者,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很多思路。
比如针对“自愿”来说,少年儿童就不能做志愿者,因为他们还不具备自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再比如志愿服务的对象、服务的内容也应按此理进一步理清,以使青年志愿者行动更加健康。
“志愿者”(英语 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是指不受私人得益的驱使、不受法律强制,是基于某种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才能及精神,而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或人群。
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
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
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1.参与社会生活的意义?(P4)(1)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3)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P4-P5)(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社会关系分为哪几种不同的类型?(P5)(1)血缘关系(2)地缘关系(3)业缘关系第一课第二框在社会中成长1.人为什么不能离开社会(P7)(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2.社会化的含义?(P7)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3.亲社会行为的含义?(P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4.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P8)(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3)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亲社会行为的表现?(P8)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6.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P8)(1)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3)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第一框网络改变世界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表现?/网络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P10-P12)(1)网络让我们生活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快捷。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复习资料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置身社会生活的意义:①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③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社会关系从建立的基础可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会判断3、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4、为什么说我们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我们的成长与社会有什么关系?〔1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原因、意义〔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1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了解、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亲社会的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
〔3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做法:〔1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2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3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1、网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有哪些?〔网络怎样丰富日常生活?〔1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2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空间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2021年九年级思想品德第1课第4框《自觉服务社会》讲学稿苏教版班级:姓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懂得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忠于职守②理解乐于奉献的道理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能够分清公民的责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且要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③能够自己制定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计划,并能积极主动完成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责任意识,明确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②知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1.明确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2.要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教学方法和手段】讲授、案例分析、社会调查、指导设计社会公益性活动计划方案实用文档【知识整理】1.我们如何自觉服务社会?本义务;其次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为他人、集体献一份爱心,为社会多做一点贡献。
2.正确认识责任任。
不允许将个人、家庭利益置与国家和社会之上。
也不提倡忽视个人利益和家庭利益。
3.为什么要乐于奉献(1)作为社会成员,每个人都曾从他人和社会中获得过帮助,也应该以合适的方式积极回报他人和社会。
(2)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美好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创造。
4.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1)积极参加义务劳动,照顾老人和儿童,自愿清理社区卫生死角等;(2)每个人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为他人、集体和社会做一点贡献,造福社会,造福人民。
(3)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的向有关部门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板书设计】实用文档一.忠于职守1.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2.最重要的责任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3.承担责任需要行动二.乐于奉献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2.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随堂练习】1.xx年奥运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已经开始,北京很多的大学生加入到这一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北京奥运。
第一课做自己的主人正确认识从众和好奇心理从众——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行为的社会心理现象。
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从众的影响:从众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影响。
从众的利是: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等。
从众的弊是:可能抹杀人的个性和创造性,使人放弃独立思考的习惯,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变的无主见。
好奇心——是人们面临新奇刺激情况时,产生惊奇而要探明现状与原因的一种倾向。
青少年的好奇心是非常可贵的。
如何正确认识好奇心理?“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
”好奇是求知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
科学的发明和创造很大程度上起因于发明创造者好奇的个性。
许多中学生因好奇而不断探究,善于观察,开动脑筋,勇于创新,成了小小发明家。
中学生应当保持和珍惜好奇心,但好奇要把握好方向,要有利于自己身心的健康成长,如果不注意,有时也可能带来不利影响。
培养和把握好奇心我们要:全面客观的认识,一方面,好奇心是求知的萌芽是创造的起点,中学生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好奇心,但另一方面,好奇心如果指向错误,也容易使人误入歧途,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方向,使它在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学会主宰自己青少年如何学会主宰自己?1、学会主宰自己青少年必须善于分辨是非,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学会主宰自己青少年还必须提高和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3、学会主宰自己青少年要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方法:自警法自我暗示法榜样法等第三课学会独立飞翔1 劳动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在从袁转变到人的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劳动,使人类生存了下来并开始了最初的生活。
二、劳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社会发展的纤绳,是时代进步的阶梯。
劳动创造了财富,劳动创造了辉煌,劳动创造了世界。
三、劳动创造者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知识清单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一节我与社会1.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
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第二节在社会中成长4.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关系怎样?①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②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帮助和精神滋养。
5.人的社会化有何意义?在社会化过程中,我们是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6.亲社会行为的含义: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行为。
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系社会发展等。
7.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①青少年出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亲社会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合格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第一节网络改变世界9.网络的积极影响(利)?①网络丰富日常生活②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心传递好交流变得方便迅捷③网络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1、如何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①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②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青少年要怎样养成亲社会行为?①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②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③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3、社会行为的意义?①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亲社会的行为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②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4网络丰富日常生活的表现有哪些?积极影响?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速;②、网络改变了我们的通信方式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
5网络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有哪些?①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互联网大大促进了人才、资金、技术、物资的流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的新工具、经济贸易的新途径。
②网络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进步。
对保障公民的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网络为文化传播和科技创新搭建新平台。
6网络的弊端有哪些?消极影响?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②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7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怎样合理利用网络?①我们要提高媒介素养,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②我们要注意浏览、寻找与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不应该在无关信息面前停留,不应该在无聊信息上浪费精力,更不可沉溺于网络,要学会“信息节食”。
③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④恪守道德、遵守法律⑤传播网络正能量。
第1课第4框自觉服务社会一.教学目标:1、懂得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道理2、通过学习,能够分清公民的责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且要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3、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4、知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1、明确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
2、要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三.学习与交流四.典型例题某校九年级学生,尽管学习比较紧张,但是他们还是利用节假日,在街上擦洗栏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据此回答第1—2题1.参加公益活动是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行为。
下列不属于服务社会的活动是()A.参加义务植树 B.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C.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 D.无偿资助艾滋病孤儿2.你对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的正确态度是()A.作为市民,我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B.青少年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牺牲学业是值得的C.社会的管理靠国家,而不是靠普通老百姓D.擦洗栏杆是环卫工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五.达标检测1.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
”朴实的话语表明他①只讲奉献,不讲索取②具有强烈的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责任感③言行不一致,缺乏责任感④忠于职守,乐于奉献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2.有位老人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这说明了这位老人( )①热心公益事业②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③爱出风头,爱自我表现④非常富有,“给”点无所谓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3.下列没有体现“忠于职守”观点的是()A.李某身为教师,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B.适龄青年王某在服兵役还是孝敬父母这一两难中,最终选择服侍母亲、照顾家庭C.邓平寿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用生命铸就了“忠诚”D.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自觉服务社会教学内容:自觉服务社会教学目标:一、了解个人责任,学会忠于职守,明白奉献社会、关注他人的途径及意义,注重培育社会活动能力二、知道作为社会成员、国家公民,咱们需要以实际行动,负起自己的责任,履行应尽义务。
3、明白生存与进展离不开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应当乐于奉献教学重点:感受社会生活的进展转变,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近社会行为教学重点:感受社会生活的进展转变,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近社会行为教学进程设计导入新课:【案例】丁杰,19岁,初中文化,供职于网络彩票公司,负责统计公司客户的中奖信息,并把中奖的钱打到客户的账号中去。
偶然的机缘,丁杰发觉公司财务管理漏洞,将客户的中奖信息改成自己的户名和账号,侵占他人中奖奖金19万元。
丁杰在同意记者采访时表示,他承认自己的行为给公司和客户造成了损失,可是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试探问题:★丁杰理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你感觉丁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了吗?★你理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人生价值的内涵。
人生价值评价的大体尺度,是劳动和通过劳动对他人和社会所做出的奉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人生价值=对他人和社会所作出的奉献。
对他人和社会作出奉献,也就要求咱们自觉服务社会。
【探究】盱眙县第三中学共有教职员工200多人,他们奋战在不同的工作职位上。
他们是如何服务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师:;后勤人员:;学生探讨得出:从事某种职业,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感悟】从事某种职业,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作为一个教师,应该承担的职责:;作为一个军人,应该承担的职责:;作为一个公事员,应该承担的职责:。
作为国家的公民,应该承担以下职责。
酷爱中国共产党、酷爱祖国;自觉保护国家统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现人生价值,亲近社会、服务社会,第一必需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大体义务。
【探究】阅读讲义P13第一段小字材料。
第四框自觉服务社会教学课题第一课成长在社会(第四框)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①懂得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忠于职守;②理解乐于奉献的道理。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习,能够分清公民的责任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而且要用实际行动来承担责任;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积极参加义务劳动,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③能够自己制定为社会做贡献的活动计划,并能积极主动完成计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学习,能够形成责任意识,明确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是第一位的;②知道亲近社会、服务社会,不仅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爱心和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1.明确公民的最重要的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2.要能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案例分析、指导设计社会公益性活动计划方案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复习提问)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时事政治?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亲近社会?过渡:人生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的命运、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青少年只有胸怀祖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才能服务社会,有所作为。
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
对于我们广大青少年来说,如何去自觉服务社会呢?请大家浏览今天的课文,看看我们要自觉服务社会应该怎么做呀?二、新授:(一)忠于职守1.公民应该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个别学生回答学生看书回答:一要忠于职守,二要乐于奉献巩固旧知识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适当解释过渡:对了,服兵役和照顾家庭,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职责,但是我们知道,我们所承担的职责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分。
那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呢?2.我们最重要的责任是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对了,你看“国家”这个词,国在前,家在后,没有了国,那还有家。
九年级思想品德校本练习四
自觉服务社会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等第________
一、填空
1.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息息相关。
2.自觉服务社会是的重要表现。
3.亲近社会、服务社会,首先必须自觉履行,自觉履行
;还要乐于为社会、为他人奉献和。
4.承担的责任,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最重要的责任是和。
二、单选
某校九年级学生,尽管学习比较紧张,但是他们还是利用节假日,在街上擦洗栏杆,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据此回答第1—2题
5.参加公益活动是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行为。
下列不属于服务社会的活动是()
A.参加义务植树 B.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
C.向居民宣传防火知识 D.无偿资助艾滋病孤儿
6.你对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的正确态度是()
A.作为市民,我们在搞好学习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关爱社会、服务社会的责任
B.青少年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而牺牲学业是值得的
C.社会的管理靠国家,而不是靠普通老百姓
D.擦洗栏杆是环卫工人的事,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7.全国劳动模范徐虎曾说,“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辛苦我一个,方便千万家。
”朴实的话语表明他()
①只讲奉献,不讲索取②具有强烈的亲近社会、服务社会责任感
③言行不一致,缺乏责任感④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③④
8.有位老人说:“‘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这说明了这位老人( )
①热心公益事业②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③爱出风头,爱自我表现④非常富有,“给”点无所谓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
9.下列没有体现“忠于职守”观点的是()
A.李某身为教师,一心一意扑在教育事业上
B.适龄青年王某在服兵役还是孝敬父母这一两难中,最终选择服侍母亲、照顾家庭
C.邓平寿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最后累倒在工作岗位上,用生命铸就了“忠诚”
D.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三、简要分析题
10.材料一:2006年4月6日,据《天津时报》报道:李瑞环同志10年拿出个人资产53.3万元,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资助了148名贫困大学生。
今年,李瑞环又捐出一笔稿费,委托天津市教委在今后3年内每年资助100名贫困大学生。
报道称李瑞环还立下遗嘱,称
他逝世以后资产统统用于资助贫困学生。
材料二:我每天都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爱因斯坦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两位伟人的言行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一、略
二、5.B 6.A 7.C 8.D 9.B
三、
10.(1)说明了李瑞环和爱因斯坦这两位伟人具有胸怀天下、承担责任、服务社会的品质。
(2)启示:①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胸怀天下,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②我们应时刻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人民、无私奉献;③我们应热心公益,尽力帮助他人,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④我们应肩负起铸造民族辉煌的重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