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机械设计教学大纲
- 格式:pdf
- 大小:126.08 KB
- 文档页数:9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Course Design of Machine Design【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学分数】【适用专业】【学时数】【编写日期】一、教学目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次较全面的工程师能力训练,在实现学生总体培养目标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
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
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阅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进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绘图的训练。
二、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是:1.能从机器功能要求出发,制订或分析设计方案,合理地选择电动机、传动机构和零件。
2.能按机器的工作状况分析和计算作用在零件上的载荷,合理选择零件材料,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和确定零件主要参数及尺寸。
3.能考虑制造工艺、安装与调整、使用与维护、经济和安全等问题,对机器和零件进行结构设计。
4.图面符合制图标准,尺寸及公差标注正确,技术要求完整合理。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求初步掌握计算机进行设计计算和计算机绘制装配图零件图的能力。
三、内容安排1.主要内容课程设计题目常以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为主,也可选做其他设计题目,其工作量相当于二级齿轮减速器或单级蜗杆减速器。
每个学生应完成:部件装配草图1张A0图纸、部件正式装配图1张A0图纸,零件工作图2张A2或A3图纸,通常为轴、齿轮(或蜗轮)零件工作图,设计说明书一份,说明书应包括:确定传动装置总体方案,选定电动机,传动装置运动学动力学计算,传动零件计算,轴、轴承、键联接的校核计算,联轴器选择等内容。
若采用计算机绘图,其部件正式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可用计算机绘制。
设计题目可仅给机器所需实现的功能,由学生自订传动方案设计;亦可给定传动方案,由学生分析后进行设计。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Mechanic Design学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58 实验/实践学时:6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机械设计》是车辆工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共64学时,其中讲课58学时,实验6学时,4学分,考试课。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联系生产实际和机器的具体工作条件去设计合用的零(部)件及简单的装置机械,以便为顺利的过度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具有设计一般机械的能力;2.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3.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4.掌握典型机械零件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5.对机械设计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工程图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金工实习、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四、主要参考教材[1] 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8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2] 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 王成焘主编.现代机械设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4] 黄纯颖主编.机械创新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五、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机械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学习方法。
设计的内含与程序。
机械设计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二)机械总论主要内容:机器的组成。
设计机器的一般程序。
对机器的主要要求。
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
设计机械零件时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机械零件的设计准则:强度;刚度;寿命;振动稳定性;可靠性等。
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机械零件设计的一般步骤。
机械零件的材料及其选用原则。
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介绍机械设计是一门将工程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它涵盖了机械结构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工艺、机电一体化等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机械设计相关知识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设计和制造机械产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理解机械零件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 熟悉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性能要求。
- 学习机械工艺和加工工艺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技能目标- 能够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和绘图。
- 掌握机械产品装配的过程与步骤。
- 熟悉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
- 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1.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 机械设计的流程和方法。
- 机械零件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方法。
2. 机械零件设计与材料力学- 机械零件的结构和功能要求。
- 机械零件的材料选择和力学性能要求。
- 机械零件的设计和计算方法。
3. 机械工艺与加工工艺- 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和工艺流程。
- 机械工艺中的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机械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质量控制。
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模拟- 机械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 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零件的三维建模和装配。
- 利用计算机进行机械零件的力学性能模拟。
1. 理论教学- 通过课堂授课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组织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讨论和研究,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机械零件的设计和绘图实践,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 进行机械产品装配和加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 引导学生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实践。
3. 课外拓展- 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和企业,了解实际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
-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机械设计相关竞赛和项目,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五、考核方式1. 课堂表现- 学生的出勤情况和课堂参与度。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机械设计课程涉及到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将掌握机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培养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以下是《机械设计》的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1.课程名称:机械设计2.课程代码:MECHDES3.学分:3学分4.先修课程: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原理二、教学目标:1.理论目标:a.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b.理解机械设计中的力学、材料、热学等基础知识;c.学习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
2.实践目标:a.培养机械设计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b.学习并掌握机械加工、装配和测试的基本技能;c.能够独立完成一个小型机械设备的设计与制造。
三、教学内容:1.机械设计基础知识:a.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步骤;b.机械设计中的力学、材料和热学基础知识;c.机械元件的分类和功能。
2.机械设计相关软件的应用:a. AutoCAD的基本使用方法;b. SolidWorks的基本使用方法。
3.机械设计案例分析与实践:a.学习并分析实际机械设备的设计案例;b.设计一个小型机械设备的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c.进行机械设计的计算和仿真;d.利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的绘制和装配;e.完成机械设备的加工、装配和测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讲解相关理论知识。
2.实验实践:进行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计算和仿真: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机械设计的计算和仿真分析。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机械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其具备独立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涵盖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工程应用和创新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机械设计的核心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工具软件和技术;3.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5.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知识1.1 机械设计的定义与分类1.2 机械零件和装配图的表示方法1.3 机械设计的材料选择和强度计算2. 机械设计软件及工具的使用2.1 AutoCAD的基本操作与绘图2.2 SolidWorks的三维建模和装配设计2.3 ANSYS的力学仿真分析和优化设计3. 机械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3.1 机械设计项目的实施流程与管理3.2 实际案例的分析与评估3.3 设计方案的优化与改进4. 机械创新与设计竞赛4.1 创新思维与创业机会4.2 机械设计竞赛的组织与参与4.3 设计作品的展示与评选四、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2. 小组合作和团队项目,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3. 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 课堂互动和讨论,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5. 设计竞赛和展示,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
五、教学评估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实践操作、设计作业等;2. 期中考试(占比30%):考查学生对机械设计理论的掌握程度;3. 期末大作业(占比40%):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机械设计项目并进行设计、分析和展示。
六、参考教材1. 《机械设计基础》- 赵文华2. 《机械设计软件实例教程》- 李华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按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2周:机械设计基础知识第3-5周:机械设计软件及工具的使用第6-9周:机械设计实践与案例分析第10-12周:机械创新与设计竞赛第13-15周:期末作业设计和展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逐步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基础课,它是解决一般工作条件下的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工作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专业技术的继续学习打好基础,为将来科学使用维护机械设备提供必要的知识技能储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理解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设计准则与设计方法,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2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本课程学习对象、内容,掌握机械、机器、机构及零件、构件、部件的概念,具有系统概括知识的能力、学会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机械、机器、机构、零件、构件、部件的概念第一章运动简图及自由度……8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运动副的概念和类型及表示方法,机构简图的绘制方法,掌握自由度的概念和运动副对自由度的限制,明确机构具有确定相对运动的条件,掌握简单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学会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会判定机构运动是否确定。
教学重点:自由度的概念和运动副对自由度的限制,简单机构自由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机构运动的判断第一节运动副及其分类一、平面运动副二、运动副的概念;自由度和约束条件;运动副的分类第二节平面机构运动简图一、平面机构的运动简图二、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目的;平面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第三节平面机头的自由度计算一、平面机构的自由度二、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第二章平面连杆机构……8 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能分析连杆机构的工作特性,会分析压力角、传动角的物理意义。
熟悉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及应用,掌握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存在的条件,掌握机构压力角、传动角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掌握急回特性、死点位置的特性和应用。
教学重点:铰链四杆机构有曲柄存在的条件,机构压力角、传动角的概念及物理意义,急回特性、死点位置的特性和应用。
重庆大学《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机械设计(Machine Design)课程代码:11006430课程负责人:杨运民二、学时与学分60学时,3学分三、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车辆工程四、课程教材龙振宇主编,机械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8月五、参考教材1.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七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邱宣怀主编,机械设计(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余俊等主编,机械设计(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六、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在机械类各专业培养计划中,它是核心课程。
在学校“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机械设计课程构建的是一个机械设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培养创新思维,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设计构思、设计技能和创新设计的基本训练。
机械设计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验及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的具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了解现代机械设计方法及国家当前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
2.使学生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方法和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突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般机械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及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图册及网络资源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使学生掌握典型机械零件、装置的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通过工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能力。
5.使学生了解机械工程学科及机械设计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1.教学基本内容机械设计总论:机械设计的一般程序,机械系统总体方案设计,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标准化等。
《机械设计》教学大纲(新)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 课程代码:MECH101- 学分:3- 先修课程:工程力学、材料力学- 教学时长:48学时(2学分)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掌握机械设计的常用方法和工具- 能够进行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计算- 具备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分析和创新能力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的定义和重要性- 机械设计中的安全和可靠性考虑2. 材料选择和性能评估- 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评估方法3. 零部件设计- 零部件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零部件的尺寸和形状设计4. 摩擦、磨损和润滑- 摩擦和磨损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润滑剂的选择和应用5. 传动系统设计- 齿轮传动和带传动的设计原理- 传动系统的计算和优化方法6. 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结构的受力分析和优化7. 创新设计- 创新设计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和评估教学方法- 理论授课:讲授机械设计基础知识和原理- 实践操作:进行机械设计案例分析和计算实践-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机械设计问题- 课程项目:要求学生完成机械零部件设计项目教材- 主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三版),作者:李明- 参考书:《机械设计手册》(第六版),作者:王刚评价方式- 平时成绩: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比30%)-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考核(占比30%)- 期末项目:机械零部件设计项目评估(占比40%)其他注意事项-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基础-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和课程项目。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的重要的实践性设计教学环节,是一次较全面的设计综合训练。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承接机械原理课程设计,在机构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结构与性能设计,学生通过掌握简单通用机械设计,奠定机械工程设计的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树立工程设计的观点,综合运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课程及其它先修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本课程目标分为理论设计和零部件性能及结构设计两部分。
1)理论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安排A.熟练应用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原理与方法,独立完成通用零部件性能设计(对应毕业要求:2-③、3-①、3-②);B.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训练学生利用标准、规范、手册等技术资料进行分析和计算能力(对应毕业要求:2-③、3-①、3-②、3-④);2)整机设计及结构设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安排A.培养学生机械装置总体设计能力,独立完成简单机械的总体方案设计(对应毕业要求:2-③、3-①、3-②、3-③、3-④);B.培养学生零部件结构设计能力(对应毕业要求:2-③、3-①、3-③、3-④);C.工程装配图和零件工作图设计与表达能力(对应毕业要求:3-③、3-④);D.通过答辩提高学生沟通与表达能力(对应毕业要求:10-①)。
三、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采用集中与分散组合的教学模式,部分设计内容融入平时的课程作业。
四、其它教学环节无。
五、授课说明1.课程代码:10501616802.开课学期:夏季3.授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4.适用专业:机械类各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5.先修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6.学时:3周六、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1.大作业:100分七、教材和参考书1.使用教材:巩云鹏主编.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科学出版社,20122.主要参考书1)王德伦、马雅丽主编. 机械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2)濮良、贵纪名刚主编. 机械设计.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机械设计手册(任何出版社均可)4)机械设计相关标准。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等。
◆本课程的课时分配情况◆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研究一般工作条件和常用参数范围内的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基本设计理论和设计计算方法,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及典型性特点。
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1、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通用机械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特点、选用及设计计算方法。
2、具有运用基础理论解决机械零件设计问题的能力。
3、初步具有分析机械零件失效的原因和提出改进措施的能力。
4、具有运用手册、标准、规范和查阅有关技术设计资料的能力。
5、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
◆本课程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机械设计概论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能够:1、了解机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机械的组成及功能结构,《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2、了解机械设计的有关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的一般步骤。
3、了解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机械零件的工作能力,计算准则和安全系数等概念。
4、了解机械零件的强度及计算方法。
二、课程内容1、机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机械的组成及功能结构。
3、《机械设计》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4、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机械设计的主要内容;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求及一般步骤。
5、机械零件的失效形式和工作能力计算准则。
6、机械设计中的强度问题:载荷及应力、静应力作用下的强度问题、变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强度问题及接触应力。
7、机械零件的材料和结构工艺性。
8、机械零件设计中的标准化。
第二章摩擦、磨损及润滑概述一、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各类摩擦的机理、物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初步了解磨损的一般规律及各种磨损机理、物理特性和影响因素;了解润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