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口腔助理医师辅导:牙体预备生物机械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0.45 KB
- 文档页数:1
单元
细目
要点
一、牙体解剖
1.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1)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2)牙位记录及牙的萌出(3)牙体解剖的应用术语及解剖标志2.牙体外形及生理意义
(1)恒牙的外形(2)乳牙的外形(3)乳牙与恒牙的鉴别(4)牙体形态的生理意义
3.髓腔形态
(1)髓腔的解剖形态(2)髓腔的增龄性变化(3)恒牙髓腔解剖特点(4)乳牙髓腔的解剖特点
二、牙列、牙合及颌位
1.牙列
(1)牙列形态、牙排列特点和生理意义(2)(牙合)曲线
2. (牙合)
(1)(牙合)的发育阶段及影响因素(2)牙尖交错(牙合)机器特点(3)前伸(牙合)和侧方(牙合)的特点(4)(牙合)的匪类及临床意义
3.颌位
(1)牙尖交错位(2)正中关系与后退接触位(3)下颌姿势位
三、口腔功能
1.咀嚼功能
(1)咀嚼效率及其相关因素(2)咀嚼运动的生物力(3)咀嚼与牙的磨耗
2.唾液的功能
(1)唾液的性质与成分(2)唾液的作用
四、运动系统、脉管及神经解剖
1.骨及关节
(1)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及意义(2)下颌骨的解剖特点及意义(3)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及结构特点
2.咀嚼肌
咀嚼肌的名称、起止点及功能
3.脉管
(1)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名称(2)上、下颌牙齿的血供(3)翼静脉丛的交通
4.神经
(1)三叉神经的分支及分布(2)面神经的分支及分布
五、口腔颌面颈部局部解剖
1.口腔局部解剖
(1)口腔境界及表面标志(2)唇、腭、舌的解剖特点(3)舌下区的主要内容2.颌面部局部解剖
(1)颌面部表面标志(2)腮腺咬肌区的境界及层次特点
3.颈部局部解剖
(1)颈筋膜的层次结构(2)颌下三角的境界及解剖结构特点。
生物导向牙体预备技术课程内容生物导向牙体预备技术是一门涉及牙体预备及修复的技术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使用生物导向的方法和材料进行牙体预备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正确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牙体修复。
本文将介绍该课程的内容,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一、课程目标1.培养学生对牙体预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2.培养学生使用生物导向方法和材料进行牙体预备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牙体预备技术的科学性和临床实用性的认识和应用。
二、教学内容1.牙体预备的基本原理和术语的介绍2.生物导向方法和材料的介绍及应用3.牙体预备的步骤和技术要点的讲解4.牙体预备后的修复方法和技术的介绍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介绍牙体预备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生物导向方法和材料的应用。
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和模拟临床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临床技巧。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四、评估方式1.考试评估: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牙体预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
2.实验评估:根据实验操作的情况和结果,评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案例分析评估:通过分析和讨论病例,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课程重点:1.牙体预备的基本原理和术语:学生需要了解牙体预备的原理和术语,如牙本质、龈沟、龈口等。
这些基础知识是进行后续技术操作的基础。
2.生物导向方法和材料:学生需要掌握生物导向方法和材料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生物导向方法包括采用微创技术和材料,减少无效组织去除,保护牙体组织的创面,提高修复的成功率。
3.牙体预备的步骤和技术要点:学生需要熟悉牙体预备的步骤和技术要点,如正确的牙体预备顺序、正确的牙体预备角度等。
这些技术要点对于保护牙体组织的创面,保证修复的质量和成功率至关重要。
4.牙体预备后的修复方法和技术: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牙体预备后的修复方法和技术,如传统修复方法和生物导向修复方法。
牙体预备生物机械原理
牙体预备:泛指为恢复,改建和重建缺损,缺失人牙的解剖外形及生理功能,通过牙科器械对患牙或者邻牙进行外形的修整,以满足修复体的固位,支持,外形,美观及功能需要的技术操作。
牙体及牙周组织功能结构特点:
牙釉质:无机成分高,有机成分低,釉柱的排列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牙本质的结构特点,有机成分高,对物理化学刺激易损害
牙骨质和牙周:生物学改建的特点,结构特点
牙髓的低顺应性
牙体及牙周的生物力学特点及运用:
A.牙釉质采用高速调磨
B.牙本质采用低速调磨
C.牙髓保护措施:水降温,间断磨除,局麻药物的运用,特殊保护涂料
D.牙龈牙周的保护,相关器械和选择,特殊牙体预备。
口腔正畸学第五章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正畸治疗是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作用于牙齿和颌骨,改变其位置和形态,从而达到矫正牙齿不正和颌面畸形的目的。
在正畸治疗中,生物机械原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牙齿的运动、应力-应变关系以及牙槽骨的改建等方面,详细介绍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
第一,牙齿的运动正畸治疗中,牙齿的运动可以分为平移、倾斜和旋转三种类型。
在施加外力时,牙齿首先会经历垂直骨破坏区(PDL构成的骨破坏区),然后是水平骨破坏区(骨断裂区)和张力骨复位区。
在这个过程中,牙齿会受到牙周膜(PDL)的压力和拉应力,牙槽骨会发生相应的改建和破坏。
第二,应力-应变关系应力是指单位面积上的力,应变是指单位长度上的变形量。
牙齿和颌骨在正畸治疗中会受到外力的作用,产生相应的应力。
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用来描述牙齿和颌骨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响应。
根据胶原纤维的材料特性,应力和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弹性、塑性和破裂三个阶段。
第三,牙槽骨的改建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牙齿的运动会导致牙槽骨的改建和重塑。
当牙齿迁移时,旧牙槽骨会被破坏并吸收,同时新牙槽骨会在合适的位置重新形成。
牙槽骨的改建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力的大小、方向、施力时间以及骨细胞的活性。
在正畸治疗中,力的大小和方向需要仔细调节,以达到最佳的牙齿运动效果。
力的大小应该足够,但不能太大,以免对牙周膜和牙齿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力的方向应与牙齿所需要的运动方向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矫正效果。
此外,施力时间和频率也对正畸治疗的效果有重要影响。
适度的力量施加时间能够刺激牙骨改建,促进牙齿运动的稳定。
而过长或过短的施力时间都会对牙齿的运动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总结起来,正畸治疗的生物机械原理是通过施加适当的力量,改变牙齿和颌骨的位置和形态。
在该过程中,牙齿会经历不同的运动类型,牙周膜会受到应力和应变的影响,牙槽骨会发生改建和重塑。
因此,牙齿运动、应力-应变关系和牙槽骨改建是正畸治疗的基本原理,理解和应用这些生物机械原理对于正确进行正畸治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