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频现储户银行存款失踪案 获赔几率不高
- 格式:pptx
- 大小:104.26 KB
- 文档页数:35
多家银行存款“失踪” 内鬼非法运作是主因去年,有相关媒体曾经对银行在2014年至2015年6月这段时间发生的存款时间进行不完全统计,发现其中有18件存款“失踪”,涉及金额46亿元。
而对于国内大多数人而言,银行被认为是最安全放置钱财的地方。
缘何多家银行在存款丢失事件中沦陷?银率网理财分析师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指出,就去年新闻报道的几起存款丢失事件看,存款丢失的根源是资金被非法挪用,一个是储户资金被挪给企业使用,这里面牵涉出了资金掮客。
另一个是银行员工非法挪用储户资金,然后去投资。
“过去数年间,因为银行基层分支机构面临较大的存款考核压力,帮助银行揽存逐渐发展成为一项职业,从业者被成为‘资金掮客’。
”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闫自杰表示,一般情况下,资金掮客根据银行的资金缺口去找资金,然后拉来相应的资金,掮客拿到提成,储户拿到相对高的存款利息,银行完成了存款指标,皆大欢喜。
这本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本来银行的存款考核也是有绩效激励和营销费用的。
“之所以出现问题,是企业、银行员工、资金掮客三方勾结,通过伪造存款单据,表面上看是将储户资金存入银行,实际上是将相关资金直接给到企业使用。
”闫自杰说。
闫自杰指出,一旦储户提出取款,相关企业因为亏损或者现金流紧张等原因,无法及时补上相关资金和利息,就出现了所谓的存款丢失。
“银行员工挪用储户资金进行投资的情况和这个类似,多数也是通过伪造存款单据和信息,挪用储户资金,其本质也是没有将资金存入储户的存款介质(卡、折、存单)中,一旦投资失败,就会形成资金窟窿,最终东窗事发。
”闫自杰对法治周末记者说。
闫自杰表示,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存款丢失”问题的核心还是利益驱动下银行员工的非法行为。
“从银行角度来说,一方面是在内部流程上加强监管,减少相关漏洞,这一点其实银行也一直在努力改进,比如,前几年很常见的定期存折,现在多数银行已经不再开立新的定期存折账户,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定期存折为员工非法挪用储户资金留下了可操作空间。
【解密】银行存款是怎么“消失”的?钱还能回来吗?日前,又是一个200万存款不翼而飞被公开!银行到底怎么了,这个所谓的“最安全的地方”近年来却频繁出事!“我和我妈加起来大概有两百多万存在招商银行,现在却不翼而飞了,银行方面迟迟不给我们解决问题。
”王女士心急如焚,200多万血汗钱存在银行,说没就没了!据王女士介绍,和她有相同遭遇的共有5人,总计金额高达1500万。
而盗取她资金的正是招行的理财经理,不过在今年初已经自杀身亡,从而给维权雪上加霜,难于登天!与此同时,除了存款不翼而飞之外,母女两人通过招行该员工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也出现了问题。
王女士不明白,卡在身上,身份证也在身上,密码也只有自己知道,为什么该员工能对她的账户进行多次转账和取现,银行却浑然不知!对此事,招行该支行行长回应称招商银行是所有银行里制度最严格的,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该员工为王女士母女办理的每笔业务,都没有发现任何违规行为!把钱存进银行一直是我们心中最安全最有保障的资金保存方式,这下听说存银行也不安全了,真是心慌慌啊!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仔细盘点一下,你的存款到底是如何“飞走”的?首先,我们看看近两年都发生了哪些案件:2015年6月,储户780万存款被盗警方称想讨回必须销案;2015年6月,兴业银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约30亿元潜逃;2015年5月,中国银行支行100多名储户逾亿元巨额存款“失踪”;2015年1月,泸州老窖在工商银行支行的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2014年10月,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2014年初,杭州某城商行42位储户数百万元存款被“清零”。
案件总结:事件发生地:浙江、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广西等;案发银行:兴业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案发主体:个人储户、大型A股上市公司;案发数额:单笔“失踪”的企业存款最高达3.5亿元;银行回应:临时工,实习生,银行无责任,离职员工;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你的存款是如何消失的?方法一,犯罪团伙+银行内鬼犯罪团伙先重金收买银行工作人员,储户在柜台办理存款时,银行内鬼会直接把钱转到其他账户,或是获取储户的(包括印鉴、密码等信息等)存储信息转走、取出存款。
邮储银行丢失重空案例
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专栏作家余丰慧认为,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一观点值得关注。
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近年来,湖南、浙江、河南、安徽等地多家银行频频发生类似的存款失踪”案件。
最近,在浙江等地储户存款不翼而飞事件密集爆发,全国其他地方此类事件也频频出现。
已经给一些储户造成经济损失,储户在银行特别是一些国有银行的存款竟然“失踪’,一向被认为非常安全的银行存款为何竟然面临这样不可思议的血本无归风险呢?
然而,从深处追究,似乎储户、银行、监管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银行人员和外部资金掮客们相互勾结已经涉嫌刑事犯罪。
这类客户存款的一般操作手法是,一些不符合银行贷款资质的企业需要资金银行信贷员让第三方中介用高额贴息为诱饵招揽储户,买通柜台工作人员把储户存款存进银行后转账到企业账户上,三方利润分成。
一旦企业还不出钱来,储户的钱就没了。
存款失踪案例最近,我国某地发生了一起存款失踪案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了解,一名居民在银行存款后,却发现账户中的大部分资金不翼而飞,银行也无法提供合理解释。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银行安全和监管制度的质疑,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对金融安全的重视和保护。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存款失踪的可能原因。
一方面,银行内部管理不善可能导致资金的流失。
例如,银行工作人员的不当操作、管理漏洞或者内部欺诈行为都有可能导致客户存款的失踪。
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可能对存款安全构成威胁,比如黑客攻击、网络诈骗等手段可能导致客户账户资金被盗。
因此,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外部威胁的防范。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存款失踪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对于个人而言,存款失踪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影响日常生活和投资计划。
对于社会而言,存款失踪可能引发公众对金融安全的担忧,影响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因此,银行和监管部门需要及时公开案件处理情况,恢复公众信心,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最后,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存款失踪事件的发生。
银行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控机制,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此外,公众也需要提高金融安全意识,谨慎选择金融产品和服务,避免成为金融诈骗的受害者。
综上所述,存款失踪案例的发生提醒我们金融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银行、监管部门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努力,加强金融安全的防范和保护,共同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希望通过这起案例的处理,可以加强对金融安全的重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莫贪高息,小心你的存款也没了作者:来源:《新传奇》2015年第25期近日,河北、浙江、广东等地发生多起储户银行存款“失踪”案件,涉案最高金额达到数亿元。
据调查,当前我国银行业或多或少存在违规“贴息贷款”行为,一些基层银行网点对这一行为默许、纵容,致使不少储户存款被“忽悠”轉走,造成了巨额损失。
储户存款频频失踪5月15日,河北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表示,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下称建南支行)的存款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事实上,这样的事件并非“孤案”。
今年五一刚过,位于杭州市延安路的中国银行杭州市庆春支行一名前银行员工陆某假冒银行网点工作人员,以高息为诱饵,骗走100多名储户超过亿元巨额存款。
调查发现,在广东、湖南、四川等地,储户银行存款“失踪”事件近年来也频频发生。
违规“贴息存款”乱象丛生据调查,存款“失踪”多因储户遭遇销售误导或蓄意诈骗,以违规的所谓“贴息储蓄”、“贴息存款”形式为主。
专家朱晓哲介绍,“贴息”即相对于银行原有的存款利息而言,是指在银行给予的利息所得之外,向储户提供额外的利息部分。
这一现象是从民间借贷行为中发展起来的。
“贴息存款的隐患在于,嫌疑人用额外利息诱骗受害人存钱。
得手后要么直接卷走存款,要么将资金转给急需用钱的企业,即绕过银行信贷程序,用于风险较高的民间高利贷。
”朱晓哲说。
首先,“贴息存款”多得到银行内部人员配合,作案手法较为隐蔽。
杭州市联合银行法务部相关负责人章小的认为,随着利率市场化,储户日渐热衷“货比三家”,选择利率更高的银行进行选择性存款。
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特殊身份,给受害人营造了一个在银行存款的安全假象。
杭州市公安局负责侦办“贴息存款”案件民警认为,贴息原本只是银行为拉拢储户进行的一种暗箱操作行为,不法分子以此为诱饵,并将个别银行工作人员拉下水,利用公众对银行的信任,使这种金融犯罪的风险迅速提高。
相关法律有待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涉事银行存在人工核实、票证系统等漏洞,甚至在“拉存款”的考核压力下,因“有助于满足考核要求”而默许、纵容违规“贴息存款”的行为。
银行BANK 理财Money 46编辑|白利倩 E-mail | 1039879334@把钱存在银行,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也被认为是最安全的地方。
作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住户存款是主要的资产形式。
据悉,截至2014年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
可近日接连在浙江、河南、安徽、湖南等地屡屡发生的银行存款“飞走”的事件,让老百姓对心目中最安全的行业产生了怀疑和无奈。
他们不得不问:银行,我还能再信任你吗?还能再爱你吗?存款频频丢失,数额触目惊心据媒体报道,去年以来,个人及存款频频失踪银行还能信吗?没有短信提醒,没有电话告知,自己银行账户里的存款却不翼而飞。
单笔失踪的企业存款最高达3.5亿元,尚未追回的个人存款近5000万元。
这让许多市民开始焦虑:这是咋着了,我存在银行的钱还安全吗?以后,我们应该把钱放在哪儿?文/徐曼丽企业存在银行里的存款不断消失。
在浙江绍兴做汽车配件生意的韩国人朴先生,银行卡从来没有离过身,今年1月6日,他突然收到一条手机短信,晚上8点,卡上被刷走37万元。
后经查实,是山东的一台POS机转走的。
银行表示,有可能朴先生的银行卡信息和密码被盗取了,目前,警方正在调查。
1月10日,泸州老窖发布公告称,发现在工行南阳中州支行的3.5亿元存款出现异常。
2014年年底,浙江义乌的刘先生到宁波奉化的一家农业银行取款,突然发现一年前存在这里的250万元不见了,卡上只剩下4元钱。
银行方面表示,里面比较复杂,为了方便破案不能明说。
2014年年10月,泸州老窖在中国农业银行长沙迎新支行的1.5亿元存款失踪。
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业银行的储户张先生查询账户时发现,自己户头上的200余万元存款竟然只剩几元钱。
经杭州市西湖区警方查明,该案件共涉及多家商业银行的42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不翼而飞。
其实,存款在银行失踪的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2005年,湖南衡阳市民胡某将1500万元存入工行湖南衡阳市白沙洲支行,不久后却只剩下600元。
农业银行储户要哭了:250万元存款"不翼而飞"【紧急提醒!这些储户容易丢钱↓↓↓】①被盗账户,多为活期账户;②储户曾被承诺,高额利息!质问:央行曾经下发规定,10个工作日内转入转出20万以上的大额资金时,填制《可疑支付交易报告表》后进行报告。
那这些大额资金不翼而飞,银行系统为何没有异常报告呢?我们的钱,到底怎样才安全?浙江储户:存折还在250万元存款“不翼而飞”近段时间,浙江省多家银行都有储户发现自己存在银行里的钱不翼而飞了。
来自浙江金华义乌的刘先生,2013年把钱存到了宁波奉化的一家农业银行,可是前不久,他却发现整整250万元神秘失踪了。
钱到底去哪了呢?2013年,刘先生将250万元存款当时存进了中国农业银行宁波奉化城东支行,而上个月他来银行提取这笔钱的时候,却被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存折账户上的余额只有4元钱。
这份是刘先生当初拿到的农行存折,在补登过存取记录后,可以看到,2013年11月18号,的确有一笔250万元的存款进账,但是后面却看不到任何支出信息。
刘先生:我在2013年存了250万,在农业银行,现在再去取,一分钱都没有了,哪去了我不知道啊,银行也不跟我沟通,他们也讲不清楚钱哪里去了。
刘先生是浙江金华义乌人,这笔250万元的存款,为什么会存到距离义乌近200公里之外的宁波奉化呢?刘先生:这个是有人介绍过来的,这个很简单的,他们说你存到这里来,另外给你一个红包,给我是250万,一分利息,一年是25万,红包的钱就给我了,当场给我的,我存进去之后,当场给我的。
据刘先生介绍说,一年前,有人在义乌发消息,说是可以提供相当于存款额百分之十的利息回报,只要他们把钱存到农业银行宁波奉化城东支行,存款时,中间人并没有任何异常举动,全程由刘先生一个人完成,而且没有任何附加业务,只是要求刘先生把钱存进银行一年,唯一的要求就是存活期。
刘先生父亲:我们这个钱是存在你这个银行里的,现在你们银行说这个钱没有了,这个道理,跟我们讲讲清楚,为什么没有了。
企業儲戶巨額存款「失蹤」怎樣避免銀行的「人禍」作者:陳薜薇来源:《台商》2015年第10期儲戶銀行存款不翼而飛事件,挑戰了人們最基本的「安全神經」,引發廣大個人及企業儲戶擔憂,讓公眾對銀行的信心產生動搖,並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存款失蹤,銀行是否擔責?如何追回損失?如何避免「人禍」?「資金放在哪裡最安全?」「銀行啊!」10年前,這個問題不管問誰,答案想必都是脫口而出。
而如今,當「丟錢」、「資訊洩露」等不靠譜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在「銀行」的身上,你還會覺得錢放在銀行安全嗎?近來,一些個人和企業儲戶銀行存款不翼而飛事件,挑戰了人們最基本的「安全神經」,引發廣大企業儲戶擔憂,讓公眾對銀行的信心產生動搖,並引起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企業存款失蹤,銀行是否擔責?如何追回損失?如何避免「人禍」?巨額存款不翼而飛2015年6月,興業銀行北海分行高管卷款約30億元(人民幣,下同)潛逃在網路上引起熱議。
然而,這並非偶然發生的事件。
回顧過去10年,不僅是中小型的金融機構,即便在大型國有銀行,大額存款丟失事件也常有發生。
2015年5月,中國銀行杭州慶春支行100多名儲戶逾億元巨額存款「失蹤」;2015年1月,瀘州老窖發佈公告稱,在工商銀行河南南陽中州支行等處的3.5億元存款出現「異常」;2014年10月,上市酒企瀘州老窖在中國農業銀行長沙迎新支行的1.5億元存款失蹤;2014年初,浙江杭州某城市商業銀行42位儲戶發現自己的數百萬元存款僅剩少許,甚至被「清零」。
媒體梳理發現,從案發地區看,已有浙江、河南、湖南、四川、河北、廣西等地發生存款丟失案件;從案發主體看,涉及很多個人儲戶及一些大型A股上市公司;從案發數額看,單筆「失蹤」的企業存款最高達3.5億元。
人為之禍手段何出銀行業內人士及媒體普遍分析出四種人為之禍因:一、不法分子與銀行「內鬼」合夥冒領。
2014年2月14日,杭州聯合銀行古蕩支行一名儲戶存摺上的200萬元存款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人劃走。
2.5亿工行存款不翼而飞,银行不承担责任吗?作者:聂成涛律师金融维权专家又见银行存款不翼而飞的案件,之前有银行存款被无辜担保而承担偿还责任的案件,已经让人刮目相看了。
笔者作为一名专业维权人士,发表以下观点,以享读者。
一、新闻媒体报道“钱存到银行一定安全吗?”广西的段女士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
原来,她存入工商银行(601398.SH)广西分行衡阳支行的100万元存款竟“不翼而飞”了,存钱账户也被销户。
3月17日,段女士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表示,此次共计28人有同样遭遇,涉及金额2.53亿元,其中最多的一人涉及金额4000多万元。
3月18日凌晨,工行南宁分行在“广西工行宣传”微博公开回应了“工行2.5亿存款不翼而飞”的消息,称目前司法认定属员工个人犯罪行为,不属于职务侵占行为;受害人受非法高息引诱,通过非正规程序操作,导致资金损失。
对此,有律师在接受红星资本局采访时持有不同看法,“银行负有重要的责任,要对储户的损失负部分赔偿责任。
”最终,梁某某因犯盗窃罪、伪造金融票证罪、集资诈骗罪等数罪并罚,一审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罚金320万元。
时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罚金28万元。
至于工行在其中的责任,判决书表示,“梁某某原所属单位是否是退赔责任主体并不在本案审理范围之内,本院不予评判。
”二、到底是盗窃罪和职务侵占罪?两者有什么区别?一审法院南宁中院认为,梁建红因对外借款需支付利息、投资项目亏损等原因产生了制作假存单替换储户真实存单,以代办取款方式将储户存单中的存款取出供自己使用的想法,可见其主观上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故意明显。
梁建红、时某密切配合完成了盗窃存单款的过程,其行为符合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依法应当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法院表示,在盗窃过程中,梁建红以工行南宁分行个人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的身份为掩护,并支付约定的回报及部分被害人存单到期后通过其银行账户将本金予以返回,使被害人误以为存单款还处于被害人掌控中,真实目的是为了盗取被害人后续存单款。
“存款失踪”真相作者:徐豪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15年第24期“山西建行储户730万存款失踪”、“杭州市联合银行42名客户9505万存款失踪”、“河北工行储户数千万存款失踪”、“浙江多家银行出现存款失踪市民存250万仅剩4元”、“泸州老窖在农行、工行的5亿存款消失”……近期,不断有“储户存款失踪”的新闻出现,相关报道显示:“失踪存款”少则数万元,最高达数亿元,涉及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杭州联合银行等多家银行,河北、浙江、广东、河南、湖南、四川等多个省份。
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在4.3亿户家庭中,银行存款是最主要的资产形式。
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
存款“失踪”频发,不免让人对银行的安全性产生忧虑。
不少储户惊呼:把钱存在银行还安全吗?一些专家则指出,多起案件暴露出商业银行内控存在巨大隐患,亟待相关部门重拳治理违规现象,保障广大储户权益。
不过,有银行方面人士表示,基本不存在存款丢失的事情,绝大多数是储户被不法分子骗了。
众多“存款失踪”事件的背后,真相到底是什么?存款丢了?储户被骗了?还是理财赔了?在媒体曝出的多起存款在银行“不翼而飞”事件中,情况似乎并不止“存款失踪”这么简单。
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2015年6月,媒体曝光的巨额存款纠纷事件35起。
其中,有18起是存款“失踪”,涉及金额超过46亿元,包括兴业银行涉嫌非法集资的“卷款潜逃”事件中的30亿元;有17起是“飞单”事件,涉及金额超过12亿元,主要发生在个人储户身上。
在18起存款“失踪”事件中,有12起是储户被骗,其中8起是储户因贪图“贴息存款”被骗。
比如,今年5月15日,有媒体报道称“河北女老板1080万工行存款仅剩124元”,随后,河北有几十名工商银行储户向媒体表示,他们在中国工商银行石家庄建南支行的存款莫名“失踪”,初步统计,涉及金额达数千万元人民币。
上述女老板王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2014年初开始,这家工商银行营业网点(建南支行)的一名负责人梁某就开始向我推荐,说是工商银行有一项高息揽储业务,一年的定期存款可以拿到10%的年息。
银行卡存款“不翼而飞”谁担责作者:小非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5年第7期银行卡明明随身携带,存款却莫名其妙失踪了。
近年来,全国各地频频发生银行卡被盗刷案件,储户“躺着也中枪”,银行卡使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安全危机,由此引发储户与银行之间的纠纷。
那么,谁该为银行卡盗刷担责?储户又该如何防范与维权?小非案件频频,银行卡异地遭盗刷银行卡随身携带,没丢过,更没有让外人使用过,却被他人在异地取现或盗刷。
近年来,不少人摊上了这样的“倒霉事”。
王先生家住乌鲁木齐。
2013年1月7日,王先生人在乌鲁木齐,银行卡也在身上,却收到银行卡取款短信,提醒消费4 45万元,他随后到附近银行柜台打印了明细单,显示是在河南省许昌县被盗刷的,王先生随后前往许昌报案。
之后,王先生找银行协商赔偿损失,一直无果。
2014年11月,王先生将银行起诉到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人民法院。
庭审中,王先生认为,他与银行建立了储蓄合同关系,银行具有保证储户资金安全的义务,同时具有识别伪造的存折、银行卡的义务,银行方在安全保障措施方面有疏漏,应支付存款损失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银行则辩称,王先生虽在乌鲁木齐打印了明细单,但不能证明银行卡当时在乌鲁木齐,且犯罪分子获得的密码信息是由储户保管的,王先生应追究POS机所属银行的责任。
法院审理后认为,王先生在银行办理银行卡且设置了密码,双方由此建立合同关系。
王先生发现银行卡被异地盗刷,当日带真卡到银行查询交易明细,而刷卡交易地在河南,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活常理,同一张真卡不可能在河南当日被盗刷后,又于同日出现在乌鲁木齐的王先生手中。
造成王先生卡内资金被盗刷,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发卡银行提供的借记卡保密性不强,信息容易被复制,使用POS机的特约商户亦未能识别伪卡,故发卡银行违反了为储户保密及保障储户存款安全的义务,存在过错。
二是王先生银行卡凭密码支取,从刷卡交易成功的结果看,可以认定他人使用了正确的密码。
王先生作为密码拥有者,应妥善保管及不被泄露和盗用,因此王先生也有一定过错。
存款丢失频发:储户鱼肉,银行刀俎储户存款丢失,有的是被盗,有的是被忽悠中国是世界上居民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可以说中国人热爱把钱存进银行。
截至2014年末,中国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高达116万亿元。
之所以热爱存款,最大的一个理由是“安全”:旱涝保收无风险。
但现在这个念想,也遭遇到了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仅1个月之内,存款莫名丢失的案例就有7起之多,如果再回溯整个2014年,据银监部门通报,存款“失踪”的案例,更是多达十几起,其中包括泸州老窖1.5亿存款失踪、杭州42位储户总计9505万元存款失踪这些大案。
中国人热爱把钱存进银行储户存款丢失的原因,错综复杂,但总结起来不外乎三种。
其一,是不法分子通过攻击网银或者伪造银行票证等方式,盗取储户存款;其二,是银行工作人员监守自盗,储户存款并没有进入银行系统而是直接挪作他用;其三,是银行工作人员与另一些人勾结,以所谓“贴息存款”忽悠储户,将储户存款直接转给需要用钱的企事业公司或个人,甚至参与民间借贷,在银行系统外循环。
这三种类型,第一类和第二类,纯属偷盗,而第三类,则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看起来,储户是被高额利息吸引,参与了所谓“贴息存款”,但实际上,很多参与者并不知道他们的钱已经不在自己的个人账户上了,以为只是“另一种方式的存款”。
不管是被盗还是被忽悠,银行都有不可推卸之责任先看被盗的情况。
从法理上看,储户将钱存入银行,双方就形成了委托保管的合同关系。
只要储户有合法的存款凭证,自身不存在违法犯罪行为及重大过失,双方存款关系自然成立,银行应承担兑付款项的义务。
如果是银行工作人员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对储户实施侵害,这就属于银行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范畴。
储户在权利受到侵害后,当然应向银行主张权利,而不是向其内部工作人员个人主张权利,理应由银行承担对储户的赔偿责任,这一点,在国务院出台的《储蓄管理条例》中,有明确的规定。
如果是存款被银行外部人员盯上,导致储户受到损失,银行是否应该承担责任呢?目前法学界的普遍观点是,只要储户没有参与其中,而被银行之外的人冒领,银行要承担部分责任,理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通则》均明确规定了在消费者接受服务时,经营者应提供安全的服务,保证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银行若倒闭最高赔你50万三种情况保不了三类情况保不了虽然存款保险制度出台,但存款保险条例只能对银行破产情况下储户的存款起到保护作用,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以下三种情况却“保不了”。
1、存款丢失过去一两年曾发生过多起银行存款丢失案件,储户存款丢失是银行内部信息系统、管理及监管方面的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银行“内鬼”监守自盗造成的,并非是银行出现经营危机,更非银行面临破产倒闭。
所以,虽然存款保险条例出台了,但对储户存款丢失案件来说并无关系。
2、银行理财产品本金亏损、收益不达标、变保险如果银行理财产品出现本金亏、收益不达标、理财变保险等情况,也不属于银行经营问题,这种情况下,存款条例对理财产品无法提供保障。
3、银行代售理财产品出现兑付危机、资金亏损银行通常会代售大量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理财产品,如果此类产品出现兑付危机或是资金亏损,存款保险条例也是保不了的。
1993 我国首次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004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开始起草《存款保险条例》。
2005 金融稳定局透露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初步方案出炉,并获国务院原则性批准。
2012 央行在报告中称,“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基本成熟。
”2013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2014 央行在报告中称,“目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专家:不会涌现存款搬家中国人认为,把钱存银行等于放进“保险柜”。
有专家认为,存款保险制度出台,老百姓的风险意识需要改变,但也不需要过于担心。
他认为,银行可以倒闭,并不是意味着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会倒闭。
而且,最高赔付额已经涵盖绝大多数客户。
据了解,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安排、金融审慎监管制度是金融安全的三道重要防线。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金融安全与稳定,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增强各界对银行业的信心。
“我国长期以来实际上对银行业实施‘隐形担保’,由政府对问题银行进行风险兜底,不利于银行业正常的优胜劣汰,积累了一定的道德风险。
从“存款失踪”事件审视内控管理
针对媒体报道“多地频频出现银行存款失踪事件”,银行自身应认真分析风险成因、自觉自发的审视自身内控管理,完善管理措施,确保“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
近期,沭阳农商行针对此类风险开展了分析自查。
一、“存款失踪”主要表现形式
(一)“存款大盗”高息揽储,存款被转移。
银行柜台人员推销,承诺可将资金以某种高利息的形式存入,储户在柜台存钱时,资金被存入后立即被转到其他账上。
有些高息存款其实就是非法集资,即柜员违规将储户存款直接转账给缺钱的企业,从中赚取“中介费”。
媒体曝出的工行某支行部分客户资金失踪事件中,不法分子向客户许诺给予8%至10%不等的存款贴息;2014年2月份发生的杭州42名储户丢失9505万元存款案中,涉案的银行员工以13%的“贴息存款”为诱饵。
(二)银行“内鬼”忽悠销售,理财变“飞单”。
社会人员和银行“内鬼”勾结,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代销的理财产品,产品不能按期兑付,甚至出现本金亏损。
2014年广东两个私募基金在一些银行进行募资,承诺付给投资人6.5%至14%的年化收益,涉案金额达7亿多元。
事发后涉事银行不承认产品是通过银行卖给客户的,而是银行员工私售行为,200多名投资者索赔无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