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年生产力(PSY)的关键控制点
- 格式:pdf
- 大小:260.35 KB
- 文档页数:3
规模化猪场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技术潘琦 周建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母猪的年生产力主要包括分娩率与窝均产活仔头数。
母猪的生产力是影响规模化猪场生产的重要指标,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养猪目标,必须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本文主要阐述了影响母猪年生产力的主要原因,包括胎次、配种环节、妊娠管理、环境卫生、人为等因素。
关键词:母猪,生产力,分娩率,产仔数母猪年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多少断乳仔猪数,是母猪最重要的生产力性状。
母猪年生产力涉及到种猪的繁殖性能、仔猪的生长性能以及整个繁殖猪群的饲养管理。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是养猪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要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就要从决定母猪年生产力的因素入手,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提高整个生产母猪群的生产力。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母猪利用强度(增加年产胎数和使用年限);提高窝产仔数;降低哺乳期仔猪死亡率等。
1保持母猪群合理的年(胎)龄结构年龄结构对母猪群体繁殖力的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对排卵数影响上。
母猪群内年龄结构主要依据母猪的利用年限而定。
一般母猪繁殖高峰期出现在3~6胎,7胎及7胎以后产仔数逐胎减少,仔猪存活率下降。
根据这一规律,母猪的繁殖利用年限约为3~4岁,基础母猪群每年应更新1/5~1/4。
但在实行“全进全出”集约化工艺流程时,每年更新率可高达30%以上,各年龄的母猪大体上均占20%~25%,对生产力较高的母猪可适当延长年限。
及时的选留与淘汰母猪是保证一个猪场满负荷生产、使母猪群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胎次结构见表1。
表1 合理的母猪群年龄胎次结构胎次猪群中比例(%)1 18~202 16~183 15~174 14~165 13~156 14~22从一个基础母猪群开始建立到一个稳定的猪群年龄结构的转变并不容易。
但有时也随品种、饲养管理水平、饲养条件等有所变化,如在品种繁殖能力和哺育能力强、营养状态好、饲养水平较高的条件下,胎龄高的优秀母猪也可多留些。
|组稿\Email:*******************I饲养管理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磁术措施秦雪敏(阜新市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阜新123000)摘要:母猪年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的能力%本文从提高母猪的胎产活仔数、仔猪成活率、仔猪断奶窝重、母猪产奶量和产仔窝数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高母猪年生产力,进而达到提高饲养母猪经济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母猪;生产力;技术措施中图分类号:S828文献标识码:B文章顺序编号:1005-5959(2020)04-022-021提高胎产活仔数1.1提高母猪免疫力在养猪生产中,猪瘟、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乙脑、繁殖与呼吸系统综合症等疫病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母猪的繁殖障碍,导致胎产活仔数减少乃至繁殖失败。
为了减少这些疫病的发生,将损失降至最低水平,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免疫程序,并在配种前完成必的免疫种,提母猪的免疫,减少死胎i 仔的生。
1.2饲养优良品种,地种和杂交(&)猪都具有产仔数多的遗传特性,所地种:交猪种猪,胎产活仔猪数。
1.3科学饲养管理宜的,猪度宜、、、、生,的水,并、(提养:的饲,饲养。
饲养配制饲,猪&&生等营养的要。
要饲,不饲、、有毒的饲。
提种猪的活。
骂猪度的配种度,的体质&的,这种猪的,活,胎。
时配种,提胎。
母猪的发情鉴定工,时配种,提胎【产仔数。
五减少胚胎亡。
在母猪的妊娠过程中,-定要加对母猪的护理,相对安静,湿度宜。
防止妊娠母猪拥挤跌倒,严禁鞭打。
配种后的头一个月一定要限饲,饲不宜过。
六:母猪分娩的助产工。
在母猪产仔前一周产的各项备工,消毒产床,备仔猪的箱产用的手术剪、药棉、毛巾、消毒药水药等。
作者简介:秦雪敏(1987-),女,硕士研究生,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畜牧兽5技术推广工作%母猪产仔期间要有专人值班助产,出生的仔猪用毛巾擦干,并且断脐(消毒)、剪牙断尾,如果发现难产假仔猪要时救护。
为了促进胎衣等宫内容排出,加快子宫复原促进排乳,可在母猪产仔完毕后注射催产素20-30mL,还可注射抗生抗菌消炎药,为仔猪全活全壮打好基础叫2提高母猪泌乳量2.1加强妊娠后期的饲养母猪妊娠后期胎发快,母猪的乳同时发,因母猪妊娠后期的养水平不对仔猪生有定,且对母猪乳乳仔猪都有。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措施母猪年生产力的提高对于养猪场的经济效益和养猪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养猪生产中,通过科学合理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增加猪肉的产量,提高养猪效益。
下面我们将就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
在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非常关键的。
饲料是母猪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充分合理地投喂饲料是十分重要的。
母猪是在生产期间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来支持胎儿的生长发育和产奶,为此,饲料的蛋白质和能量的含量应该适当提高,以满足母猪生产的需要。
在幼猪期间,对母猪进行充分的饲养和保健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保证母猪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其生产后的身体恢复和未来的生产能力。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还需要适当控制母猪的繁殖数量。
母猪的生产力除了受饲养管理的影响外,还受繁殖数量的影响。
过多的繁殖数量会增加母猪的生产压力,导致生产力的下降。
适当控制母猪的繁殖数量,选择优质的种猪进行配种是十分重要的。
在繁殖过程中,科学合理的选配种猪,及时发现母猪的怀孕情况,对产仔后的母猪进行良好的保养和照顾,也是非常重要的。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母猪的生产环境卫生对母猪的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养殖场的环境卫生是影响母猪生产的一个关键因素。
只有保持养殖场的环境卫生干净卫生,消除养殖场内的细菌和病毒,才能降低母猪的发病率,提高母猪的生产力。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养殖场的干净整洁,对母猪的生产力提高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效果的。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还需要加强疫病防控管理。
母猪的健康状况对其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只有保持母猪的健康状况良好,才能保证其生产时的身体状况,提高生产力。
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母猪的疫病防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定期对母猪进行健康检查,对母猪进行抗生素和疫苗的预防接种是很关键的。
只有从疫病入手,提高母猪的健康状况,对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是十分重要的。
提高猪场母猪年生产力PSY的关键控制点
孙晓超;郭丰娟;韩楠;寇芳
【期刊名称】《今日畜牧兽医》
【年(卷),期】2015(0)9
【摘要】我国是养猪大国,却不是养猪强国,根据农业部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能繁母猪平均存栏量约为4500万头,能繁母猪年提供出栏猪不足15头,与养猪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就猪场而言。
想要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关键指标是PSY,即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孙晓超;郭丰娟;韩楠;寇芳
【作者单位】河南省谊发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456285;河南省谊发牧业有
限责任公司,河南鹤壁456285;河南省鹤壁市畜牧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鹤壁456285;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畜牧局,河南鹤壁45628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母猪的细化管理与年生产力(PSY)提高的策略 [J], 曹勇庆
2.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年生产力(PSY)的关键控制点 [J], 徐力蛟
3.母猪的细化管理与年生产力(PSY)提高的策略 [J], 曾勇庆
4.提高猪场母猪年生产力PSY关键控制点 [J], 孙晓超;郭丰娟;韩楠;寇芳
5.浅谈规模化猪场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关键措施 [J], 奚照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年生产力的综合技术措施母猪年生产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是一项综合繁殖指标。
目前,生产水平高的猪场平均每头母猪年提供25-29.7头断奶仔猪已成为可能,生产水平低的猪场年提供仅16头,有36%-46%的生产潜力尚未发挥出来。
每头母猪年提供的仔猪数越多,分摊的母猪成本就越低。
因此,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已成为规模化猪场盈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选择优秀的后备种猪1.种公猪的选留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侗体品质好的种猪,如长白、大白、杜洛克等品种。
从系谱记录上选择无隐睾、阴囊疝、脐疝等遗传缺陷,出生重大的个体,外形上选择四肢粗壮、结实,睾丸对称,体形健壮,腮肉少,臀部丰满,包皮小的个体。
2.种母猪的选留选择产仔数多、泌乳力高、母性四肢结实、发情明显、好观察、易配种的母本配套系。
要求有效乳头6对以上,且排列齐整、无瞎乳头、翻乳头、无无效乳头、四肢有力、身体匀称、背腰平直、后躯宽大丰满、步伐开阔、外阴发育大小正常下垂无上翘者。
禁止选择来自公猪较多的仔猪群的母猪来选择作后备母猪。
根据杨再汉等(2002)报道,当同胞中公猪少于11%,在11%-20%,21%-50%,61%-70%及大于70%时,其同胞后备母猪的受胎率分别为97.67%、97.5%、95%、86.34%、80.21%、72.16%。
因此,同胞公猪比例大于60%,同胞仔猪不宜留作种用。
二.保持良好的胎次结构建立和保持合理的母猪群体,是规模化猪场的一项重要工作。
通过记录对不同胎次的数量、比例、性能进行评估,淘汰年老和生产性能低下的母猪,补充优秀后备母猪,保持合理的胎次结构,一个猪场生产母猪中1-8胎的理想比例为17%、16%、15%、14%、13%、11%、10%、和低于4%。
三.加强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1.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其目的是保证其正常发育,使性成熟,与体成熟同期到达。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措施【摘要】母猪年生产力的提高对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改善饲料营养,确保母猪获得充分的营养,有利于胎儿健康发育。
定期体检和疫苗接种是保障母猪身体健康和生产力的关键步骤。
保持环境清洁,可以有效预防疾病传播。
科学配种管理和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也是提高母猪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进一步完善养猪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母猪生产效率。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母猪、年生产力、饲料营养、体检、疫苗接种、环境清洁、配种管理、疾病预防、发展方向、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母猪年生产力的提高对于猪肉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母猪的生产力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的效益,也直接影响到猪肉的产量和质量。
当前我国母猪年生产力相对较低,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生产周期长、仔猪成活率低、生猪成本高等。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提高母猪的繁殖效率,已成为当前养猪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为了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有效管理母猪的生产过程,充分发挥其繁殖潜力,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疾病防控、科学配种管理等。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够有效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从而为猪肉生产提供更多优质肉源,满足人们对猪肉品质的需求。
2. 正文2.1 改善饲料营养改善饲料营养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的饲料配给可以提高母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体重和改善生殖性能。
要根据母猪的品种、生长阶段和生长环境来科学配制饲料。
不同阶段的母猪对营养需求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其所需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
要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新鲜度。
饲料的质量直接影响母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必须定期检查饲料的营养成分和添加剂的种类和含量。
定期清理饲料槽和饮水器,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避免因为脏乱导致母猪生病。
提高规模化猪场母猪生产力的措施摘要规模化猪场科学养殖的关键在于提高母猪的生产力。
从选择优秀的后备种猪、保持母猪良好的胎次结构、加强后备母猪各阶段的饲养管理、增加产仔数的措施、淘汰低产种猪、严格控制繁殖障碍性疾病、仔猪保健等方面对提高母猪生产力进行分析,以期指导养殖户提高养猪的科技含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
关键词母猪;生产力;胎次结构;饲养管理在养猪业中,如何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益、关键在于提高养猪的科技含量,而科学养殖的关键,在于提高母猪的生产力。
目前规模化猪场的生产水平:养得比较好,年生产断奶仔猪25.0~29.7头,水平低的只有16头,还有36%~46%的生产水平未发挥。
因此,还有潜力可挖。
1选择优秀的后备种猪1.1种公猪的选留一要选择系谱记录中无隐睾、阴囊疝、脐疝等遗传缺憾的种公猪,如果系谱中有这种记录,在其后代中也会出现类似缺憾;二要选择初生重大、四肢粗壮、睾丸对称饱满、腮肉小、臀部丰满、包皮小的种猪;三要在母猪3~6胎中选择后备种公猪,这样后备公猪的综合性能会有所提高。
1.2种母猪的选留选择的种母猪要求产仔数多,泌乳力高,母性好,四肢结实,发情明显,好观察,易配种;有效乳头6对以上,且排列整齐、无瞎乳头、翻乳头、无效乳头;四肢有力,身体匀称,背膘平直,后躯宽大丰满,步伐开阔,外阴发育大小正常,下垂无上翘者,禁止选择来自公猪较多的仔猪群的母猪。
有研究表明,当同胞中的公猪的比例分别为小于11%、11%~20%21%~50%、51%~60%、61%~70%及大于70%时,其同胞后备母猪的受胎率分别为97.67%、97.50%、95.00%、86.34%、80.31%、72.16%,同胎公猪比例大于60%不宜留做种用;同时同胞中公猪大于50%的后备母猪发情也不明显。
2保持母猪良好的胎次结构如果一个母猪群中胎次结构不合理,年老的或后备的过多,会严重影响生产。
要保持合理的胎次结构,生产母猪群中1~8胎的理想比例为:17%、16%、15%、14%、13%、11%、10%和低于4%,这样3胎的母猪占53%,1~2胎占33%,7~8胎占14%,这种生产群才是合理的,才能保证猪场高水平的生产力。
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讲师:徐维乾母猪的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的能力,是影响养猪生产效益和经济的一项重要指标。
只有提高母猪的繁殖生产力,才可以为以后育肥猪的饲养管理打好基础。
制约母猪生产离得原因很多,关键控制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母猪群体年龄结构管理目标:保持合理的母猪群体年龄结构。
存在的问题:母猪利用年限过长,更新慢。
年龄结构对母猪群体繁殖力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对排卵数影响上。
母猪群内年龄结构主要依据母猪的利用年限而定。
一般猪种的母猪繁殖高峰为第2~7胎,第8胎及8胎以后产仔数和仔猪存活率逐胎下降。
据此,规模化猪场母猪的利用年限限定为3~4岁,每年更新25%~30%,各年龄的母猪大体上均占20%~25%,对生产力较高的母猪可适当延长年限。
对母猪及时的选留与淘汰是保证一个猪场满负荷生产、使母猪群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
二、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目标:成功培育后备母猪,更新繁殖母猪群,提高繁殖母猪效率。
存在的问题:未能形成种用体况,导致发情延长或不发情,配种妊娠率低,哺乳期泌乳不足,仔猪发育不良,断奶后母猪发情延迟或不发情,繁殖力低,使用寿命短。
后备母猪是一个猪场后续生产的生力军,后备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5年,担负着繁重的繁殖任务,加上周期性又强,因此,后备母猪的营养与饲养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管理措施。
(1)后备母猪的选拔:从高产母猪的后代中筛选,同胎至少有9头以上,仔猪初生重1.2~1.5千克;足够有效地乳头数,后备母猪至少有6对充分发育良好、分布均称的乳头,其中至少3对应在脐部以前。
乳头不开孔或内翻的小母猪不保留;体型良好,体格健壮、匀称,背线平直,脐体健壮整齐。
臀部削尖或站立艰难的小母猪寿命短,不要利用;身体健康,本身及同胎五遗传缺陷;外生殖器良好,180日龄左右能准时第一次发情;母性好抗逆性、抗应激能力强;无特定病原病,如萎缩性鼻炎、气喘病、猪繁殖呼吸道综合症等。
(2)外购后备母猪,要在无疫区的种猪场选购,并做好隔离防疫驱虫工作。
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生产效率的综合技术措施母猪生产效率的高低是决定经济效益的基础。
而影响母猪生产效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母猪的年产窝数、窝产仔数和仔猪的成活率及窝重。
调整优化饲养母猪的胎次结构、缩短经产母猪的繁殖周期和养好仔猪,是提高母猪生产效率,实现母猪高产仔、高成活率、高效益的关键措施。
1、调整优化饲养母猪的胎次结构,建立高产母猪群。
在一定时期内,母猪胎次不同,产仔率有明显差异。
总结生产经验表明,无论什么品种,第一、二胎产仔数相对较少,第三至六胎产仔数相对较多,第七后产仔数逐渐减少。
调整优化饲养母猪的胎次结构,是建立高产母猪群的基础。
一般认为,猪群中合理的母猪胎次结构以一至二胎的母猪占母猪群的30—35%,三至六胎占60%,七胎以上占5—10%为宜。
但应根据品种繁殖性能、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决定,如品种繁殖力强的母猪,高胎母猪可留得多些。
同时,注意后备母猪的选留(购)时间,通常后备猪的选留(购)时间为本场选留至少在配种前1个月,外场选购至少在配种前2个月进行。
2、饲养好能繁母猪,缩短母猪繁殖周期。
母猪的繁殖周期由妊娠期、哺乳期和断奶至配种间隔期三个阶段组成。
要缩短母猪的繁殖周期,就要缩短哺乳期和断奶至配种间隔期。
2.1 缩短母猪的空怀期。
母猪的空怀期与膘情有关。
在一定范围内,母猪越瘦,空怀期越长。
要使断奶后母猪能早发情、多排卵:一是要按空怀母猪日粮的营养要求,供给的日粮蛋白质含量不得低于18%,并注意添加叶酸、胆碱和青绿多汁饲料,使母猪保持七、八成的膘情。
同时,对青年母猪在配种前7天左右要实行短期优饲,供给足量的优质饲料让母猪自由采食。
二是对膘情较好,断奶后7天还不发情的母猪,用生殖激素、维生素E和公猪诱情等方式催情,使母猪早发情。
三是要适时配种,并实行情期内间隔8小时左右重复配种两次和在配种前7天和配种时注射β—胡萝卜素,或先投喂内含亚硒酸钠-VE粉的母猪饲料一周,再颈部注射氯前列烯醇,以提高受胎率。
科学养殖3生猪家禽本栏编辑王钰龙提高受精率、加强妊娠管理,提高窝产活健仔数配种环节公猪的精液品质、母猪的膘情和配种时间是决定产仔数多少的主要因素。
加强公猪的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采精制度,以确保公猪精液品质。
人工授精技术的应用与自然交配相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确保精液的品质,而且能降低场内公猪的饲养成本,充分利用公猪优良基因,选择优良公猪采精后进行镜检,精子活力在0.7以上即给发情母猪进行人工输精。
正确的输精方法,可以减少生殖道传播疾病。
发情鉴定与适时配种母猪的发情周期为20~22天,平均为21天,母猪发情特征从出现到结束为60~72小时,而排卵则在表现发情后的36~40小时,因此正确地判断母猪的发情状况,是做到适时配种的前提。
母猪发情鉴定主要采用外阴观察法,结合压背反射和公猪试情进行鉴定并做好记录,结合母猪的品种、胎龄等不同情况,确定最佳配种时间。
一般在母猪出现“静立反应”后,间隔8~12小时,可进行第一次配种,连配2~3次,每次配种间隔12小时。
增加排卵 首先,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对断奶空怀母猪实施小群饲养,进行短期优饲,尤其是后备母猪在配种前14天实行短期优饲,日喂量提高0.5~0.7千克,以促进排卵和受胎。
其次,可以采取公猪诱情,合栏并圈,对不发情的母猪合并到发情母猪的栏中,通过爬跨刺激,促进空怀母猪发情,也可利用外激素催情。
配种后管理针对三个死亡高峰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除按饲养标准配制全价料外,不喂发霉、腐败、变质、冰冻、带有毒性和强烈刺激性饲料,饲料变换不宜频繁。
一般情况下,排卵前饲养水平的增加会提高排卵数,排卵后对母猪限饲会降低胚胎死亡率。
妊娠后期适当增加饲喂次数,管理上防挤、防跌,严禁鞭打。
夏季应安装防热降温设备,加强绿化,凉水喷雾降温,供足清洁饮水,减少规模化猪场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控制点(下)422008.3科学养殖3生猪家禽由热应激带来的影响。
加强哺乳母猪的管理,提高泌乳力妊娠期的采食量过量的饲料会影响哺乳母猪的采食量,致使产奶量不足。
规模化猪场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控制点养殖户要想养好仔猪,就必须加强责任心,精饲细养,让仔猪过好初生、补料和断奶三个关键时期,才能获得最高的成活率、最大的断奶窝重和个体重,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一、初生关初生关主要包括接生、吃足初乳、固定奶头和保温防冷、防压防病等几个关键环节。
1、接生仔猪出生后,应及时擦干口鼻和全身黏液,然后将脐带在离腹部3~5厘米处,用5%碘酒消毒,再用消毒剪刀剪断,放入备好的筐内。
接生结束后,应立即清除舍内胎衣和弄脏的垫草,以防止母猪吃掉胎衣,引起母猪消化不良或形成咬食仔猪的恶癖。
2、吃足初乳母猪产后头几天所分泌的乳汁叫初乳,初乳的最大特点是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特别高,而脂肪和乳糖远比常乳为低;其中含镁盐较多,具有轻泻作用,能促进胎粪的排除;但更重要的是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抗体能使初生仔猪获得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因此,仔猪出生后应尽早让他吃上初乳。
如果仔猪出生后吃不上初乳,以后无论喂给怎样完善的饲料,也很难达到应有的水平。
3、固定奶头仔猪出生后有自行固定奶头的习性,但有些仔猪由于各种原因往往固定不到合适的乳头,因此生产中为使仔猪生长均匀、全活全壮,需人为辅助仔猪固定奶头。
在固定奶头时,要注意将相对弱小的仔猪固定在母猪前几对产乳较多的乳头上,将强壮的仔猪固定在后几对产奶较少的乳头上,其余的仔猪吮吸中间的乳头,经过2—3天的细心照料,就可以达到固定乳头的目的。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弱小仔猪的死亡,而且还可以使全窝仔猪生长发育均衡,提高断奶窝重。
4、保温防冷、防压防病由于仔猪出生时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低温特别敏感,仔猪特别怕冷,因此,生产中一定要做好保温防寒工作。
应将产房提前半月修好,并进行消毒;将待产母猪提前一周赶入产房,母猪生产后应特别注意要保持产房干燥,并要勤换垫草,以利保温。
同时,由于母猪产后体质相对虚弱,或因体躯过大,起卧时极易压死仔猪,因此防压工作必须做好,可将弱小仔猪放入筐内,同时在筐内放入厚垫草,每隔1—1.5小时喂奶一次。
摘 要:经济效益是衡量规模化猪场投人与产出的一个量尺。
母猪群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基础核心群,它是生产商品猪和种猪的主导车间,是活体猪产品的重要生产源。
要想扩大利润空间,必须提高母猪群体的生产性能,才能有效的创造价值。
将猪群的饲养管理与科学技术结合应用,来提高母猪的繁殖力,是规模化猪场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途径。
本文针对采取适当的系列措施,改善营养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采取先进的选育方法,进一步提供提高猪的繁殖效率提出建议及方法。
关键词:饲养管理;规模猪场;生产力1 提前进行断奶事项根据母猪的自身生理特性和提升母猪使用水平层次事项进行思考,对小猪仔进行断奶事项的时间越早越好,这样母猪的使用水平层次才会越高。
1.1 加大胎数水平层次加大母猪每年平均生产的胎数水平,尽快进行断奶事项属于提升母猪生产水平能力与使用效率的可靠要领措施,降低母猪的生产小猪仔间隔周期时间,降低哺乳母猪的体能耗费,加大母猪每年生产小猪仔的次数和年产总数量水平,完成母猪每年可以生育二十三到二十四 次,每年能够更大数量地供给断乳仔猪。
母猪断乳期间属于比较容易发情时间范围,降低了断乳到再配种的时间范围,与此同时增长了母猪的使用时间寿命[2]。
1.2 降低成本消耗较快进行小猪崽的断奶事项,能够直接通过饲料喂养,这样比凭借母猪吃料、小猪仔吃奶水的速度更显高效,因为饲料内富含的能量没进行一次转变,便会造成无用损耗达到饲料的百分之二十。
小猪仔吃饲料的利用水平最大可达到百分之六十,凭借母乳进行喂养的方式,饲料的应用率只可以达到百分之二十。
与此同时,因为母猪每年生育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能够降低饲养母猪的头数,进而降低用料成本。
1.3 降低疫病寄生虫病在母猪和小猪崽范围内相互传染全方位掌控小猪仔营养水平层次,提高小猪仔的生长发育。
目前,依照各猪场的环境、设施装备和规模范围具备着一定水平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断奶时间范围是二十一到三十五天。
因此,应该突破之前的守旧思想,凭借创新要领以提升母猪的使用效率,这属于猪场进步的一项关键事项。
114猪业科学 SWINE INDUSTRY SCIENCE 2016年33卷第4期遗传改良GENETIC IMPROVEMENT规模化猪场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关键点控制黄如渠1,2,卢荣洲3,钟志林2,杨 静1,2(1.广东红马饲料有限公司,广东 茂名 525126 ;2.广东广垦畜牧有限公司,广州 510612;3.广东省湛江农垦局,广东 湛江 524029)在我国的规模化猪场中,同样是饲养1 000头基础母猪,有些猪场年出栏商品猪达到2.2万头甚至更高,有些才1.5万头,相差达7 000头,两场的经营效益也差距甚大。
为什么会差距这么大?这就跟猪场母猪的年生产力高低有很大关系。
母猪的年生产力是母猪最重要的生产力性状,主要包括年产窝数、年窝产活仔数及窝重、年窝断奶仔猪数及窝重,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猪场经济效益。
要想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就要从影响母猪生产力的关键点入手,找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提高整个生产母猪群的繁殖水平,从而提高猪场经济效益。
笔者根据本公司多个规模化猪场多年饲养外来品种种猪实践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1 影响母猪年生产力的主要因素1.1 先天遗传因素母猪遗传繁殖指数(母系指数)高低决定了该母猪繁殖性能高低。
表现为:母猪内分泌失调,卵巢机能减退、萎缩或硬化、持久黄体、卵巢囊肿等卵巢机能障碍;部分母猪先天子宫内空间小,会限制胚胎的发育,造成胚胎和胎儿死亡数增加;所产公猪睾丸发育不全,性欲差,造成精液品质不良等。
1.2 饲养管理不当后备母猪在培育期间饲料缺乏硒、锌、锰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E、生物素、叶酸等生殖营养,都会影响卵巢等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
妊娠母猪饲喂有毒、变质、发霉的饲料易造成流产或死胎、发情紊乱。
妊娠期用药不当(如使用氟苯尼考)或免疫注射时机不当,也会使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或死胎。
母猪便秘、运动不足,消毒不严,交配不适时,环基金项目:农业部2013-2015年“提高母猪繁殖性能技术推广项目”。
提高规模化养殖场母猪年生产能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宋顺强1选择优秀的后备种猪优秀的种公猪是提高母猪繁殖力的最关键因素。
在选择时,要选择系谱记录中无隐睾、脐疝等遗传缺憾公猪,如果在系谱中存在这种记录,其后代中也会出现相似的疾病。
因此,要选择初生重大,并且四肢粗壮,腮肉小,臀部丰满的小种猪。
第一,在选择种母猪的时候,要选择14乳头的母猪,这样的母猪产仔能力强,分泌乳力较高;第二,也要查看母猪的体貌特征,以无瞎乳头、四肢有力、膘情良好,后背宽大,步伐开阔的母猪,并且下垂的无上翘者;第四,要禁止选择产下自公猪较多母猪来做为后备公猪。
有研究显示,同胞中的公猪小于11%,在61-70%或大于70%时,同胞后备母猪的受胎率分别为97.67%、97.5%、72.16%,因此,说明同胎公猪比例大于60%不宜作为种用。
2保证母猪良好的胎次结构如果母猪群的胎次结构缺乏合理性,成年或后备的种猪过多,会影响养殖效果,因此,要定期淘汰成年母猪,及时补充优秀的后备母猪,来调整现有种猪群的胎次结构,比如产下4胎以上的母猪应占种猪群27-30%;而产一胎的种猪应占种猪群的30%左右;产下2-3胎的母猪应占30-40%左右,通过这样的分配方法,才能最大化的提升种猪群的生育能力。
3加强母猪妊娠期饲养管理第一,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在饲养70kg 以上的母猪时,可以采用自由采食的方式,投食为12.9兆焦每公斤,粗蛋白质大于16%);体重在70公斤以上的母猪要减少喂食,(消化能大于12.5兆焦每公斤,粗蛋白质大于13%),日喂量占体重的2.5~3%;在母猪长到90kg 后,要使用公猪诱情两次,时间为15min ,3次发情期后可配种;在第二个情期时,喂养母猪的饲料中,粗蛋白质要高于16%,来增加母猪的排卵数,提高初产仔数;第二,妊娠饲养管理。
在种猪配种后一个月内,要喂养低蛋白饲料,粗蛋白质大于13%。
同时,建议在母猪怀孕10天时,要在喂养饲料中,加入维生素A 、D ,来降低仔猪的死亡率,减少死胎的发生。
规模化猪场提高母猪生产力的关键控制点猪场赚钱的关键之一是要有好的生产成绩,好的生产成绩则主要取决于母猪生产力的高低。
母猪的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的能力,母猪的生产力是影响规模化猪场生产全局的重要指标,为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养猪目标,必须提高母猪的繁殖力。
制约母猪繁殖力的因素很多,关键控制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合理的母猪群体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对母猪群体繁殖力的影响很大,尤其表现在对排卵数影响上。
母猪群内年龄结构主要依据母猪的利用年限而定。
一般猪种的母猪繁殖高峰为第2~7胎,第8胎及8胎以后产仔数和仔猪存活率逐胎下降。
据此,规模化猪场母猪的利用年限限定为3~4岁,每年更新25%~30%,各年龄的母猪大体上均占20%~25%,对生产力较高的母猪可适当延长年限。
对母猪及时的选留与淘汰是保证一个猪场满负荷生产、使母猪群具有较高生产能力的关键措施。
2缩短母猪繁殖周期、增加年产胎次,提高母猪利用强度母猪的繁殖周期包括配种期、怀孕期、泌乳期,从配种至泌乳期结束(仔猪断奶)称为一个繁殖周期。
繁殖周期是影响母猪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怀孕期114天是比较固定的,所以要增加母猪的年产胎次,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2.1控制初配年龄适宜的初配年龄既能获得初配后较高的受胎率、产仔率,又能延长种猪的利用年限。
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母猪初配年龄和体重为:引进品种8~10月龄,体重110~120公斤;地方品种6~8月龄,体重60~70公斤。
2.2情期受胎率即在第一个发情期即可受胎的母猪占所配母猪的比例,正常情况下为85%~90%。
情期受胎率较低会延长母猪空怀期,即母猪的非生产日,它不但降低母猪的年产仔窝数,还造成饲料和人工的浪费,增加养猪成本,这是目前影响母猪年产窝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要是控制母猪分娩前和断奶时的体重落差控制在10~15公斤以内,断奶后就会尽快发情。
正常情况下断奶后3到5天发情的比率在95%以上。
2.3受胎分娩率指产仔的母猪占受胎母猪的比例,分娩率越高,母猪年产仔窝数越高。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技术措施引言在养殖业中,如何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母猪的年生产力对于提高养殖效益以及保证猪肉市场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技术措施,旨在帮助养殖户更好地管理养殖过程,提高养殖效益。
优质育种选择选择优质的种猪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以下是选择优质育种的几个方面:优质种猪的选取•选择健康、外貌整洁、无畸形的种猪。
•选择生产性能好、生长快、肉质优良的品种。
养殖环境的营造提供舒适的养殖环境对于母猪的生产力有巨大影响。
温度控制•在冬季,提供适宜的保暖设施,确保母猪不受严寒影响。
•在夏季,提供良好的通风设施,避免高温对母猪生产力的不良影响。
定时饲喂•按时给予母猪足够的饲料,保证其营养摄入量。
•合理配制饲料,提供均衡的营养,确保母猪的生长与繁殖需要。
疾病预防与管理疾病是影响母猪年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进行预防与管理。
注重免疫•提供优质疫苗,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注射。
•加强环境清洁,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兽医检查,及时发现病症并进行处理。
繁殖管理良好的繁殖管理有助于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发情监测•定期观察母猪的发情情况,根据发情周期进行配种。
合理配种•选择优质的公猪进行配种。
•根据母猪的性情、体型等特点,进行合适的配种。
妊娠管理•妊娠期间,密切观察母猪的饮食、行为等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处理。
分娩护理•分娩前准备好干净、温暖的分娩环境。
•分娩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护理和照顾。
健康管理保持母猪的健康状态对提高年生产力至关重要。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检查母猪的身体状况。
合理疫苗接种•按照兽医的建议,合理接种疫苗。
饮水管理•提供干净、新鲜的饮水,保持母猪的水分摄入。
结论提高母猪年生产力是养殖业中至关重要的任务之一。
通过选择优质育种、改善养殖环境、进行疾病预防与管理、优化繁殖管理以及保持健康状态,可以有效地提高母猪的年生产力。
养殖户应该加强对养殖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以增加养殖效益,促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综合技术措施
母猪年生产力是衡量猪场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
为提高母猪年生产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技术措施。
1.合理的饲养管理。
合理的饲养管理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基础。
饲养环境要保持清洁卫生,水源要保持清洁,饲料要营养均衡,定期做好疫病防治等工作。
同时,要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制定不同的饲养管理方案。
2.科学的育种选择。
科学的育种选择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关键。
要选择优良的品种,进行繁殖。
同时,要注意进行母猪与公猪的配种,保证后代遗传优良基因,从而提高生产力。
3.合理的饲料配方。
合理的饲料配方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保证。
要根据母猪不同的生长阶段和生产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不同的饲料配方。
同时,要注意饲料的质量,选择优质的饲料原料。
4.科学的疾病预防。
科学的疾病预防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不可或缺的措施。
要定期做好疫苗接种和防疫消毒等工作,保证母猪的身体健康,从而提高生产力。
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母猪年生产力,从而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
- 1 -。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引言母猪年生产力的提高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母猪的生产力,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本文将探讨提高母猪年生产力的综合技术措施,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环境管理1.提供合适的栏舍:母猪需要一个干净、通风、温度适宜的环境来保证其生产力。
建议使用混泥土地面,配备合适的饲槽和饮水设施。
2.整洁消毒:定期清理栏舍,清除垃圾和粪便,保持栏舍的干净卫生。
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对栏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疾病传播。
饲养管理1.合理饲喂:提供高质量的饲料,包括全价配合饲料、绿饲料和蛋白质补充。
根据母猪的生产阶段和体重,科学配制饲料,并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2.定期饲喂:建立定期饲喂制度,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食物供应。
根据母猪的需求,将饲料分为几次供应,以避免过度或不足饲喂引起的问题。
3.饮水管理:提供干净、清新的饮水,保证母猪饮水充足。
定期清洗和更换饮水设施,确保水源的卫生和质量。
疾病预防与控制1.疫苗接种:根据当地的疫情和兽医的建议,及时为母猪接种疫苗,预防常见的传染病,如猪瘟、猪肺疫等。
2.疫病监测:定期对母猪进行体温检测和常规体检,及时发现患病动物并进行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
繁殖管理1.选择合适的品种:根据需求选择适合本地生产环境的母猪品种,如产仔数多、抗病力强的品种。
2.合理配种:根据母猪的生产性能和遗传背景,选择合适的公猪进行配种。
可以进行人工授精或现场配种,以提高后代的生产能力和品质。
3.优化饲养管理:妊娠期母猪需要特殊关注,提供足够的饲料和营养,定期进行体重监测和体质评估,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环境温度控制1.夏季降温:在夏季高温天气中,采取措施降低母猪的体温。
可以通过增加通风设备、喷雾降温、提供清凉的饮水等方式帮助母猪保持舒适。
2.冬季保温:在寒冷的冬季,提供足够的温暖环境。
可以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栏舍、增加保温设备等方法,保持猪舍内的适宜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