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反射面元叠加技术及其在偏移成像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6
5 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偏移概述盐丘侧面反射断面反射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加速度回转波反射倾角时差校正原理叠前部分偏移频率波数域倾角时差校正对数拉伸倾角时差校正积分倾角时差校正速度误差变速回转波偏移倾角时差校正的应用盐丘侧面断面倾角时差校正与多次波倾角时差校正与相干线形噪音其它因素倾角时差校正小结叠前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与共偏移距偏移盐丘侧面断面共反射点与共反射面叠加偏移速度分析叠前Stolt偏移倾角时差校正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叠前克希霍夫偏移利用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聚焦分析与速度无关的Fowler叠前偏移习题附录E: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时间偏移反射点偏离倾角时差校正方程对数拉伸倾角时差校正倾角时差椭圆非零偏移距的旅行时方程叠前频率波数域偏移利用波场外推进行速度分析参考文献5.0概述倾角时差校正(DMO)是应用于已经做过动校正的叠前数据,以便在叠加过程中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
这样,DMO校正改善了剖面,该剖面比常规的经过动校正后的CMP道集剖面更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
从而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应用在第4章中讨论的零偏移距偏移方法。
我们在第3章中提过,叠加速度是依赖于倾角的(方程3-8)。
当存在一个水平同相轴与一个倾斜同相轴交叉时,我们只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占优的一个叠加速度,而不是它们两个,因此,常规的CMP道集叠加并不能使不同倾角的地层具有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
这对于零偏移距剖面是不适用的,因为零偏移距剖面包含了各种情况,各种倾角。
因此,在倾角不一致的情况下,叠加剖面并不等同于零偏移距剖面。
由于CMP叠加剖面不是严格地等于零偏移距剖面,我们希望叠加后的偏移处理能够得到一个清晰的剖面,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不同的叠加速度。
为了解决倾角不一致的问题,在叠前进行偏移处理要优于在叠后进行。
一种实用的替代叠前偏移的方法是在叠加处理之前,应用Levin方程(3-8)校正倾角对时差速度的影响。
叠前数据可以先用水平地层的速度校正时差,然后在这种NMO后紧跟DMO校正,来解决倾角对时差的影响。
论偏移成像技术方法论偏移成像论文摘要地震偏移成像技术是现代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的三大基本技术之一,主要包括射线偏移和波动方程偏移两大类,主要目的是实现反射界面的空间归为和恢复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系数,提高地震空间分辨率和地震保真度。
偏移技术具有地震勘探本身的特点,但是地震偏移方法本身由于使用计算机而引起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
这就使得它从研究简单的探测目标的几何图形进而发展成研究反射界面空间的波场特征、振幅变化和反射率等,在本论文中主要介绍地震偏移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地震剖面的偏移和叠加偏移,叠前部分偏移。
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等方面来介绍。
正文一、偏移成像的基本原理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
反射地震方法是根据在地面上以一定方式进行弹性波激发,并在地面的一定范围(孔径)内记录来自地下弹性分界面的反射波来研究地下地质岩层结构及其物性特征的一种方法。
因此,也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反散射问题。
就反射地震观测方式的特点,它的成像问题要分作两步,第一步是按照一定的方式记录到达地面的反射波,第二步用计算机按一定的计算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反映地下地质分层面位置及反射系数值的反射界面的像。
而地震偏移技术就是在第二步过程使反射界面最佳地成像的一种技术。
地震偏移可在叠前做也可在叠后做。
叠前偏移是把共炮点道集记录或共偏移距道集记录中的反射波归位到产生它们的反射界面上并使绕射波收敛到产生它的绕射点上。
在把反射波回投到反射界面上和绕射波收敛到绕射点上时要去掉传播过程的效应,如扩散与衰减等。
最后得到能够反映界面反射系数特点的并正确归位了的地震波形剖面,即偏移剖面。
叠后偏移是在水平叠加剖面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水平叠加剖面上存在的倾斜反射层不能正确地归位和绕射波不能完全收敛的问题,采用了爆炸反射面的概念来实现倾斜反射层的正确归位和绕射波的完全收敛。
基于运动学波场属性的改进共反射面元叠加
李栋;王立歆;徐兆涛;孙小东
【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
【年(卷),期】2014(036)010
【摘要】共反射面元叠加算子考虑了地下反射层的局部地质特征,处理时将目标反射点邻域内所有反射点信息进行校正和叠加,可以获得高质量的零偏移距剖面.在叠加过程中得到反映地下信息的运动学波场属性剖面,基于属性参数计算得到深度成像点在时间域对应的投影第一菲涅尔带的范围,将其作为改进的叠加孔径,可有效地提高叠加剖面的振幅和横向分辨率.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表明,与传统的共反射面元叠加剖面相比,改进的叠加剖面有着更高的信噪比和同相轴连续性.
【总页数】5页(P74-77,86)
【作者】李栋;王立歆;徐兆涛;孙小东
【作者单位】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44
【相关文献】
1.基于GPU计算平台实现三维输出道方式的共反射面元(3D-CRS-OIS)叠加 [J], 倪瑶;杨锴
2.共反射面元叠加波场属性参数的应用 [J], 覃天;段云卿;赵勇
3.一种改进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 [J], 邓金华;李栋;王立歆;徐兆涛
4.基于输出道成像方式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的应用 [J], 娄兵;郑鸿明;郭宏宪;范旭;张静
5.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理论--从共反射点到共反射面元 [J], 王华忠;杨锴;马在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30卷第4期2007年8月勘探地球物理进展P ro gr ess in Ex plor ation Geo phy sicsV o l.30,N o.4A ug.,2007收稿日期:2007-02-07;改回日期:2007-04-02。
第一作者简介:孙小东(1980 ),男,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在读博士,主要从事CRS叠加成像与地震偏移的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671-8585(2007)04-0245-07CRS叠加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孙小东,李振春,滕厚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在常规处理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时间域成像和叠后偏移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为此,提出了一些新的时间域成像技术和叠前偏移方法,CRS(co mmon r ef lection surface,共反射面元)叠加便是其中的一种。
CRS叠加是一种可以直接由多次覆盖反射数据得到零炮检距(ZO)剖面而不依赖于速度信息的叠加方法。
二维和三维CRS 叠加不仅能够改进模拟ZO剖面,提高深层的信噪比,而且给出了可用于反演速度场的多参数剖面。
模型数据的试算和实际资料的处理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基于起伏地表的CRS叠加不需要先对原始数据做静校正,而且得到叠加结果后可以很容易地实现基准面重建。
另外,利用CRS得出的出射角及波前曲率信息可以更好地实现偏移速度建模,这也是今后CR S研究的一个重点。
关键词:CRS叠加;基准面重建;波场参数;速度建模中图分类号:P631.4文献标识码:ACRS叠加的思想最早来源于H ubral教授。
他首先提出了法向入射点波曲率半径R N IP概念[1],以后又相继提出了在二维情况下基于两参数优化的共反射元(CRE)叠加法[2]和基于三参数优化的CRS叠加法[3~5]。
二维CRS叠加所需的3个参数是零炮检距射线在地表的出射角 、法向入射点波曲率半径R N IP和法向波曲率半径R N。
叠前深度偏移互相关成像条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叠前深度偏移互相关成像条件是地震学中一种重要的数据处理技术,通过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地震模型的精度和分辨率。
论偏移成像技术方法偏移成像技术是地震勘探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利用地震波在地下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差异,对地下结构进行成像。
本文将从偏移成像技术的原理、常见方法以及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偏移成像技术的原理偏移成像技术的原理是基于走时偏移原理。
在地震勘探中,通过将地下不同介质的速度模型应用到地震数据处理中,将地震记录的时间与空间关系进行转换,使地震波能够与地下结构的位置对应起来,从而实现成像。
具体而言,偏移成像技术主要包含如下几个步骤:1.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音、补偿仪器响应等。
2.走时分析:利用地震记录中的到达时间信息,进行走时分析,确定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模型。
3.叠加成像:将记录中的地震波数据叠加起来,以提高信噪比。
4.偏移:根据确定的速度模型,通过计算与地下结构位置相关的走时偏移,将地震记录的时间与空间关系进行转换。
5.成像:根据偏移结果,进行成像处理,生成地下结构的图像。
二、偏移成像技术的常见方法在偏移成像技术中,常见的方法主要包括共炮点偏移(CMP)、常中点偏移(CMP)和瞬变波动域偏移(RTM)等。
共炮点偏移(CMP):共炮点偏移是最基础的偏移成像方法,它假设地震源为点源,通过将不同炮点的记录进行叠加,并按照速度模型进行走时偏移,将不同位置的地震记录与其真实位置对应起来,完成成像。
常中点偏移(CMP):常中点偏移是在共炮点偏移上的进一步发展,它采用同一中点的各个炮点数据,按照速度模型进行走时偏移,得到不同炮点在同一中点位置的走时剖面,通过叠加这些剖面来获取更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
瞬变波动域偏移(RTM):瞬变波动域偏移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偏移成像方法,它利用瞬变波动方程对地震记录进行反演成像。
相比于传统的时偏移方法,RTM可以更好地处理非均匀介质、复杂构造和多次波等问题,因此在地震成像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偏移成像技术的应用领域偏移成像技术在油气勘探、工程地震、地质灾害研究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5 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偏移概述盐丘侧面反射断面反射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加速度回转波反射倾角时差校正原理叠前部分偏移频率波数域倾角时差校正对数拉伸倾角时差校正积分倾角时差校正速度误差变速回转波偏移倾角时差校正的应用盐丘侧面断面倾角时差校正与多次波倾角时差校正与相干线形噪音其它因素倾角时差校正小结叠前时间偏移倾角时差校正与共偏移距偏移盐丘侧面断面共反射点与共反射面叠加偏移速度分析叠前Stolt偏移倾角时差校正数据的共偏移距偏移叠前克希霍夫偏移利用共反射点道集的速度分析聚焦分析与速度无关的Fowler叠前偏移习题附录E:倾角时差校正和叠前时间偏移反射点偏离倾角时差校正方程对数拉伸倾角时差校正倾角时差椭圆非零偏移距的旅行时方程叠前频率波数域偏移利用波场外推进行速度分析参考文献5.0概述倾角时差校正(DMO)是应用于已经做过动校正的叠前数据,以便在叠加过程中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
这样,DMO校正改善了剖面,该剖面比常规的经过动校正后的CMP道集剖面更接近于零偏移距剖面。
从而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应用在第4章中讨论的零偏移距偏移方法。
我们在第3章中提过,叠加速度是依赖于倾角的(方程3-8)。
当存在一个水平同相轴与一个倾斜同相轴交叉时,我们只能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占优的一个叠加速度,而不是它们两个,因此,常规的CMP道集叠加并不能使不同倾角的地层具有各自不同的叠加速度。
这对于零偏移距剖面是不适用的,因为零偏移距剖面包含了各种情况,各种倾角。
因此,在倾角不一致的情况下,叠加剖面并不等同于零偏移距剖面。
由于CMP叠加剖面不是严格地等于零偏移距剖面,我们希望叠加后的偏移处理能够得到一个清晰的剖面,使不同倾角的地层保持不同的叠加速度。
为了解决倾角不一致的问题,在叠前进行偏移处理要优于在叠后进行。
一种实用的替代叠前偏移的方法是在叠加处理之前,应用Levin方程(3-8)校正倾角对时差速度的影响。
叠前数据可以先用水平地层的速度校正时差,然后在这种NMO后紧跟DMO校正,来解决倾角对时差的影响。
第42卷第2期2003年6月石 油 物 探GE OPHY SIC A L PROSPECTI NG FOR PETRO LE UMV ol.42,N o.2Jun.,2003文章编号:100021441(2003)022*******面元叠加地震采集技术谭绍泉1,2,刘光林2,刘泰生2,胡立新2,徐淑合2(1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物探公司,山东东营257100)摘要:面元叠加地震采集技术是为适应资料处理的要求而提出的一种采集方法,也是适应目标采集和目标处理的一种观测方式,它对解决深层和复杂地区的地震勘探技术是有效的。
通过对面元叠加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的论述和4个地区应用效果的对比,显示了该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面元叠加;子面元;可变面元;地震采集技术;复杂地区中图分类号:P63114+25 文献标识码:A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of bin stackT an Shaoquan1,2,Liu G uanglin2,Liu T aisheng2,Hu Lixin2,Xu Shuhe2(1.China of G 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 2.G eophys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 ompany,SI NOPEC Shengli Oilfield C ompany Limited,D ongying257100,China)Abstract:The 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 of bin stack is one kind of acquisition method that was developed for providing flexibility in data processing,and is als o one kind of observation method that suits target2oriented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2 ing.It can be used effectively in the exploration for deep targets and in complex area.The prospects of this method are shown by a discussion on the principles of bin stack and its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and the results yielded by this method in4ar2 eas.K ey w ords:bin stack;sub2bin;variable bin;seismic acquisition technology,complex area 深层及复杂地区的油气勘探,越来越受到石油地质家们的重视,因为深层及复杂地区的油气勘探,已成为各油田寻找战略接替资源的重要领域,特别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深层更是如此。
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叠前时间偏移与叠前深度偏移1、叠前偏移从实现方法上可分为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
从理论上讲,叠前时间偏移只能解决共反射点叠加的问题,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主要应用于地下横向速度变化不太复杂的地区。
当速度存在剧烈的横向变化、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时,只有叠前深度偏移能够实现共反射点的叠加和绕射点的归位,叠前深度偏移是一种真正的全三维叠前成像技术,但它的成像效果必须依赖于准确的速度-深度模型,而模型的迭代和修改是一个非常复杂和费时的过程,周期长,花费也相当昂贵。
1.1 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和速度分析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有效地克服常规NMO、DMO和叠后偏移的缺点,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
叠前时间偏移产生的共反射点(CRP)道集,消除了不同倾角和位置的反射带来的影响,不仅可以用来优化速度分析,而且也是进行AVO地震反演的前提。
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基础是计算地下散射点的时距曲面。
根据Kirchhoff绕射积分理论,时距曲面上的所有样点相加就得到该绕射点的偏移结果。
具体的实现过程就是沿非零炮检距的绕射曲线旅行时轨迹对振幅求和,速度场决定求和路径的曲率,对每个共炮检距剖面单独成像,然后将所有结果叠加起来形成偏移剖面。
1.2 叠前深度偏移实际上,叠前时间偏移可认为是一种能适应各种倾斜地层的广义NMO叠加,其目的是使各种绕射能量聚焦,而不是把绕射能量归位到其相应的绕射点上去,它基于的速度模型是均匀的,或者仅允许有垂直变化,因此,叠前时间偏移仅能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当地下地层倾角较大,或者上覆地层横向速度变化剧烈,速度分界面不是水平层状的条件下,叠前时间偏移并不能解决成像点与地下绕射点位置不重合的问题。
为了校正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在时间剖面的基础上,再做一次校正,使成像点与绕射点位置重合,这就是做叠后深度偏移的目的,但叠后深度偏移有缺点,主要是无法避免NMO校正叠加所产生的畸变,而且在实现过程中缺少模型叠代修正的手段,因此叠后深度偏移一般作为叠前深度偏移流程的一部分,用于深度域模型层位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