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史记》中的义薄云天主题单元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52.50 KB
- 文档页数:25
向》主题单元设计鲁教版1.学习传记人物的优秀品质,陶冶个人情操;2.学习《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风格,客观认识和评价他人;3.认识到“性格决定命运”,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删除,比较抽象,且与1重复。
)对应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1.总目标: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文本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2.阶段目标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能正确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进行口语交际,能在不同的场合,得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感情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删除)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
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第二单元义薄云天自读文本鲁仲连义不帝秦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途于邹假:假如B.会.秦围赵会:恰逢C.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亡:损失D.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责:责备解析:选A。
假:借。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B.先生独不见夫仆乎.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C.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D.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解析:选B。
表反问的语气词;A.认为,当作;替。
C.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的人。
D.表判断语气;表感叹语气。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C.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D.故脯.鄂侯解析:选B。
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B.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帝;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D.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肉干。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方今唯秦雄天下..之国也..B.弃礼义而上首功C.然后天子南面..帝之..吊也D.欲从而解析:选A。
B.古义:斩首之功;今义:第一等的功劳,最高的功劳。
C.古义:面朝南;今义:方位名词,南边。
D.古义:紧跟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
”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
”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牖里之库百日,欲令之死。
自读文本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战国时学者、义士和著名辩士。
他“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
游于赵国,适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辩者。
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绁、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颂。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秦于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卒四十余万,继而围攻赵都邯郸。
魏国救赵部队驻扎荡阴不敢进兵,却派新垣衍说赵帝秦。
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
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
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一、字音倜傥..(tì)(tǎnɡ)恶.能(wū)天崩地坼.(chè)东藩.之臣(fān)烹醢..梁王(pēnɡ)(hǎi)怏.然不悦(yànɡ)故脯.鄂侯(fǔ)喟.然而叹(kuì)拘之牖.里(yǒu)摄衽.抱机(rèn)赙襚..(fù)(suì)晏.然而已(yàn)二、通假字①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颂,通“容”,从容②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上,通“尚”,崇尚③赴.于齐曰赴,同“讣”,急走报丧④主人必将倍.殡棺倍,通“背”,相反的方向⑤固.不敢入于邹固,通“故”,所以三、一词多义(1)使⎩⎪⎨⎪⎧①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 动词,派②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名词,使者③使.事有职 动词,出使④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动词,让⑤使.梁睹秦称帝之害 连词,假使(2)其⎩⎪⎨⎪⎧①其.意欲复求为帝 代词,它的②今其.人在是代词,这(3)为⎩⎪⎨⎪⎧①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动词,当作②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介词,替③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动词,认为④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 动词,施行(4)而⎩⎪⎨⎪⎧①而.不肯仕宦任职 连词,表转折,但是②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连词,表承接,然后③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连词,表递进,并且④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连词,表修饰⑤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连词,表并列⑥而.母婢也代词,你的(5)于⎩⎪⎨⎪⎧①止于.荡阴不进 介词,在②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介词,对③梁之比于.秦若仆邪介词,跟④献之于.纣介词,给⑤不得入于.鲁 介词,到⑥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介词,比(6)非⎩⎪⎨⎪⎧①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副词,不是②皆非.也 形容词,错误的(7)乃⎩⎪⎨⎪⎧①乃.见平原君曰 副词,于是,就②则吾乃.梁人也 动词,是③乃.退而听朝也副词,才 (8)则⎩⎪⎨⎪⎧①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连词,却②则.必助赵矣连词,就(9)诚⎩⎪⎨⎪⎧①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诚.不忍其求也 副词,确实(10)若⎩⎪⎨⎪⎧①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 动词,比得上②梁之比于秦若.仆邪 动词,像 (11)好⎩⎪⎨⎪⎧①好.奇伟倜傥之画策 动词,擅长②九侯有子而好.形容词,漂亮(12)恶⎩⎪⎨⎪⎧①先生恶.能使梁助之疑问副词,怎么②纣以为恶.形容词,丑 (13)之⎩⎪⎨⎪⎧①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结构助词,的②畏之.也 代词,他③梁之.比于秦若仆邪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齐湣王之.鲁 动词,到 (14)固⎩⎪⎨⎪⎧①齐、楚则固.助之矣 副词,本来②固.也,吾将言之 副词,当然③固.不敢入于邹 连词,通“故”,所以 (15)且⎩⎪⎨⎪⎧①周贫且.微 连词,表并列,并且②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 副词,将要③且.秦无已而帝 连词,况且 (16)以⎩⎪⎨⎪⎧①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介词,把②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介词,用③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 连词,表目的,来(17)辞⎩⎪⎨⎪⎧①鲁连辞.让者三 动词,推辞②遂辞.平原君而去 动词,辞别 四、古今异义 ①好奇伟倜傥....之画策 奇伟: 古义:奇特。
3 赵氏孤儿程婴之义为救赵氏孤儿,程婴先将自家的婴儿(本文中为“他人婴儿”,京剧中为“程婴亲子”)交给公孙杵臼,然后去告发公孙杵臼匿藏了赵氏的孤儿。
结果,程婴的亲儿被害,公孙杵臼被杀。
在以后的十五年中,程婴忍着舍弃儿子的悲痛,背着卖友求荣的骂名,终于将赵氏孤儿养大成人,对他说明了真相,手刃了屠岸贾,报了冤仇。
这个故事是相当令人感动的,为了别人的孩子,一个舍了亲生,一个舍了性命,一个是“大义灭亲”,一个是“大义灭命”,这样的大义怎能不载入史册,流传千古啊!善良和利他,爱人和奉献,不正是仁义的同义语吗?义与利的关系的实质,归根到底是公与私的关系。
归根结底,义就是利他、利人、利民、利国、利人类、利地球。
决不做害群之马,决不嫁祸于人,决不损人利己,决不见利忘义。
通过主观地“我为人人”达到“人人为我”的客观效果。
既然人们都赞扬“深明大义”者,我是赞成高举义旗的;反之,如果都高举利旗,人类还有什么希望!晋国义士——程婴程婴,春秋时晋国义士,千百年来为世人称颂。
相传他是古少梁邑(今陕西韩城西少梁附近程庄)人。
为晋卿赵盾及其子赵朔的友人。
晋景公三年大夫屠岸贾杀赵朔,灭其族。
赵朔门客公孙杵臼与之谋,程婴抱赵氏真孤匿养山中,而故意告发令诸将杀死杵臼及冒充的孩儿,后景公听韩厥言,立赵氏之后赵武——赵氏孤儿。
诛杀屠岸贾,程婴则自杀以报公孙杵臼。
“赵氏”,即春秋晋国正卿赵盾的家族。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同周天子一样,实行的是家族制的国家统治。
国君的同姓称为公族,姻亲称为卿族。
公族的发展脉络单一,而卿族却能通过再联姻的方式滚雪球般不断扩大队伍,所以其势力到头来总能压倒国君,造成国中或明或暗的权力转移。
赵盾便是春秋霸主晋文公连襟赵衰的长子(后来晋文公又把女儿赵姬嫁给赵衰,亲上加亲,关系更近一层),历仕文公、襄公(文公子)、灵公(襄公子)、成公(文公子、襄公弟)四朝。
他具有杰出的治国才干,集军政重权于一身,为晋国实际上的执政者,后两位国君灵公、成公均由他主持迎立,其中灵公还因荒淫无道而被他的堂弟赵穿刺杀。
自读文本鲁仲连义不帝秦鲁仲连,战国时学者、义士和著名辩士。
他“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胸罗奇想,志节不凡,他为人排除患难、解决纷乱而一无所取。
游于赵国,适秦师围赵,鲁仲连义不帝秦,面辩者。
邯郸解围,平原君欲封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
他飘然远举、不受羁绁、放浪形骸的性格,为后世所传颂。
赵孝成王六年(前260),秦于长平大败赵军,坑杀赵卒四十余万,继而围攻赵都邯郸。
魏国救赵部队驻扎荡阴不敢进兵,却派新垣衍说赵帝秦。
平原君心急如焚,束手无策,形势岌岌可危。
鲁仲连主动去见新垣衍,用具体的事例作比,生动、形象而又透辟地阐明抽象的道理,指陈帝秦的弊害,终于让“使事有职”不愿会见鲁仲连的新垣衍拜服,不敢复言帝秦。
而“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
一、字音倜傥..(tì)(tǎnɡ)恶.能(wū)天崩地坼.(chè)东藩.之臣(fān)烹醢..梁王(pēnɡ)(hǎi)怏.然不悦(yànɡ)故脯.鄂侯(fǔ)喟.然而叹(kuì)拘之牖.里(yǒu)摄衽.抱机(rèn)赙襚..(fù)(suì)晏.然而已(yàn)二、通假字①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颂,通“容”,从容②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上,通“尚”,崇尚③赴.于齐曰赴,同“讣”,急走报丧④主人必将倍.殡棺倍,通“背”,相反的方向⑤固.不敢入于邹固,通“故”,所以三、一词多义(1)使⎩⎪⎨⎪⎧①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 动词,派②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名词,使者③使.事有职 动词,出使④先生恶能使.梁助之 动词,让⑤使.梁睹秦称帝之害 连词,假使(2)其⎩⎪⎨⎪⎧①其.意欲复求为帝 代词,它的②今其.人在是代词,这(3)为⎩⎪⎨⎪⎧①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动词,当作②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介词,替③众人不知,则为.一身动词,认为④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 动词,施行(4)而⎩⎪⎨⎪⎧①而.不肯仕宦任职 连词,表转折,但是②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连词,表承接,然后③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连词,表递进,并且④世以鲍焦为无从颂而.死者连词,表修饰⑤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连词,表并列⑥而.母婢也代词,你的(5)于⎩⎪⎨⎪⎧①止于.荡阴不进 介词,在②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介词,对③梁之比于.秦若仆邪介词,跟④献之于.纣介词,给⑤不得入于.鲁 介词,到⑥所贵于.天下之士者 介词,比(6)非⎩⎪⎨⎪⎧①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也 副词,不是②皆非.也 形容词,错误的(7)乃⎩⎪⎨⎪⎧①乃.见平原君曰 副词,于是,就②则吾乃.梁人也 动词,是③乃.退而听朝也副词,才 (8)则⎩⎪⎨⎪⎧①众人不知,则.为一身 连词,却②则.必助赵矣连词,就(9)诚⎩⎪⎨⎪⎧①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 连词,表假设,如果②诚.不忍其求也 副词,确实(10)若⎩⎪⎨⎪⎧①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 动词,比得上②梁之比于秦若.仆邪 动词,像 (11)好⎩⎪⎨⎪⎧①好.奇伟倜傥之画策 动词,擅长②九侯有子而好.形容词,漂亮(12)恶⎩⎪⎨⎪⎧①先生恶.能使梁助之疑问副词,怎么②纣以为恶.形容词,丑 (13)之⎩⎪⎨⎪⎧①诸侯之.救兵莫敢击秦军 结构助词,的②畏之.也 代词,他③梁之.比于秦若仆邪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④齐湣王之.鲁 动词,到 (14)固⎩⎪⎨⎪⎧①齐、楚则固.助之矣 副词,本来②固.也,吾将言之 副词,当然③固.不敢入于邹 连词,通“故”,所以 (15)且⎩⎪⎨⎪⎧①周贫且.微 连词,表并列,并且②然且.欲行天子之礼于邹 副词,将要③且.秦无已而帝 连词,况且 (16)以⎩⎪⎨⎪⎧①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介词,把②吾将以.十太牢待子之君 介词,用③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 连词,表目的,来(17)辞⎩⎪⎨⎪⎧①鲁连辞.让者三 动词,推辞②遂辞.平原君而去 动词,辞别 四、古今异义 ①好奇伟倜傥....之画策 奇伟: 古义:奇特。
4 信陵君窃符救赵仁智信陵君仁与智,是常被我们相提并论的两种品质,它们一个代表着心灵,一个代表着头脑。
人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事实上这二者缺一不可,董仲舒就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
故仁者所以爱人类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
”——只有仁而没有智,那么施仁于人时便不知分辨好坏,大约就是东郭先生之类的滥仁,所谓次品是也;而只有智而没有仁,那么这样的人恐怕危害会更大,所谓危险品是也。
所以理想状态应该是“必仁且智”,应该是孔夫子所谓的“仁者安仁,智者利仁”——仁者用自己的心灵去为善,去安于仁道;智者用自己的头脑去辨析应不应该施仁、应该对谁施仁。
仁为体,智为用;仁是智的根本,智是仁的条件。
而四公子中,只有信陵君做到了“必仁且智”。
也正因此,他才能换得那些侠士们的投桃报李——四公子之中,只有他,能让门客们心甘情愿地跟着自己一起去送死般地攻秦救赵;只有他,能换得智如侯嬴、勇如朱亥者死心塌地的效忠;只有他,死后会有众多门客自杀以随;也只有他,能使刘邦专门派人守护他的坟墓,世代享受祭祀的香火。
仁而下士的战国公子——信陵君信陵君(?—前243年),战国时魏国贵族,“战国四君子(四公子)”之一。
魏公子,名无忌,魏昭王少子,安釐王异母弟,封信陵君。
传在《史记》卷77《魏公子列传》。
他仁而下士,士争归之,门下食客三千,以贤名闻诸侯。
长平大战后,秦兵围邯郸,赵求救于魏,魏王畏秦,使晋鄙救赵而留军于邺以观望。
他用侯生计窃得魏王兵符,夺晋鄙军,亲自将兵救赵,解邯郸之围,赵得以存。
由是留赵依平原君达十年,后秦伐魏,他归为上将军,率五国之兵败秦军于河外,乘胜逐秦军至函谷关,威震天下。
秦行反间,诬他谋反,魏王对他心存疑忌,终于夺他兵权,使人代为将。
从此他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竟病酒而卒。
有《魏公子兵法》,为门客所辑,今佚。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也就是知识分子阶层。
这些人去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商不稼,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自读文本鲁仲连义不帝秦学生用书[P46~P48]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途于邹假:假如B.会.秦围赵会:恰逢C.前亡.四十万之众于外亡:损失D.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责:责备解析:选A。
假:借助。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吾始以君为.天下之贤公子也吾请为.君责而归之B.先生独不见夫仆乎.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C.昔者.齐威王尝为仁义矣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D.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解析:选B。
表反问的语气词;A.认为,当作;替。
C.助词,用在表时间的词后;……的人。
D.表判断语气;表感叹语气。
3.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B.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令赵帝.秦C.胜请为绍介而见.之于先生D.故脯.鄂侯解析:选B。
A.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开;B.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帝;C.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拜见;D.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肉干。
4.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方今唯秦雄天下..B.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C.然后天子南面..吊也D.欲从而..帝之解析:选A。
B.古义:斩首之功;今义:第一等的功劳,最高的功劳。
C.古义:面朝南;今义:方位名词,南边。
D.古义:紧跟着就;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新垣衍曰:“先生独不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而智不若邪?畏之也。
”鲁仲连曰:“呜呼!梁之比于秦若仆邪?”新垣衍曰:“然。
”鲁仲连曰:“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
”新垣衍怏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吾将言之。
昔者九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九侯有子.而好,献之于纣,纣以为恶,醢九侯。
鄂侯争之强、辩之疾.,故脯鄂侯。
题单元设计学习活动设计(针对该专题所选择的活动形式及过程)(课下用三节课时间阅读四篇文章和两篇传记,对人物做一个完整的了解。
)活动一:1、学生集体交流文本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集众人智慧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人物的人生经历。
2、依据文本,用两个字简单地概括出文本中“义”的具体体现。
活动二:1、小组内合作探究文本是如何体现人物“义”的精神,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2、班内集体交流本组研究成果。
3、分析探讨文本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增进对人物身上所体现的“义”的认识。
(投影列出传记的多种写作手法)活动三:1、小组内交流分享个人对“义”的理解与认识,讨论其对人生的影响,各组选派代表在班内发言展示。
2、通过多媒体展示历代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义举,增进对“义”的理解与认识。
课下思考:评价司马迁的理想道德——“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
教学评价1、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2、发言积极大胆,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3、依据文本,利用相关的材料充实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4、在交流中有自我独到的见解,有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认识。
专题二评价司马迁的理想道德——“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老师读,学生读,加深理解。
)3、书写教学“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杏:上大下小,上面要写得大,大在哪里?(大在撇捺)写的时候撇捺要舒展,象燕子张开的翅膀;下面的“口”要写得小,左右两竖要内斜,稍扁;“木”的竖写在竖中线上。
花:也是上下结构,草字头两竖要内斜;下面单人旁起笔对准上面的左竖,竖弯钩起笔对准上面的右竖;竖弯钩要舒展,(用红笔描竖弯钩,并在旁边书写一个大的竖弯钩)要求弯处圆转,不能僵硬(书写僵硬的竖弯钩,并在旁边打×)。
春:上部三横都是短横,收笔处不要顿;撇画最长,捺画从哪里起笔?从第三横下面起笔,不能碰到撇;下面“日”的两竖要竖直,不能斜。
雨:旁边两竖要内斜,上横短,中竖写在竖中线上;从下面看,哪一笔最低?钩最低,中竖最短;四个点都是斜点。
江: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边三点水第二点略向外展;右边“工”字上横是短横,下横是长横;中竖略斜。
南:上横短;下边两竖内斜;框架中两横都是短的,中间一竖悬针;三个竖画左、中差不多长,右竖钩最低;横折钩要写出弯势。
4、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书写练习1、杏花春雨江南我的思考:进一步加强写字姿势训练,这是根本。
在了解字结构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每个字的书写。
及时对书写情况进行反馈,同时通过奖励激发学生兴趣。
课后反思:通过字形的比较,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笔画位置的比较,但是还需要不断的引导。
第(3)课时课题:书写练习2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车字旁写法,并能把“轻”字写端正。
2、完成书写练习。
重点:正确地书写“轻”字难点:“车”字旁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讲评上一课作业情况。
1、表扬书写优秀者,展示其作业。
2、指出存在的主要缺点并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二、指导“车”字旁写法:1、出示范字,观察“车”字旁写法。
2、讨论明确其书写要领:“车”字旁分四笔完成,整个偏旁左重右轻,不超过竖中线。
第一笔横稍短。
第二笔撇折收笔于横中线。
第三笔垂露竖,应在第一笔横下的正中位置起笔。
最后一笔,比第一横长一些,离折笔稍近一些。
3、练写“车”字旁。
三、指导临写“轻”字。
1、观察范字。
2、明确写法。
“轻”字的写法:“轻”字左窄右宽,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与左边的第一笔短横相齐平,底部大体相齐,右边上下两部分基本相等。
四、课后延伸书写:斩、转板书设计:书写练习2、轻、斩、转我的思考:以复习巩固导入,并有针对地进行纠正。
明确字的重心及每个笔画在田字格中分布的位置,使学生初步掌握字的结构特点。
在练习书写“车”字旁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整个字的字形。
课后及时巩固,拓展。
课后反思:学生基本上能把握好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处理好左右的布局。
第(4)课时课题:结构特点(六)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懂得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宜上大而下小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二、教学新课1.讲解以宝盖头、穴字头等作为字头的字(1)教师讲解字头的书写。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
“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
(其余字略)(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三、讲评: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板书设计:结构特点(6)宝、穷、写、会、奔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
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5)课时课题:怎样写好字课型:复习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端正态度。
教学过程:一、正确的学书之路1.临帖临帖是学习书法的最根本的方法。
古往今来,没有一个书法家是不经临习而成功的,没有一个字写得好的人是不经过临帖的。
只有临帖,取法唐楷、晋行、汉隶、秦篆等传统的东西,才会有所获。
2.专一学书首先应师承一家,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发展。
这就有一个选帖的问题,选帖的标准:①好帖;②喜欢。
选定帖后专心致志,认真临习,坚持不懈,直至形同神似。
这个时期检验你学习得怎样,首先看临得像不像,再看笔法笔意。
3.博采众长当对一本帖或一家书体临习达到形同神似之后,就要广涉其他好帖,取其营养加以吸收消化,融会贯通。
4.字外功夫练字的同时经常要多读书,多掌握方方面面的知识,加强自身修养。
总之一句话,加强字外功夫的训练。
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便自成一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正确的学书之路概括为:二、科学的学书方法明确了正确的学书之路之后,我们还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可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临帖和摹帖这既是正确学书之路的开端,又是正确学书方法中的根本点,必须坚信不疑,坚定不移。
摹帖和临帖各有优点,效果各异。
姜夔《续书谱》中说:“临书易失占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
”其中的“笔意”即指笔法、笔势及线条意趣。
“临”的方法就是看着字帖,照着写。
只要仔细地临,便容易掌握笔法笔意.从而把范本的精髓学到手。
“摹”的方法,就是用薄纸蒙在帖上,直接地描画。
所以字形基本上不会走样,多摹几遍,有利于把握结构。
但摹书看不清笔法,“易失笔意”,虽然间架不错.但没有笔法,字就僵化。
所以,初学者可以临摹并用,相互补充。
2.每天定量事实证明,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练字也一样,写得太少,练习量跟不上,就谈不上进步;当然盲目机械地多写,疲倦了效果也不好。
一定的量才能达到的一定的效果,较佳的量才能达到较佳的效果。
3.循序渐进学习书法,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还应该懂得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一,先正楷,后行草。
苏轼说:“真生行,行生草。
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就是说楷、行、草书三者如同人的立、走、跑,如果人连站都不能站,怎么能走和跑呢?如果没有楷书基础,直接写行书、草书,就会疏于法度,流于轻滑飘浮。
行书、草书是楷书的流、便、疏、散,学好楷书之后,加强用笔的流动呼应,行草就容易上手。
等到楷法熟练,再写行草时.便可悟到两者相通之处,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第三,先点画,后结构,再章法。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也就是以基本点画为基础的艺术。
基本点画不好,整字或整篇的艺术性就无从谈起。
由于钢笔尖性硬,在线条变化上相对简单得多,故钢笔书法学习在结构上花的时间多,而在用笔、点画上相对较少。
但这并不是说点画用笔不重要,相反,它是钢笔书法的基本功,只有在点画书写的基本功扎实之后,才可能去把握结构。
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整幅字的章法就容易把握了。
第(6)课时课题:结构特点(七)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了解“皿”、“土”等做字底的字的结构特点,学习这类字的写法。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字的结构,学习写法。
教学过程:一、观察例字,进行讨论:(1)这些字是什么结构?(2)它们分别是什么字底?(3)书写上有什么特点?二、教师示范小结三、指导要点盘:上半部分宜瘦长,下面要宽扁。
皇:“白”字头是方形结构的,要写的紧凑些,略小;“王”上两横短,下横长,略大。
至:第一横不要太斜,撇折点也不要太斜;下面的“土”要端正,下横要长。
竖:上半部分要摆好位置,左右不要分开;下面的“立”,点在正中,上横短,点撇要呼应,下横适当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