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桥之美2
- 格式:ppt
- 大小:539.50 KB
- 文档页数:11
八年级语文《桥之美》教案(15篇)初二上册语文《桥之美》教案篇一一、把握大纲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均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展示人民大众创造性智慧,包涵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文,掌握说明文和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开阔眼界,提高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桥之美》为自读课文,位于讲读课文《中国石拱桥》之后。
两篇课文同是写桥,但《中国石拱桥》的作者茅以升是桥梁专家,而《桥之美》的作者吴冠中是画家。
他们分别从科学的角度和艺术的角度来写桥。
《中国石拱桥》已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桥的历史、形式、结构等知识,本文则重在引导他们以新的审美视角来品味欣赏文中的桥之美。
(二)教材内容的理解《桥之美》是一篇美学小品,语言具有强烈的画面感与抒情般的感染力。
吴冠中先生将桥置于一个个构图框中,发掘出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不同美学效果,给人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课文由桥的诗境美引出桥在绘画上的形式美,再将桥自身的结构美与它的构图美作对比,肯定强调了桥之美美在构图,美在它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美学作用。
接着以诗意的语言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桥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谐优美地融合的几幅画面。
得出结论:“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三)学生情况的分析当今的初中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但是,大量的信息使他们在接收时大块朵颐多过细品慢赏,常常忽视周围事物的美,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也不深。
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新的审美视角去发掘美、品味美,开阔眼界,提高文化品位。
(四)教学目标的设定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单元要求,结合教材依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桥之“美”美在哪(2)形象优美的语言2、能力目标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3、情感目标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前三单元读读写写
第一单元
1.课文:《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二篇》、《苏州园林》、《故宫
博物院》、《桥之美》
2.读读写写:
o记载、簌簌、朴素、起舞、赋予、摇曳、美妙、坦荡、淡泊、潜滋暗长、眼花缭乱、姿态万千、屈曲盘旋、本色、轻盈、周道如砥o雄姿、煞它风景、巧妙绝伦、失之交臂、呈献
第二单元
1.课文:《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
《诗词五首》
2.读读写写:
o湍急、猿鸟、高谷、一百、湍急、曦月、覆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o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o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o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o天下无马!
o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单元
1.课文:《小石潭记》、《核舟记》、《黄鹤楼》、《诗词五首》
2.读读写写:
o斗酒十千恣欢谑、与余舟一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o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其船背若纵向流者,其一犬坐于前,神情似亦喜似亦惧,然则小舟泊洲渚者如叶,舟
中人亦非一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桥之美》知识点归纳知能新视窗课文解读◎作家简介吴冠中,1919年出生,中国现代画家。
1919年7月5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一个乡村教师家庭。
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从李超士、常书鸿及潘天寿等学习中西绘画。
1942年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助教。
1946年考取公费赴法国留学,1950年秋返国。
先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建筑系、北京艺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作为美术教育家,吴冠中注重学生艺术个性的培育。
作为善思考的艺术家,他又勤于著述,立论独特,而且文字生动流畅。
其中关于抽象美、形式美、形式决定内容、生活与艺术要如风筝不断线等观点,曾引起美术界的争论。
◎词语积累☆正音辨形着.重(zhuó)前瞻.后顾(zhān)孕.育(yùn)脂.粉(zhī)☆词语释义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审视:仔细看。
诗境:指富于诗意的环境。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水天一色:形容水域辽阔。
史诗:叙述英雄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厘,计量的小单位。
◎文章主旨这篇美学小品文,以描述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桥之美”的认识和看法;桥之美在于它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与周围景物相配合,联系景物,组成了富于变化的统一的画面。
文中还揭示出了一些美学原则,让读者获得一些审美知识,提高了艺术欣赏水平。
◎写作分析1.画卷优美,意韵悠长。
作者以画家的眼光看世界,以优美的语句勾勒动人的画面。
白墙黑瓦的人家,线条流畅的拱桥,曲曲折折的河流,疏密相间,构成了有迷人魅力的图画美;江南水乡,早春的绿柳,跨书的石桥,宁静淡美的意境,使画面产生了抒情诗般的感染力;山重水复之间,“风雨桥”翼然临于急流之上------作者选取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一星,以蒙太奇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画面:浓淡相宜,意蕴悠远。
《桥之美》课文原文桥之美作者:吴冠中“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么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因桥上桥下,往返行人,各样船只,必然展现生动活泼的场面,两岸街头浓厚的生活情调也被桥相联而成浓缩的画图。
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难怪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教案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
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比较阅读,体会两文的相异之处。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设计(一)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
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
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
(板书文题)设计(二)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二、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中国石拱桥》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茅以升(1896—1989),字唐臣,江苏镇江人。
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设计和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大桥。
解放后,又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设计工作,他写过大量介绍桥梁知识的文章和《桥话》《中国石拱桥》等科普读物,晚年编写了《中国桥梁史》。
于1989年因病逝世。
本文就是介绍我国石拱桥的说明文章。
《中国石拱桥》一文是作者茅以升1962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说明文。
赵州桥之所以闻名于天下,并不完全因为它历史悠久,主要是因为每当洪水来时,正定、宁晋间数以百计的桥梁,差不多全被洪水冲垮,甚至连个影子也没有了,只有赵州桥岿然不动。
赵州桥的造桥方法是与现代建筑的力学原理完全吻合的。
西方的建筑师们,直到六七十年前,才晓得运用这种方法来造桥,显然比我们落后了一千三百年。
永定河旧称卢沟,桥就以“卢沟”命名,即卢沟桥。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明正统九年重修。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
知识积累1.洨.(xiáo)河:在河北省南部,流经赵县。
2.匀称.(chèn):均匀,比例和谐。
3.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4.惟妙惟肖.(xiào):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肖,相似。
5.雄跨.(kuà):气魄雄伟地跨越。
6.雄姿.(zī):勇武壮盛的意气或姿态。
7.残损..(cán sǔn):残缺的。
8.推崇.(chóng):十分推重。
崇,重视;尊敬。
9.巧妙绝伦:独一无二,无可比拟。
10.胜景:优美的景物、境界。
11.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奇,罕见的、特殊的。
12.长虹饮涧:看起来好像是入涧饮水的一道长虹。
13.和谐.(xié) :配合得恰当匀称。
14.鷟.(zhuó)15.佥.(qiān)16.弧.(hú)形17.合拢.(lǒng)18.墩.(dūn)19.支撑(chēng)20.饮涧(jiàn)21.涨(zhǎng)22.河堤(dī)23.石拱.(gǒng)考题例析1.(2015·广西梧州中考)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初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作者吴冠中简介
初二语文:桥之美原文及作者吴冠中简介
吴冠中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现在大概很少有人用这口吻教训后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经过无数的桥,除了造桥的工程人员外,恐怕要算画家见的桥最多了。
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我每到一地总要寻桥。
桥,多幺美!“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块面;流水,那是长线、曲线,线与块面组成了对比美;桥与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变化,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媒介,它是沟通线、面间形式转变的桥!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不过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那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都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湖水苍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几百上千年的年龄。
人们珍视长桥之美。
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立志当早,存高远。
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八年级初二语文《桥之美》字词注音、释义及课文结构分析桥之美(作者:吴冠中)1、字词注音、释义口吻:(wěn),口气。
煞它风景:(shā)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残月:快落的月亮。
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苍茫:空阔辽远。
驻足:停止脚步。
极目:用尽目力(远望)。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左右:此处是支配的意思。
前瞻后顾:即“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
2、课文简析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
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章共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文章总起,“画家见的桥最多”。
第二段:从“小桥流水人家”词句入手,摆出一个看法。
它“固然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引出下文,从画家的眼里谈桥之美。
第三段:叙说“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以及“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引出下文对多种桥的美的述说。
第四段:承接上文具体写了:(1)茅盾故乡乌镇“拱桥的强劲的大弧线或方桥的单纯的直线,恰好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
(2)江南水乡石桥与桥边景色谐调搭配,“也令画家销魂”。
(3)卧龙一般的长桥之美。
(4)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和苏州的宝带桥,“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
(5)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的风雨桥,桥面上遮雨的廊和亭,桥下的急流飞瀑构成的美。
第五段:由《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引出铁索桥、竹索桥,说明了“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和“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第六段:由南京长江大桥的直线美,谈到钱塘江大桥以及成昆路上的很多的“桥连洞,洞连桥”的直线桥的美与险的关系。
第七段:由现实中的桥到幻想的“鹊桥”,再点桥之美,呼应开篇收束全文。
描写桥八年级语文作文800字7篇桥是连通两地的纽带,有了桥,人们的生活便利了,交通发达,经济发展,物质生活就会提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桥八年级作文8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描写桥八年级作文800字1桥,桥是什么?对啊,有谁想过这个问题?其实桥,是大家所熟悉的事物,在山涧有独木桥,在公路上有石拱桥,在城市有天桥和立交桥,在人与人之间有心桥。
各地的桥梁各有不同的特色,每一座桥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而桥并不是没有生命的冷冰冰的建筑物,它是人们绝处逢生的一条通道,它是人们生活画面上的一道景观。
日常生活当中,既有有形的桥,也有无形的桥,比如,当你需要摆脱困境,跨过厄运时,你所期望的是眼前有一座能让你峰回路转、顿入光明之境的“桥”,这也许是理想之桥、命运之桥、智慧之桥、财富之桥、友谊之桥、人生之桥、亲情之桥……而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所有中国石拱桥的杰出代表。
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桥的成语,如:过河拆桥,遇水架桥,过桥拆桥,过桥抽板……它们都说明了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而在我印象中作深刻的桥就是双湖桥,双湖桥是一座美丽的桥梁。
位于东湖与水果湖之间,所以称为双湖桥。
刚走上桥,一块如茵的草坪映入眼帘。
那绿而柔软的草,给大地妈妈披上一件嫩绿的毛衣。
而那“毛衣”上有许多花儿,紫的、红的、黄的等颜色,给“毛衣”增添了几分引人注目的色彩。
这一丛、那一簇,多美呀!上桥了,眼前景色突变,即刻间从柔美、充满生机的地方,转眼间到了一个雄伟壮观的世界。
走在一块块砖头上,才发现它们那样可爱:它们肩挨着肩,手拉着手,多么团结。
走近栏杆,才看清上面刻着许多美丽的图案。
有的是一条龙在天上腾云驾雾,可能在寻找它可口的晚餐吧;有的是双鱼吐珠,大概是想把那颗美丽的“夜明珠”奉献给人类;有的是可爱的水姑娘在爱抚着小鱼,想给它们慈母般的温暖。
双湖桥上所有的柱子加上桥头堡有48个。
在那些柱子上,都统一雕刻着龙的图案。
看它那张牙舞爪、目中无人的样子,准是一个骄傲的家伙。
初二语文:桥之美重点难点解析
初二语文:桥之美重点难点解析
1、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美好的景物,而文中所揭示的一些美学原则,如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作为通用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审美活动,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水平。
2、文章列举了四个例子?分析有何作用?
课文举了四个例子,意在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
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构成阳刚与阴柔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美。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
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
同时,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受形成对照。
3、作者认为桥之美体现在哪几方面?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一方面是桥自身的结构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桥在不同环境中所起的形式美,即具有审美功能。
【初二语文:桥之美重点难点解析】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课文《桥之美》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桥之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观点。
(2) 欣赏课文中的美,提高审美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技巧,进行创造性写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 准备课文《桥之美》的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简介、桥梁知识等。
(2) 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料。
2. 课堂导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各种桥梁,引导学生关注桥梁的美。
(2) 简介课文作者和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合作探讨,解决生字词和难点问题。
4.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和作者观点。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练习册答案:《中国石拱桥》一、1.(1)B (2)A (3)B (4) A(5) B (6)A2. B3.略4.(1)B B A (2)A A B (3)B (4)B5.(1)事物赵州桥卢沟桥特点及光辉成就(2)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时间6.A二、(一)1.因为赵州桥是世界上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建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
2.示例:如第四个特点。
因为一座桥的建造,追求技术上的高超不足为奇,更难能可贵的是具有艺术价值,这两方面就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1)“左右”是估计的时间,并不确切,如果去掉就成为确切的了,不符合实际情况。
(2)如果去掉“完全”“更是”,程度上减弱,没有了强调之意。
4.构造的奇特形式优美5.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对技术人才的尊重(二)1.略2.跨度大,桥拱低。
3.是为说明赵州桥面坡度平缓,车马和行人上上下下非常省劲。
4.不可以,因为“在当时”是表示时间的副词,如果去掉了,就会让人产生疑问:是过去,还是现在?表意就不准确了。
5.突出三方面特征“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
语言简明而富有感染力。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练习册答案:《桥之美》一、1.(1)chāi 摧(2)xiān 销 (3)颐(4)dào2.询——寻雀——鹊型——形启——起3.(1)停在脚步。
(2)支配,操纵。
4.(1)打比方 (2)列数字 (3)引用,作诠释(4)摹状貌二、(一)1.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所以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经常会碰见桥。
2.是险峻的环境孕育了桥之生命,是山岩、树丛及急流的多种多样的线的衬托,才使索桥获得了具有独特生命力的线的效果。
3.想寻找与桥身的直线相衬托、呼应、引申的点、线、面。
4.多描写性语言、形象、生动。
《中国石拱桥》的语言平实、准确。
5.略(二)1.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桥之美》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基础练习】1.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但脂.( )粉颜色哪能左右结构之美呢!(2).人们到此总要驻.( )足欣赏飞瀑.( )流泉。
(3).如果煞.( )它风景。
(4).每过环形的山谷,前瞻.( )后顾。
(5).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 )坡。
2.看拼音写字词。
(1).同时也是线与面之间的méi jiè。
(2).仿佛发闷的wěi cóng 做了一次深呼吸。
(3).难怪绘画和shèyǐng 作品中经常碰见桥。
(4).倒影又往往被fúpíng ,杂草刺破。
(5).是险峻的环境yùn yù了桥之生命。
3.仔细看看句中有没有错别字,如果有,请改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谐同谱出行与色的乐曲。
( )(2).方、园之间相处和协、得体。
( ) (3).桥下小河里应着桥的倒影。
( )(4).桥上桥下,往反行人,个样船只。
( )【综合练习】认真阅读课文,做以下题目。
1.在下面句中的错别字下画横线,并在题后括号内改正。
(1).那纤细的游丝佛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 )(2).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住足欣赏飞瀑流泉。
( )(3).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迭及交错的角色。
( )(4).不宜龙统地提问,不能龙统地答复,艺术形式处理中,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 )2.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桥”美在何处?(用文中语句来回答)3.第2自然段中,“如果煞它风景,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虽然绿水依旧绕人家,但彻底摧毁了画家眼中的结构美,摧毁了形式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4.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其语言风格与《中国石拱桥》有什么明显不同?【拓展练习】一.阅读人间仙境: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在哪里?经过多年的查证,确认在我国的滇北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