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五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 (重点高中适用)
- 格式:doc
- 大小:113.00 KB
- 文档页数:9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5 文言文分析综合练习频考点20~21 文言文分析综合专练一、(xx·山西省忻州一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吏部侍郎李林甫,柔佞多狡数,深结宦官及妃嫔家,伺候上动静,无不知之,由是每奏对,常称旨,上悦之。
时武惠妃宠幸倾后宫,生寿王清,诸子莫得为比,太子渐疏薄。
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惠妃德之,阴为内助,由是擢黄门侍郎。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上不从。
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
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于是上罢九龄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令。
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璟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绂、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
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明召诸谏官谓曰:“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诸君不见立仗马乎?食三品料,一鸣辄斥去。
悔之何及?”补阙杜琎尝上书言事,明日,黜为下邽令。
自是谏争路绝矣。
李林甫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虽奇才异行,不免终老常调;其以巧谄邪险自进者,则超腾不次,自有他蹊矣。
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窥其际。
好以甘言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
凡为上所厚者,始则亲结之,及位势稍逼,辄以计去之。
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
(取材于《通鉴纪事本末·卷三十一》)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妃德.之德:感激B.每奏对,常称.旨称:符合C.各有常度.度:制度D.百官迁除.除:贬官解析任命官职。
答案D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李林甫为人阴险、玩弄权术的一组是(3分)( )①深结宦官及妃嫔家②林甫乃因宦官言于惠妃,愿尽力保护寿王③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④今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之不暇,乌用多言⑤百官迁除,各有常度⑥虽老奸巨猾,无能逃于其术者A.①②③ B.③④⑤C.②③⑤ D.①④⑥解析⑤写李林甫在官员队伍管理工作中安于常规,埋没人才,不是“为人阴险,玩弄权术”。
高考语文复习概括分析要点命题特点分析综合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高考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全国卷的题干术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6个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这是近年来全国卷持续考查的成熟题型。
因为选项命制的特点采用“概括+分析”的形式,常常是先对人物进行概括,然后再举事例印证分析,且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故应先比“分析”,再析“概括”,重点关注分析印证部分。
选项“分析”部分文字较多,信息量较大,往往是文中多处文句的综合,因此应将“分析”部分切片,层层比对,便于化整为零,逐一攻破。
“5个角度”比对角度一:比对人物典例一: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解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介绍契丹人的做法,官吏们怕生事,曾公亮认为赵滋有勇有谋,并举荐给朝廷,派遣使者下达旨意,应该是皇上派遣赵滋去契丹传达旨意,并非曾公亮“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
故C项与原文内容不符。
【参考译文】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
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
”派赵滋前去告谕旨意,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典例二: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
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
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
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
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学案学习目标:掌握高考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的解题对策。
学习重点: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的4个设题陷阱归纳以及解题对策。
学习难点:解题对策的归纳与灵活运用。
学习方法:讨论交流法。
一、走近真题(2017课标全国2)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
少有节操。
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
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
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
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
”更始乃征憙。
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
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
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
”后拜怀令。
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
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
”王无复言。
其年,迁憙平原太守。
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
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
”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
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
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
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
及薨,车驾往临吊。
时年八十四。
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
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文言文阅读概括分析选择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很多时候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截然区分开来。
三项内容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
在试卷中,表现为一道综合分析判断题。
这是考查考生全面把握文言阅读材料内容与主旨的“压轴题”,每年必考。
这类题常常以选出错误选项的形式来设置,因而探究命题人错项陷阱设置的类型,进而掌握应对方法,对提高考生的辨别能力,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意理解的正误,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从“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命题“3大特点”“5个角度”比对、“10个设误点”判断①四个选项基本按行文顺序设置,用现代汉语表述,且内容属于文章主要部分。
按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改变了过去先“概括”后“分析”的语言模式。
③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项错误也非全错,而是错一点,往往是“概括”无错,“分析”有瑕。
故在比对时可重点关注分析印证的部分文字。
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参照下面5个比对角度和10个常设误点,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角度一:比对人物张冠李戴误解形象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时序颠倒空间错位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曲解文意归纳不全角度四:比对内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角度五:比对关系改变因果事件杂糅角度一比对人物,避免张冠李戴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
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
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专题五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一、对点练(每小题3分)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慈寿皇太后上尊号,诏告天下。
(彭)时欲推恩,(李)贤谓一年不宜再赦。
时曰:“非赦也,宜行优老典。
朝臣父母七十与诰敕,百姓八十给冠带,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
”贤称善,即奏行之。
门达构贤,帝惑之,曰:“去贤,行专用时矣。
”或传其语,时矍然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
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
”语闻,帝意乃解。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阁视事,免朝参。
疏言:“光禄寺采办,各城门抽分,掊克不堪。
而献珍珠宝石者,倍估增直,渔竭帑藏。
乞革其弊,以惠小民。
”帝优诏褒纳。
畿辅、山东、河南旱,请免夏税盐钞,及太仆寺赔课马。
京师米贵,请发仓储五十万石平粜。
并从之。
选项:彭时关心百姓,体恤民生。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并提出了减免税收、革除弊端等一系列施惠百姓的措施。
比对:参考答案:张冠李戴。
“他向皇上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分析错误,文意是,彭时想建议皇上实行这种制度,却遭到李贤的反对,两人一番争议后,李贤觉得可以实行,就上奏建议实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参考译文:慈寿皇太后加尊号,下诏布告天下。
彭时想请皇上实施大赦,李贤说一年之内不宜两次大赦。
彭时说:“不是要大赦,应该推行优待老人的制度。
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岁以上的应给予诰敕,百姓八十岁以上的给予冠带,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李贤很赞赏(他的想法),立即上奏建议实行。
门达陷害李贤,皇上为此困惑,说:“罢免李贤,将专门任用彭时。
”有人传出这句话,彭时惊惧地说:“李公有经世济国之才,怎么可以罢免?”于是极力为李贤申辩。
并说:“如果李贤被罢免,我也不能独自留下。
”听到这话,皇上罢免李贤的想法才消除。
过了五年,彭时患病请假,过了三个月,皇上催他到内阁办事,免他上朝参见。
彭时上疏说:“光禄寺采办,各个城门抽税,都严重搜刮。
而献上珍珠宝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价值,掠取国库财物。
请革除这些弊端,来恩惠百姓。
”皇上优诏褒奖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畿辅、山东、河南发生旱灾,彭时请求免除夏税和盐钞,以及太仆寺索赔损失的官马。
京城的米价昂贵,他请求打开粮仓拿出储存的五十万石米平价卖出。
皇上都听从了。
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光宗受禅,特诏(黄)洽言事,奏用人之论。
后屡乞归田,方未得请也,人劝之治第,洽曰:“吾书生,蒙拔擢至此,未有以报国,而先营私乎?使吾一旦罪去,犹有先人敝庐可庇风雨,夫复何忧。
”庆元二年致仕。
六年七月薨.,赠金紫光禄大夫。
选项:黄洽廉洁自律,坚持道德操守。
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他认为不必如此,离职之后先人的破旧房子就足以遮风挡雨。
比对:参考答案:时序颠倒。
“告老还乡后有人劝他营造府第”理解有误,原文是说他多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得到准许时,有人劝他营造府第。
参考译文:光宗即位,专门下诏让黄洽进言国事,他上奏了用人的主张。
后来他屡次请求告老还乡,还没有获得准许时,别人劝他营造府第,黄洽说:“我是个书生,蒙恩被提拔到这个位置,没有什么用来报效国家,却先谋求自己的私利吗?即使我一旦因获罪而离职,还有先人的破旧房子可以遮风挡雨,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
”庆元二年退休。
六年七月逝世,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
魏征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
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
”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征,殊未知其故。
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
”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选项:皇后为人大度,赞赏爱护正直的大臣。
魏征建议减少皇后女儿的嫁妆,皇后不仅不生气,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彰他的正直。
比对:参考答案:曲解文意。
“还私下派遣使者赏赐给魏征财物”表述不正确,原文为“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皇后请示过皇帝,才派人送礼物给魏征,并不是“私下派遣”。
参考译文: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是太宗特别喜爱的,到公主将要出嫁时,太宗下令有关部门置办的财物嫁妆比长公主(太宗妹妹)的嫁妆多一倍。
魏征进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要封赏皇子,汉明帝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自己的儿子应少一些)称为长公主,确实是因为长公主比公主尊荣,感情虽有差别远近,但义理上不能有差别。
如果让公主的嫁妆超过长公主,恐怕不合礼制,希望陛下(慎重)考虑这件事。
”太宗退朝后把魏征的话告诉皇后,皇后感叹说:“曾经听闻陛下看重魏征,一点也不知道其中的缘故。
现在听了他的劝谏,实在是个能通过义限制主上的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的社稷之臣。
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世间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拒绝忠言,那么国家政事就会变得紊乱。
衷心希望陛下好好思考这句话,那么对于整个天下来讲,都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
”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帛五百匹,送到魏征家来赏赐给他。
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初,(许仲宣)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
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
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
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
在他掌管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
比对:参考答案:以偏概全。
“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的说法。
参考译文:当初,(许仲宣)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
县令养宠妾,(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
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
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里面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
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
5.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分析选项出现的问题。
原文: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选项: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
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比对:参考答案:强加因果。
“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
并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
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
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
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
二十岁能作文章。
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
适逢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
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
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
二、综合练(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9分)刘春,字仁仲,巴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
授编修,屡迁翰林学士。
正德..六年,擢吏部..右侍郎,进左。
八年,代傅珪为礼部尚书。
淮王祐棨、郑王祐檡皆由旁支袭封,而祐棨称其本生为考,祐檡并欲追封入庙。
交城王秉杋由镇国将军嗣爵,而进其妹为县主。
春皆据礼驳之,遂著为例。
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遣其徒二人还乌思藏①,请给国师诰命如大乘法王例,岁时入贡,且得赍茶以行,春持不可。
帝命再议,春执奏曰:“乌思藏远在西方,性极顽犷。
虽设四王抚化,其来贡必有节制,使不为边患。
若许其赍茶,给之诰敕,万一假上旨以诱羌人,妄有请乞,不从失异俗心,从之则滋害。
”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
春又奏:“西番俗信佛教,故祖宗承前代旧,设立乌思藏诸司,及陕西洮、岷,四川松潘诸寺,令化导番人,许之朝贡。
贡期、人数皆有定制。
比缘诸番僻远,莫辨真伪。
中国逃亡罪人,习其语言,窜身在内,又多创寺请额。
番贡日增,宴赏繁费。
乞严其期限,酌定人数,每寺给勘合②十道,缘边兵备存勘合底簿,比对相同,方许起送。
并禁自后不得滥营寺宇。
”报可。
春掌礼三年,慎守彝典③。
宗藩请封、请婚及文武大臣祭葬、赠谥,多所裁正。
遭忧,服阕..起南京吏部尚书。
寻以礼部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
十六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文简。
刘氏世以科第显。
春父规,御史。
弟台,云南参政。
子彭年,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
彭年子起宗,辽东苑马寺卿。
起宗子世赏,广东左布政使。
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
鹤年孙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有征缅功。
皆由进士。
(选自《明史·刘春传》,有删改) [注]①乌思藏:元代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
②勘合:验对符契。
③彝典:常典;旧典。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B.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C.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D.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解析:选B解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句子结构,然后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帝崇信西僧”中的“西僧”是“崇信”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
“绰吉我些儿”是人名,“有……者”是固定句式,“有绰吉我些儿者”的意思是“有个叫绰吉我些儿的人”,句意完整,故应在“者”后断开,据此排除D,选择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我国古代多以年号纪年,此法始于汉武帝。
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
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作吏部尚书。
C.服阕,意思是缺乏服装,“阕”通“缺”,文中之意为刘春赴任南京吏部尚书时,因没有一套好衣服,所以内心忧虑。
D.谥,即谥号。
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