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8.50 KB
- 文档页数:44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含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学徐君家传[清]魏禧徐君讳谦尊,字玄初,吴县附学生①,君天资英敏,读书观大略,慕古侠烈之士,好施与,矜然诺。
里有争,必造门征曲直,君一言折之。
家既落,君委曲以奉甘旨,故乡望公②得与二三故旧歌啸山水间二十余年。
一切徭役皆身经理之,不以科兄弟。
君之伯性刚卞,君事之弥谨。
季读书,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
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于是广义田以资通区,置役田给诸甲,至今犹食其利焉。
崇祯末,旱蝗相仍,民殣于道路,君岁减廪食以资乡里,又劝助有力之家,全活甚众。
妻兄弟有老而独者养之二十年,没葬而岁祀之,君友黄某父子死非所,遗二寡妇一女,君悉心护之,以其女字君从子,故黄氏终身不知有孤寡之苦,黄之姻某喜豪举,忽罹大祸,君营救之为破家。
其教子以亲贤友善为第一务。
鼎革③初,州郡望人义士多辟地邓尉山、太湖中,君为谋舍馆资饮饩不倦,不复以利害嫌疑介意,而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
君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
贼大恨,卒杀公。
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
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庇民,此其不同也。
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
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
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大兵大寇有所恃,不肯失身遽为盗贼。
又或畏威怀德,不敢为非,不忍负其人。
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于生民。
若徐君者,其庶几于是者与?嗟乎,是非独为徐氏言之也。
【注释】①附学生:明清科举生员名称之一。
②乡望公:对徐谦尊父亲的尊称。
③鼎革:指改朝换代。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①纠里中壮士为守御________ ②没葬而岁祀之________(2)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①君一言折之()A.使……屈服B.指责C.使……折服D.证明②全活甚众()A. 全、都B.保全C.成全D.整个(3)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君不以贫故竭力佽助犹不能不以之兴怀B. 民殣于道路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C. 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 其庶几于是者与尔其无忘乃父之志(4)翻译以下句子明末赋役重,首事者往往破家,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进学斋记张耒①古之君子,无须臾而不学,故其为徳无须臾而不进。
鸡鸣而兴,莫夜而休,出则莅官治民、事师友、对宾客,入则事其亲、抚其家,教其幼贱,无须臾之间不习其事、学其礼。
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徳日进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未尝不在于学。
士会①食而问肴烝,则饮食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晳风乎舞雩咏而归,则游观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曾子病而易大夫箦,则疾病之际未尝不在学也。
今之所谓学者,既剽盗其皮肤,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
冠而仕则冠而弃之,壮而仕则壮而弃之。
故后世之君子大抵从仕数年,则言语笑貌嗜欲玩习之际,比之进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异矣。
③元丰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旧而完之。
既洁()新矣,于是取《诗》、《书》、古史陈于其中,暑则启扉,寒则塞向,朝夕处乎其中。
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进学”,而书其说,庶朝夕得以自警焉。
【注释】①士会:春秋时晋国卿士。
②土苴:糟粕。
(1)可填入第3段括号处的虚词是()A. 之B. 其C. 则D. 以(2)对第1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列举生活事实,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 提出古人时刻学习而道德日进的观点,从古人为学和道德日进两方面来阐述。
C.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出入之际坚持“进学”的事实来阐述。
D. 提出古人时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观点,以古人仰观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实来阐述。
(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后世君子为官数年后言行志趣迥异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恋官场,无意追求修身进学。
C. 后世君子大多数会贪求世俗享乐,忘记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进学之心消磨殆尽。
(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1)D(2)B(3)A(4)论证了古之君子饮食、游观、疾病之际都在进学修身的观点;再以后世君子与古之君子作对比,论证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坚持进学修身。
2024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文意理解专项练习题一、专项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14分)丁巳,叔文以母丧去位。
王伾请起叔文为相既不获则请以为威远军使平章事又不得。
其党皆忧悸不自保。
明年,赐叔文死。
己卯,贬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刘禹锡为朗州司马,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亦恶之,皆以为远州刺史。
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刘禹锡为播州刺史。
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
”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
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
”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
”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
”明日,禹锡改连州刺史。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伾文用事》)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写出正确的序号()(3分)王伾请起叔文A为相B既不获C则请D以为威远军使E平章事F又不得。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死别,良可伤。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概括题)为什么皇上最终决定将刘禹锡改任连州刺史?(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积累文化常识1.宫市,宫廷内所设的市肆。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练(附参考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节选自《孙子兵法》)材料二: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
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
乐毅畏诛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齐人所惧,唯恐他将来,即墨残矣。
”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毅。
毅归赵,燕军共忿。
单复宣言曰:“君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与我战,即墨败矣。
”燕人闻之,如其言。
城中人见齐诸降者悉劓,皆坚守,唯恐见得。
单又宣言:“君惧燕人掘君城外冢墓,戮先人,可为寒心。
”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
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
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
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
燕皆呼“万岁”。
田单乃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曰:“即墨即降,愿无掳掠吾族家妻妾。
”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由此益懈。
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
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
牛尾热,怒而奔,燕军夜大惊。
牛尾炬火光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
燕军大骇,败走,遂杀骑劫。
(摘编自《智囊·兵智部·田单》)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牛尾A炬B火光C炫耀D燕军E视之F皆龙文G所触H尽死伤。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重到沭阳图记袁枚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
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
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①。
今戊申矣,感吕峄亭观察三札见招,十月五日渡黄河,宿钱君接三家。
钱故当时东道主,其父鸣和癯而髯,接三貌似之,与谈乃父事,转不甚晓。
余离沭时,渠裁断乳故也。
夜阑置酒,闻车声啍啍,则峄亭遣使来迎。
迟明行六十里,峄亭延候于十字桥,彼此喜跃,骈辚同驱。
食倾,望见百雉遮迣,知沭城新筑。
衣冠数十辈争来扶车。
大概昔时骑竹马者,俱龙钟杖藜矣。
越翌日,入县署游观,到先人秩膳处,姊妹斗草处,昔会宾客治文卷处,缓步婆娑,凄然雪涕,虽一庖湢、一井匽,对之情生,亦不自解其何故。
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
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
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邑中朱广文工诗,吴中翰精鉴赏,解、陈二生善画与棋,主人喜论史鉴,每漏尽,口犹澜翻。
余或饮,或吟,或弈,或写小影,或评书画,或上下古今,或招人来,或呼车往,无须臾闲。
遂忘作客,兼忘其身之老且衰也。
居半月,冰霰渐飞,岁将终矣,不得已苦辞主人。
主人仍送至前所迎处代为治筐箧束缰靷毕握手问曰何时再见先生余不能答非不答也不忍答也。
嗟乎!余今年七十有三矣,忍欺君而云再来乎?忍伤君而云不来乎?然以五十年前之令尹,朅来旧邦,世之如余者少矣;四品尊官,奉母闲居,犹能念及五十年前之旧令尹,世之如吕君者更少矣。
离而合,合而离,离可以复合,而老不能再少。
此一别也,余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故写两图,一以付吕,一以自存,传示子孙,俾知官可重来,其官可想,迎故官如新官,其主人亦可想。
孟子曰:闻伯夷、柳下惠之风者,奋乎百世之下,而况于亲炙之者乎?提笔记之,可以风世②,又不徒为区区友朋聚散之感也。
【注释】①白下:南京的别称。
②风世:劝勉世人。
(选自《小仓山房诗文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余宰沭阳二年宰:治理B. 说当时决某狱决:打开C. 代为治筐箧治:备办D. 朅来旧邦朅:离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往往于旧治之所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 与谈乃父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 身之老且衰彼且恶乎待哉D. 离而合襟三江而带五湖(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四品官员吕峄亭在家闲居期间,连续写信邀请老县令旧地重游,袁枚因此再到沭阳。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成功,初名森,福建南安人。
父芝龙,以捕海盗刘香、李魁奇,攻红毛功,累擢总兵。
顺治三年,贝勒博洛师自浙江下福建,芝龙撤仙霞关守兵不为备;博洛师次泉州,书招芝龙;芝龙率所部降,成功谏不听。
九年,上命芝龙书谕成功及鸿逵降,许赦罪授官,成功阳诺;诏金砺等率师还浙江。
俄而,上命郑亲王世子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成功。
十二年,左都御吏龚鼎孳请诛芝龙,国器亦发芝龙与成功私书,乃夺芝龙爵,下狱。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
十八年,成功自江南败还,知进取不易,且势日蹙,乃规取台湾。
台湾,福建海中岛,荷兰红毛人居之。
荷兰筑城二:曰赤嵌,曰王城;其海口曰鹿耳门。
荷兰人恃鹿耳门水浅不可渡,不为备。
成功师至,水骤长丈余,舟大小衔尾径进。
红毛人弃赤嵌,走保王城。
成功使谓之曰:“土地我故有,当还我;珍宝恣尔载归。
”围七阅月,红毛存者仅百数十;城下,皆遣归国。
成功乃号台湾为东都。
以陈永华为谋主,制法律、定职官、兴学校。
台湾周千里,土地饶沃,招漳、泉、惠、潮四府民辟草莱、兴屯聚。
是岁圣祖即位,戮芝龙及诸子世恩、世荫、世默。
成功既得台湾,其将陈豹驻南澳,而令子锦居守思明。
康熙元年,成功听周全斌谗,遣击豹;豹举军入广州降。
恶锦与乳媪通,生子,遣泰就杀锦及其母董;会有讹言成功将尽杀诸将留厦门者,值全斌自南澳还,执而囚之,拥锦,用芝龙初封称平国公,举兵拒命。
成功方病,闻之,狂怒啮指。
五月朔,尚据胡床受诸将谒;数日遽卒,年三十九。
(节选自《清史·郑成功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B.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C.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D. 济度次泉州/檄招降/不纳易为/书成功依违答之/上又令芝龙自狱中以书招成功/谓不降且族诛/成功终不应(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贝勒,全称“多罗贝勒”。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时政疏王安石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
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
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
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穷困,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
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毋,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
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
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
然享国日久矣,此诚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
官乱于上,民穷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
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侥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
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
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
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
”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
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2024届高考语文备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练习(附答案解析)【新课标卷地区选做】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徐渭,字文长,山阴人。
为诸生,有盛名。
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与歙余寅、鄞沈明臣同宪书记。
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
学士以渭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
渭知兵,好奇计。
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
藉宗宪势,颇横。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
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乃游金陵,抵宣、辽,纵观诸边厄塞,善李成梁诸子,入京师,主元忭。
元忭导以礼法,渭不能从,久之,怒而去。
后元忭卒,白衣往吊,抚棺恸哭,不告姓名去。
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
善草书,工写花草竹石。
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
”当嘉靖时,王、李倡七子社,谢榛以布衣被摈。
渭愤其以轩冕压韦布,誓不入二人党。
后二十年,公安袁宏道游越中,得渭残帙以示祭酒陶望龄,相与激赏,刻其集行世。
(选自《明史·徐渭传》,有删改)文本二: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
总督胡宗宪知之,聘为幕客。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会得白鹿,属文长代作表。
表上,永陵喜甚。
公以是益重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皆曰:“如命。
”一知县以他羁后至至期方谒公偶忘属卷适在其房遂不偶。
文长眼空千古,独立一时。
当时所谓达官贵人、骚士墨客,文长皆叱而奴之,耻不与交,故其名不出于越。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皆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景纬字德父,临安府于潜人。
少勤学,弱冠得周敦颐、程颢兄弟诸书读之,恨不及登朱熹之门。
熹门人叶味道谓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
”遂往见,首诲以求放心为本。
由是往来味道、正之间,研索益精。
入大学,登淳祐元年进士第。
授江阴军教授,诸生守其榘度。
知台州,两辞,不许,趣命益严。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约束官吏扰民五事。
取《孝经庶人章》为四言咏赞其义,使朝夕歌之,至有为之感涕者。
旌孝行,作《训孝文》以励其俗。
平重刑,惩哗讦,治豪横。
建黄岩县社仓六十有六。
节浮费,为下户代输秋苗,奏蠲五县邑河渡钱。
期年之内,乞归田里者再,皆不许。
乃乞于赤城、桐柏之间采药著书,庶几有补后学,使病废之身不为无用于圣世,不许。
御笔兼崇政殿说书,造朝,侍缉熙殿。
彗出于柳,景纬应诏上封事曰:今日求所以解天意者,不过悦人心而已。
百姓之心即天心也。
闾阎之糟糠不厌,而燕私之供奉自如,则人不悦。
百姓之膏血日削,而符移之星火愈急,则人不悦。
不公于己而欲绝天下之私,则人不悦。
夫必有是数者,斯足以召怨而致灾。
后以直敷文阁知嘉兴府,至郡,首以护根本、正风俗为先务。
拜宗正少卿,御笔兼侍讲。
以《礼记》进讲,开陈敬恕之义。
封还滥恩词头,帝从之。
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进《圣学四箴》。
有疾,谢医却药,曰:“使我清心以顺天命,毋重恼我怀。
”拱手三揖乃卒。
诏特赠四官至中奉大夫,谥文安。
景纬天性孝友,雅志冲淡,亲没无意仕进,故其立朝之日不久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八十四》)(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B.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C.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D. 至郡/以化民成俗为先务/首取陈述古《谕俗文》书/示诸邑/且自为之说/使其民更相告谕/讽诵/服行/期无失坠(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诸生,指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学校(太学)学习的学生。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完颜陈和尚,丰州人,系出萧王诸孙。
贞祐中,陈和尚年二十余,为北兵①所掠,大帅甚爱之,置帐下。
时陈和尚母留丰州,从兄斜烈事之甚谨。
陈和尚在北岁余,托以省母,乞还。
大帅以卒监之至丰,乃与斜烈劫杀监卒。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陈和尚天资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
正大二年,斜烈落帅职,例为总领,屯方城。
陈和尚随以往,凡兄军中事皆预知之。
斜烈时在病,军中李太和者,与方城镇防军葛宜翁相殴,诉于陈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
宜翁素凶悍,耻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妻讼陈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杀其夫,诉于台省。
以故陈和尚系狱。
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奏上,久不能决。
未几,斜烈卒。
上闻,始驰赦陈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杀人。
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议我者。
汝奋发立功名,始以我为不妄赦矣。
”陈和尚且泣且拜,不能出一言为谢。
乃以白衣领紫微军都统,逾年转忠孝军提控。
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达问谁可为前锋者,陈和尚出应命。
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是日,以四百骑破八千众,名动天下。
六年,有卫州之胜。
八年,有倒回谷之胜。
九年正月,三峰山之败,走钧州。
城破,大兵入,即纵军巷战。
陈和尚趋避隐处,杀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国大将,欲见白事。
”兵士以数骑夹之,诣行帐前。
时欲其降,斫足胫折不为屈,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绝,时年四十一。
是年六月,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勒石纪其忠烈。
(摘编自《金史·忠义传》)【注释】①北兵:蒙古兵。
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
1234年金朝灭亡。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B.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C.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D. 夺马奉其母南奔/大兵觉/合骑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马/母老不能行载/以鹿角车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兄,指父亲的亲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儿子中比自己年龄大的,也称“从父兄”,现在一般称“堂兄”。
B. 台省,汉朝的尚书台、三国魏的中书省,都是代表皇帝发布政令的中枢机关,后因以“台省”指政府的中央机构。
C. 白衣,犹“布衣”“乌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
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来指代无功名或无官职的读书人。
D. 勒石,刻石记功,亦指立碑。
此典故出自《后汉书》“勒石燕然”,当时东汉窦宪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记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陈和尚出身高贵,天资聪颖。
他是金朝贵族,身为武将而有才名,雅好读书,颇受时人称赞。
B. 陈和尚善于应变,处事灵活。
他被蒙古兵俘虏后,虽受赏识,但以探望母亲为借口回到丰州。
C. 陈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刚烈。
他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但内心坦然,坚信自己清白无辜。
D. 陈和尚能征善战,忠心报国。
他屡破蒙军,“力挽大厦之将倾”,功绩显赫,终于壮烈殉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议者疑陈和尚倚兵阃之重,必横恣违法,当以大辟。
②先已沐浴易衣,若将就木然者,擐甲上马不反顾。
【答案】(1)B(2)C(3)C(4)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解析】【分析】(1)本题根据对原文文句的理解,“夺马奉其母南奔” 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南奔”做状语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
根据理解原文文句,“载以鹿角车”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可以排除D。
故答案选B。
(2)选项C,“白衣”“布衣”“乌衣”三者内涵同中有异。
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鸟衣,黑色衣服,古代贫贱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差役。
故答案选C。
(3)选项C,“因误判葛宜翁案而锒铛入狱"理解错误,原文是“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留语其妻,必报陈和尚"。
故答案选C。
(4)此题中的①“疑”怀疑;“倚”依仗;“之”结构助词,的;“横恣”横行恣肆;“以”介词。
②“已”已经;“易衣”换了衣服;“若”好像;“然”的样子;“擐”披挂;“顾”回头看。
故答案为:⑴B;⑵C;⑶C;⑷①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②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
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
(3)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
此类题目要梳理原文内容,准确把握文章大意。
然后锁定目标句,把各个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细致比对,逐个排除。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参考译文】完颜陈和尚,是丰州人。
出身于萧王的孙子辈。
贞祐年间,陈和尚二十多岁,被蒙古兵掳掠,蒙古军大帅很喜爱他,将他安置在军帐中。
当时陈和尚的母亲留在丰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颜斜烈侍奉她很恭敬。
陈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视母亲,乞求回家。
大帅派士兵监视他来到丰州,他就与完颜斜烈劫持杀死了监视的士兵。
夺过马侍候着母亲向南奔逃,大军发觉后,集合骑兵追赶他们,(他们因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脱。
不久又丧失了马,母亲年老不能行走,(他们)就用鹿角车载着她,兄弟两人共同拉着,向南渡过黄河。
宣宗感到很惊奇。
陈和尚天资聪慧,一向爱好文史,人们把他看着是优秀的人才。
正大二年,完颜斜烈被罢去元帅之职,按规定改任总领,屯驻在方城。
陈和尚跟随他前往,凡是堂兄军中的事务他都参与并了解内情。
完颜斜烈当时正患病,军队中李太和与方城镇防军军士葛宣翁相殴斗,向陈和尚申诉,葛宜翁的事理有亏,陈和尚就参酌军令笞打了他。
葛宜翁一向凶横强悍,以输理受杖刑为耻辱,竟然忧郁苦闷而死去,(他)留话告诉妻子,一定要报复陈和尚。
宜翁的妻子控告陈和尚因为私人愤恨侵犯官吏职权,有意谋杀地的丈夫,向御史台申诉。
因为这个缘故,陈和尚被关在狱中。
议论的人怀疑陈和尚依仗统率军队的重大权势,必定横行恣肆,违犯法律,判处死刑。
奏章呈递上去,很长时间不能决断。
不久,完颜斜烈去世。
皇帝听到消息,才立即赦免了陈和尚,说:“主管部门上奏你因为私人愤恨杀人。
现在因为你兄长去世(的缘故),我违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会有议论我的人。
你发奋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会认为我不是随意救免你的。
”陈和尚边哭边行拜礼,说不出一句感谢的话。
(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军都统的职务,过了一年调任忠孝军提控官。
正大五年,蒙古军进攻大昌原(今甘肃宁县东南),总帅平章政事完颜合达问谁可为前锋,陈和尚应声而出。
他先前就已经洗澡更换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样,披挂铠甲骑上战马,不再回头看。
这一天,他率领四百名骑兵打败了蒙古兵八千之众,名声震动天下。
正大六年,取得卫州之战的胜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战的胜利。
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战战败,(他)跑到钧州。
钧州城被攻破,蒙古大军入城,(陈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战。
陈和尚躲藏在偏僻隐蔽的地方,等到军队杀我掳掠稍微结束才出来,自己声称:“我是金国大将,要见大帅禀告事情。
”兵士们用几个骑兵将他夹在中间,来到行营军帐前面。
当时蒙古军想叫他归降,他被砍去脚折断胫骨也不屈服,嘴被割开,创口一直连到耳朵边,他仍然喷血呼喊,喊声到死也不停止,当时他年龄是四十一岁。
这年六月,(哀宗)下诏赠镇南军节度使,刻石立碑纪念他忠烈的事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舜禹之事(唐)柳宗元魏公子丕,由其父得汉禅。
还自南郊,谓共人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由丕以来皆笑之。
柳先生曰:丕之言若是可也。
吾见笑者之不知言,未见丕之可笑者也。
凡易姓授位,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而前者忘,后者系①,其事同。
使以尧之圣一日得舜而与之天下能乎吾见小争于朝大争于野共为乱尧无以已之。
何也?尧未忘于人,舜未系于人也。
尧知其道不可,退而自忘;舜知尧之忘己而系舜于人也,进而自系。
舜举十六族,去四凶族,使天下咸得其人:命二十二人,兴五教,立礼刑,使天下咸得其理;合时月,正历数,齐律、度、量、权衡,使天下咸得其用。
积十余年,人曰:“明我者舜也,齐我者舜也,资我者舜也。
”天下之在位者,皆舜之人也。
而尧隤然,聋其聪,昏其明,愚其圣。
人曰:“往之所谓尧者果乌在哉?”或曰“耄矣”,曰“匿矣”。
又十余年,其思而问者加少矣。
至于尧死,天下曰:“久矣,舜之君我也。
”夫然后能楫让受终于文祖。
舜之与禹也亦然,禹旁行天下,功系于人者多,而自忘也晚。
益之自系亦犹是也,而启贤闻于人,故不能。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则其忘之也迟。
不然,反是。
汉之失德久矣,其不系而忘也甚矣。
宦、董、袁、陶之贼生人盈矣,丕之父攘祸以立强,积三十余年,天下之主,曹氏而已,无汉之思也。
丕嗣而禅,天下得之以为晚,何以异夫舜、禹之事耶?然则汉非能自忘也,其事自忘也;曾氏非能自系也,其事自系也。
公与私,仁与强,其道不同,其忘而系者,无以异也。
尧、舜之忘,不使如汉,不能授舜、禹;舜、禹之系,不使如曹氏,不能受之尧、舜。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故曰:笑其言者非也。
问者曰:“尧崩,天下若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三载。
子之言忘若甚然,是可不可欤?”曰:是舜归德于尧,史尊尧之德之辞者也。
尧之老更一世矣,德乎尧者,盖已死矣,幼而存者,尧不使之思也。
不若是,不能与人天下。
【注释】①忘:遗忘:系:拥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明我者舜也明:引导B. 舜之君我也君:君主C. 禹旁行天下旁行:走遍D. 丕嗣而禅嗣:继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问的一组是()A. 吾知之矣俯察品类之盛B. 夫其始系于人也厚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 然而世徒探其情而笑之拔剑撞而破之D. 天下若丧考妣若亡郑以为东道主(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曹丕受禅后,走下禅坛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后世的人讥笑曹丕不懂舜禹之事,可柳宗元不这样认为,他说曹丕这样说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