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淑芬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27.00 KB
- 文档页数:13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叶母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所描绘的荷叶母亲的形象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荷叶的认知和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通过创意写作、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
(3)教育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树立坚定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并加强背诵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组内讨论、游戏等方式巩固记忆,提高运用能力。
3. 图片展示与实物观察:展示荷叶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荷叶的特点,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荷叶的外形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运用。
(3)通过课文学习,感受荷叶母亲的形象及其寓意。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叶母亲的形象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实物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场景。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创意写作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课文主题相关的作品。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运用课件展示荷叶的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物道具:准备荷叶实物,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触摸,增强认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荷叶,激发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朱德同志对母亲的深情回忆,体会母亲勤劳、善良、坚强的品质。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形象和品质。
2.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学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她们用无私的爱陪伴我们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我的母亲》。
作者是我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朱德同志,这篇文章是他为纪念母亲而作的。
2.自读课文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3.分析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写母亲勤劳、善良、坚强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句子的含义。
(2)讨论:朱德同志为什么说他的母亲是“平凡而又伟大的”?(3)分析:课文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形象和品质的?4.小组讨论(1)母亲在朱德同志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2)从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关于写作的技巧?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
(2)完成作文《我的母亲》。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我的母亲》这篇文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激发了学生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同时,结合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同学们对母亲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写作能力也有所提高。
但仍有部分同学在细节描写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形象和品质。
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找出文中描述母亲形象的句子,比如‘母亲在灶上烧饭,总是满满一锅,却只盛一碗给自己’,这里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对,是勤劳和无私。
卖火柴的小女孩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型新授课时 2 总课时学校设计人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小女孩悲惨命运,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的写法;了解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研讨——小组展示——检测巩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同情心。
体会小女孩的美好愿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重点体会小女孩悲惨命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
难点虚实结合、对比手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品读“擦火柴”部分教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学、展、检教学法自主设计项目部分观看一组图片(创设欢乐祥和大年夜场景,为小女孩悲惨命运绸缪并过渡到下一环节)教学流程环节内容设计意图一复习提问二引入新课1、听写生词。
硬币烤鹅乖巧橱窗幸福2、把下列词语连成句子,并加上合适的标点。
冻死了旧年的卖火柴的大年夜里小女孩在连句: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旧年的大年夜里,冻死了。
师听写字词学生连句落实基础知识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并回顾文章内容激趣1教学设计教学流程环节内容设计意图三新课讲授四师生总结1、学习目标2、合作探究(1)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2)请在1---4自然段找出描写小女孩的语句,深情的读一读,共同体会小女孩的命运。
(3)“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两个幸福的含义是什么?3、小结巩固4、思维拓展(1)读了刘倩倩的小诗,你也一定有很多话要和可怜的小女孩说吧?也以诗的形式写几句吧!(2)小练笔:《大年夜》300字以上。
要求:至少一处修辞或描写,一处对比。
(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总结这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点拨引导学生展示质疑、探究组际合作明确方向体会小女孩悲惨命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罪恶加深记忆,落实知识虚实结合写法、对比写法的训练巩固体会社会主义优越,珍惜美好生活板书设计卖火火炉——寒冷柴烤鹅——饥饿的擦燃火柴(对比、虚实结合)小女孩命运悲惨小圣诞树——孤独资本主义社会黑暗女奶奶——没关爱孩课后反思2。
观澜中学04~05学度第二学期“优质一堂课”教案《我的母亲》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胡适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明白得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3.学会珍爱母爱,学会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明白得文意,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提炼母亲的品性和特点。
难点:明白得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摸索、概括,合作探究,难处教师引导。
教具:多媒体课型:讲读课。
教学时刻: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形。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文绉绉(zhoū) 外号(chuò) 庶祖母(shÙ)吹笙(shēng) 摹画(mó) 眼翳(yì)舔去(ti?n) 侮辱(w?)2、给出释义,让学生说出课文中相对应的词语。
二、导人母爱如水,母亲是源,不管你奔腾到哪里,身上流淌的,依旧有不尽的源头之水。
同学们,你们长这么大每天都和母亲生活在一起,现在请你们回忆母亲给你深刻阻碍的一个片断。
母亲是人一辈子的第一位老师。
她教给我们的东西能够让我们享用一生,我们应该感激她。
我国的大作家,大学者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用淳朴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了解他的母亲是一位如何样伟大的母亲,作者对母亲感情如何样。
胡适(1891~1962),现代作家、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曾提倡文学改革,是中国白话文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闻名人物,1920年创作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曾荣获三十五项美国博士桂冠。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一)、默读提示及要求:1.抓住关键句、段。
2。
注意字词,读准字音。
3.读完后,用一句话概括出母亲在“我”眼中的形象。
4.课文要紧写了些什么?明确:文章开头要紧忆述了作者九岁之前的若干生活片断。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1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主讲教师:郑淑芬班级:贵阳中学中一(1)班地点:多功能教室教学目标:1、语言的品味(1)叠词的运用及作用(2)体会文中词语如“点缀、袅娜、羞涩、泻、浮、洗、笼、”等在文中的表意作用。
2、体会作者“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与荷塘月色的“淡雅、朦胧、幽美”是怎样形成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教学设想:这是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课,应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将画面、文字、以及音乐有机地结合。
《荷塘月色》全文笼上了朦胧、淡雅的韵味。
因而,采用琵琶乐《春江花月夜》将使画面更显得诗情画意,仿佛伴着音乐漫步在荷塘边。
在激活课堂气氛上,可采取组间竞争法。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1))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们想起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
白天的荷塘如此优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出示幻灯片(2))说来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会反映出不同的形象。
马致远曾叹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以如此萧索、凄绝的笔触来描写秋。
而刘禹锡却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无独有偶,陆游曾很狠地道“恶竹当须斩万竿”,而郑板桥却用一生一世的热情以诗以画来歌颂竹。
这正是因为艺术家笔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烙印。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欣赏荷塘美景,去追问作者的情怀。
二、点明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上课之前,咱们有必要先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介绍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写作背景说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
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
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朱自清。
《荷叶芬芬》信息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促进研究兴趣。
通过研究《荷叶芬芬》这本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4. 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介绍《荷叶芬芬》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阅读《荷叶芬芬》的相关章节,进行情节分析和角色解读。
3.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想象力。
4. 使用信息化工具,如电子书阅读器和网络资源,辅助学生研究和获取相关信息。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导引:引导学生阅读《荷叶芬芬》的故事情节。
2.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写作活动。
3. 信息化技术应用:使用电子书阅读器和网络资源辅助学生研究和获取相关信息。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荷叶芬芬》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阅读活动:学生阅读《荷叶芬芬》的相关章节,并进行情节分析和角色解读。
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和写作活动,根据自己的想法创作故事情节或添加新的角色。
4. 信息化技术应用:引导学生使用电子书阅读器和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并将其应用到写作活动中。
5. 总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六、评估方法1. 阅读理解测试:通过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对《荷叶芬芬》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程度。
2. 作文评估: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根据作文内容和语言表达进行评分。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包括合作与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荷叶芬芬》故事书2. 电子书阅读器3. 网络资源:如相关故事解读、电子书资源、作家介绍等八、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增加了学生的研究乐趣和参与度,提高了研究效果。
小组合作讨论和写作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培养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故事内容。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职教中心陈秀环《我的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授课班级】2012级机电3班、2012级种植化工班【授课人数】机电班50人、种植化工班42人【授课时间】45分钟【教材版本】人教版中职语文规划教材第二册【教学内容】《我的母亲》(第二课时)【课时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授课类型】课堂教学——新授课【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主要是中职二年级机电和种植化工班的学生,他们年轻好动,但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但他们有他们的酸甜苦辣,他们有他们的欢乐无奈,他们也有他们自由的心灵空间和自己的生活体验。
对于母爱,他们同样有响亮的发言权,并且,对于如何认识母亲和回报母爱,他们的理解更具有中职生特色,或者说更体现的是中职生的生活观和亲情观。
因此,对于这样一篇散文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来学习。
本节课将充分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老师从旁加以引导和指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现学会学习,提高能力和情感洗礼的完美结合。
【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对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情境设置法,对话教学法,合作探究法等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通过多媒体创设优良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情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平等对话创造条件。
课前准备两首歌曲:阎维文的《母亲》和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一首钢琴曲《给母亲的信》;一首诗孟郊的《游子吟》。
【教学目的及要求】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课文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感受母亲形象,能够把父母的那种深沉的爱在作文中运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质疑、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母爱的伟大无私,理解母亲对“我”的“生命教育”的内涵,懂得珍惜亲情。
《感谢》教学设计(合作探究)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通过训练和表演,使学生知道感谢的方式和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
2。
过程与方法.创设多种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礼貌待人的意识.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训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爱,有爱心,有美好的品德修养。
教学重难点:1。
能够选择适当的双向沟通方式。
2。
能够真诚不夸张地使用感谢用语。
教学流程:一、激发情趣,朗读导入:1.由学生朗读导入新课(学生朗读:我感谢我的母亲,是她赋予我生命,在我困难的时候总会送来安慰,在我寒冷的时候总会送来温暖;我感谢我的老师,是她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用知识照亮我的未来,让我变得聪慧;我感谢我的朋友,是他们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给我鼓励,让我不孤独).听了这段文字的朗诵,你懂得了什么?(要感谢母亲、老师和朋友)生活中要感谢的只是这几个人吗?(要感谢的人有很多)联系本单元学过的几篇文章来谈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内容来谈:①我们要感谢芝加哥动物学家卡尔·施密特,是他用生命为人类留下了人体对蛇毒反应的宝贵材料。
②我们要感谢传说中的盘古,为了人类,他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躯体化成世间万物.③《购买上帝的男孩儿》中,叔叔邦迪要感谢他的侄子和帮他付医药费的老者;侄子既要感谢那位老者,同时也要感谢把他抚养大的叔叔邦迪,而他们三个人都要感谢的是人们的爱心)通过学习这几篇赞美古今中外为人类、为他人甘心奉献的人物的事迹,你们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崇敬之情)对于他们无私的奉献,我们该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情感呢?(感激之情)2。
讨论交流。
①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向他人表达感激之情。
(得到他人的支持或帮助的时候,得到他人的关心、关爱的时候;得到他人谅解的时候……)这节课,就让我们以感谢为话题,来学习表达感谢的方式和使用恰当的感谢用语,并形成礼貌待人的意识。
②回忆自己平时是怎么感谢别人的。
在生活、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因为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而表示谢意,你是怎样感谢别人的?先想想,然后小组交流.③汇报小组讨论情况,师生评议。
《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荷叶母亲》。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叶母亲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散文的韵味,培养阅读散文的兴趣。
(3)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学会珍惜和回报母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家庭观念。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荷叶母亲》的朗读和背诵。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荷叶母亲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荷叶母亲》的朗读和背诵。
(2)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荷叶母亲形象及其象征意义的探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描绘的荷叶母亲的象征意义。
(2)如何培养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情感的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荷叶的特点。
(2)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感。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散文的韵味。
3. 探讨荷叶母亲的象征意义:(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荷叶母亲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母爱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对荷叶母亲的敬仰之情。
5. 课堂小结:(2)强调荷叶母亲的象征意义及母爱的伟大。
|3.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型:新授课二、教学目标1、认识“植”“如”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为、得”,会写“法、如”等10个字,会写“办法、如果”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三、教学重点1、识字认读词语,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知道植物种子的传播有自己不同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识字认读词语,积累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讨论法3、朗读法六、教学准备:趣味卡片、交互式白板。
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诱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位朋友,看,它是谁?它呢?生:蒲公英豌豆苍耳师:你们了解它们吗?你都知道些什么?生:苍耳的身体是椭圆形,身上长了许多小刺。
(卡片“刺”) 生:蒲公英成熟后,会传播种子。
生:苍耳可有特点,它浑身带刺。
师:还有什么带刺?刺都是尖尖的,古代指刀锋利,刺刀。
现在指玫瑰刺绣玫瑰有刺,苍耳也有刺,这些叫植物都有刺。
动物也有刺,比如刺猬,苍耳身上穿的就是带刺的铠甲。
师:它们三个都叫植物。
植物和人一样生长,繁殖(出示卡片“植物”)2、今天我们就跟随它们走进植物的世界,齐读课题3、《植物妈妈有办法》。
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读完课题,我想知道植物妈妈都有谁?生:我还想知道它们都有什么办法呢?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范读。
师:翻开书,8页,老师读,大家听,听清字音。
边听边想植物妈妈都有谁?课文读完了,你听到了哪些植物?2、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三位植物妈妈都有哪些方法呢?我们边读课文边体会。
3、汇报:(1)蒲公英过渡:先来看第一种植物。
你来读。
这里有个词“准备”,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降落伞,课前,我们要把学习用品准备好。
谁能用“准备”说一句话?生: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准备了水果。
当微风吹过的时候,这些毛茸茸的种子就会()?(生答:一个接着一个)真的是这样吗?用诗歌中的一个词是——纷纷。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7 莲叶青青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设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体验,力求以生为本,以读为本,读思结合,情智并重,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通过品味语句、朗读训练,抓住关键词语体会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受到爱的熏陶。
2.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交流、探究讨论,使更多精彩的、经典的语言从学生口中汩汩流出,让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在思维的变换中得以集中培养。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祖母把心爱的荷叶送给孩子治疮的做法,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莲、玄、驳、雇、藕、肘、疮”7个生字,会写“玄、斑、驳、缸、肘、孙、疮、替、剪”9个生字,掌握“斑驳陆离、一缸、胳膊肘、念念有词”等词语。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课文的5~7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体会祖母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1.课件。
2.教学挂图。
3.学生搜集关于荷花荷叶的诗句。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18 萧山杨梅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努力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细细品位,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深切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本课力求营造开放、和谐的氛围,在良好的阅读情境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金老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请吃杨梅这两件事,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师生互爱之情。
3.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4.会认“杭、咖、啡、籍、兼”等5个生字,会写“阅、籍、兼、擦、初、库、沧、桑”等8个生字。
掌握“杭州、尽量、书籍、兼管、蝉鸣、初中、宝库、沧桑”等词语。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主讲人: 教学目标:1、品味文中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抓住关键词体会人物的情感。
2、体会课文第七段景物描写的作用,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体会人物情感。
2、理解景物描写在本文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与含义,理解母爱的内涵。
教学器材:多媒体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探究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确实如此,母亲用爱与包容去呵护自己的孩子,正如我们上节课通过学习得出的结论那样,母亲的爱成为多年后史铁生生活与创作的不竭动力,随光阴流转,愈加鲜明深刻。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份浓烈而深沉的母爱吧。
二、温故而知新:1、多媒体展示上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学生冋顾上节课的知识。
学生冋答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动作、神态描写;母爱是理解、体谅)B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母爱是坚强)C、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看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动作、语言描写;母爱是呵护)D・、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冋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 i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动作、语言描写;母爱是细心)2、老师小结:母亲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人,自己身体的毁灭性打击让母亲“苦”;还要而对的是自己抚养了21年的儿子的瘫痪,可以说,对母亲的打击可谓“苦上加苦”。
课题名称科目语文上课日期2011年12月1日班级705班教师刘远芳一、教材内容分析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而文辞冲淡的文章。
学习本文的关键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最终领悟作者借散步表达的深意。
有两处关键需要注意:一是写景语句及两两对称的语句;二是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
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意思,以理解文章关于亲情、责任及生命的主旨。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生字词,概括课文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感知人物,品味语言,体会重点语句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家的温馨和责任,感悟作者对亲情和生命的珍爱之情。
三、学生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较天真活泼,《散步》这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因此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应该能较好地感悟把握,文本的主旨也能较好地体会出,相对较难的是文本的语言很美,学生不太能把握其清新淡雅、音韵和谐等特点,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文本的语言及重点语句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新课家,是亲情的港湾;家,是一棵常青树。
在我们的生活中,家的故事绚丽多彩。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莫怀戚所写的《散步》一文,去感受一个家庭的和谐与温情。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课前预习,准备进入学习状态以两个关于家的比喻导入,营造课堂气氛。
(展示幻灯片1和2)(二)、检查生字词预习:(见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机动环节,灵活安排)教师展示多媒体幻灯片,让学生认读字词学生认读生字词,掌握字音,认清字形让学生积累掌握本课生字词。
(展示幻灯片3)(三)、诵读课文,理清思路:1、让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朗读的感情基调、语速、停顿、重音。
2、布置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用比较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