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两则 1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3
2023年第五册:《揠苗助长》说课稿精选3篇第五册:《拔苗助长》说课稿精选3篇1我所讲授的课文《拔苗助长》是人教版三年级第十三课课《寓言两则》中的第一则,《拔苗助长》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知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依据文本内容以及学生学情沃特确定以下三个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为:理解《拔苗助长》蕴含的道理。
这节课中我设计的教法有情感朗读法、以读促解法、合作探讨法,学法为:感情朗读― —理解内容——感悟道理。
教学时,在导入环节中,我先实行讲故事、设悬念的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集中学生的留意力。
在探究新知的环节中,我主要从三方面落实:首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我实行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分析、识记字形的方式进行教学。
在理解寓言内容的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初步自读课文,感知内容;然后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揭示寓意的环节中,我出示思索题,组织学生分组探讨,合作沟通,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感悟,我适时引导,帮学生明确寓言所揭示的道理,随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学习本课后的启发和感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尽力面对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我适时地点拨引导,努力体现“以学定教”,帮学生理解文本,感悟道理,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启发。
在作业布置环节中,我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本课故事一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实力。
第五册:《拔苗助长》说课稿精选3篇2《拔苗助长》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化小语教材第五册第四组的一则寓言,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通过拔禾苗的方式帮助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
课文内容通俗易懂,故事结构简明清楚,但寓意却深刻理智。
二年级下寓言二则寓言一:勤劳的蚂蚁和懒惰的蝉从前有一只勤劳的蚂蚁和一只懒惰的蝉。
当夏天来临时,蚂蚁开始努力地为将来的冬天储存食物。
它们一天天地工作,不停地搬运着食物,将之储存在它们的巢穴里。
而蝉则整日无所事事,只会欢快地鸣叫。
冬天来临,天气寒冷,蚂蚁躲在巢穴里,安心地享受着储存的食物。
而蝉则冻得直打颤,肚子饿得咕咕叫。
它来到蚂蚁的巢穴门口,请求蚂蚁帮助它。
蚂蚁对蝉说:“你夏天的时候为什么不努力工作,像我一样储存食物呢?现在冬天来了,你只能自食其力了。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懒惰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勤劳的人会为将来做好准备,而懒惰的人则只顾眼前的享乐。
只有通过勤奋努力,我们才能够克服困难,过上幸福的生活。
寓言二:渔夫和金鱼从前有一个年轻的渔夫,他每天都在河里捕鱼。
一天,他捕到了一条金鱼。
金鱼开口对渔夫说:“如果你把我放回河里,我将会帮助你实现三个愿望。
”渔夫觉得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将金鱼放回了河里。
金鱼履行了它的承诺,给予渔夫三个愿望。
渔夫第一个愿望是变得非常富有。
金鱼立刻把他的简陋的渔船变成了一艘华丽的大船,船上装满了黄金和宝石。
渔夫第二个愿望是变得非常聪明。
金鱼使他变得聪明智慧,他能够回答所有问题,解决所有难题。
渔夫第三个愿望是拥有永恒的青春。
金鱼回应说:“我不能给你永恒的青春,但我可以让你拥有年轻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
”渔夫非常满足地回到了自己的家,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明白了财富、智慧和快乐的真正含义。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财富、智慧和快乐并不是唯一的追求。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满足和快乐,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能力。
自相矛盾原文:楚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夸他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任何武器都刺不破它。
”又夸他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没有什么东西穿不透的。
”有人质问他:“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那人便答不上话来了。
本来嘛,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时并存的。
注释⑴鬻(yù)——卖。
⑵誉——夸耀。
⑶陷——攻破。
这里是穿的意思。
⑷或曰——有的人说。
⑸莫不——没有不⑹应——回答⑺或——有人⑻“誉之曰”的之:代词,指代盾⑼“吾矛之利”的之:文言助词,无义⑽“吾盾之坚”的之:同上⑾坚——坚固⑿以——用⒁莫能——没有什么。
⒂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道理: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凡事不要到了难以自圆其说的地步。
画蛇添足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
”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便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
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正好。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
那人把那壶酒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没有喝到酒。
道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
《寓言两则》课文原文《寓言两则》课文原文《寓言两则》想必有不少人都有读过,那么有关《寓言两则》的课文原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揠苗助长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张得快些,天天到天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他们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野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有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
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种田人,一天,他在田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
不知怎么搞的,它一头撞在田边的树桩上,死了。
种田人急忙跑过去,没花一点儿力气,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乐滋滋地走回家去,心里想:“要是每天能捡到一只野兔,那该多好啊。
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看有没有野兔再跑过来撞死在树桩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再也没有野兔来过,他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庄稼也全完了。
附加阅读:《寓言两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
一分钟寓言故事大全_小故事大道理有深刻寓意的经典寓言故事,能让小朋友从中体会到更多,学习到更多,这是很大的益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一分钟寓言故事大全,供大家参考。
一分钟寓言故事1毕歆与王朗华歆(xin)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
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
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
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对不起得很,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
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
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
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
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
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王朗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2023年西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寓言两则》原文及教案(完整)石阶笑着问:“你这是给我洗澡呢,还是替我搔痒?如果你是给我洗澡,我嫌这水大少;如果是替我搔痒,我嫌你的力气大小。
”水滴说:“我既不是给你洗澡,也不是替你搔痒,我是想把你滴穿。
”石阶听后,一阵大笑:“哈哈,把我滴穿?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水能把石头滴穿。
”水滴没有说话,只是一滴又一滴地往下落。
一年又一年,不知多少年过去了,雨滴终于把石阶滴穿了。
2、守株待兔古时候有个农夫,一天,他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野兔从树林里窜出来,飞快地跑着。
野兔跑得大急,竞一头撞在田边的一棵大树桩上,死了。
农夫赶快跑过去,从地上捡起这只野兔。
他高兴极了,心想:我一点力气没花就得到这么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要是天天都有这样的事情,那该多好啊!他拎着野兔喜滋滋地回家了。
从此以后,他再也不种田了,天天坐在那棵大树桩旁等待,希望一只接一只的野兔又撞死在这里。
等啊等啊,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他连野兔的影子都没有看见。
农夫的田里已经长满了野草,什么庄稼都收不到了。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这些字。
2、能读懂故事蕴含的意思,明白“水滴石穿”、“守株待兔”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3、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好不同角色的话,并表演“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两个成语的意思,并能灵活运用这个成语。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1、准备与故事有关的图画,或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找几个与故事寓意相近的成语。
2、“水滴石穿”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靠同学们自己来学懂,你们能不能做到啊?(二)初读课文,练习朗读1、学习前给大家提出两点要求:第一要会读,读谁字音,读通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第二要会想,想一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同学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
等会男生和女生来比一比,看哪边读得。
现在抓紧时间练习读书,师巡视指导。
2、生自由小声朗读课文。
3、哪位同学代表男生参加朗读比赛呀?其余的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什么地方读得好?抽生读,抽生评价,老师评价,纠正读间“阶jiē”、“嫌xián”,指导书写。
二年级寓言二则原文
寓言两则一:亡羊补牢。
从前有个人,养了几只羊。
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少了一只。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
他很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心想,现在修还不晚。
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寓言两则二:揠苗助长。
古时候有个人,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
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
寓言两则(全文5篇)第一篇:寓言两则寓言两则寓言两则1课题: 6 寓言两则教学日期:教学目标:1.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3.认识11个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书写1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言:首先解题《寓言两则》,告诉学生,“寓言”就是通过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两则就是两的意思。
二、通过第一则问:《掩盖过失的猫》掩盖过失什么意思?区别“寓言”与“语言”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都是怎么掩盖的?这样做对吗?你明白恶劣什么道理?三、读懂第二则问: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四、表演,看谁表演的好。
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营造情境,催发他们入情入境和角色同步合作。
第二课时一、指名朗读引入。
二、分角色激发兴趣。
三、学习生字1.认读11个生字,会组词。
2.会写11个生字。
3.难学指导,突出重点。
左右结构:脸、掉、满、阵、根半包围:逃、瘦上下:等、冒5.实践活动:(1)把这两则故事讲给家长听(2)用简笔画画出下面的词语。
吹嘘失望虚掩教学反思:寓言两则2学习目标①会认“寓”等10个生字,会写“守”等9个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两个寓言故事。
③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寓言二则》全篇演示、农夫拔禾苗的过程。
生字、生词卡片。
从课外查找有关寓言的知识、收集其他寓言故事。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揠苗助长》)揭示课题,弄清题意出示课题“寓言两则”,由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来解释课题。
寓言小故事(通用10篇)寓言小故事(通用10篇)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寓言故事,通常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短小的故事中体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十篇寓言故事,欢迎欣赏。
寓言小故事篇1田鼠与家鼠田鼠与家鼠是好朋友,家鼠应田鼠所约,去乡下赴宴。
他一边吃着大麦与谷子,一边对田鼠说:“朋友,你知道,你这是过着蚂蚁一般的生活,我那里有很多好东西,去与我一起享受吧!”田鼠跟随家鼠来到城里,家鼠给田鼠看豆子和谷子,还有红枣干酪蜂蜜果子。
田鼠看得目瞪口呆,大为惊讶,称赞不已,并悲叹自己的命运。
他们正要开始吃,有人打开了门,胆小的家鼠一听声响,害怕得赶紧钻进了鼠洞。
当家鼠再想拿干酪时,有人又进屋里拿什么东西。
他一见到有人,立刻又钻回了洞里。
这时,田鼠也顾不上饥饿,颤颤惊惊地对家鼠说:“朋友,再见吧!你自己尽情地去吃,担惊受怕地享受这些好吃的东西吧。
可怜的我还是去啃那些大麦和谷子,平平安安地去过你看不起的普通生活。
”这故事说明,人们宁愿过简单平稳的生活,而不愿享受那充满恐怖的欢乐生活。
寓言小故事篇2狗公鸡和狐狸狗与公鸡结交为朋友,他们一同赶路。
到了晚上,公鸡一跃跳到树上,在树枝上栖息,狗就在下面树洞里过夜。
黎明到来时,公鸡像往常一样啼叫起来。
有只狐狸听见鸡叫,想要吃鸡肉,便跑来站在树下,恭敬地请鸡下来,并说:“多么美的嗓音啊!太悦耳动听了,我真想拥抱你。
快下来,让我们一起唱支小夜曲吧。
”鸡回答说:“请你去叫醒树洞里的那个看门守夜的,他一开门,我就可以下来。
”狐狸立刻去叫门,狗突然跳了起来,把他咬住撕碎了。
这故事说明,聪明的人临危不乱,巧妙而轻易地击败敌人。
寓言小故事篇3麻雀和燕子“喳喳喳……”屋檐上,一只小麻雀在窝里饿得直叫唤。
燕子飞过听见了,连忙停下来关切地问道:“小麻雀,你为何不飞出去找虫子吃呢?瞧你饿得多可怜!”小麻雀低着头细声细气地说:“我长得灰不溜秋的,比起凤凰来丑死了,我不好意思。
部编版小学语文《寓言二则》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赏析:
《刻舟求剑》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楚人丢失剑后在船上刻记号,然后按照记号下水找剑却找不到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固守陈规、不知变通的人。
这则寓言告诫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需要随之调整,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做法。
《郑人买履》也是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郑国人去买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但在去市场的路上忘记带尺子,最后因为市场关门而未能买到鞋的故事。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过于依赖形式和规则,缺乏实际操作和应变能力的人。
它告诉我们,理论和实践应该相结合,不能只依赖规则和标准,而忽视实际情况和灵活应对。
这两则寓言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教育我们要有灵活的思维和实际的操作能力,不能拘泥于陈规和形式,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
同时,这些故事也提醒我们,对待问题要有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目跟从和迷信权威。
寓言两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材分析本课选编了两则古代寓言。
这两则寓言都是以短小有趣的故事,讽刺了生活中某些荒唐可笑的现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
《刻舟求剑》讲的是一个坐船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他一点儿也不着急,只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准备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宝剑。
这个寓言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郑人买履》则借一个宁可相信自己脚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的人,讥讽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两则寓言故事生动有趣,言简意赅,都是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从反面给人启迪,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1.在初步接触文言文的基础上,继续读一点文言文,为初中学习打一点基础;同时,引导学生从这两则寓言中领悟一些生活中的道理。
2.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寓言,读出韵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寓言内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展开思考,讨论,可作为教学的重点。
指导朗读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除了继续了解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外,弄懂每则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郑人买履》一、导入新课1.情境导入:你发现今天学习的课文与以前学习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吗?(指导学生简单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这样的小故事叫“寓言”。
我国古代有许多寓言,你听过或读过哪些寓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则寓言。
3.自读《郑人买履》,注意读准字音,想想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事?[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既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又很好地领悟了文言文的特点。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学生能够深入的读书,深入地理解课文,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
]二、合作探究1.整体感知(1)听朗读磁带读课文,听清语气语调、节奏、句子的停顿,注意自己正音。
9.寓言两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能够正确读写。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两则寓言故事。
3.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在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小黑板,相关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问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寓言吗?你们读过寓言故事吗?(板书:寓言)
“寓”,是寄托的意思(板书);“言”,讲道理。
寓言的意思就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启发和教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则寓言。
两则就是两篇的意思。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篇:亡羊补牢。
2.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
(“亡”的意思是失去。
“牢”畜的圈。
)
3.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
(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
二、初读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不明白的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解决。
2.边读边思考,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三、检查复习。
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读音方面:
“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不要读成“quān”。
“窟窿”的“窿”读轻声。
字形方面:
“叼”:左右结构,左边最后一笔是“提”,不要写成“撇”。
“悔”:左右结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修”:左右结构,右下方是“三撇”,不要写成“三点”
词语解释:
叼走:衔在嘴里拖着。
街坊:邻居。
劝告:说服,讲清道理,使人感动听从。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四、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1.出示课件,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
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
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
2.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1)读书,小组讨论。
(2)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
因此现在修还不晚。
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五、小结。
1.明确寓意。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人有了错,只要认真改,就不算晚。
2.联系实际,谈感想。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七、板书设计:
亡羊:丢失一只又一只羊
亡羊补牢知错就改
补牢:再也没丢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述《亡羊补牢》的内容和寓意)
今天,我和同学们合作,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请学生观看动画片《南辕北辙》问: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拿出字典,自己读书,试着读懂课文。
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找找生字的特点,比如:
“辕”和“辙”都有车字旁,表示和车有关系。
“固”很有趣,古表示它的读音,大口框表示它的意思是非常结实,可以组成“坚固”、“牢固”。
“驾驶”都是形声字,“马”表示意思,“加”、“史”表示字的读音。
“奔驰”这两个字在电视广告上见过。
2.在小组内互相听读课文,读通课文之后,看看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3.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三、再次朗读,解决问题。
1.请大学带着刚才的问题再读课文,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边读书边思考)
2.我们要想解决刚才的问题弄清到底是谁不明白,就应该弄清车下的人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后学生评价(可以反复读或老师范读)
4.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分角色读书,并讨论刚才的问题。
四、讨论。
同学们,到底是谁不明白,谁来谈一谈?
不是车下的人不明白,是而车上的人不明白。
因为通过读书我们知道,是车下的人告诉车上的人去楚国应该往南走,往北走错了。
所以,是车上的人不明白。
(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给予充分的肯定性评价)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五、表演课文。
下面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学生分角色表演)
六、课堂延伸。
1.假如车上的人来到我们中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该怎么办呢?
七、作业布置。
1.听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将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八、板书设计。
目标:楚国南边
南辕北辙永远也到不了目的地
行动:向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