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
- 格式:ppt
- 大小:4.92 MB
- 文档页数:129
1.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
2.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刁晏斌《现代汉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4.袁宾《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 20015.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 20026.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书海出版社 20037.冯天瑜《新语探源》中华书局 20058.李无未《音韵文献与音韵学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59.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200510.周荐《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 19981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198812.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13.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14.王力《汉语语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15.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200416.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7.何九盈《中国现代语言学史》广东教学出版社 200518.李如龙《汉语方言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9.李无未《汉语音韵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20.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21.宋均芬《汉语文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22.孙常叙《汉语词汇》商务印书馆 200623.陆俭明等《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苏新春《二十世纪汉语词汇学》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25.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126.周荐《汉语词汇研究百年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27.王力《王力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028.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200029.蒋绍愚等《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印书馆 200530.邵敬敏《汉语语法学史稿》商务印书馆 200631.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3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概要》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 33.赵金铭主编《汉语教学专题研究书系》商务印书馆 2006-2008 36.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再版37.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2005 38.罗宾斯《简明语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1、《古代汉语》(上、中、下,王力,中华书局,1999年5月)2、《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著,商务印书馆,2006年。
3、《古代汉语》,朱振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
4、《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
5、《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主编自考教材,语文出版社,2006年3月。
6、《古文观止》(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版)7、《十三经注疏》(清阮元校刻著,中华书局,200年2月)8、《白话易经》(南怀瑾,徐芹庭译注,岳麓书社,1988年2月)9、《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年)10、《论语别裁》(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11、《大学微言》(南怀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6月)12、《庄子諵哗》(上、下)(南怀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13、《孟子旁通》(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14、《易经系传别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15、《老子他说》(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16、《文字学概要》(裘锡圭著,商务印书馆,1988年)17、《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6月)18、《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19、《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1980年)20、《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2005年10月)21、《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22、《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23、《训诂学初稿》(周大璞,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24、《训诂学导论》(许威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25、《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26、《上古汉语语法研究》(万有国,巴蜀书社,2002年2月)27、《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4月)28、《经传释词》(王引之,岳麓书社,1984年1月)29、《古汉语虚词通释》(何乐士,北京出版社,1986年)30、《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31、《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2003年4月)32、《《汉语音韵学》(王力,1956年7月)3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古籍出版社)34、《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35、《辞源》(商务印书馆,1987年)3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37、《王力古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0年6月)。
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我国当代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势不可挡。
在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字学也拥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西方哲学的思想反叛,生成了对立于结构主义和逻辑主义的解构主义,自其生成之时起,便成为了当代学术领域的新的研究视域。
将汉语言文字学嵌入到解构主义领域当中能够看出,我国传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并不局限于汉语言本身,而是一种包含中华民族悠久传统和历史文化的一门新学科。
而对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已经不能够再满足于传统视角,只有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汉语言文字学理论。
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发展创新之路,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些许力量。
标签:解构主义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前言在上个世纪初期,解构主义在哲学领域当中的深入发展为西方思想的多元化延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汉语言领域的研究也因此拥有了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到了二十世纪中期,社会形势的变革促使政治问题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问题,解构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在政治领域当中的作用逐渐凸显,西方语境开启了后现代研究新领域。
解构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诸多领域人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为西方政治与哲学思潮的转型提供了新的契机。
汉语言文字学领域的研究也由此拥有了新的指导方向,为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一、解构主义概念解构主义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挑战,以反对柏拉图式的形而上学思想为主。
解构主义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由雅克·德里达提出,对语言文学中的文字进行有效的结构分析,认为文字个体的存在价值高于语言文学的整体本身,重视文字结构本身的存在,将传统化的思想观念进行有效的打破,创建一种新型的文字解说模式,将传统化、规律化的模式进行有效的钙和,形成不同于以往的现代化模式。
换言之,其存在和发展的真正意义在于一种全新的价值理念和新型的价值观念,包括社会道德层面、精神领域层面、思想意识层面和文化风格层面等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再梳理和重新创造,建立一种更为合理的秩序,在结构和逻辑上将其从美学、力学和功能三方面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分离,进而产生一种新的存在价值,重视个体的价值高于整体的作用[1]。
汉语言文学论文-二十世纪汉字问题的争论与跨世纪的汉字研究一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历史古国。
远在周代,宫廷教育的科目设“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其中“六书”是识字教育,汉代郑众说,“六书”即是“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1]。
它是周代小学教育科目中最早教授的[2]。
这说明,周代不但有了识字教学的科目,而且已经产生了分析汉字形体结构的科学。
汉人称文字学为“小学”,在经今古文斗争中,一批古文经学家利用汉字因义构形的特点,把分析汉字形、音、义作为解读儒家经典的津梁,使文字学取得了与儒家经学相应的地位。
到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做出了“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的有名论断,汉字在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崇高地位已确定无疑。
汉代为汉字确立的这种崇高地位,经过历代科举制度的强化,借助诸多名人书法的传扬,又由于被汉字书写的典籍越来越多,汉字用于外交政务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因而日趋巩固。
只要看历代纂集“小学”专书数量之多,就可以知道前人对汉字的重视。
自全面整理、确立汉字形义统一原则、描写汉字总体系统的《说文解字》之后,正字(规范)之书如《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广存异体之书如《碑别字》,搜集俗字之书如《龙龛手鉴》……一代一代,编纂无穷。
汉字变成每一时代首先需要关注的一种解读前代文化、书写当代文化、存于后世文化的工具,它自己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要素。
封建时代宫廷和上层文化对汉字的崇尚,在变成一种统治文化的观念后,对群众的影响是无形的。
民间的“敬惜字纸”之风,便是这种崇尚汉字的观念对民众心理的浸透。
18—19世纪清代的干嘉学者,继承和发展了汉、唐的经学和小学,通过对大量古文献的爬梳,对汉字学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使识字、写字、正字、解字、读字都回到了《说文解字》的标准,他们站在学术的高度,使传统的汉字观得到又一次的巩固。
二19—20世纪之交关于汉字争论的第一次高潮,就是在上述强大的传统势力笼罩下展开的。
二十世纪的汉语文字学裘锡圭沈培一、概说对汉字的研究,在我国开始得很早,但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字学则是在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才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旧的文字之学是所谓“小学”的一个部分。
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西汉刘歆的《七略》。
其“六艺略”中有“小学”类。
此书早已不传,但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它写的。
《艺文志》“小学”类里记载的书,基本上是一些识字课本(如《苍颉》《凡将》等篇)。
后来,“小学”的范围有了扩大。
《唐书·艺文志》经部小学类的书,大体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书法四个方面。
清代乾隆时所编《四库全书总目》的经部“小学类”下分“训诂”“字书”“韵书”三小类。
“小学”一向被认为是经学的附庸。
它所注重的材料基本上都是书面材料,所以这种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与“语言学”尚有区别(参看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前言》,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研究者中,很少有人直接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绝大多数人不能正确处理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因此在“小学”研究中形成了以文字统帅语言的局面。
传统文字学的经典,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在整个“小学”界长期享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治“小学”的人大都把它奉为圭臬。
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两件事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形成准备了初步的条件。
这两件事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传入和古文字研究的进步。
晚清以来,由于金石学的发达和古文字资料的大量发现(其中包括殷墟甲骨文等前所未见的重要资料的发现),古文字研究的水平有了得大提高。
清末的吴大澂、孙诒让等人已经根据古文字指出了《说文》的一些问题。
进入民国时代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大量的古文字资料和有关的研究成果,为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准备了重要的条件。
对现代意义的文字学的建立起了更重要的作用的,是西方语言学思想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论语言文字之学》一文(《国粹学报》2卷12、13号)。
他认为:“合此三种(按:指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乃成语言文字之学。
汉语言文字学研究参考书目语言学理论部分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葛本仪主编《语言学概论》赵元任《语言问题》【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美】萨丕尔《语言论》【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教材通论部分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第2版)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中下)王力《古代汉语》(四卷本)王力《汉语史稿》王力《中国语言学史》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刘坚主编《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袁宾等《二十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袁宾《近代汉语概论》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刘坚《近代汉语读本》语音、音韵部分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高华年植符兰《普通语音学》罗常培《音韵学导论》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二版)殷焕先《实用音韵学》殷焕先《反切释要》耿振生《音韵通讲》王力《汉语语音史》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丁声树编录《古今字音对照手册》《宋本广韵》周祖谟《广韵校本》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张世禄《广韵研究》严学宭《广韵导读》方孝岳《广韵研究》李新魁《韵镜校证》李新魁《汉语等韵学》文字部分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2版)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殷焕先《汉字三论》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王凤阳《汉字学》裘锡圭《文字学概要》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词汇、训诂部分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符淮清《现代汉语词汇》孙剑艺《汉语的字、词、词素探析》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许威汉《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王宁《训诂学原理》郭在贻《训诂学》王力《同源字典》殷寄明《语源学概论》语法部分丁声树等《现代汉语语法讲话》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朱德熙《语法讲义》朱德熙《语法答问》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郭锡良《古代汉语语法讲稿》冯春田《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冯春田《<聊斋俚曲>语法研究》马建忠《马氏文通》陈昌来《二十世纪的汉语语法学》方言部分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詹伯慧《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董绍克主编《山东方言词典》殷焕先主编《山东省志-方言志》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扬雄《方言》周祖谟《方言校笺》修辞、语用部分陈望道《修辞学发凡》张弓《现代汉语修辞学》王希杰《修辞学通论》索振羽《语用学教程》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束定芳《中国语用学论文精选》.语言学分支陈原《社会语言学》陈原《社会语言学专题四讲》陈原《语言与社会生活》陈原《语言和人》陈松岑《社会语言学导论》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张清常《北京街巷名称史话》邢福义《文化语言学》于根元主编《应用语言学概论》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学生必读书单现代汉语部分:1.孙常叙1956《汉语词汇》(东北师范大学函授讲义),吉林人民出版社。
2.周祖谟1959《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
3.武占坤、王勤1959《现代汉语词汇》,湖南人民出版社。
4.张永言1982《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年出版。
5.武占坤、王勤1983《现代汉语词汇概要》,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6.符淮青1985《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
7.葛本仪1985《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8.刘叔新1990《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
9.苏新春1992《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10.许威汉1992《汉语词汇学引论》,商务印书馆。
11.符淮青1993《汉语词汇学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12.周荐1995《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
13.黎良军1995《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4.苏新春1995《中国当代词汇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15.符淮青1996《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
16.杨振兰1996《现代汉语词彩学》,山东大学出版社。
17.余国庆1999《现代汉语词汇系统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18.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
19.许威汉2000《二十世纪的汉语词汇学》,书海出版社。
20.曹炜2001《现代汉语词义学》,学林出版社。
21.张志毅、张庆云2001《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
22.郭伏良2001《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
23.王艾录、司富珍2001《汉语的语词理据》,商务印书馆。
24.苏新春2002《汉语词汇计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5.董秀芳2002《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26.王国安、王小曼2003《汉语词语的文化透视》,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7.王立2003《汉语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
27.周荐2004《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
《文字学概要》学习综述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六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它起源于图画,经长时期演变,形成文字。
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叫文字学,它研究文字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文字的类型极其特点,以及研究文字和社会、语言、书写工具等的关系。
第一部分历代汉字学研究简介一、先秦两汉时期: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对汉字的研究大致在春秋、战国时代已出现萌芽,当时的研究主要在统一规范字形和对汉字起源与单字形音义解释的探讨等方面。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在《说文解字》影响下编纂字书的时期,汉字研究主要表现在字书的编纂上。
三、隋唐五代时期:此时汉字的研究集中在刊正文字、刊定《说文解字》、编纂学习用汉字的工具书等方面。
四、两宋时期:这时期的汉字研究的成就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六书的研究、字书和古印籍的编纂的编纂。
五、元明时期:清代是汉字研究的兴盛时期,随着经学的昌盛,汉字研究形成一个高潮,使以解经为目的的文字学转化成为科学的文字学。
这一时期汉字研究主要成就在于字书的编纂、《说文解字》的研究、古文字研究三个方面。
六、二十世纪以来:从清末民初到现在,这是科学汉语文字学的建立时期。
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传入、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发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都促使汉字研究想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研究的内容空前丰富,成果较多。
第二部分汉字的性质一种文字的性质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
汉字的性质,指的就是这种文字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汉字是一种语素—音节文字,这就是它区别于其他文字的本质属性。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文字,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1符号是不同层次上的东西。
当讨论汉字性质的时候,如果不把文字作为语言的符号的性质,跟文字本身所使用的字符的性质明确区分开开,就会引起逻辑上混乱。
从结构上看不能分析的的汉字,我们称之为独体字。
合体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根所组成的字。
传统汉字学里,把会意字和形声字都归入合体字。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现代汉语八大家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吕叔湘选集_吕叔湘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朱德熙选集_朱德熙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王力选集_王力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胡裕树、张斌选集_胡裕树、张斌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邢福义选集_邢福义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陆俭明选集_陆俭明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黎锦熙选集_黎锦熙三个平面的语法观_范晓中国语法学史稿_龚千炎俗语小词典_董小玉修辞学发凡_陈望道吕叔湘全集:中国文法要略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吕叔湘语文论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汉语语法论文续集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教学论著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文散论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法修辞讲话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语言和文字_吕叔湘实用现代汉语语法_刘月华新华字典(第10版)_商务方言与中国文化_周振鹤、游汝杰普遍语法原则与汉语语法现象_徐杰朱德熙文集(第1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2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3卷)_朱德熙朱德熙文集(第4卷)_朱德熙李临定自选集_李临定汉字形义分析字典_曹先擢、苏培成汉语与中国文化_申小龙汉语功能语法研究_张伯江、方梅汉语口语语法_赵元任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_陆俭明、沈阳汉语复句研究_邢福义汉语成语词典_宋永培汉语描写词汇学_刘叔新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_詹伯慧汉语方言学_李如龙汉语方言学导论_游汝杰汉语方言概要_袁家骅汉语方言语法的参数理论_邓思颖汉语比较变换语法_李临定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_马庆株汉语语法专题研究_邵敬敏汉语语法分析问题_吕叔湘汉语语法学史稿_邵敬敏汉语语法理论研究_杨成凯现代汉字学纲要_苏培成现代汉语(上)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_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_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_胡裕树现代汉语八百词_吕叔湘现代汉语千题解_刘小南现代汉语句法论_陆俭明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_沈阳现代汉语虚词散论_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词汇_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学_葛本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_郭锐现代汉语语法十讲_张斌现代汉语语法教程_朱成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_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讲话_丁声树现代汉语通论_邵敬敏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_沈阳、郑定欧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第二辑)_袁毓林、郭锐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何元建、顾阳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_张敏词义的分析和描写_符淮青话题与焦点新论_徐烈炯、刘丹青语法丛稿_朱德熙语法研究入门_吕叔湘语法答问_朱德熙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_袁毓林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_沈阳陆俭明自选集_陆俭明面临新世纪挑战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_陆俭明音系学基础_王理嘉不对称和标记论_沈家煊词汇学简论_张永言词类辨难_邢福义词类问题考察_胡明扬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_戴浩一、薛凤生汉语词法句法论集_汤廷池汉语词语的产生与定型_贺国伟汉语的危机_朱竞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_冯胜利汉语动词的配价研究_袁毓林汉语方言地理学_贺登崧汉语文化语用学_钱冠连汉语研究基本数据统计方法_张卫国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_鲁川汉语语法基础_吕冀平汉语语法散论_朱英贵汉语语法学_邢福义汉语语法学_张斌汉语韵律句法学_冯胜利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_邵敬敏林焘语言学论文集_林焘刘叔新自选集_刘叔新趋向补语通释_刘月华现代汉语短语_齐沪扬现代汉语方言概论_侯精一现代汉语句法分析_吴竞存、侯学超现代吴竞存、梁伯枢现代汉语句子_陈昌来现代汉语名词的多汉语句法结构与分析_ 视角研究_刘顺现代汉语实词_方绪军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_邵敬敏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_温锁林语法问题发掘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思索集_邢福义语法问题探讨集_邢福义语法学探微_刘叔新语法研究和探索(二)_北大字本位与汉语研究_潘文国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习题集_林海权、王尔康、陈玄荣《红楼梦》称呼语研究_陈毅平上古汉语词汇史_徐朝华上古汉语语法研究_方有国两汉汉语研究_程湘清中上古汉语音韵纲要_高本汉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_吴文祺、张世禄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_洪诚中国古代的语言和逻辑_陈汉生中国语历史文法_太田辰夫中国语言学史_王力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_北大古今汉语词类通解_杨伯峻古代汉语(一)_王力古代汉语(二)_王力古代汉语(三)_王力古代汉语(四)_王力古代汉语(四)附录天文图古代汉语_郭锡良古代汉语虚词词典_社科院古代汉语题解辞典_伍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_商务古汉语词义论_张联荣古汉语词汇纲要_蒋绍愚古汉语语法学_张文国、张能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_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精讲_许威汉古汉语语法论集_郭锡良同源字典_王力同源字典补_刘钧杰吕叔湘全集:文言读本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笔记文选读_吕叔湘吕叔湘全集:马氏文通读本_吕叔湘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_周祖谟汉字古音手册_郭锡良汉语介词词组词序的历史演变_张赪汉语历史音韵学_潘悟云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_程湘清汉语史稿_王力汉语史论文集_宋绍年、张猛、邵永海、刘子渝汉语词汇学史_符淮青汉语语音史_王力汉语语音史讲话_邵荣芬汉语音韵_王力汉语音韵学常识_唐作藩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_富金壁、牟维珍简明汉语史(上)_向熹简明汉语史(下)_向熹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_吕叔湘音韵学教程_唐作藩马氏文通_马建忠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_侯精一、施关淦说文解字注_段玉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文字学_祝敏申《说文解字》导读_张舜徽《说文解字》精读_殷寄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_高明中国文字学_唐兰中国文字学史_胡朴安古文字趣谈_陈炜湛文字学概要_裘锡圭朱德熙文集(第5卷)_朱德熙甲骨文_范毓周甲骨文字典_徐中舒许慎与《说文解字》_姚孝遂说文解字_许慎_中华书局版说文解字_许慎_九州版说文解字新订_臧克和、王平说文解字系传_徐锴说文解字通论_陆宗达比较文字学初探_周有光二十世纪甲骨语言学_张玉金古汉字与中国文化源_李玲璞、臧克和、刘志基古文字类编_高明古文字论集_裘锡圭古文字通假释例_王辉古文字学导论_唐兰古文字研究简论_林澐汉字阐释与文化传统_黄德宽、常森汉字学概要_王宁汉字学十讲_吕浩汉字演变五百例_李乐毅汉字源流字典_谷衍奎甲骨金文与古史研究_蔡运章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台湾师大甲骨文通检_香港中文甲骨文字释林_于省吾甲骨文字学述要会论文集__邹晓丽、李彤、冯丽萍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_郭沫若甲骨学一百年_王宇信、杨升南简明金文词典_王文耀金文编_容庚说文解字讲稿_蒋善国殷虚卜辞综述_陈梦家殷虚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_管燮初殷墟甲骨分期研究_李学勤、彭裕商中国古代文明--从商朝甲骨刻辞看中国上古史_阿马萨里中国汉字源流_董琨语言理论《普通语言学教程》精读_申小龙《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_徐通锵、胡吉成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_陈保亚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_游汝杰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_束定芳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_乔姆斯基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_刘坚历史语言学_徐通锵历史语言学中的比较方法_梅耶句法理论概要_宋国明句法结构_乔姆斯基哲学中的语言学_万德勒基础语言学教程_徐通锵声学语音学纲要_Peter Ladefoged多角度研究语言_王德春对比语言学_许余龙应用语言学_刘涌泉、乔毅应用语言学_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_于根元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_徐烈炯当代语言学探索_陈国华文化语言学_邢福义文化语言学发凡_张公瑾新编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普通语言学教程_索绪尔普通语音学纲要_罗常培、王均汉彝缅语比较研究_丁椿寿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_瞿霭堂、劲松汉语非线性音系学_王洪君王力语言学词典_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现代修辞学_王德春、陈晨现代语言学:理论建设的新思考_余志鸿现代语言学教程_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流派_冯志伟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_戴庆厦现代语言学词典_克里斯特尔生成语法理论_徐烈炯社会语言学_陈原社会语言学概论_祝畹馑简明语义学辞典_王寅简明语言学史_R?H?罗宾斯索绪尔:本真状态及其张力_裴文索绪尔与结构主义语言学_刘富华、孙维张结构语义学_A?J?格雷马斯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_胡明扬自然语言逻辑研究_邹崇理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_胡明扬认知语言学导论_Evans、Green认知语言学探索_王寅认知语言学概论_程琪龙认知语言学概论_赵艳芳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_洪堡特语义学_利奇语义学_徐烈炯语义学导论_伍谦光语义研究_石安石语用学教程_索振羽语用学概要_何兆熊语言与心理_乔姆斯基语言与文化_罗常培语言与理智--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研究_Cooke语言变异研究_陈松岑语言哲学对话_于根元语言学史概要_岑麒祥语言学常识十五讲_沈阳语言学纲要_叶蜚声、徐通锵语言文字百科全书_大百科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_刘润清、韩宝成语言的战争_罗宾?洛克夫(拉考夫)语言的符号性_丁尔苏语言的结构:20世纪语言学的焦点_云桂彬语言论_布龙菲尔德语言论_萨丕尔语言论_高名凯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_徐通锵语言问题_赵元任语音学和音系学词典L?特拉斯克语音学探微_石锋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_赵元任隐喻--语言的家_R?园_王松鹤。
古代汉语参考书目一、教材:古代汉语(上中下)许嘉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二、古书注疏20世纪《说文》学流别考论张标中华书局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二十世纪的古汉语研究严修书海出版社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刘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注释学纲要汪耀楠语文出版社左传纪事精选胡安顺主编三秦出版社左传译文沉玉成中华书局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十三经注疏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三、词汇古代汉语词汇纲要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通论高守纲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学赵克勤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词汇概要赵克勤浙江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词汇研究张博宁夏人民出版社古汉语词义论张联荣北京大学出版社汉语词法论陈光磊学林出版社汉语词汇研究史纲周荐语文出版社汉语词汇学引论许威汉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词汇史徐朝华商务印书馆先秦汉语实词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四、语法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科院语言所商务印书馆古汉语虚词杨伯峻中华书局古汉语虚词词典赵长才等北京大学出版社古汉语虚词用法词典陕西师范大学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及其发展杨伯俊语文出版社古代汉语语法学李佐丰商务印书馆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方有国巴蜀书社上古汉语语法研究李佐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汉语语法史王力商务印书馆汉语语法学史林玉山湖南教育出版社马氏文通马建忠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语法学研究孙良明商务印书馆文言语法杨伯峻北京出版社西周汉语语法研究张玉金商务印书馆五、文字古代字体论稿启功文物出版社古汉语常用字字源字典达世平上海书店古汉语文字学知识经本植四川教育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辞典郭芹纳、胡安顺、刘静、刘乐宁著陕西人民出版社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等中华书局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的起源及其演变王辉陕西人民出版社汉字发展史纲要刘又辛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汉字构形学讲座王宁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甲骨文文字学李圃学林出版社甲骨文字学纲要赵诚商务印书馆甲骨学通论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说文解字许慎中华书局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说文解字今释(上中下)汤可敬岳麓书社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明六书学研究党怀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偏旁部首简说王术加湖南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中国文字学书目考录刘志成巴蜀书社商周古文字读本刘翔等语文出版社文字蒙求王筠中华书局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文字学杨五铭湖南人民出版社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西周甲文注陈全方等学林出版社中国古文字学通论高明北京大学出版社六、语音汉语音韵学董同龢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王力中华书局汉语音韵学概要陈壬秋四川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纲要刘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汉语音韵学基础陈复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丁声树、李荣中华书局古韵通晓陈复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汉语历史音韵学潘悟云上海教育出版社汉语声韵学教程丁忧武汉大学出版社汉语诗律学王力上海教育出版社汉字古音手册郭锡良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陈振寰湖南人民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教程周祖谟北京大学出版社音韵学入门张世禄复旦大学出版社音韵学通论胡安顺中华书局应用音韵学李葆瑞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历代汉语音韵学文选汪寿明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音韵学史张世禄上海书店诗词格律教程朱承平暨南大学出版社七、汉语史汉语史稿王力中华书局汉语文言语法刘景农中华书局汉语现象论丛启功中华书局简明汉语史向熹高等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纲要蒋冀骋湖南教育出版社近代汉语研究概况蒋绍愚北京大学出版社近代汉语语法研究俞光中学林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语言学史邓文彬巴蜀书社中国语言学史王力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语言学史赵振铎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学论文选注吴文祺、张世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现代语言学史何九盈广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洪诚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八、训诂训诂方法论陆宗达王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训诂学郭芹纳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郭在贻湖南人民出版社训诂学洪诚江苏古籍出版社训诂学纲要赵振铎陕西人民出版社训诂学史略赵振铎中州古籍出版社训诂学新论宋金兰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训诂学原理王宁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山西教育出版社当代中国训诂学宋永培广东教育出版社读书杂志王念孙北京市中国书店中国训诂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九、修辞修辞学发凡陈望道上海教育出版社中国修辞学史周振甫商务印书馆十、文化史中国古代文化史(1、2、3)阴法鲁许树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一、中国文字学(知津)简目毕任庸《文字学》,苏州文怡书局,1931刘大白《文字学概论》,上海大东书局,1933戴曾元《文字学初步》,上海:中华书局,1935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20 世纪30 年代)汪国镇《文字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39吕思勉《文字学四种》,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包括《中国文字变迁考》、《字例略说》和《说文解字文考》等)※刘大白《文字学概论》、汪国镇《文字学概论》、何仲英《中国文字学大纲》、吕思勉《中国文字变迁考》、吴贯英《中国文字志起源及变迁》收入《民国丛书》中,合订一册。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30 年代排印本胡朴安《文字学ABC》,ABC丛书社,1933邵祖平《文字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在《国学小丛书》中)蒋伯潜《文字学概要》,上海:正中书局,1946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新1 版(傅根清导读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唐兰《古文字学导论》,济南:齐鲁书社,1981蒋国善《文字学讲义》(油印本),东北人民大学,1956 杜学知《文字学纲要》,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 林尹《文字学概说》,台北:正中书局,1984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姜宝昌《文字学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杨五铭《文字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顾正《文字学》,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刘礼吾等《文字学基础》,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陈涛《文字学浅谈》,郑州:大象出版社,1997邓志瑗《中国文字学简说》,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李圃《甲骨文文字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赵诚着《甲骨文字学纲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邹晓丽等《甲骨文字学述要》,长沙:岳麓书社,1999 高明着《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又: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姜亮夫《古文字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李学勤《古文字学初阶》,北京:中华书局,1985李荣《文字问题》,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年,《汉语知识丛书》新版康殷《古文字学新论》,北京:荣宝斋,1983陈炜湛、唐钰明《古文字学纲要》,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王世征、宋金兰《古文字学指要》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张玉金《当代中国文字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李万福《汉语文字学新论》重庆:重庆出版社中国文字学专著简目姚孝遂主编《中国文字学史》,刘钊等着,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张其昀《中国文字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许长安编《汉语文字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王凤阳《汉字学》,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年。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绪论及第二章1、小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研究目的是为“读经”扫清语言文字障碍,是为经学服务的,是经学的附庸,所以习惯上称为“小学”。
现代语言学研究是为语言而研究语言,而传统语言文字学是为经学而研究语言文字。
2、语文学:对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另一个称呼。
因为传统语言文字学不是研究活的口头语言,而是研究书面语言、文献语言,所以又称为语文学。
而现代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活着的口语。
3、《尔雅》分为十九章,前三章为释诂、释言、释训。
4、历代学者们的汉语史研究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汉初(公元前三世纪)到东晋末(五世纪)是语义研究的阶段;②第二阶段:从南北朝初(五世纪)到明末(十七世纪),是语音研究的阶段;③第三阶段:从清初(十七世纪)到现在,是全面发展的阶段(语音、词汇、语法)4、简答题:汉语史的分期:(一)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二)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三)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四)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5、大题:汉语史各个时期的特点:上古时期的特点:(1)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2)在疑问句里,代词宾语放在动词前面;(3)入声有两类(其中一类到后代变了去声)。
中古时期的特点:(1)在口语的判断句中系词成为必需的句子成分;(2)处置式的产生;(3)完整的“被”字式被动句的普遍应用;(4)形尾“了”、“着”的产生;(5)去声字的产生。
近代汉语的特点:(1)全浊声母在北方话里的消失;(2)—m尾韵在北方话里的消失(3)入声在北方话里的消失。
现代汉语的特点:(1)适当地吸收西洋语法;(2)大量地增加复音词。
6、填空:汉语的古今字体只有两大类:第一类是刀笔文字,其笔画粗细如一,不能为撇捺;第二类是毛笔文字,其笔画能为撇捺,粗细随意。
以下是关于古汉语学习的几点浅见,仅供参考。
一、选择一本实用的训诂学教材。
选择一本关于“训诂学”教材、大纲一类的书,最好是正规大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尽管这类书的学术水准平平,但其针对性强,实在利于自学,且每节后还有思考题,更助于理解,比如北师大陈绂之《训诂学基础》。
此外,如能找到“训诂”专著亦可,如陆宗达之《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有新版)、洪诚之《训诂学》(见《洪诚文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版)、周大璞之《训诂要略》(湖北人民出版社)、齐佩容之《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训诂学无论是教材还是专著,内容大致相同。
其作用主要是让自己对训诂的渊源、训诂方法、训诂内容,以及一些训诂理论,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把握,这对日后文言文的学习会起到事半功们的作用。
二、选择一本好的文言文选本。
关于文言文的选本,自古及今,数不胜数,我个人首推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尽管有不少人对此书颇多非议,但我还是比较看重。
且不说此书选文广泛,篇幅适中,单就其流行之广便足以说明一切。
如何阅读此书,我认为正文固然重要,而其中的小字部分尤见功力,是阅读的重中之重,有些地方则需要反复玩味。
其每篇之后都有一二句对本文的简短评析,这些评析依据传统,精准之至,是今天决计见不到的高论。
当然自学倘若仅靠这些小字,还远远不够,是否有其他辅助的方法,我一时想不起来,不知其他网友是否有高见。
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今天市场上《古文观止》的版本很多,其中“今译”、“新注”一类占多半。
而这类书正是我最不看好的,并且也恰恰是这类书,把原书中的小字删去,自己再去作注解,可笑之至。
三、选择一本好的工具书。
市场上关于古代汉语辞典、字典一类的工具书很多,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所以干脆一步到位,将《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社、湖北出版社合编)购回家。
《汉语大字典》是迄今对汉字收集、注解最为完备的一部工具书,该字典有多种版本:有分册出版(如“上中下”本、1-8卷本),也有单册出版(如“缩印本”),可根据自己经济条件选择。
裘锡圭、沈培:⼆⼗世纪的汉语⽂字学(古⽂字篇)【4】⼆⼗世纪的汉语⽂字学裘锡圭沈培三、古⽂字研究(三)秦系⽂字研究秦系⽂字包括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字和秦代⽂字。
建国以后特别是七⼗年代以来,秦系⽂字的材料不断发现,其中简牍⽂字资料占有相当的数量。
1975年12⽉湖北云梦睡虎地第⼗⼀号秦墓出⼟⽵简1100多枚。
其内容有编年记、语书、秦律⼗⼋种、效律、秦律杂秒、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书甲⼄⼆种,是战国末期⾄秦始皇时期之物。
同年12⽉⾄1976年1⽉⼜在同地四号秦墓出⼟了家书本牍⼆件。
此后,秦系⽂字的简牍资料陆续有所发现。
如1979年⾄1980年间四川青川县发现的⽊牍、1986年9⽉⽢肃天⽔放马滩发现的⽵简、1989年湖北云梦龙岗发现的简牍、1993年湖北江陵县荆州镇郢北村王家台发现的⽵简等等。
睡虎地秦简整理⼩组编写的《睡虎地秦墓⽵简》(⽂物出版杜,1990),发表了1975年底睡虎地秦墓出⼟的全部⽵简,对研究有很⼤推进作⽤。
到⽬前为⽌,以这批秦简为资料的⽂字编已经出版了三种(张世超、张⽟春《秦简⽂字编》,⽇本京都中⽂出版社,1990;陈振裕、刘信芳《睡虎地秦简⽂字编》,湖北⼈民出版杜,1993;张守中《睡虎地秦简⽂字编》,⽂物出版社,1994)。
由于⼤量⽤古⾪书写的秦和西汉早期的简牍和帛书的发现,⼤家才认识到早期⾪书的真正⾯貌,并且认识到⾪书不是秦统⼀后在⼩篆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战国晚期的秦国,以秦国⽂字的简俗体为基础⽽形成的(裘锡圭《从马王堆⼀号汉墓“遣册”谈关于古⾪的⼀些问题》,《考古》1974年1期;吴⽩匋《从出⼟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书》,《⽂物》1978,2)。
这在⾪书的研究上是⼀个突破。
有⼈对⼩篆到⾪书的演变作了专门的研究(赵平安《⾪变研究》,河北⼤学出版社,1993),还有⼈对⾪书作了⽐较全⾯的研究(任平《说⾪》,杭州⼤学出版社,1997)。
秦系⽂字的⾦⽂、⽯刻、陶⽂等资料,也有不少⼈加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怎样写语言学论文我们在中学学的语文,是语言和文学的简称;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也是语言、文学并驾齐驱。
可是撰写毕业论文时,想写一篇语言类论文却颇费踌躇。
个中原因很多,如兴趣不高,难以发现问题,对语言学论文的特点知之甚少,对语言学研究的方法不甚了解,对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也缺乏清晰的认识。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想法,希望对同学们有点帮助。
一、语言学研究的兴味朱德熙先生曾说:“做学问要有一颗童心才行,就像小孩儿在地上玩泥巴似的,只有本身的乐趣,而没有任何功利的动机和其他的目的。
”这里的“乐趣”也就是兴趣吧?兴趣的产生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果从来没有关注过语言学问题,没有读过一本语言学专著,没有读过一篇语言学论文,没有独立研究过一种语言现象,当然没有语言研究的兴趣。
可是语言学专家、语言研究爱好者,他们对语言研究乐此不疲,因为他们付出过学习与研究的成本,语言研究中有他们成功的喜悦,有他们的精神寄托,让他们魂牵梦绕,让他们兴味无穷。
朱德熙先生还说,搞语法研究最基本的是两条,“一是习惯,好像一个木匠天天做家具,看见木头,手就痒痒;二是想求真,追求真理,不断探索。
”从这“习惯”可以看到,兴趣已经进入了学者们血液。
是的,我们在母语中生活,往往不识她的真面目,但如果发现了母语中的问题,经过研究得出结论,则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
一个外国人用汉语说:“我有三位小孩儿。
”你立即觉得这句话有问题,不能用“位”,要用“个”,为什么?原来“位”这个量词除了计量外,还有尊敬的感情色彩,与“小孩儿”不好搭配。
此类量词还有“员”(一员大将)、“尊”(一尊佛像)。
那么反过来看,有没有表示贬斥意味的量词?有,“窝、伙、股、帮、撮”表达的一般是贬义。
将这些相关的问题集中在一起,立一个题目,如《量词的感情色彩意义及运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一些应用规则,不是很有应用价值吗?有专家做过这项研究,我想这位专家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完成该课题的。
再比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话:“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该怎么断句?高中语文教材断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