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防治
- 格式:ppt
- 大小:164.50 KB
- 文档页数:13
工业有害物及其防止的综合措施汇报人:2023-12-15•工业有害物概述•工业有害物的排放标准与法规•工业有害物的预防措施目录•工业有害物的治理措施•工业有害物防治的典型案例分析•工业有害物防治的未来展望01工业有害物概述工业有害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定义根据其产生来源和性质,工业有害物可分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
分类定义与分类工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原料、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设备泄漏,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等,都会产生有害物质。
工业有害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同时还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
工业有害物的产生与危害危害产生工业有害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工业有害物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大气、水体、土壤等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对人体的影响长期接触工业有害物可能导致人体免疫系统受损,增加患癌症、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的风险。
同时,还会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等造成损害。
02工业有害物的排放标准与法规国内排放标准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业有害物排放标准,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旨在限制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
国外排放标准国外一些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制定了各自的工业有害物排放标准,这些标准与中国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考虑因素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工业结构等。
国内外排放标准与法规概述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进行排污,对于超过标准排放的企业,政府将依法予以处罚。
排放标准的实施政府设立了环保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企业的环保行为,对于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确保排放标准得到有效执行。
法规的监管排放标准与法规的实施与监管企业环保责任与义务企业环保责任企业作为生产活动的主体,应当承担起环保责任,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有害物排放,保护环境。
企业义务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标准,按照规定缴纳环保税费,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题目:工业毒物的危害和防护措施科目:化工环境保护与安全技术概论学院:轻工化工学院班级:13级化工(3)班学号:3113001918姓名:陈超老师:叶飞日期:2015/12/8摘要:当某些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仅小的剂量就会与器官或组织发生一定的作用变化,打乱或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使一些器官和组织发生暂时性或者持久性病变,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样的物质被称为毒物。
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或者产生的毒物被称为工业毒物。
在劳动过程中,工业毒物引起的中毒被称为职业中毒。
工业毒物的危害性很大,影响到了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所以对它的防范措施甚为重要。
关键词:工业毒物、职业中毒、危害性、防范措施一、引言:工业毒物一般以工业产品或者废弃物等形式存在于工业生产中,少量毒物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体的组织或器官,破坏人体器官或组织,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
一般情况下工业毒物常以物理形态存在。
随着不同的生产过程,在工业生产环境的空气中,工业毒物则以气体、雾和粉尘等多种形态存在,并可能污染工厂周围环境,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现在化工厂的毒物对工作人员以及居民的危害也越来越大,那么要怎样才能让我们生活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下呢?这就成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二、工业毒物的分类工业毒物可按多种方法予以分类:1、按化学结构分类,如金属、醇、酮等;2、按用途分类,如农药、有机溶剂等;3、按毒害作用分类,也可按其作用的性质和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加以区分,作用的性质可分为:刺激性、窒息性、麻醉性、致癌性、致畸胎性、致敏性等等。
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可分为:肾脏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全身毒性等。
有的工业毒物主要有一种作用,有的则有很多种作用。
采用常用的毒物分类方法,即主要按毒害作用的性质和化学结构的方法分为:1、刺激性气体;2、窒息性气体;3、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4、有机化合物;5、高分子化合物生产中的毒物。
三、工业毒物的毒性评价"毒性"是毒物的剂量与人体反应之间的关系。
常见化学毒物危害及防护要点化学毒物是指那些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命产生危害的化学物质。
它们可以引起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以及致畸和致癌等严重后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化学毒物及防护要点。
1. 有机溶剂:有机溶剂是指在常温下能溶解有机或无机物的有机化合物,如苯、甲苯、醇类、醚类等。
它们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使用,但长期接触或大量吸入这些溶剂可能导致皮肤刺激、呼吸系统疾病和肝脏损伤等。
主要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安全眼镜和呼吸防护设备;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操作;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溶剂中。
2. 酸碱物质:强酸和强碱是常见的化学品,如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
它们可能造成严重的皮肤灼伤、眼睛损伤和呼吸系统刺激。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酸碱防护手套、面罩或呼吸器;穿戴防护眼镜;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事故发生时及时用大量清水冲洗患处,并寻求医疗救助。
3. 重金属:重金属是一类具有高密度和毒性的金属元素,如铅、汞、镉等。
常见的重金属中毒症候包括铅中毒、汞中毒和镉中毒等。
这些毒物容易通过食物、空气和水进入人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肾脏损害和癌症等疾病。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和面罩;定期测量工作环境中重金属浓度;遵守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程序。
4. 气体毒剂:气体毒剂是指那些以气体形式存在且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如氨气、氯气、硫化氢等。
这种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毒性,吸入或接触后可能导致眼睛、呼吸系统受损甚至窒息。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毒面具或呼吸器;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操作;当气体泄漏时尽量迅速撤离,并寻求医疗救助。
5. 放射性物质: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化学元素或化合物,如铀、钚、放射性核素等。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引起辐射性疾病,如白血病、甲状腺癌等。
防护要点包括佩戴防护手套、眼镜、呼吸器等个人防护用品;遵循正确的防护措施,如远离放射源、加强通风等;接触放射性物质后要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
总之,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和生命构成重大威胁,因此在接触这些物质时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概述工业毒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毒性或有害性的物质。
这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来减少其危害。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工业毒物危害治理措施,包括替代、隔离、收集和处理等。
替代替代是指将有害物质替换成相对无害或更安全的物质。
这种措施可以通过改变工业生产工艺、使用新的原材料或采用新技术来实现。
替代的优势在于能够在源头上减少毒物的产生,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
替代的具体措施包括:•更换生产材料:将有害物质用相对无害的替代品代替,如将有机溶剂替换为水性溶剂;•改进工艺:改变工业生产过程,减少有害物质产生,如使用封闭系统来减少挥发性有机物的释放;•采用绿色技术:利用环保技术或新兴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燃料。
替代措施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和排放,达到降低环境污染和保护人类健康的目的。
隔离隔离是指将有害物质与人员、环境隔离开来,避免其对人体和环境的直接接触。
通过合理的工艺布局和设备设计,可以将有害物质的产生、使用和处理过程与人员和环境相分离,减少有害物质的扩散和泄漏。
隔离的具体措施包括:•空气净化系统: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对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和处理,减少其对空气的污染;•有害物质存储和处理区域:将有害物质存储和处理区域与人员活动区域分开,设置相应的标识和防护设施;•密闭操作系统:采用密闭的操作系统,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散发。
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有害物质的扩散,减少对人体和环境的伤害。
收集收集是指将工业毒物集中收集起来,防止其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和危害。
通过收集有害物质,可以减少其环境排放,降低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收集的具体措施包括:•废物分类和分装: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分类、分装和标识,便于后续的处理和处置;•废物储存和转运:将收集的废物储存在安全的容器中,定期清理和转运到专门的处理设施。
收集措施可以减少有害物质的散播,确保其安全地储存和处理。
处理处理是指将收集的工业毒物进行安全的处理和处置,以降低其毒性和危害性。
工业毒物的危害及预防措施摘要:工业毒物正在危害我们的社会群体和生活环境,我们要辨识工业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工业毒物,毒物危害,工业毒物的防治措施,工业反病毒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引言: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
化学品的广泛应用,人类生活已离不开化学品,与此同时,人类受到化学品损害的风险也在增加。
我们应该怎样区别毒物,以及控制毒物,避免毒物对人体,对环境造成危害是重中之重。
一.毒物和工业毒物的概念和分类:1基本概念1).毒物:(1)一般来说,凡作用于人体并产生有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2)通常是指在小剂量的情况下,通过一定条件作用于机体,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品。
有毒与无毒意义上是相对的:(1)毒物只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人体才具与毒性(2)任何物质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就能出现毒害作用“毒物本身不是毒物,而剂量使其成为毒物”(德国医生帕拉塞尔士)2).生产性毒物(工业毒物):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或产生的有毒物质,称作生产性毒物或工业毒物。
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
中毒:有毒物质在体内起化学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破坏、生理机能障碍甚至死亡等现象称为中毒。
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引起的中毒,称为急性中毒。
急性职业中毒: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2.毒物分类:1)按目的分类:原料、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辅助原料。
2)按按化学结构分类:无机化合物一般按其理化特性来分类,有机化合物则按其结构式或官能团来分类。
毒物的化学结构在某些方面与毒性密切相关。
3)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刺激性气体、窒息性气体、麻醉性气体、溶血性气体、致敏性毒物。
4)按受损器官或系统分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肝脏、肾脏二.毒物的危害1.有毒物质侵入人体。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范文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产性毒物的危害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毒物一旦进入人体,会对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危害,甚至会导致严重的疾病和生命威胁。
为了保护员工的身体健康,预防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势在必行。
本文将介绍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相关的预防措施,以期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和关注。
首先,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不可小觑。
这些毒物包括化学毒物、放射性物质等,它们的危害主要来自于其对人体的直接毒性和潜在致癌性。
化学毒物进入人体后,会对各个器官和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呼吸系统受损、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免疫系统受损等。
而放射性物质则可能导致DNA损伤和突变,增加患癌风险。
这些危害都是无法逆转的,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为了预防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和工厂应该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尽量减少毒物的产生和排放。
通过改良工艺、采用环保设备等方式,可以降低毒物的生成量,进而减少对环境和人体的污染。
此外,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工人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工人对于毒物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培养其自我保护能力。
其次,个人也应该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
首先要注意个人的卫生习惯,保持清洁且健康的生活环境。
其次,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呼吸面罩、手套、防护服等,以防止毒物对身体的直接接触。
此外,如果从事高风险职业,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健康问题。
此外,政府和监管机构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生产性毒物的排放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管理。
监管机构应及时查处违规行为,并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督和检查,确保企业的生产活动符合环保和安全标准。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于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普及防护知识,提高公众对于生产性毒物危害的认识度。
总体而言,生产性毒物的危害无处不在,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严重的健康问题。
为了预防这些危害,各方应共同努力,加强预防措施的实施和管理。
工业毒物的危害和预防措施第一节概述1.1 定义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和生产的某些物质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与人体的机体组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作用,破坏机体的正常功能,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器官或组织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这种物质称为工业毒物。
1.2 形态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气、雾、烟或粉尘等形态污染生产环境中的空气,从而对人体产生毒害。
⑴气体。
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
如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
⑵蒸气。
由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形成。
前者如苯蒸气,后者如碘蒸气。
⑶雾。
混悬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系蒸气冷凝或液体喷散所形成。
如喷漆时形成的含苯漆雾,电镀铬和酸洗作业时所形成的铬酸雾和硫酸雾。
⑷烟尘。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烟状固体微粒,系某些金属在高温下熔化时产生的蒸气逸散在空气中氧化凝聚而成。
如炼铜所产生的氧化锌烟尘,熔铅时所产生的氧化铅烟尘等。
⑸粉尘。
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大于0.1μm的固体微粒,多为固体物质在机械粉碎、碾磨、打砂、钻孔时形成,或将粉状原料、半成品或成品进行混合、过筛、包装、运输时可有粉尘飞扬。
如制造铬催化剂时的铬酐尘,包装塑料粉料中的塑料尘等。
1.3 分类工业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有的按毒物来源分,有的按进入人体途径分,有的按毒物作用的靶器官分类,目前最常用的是按化学性质及用途相结合的分类方法。
一般分为:⑴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最多的一类。
如铅、汞、锰、砷、磷等。
⑵卤族及其无机化合物,如氟、氯、溴、碘等。
⑶强酸和碱性物质,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
⑷氧、氮、碳的无机化合物,如臭氧、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光气等。
⑸窒息性惰性气体,如氦、氖、氩、氮等。
⑹有机毒物,按化学结构又分为脂肪烃类、芳香烃类、脂肪环烃类、卤代烃类、氨基及硝基烃化合物、醇类、醛类、酚类、醚类、酮类、酰类、酸类、腈类、杂环类、羰基化合物等。
⑺农药类,包括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汞、有机硫等。
2024年矿山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工业防毒一、职业性危害因素职业性危害因素是指对劳动者健康与劳动能力产生有害作用的因素。
按其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1)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噪声与振动等。
(2)化学因素:生产性毒物(如汞、苯、砷、酚、氮氧化物等),生产性粉尘(如矿尘、煤尘、金属粉尘、有机尘等)。
(3)生物因素:生产场所中存在的细菌、病毒等。
我国矿山职业性危害因素主要是矿尘,其次是炮烟及二氧化碳,另外噪声与振动危害也很严重。
随着井下机械化水平的不断发展,柴油设备广泛应用,这种设备产生的废气对井下空气污染严重。
二、生产性毒物的危害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有:一是呼吸道,它是毒物侵人人体的主要途径;二是皮肤;三是消化道。
1.职业中毒人体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按其发病程度可分为:(1)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期地大量进入人体所致的中毒。
(2)慢性中毒:毒物少量长期进入人体所致的中毒。
2.生产性毒物对人体不同系统或部位产生的危害(1)神经系统:中毒性神经衰弱、多发性神经炎、脑病变、精神症状等。
(2)血液系统:血液系统损害,可以出现红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贫血、出血等。
(3)呼吸系统:中毒性肺水肿、支气管炎、哮喘、中毒性肺炎等。
(4)消化系统:口腔炎、胃肠炎。
(5)泌尿系统:肾脏损害、尿频、尿痛等。
(6)皮肤:皮炎、湿疹等。
三、职业中毒预防措施(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
(2)降低生产性毒物的浓度。
(3)使用低毒或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
(4)做好个体防护。
(5)设置合适的卫生设施。
(6)做好环境监测和健康检查。
(7)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卫生制度。
(8)不断改善生产条件。
2024年矿山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工业防毒(二)一、背景矿山作为一个充满危险的工作环境,职业安全卫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工业防毒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