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53
学习资料专题三次科技革命聚焦考点☆巩固基础一、工业革命:1.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2. 主要标志: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3.主要国家:英国。
4. 主要成就:(1)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称为_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2)英国机械师瓦特借鉴前人的成果,改进了蒸汽机_。
1785年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使用,受到广泛的欢迎。
(3)英国机械师史蒂芬孙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1825年年,这列“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4)美国的富尔顿发明轮船。
5.新能源:煤炭6.动力:蒸汽机7.特征:人类迈入“蒸汽时代”。
8.结束的时间和标志:19世纪世纪上半期,英国大机器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
此后法国、美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9.影响: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 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 主要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3.主要国家:美德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走在其他国家前面。
4. 主要成就:(1)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的耐用碳丝灯泡。
(2)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内燃机。
(3)1885年,卡尔•本茨试制汽车成功。
(4)1903年,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5.新能源:电力和石油6.动力:电力和内燃机7. 特征: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8.影响: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1. 开始时间: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2. 主要标志: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3.核心: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
《世界近代史》课程第十七章教案首页注: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计划表填写章节教案首页;2.教案或讲义正文附后,手书打印均可。
第四编进入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第十七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当时,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兴建上。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1)、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早在19世纪初期,意大利人伏特和英国化学家戴维就发明了电池,并用电池组产生出强大电流。
但电池容量有限,成本昂贵,不能作为工业的动力。
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奠定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
在英国物理学家惠斯通制成永久磁铁发电机后,德国科学家西门子于1866年发明自激式发电机,所产生电流强大而稳定。
1870年,比利时明家格拉姆又进一步改进,制成电流更加均匀的发电机。
在此基础上,1882年法国科学家德普勒初步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
1888年,曾做过爱迪生助手的特斯拉,成功地建成了交流电传送系统。
以后,德国人斯泰因梅茨又创立交流电理论,使交流电成为整个配电系统的主要配电方式。
1873年格拉姆又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
以后几经改进,电动机作为主要动力机械被广泛运用于纺织、冶金、机械制造和开矿等工业部门。
1876年,美国发明家贝尔发明电话机;1878年,在波士顿和纽约之间通了世界上第一次长途电话。
到1880年,美国已有4.8万门电话机投入使用。
1881年,巴黎、柏林、彼得堡、莫斯科、敖得萨、里加、华沙等欧洲城市都有了电话局。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他还发明了录音器、电车和活动电影机。
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成功地进行了无线电传播实验。
1906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在英国人弗莱明创制的二极管基础上发明了三极管,使无线电通讯技术进入电子管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以英国为中心开始的工业变革。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和社会变革。
1. 时间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760年至1840年。
这一时期正值英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这段时间内,英国经历了农业革命、制造业技术进步和交通运输革命的重要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机械化生产:利用蒸汽机、纺织机械、矿山机械等机械设备,实现了农业、制造业和矿业的机械化生产。
•能源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从传统的水力和风力驱动向燃煤供能的能源转变。
•工厂体制:工厂体制的出现,将劳动者聚集在一起,实现了劳动力的大规模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城市化进程:工业革命催生了大量的工业城市,吸引了农村地区的劳动者涌向城市,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指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中心的工业革命。
这一时期的工业革命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1. 时间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致可以追溯到1871年至1914年。
这一时期正值美国和西欧国家在科技、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兴起和发展。
2. 关键特征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关键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电力和化学工业: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以及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技术的进一步改善和创新。
•大规模制造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企业,如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标志着工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交通和通信革命: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如蒸汽火车和汽车的广泛应用,以及电报和电话等通信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信息和人员的流动。
•城市化和国际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2023初中历史说课稿汇总6篇初中历史说课稿篇1我说课的内容是《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从教材的整体布局来看:本课是源头。
是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起点,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开始,它促使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上了新台阶,还由于列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它上承第三章第一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下启第四章其余四节,形成紧密的内在联系,在本册书中具出突出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2、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加上对教材和对我校校情、生情、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掌握基础史实,把握历史概念,如“垄断组织”“帝国主义”②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如从历史条件、主要内容、进程、影响等方面来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与探究,使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①通过对垄断现象的分析,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含义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激发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③联系晋江实际,懂得“博览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重点难点:(1)两次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2)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而两次工业革命的对比和垄断组织这两个问题,理论性较强,都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历史思维能力,因此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来处理。
二、教法、学法的选择及依据1、教法与学法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的教学总体构想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改变传统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现状。
“教师搭台”是指我制作网络课件,为学生提供知识脉胳,精心设置由浅入深,由易而难5个问题和配套练习;“学生唱戏”是指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派代表上台发言和提交作业,并相互评价。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导学案【学习目标】⒈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概况;⒉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⒊理解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概况和特点。
【难点】垄断组织产生的原因、实质和影响。
【学习方法】结合工业发展的要素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通过表格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通过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情况,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多角度的分析垄断组织产生后的影响。
【知识链接】生活在19世纪初的美国人能驾驶汽船在密西西比河航行,欧洲人能坐上火车出门旅游,这应当归功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当19世纪末,欧洲人能乘汽车到名川圣地观光,美国人能驾远洋轮船飘洋过海,乘飞机飞向蓝天,并有机会在电灯下,听留声机里传出的美妙音乐,打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问好……。
这一切又归功于什么呢?【知识导学】知识点一:第二次工业革命B(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⒈政治:____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⒉市场:____市场的初步形成。
⒊科技:____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B【思考探究】工业的发展与政治前提、资本、原料、劳动力、技术、市场等因素密切相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资本条件是通过哪些方式准备的?【反思】A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概况)B 【思考探索】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哪些新能源和新兴工业部门?【反思】A (三)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⒈____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____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更为重要作用。
⒉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____,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⒊有些国家如日本两次工业革命____进行。
C【讲练结合】(2002年全国文综卷)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A、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B、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C、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D、确立了资本主义在世界的统治。
知识点二:垄断组织的产生A ⒈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____和____的集中,产生垄断。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1)工业生产的大发展对技术的进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机器普及后需要有更加精密、机械化程度更高的机器,机械化程度提高后又要求在能源动力方面进行改进,机器的普及还提出了不断改进工业材料的要求。
总之,生产的发展迫切要求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2)工业生产的大发展也为新的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家攫取到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又越来越多地转化为资本积累。
在19世纪后半期,西方各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几乎都是呈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和德国最为突出,这两个国家也正是技术革命浪潮中最活跃的国家。
资本积累为技术革命准备了充足的资金,新技术革命正是在西方国家资本积累已达到相当规模的背景下发生的。
(3)经过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族民主运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或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国家机器更加强大和完善,这从政治上为新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新突破也为新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技术条件。
19世纪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空前活跃并取得重大突破的高峰期,因此,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在物理学方面,英国的焦耳在40年代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法拉第于1831年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提出发电机的理论基础,使电力工业得以建立。
在化学方面,俄国的门捷列夫于1869年发现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奠定了无机化学的基础;有机化学的绝大多数重要原理也在此期间基本确立。
化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1)电力的运用和电力电气设备工业的发展。
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研制成功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被用来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1879年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发明了电灯照明系统。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通榆县第二中学于立国【教材分析】本课节为世界历史上册<<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形成>>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从美国开始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从而改变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形成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度,也逐渐形成了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后来一战的爆发留下了隐患.因此本课在这册历史书中也占有着重要地位.【学习者特征分析】所教四个班级,学生大多数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逐渐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初步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历史现象,能从历史现象中发现历史真相,能初步对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概括.【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和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英法美德俄日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的特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能力目标:(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3)通过主要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对“垄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产力要求。
(3)让学生认识到,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不平衡性和矛盾加剧。
(4)让学生认识到,殖民体系的形成标志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教学方法】(1)用列表对比的方法、阅读分析史料的方法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现象。
(3)指导学生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分析掌握重要的历史现象。
【重点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特征。
2.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特点。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篇一:教案《第二次工业革命》】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识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2、能力方面:通过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垄断组织形成的讲述,培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分析其异同点,培养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运用举实例的方法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与特点,采用比较的方法,联系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分析。
3、采用释义说明的讲解法对“垄断组织”这一概念进行解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与生产密切联系并推动生产力迅猛发展这一突出特点,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通过归纳分析垄断的形成、影响,认识到垄断组织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难点:垄断组织的形成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方法1以奔驰和福特汽车为切入点,通过提问学生这两种汽车是哪个发明国家和发明者是谁,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等问题展开话题,得出最早出现的时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从而进入课题的学习。
方法2通过想象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开着汽轮点着油灯的生活的情景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国人晚上在明亮的灯光下,听着音乐,打着电话给远方的朋友送去问候的生活情景对比,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导入到新课中。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六七十年代)1、背景(1)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只有英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俄美德意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1、政治前提: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资本来源: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发展的积累;长期的海外掠夺。
3、市场条件: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4、科学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5、劳动力:自由劳动力增加;工人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
二、主要成就的表现和新兴工业部门1、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产生了电力工业。
2、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业的产生。
3、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新交通工具的发动机问题,产生了汽车、飞机的制造业。
4、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产生了电讯业。
5、科学家从煤炭中提取化学成分,产生了化学工业。
6、诺贝尔发明炸药,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1、科学与技术实现了真正的结合。
2、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进行。
3、后起的德国、日本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成就以基础工业和重工业为主。
四、垄断组织的形成1、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的生产和资本越来越集中,形成了垄断。
2、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3、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垄断组织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可以优化垄断组织内部各企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协调各企业之间在产量、价格、市场等方面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
4、影响:①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②垄断资本家逐渐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并进一步干涉国家的政治。
③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加紧了侵略,掀起了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的狂潮。
④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
第二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三种类型(一)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国、德国1、美国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第四章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一科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垄断
进行生产关系必然要适应生。
、。
A.新机器新产品的创制
B.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6.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是A.美国
B.法国
C.日本
D.英国
)试述“科学研究”的影响是什么?
(3)两次工业革命分别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兴起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成果迅速应
.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
)科学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3.解析:“科学时代”
在推动生产力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工业革命,而“以前时代”相应的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问主要提示出发明来源是什么?第三问实际要求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发明出现的原因不同。
前者发明是实践经验和实践的需要;后者是自然科学研究工作的飞速发展而应用于实践工作。
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西方的侵略,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
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
第一问,切入点包括:前提、科技、资金、市场等,展开叙述即可;第二问,比较的角度具体来说,如科学的作用、范围、特殊之处等;第三问,联系教材将三个方。
社会科学复习提纲(二)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这是吃“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3.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⑴首创: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农业生产责任制⑵推广:1980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建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村委会4.城市: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5.2001年小岗村土地流转: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第一节动荡的世界一、动荡的世界1.一战:1914-1918⑴性质:少数大国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⑵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⑶交战双方:①同盟国——德国和奥匈帝国②协约国——英、法、俄,美国后期加入⑷主要战役:①1914年马恩河战役;②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大海战⑸结束:1918年以同盟国失败而告终。
⑹影响:①大大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二、二战:1939-19451.交战双方:①反法西斯同盟——美国、苏联、中国、英国、法国等②法西斯国家轴心国——德国、意大利、日本2.战争结束:①1945.5.8 德国投降;②三、局部战争1.朝鲜战争:1950-1953,中国抗美援朝2.海湾战争:1990年二战后最大一次第二节和平的追求一、联合国1.成立:,总部在纽约2.联合国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3.联合国: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组织。
4.维和行动的形式:①联合国维和部队;②军事观察团;③多国部队5.国际和平年——1986年;国际和平日——9月21日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时,周恩来提出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作用: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第一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有: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电讯事业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垄断组织的历史作用。
二、通过世界近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物的能力;通过分析垄断组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三、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进一步证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而垄断组织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最基本特征。
【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影响和垄断组织的出现。
本节教学难点:对垄断组织的历史评价。
【教学内容】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2、概况(一)电的广泛使用1.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成就就是电的广泛使用。
19世纪初,英国人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电的广泛使用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2.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成功了第一台实用型的发电机,使人类广泛使用电成为现实。
1870年,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
此后,电力工业和电器制造业迅速发展起来,人类跨入了“电气时代”。
1819年,丹麦人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31 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后来,人们根据这一现象发明了早期的电动机和发电机。
有人作过统计:爱迪生一生的发明有2000多项,在专利局正式登记的有1300种左右。
1881年是他发明的最高纪录年。
这一年,他申请立案的发明就有141种,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种新发明。
名人名言:●所谓天才,那都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二)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第二大成就就是内燃机的研制和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