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12.54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初中语文-打印版
背影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叙事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
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浦口分别、别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别是通过对凝聚着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苦难经历的“背影”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厚的感情。
3.重点字词
交卸.(xiè)狼藉.(jí)簌.(sù)赋.闲(fù)惟.(wéi)游逛.(guàng)
妥.帖(tuǒ)踌躇
..(chóu chú)拣.(jiǎn)箸.(zhù)迂.(yū)
蹒跚
..(pán shān)倾.(qīng)拭.(shì)晶莹.(yíng)颓.(tuí)唐
琐屑.(xiè)惦.(diàn)记。
八年级上册背影全部知识点《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代表作。
作品描写了一个母亲为了儿子的前程,不顾自己的痛苦而舍弃他,这是一篇富有感召力的现代文学经典。
下面是八年级上册《背影》的全部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一、背景介绍《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18年左右。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中国正处于战乱连绵的年代,鲁迅先生写作本篇小说的原因是希望唤醒人们的自觉性和英雄情感,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二、作品主题《背影》的主题是母爱与亲情,通过对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而不顾个人痛苦的奉献精神的描写,表达了母爱之深、亲情之重、人性之美的主题。
三、人物分析1、文化部长父亲:文化程度高,喜欢读书,注重儿子的教育问题,但对小孩子的思想过于幼稚。
2、母亲:是一个贤惠、朴实的妇女。
她为了儿子的前途一心舍弃了自己的幸福,表现出了中国母亲的至情至爱。
3、小男孩(作者自己):是一个聪明、有才华的孩子,但随着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矛盾加深,他开始不解为什么母亲要离开自己。
四、故事情节1、父母争执: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希望他考取名校,父亲则认为去了“精英学校”并不重要,想要儿子继续留在老校。
2、母亲离家:在争执之后,母亲决定离家,带着家里唯一的一件值钱的东西——一衣箱被子,去典当掉它,为儿子买书。
3、母亲的选择:最后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买下了一套教材。
但儿子并不知道母亲为他付出了多少,心中充满遗憾和内疚。
五、文学特点1、情感真挚:小说以浓郁的情感表达出母亲对儿子的爱,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得到淋漓尽致地展示。
2、形象鲜明:每个人物在小说中都有其独特的生命与价值,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可爱、卑微和伟大。
3、思想深刻:小说在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时,呈现出把一种完全无法用言语解释的东西,通过结构和形式表达的深刻内涵。
以上就是《背影》的全部知识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到你。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父亲为了儿子读书,亲自送儿子到车站,自己却一个人默默离去的故事。
二、文章分析1. 文章的主题父爱与成长。
2. 文章的结构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父亲送儿子到车站的情景,表现了父爱与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通过回忆,描写父亲勤劳和可爱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父爱的深厚和伟大。
第三部分,通过儿子的视角,描述了父亲默默离去的情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父爱的思考与感悟。
3. 文章的语言特点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诙谐有趣的语调,抒发了父爱的伟大、深刻,与博大胸怀的精神。
4. 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描写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付出的全心全意的爱,表达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巨大影响。
同时,文章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启发人们从他人身上发掘可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和能力。
本文通过简单但饱含深意的语言,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更加珍视这份难得的父爱情感。
三、文章理解在本文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父亲是通过行动表达对儿子深深的爱。
如送儿子到车站,帮儿子背行李等。
而在离别的时候,父亲默默地离去,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信任,这是一种无声的爱。
最后,当儿子感受父亲的关怀时,父亲已经走远,留下的只有他养育成才的深情厚爱。
四、思考感悟1.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父亲送儿子上车这一行动,深刻表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父母是否留出时间陪伴子女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因此,家庭是培养健康、自信和有爱心的下一代的最佳环境。
2. 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本文描写了父亲为儿子的教育和成长所做出的牺牲。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
3. 父爱的伟大父亲为儿子送行,尽管表情和动作有些苦涩,但是却没有表达自己的寂寞和挂念。
离别时,他默默地离开,传递出无可替代的父爱之情。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课文知识点复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课文知识点复习
第13课《背影》
1.文学常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以及一些文艺
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背影》是记实散文(叙事散文)。
2.文章思想内容
《背影》是一篇纪实散文,也是一篇描写亲情的极好的叙事散文。
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回乡奔丧<><><>
3.重点字词
交卸(xiè)狼藉(jí)簌(sù)赋闲(fù)惟(wéi)
游逛(guàng)妥帖(tuǒ)踌躇(chóu chú)拣(jiǎn)箸(zhù)
迂(yū)蹒跚(pán shān)倾(qīng)拭(shì)晶莹
(yíng)
颓(tuí)唐琐屑(xiè)惦(diàn)记。
背影朱自清知识点总结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章内容、人物形象、情感描写、主题思想等方面,对《背影》这篇作品
进行深入的知识点总结。
一、作品内容
《背影》这篇作品是朱自清的散文小说,它以作者回忆儿时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片段为主线,通过对父亲的塑造和对母亲的理解,描绘了一个幼小心灵中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恩
之情。
文章情节简单,但却表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家庭的深厚思念。
二、人物形象
1. 父亲:文章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一个和蔼可亲、温文尔雅的人。
他在对待儿子的教育上
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
在文章最后,他的背影成了作者深深的怀念。
2. 朱自清:作者自己是文章的叙述者,通过他的叙述和回忆,展现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刻怀
念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三、情感描写
《背影》这篇作品情感描写细腻动人,通过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和母亲的感恩,展现了深厚
的家国情怀和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作者用真挚的文字描绘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自己对父
亲的深切思念和对母亲的无尽感恩之情。
文字流畅,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四、主题思想
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回忆父亲的形象,表达了对家庭的深沉怀念,对父亲的无限感恩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深切理解。
作品以朴实、感人的文字抒发了深切的家国情怀,表达了对
亲情的深切思念,传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总之,“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小说,通过对父亲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恩,表达了作者
深深的家国情怀和对亲情的深切思念。
这篇作品情感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于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深化对父母亲情的理解都有重要的意义。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笔记一、主题概述1.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散文。
作者朱自清通过儿时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父亲深沉的感恩与哀思。
2. 本文主要围绕着父子情感展开,通过对父亲形象的塑造和人物之间的交流,触发读者对亲情和成长的思考。
二、深度评估1. 事件细节描写:文章中对父亲做菜、找衣帽、打伞等一系列琐碎而温暖的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父亲默默付出的伟大。
2. 情感表达:通过对父子互动时的对话和情感的表达,呈现出父爱的伟大和无私,让人产生共鸣。
3. 叙事技巧:作者运用倒叙手法,通过对童年时光的回忆,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父子情感故事。
三、广度评估1. 父子关系:通过父亲细致周到的照料和严肃的教诲,展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和亲情。
2. 成长教育:文章中对作者在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父亲关爱和教育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引发读者对家庭教育和成长的思考。
四、文章撰写1. 《背影》写出了父爱的深情厚谊,如父亲为儿子做菜、找衣帽等的日常细节,感动了无数读者。
2. 父子之间的亲情沟通,如父亲对儿子的教诲和对话,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
3. 在成长的教育方面,父亲给予了作者很多的教育和照顾,这种父子情感也是文章中值得玩味的地方。
五、个人观点1. 《背影》通过对父爱的真挚表达,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亲人之间的血浓于水的亲情。
2.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也曾经有过与父亲相似的情感体验,这让我对文章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共鸣。
六、总结回顾1. 通过对父亲形象的真挚描绘和对父子情感的真情表达,《背影》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父爱的伟大。
2. 阅读本文,不仅能够感悟到亲情的深沉,还能够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的感受到父爱的无私和坚定。
七、总结通过本文的深度评估和广度评估,我对《背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懂得如何去感悟亲情和成长。
这篇文章是一篇富有情感共鸣的散文,对父子情感的描绘展现了高水准的文学艺术。
背影梳理知识点总结小说的主题《背影》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和父亲之间的故事。
通过对父亲的描述,小说传递了对父爱的深切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
这部小说深刻地探讨了父子关系、成长、离别等主题,反映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父子情感。
小说的情节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讲述了主人公在童年时期与父亲分别的情景。
父亲是一个曾在北京买卖图书的人,生活拮据,但对孩子却格外关爱。
故事发生在主人公与父亲共同生活的街道上,讲述了父亲回家去世后,孩子终日以泣不成声的心情追忆父亲旧时的背影。
父亲曾是孩子的英雄,他屈居角楼阴影处,给孩子带来了无尽的慈爱。
小说的人物主人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孩子,对父亲充满了敬仰和怀念。
在父亲去世后,孩子对父亲的怀念愈发深刻,他时常回忆起父亲的背影,希望再次看到父亲的身影。
父亲:父亲是一个买卖图书的父亲,生活拮据,但对孩子格外关爱。
他带着渴望和梦想,以孩子对他的怀念感到心痛。
其他人物:小说中出现的其他人物不多,但他们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包括母亲、街坊邻居等,他们都在小说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小说的语言小说以简洁、朴素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孩子对父亲的怀念。
作者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和孩子内心的感受,表达了深刻的父子情感。
小说语言深邃质朴,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父子情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无限关怀。
小说的意义《背影》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作品,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传递出了对父爱的怀念和对成长的思考。
小说中表现出的深厚的父子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观念。
该作品凭借其深刻的思想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小说的影响《背影》通过对父爱的赞美和对成长的思考,引起了读者对父子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该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影响了很多诗人、作家、学者,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总结《背影》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成名作,通过对父子关系和成长的思考,表达了对父爱的怀念和对生命的思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笔记《背影》是一篇描写父爱的散文,通过讲述作者离开家乡去读书时,父亲送他到车站并目送他离去的情景,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以下是该课的课堂笔记:一、重点词汇和短语:1. 背影:身体的背影。
2. 踏上:骑上去或骑上去。
3. 瘦削:形容人消瘦而棱角分明。
4. 叮嘱:反复告诫。
5. 眼泪:眼中流出的泪水。
6. 目送:眼睁睁地看着某人离开。
7. 动情:感情激动。
8. 勤劳:辛勤劳动,不怕辛苦。
9. 朴实:朴素真实,不矫饰。
10. 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所知。
二、句子解析:1. “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看到父亲背影时,心中涌起的感动和悲伤之情。
2.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离别的痛苦。
3.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这句话描述了父亲背影逐渐消失在人群中,作者感到孤独和失落,再次流泪。
4. “……我的父亲是个好人。
”:这句话强调了父亲的品质和为人。
5. “唉!我们什么时候能再见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与父亲再次相见的渴望和不舍。
三、课文赏析:1. 主题思想:《背影》通过描写父爱的伟大和深沉,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2. 描写手法: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父爱的力量和影响。
3. 语言特点:课文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动人,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四、课堂讨论题:1. 你对父爱有什么理解?请举例说明。
2. 你在家庭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请分享一下。
3. 你认为《背影》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背影》课文重要知识点讲解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三、文学常识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
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四、理解词义1.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2.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3.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
4.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5.赋闲:失业在家。
6.勾留:短时间停留。
7.踌躇:犹豫。
8.颓唐:衰颓败落。
9.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10.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11.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12.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13.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开篇点题,点明自己对父亲的背影难以忘怀。
第二部分(②-⑥):车站离别,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⑦):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六、问题归纳1. 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
《背影》课文精讲【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祸不单行指各种灾难同时到来。
交卸(xiè)从外官员卸职,向后任交代。
奔丧(sòng)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光景(gōungjǐng)境况;状况;情景。
游逛(guòng)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嘱咐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得意的样子。
拣(jiǎn)定挑选。
“拣”与“练”“栋”字有别。
橘(jú)子橘子树的果实。
惦记(对人或事物)心里老想着,放不下心。
勾留:短时间停留。
琐屑:细小而繁多(的事)。
变卖典质:(把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
典,当。
质,抵押。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怀,心。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中,内心。
2.作家作品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以文笔洗炼、语言秀丽著称。
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3.背景链接朱自清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
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
父亲办完丧事后,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也要回北京大学读书,因而同行至南京。
本文就是记叙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
【文本解读】一、谋篇立意本文用倒叙方式,记叙八年前自己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情景。
文章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题立意,讴歌了亲子之爱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一支父爱的颂歌。
二、文章脉络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写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追述当年父亲车站送别“我”的情形,表现父爱子之情。
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思念父亲,泪光中再现背影。
三、写作方法1.结构精巧、严谨。
本文采用双线结构法。
一条是以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记事写人的明线:徐州见父、回家奔丧、南京送行、北平读信,这四件事按时间先后依次写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总结
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奔丧sāng差chāi使簌sù蹒跚pánshān
颓tuí唐箸zhù
点拨:注意多音字“丧”、“差”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满院狼(í)藉晶(íng)莹妥(tiē)帖
琐(xiè)屑
点拨:不要把“藉”误写为“籍”,“莹”误写为“萤”。
3.解释下列词语。
(1)典质:(把财产、衣物)典当、抵押出去。
(2)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3)赋闲:失业在家。
(4)勾留:短时间停留。
(5)蹒跚: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6)触目伤怀:看到(眼前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7)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
(8)颓唐:衰颓败落。
4.用恰当的动词填空。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