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 格式:ppt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35
第1 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1 课时种子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讨论、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使学生明确种子能萌发形成幼苗的原因,理解这一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观察与思维、交流与合作、实验与实践的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之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因此,这部分教材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倡导科学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在学习了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之后,再来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绿色开花植物, 准确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生命活动的规律。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第一阶段, 也是学生认识绿色开花植物生活史的起点,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节主要包括“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中的营养物质和种子萌发的条件”四部分内容,核心是阐明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生长、发育特征。
二、学情分析在小学科学课里学生已经对种子的结构、幼苗的形成有所了解;在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种子萌发的感性知识。
现在学习了细胞的知识后,再来研究种子萌发形成幼苗即有了经验积累又有了知识储备,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已进入青春期,他们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好奇心,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都很旺盛,语言表达和交流合作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为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与学习以前的内容一样仍然是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知识。
三、设计理念本节课最好采取同步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手中有观察的实物材料,并能够亲手对材料进行处理(如剥离、挑取、染色、使用放大镜观察等)。
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
此外,像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很容易得到,小刀、放大镜、培养皿等在学校实验室都有所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可行的。
仁怀市火石岗中学课程改革生物科学图 初备人: 王棉 备课组: 七年级生物学科组 共备时间: 2014 年 12 月 19 日 审印人:课题第六章第一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学习目标 1、识别两种种子的结构及相应的功能,并能够区别两种结构的种子。
2、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3、指出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流程分工方法 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展示;教师补充;教师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学习程序 学习活动 学法指导活动一:“观察种子的结构”(P100--101页) 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指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过程,即从一粒______的萌发到幼苗的_____、茎、______的发生和生长,再到成熟植物的开花、传份和受精,最后到果实和__________的形成。
2、根据植物种子其胚的片数的不同分为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植物。
3、大豆是_________植物,其种子结构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构成,其中种子的主要部分胚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组成。
种子中贮存营养物质的是_________,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
4、玉米是________植物,其种子结构分别由________与果皮、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构成,其中主要部分胚与大豆种子一样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部分组成。
种子中贮存营养物质的是___________,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
学生完成实验后,以学团为单位进行讨论,最后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其它学团和教师补充 活动二:阅读课本102页完成下填空:(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萌发时总是________先突破_________,继续发育为幼苗的________,胚芽发育为幼苗的________和________,胚轴以后发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的是_________或___________,待其养料耗尽后会萎缩而脱落。
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种子萌发形成幼苗》是北师大版(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章节,属于植物学基础知识部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以及幼苗的形成,为后续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奠定基础。
教材内容贴近生活,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生命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条件,概述种子萌发至幼苗形成的主要过程,识别并解释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小组讨论、分析资料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生命现象的好奇心,树立爱护植物、尊重生命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幼苗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种子萌发过程中各部分结构的变化及其与幼苗形成的关系。
四、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刚接触生物学,对生命现象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生物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
他们观察力较强,但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尚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直观展示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生物学原理。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视频和图片,增强学生对种子萌发过程的直观认识。
2.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 讨论交流法:围绕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和观点融合。
4. 归纳总结法:在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种子萌发成长为幼苗的视频,提问学生:“种子是如何萌发形成幼苗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第6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1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第1课时)课堂·精要1.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是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
2.种子都有种皮和胚(1)大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比较比较项目大豆种子玉米种子不同点保护结构种皮种皮和果皮有无胚乳________ ________子叶数目________ ________ 营养物质贮存结构________ ________有无胚芽鞘、胚根鞘无有相同点都有种皮、胚和供胚发育的营养物质(2)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胚根发育形成→根;胚芽发育形成→茎和叶;胚轴发育形成→连接茎和根的部分。
3.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1)探究种子的营养成分营养成分检测方法实验现象水烘烤种子试管壁上有水珠无机盐燃烧种子烧掉的是有机物,剩余的是无机盐淀粉向揉挤面团后的液体中滴加碘液液体变成深蓝色蛋白质在面筋上滴加浓硝酸面筋变成黄色脂肪将部分种子在白纸上挤压白纸上留下透明的油迹(2)种子萌发需要的内在条件要有成熟而完整的_______;有足够的______;有相当活力且不处于______。
提示:没有有两片一片子叶胚乳胚营养物质休眠期课堂·精解例下图是大豆种子在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中,根据其干重和鲜重的变化绘制的两条曲线,表示鲜重的是哪一条曲线?其光合作用开始于哪一点?()A.b、M B.a、OC.b、O D.a、B【解析】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要不断地吸收水分,因此其鲜重会不断地增加,a曲线符合该特点。
种子萌发成幼苗前,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当幼苗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时,体内的有机物开始增加。
因此b曲线对应的是干重的变化,O点开始有机物增加,说明幼苗已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B课堂·精练基础验收1.下列结构能形成幼苗的是()A.种皮B.子叶C.胚D.胚乳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根本差别在于()A.子叶的数目不同B.是否有胚乳C.胚芽的数目不同D.胚的数目不同3.(福建福州中考)菜豆种子的子叶数量是()A.1片B.2片C.3片D.4片4.大米和豆瓣在肥沃的土壤中不能长出幼苗的原因是()A.没有种皮B.土壤肥料不足C.没有胚根D.没有完整的胚5.农民在播种玉米或花生时,往往都选择大而饱满的种子,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保证种子的胚完整B.种子有旺盛的活力C.种子有足够的营养物质D.缺少足够的营养物质6.下图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子萌发与幼苗形成
曲良焕
华中农业大学
1 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seed germination)的基本条件:
内在条件--种子成熟,具有活力
外在条件--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足够的氧气●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水膨胀——萌动——发芽——茎叶系统发育
拟南芥种子萌发过程拟南芥幼苗生长过程
2 幼苗的类型
子叶出土幼苗 (epigaeous seedling ) 子叶留土幼苗(hypogaeous seedling )
豌豆幼苗形成过程 菜豆幼苗形成过程
研究幼苗类型的意义
•播种深度:
深播—子叶留土(禾本科植物除外)
浅播—子叶出土
•耕作措施:土块小
•栽培管理:保持合适的田间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