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 格式:pdf
- 大小:193.86 KB
- 文档页数:1
小学语文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必须通过学生这个主体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认知过程,其实就是思维活动,因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手段,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创新能力?我是这样想的:一、认真观察,启发想象,提高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是极为重要的创新方式之一,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的认知和最直接的探究,一些知识的获取,就是创新所获得的,那么创新的阶段必须要认真观察。
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才能使创新活动得到体现。
如:《乌鸦喝水》一课,就是要通过观察图片上的情境,然后老师再设计创新的情境,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场面,乌鸦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
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观察、想象,就能创设出在瓶子旁边没有石子的情况下,还能喝到水的办法。
所以一切知识要在观察中汲取,一切创新活动都要在观察中得到解决。
二、创设和谐教育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把和谐教育引入课堂。
从激发学生潜能出发,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我在讲《小摄影师》第一课时的时候,将课堂教学程序分为三个阶段来完成:准备阶段一一导学阶段一一应用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收集了一些录像,通过播放不仅消除了学生们陌生的感知,也形象生动地引入学生学习新课。
导学阶段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
这一阶段的实质是“导”。
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教学时注重启发、指导、帮助,让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通过“质疑一一探究一一解惑”的方式来达到学习目标。
应用性评价阶段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来检测学习效果。
教师通过动画、游戏等形式多样的激活练习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在知识的运用当中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从而重组、运用、创新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文本知识将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
三、实践活动能提高创新能力实践活动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方式,在课堂活动中,老师必须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创新。
创新语文课堂样态--浅谈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建设摘要:新课标中指出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在上述一系列的探索中,可以看出教师根据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整合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加强教、学与评三个环节的联系,为学生打造一个开放自主、连贯延伸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获取更好的学习成效。
本次对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进行研究,教学目的是整合课堂教学过程、融合三个课堂要素,构建出全新的语文课堂样态,以此推动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程建设进行了以下探究,供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新样态;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存在的问题(一)教·学·评内容片面根据中高年级语文课堂中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存在明显的课堂评价随意性较强、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教师组织开展的教学评价很难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作出全面客观的点评,从而影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效果。
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过度追求语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表面形式的一致性,比如:阅读理解教学时,教师以文本关键词填空的形式辅助进行评价,表面上看均涉及阅读,但是这样的评价仅仅考查了学生的字词识记能力,没有考查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输出质量等。
(二)教·学·评标准机械中高年级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程度进行评价,会设计数个阅读细节题目、事实性知识理解选择题作为评价任务,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是与否”“A~D”等作为答案。
这样的一问一答看似能够调动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积极性,形成了有趣的多元评价过程,但是这种评价任务本身缺乏思辨性,会影响学生发散思维、语文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难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影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对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上,老
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
意识。
语文课堂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的问题往往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主动思考。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为什么杨红樱会选择舍身救人?”让学生思考人物
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描写的重要性,进而激发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和
享受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堂的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而提
问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好方法。
在学习诗歌时,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你觉得这首诗描绘了
什么场景?”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诗歌中的描写,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提问还可以锻炼学
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开拓思维空间。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会怎么做?”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的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具备批
判性思维的能力,通过提问,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使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用意和修辞的效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提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提问“你有没有想过另外一种可能的结局?”来引导学生思考
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7年第4期□王艳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创新能力的高低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在积极推行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文章简单论述了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指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现状;方式文章编号:1004-7026(2017)04-0124-01中国图书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 (宜昌市营盘路小学湖北宜昌443000)本文DOI :10.16675/14-1065/f.2017.04.0931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靠教材内容,侧重于讲解字词句和作者的背景,认为学生在课堂中掌握这些内容就可以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把握好课堂节奏,很少给学生提供发言的机会,进而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而且,在课堂活动中,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依旧沿袭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记笔记,没有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当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懂的问题时,没有想到使用字典等辅助工具进行解决,而是求助于教师,从而失去了教学的作用。
2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方式2.1营造开放式的课堂环境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尝试,以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自控意识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改善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单一、僵硬的教学模式,有效融合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比如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创新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科技的迅速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将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创新,以期为广大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中提供一些启示。
1.创新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往往偏重于单一的知识点或技能的训练,缺乏趣味性和活力。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新颖的教材、故事和题材,来丰富教学内容。
比如,通过寓教于乐的小品、小品剧本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2.创新教学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探索创新的教学方式提供了便利。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实践活动进行教学,以丰富课堂的教学资源。
比如,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网络搜索和浏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演示文稿,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线上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创新评价方式。
传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往往以考试、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养。
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引入一些新颖的评价方式,如项目评估、综合评价等。
比如,通过课堂展示、小组演示等方式,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估,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变化。
同时,教师还可以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
4.创新实践活动形式。
传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往往以讲座、讲解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具有实践性和体验性的活动形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社区服务等活动,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语文的魅力和实际应用场景。
浅谈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概要:每个人的身上都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潜能,然而这种创造潜能犹如干柴,只有教师用不懈追求的热情才能点燃。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每一位教师肩负的神圣而艰巨的任务。
一、激发灵感创新源于灵感,没有灵感就没有创造。
从心理学角度看,灵感是创造活动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思考的问题上,意识处于十分清晰、敏锐的状态下,意识活动极为活跃,因此,新思路、新形象、新观念往往一下子就从头脑中冒了出来。
灵感是直觉被激活的火花,是创造意识中出现的复杂的心理现象。
“厚积而薄发”:厚积是直觉积累,薄发是灵感闪现。
在教学《林海》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文字美,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出示了两个句子:1.绿颜色真多呀,数不胜数。
2.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
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课文原句)同学们都知道2句好,问得深入一些:“为什么2句好?”在固定思路和习惯的引导下,学生大多千篇一律地回答:“生动。
”我启发学生:“用上修辞方法说一说好在哪里?”一个学生灵机一动:“1句像一杯白开水,喝了就忘,2句像可乐,喝了还想喝。
”教师要把握教育时机,善于点拨,激发学生的灵感,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享受到意识创造的快乐。
灵感被激活,意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泻千里,畅快淋漓。
在这样的训练中,语言和意识同时得到训练。
又例如给水果拼盘起名字,开始学生起的名字都很普通:“百花齐放”、“一枝独秀”等,我启发他们进行求异意识,换个角度看。
例如站在“水果的一生”的角度看,可以起名:“最后的时刻”。
受到启发,一个学生站在小蚂蚁的角度给果盘起了个名字:“迷宫”,还有个学生没带水果,他用别人不用的水果皮做了个拼盘,起名“果盘吃完以后”。
对于灵感,要善于捕捉,要引导学生通过求异意识摆脱意识定势,打破按固定思路、习惯考虑问题的枷锁,使学生敢于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听、说、读、写更富有创造力,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小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力度。
语文是小学当中的主要教育科目,对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成长以及各项基础素养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培养作用。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人们越来越注重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该方面能力的培养方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就此展开相关的研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案在现如今的时代下,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已经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因素,因此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更加顺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应该在这个阶段对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着重的启蒙以及提高。
培养小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教学目标,通过在语文教学当中融入创新思维培养方案,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感官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这无论是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还是面对生活的时候,都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因此教师就应该重视起学生该能力的成长以及发展,要在教学中善于使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教育现状1.1以知识为内容核心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整体上来看还是属于应试教育,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人们特别注重学生在考试方面的成绩,而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忽略了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成长,在教学当中通常为了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分数,就会以知识为内容核心展开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
这部分教师的主要教学手段就是灌输式教学,把自己多年来总结的教学经验或者是近期整理的教学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并且要求学生能够对其进行良好的掌握。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存在着小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知识信息,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较差,面对教师所总结的深奥知识,也不会在听讲的时候迅速理解,从而这一方面影响小学生的听课效率,另一方面也会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
并且如果让小学生长期的处于这种学习环境下,其会逐渐的丧失掉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当中会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解,不能够通过自我的主观意识以及思维能力来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20学习版小学语文教师可把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元素有机融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每名学生都是可塑之才,在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利于后续实践工作的有序推进。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教育他们在实践中积累阅读经验,然后朝着正确的方向突破自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优势,争做有理想又优秀的人。
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学生阅读乐趣无穷,教师教学轻松自在,一举多得。
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借此取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成效。
一、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落实和实施,我国大部分小学都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其能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然而这些改革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固有的一些陈旧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思维观念里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转变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还是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依然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无法真正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2.阅读教材的局限。
教师选择不合适的阅读教材也是导致阅读教学难以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师往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文章,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考,将学生局限于课本知识中。
阅读教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帮助学生对课外的知识进行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而教师阅读局限的设置则使阅读教学无法发挥自身具有的巨大优势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的策略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因为年龄较小,心智没有完全成熟,还处于一个对事物的探索和发现阶段,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的特点,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一直以来怎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很多家长以及学校都头疼的一件事。
就小学生的兴趣特点而言,没有办法对文本性的文章提起兴趣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所以我国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都是以图文形式来进行的。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小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对于很多小学教师来说,教学效率却往往难以提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论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创新教学模式、课堂管理的改进。
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
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认识和技能,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更好地教授知识。
1. 学科知识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在选用教材之前,要充分掌握教材内容。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明确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将教材中只是扩充细节的内容削减和缩减,使教学重点集中在掌握核心和重点内容上。
并且,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语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了解学科教学领域的新设备、新发现和新知识,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学生的思维特点的认识小学学生正处在发展初期,由于大脑皮质的发育尚未成熟,儿童的感知、思维、记忆、分析、判断等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掌握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哪些内容,为学生的思维激发提供适宜的环境,以便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情趣和互动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和心理变化了解清楚,采用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3. 学生的思维技能的训练在小学的语文教育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引导和自主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除了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外,还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推理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便在日后促进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
二、创新教学模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本身存在较为单一、内容相对枯燥等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小学语文作为语言训练的初始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各种学习体验,生成良好的语感,从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要求。
本文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体会以及教学方式创新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字】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创新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深化农村教学改革、完善现代教学策略逐渐成为当代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为了满足教学要求,让学生逐渐成为满足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改善教学工作,在做好教学工作相关要求的同时,保障教学质量以及效率。
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体会以人为本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备案中,老师必须认真审视教学大纲,在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同时,以全新的教学观、价值观,保障学生主体地位。
同时,以人为本也是新时期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推动素质教育的根本方法与途径。
以人为本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发挥主体个性,以及形成开放的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
反过来,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教学的突破,它打破了僵化、刻板的教学模式,通过接触更新、更多的教学理念,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从而也让语文教学拥有更大的施展空间,顺应时代要求。
另外,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观念影响,大部分老师将教学任务定位为得到高分,为升学做好准备,一味注重重点与生词,学生为了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也只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机械的学习。
针对这种现象,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让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知识奥米以及趣味性的寻求中。
长此以往,随着年龄与积累的增长,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探索知识的好习惯。
二、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创新的实施(一)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表现自我根据小学生特有的认知规律,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者:赵贵伦来源:《赢未来》 2019年第18期赵贵伦乐至县盛池镇中心小学校,四川资阳 641501摘要:创新是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内化应用的一种行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努力消化自己学过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回答;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对课文的质疑问题,并引导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创新应用所学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新课程下语文学科的重要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关注课堂教育中与学生的互动,以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还需要主动设计多样化且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活动,如设计开放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以创新的方式应用所学知识等。
通过这些策略,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回答创新是指有别于常规或者常人的思路与见解,而在语文教学中,开放性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教师应当结合课文内容,基于小学生思维的不确定性,引导学生们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对课文内容、角色形象的独特认知。
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以《狐假虎威》这篇课文为例,常人对于课文中的狐狸都是持负面看法,认为这只狐狸是个骗子,不值得学习。
但就课文内容而言,狐狸的形象并不算偏向负面。
因此,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你们认为故事中的狐狸怎么样,你们喜欢这只狐狸吗?学生们由于家庭教育以及个人思维的差异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比如,学生甲:我认为这只狐狸是一只很狡猾的狐狸,它用老虎的威风吓住了老虎,是一个骗子。
学生乙: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只狐狸是一只很聪明的狐狸,它虽然借助老虎的威风吓了其他的小动物,但是它的目的是为了救自己,而不是耍威风。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的新课题。
一、在语文课堂上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
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才能发挥主体的能力作用。
只有解放思想,营造一种活泼的学习气氛,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教师应注重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会创新。
2.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儿童时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借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多元求异等,这些都是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应是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思考。
鼓励学生发展独特见解,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学生问:“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为什么叫做鸟的天堂?带着这些问题学生们去文中探索、发现问题。
学生们通过阅读领悟,纷纷谈出体会、课文表达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喜爱之情、留连忘返。
有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既然作者这样喜爱鸟的天堂,又为什么写道:“有一点留恋”呢?“这一问,又引起了同学们尽情地争辩。
又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大部分学生说狐狸如何狡猾,借老虎的威风欺骗百兽,有一学生说:“狐狸它很聪明,会保护自己,如果不这样,就会被百兽吃掉”。
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民主、融洽、活跃,也给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新课标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之我见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一切都在创新中前进,一切都在创新中改變。
作为这个时代的人才培养者——小学语文教师,更是要顺应时代的大潮,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标签:新课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要想真正出成效,不能仅局限于教法的改变,而要首先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把语文教学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
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能力,因此,做为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着实大胆地进行创新尝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积极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中学生课堂思维能力的基础。
良好的教学氛围的创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体现。
正如名人所说:语文课堂教学中,导思的过程,若起伏跌它,会有张有弛的流动感;若清新别致,能充溢着灵动和诗意的光辉,则必将营造出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发将大有裨益。
如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呢?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语的设计,其实就是成功的课堂教学的开端。
精彩的导入往往能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成为激发学生思维的动力。
如在寓言二则《画蛇添足》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几个典型事例,说明在完美之外,故弄玄虚,是会起反作用的。
2.善于捕捉思想火花,激活学生思维因势利导激活思维是创设良好课堂氛围的一大秘诀。
一些有困难的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思路不够开阔,学习质量不是很高,表现在学习上,懒于动脑,可是他们也时而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一智慧的火花,点亮他们智慧的心灯,开启他们思维之扉。
例如教学《卖火柴小女孩》一文时,师生都在大谈小女孩的勇敢坚强,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时,平时成绩较差的一位同学小声道:“小女孩应该去读书学习,不应该涉足于大人生活”。
老师进一步鼓励道:“老师认为你的观点很新颖,很有价值,这种不怕困难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浅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以下是浅谈这一课堂构建的几个方面。
一、开设有针对性的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该精心设置各种活动,积极引导学生的参与。
在阅读理解环节中,可以利用绘图、写作、口语表达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注重交流与合作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可以引入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创设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语言交流,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利用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四、评价与反思评价与反思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
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善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师也要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关注学生情感与意志培养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意志培养。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情感变化,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开设有针对性的活动、注重交流与合作、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评价与反思以及关注学生情感与意志培养等方面的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升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创新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教育领域的焦点之一。
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也逐渐成为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普遍反映出存在一些问题: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偏低,缺乏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创新的关系,探究如何通过创新方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通过深入探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构成要素以及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可以为教师提供指导,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创新与改进。
1.2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创新研究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科,在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把握语文教学的关键,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小学语文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
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创新的关系,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对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创新进行研究还可以促进学科教育的发展。
通过深入挖掘小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和创新实践,可以为教育研究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学科教育的持续更新和提高。
研究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创新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以及促进学科教育的进步和完善。
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概念解析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它包括了语言素养、思维素养、情感素养、文化素养和实践素养五个方面。
语言素养是指学生掌握语言规范、表达清晰、用语准确的能力;思维素养是指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合作性思维的能力;情感素养是指学生有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是指学生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实践素养是指学生具备实践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6-07-22T11:36:22.2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7月总第249期作者:毕光义车兴文
[导读]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吉林省蛟河市天北镇长领子小学132525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点尝试,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吸收为主动求知,使之成为“乐之者”。
传统教学往往把落实“双基”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忽视了学习兴趣的培养。
所以大量的习题演练,过多的篇目抄写、背诵,使学生陷入了机械的训练、记忆之中。
这种枯燥的学习,学生时久生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称职的老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优秀的老师教学生主动探求真知。
”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积极培植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激情,主动探索,创新求知。
二、在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能激人求索。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同时,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心。
传统教学问题的创设一般都是由教师单方设计的,学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教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渐渐地丧失了主动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有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三、在合作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一旦激情之火被点燃,主动探索就成为一种需要,学生就会带着自己的思索,带着一份专注,投入到学习之中,然后带着自己的学习体验与收获参与到与同学的合作、交流中。
在交流过程中,同学们的思想不断碰撞,创新思想便不断生成。
传统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合作性,过分依靠教师的主体性,双边活动成为师生间的简单问答,学生往往不用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
张圣华老师说:“我追求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向在场的每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学习,在讨论与合作中生成新的思想,在相互学习与补充中提升智慧,在积极思维中产生了新的思维火花。
如果我们能在课堂上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那么,创新思想就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愿望、一种动力,从而获得新的学习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建立在学生积累、感悟和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求知欲,碰撞出创新火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