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学期黄州快哉亭记复习指要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如“快哉”、“物我相融”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学会欣赏古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3)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语、成语和典故的解释和运用;3.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结合课文,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体会修辞手法的美;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初步感知文本魅力;3. 讲解分析:讲解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5. 拓展延伸: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六、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黄州快哉亭记》全文及相关阅读材料;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提前了解作者苏轼及其时代背景;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古文的语言美;2. 内容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式;3.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并欣赏文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排比等;4. 成语和典故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成语和典故,如“快哉”、“物我相融”等,并让学生举例运用;5. 哲理启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感悟其中的哲理。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宋代: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译文长江出了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如同大海一样。
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了解并掌握文中的生僻字词及其含义;(3)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式、修辞等手法,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3)学会将课文中的美景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文的学习兴趣;(3)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二、教学重点1. 《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生僻字词的掌握;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表达抽象的意境的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创新;3. 将课文中的美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文《黄州快哉亭记》。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勾画出生僻字词,查找其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成果分享,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为课后巩固提供指导。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黄州快哉亭记》;2. 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欣赏美景的作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优美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活力。
3. 案例教学:分析课文中的美景描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黄州快哉亭记》文言文字词知识梳理《黄州快哉亭记》文言字词知识梳理班级:姓名:学号:一、通假字二、古今异义⑴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今义:财务工作人员)⑵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心情悲伤;今义:疾病)⑶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古义他的心中;今义:在中间)三、一词多义1、胜⑴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⑵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自胜者(承受)2、适⑴将何适而非快(往,去)⑵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闲适)3、与⑴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⑵与庶人之所以为忧(和)4、以⑴不以物伤性(因为,介词)⑵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用,介词)⑶以览观江流之胜(用来,表目的关系的连词)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⑴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南,名词作状语,在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北)⑵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⑶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⑷西望武昌诸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⑸皆可指数(指,名词作状语,用手去指。
)(二)名词作动词⑴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⑵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⑶将蓬户瓮牖(蓬,瓮,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三)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⑴动心骇目(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⑵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⑶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使动用法,使……从)(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五)形容词作动词⑴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尽享)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
复习要点:1、复习“记”类的文体特点,深入领会站立于某一高度的人生体验。
2、翻译重点句子,识别、掌握特殊句式并能正确翻译。
3、揣摩情、景、理交融的写法,体味这种写法下的作用。
【简要解读】一、课文内容(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当时这三人都被贬官,身处逆境,但都达观;亭名潇洒,文章洒脱。
(2)主旨:作品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
议论则层层递进。
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述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
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
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二、课文体裁“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复习】《小石潭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岳阳楼记》(范仲淹)《桃花源记》(陶渊明)三、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北宋散文家。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字子由,谥文定。
苏辙经过仕途坎坷,进入知命之年后把外界的一切包括名利都看作物累的超然,已发展成儒道互参。
他的一生可谓“登孔孟之堂而人老庄之室”。
四、课文疏通之曰“快哉”。
与汉水沔水汇聚【省略句】【被动句】。
盖(发语词)∧夫樵父(fǔ,老年男子)从前,楚襄王游兰台宫让宋玉、景差跟随着【介宾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这阵风凉快呀【主谓倒装句】!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与,yù,参与)那么,五、重点复习1.怎样理解文题中的“快”意?归结:既是由景而得的快乐,更是内心豁达的自励自得的释然与畅快!(1)因景色的壮美而痛快;(2)因人文胜景(“流风遗迹”)的流传而痛快;(3)因超然旷达于世而痛快;(4)为张君及自我不因人生的变故而痛快(“不以物伤性”)。
黄州快哉亭记高一语文PPT知识点黄州快哉亭记是清代作家黄宗羲的一篇游记散文,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文章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独特,语言优美,被誉为中国古代游记的经典之作。
在高一语文课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阅读黄州快哉亭记,还需要了解其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散文的特点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1. 游记散文的特点黄州快哉亭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游记是叙述作者亲身游历经验的散文体裁。
与小说、随笔等文体相比,游记强调写作者的真实感受和观察力,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的特点。
黄宗羲在快哉亭记中,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感受,将自己的游历经历展现给读者。
2. 古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在黄州快哉亭记中,黄宗羲以古代文人墨客的身份出发,对历史文化的追求和思考贯穿全文。
他从游历的地点和景点中寻找历史的痕迹,追溯古人的风采与智慧,表现出对于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弘扬。
3. 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黄宗羲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不仅展示了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强烈兴趣,还对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进行了思考。
他以黄州为起点,回顾黄州的历史,重述传说中的往事,以此引发人们对中国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4. 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抒发除了对历史文化的思考,黄宗羲还通过快哉亭记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黄宗羲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山水风景,以独到的思考角度揭示自然的美和历史背后的意味。
5. 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黄州快哉亭记中运用了丰富的文字表达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黄宗羲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形象的语言描绘景物和人物,使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美感。
6.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启示通过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学生们可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同时,也可以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上进行思考。
黄宗羲在快哉亭记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寻找与传承,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素养;(3)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豪放洒脱的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情感;(3)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关注人生与社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黄州快哉亭记》全文;(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文中部分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抽象意境的把握;(3)苏轼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及其文学地位;(2)概述《黄州快哉亭记》的背景及意义;(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题;(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苏轼的写作风格;(3)探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3)剖析苏轼的思想内涵,联系现实生活,启示学生。
5. 创意写作:(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创意写作;(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3)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创意写作:评选出优秀作品,给予表扬,提升学生的写作信心。
上海市高一语文下册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华东师大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上海市高一语文下册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华东师大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上海市高一语文下册黄州快哉亭记教案华东师大版的全部内容。
黄州快哉亭记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初步感知1.作者: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颍滨遗老。
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辙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2.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3.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4.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读.5.疏通文意,理清语法现象,教师指导点拨.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南合沅、湘,北合汉沔西望武昌诸山名词作动词: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草木行列蓬户瓮牖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使动用法: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动心骇目一词多义:舍:舍相如广成传舍(安排住宿)(招待宾客的馆舍)臣舍人蔺相如可使(门客)东西一舍(三十里)渔夫樵父之舍(房子)特殊句式:江出西陵谪居齐安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南北百里,东西一舍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士生于世快哉此风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将何往而非病自放山水之间二、理清思路。
黄州快哉亭记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黄州快哉亭记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黄州快哉亭记高一下册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二、能力目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三、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山水游记,并且借优美景物的.描写来抒发遭政治迫害却不悲观消沉,而是胸襟宽广,无往而不快乐的人生态度,让学生能真正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为了帮助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作好预习。
三、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
四、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重基础落实和能力培养。
五、课前预习:1.认真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的注释,逐字逐句翻译文章,不懂的字词作好标志,上课时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查阅有关资料,整合有关文体背景及作者苏辙的相关资料。
六、课时安排:一教时。
第四块:课后学习与作业:1.课后再次交流预习情况及课堂笔记,整理学习卡片。
2.学习本文借景言志写法,以学校亭榭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
黄州快哉亭记高一下册语文教案2介绍题名:“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篇名作者旨趣与性质桃花源记陶渊明纯记叙文--纯寓言岳阳楼记范仲淹兼“览物”的叙述、对“古仁人之心”的议论及侧写自我心志的抒情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同上;兼具叙述、议论、抒情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
着有《栾城集》苏辙风格鉴定:1.辙性沉静,资禀敦厚,加以父、兄之熏陶,发为文章,汪洋澹泊,似其为人。
2.苏轼评语:“子由之文,词理精确,有不及吾;而体气高妙,吾所不及。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黄州快哉亭记知识点黄州快哉亭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陈寅恪先生所著的一篇散文,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作品以陈寅恪先生自己亲身经历的黄州快哉亭为背景,通过描写快哉亭的风貌、历史和文化内涵,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黄州快哉亭记的知识点:黄州快哉亭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反思。
一、黄州快哉亭的历史背景黄州快哉亭位于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是陈寅恪先生的故乡。
陈寅恪先生在文中描绘了快哉亭的风貌和历史。
快哉亭原建于南宋时期,后毁于战乱,重新修建于明朝万历年间。
这座亭子位于黄冈城的南部,地势优越,周围有山水相映,风景宜人。
快哉亭本身也是一道雄伟壮观的建筑,飞檐翘角,琉璃瓦顶,气势磅礴。
二、文化内涵黄州快哉亭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承载了丰富文化内涵的地方。
陈寅恪先生通过快哉亭,展示了黄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他描述了快哉亭前的石刻,这些石刻刻画了黄州历代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传承了黄州的文化传统。
陈寅恪先生还提到了黄鹤楼和黄冈城墙等著名景点,这些景点与快哉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圈。
三、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反思陈寅恪先生对快哉亭的描述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思考。
他提到了黄州是一个历史名城,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他对黄州的历史和文化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并试图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他认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独特的精神财富,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记忆和文化自觉。
通过描述快哉亭和黄州的历史背景,陈寅恪先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
黄州快哉亭记是陈寅恪先生对故乡的深情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思考的体现。
通过对黄州快哉亭的描写,陈寅恪先生展示了黄州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思考。
这篇散文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本关于传统文化的启示录,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思考。
选修2课内古文复习黄州快哉亭记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回顾旧知,掌握课文重点实词和虚词课时安排:一课时自学交流1、注音沅(yuán)沔(miǎn )子瞻(zhān )东西一舍(shè)风开云阖( hé)变化倏(shū)忽舟楫( jí)草木行( háng )列皆可指数(shǔ)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飒( sà)然而风何与(yù)焉会( kuài )计蓬户瓮(wèng)牖(yǒu )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2、实词、虚词解释1、其流奔放肆大。
2、其势益张3、涛澜汹涌,风云开阖4、变化倏忽5、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6、举目而足。
7、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8、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9、周瑜、陆逊之所骋骛10、其流风遗迹11、庶人安得共之12、而人有遇不遇之变13、而风何与焉14、将何往而非病15、窃会计之余功16、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17、揖西山之白云3、古今异义,只用写出古义(1)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钱粮等公务;今义:财务工作人员)(2) 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心情悲伤;今义:疾病)4、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1)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南,名词作状语,在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北)(2)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3)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4) 动心骇目(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5) 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6) 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7)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使动用法,使……从)(8) 将蓬户瓮牖(蓬,瓮,名词作状语,用蓬草,用破瓮;户,牖,名词作动词,编门,做窗。
《黄州快哉亭记》知识整理全攻略常识:苏辙,字子由,四川眉山人。
筑室于颍滨,自号颍滨遗老。
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被并称为“三苏”。
著有《栾城集》。
一词多义胜: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自胜者(承受)盖盖亭之所见(句首语气词,)玉之言盖有讽焉(大概)适将何适而非快(往,去)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闲适)与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与庶人之所以为忧(和)以不以物伤性(因为)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办法、地方)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用,介词)古今异义至于:至于赤壁之下到达一舍:东西一舍三十里为一舍会计:窃会计之余功征收钱谷、管理财务行政等事物词类活用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向南、向北(名词活用作状语)西望武昌诸山向西(名词活用作状语)草木行列成行成列(名词活用作动词)动心骇目使……惊动、使……惊骇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使……跟从将蓬户瓮牖用蓬草编,用破瓮做(名词活用作动词)特殊句式江出(于)西陵省略句(介词今乃得玩之(于)几席之上省略句(介词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于)山水之间省略句(介词而况乎濯(于)长江之清流,揖(于)西山之白云省略句(介词而风何与焉宾语前置将何往而非病宾语前置将何适而非快宾语前置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介词结构后置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介词结构后置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判断句,“所以”为表示原因的固定结构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判断句,“所以”为表示原因的固定结构快哉此风主谓倒装有风飒然至者定语后置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办法、地方内容:本文主旨是作者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
形式:行文构思非常独特:紧扣“快哉”两字,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篇之中,显示了苏辙散文的风格。
《黄州快哉亭记》知识梳理一、填空:1、题解:快哉亭位于贬谪之地黄州,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处世态度。
2、文学文化常识:本文选自《栾城集》。
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自号颍滨遗老。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二、字词整理1、古今异义:⑴至于赤壁之下(古义: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表示另提一事)⑵东西一舍(古义:三十里为一舍;今义:居住的房子:旅~,宿~)⑶窃会计之余功(古义:征收钱粮、管理财务行政等公务;今义:财务工作人员)⑷将何往而非病(古义:心情悲伤;今义:疾病)⑸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古义:心情舒畅;今义:心里平静,无顾虑)2、一词多义⑴胜以览观江流之胜(美景)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自胜者(承受,禁得起)⑵盖盖亭之所见(句首语气词,)玉之言盖有讽焉(大概)⑶适将何适而非快(往,去)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闲适)⑷与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参与,引申为有何关系)与庶人之所以为忧(和)⑸以不以物伤性(因为)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有以”固定结构,有用来……办法、地方)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用)3、词类活用:⑴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南,名词作状语,在南;北,名词作状语,在北)⑵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词作动词,取名。
)⑶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词作状语,在白天。
)⑷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⑸动心骇目(动,骇,使动用法,使……动,使……骇。
)⑹西望武昌诸山(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⑺草木行列(行列,名词作动词,排成行列。
)⑻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使动用法,使……称快)⑼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使……从)⑽将蓬户瓮牖(蓬,瓮,名词作动词,用蓬草编,用破瓮做。
)⑾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穷,使动用法,使……穷尽)三、特殊句式1、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
复习要点:
1、复习“记”类的文体特点,深入领会站立于某一高度的人生体验。
2、翻译重点句子,识别、掌握特殊句式并能正确翻译。
3、揣摩情、景、理交融的写法,体味这种写法下的作用。
【简要解读】
一、课文内容
(1)快哉亭是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苏辙作记。
当时这三人都被贬官,身处逆境,但都达观;亭名潇洒,文章洒脱。
(2)主旨:作品从写景入手,以浩荡的长江带出快哉亭,接着写登亭观览的快意,然后转入议论,揭出文章主题——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
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
议论则层层递进。
先说“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后说“其中坦然”,“将何适而非快”;再述说亭子的主人张梦得胸襟旷达,不以贬官为患,而逍遥于山水之间,故“无所不快”。
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
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
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二、课文体裁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复习】《小石潭记》(柳宗元)《醉翁亭记》(欧阳修)
《岳阳楼记》(范仲淹)《桃花源记》(陶渊明)
三、作者简介
苏辙,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为苏洵之子,苏轼之弟。
北宋散文家。
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字子由,谥文定。
苏辙经过仕途坎坷,进入知命之年后把外界的一切包括名利都看作物累的超然,已发展成儒道互参。
他的一生可谓“登孔孟之堂而人老庄之室”。
四、课文疏通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奔腾浩荡。
向南与沅水湘水合流,向北(名作状)【,它的水势更加盛大了。
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
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被贬官后居住在黄州【被动句】,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修建了一个亭子,用来游览欣赏长江的胜景。
我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取名叫“快哉”。
盖(发语词)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同“合”,闭);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顷刻之间,指时间短),动心骇目(“动”“骇”,分别使动,使……惊动;使……惊奇),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fǔ,老年男子)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在亭子里看到,从南到北(名作状)有上百里,从东到西(名作状)有三十里。
波涛汹涌,风云变化。
在白天(名作状),船只在亭前时而出现时而消失,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亭下凄厉地吼叫【介宾结构后置句】。
(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万端,使人惊心动魄,游客不能长久地欣赏。
现在才能够在亭中的小桌旁坐位上玩赏这些景色【省略句】,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
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丘陵凸起隐匿,草木成行成列(名作动),烟雾消失,太阳普照,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历数: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判断句】!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是曹操、孙权傲视对方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用来使世俗之人称为快事了【省略句】。
昔楚襄王从(使……跟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拱手作揖,引申为对面相向)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动,指因风而抖动,吹拂)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
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从前,楚襄王游兰台宫让宋玉、景差跟随着【介宾结构后置句】,有呼呼地吹来的一阵凉风【定语后置句】,襄王敞开衣襟迎着风吹,说:“这阵风凉快呀【主谓倒装句】!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威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够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喻的意味吧。
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
楚襄王感到快乐,和老百姓感到痛苦(所,所字结构),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跟风有什么关系(与,yù,参与)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宾语前置句】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胸怀坦荡,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天性,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没有快乐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感到烦恼,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让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省略句】,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就算是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做窗(“蓬”“瓮”,名作动),都没有什么不愉快,更何况是在清澈的长江水里洗涤【省略句】,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朵和眼睛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绵延的峰峦,陡峭的沟壑,参天的古树,随着清风而抖动【介宾结构后置句】,随着明月而光亮,这种景色都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和忧伤失意的官员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承受的,哪里看得出这是快乐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农历每月初一,文化常识】赵郡苏辙记。
注:红色横线句,为重点翻译训练句,注意一一对应,注意词性活用,注意特殊句式等!
五、重点复习
1.怎样理解文题中的“快”意?
归结:既是由景而得的快乐,更是内心豁达的自励自得的释然与畅快!
(1)因景色的壮美而痛快;(2)因人文胜景(“流风遗迹”)的流传而痛快;
(3)因超然旷达于世而痛快;(4)为张君及自我不因人生的变故而痛快(“不以物伤性”)。
2.延伸:例举古诗文中与“快乐”相关的句子:
例:《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因朋友相聚相知而乐
《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因经常巩固学习而乐
李白《将近酒》: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因赴宴纵情饮酒为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因共享百姓之乐为己乐
3. 结合第三段,如何进一步加深对“快哉”二字的理解?
归结:苏辙借宋玉“风赋”的典故,不仅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而且由此引向了文章主旨深层的思考——“士处于世”究竟该抱怎样的态度。
于是借张梦得不因宦途失意之故,借题发挥,以讽喻楚襄王骄奢之气来肯定如张梦得一般的士人那种“不以物伤性”的超然情怀。
4、同样面对大江东去的景色,杜甫却在《登高》中写到: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请结合诗歌赏析,对照《黄》文,感知杜甫的诗歌创作主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六、巩固思考
作者在文中写道:“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如今,有人说,作者的话有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消极色彩,不值得现代人汲取、借鉴。
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归结】
苏辙强调:人生在世,要学会调节自我的心理和主宰自我的精神世界。
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没有一个自主
的精神世界,人就可能被外界环境所左右,就会“以物伤性”,就会失去生命的快乐。
生活在各种矛盾与压力下的现代人,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建立一个自主的强劲的精神世界,合理地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