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州快哉亭记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黄州快哉亭记[宋] 苏辙江出西陵②,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③,南合湘、沅④,北合汉、沔⑤,其势益张⑥。
至于赤壁之下⑦,波流浸灌⑧,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⑨,即其庐之西南为亭⑩,以览观江流之胜(11)。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12)。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13)。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14)。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15),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16),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17),冈陵起伏,草木行列(18),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19)。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20),故城之墟(2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2),周瑜、陆逊之所驰骛(23),其流风遗迹(24),亦足以称快世俗(25)。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26)。
有风飒然而至者(27),王披襟当之(28),曰:“快哉,此风! 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29)。
”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30)。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31)。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32)?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33)?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34),将何适而非快(35)?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稽之余功(36),而自放山水之间(37),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38),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39),揖西山之白云(40),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41)?不然,连山绝壑(42),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43),乌睹其为快也(44)!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45)。
〔注释〕①本篇选自苏辙《栾城集》。
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时苏辙谪居筠州。
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县,快哉亭在城南。
[黄州快哉亭记翻译]黄州快哉亭记一:[黄州快哉亭记]《黄州快哉亭记》译文及赏析《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粗体文字下面有“词语辨音”](本文现已被编入高中语文教材)注音沅(yuán)沔(miǎn)子瞻(zhān)东西一舍(shè)风开云阖(hé)舟楫(jí)变化倏(shū)忽草木行(háng)列皆可指数(shǔ)睥(pì)睨(nì)骋(chěng)骛(wù)飒(sà)然而风何与(yù)焉会(kuài)计蓬户瓮(wèng)牖(yǒu)濯(zhuó)长江之清流,揖(yī)西山之白云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shēng)者江,长江。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有风飒然而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翁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这篇题记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文中所言的张梦得和苏轼此时均谪居齐安(今湖北黄冈),但他们丝毫不以官场得失为介,一个于江边筑亭揽胜,一个为其亭命名“快哉”,在贬谪生涯中表现出无往而不适的士节浩气。
当时正谪居筠州(今江西高安)的对此非常倾慕,遂紧扣“快哉”二字,酣畅笔墨,作成此文,揭示出君子处世如何自适其快的道理,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全文共分三段。
在首段简要交代建亭和命名之事的基础上,便于第二段分两层说明快哉亭如此命名的缘由:一是可以观览江山胜景,二是能够凭吊历史遗迹。
文言文: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译文《黄州快哉亭记》原文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选自《古文观止》【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才来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流泻无拘恣肆阔大。
它汇合南来的沅水湘水和北来的汉水沔水,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
到了赤壁矶下面,江水漫流汹涌,江面和大海相象。
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在靠近他住宅的西南面建了一个亭子,来欣赏江流上的景象,因而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快哉亭”。
大约站在亭中眺望,(可见)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内的范围。
(中间)波涛汹涌,风云聚散。
白天船只在它的前面来往隐现,晚上鱼龙在它的下面悲吟清啸。
《黄州快哉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黄州快哉亭记》阅读答案及译文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鹜,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其势益张益:更加B. 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房舍,房屋C. 即其庐之西南为亭即:就,就着D. 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披:敞开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阿母为汝求B.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其孰能讥之乎C.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飘飘乎如遗世独立D.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6.下列关于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描述“快哉亭”可以观赏江流胜景,并说明“快哉亭”得名的缘起,描写和议论有机结合。
《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原文及翻译苏辙黄州快哉亭记苏辙系列:唐宋八大家文选苏辙黄州快哉亭记【原文】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1,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2,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3,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4,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5,周瑜、陆逊之所驰骛6,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7,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风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
乌睹其为快哉也哉!【注释】1汉沔(miǎn):汉水和沔水。
汉水上游称漾水;至陕西沔县一段又称沔水;东经褒城,纳褒水,始称汉水。
2齐安:旧郡名,即黄州。
3一舍:三十里。
4指数:指点计算。
5睥睨:斜视的样子。
此指傲视对方,相互争雄。
6驰骛:逐战。
7宋玉、景差:楚国以辞赋见长的文学家。
兰台:楚国宫苑,故址在今湖北钟祥。
【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坦的旷野,江流变得奔放宽阔起来。
在南汇合了沅水、湘江,在北接纳了汉江、沔水(汉江的北源称沔水,西源称汉水),水势更加盛大。
《黄州快哉亭记》译文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
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
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
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
波涛汹涌,风云变化。
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
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
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
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
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
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江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江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黄州快哉亭记翻译黄州快哉亭记是唐代文学家韦应物创作的一篇散文,描绘了他游历黄州期间在快哉亭所见所闻。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翻译和介绍。
快哉亭快哉亭位于黄州城郊,是一处以休憩为目的的亭子。
亭子依山而建,周围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宜人。
亭内的长椅上坐满了游客,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交谈,整个亭子充满了欢声笑语。
韦应物将自己的游记命名为《快哉亭记》,意在表达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游记内容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描述了韦应物在快哉亭所看到的各种景色和听到的各种声音。
他首先描述了亭子周围的美景,从绿树和花草到远处流动的溪水和蔚蓝的天空,一切都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然后他又描绘了快哉亭上空的乌鸦和白鹭,它们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翔,给人以希望和自由的感觉。
文中韦应物还描述了亭中的游客,有的人正在读书,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则坐在长椅上纳凉。
所有的人都悠闲自得,享受着亭子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在游记的最后,韦应物表达了自己的羡慕之情,他羡慕那些能够常来快哉亭的人,因为他们可以时常得到这片宁静和舒适的天地。
翻译以下是对《黄州快哉亭记》的翻译:我游历黄州时,发现了一处名为快哉亭的地方。
这座亭子坐落在黄州城郊,以闲适休憩为目的。
亭子建在山脚下,周围树木成荫,空气清新宜人。
我走进亭子,看到长椅上坐满了游客,他们有的正在思考,有的在交谈。
整个亭子充满了欢声笑语。
因此,我给这篇游记起名为《黄州快哉亭记》,意在表达我对这个地方的喜爱。
我首先被亭子周围的美景吸引。
绿树和花草围绕着亭子,远处流动着清澈的溪水,天空湛蓝如洗。
所有的一切都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然后,我又看到亭子上空飞翔的乌鸦和白鹭,它们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给人一种希望和自由的感觉。
我还看到了亭中的游客,有的人正在读书,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则坐在长椅上纳凉。
所有的人都悠闲自得,享受着亭子带来的宁静和舒适。
我心生羡慕之情,因为那些能够常来快哉亭的人可以时常得到这片宁静和舒适的天地。
快哉亭,我会常回来的。
《黄州快哉亭记》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黄州快哉亭记》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表达了自己超然物外,“不以物而伤性”的人生态度,同时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原文】黄州快哉亭记作者:苏辙江出西陵①,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②。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③,其势益张④。
至于赤壁之下⑤,波流浸灌⑥,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⑦,即其庐之西南为亭⑧,以览观江流之胜⑨,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⑩,南北百里,东西一舍⑾。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⑿。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⒀,动心骇目⒁,不可久视⒂。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⒃,举目而足⒄。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⒅,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⒆: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⒇,故城之墟(2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22),周瑜、陆逊之所驰骛(23),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24)。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25),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26)。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27);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28)?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29),将何往而非病(30)?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31),将何适而非快(32)?今张君不以谪为患(33),窃会计之余功(34),而自放山水之间(35),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36),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37),揖西山之白云(38),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39)!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40),乌睹其为快也哉(41)!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
明太祖朱棣于洪武八年(1375年)派遣端元相黄兴安及黄州刺史陈德勤等人,从黄州起行至越南。
他们到达后,发现当地人民被越南快哉亭的太守米湖权势力所制约,无法公正审理案件,而米湖的统治也给当地民众带来了苦难。
此时,众多外来商人被他们抢劫,生活欠佳,经济和交通僵局不断。
为了提高经济、改善民生,黄兴安下令斥赶米湖,重新组建快哉亭,当任太守为受太祖派遣的陈德勤。
陈德勤义烈而丕,受太祖所重,上任而改变之后,他依照明朝雍正宪法,权威规范运行秩序,将当地事务经济秩序重新安排,促进越南经济的发展。
他解决了许多困难事务,安抚了当地的动乱,使当地的交易活跃起来,越南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是这样,他改善了越南的民生,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
朱棣认为,陈德勤的行为值得赞赏,斥赐他一封表彰信,封他为儒士,赐他为浙江林官;并以《黄州快哉亭记》载入史册,记载了陈德勤忠义建功的壮举。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
明太祖定越南,欲以和平使民易,派端元相黄兴安,宣改建黄州快哉亭,以治太守米湖势力之乱,封军机、士人以致治,特派陈德勤先生为太守,以建机制,宣施宪法,行侠义之政。
其任务完善,黄兴安封之以儒士,并加赐国官。
- 1 -。
《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黄州快哉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记叙文,紧紧围绕“快哉”二字来作文章,也是就建亭者的用意,来加以发挥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黄州快哉亭记》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
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
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
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
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
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翻译: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
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
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
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
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黄州快哉亭记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疏通了字词,翻译了课文,现在以做练习的形式来回顾复习这一课的知识点。
2回顾以前学过的带有“记”字的文章内容: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柳宗元《小石城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归纳:“记”“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唐宋游记散文特点:以情观物、言志载道;情景交融、物我相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写景并非完全是为了写景,而是为议论抒情做铺垫,而议论抒情是对写景的点化。
)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写岳阳楼和洞庭湖的无限风光的同时,让人更多感到的是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历史责任感、忧患意识。
古人很喜欢把楼台亭阁作为写作的题材,亭台楼阁也往往蕴涵着动人的故事和情思。
古往今来的登临者,凭栏眺望,思绪或深沉或飞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黄州快哉亭记》,感受作者登临的感受。
2知人论世:
1.苏辙,字子由,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读书学禅以终,谥号文定。
作品集名为《栾城集》,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黄州快哉亭记》是其代表作,作于被贬期间.苏辙被贬官的原因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因而遭到了贬官
3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播放范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有“诗眼”,文该有“文眼”。
圈出本文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即文章的文眼)哪个字是文眼?快!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亭的名字就叫快哉亭。
(2)“快哉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苏辙、张梦得,苏轼(相应句子: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这一句点明了建亭的缘由)
(3)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何在?学生思考、品味及自由发言
原因:(1)景之快(江流胜景)
(启发:要解答这个问题,可以先找一个关键句。
哪个关键句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此”指代什么?
前面所描写的景色:一、二段写景的句子。
首段写水的三层变化: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
二段:写亭四周所见:远眺近观,俯瞰仰视,日夜变化,不同角度赏景,景色磅礴雄伟。
长江:壮阔,神秘,观流水引起快感;岸上冈峦山林,明丽清新)
(2)人之快(流风遗迹)这一段还有另一个关键句:亦足以称快世俗提问:什么能使世俗之人称快?(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
“称快世俗”的是“流风遗迹”,不仅包括凭吊历史遗迹,还包括英雄人物,历经时间洗涤依然鲜活的气概业绩
等。
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江山风物足以观赏,古人流风足以怀想,(3)情之快(坦然心态)
思考一: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为我们揭示了快的含义,那么文中作者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快哉?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什么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呢?)其实在分析第二段时,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字,我们提到了却没有品味一下,就是:“玩”。
思考:“玩”能不能改成“观”字呢?
明确:不可以,观,就是“看”,是一般的看;玩,是玩赏,看的时候似乎带有一种闲适的心情。
江流平日里波涛汹涌,变幻莫测,“动心骇目”,令人触目伤神,而带着玩赏的心情去看,山林草野,“烟消日出”,悠然闲适。
可见“玩”的条件是:玩赏之人心情是平静安然的。
思考二:那么谁有这样的心情呢?明确:张君
从课文中找出来:“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正因为张君是这样一个“过人”的人,因此,他能够“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即使用蓬草编门,用破瓮作窗,他生活其中也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更何况在长江的清流中洗濯,览观西山的白云,让耳目尽情感受美好的景色,以求得舒心快意呢!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身遭贬谪还能放情于山水。
用文中一句话来回答: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课文的主旨句(简单翻译)可见,象张君这样的贬谪之人之所以快哉的根本原因,在于“坦然”。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做——君子坦荡荡。
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不快,才能聆听自然之美,才能由衷感到快乐。
所以这些人能放情山水,由衷地“快哉”!
(补充:文章提到了宋玉《风赋》的典故,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典故?首先交代了“快哉”两字的来历,(面对同样的风,楚王和庶人的感觉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宋玉对楚襄王进行微妙的讽刺,借风之雄雌来说明人有遇与不遇之别(一般人的忧乐观),地位处境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
由此引出更高一级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课文中除了张君,还有苏轼、苏辙(写作背景补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而弟弟苏辙上书为哥哥苏轼鸣冤,因此也遭贬谪。
)其实这三个人的共同点就是:都是在被贬之中。
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苏轼命名为快哉,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借这个题名来表现张怀民与自己面对挫折打击时的乐观、豁达的心态(我们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体会这种君子情怀。
)
其中有一个词:自得,课文最后两段还有两个词:自放自适如何理解?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自在。
对自己的认可,内心充实、坚定
自放——自我放纵,放情。
放情于山水之间。
山水之间,自有浩然之气。
自适——自求安适,自乐其乐。
不以个人得失为怀。
宠辱不惊,笑看庭前花开花落。
这三个词语又都强调“自”,快乐源于自己的内心。
处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
关键在于心态。
(把握主旨)
三、拓展
讨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古代有名的文学家大多都有被贬或政治上不得志的经历,而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或被迫逃难时,却写出了许多名垂千古的诗篇文章。
哪些文人也是面对被贬的处境而寄情于山水? (学生讨论)小结:很多优美的诗词都是文人士子被贬或政治上失意之后为了排解心中的抑郁、不满转而寄情山水而作。
如果他们没有被贬或在政治上不得意,那么他们或许会忙于政务,而无法欣赏山水,也不会有那么多感想需要抒发,这样的话他们的优秀作品就不会有那么多,可以说是“文人不幸文学幸,诗人不幸诗家幸”。
他们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下去,有很多人是保持坦然的心态,我处变不惊,笑对人生的。
四、总结:汪国真的散文有这样的句子:“心雨,晴亦雨;心晴,雨亦晴。
”内心坦荡的人,才能在人生不遇时,还能畅快地玩赏江流胜景,还能从容地感受前人的流风遗韵。
内心的和谐自足才是快哉的真正原因。
这对我们的人生也不无启迪,无论人生中遭遇了什么挫折,都要有旷达的胸襟去面对。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思想:身处逆境而泰然面对的达观情怀和博大胸襟,全词充满凛然正气。
评价:作者被贬黄州,为人生第一次重大打击,但面对这样的政治祸难,他能处之若常,
用睿智的思想,维持心理平衡,不消极颓丧,对功名得失,不耿耿于怀。
同时,他也未放弃心中的理想、志向,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