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_省略__一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_朱喜
- 格式:pdf
- 大小:375.23 KB
- 文档页数:13
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合作机制研究——基于协整检验的中介
变量模型
黄梦琳;贾金荣
【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0)025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长期存在的贷款难问题,抑制了农户发展农业的活力,并限制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村金融滞后问题越来越突出.采用中介变量模型、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得出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具有长期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当滞后2期及以上,农业保险是农业贷款的格兰杰原因,即农业保险具有扩大农业信贷作用.中介变量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农业贷款中介效应显著,农业保险通过农业贷款部分中介效应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总页数】6页(P134-139)
【作者】黄梦琳;贾金荣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40.682
【相关文献】
1.农业保险主体合作机制研究——基于重复博弈视角 [J], 王根芳;徐若瑜;
2.农业保险主体合作机制研究——基于重复博弈视角 [J], 王根芳;徐若瑜
3.基于重复博弈的农业保险主体合作机制研究 [J], 王根芳;徐若瑜
4.乡村振兴视角下农业保险和农村信贷的互动效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 [J], 郑军; 杨玉洁
5.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互动的收益分配机制——基于合作博弈Shapley值的分析[J], 彭小兵;朱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户正规融资获贷笔数及影响分析*?———基于泊松门栏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李韬罗剑朝陈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杨凌712100)内容提要本文基于山东省泰安市171个农户5年借贷行为的调查,采用补充双对数模型和截断泊松回归模型,对农户是否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以及获贷成功笔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相对于老年农户家庭,中年农户家庭更容易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农户承包土地规模越大,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交通越便利,5年内越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中老年农户家庭相对于老年农户家庭,其获得多笔贷款的概率显著降低。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要实现金融业与农地流转对接以及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正规融资获贷笔数泊松门栏模型一、引言农户借贷行为反映了农户对资金的实际需求,对其研究有益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家庭生活的改善。
2011年中国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年末余额为31023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年末余额的5.33%,其中生产经营贷款占83.3%,消费贷款占16.7%**?。
围绕农户借贷行为及影响因素,国内研究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从借贷发生频率、借贷规模和期限、借贷资金来源、借贷资金用途等方面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代表性的研究有史清华等(2002)、霍学喜等(2005)、韩俊等(2007)、牛荣等(2012);二是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经营类型、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利率因素、贷款期限、是否需要抵押和担保等方面对影响农户借贷行为展开了深入研究,代表性研究有李锐等(2004)、颜志杰等(2005)、周天芸等(2005)、陈鹏等(2011)。
这些研究具有很好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了解中国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以及农村金融市场运行的基本态势。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数据并选取了新的研究角度。
数据来源于对山东泰安171个农户开展的随机抽样调查,观察其在2006—2010年成功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笔数。
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研究摘要:农民在我国总体人口结构中占了绝大多数,所以,农民问题反映了我国的社会问题。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国处理社会问题的关键,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良好措施的实施以及相应资金的支持,这就要求我国需要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建立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从而使我国三农建设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进而促进我国三农的发展。
本文立足于金融支持方面,以经济建设为角度,阐述我国三农发展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研究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要想加快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健全金融体制,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促进资金合理流动,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支持。
所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是实现我国“三农”和谐发展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金融理念(一)金融的本质“金融”一词是指“货币资金的通融一般指与货币流通与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活动,主要通过银行的各种业务来实现如货币的发行、流通好回笼,存款的吸收和提取,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国内外汇兑的往来,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下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活动等,均属于金融的范畴。
”从中不难看出,其实金融主要包含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银行的信贷以及证券的发售和购买。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金融起着枢纽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不同,市场经济中的资金占据着主导地位,它能够引导和支配生产要素。
在市场经济中,金融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它能够通过刺激储蓄和投资,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随着经济体系的不断壮大,金融也随之不断壮大。
(二)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金融对于现代经济来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金融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货币成为了物物交换的替代品。
当货币作为商业流通的通用工具时,商品之间的交换体现在商品和货币之间的交换,而不是体现在与其他商品之间的交换。
题型:名词单选判断并改错简答论述二、单项选择题1、(A)主要是为农村地区的贫困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信贷服务,它包括农业金融和农村金融活动领域的中低收入群体。
A、小额信贷B、农村金融C、农业金融D、商业金融2、20 世纪80 年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逐渐替代了(B ).A、金融抑制论B、农业信贷补贴论C、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D、金融深化论3、农村信用社主体地位的形成是在中国金融体系演变历程中的(C)阶段。
A、新中国成立初期B、文化大革命时期C、改革开放以后D、人民公社时期4、根据1993 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对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督管理,由(B )直接承担。
A、中国农业银行B、中国人民银行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商业银行5、中国农业银行总部设在(D ) 。
A、上海B、广州C、深圳D、北京6、新中国设立的第一家商业银行是(B )。
A、农村信用社B、中国农业银行C、中国农业发展银行D、中国邮政储蓄7、(B )是中国农村金融领域唯一的一家政策性银行。
A、中国人民银行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C、中国农业银行D、国家开发银行8、2004 年9 月,中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 D )开业.A、中国人民保险公司B、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C、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D、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9、C )是首家进入中国农险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
(A、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B、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C、法国安盟保险公司D、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D)A.中国农业银行B.中国银行C.中国工商银行D.中国人民银行11.2012 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中国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地区是(A )A.浙江丽水B.浙江温州C.江苏苏州D.江苏无锡12.下面不是农业保险的难点的是(C )A.保险金难以确定B.损失难以估计C.保险费率容易厘定D.理赔工作难度大13.关于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入股条件的叙述,不正确的(c )A.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B.户口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本地有固定住所且居住满3 年)在入股资金互助社所在乡镇或行政村内C.入股资金为自有资金且来源合法,入股资金根据自己的意愿可多可少D.诚实守信,声誉良好14.属于非正规金融的是(D )A.中国农业银行B.中国银行C.中国工商银行D.民间借贷15.(B )分别发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两篇论文,从而揭开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序幕。
中介效应实证分析[小额农贷与农民增收效应实证分析]摘要:近年来,农村信用社贷款快速增长,然而小额农贷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4乡镇200个农户的实地调查,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额农贷作用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对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在逐步弱化。
关键词:小额农贷;农民收入;效应一、样本选择与基本分析(一)样本选择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洞庭湖滨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地区,农产品以粮食、棉花、油料、蔬菜、茶叶、生猪和水产品为主。
2007年末,该市农业人口46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6.5%。
2007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081.2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598.2千公顷,占55.3%;农民人均纯收入3966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2元。
2007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62.7亿元,其中,农业贷款余额29.9亿元,占47.7%;当年累计借入中央银行支农再贷款6.8亿元,成功兑付央行票据5.5亿元,有效地缓解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足的矛盾。
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我们分别选择了汉寿县周文庙乡、安乡县安全乡、临澧县望城乡和桃源县马宗岭镇四个乡镇为样本,同时以与乡(镇)政府距离的远近、贷款发放量的多少为依据,每个样本乡(镇)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行政村进行经济总量与结构调查,并从被调查4乡(镇)随机抽取有贷和无贷农户各25户(共计200户)进行问卷调查。
从经济总量、收入结构和金融供需等各方面看,我们选择的样本县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很好的代表全市经济金融互动效应现状(见表1)。
通过对4乡镇的经济、金融和农民收入状况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快速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
表1:2007年被调查4乡镇基本经济情况表周文庙乡安全乡望城乡马宗岭镇合计一、耕地面积(亩)25793425002633132250126874二、总人口(人)1936032600168122288591657三、农业人口(人)1832927585161232092282959其中:外出务工人员(人)460058003216670820324占农业人口比重25.1%21%19.9%32.1%24.5%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0794023246237703584六、各项存款年末余额(万元)2747.24345.536026069.716764.4七、各项贷款年末余额(万元)1174.31933.72829.73819.59757.3其中:小额农贷余额(万元)436.51453.31697.8625.74213.3(二)小额农贷及农民收入变化的现状及特点1、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呈加速发展态势1999年以来,4乡镇小额农贷业务快速发展,占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的比重逐年上升,截至2007年末,4乡镇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余额4213.3万元,比1999年末增加3264.9万元,增长3.44倍,年均增长20.3%;小额农贷占各项贷款比重43.2%,比1999年末提高18个百分点。
4.2模型与数据4.2.1理论模型的构建从理论上来说,我国的农业信贷资金、财政支农资金作为农村和农业发展的资金主要来源,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可想而知,我国各级政府的农业信贷投入、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差异必然会造成区域农村经济不同程度的增长。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国家,区域经济有着很大的差异性,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这种区域经济差异更为凸显。
那么,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和区域农业信贷投入、财政支农支出到底有没有联系,有多大联系,这是我们需要通过构建经济计量模型解决的问题。
以往研究产出和投入的关系,都是基于传统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不断的演化,得出进行计量分析的理论模型。
巴罗(Barro, Robert J., 1990,1991)和萨拉伊马丁(Sala-I-Martin, Xavier, 1992)将政府支出引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当中,提出了一个包含政府公共支出的总生产函数模型,而Feder(1982)、Greenwood and Jovanvic(1990)、Pagano(1993)、Murinde(1994)为了反映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产出关系,也曾将金融发展水平当作“要素投入”引入到生产函数之中。
基于此,本文将巴罗一萨拉伊马丁生产函数模型中加入金融要素,从而构建出反映包含政府公共财政、金融资源与农村经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Y=f(K,L,F,G)=AK"L}FYGs (4.11)其中,Y是产出水平,A是一个常数,K是资本投入,L是劳动投入,F是金融要素投入,G是政府公共支出。
这个改进的柯布.道克拉斯模型,巧妙地将金融变量和财政变量加入到生产函数模型当中,为我们进行金融政策研究、财政政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因此,本文将此模型运用到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之中,用Y代表农村经济增长指标,K代表农村资本投入指标,L代表农村劳动力投入指标,F代表农业信贷投入指标,G代表财政支农支出指标。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样例5]第一篇: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推广硕士《农业经济学》复习题及作业第一章导论1、什么是农业?什么是农业的基本贡献和农业的多功能性?2、试分析农业的根本特性。
(作业1)3、农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仅作为了解内容,不作为考试内容)第二章农产品供给与需求1、什么是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有哪些?2、什么是农产品需求?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哪两个条件?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农产品的蛛网理论?农产品供求蛛网有哪几种类型?决定不同蛛网类型的条件是什么?(作业2,要求用图来表示)第三章农产品现货市场与流通1、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渠道有哪些?2、什么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它所具有的功能有哪些?3、什么是农产品零售市场?它有哪些特点?4、试比较分析农贸市场与超级市场在经销农产品上的优劣势和发展趋势。
(作业3)第四章农产品期货市场1、什么是农产品期货市场?它的功能是什么?2、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宏观作用与基本原理。
(作业4)3、试分析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发挥对现货市场的微观作用与基本原理。
1第五章农产品国际贸易1、什么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有哪些联系与区别?2、中国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与特征。
3、中国加入WTO对农业和农民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作业5)第六章土地与水资源1、什么是土地的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什么是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2、什么是土地制度?中国现行农村土地基本制度有哪些?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原则有哪些?流转的主体及其权利有哪些?4、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水资源利用和配置机制?(作业6)第七章农业劳动力1、什么是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2、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困难是什么?如何加快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业7)4、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第八章农业技术进步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农业技术进步的类型有哪些?2、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作业8)第九章农业资金1、农业资金的含义和运动特点是什么?2、什么是农业财政资金?按功能来划分有哪些类别?3、什么是农业信贷资金?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有哪些?4、什么是农户资金?试分析农户在农业投资中的行为方式。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三农”
视角的中介效应分析
谢明明;刘丹阳;周明欣
【期刊名称】《中国物价》
【年(卷),期】2024()6
【摘要】本文基于我国31个省份2011-2022年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对中部地区的作用最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涉农贷款、农业发展水平、农户经营及财产和工资性收入总水平等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最后,本文从因地制宜制定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策略、加大农村地区移动金融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数字化程度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总页数】6页(P91-95)
【作者】谢明明;刘丹阳;周明欣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
【相关文献】
1.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影响研究——基于收入差距中介效应视角
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乡村创业中介效应的分析
3.数字普惠金
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农村电商的中介效应视角4.共同富裕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基于工资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惠金融是否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基于传统和数字的比较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普惠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其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普惠金融是否真正有效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并通过传统金融和数字金融的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其内在机制。
我们将对普惠金融的定义和发展历程进行概述,明确其在金融包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我们将回顾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分析传统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局限性和挑战。
然后,我们将重点关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及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及和便捷,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元化、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我们将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实际效果。
我们将对传统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政策制定者和金融机构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普惠金融的深入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文献综述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旨在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便捷金融服务的理念,近年来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普惠金融的推广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金融与数字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两种主要实现方式,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其效果差异,已成为金融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
传统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如存贷款、支付结算等。
然而,由于物理网点覆盖不足、运营成本高昂等原因,传统金融在偏远地区的渗透率和可及性受到限制。
因此,尽管传统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效果并不显著。
与此相比,数字金融的兴起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农村金融中介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多变量V AR系统协整分析摘要:主流观点认为金融发展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是否也有着同样的贡献呢?本文利用1978-200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多变量VAR 系统协整分析检验了二者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并测算了农村金融中介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贡献性。
结果显示:农村金融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发展,反而对其存在抑制作用。
建议要纠正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和农村金融制度在发展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偏差,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功能。
关键词:农村金融中介;农村经济;VAR系统协整分析一、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国内外的研究者在不断的证实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向关系(Goldsmith,1969;Shaw,1969;McKinnon,1973;Stiglitz,1985;林毅夫,2003)。
鉴于本文以农村经济和金融为对象,而农村地区的股票市场发展微乎其微,因此仅考虑金融中介的发展。
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中介发展和金融市场(主要是证券市场)发展两部分。
国外学者对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普遍看法是,金融中介在调动储蓄、评估项目、管理风险、监督管理者和便利交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即金融中介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中介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King and Levine,1993;Levine,1997;Tayyeb Shabbir,1997;Bandiea et al,2000,Carranza and Galdon-Sanchez,2004)。
国内也不乏关于金融中介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谈儒勇(1999)用1993-1998年的季度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发现在中国金融中介(特别是存款货币银行在配置国内信贷过程中相对于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经济增长之间有显著的、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李广众和陈平(2002)利用我国1952~1999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中介规模指标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而与金融中介效率指标之间则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
农村金融学考题农村金融学考题2013一、名词解释1、双重二元金融结构2、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3、罗虚代尔原则4、升级模式、降低门槛模式、绿地模式5、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小额信贷二、论述题(四选三)1、2005年之前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滞后的根源是什么?2005年之后的农村金融改革的总体思路?2、中国小额信贷的类型(有哪些类型、它们的运行模式和风险监管模式等)与最新发展趋势分析。
3、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内涵是什么?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目前有哪些缺陷?对未来的体系的设想?4、对目前农村民间金融规范发展作出综合分析(表现形式、利率、风险控制、立法等,不限于此)2015.1一、概念题,名词解释。
库兹涅茨曲线,要画图解释。
罗虚代尔原则农村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众筹模式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5*4=20分二、论述题。
1、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户借贷行为有哪些基本特征?2、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农村金融体系产生了什么影响?3、如何理解农村非正式金融的存在及其高利率现象。
4、日本合作金融体系的特色。
4*7.5=30分三、分析题。
从双重二元金融理论出发,谈谈您对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和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看法10分2016.1一、概念题,名词解释。
库兹涅茨曲线,要画图解释。
罗虚代尔原则农村市场不完全竞争理论众筹模式双重二元金融结构二、简答题。
1、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农户借贷行为有哪些基本特征?2、微型金融的核心制度设计3、德国合作金融体系的特点和借鉴之处三、论述题(二选一)1、综述我国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对农村高利贷的看法。
2、互联网金融的哲学和对传统金融的启示。
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配给———一个联立离散选择模型的实证分析①朱 喜 李子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文利用2003年约3000户农村家庭的抽样调查数据,从实证角度考察了我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时的配给行为。
论文采用联立离散选择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农户贷款需求和银行贷款供给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我国农户面临着严重的信贷约束,一半以上具备有效需求的农户由于信贷配给无法得到正式机构的贷款。
政府干预和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农村信贷配给的重要原因,银行和信用社对农户的贷款决策主要决定于政府的农村金融政策。
为改善农村信贷抑制程度,政府必须推动金融机构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 农村金融 信贷配给 联立离散选择模型中图分类号 F304.4 文献标识码 AAnalysis of Credit Rationing by ChineseFormal Rural Finance A bstract:This paper utilizes a survey o f about3000househo lds in China,es-timated the ex tent o f rural credit rationing empirically.We use simultaneous dis-crete choice m odel w hich describes the interaction betw een farmer dem and and bank supply.The results show that farmers face severe credit constraints in China,more than half of the farme rs w ho have effective demand are rationed out o f form al credit marke ts.Go vernm ent interventio n and inform ation asy mmetry are important source of rural credit ratio ning.The supply behavior of formal rur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in China mainly depends on g overnment's rural credit po licy.In orde r to relieve the ex-tent of credit ratio n,g overnment should promo te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Key words:Rural Credit;Credit Ratio n;Sim ultaneous Discrete Choice Mo del ①本文为科研院所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资助的研究项目“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动态监测”的一部分。
引 言各国以往的实践和研究都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金融中介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减少贫困,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设计良好的农村金融中介系统,能够充分地发挥动员储蓄、分配资源、促进产品和服务交易、监督代理人、分散风险等功能。
特别是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流动资金或投资贷款,能够促进农户对现代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采用,帮助农业企业及时利用投资机会,并且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从而对农户收入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的研究将侧重于对我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分析。
在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前,由于生产和投资由人民公社控制,农户不需要为此而借款,因此农户的借贷非常有限。
农户与金融制度的直接联系实际上只是充当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存款者。
在这种情形下,农村金融机构只是动员农村储蓄以提供城市工业化资金的一个渠道(林毅夫,1989),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中介功能;农村经济改革开始后,农户重新获得了生产、投资的自主权,他们越来越多地需要流动资金应付季节性的生产和消费,需要中长期借款支持投资和建设。
另一方面,随着农户收入的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动员能力得到加强,这为金融机构发挥中介功能提供了很大的可能。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农村金融改革的相对滞后,金融服务多年来一直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目前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段应碧,2004)。
如果不考虑民间借贷,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①,这些机构都是国家所有或者集体所有,私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目前在中国还不被法律允许②。
按照农村金融改革的设想,三者将分别承担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功能。
但是,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种分工都没有真正实现过。
而直接与农户打交道、与农户关系最密切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业银行,其整体表现与过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农村金融机构一样,可以不夸张地说是比较失败的。
我们沿用Yaron(1992)提出的双重标准———自我持续性(self sustainability)和覆盖面(outreach)———评价我国农村的正式金融机构,这套标准目前已经得到实际工作者和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从自我持续性来看,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信社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十分困难。
截至2003年末,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率达到29.3个百分点(经济参考报,2004)。
农业银行的处境稍微好一些,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
据统计,2003年末境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15.19%(《中国金融年鉴》,2003);从覆盖面来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表现也不尽人意。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投入不足。
来自正规机构的农业部门贷款始终只占总贷款的很小比例。
到2003年底,农业贷款加上乡镇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为10.11%,实际上只比改革起步时提高了不到两个百分点。
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更低,2003年只占5.3%(见图1)。
更为严重的是,农村资金外流十分严重。
农户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逐年扩大,每年有大量的资金通过金融机构从农村流向城市;其次,农村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不断减少。
1998年起,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开始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权限、削减和撤并营业网点与机构,令原①②由于邮政储蓄部门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我们在这里不予考虑。
下文所提到的农村金融机构,如无特别说明,都指正规金融机构。
本就捉襟见肘的农村金融服务雪上加霜(钟笑寒、汤荔,2005);最后,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种类比较单调,不能满足农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发放的贷款用途一般都是生产性的(林毅夫,1989;傅志寰,2004)①,且规模相对较小,贷款期限多是短期的,很难适应农户生产和消费的需要。
图1 农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②由于缺乏合适有效的农村金融机构,大量农户不得不求助于非正式部门。
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的统计,近年来农户家庭的年内借贷来源主体为私人性的民间借款,其份额一般占当年借款的70%左右,而来自农村金融机构的借款处于从属地位,仅占20%~30%左右。
本文将利用2003年对中国3000个农户家庭的调查数据,从中国农村正式金融机构的信贷行为出发,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配给一个相对可靠的实证分析。
我们将集中研究这种信贷配给的严重程度及其形成原因。
以往关于这方面的多数文献局限于对局部地区的微观调查或者宏观分析,我们将尝试构建两者之间的一个桥梁。
一、相关文献回顾对于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常见的信贷配给现象,已有的研究是比较丰富的。
一般认为,这种信贷配给是各种市场无效率造成的。
早期研究比较集中政府对信贷市场的干预(如利率控制或者信贷控制等),以及农户贷款较高的交易成本(贷款对象分散、规模较小、风险较大,申请和审查成本都较高等);最近的研究开始重视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与一般的商业信贷活动相比,在农村信贷市场审查借款人的资质和监督借款人的活动等都需要更高的成本。
而且由于农户的财富禀赋一般较低,有的甚至不具备土地所有权,他们很难向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抵押。
可以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农村信贷市场更为严重,也更难解决(Stig litz和Weiss,1981;Carter,1988)。
①政策也倾向于优先将资金满足生产性用途。
例如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关于印发《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信用社的资金首先要用于支持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资金有余时,再按照农业产前产后服务、多种经营、消费的顺序安排资金;2004年银监会发布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联保贷款指引》也指出,联保贷款优先满足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费用贷款和加工、手工、商业等个体经营贷款。
② 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各期整理。
以上观点实际上也同样适用于分析我国的农村信贷市场。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已经开始启动,但是政府依然对其中最关键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实行比较严格的控制。
许多证据表明正规机构的官方贷款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利率,即使近来政府逐步扩大了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这种情形仍未改变。
这使得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有效地弥补贷款成本,除了政策性的任务和要求,它们本身没有动力去为“三农”服务。
另一方面,农户贷款具有规模小、风险高、分散等特点,本身交易成本较高。
而我国农户不具备土地所有权,就连农户的住宅也没有具备产权效力的房产证,无法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这更是加大了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的风险。
以上因素都阻碍着我国农村信贷市场达到市场结清的最优配置。
近年来国内关于农村金融的信贷配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信贷配给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如金融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林毅夫,2003);农村金融机构收缩造成的经济影响(钟笑寒、汤荔,2005);利率政策造成的农村信贷市场扭曲,以及这种扭曲对农村金融机构行为及效率的影响、农村信贷资金的配置造成的影响(徐忠、程恩江,2004)等;二是利用局部地区的调查数据从微观角度考察农村信贷市场的运行。
如林毅夫(1989)利用对吉林和江苏省境内三个县200家农户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农业信贷与农场绩效的关系;何广文(1999)基于对浙江、江苏等21个县的365个家庭的问卷调查资料,分析农村资金借贷行为;李静(2000)据对屯瓦村农户的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了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等。
这些研究无疑是颇有价值的,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村信贷市场的现状,并寻求合适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