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6
大学物理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学物理》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为“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主要围绕牛顿三定律展开讲解,包括定律的内容、物理意义、适用范围等,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解决物理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砝码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如小车受力加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物理意义等。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 互动提问: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牛顿运动定律基本原理。
2. 例题解题步骤。
3. 重点、难点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物体质量m,初速度v0,受力F,求物体在t时间内的位移s。
(2)一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忽略空气阻力,求物体落地时的速度v。
2. 答案:(1)s = v0t + (1/2)F/m t^2(2)v = sqrt(2gh)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物理学史相关资料,了解牛顿等物理学家的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实验演示的有效性5.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践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确保学生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掌握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3)了解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干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3)通过实际问题分析,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2. 教学难点:(1)光的干涉现象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2)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光的波动性;(2)提出问题:光的干涉现象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1)光的波动性;(2)干涉现象的产生条件;(3)干涉条纹的形成原理。
3. 实验演示(1)实验装置:双缝干涉实验装置;(2)实验步骤:调整光源、狭缝、屏幕等,观察干涉条纹;(3)实验分析:解释干涉条纹的形成原因,分析条纹间距与实验参数的关系。
4. 讨论与分析(1)讨论光的干涉现象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2)分析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课堂小结(1)总结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2)回顾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3)强调光的干涉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查阅资料,了解光的干涉现象在光学仪器中的应用。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讨论与分析等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际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对象:大学一年级物理课程学生教学课时:16课时教学安排:第一课时:绪论1. 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2. 阐述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3. 引导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课时:运动学1. 介绍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2. 讲解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3. 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学公式及其应用。
第三课时:动力学1. 介绍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2. 讲解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3. 引导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时:能量守恒定律1. 介绍能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 引导学生运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课时:热力学1. 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力学第一定律等;2. 讲解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3. 引导学生运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波动光学1. 介绍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如光的干涉、衍射等;2. 讲解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波动光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课时:电磁学1. 介绍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如电荷、电场、磁场等;2. 讲解电磁场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电磁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八课时:量子力学1. 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2. 讲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量子力学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课时:相对论1. 介绍相对论的基本概念,如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等;2. 讲解相对论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运用相对论解决实际问题。
第十课时:现代物理1. 介绍现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如量子场论、宇宙学等;2. 讲解现代物理的基本原理;3.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物理的发展趋势。
第十一课时:物理实验1. 介绍物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讲解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3. 引导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教学目标:1. 理解波动光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
2. 掌握使用双缝干涉实验验证光的波动性。
3. 学会使用偏振片测量光的偏振状态。
4.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1. 双缝干涉实验原理及现象。
2. 偏振实验原理及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1. 实验误差的来源及减小方法。
2. 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双缝干涉装置、光源、屏幕、偏振片、测量工具等。
2. 教学课件:波动光学基本原理介绍。
3. 教学视频:双缝干涉实验操作演示。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光的干涉现象(如肥皂泡、油膜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它们与光的波动性有何关系?二、基本原理讲解1. 讲解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的基本原理。
2. 介绍双缝干涉实验和偏振实验的原理。
三、实验操作演示1. 演示双缝干涉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光源调整、双缝间距测量、屏幕调整等。
2. 演示偏振实验的操作步骤,包括偏振片调整、光强测量等。
四、学生实验1. 学生分组进行双缝干涉实验,观察干涉条纹,测量双缝间距和条纹间距。
2. 学生分组进行偏振实验,观察偏振现象,测量光强变化。
五、数据处理与分析1.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和整理。
2. 指导学生使用相关公式计算实验结果,分析误差来源。
六、总结与反思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教师点评实验结果,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是否规范。
2. 实验数据记录是否准确。
3. 实验结果分析是否合理。
4. 学生对波动光学原理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介绍波动光学的应用领域,如光学仪器、光纤通信等。
2. 讨论波动光学与量子力学的关系。
字数:530字。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静电场的基本概念,掌握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2. 使学生熟练运用库仑定律、电场叠加原理等基本公式,解决静电场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库仑定律、电场叠加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静电场中电势的计算。
2. 静电场中的电势能和能量守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静电荷、电场、电势等基本概念。
2. 引出静电场的基本性质:静电场是保守场,有源场,无旋场。
二、讲授新课1.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静电场是指电荷在静止时所激发的电场。
静电场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静电场是保守场:静电场力做功只与始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
(2)静电场是有源场:静电场的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或无穷远,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
(3)静电场是无旋场:静电场中沿任意闭合路径移动电荷,电场力所做的功都为零。
2.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公式为:F = k q1 q2 / r^2,其中,F为作用力,k为静电力常量,q1、q2为两点电荷的电荷量,r为两点电荷中心点连线的距离。
3. 电场叠加原理:多个电荷产生的电场,可以看作是各个电荷单独产生的电场的矢量和。
4. 静电场中的电势:电势是描述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的物理量。
电势的计算公式为:V = W / q,其中,V为电势,W为电场力所做的功,q为电荷量。
5. 静电场中的电势能和能量守恒:静电场中的电势能等于电荷在电场中所具有的势能。
静电场中的能量守恒定律:静电场中的总能量等于静电场中的电势能。
三、课堂练习1. 计算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2. 求解静电场中的电势。
3. 分析静电场中的电势能和能量守恒。
四、课堂小结1. 回顾静电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强调库仑定律、电场叠加原理的应用。
3. 总结静电场中的电势能和能量守恒。
五、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教案标题:大学物理导论教学目标:1. 了解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学科范畴和研究方法。
2. 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分支和重要研究领域。
3. 理解物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它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内容:1. 大学物理的概念与学科范畴2. 物理学的基本分支3.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4. 物理学的应用价值与现代科技发展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大学物理导论》等相关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物理?物理学研究什么?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二、大学物理的概念与学科范畴(15分钟)1. 介绍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物理量的定义、单位制等。
2. 讲解大学物理的学科范畴:经典物理和现代物理。
3. 讨论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物理学的基本分支(20分钟)1. 力学:牛顿定律、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
2. 热学:热力学定律、热传导、热能转换等。
3. 电磁学:库仑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等。
4. 光学:光的传播、折射、干涉、衍射等。
5. 原子物理学:原子的结构、能级、光谱等。
6. 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方程等。
7. 凝聚态物理学:晶体结构、半导体、超导体等。
四、物理学的研究方法(15分钟)1. 实验方法:实验设计、数据采集、误差分析等。
2. 理论方法:数学模型、物理定律、计算方法等。
3. 科学思维方法: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等。
五、物理学的应用价值与现代科技发展(15分钟)1. 讨论物理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电子技术、能源技术、航空航天等。
2. 分析物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环境保护、疾病诊断、灾害预测等。
3. 探讨物理学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认识。
2. 教师强调物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提问等。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练习、思考题等。
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波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 光的干涉现象及其原理。
2. 光的衍射现象及其原理。
3. 光的偏振现象及其原理。
教学难点:1. 光的干涉现象的定量分析。
2. 光的衍射现象的定量分析。
3. 光的偏振现象的定量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波动?什么是光学?2. 引出波动光学,介绍波动光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二、讲授新课1. 光的干涉现象a. 定义:两束或多束光波在空间重叠时,由于相位差而产生的现象。
b. 原理:根据光的波动性,两束光波相遇时会发生叠加,从而产生干涉现象。
c. 典型实例: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牛顿环实验。
d. 干涉条纹的规律:明暗条纹间距与光程差、光源波长、双缝间距等因素有关。
2. 光的衍射现象a. 定义: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孔径时,发生偏离直线传播的现象。
b. 原理:根据光的波动性,光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孔径时,会发生衍射现象。
c. 典型实例:单缝衍射、圆孔衍射。
d. 衍射条纹的规律:衍射条纹间距与光程差、光源波长、孔径大小等因素有关。
3. 光的偏振现象a. 定义: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电场矢量在某一方向上振动的现象。
b. 原理:根据光的波动性,光波在传播过程中,电场矢量会振动,形成偏振光。
c. 典型实例:尼科尔棱镜实验、马吕斯定律。
d. 偏振光的性质: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偏振片的透光轴垂直。
三、课堂小结1. 总结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
2. 强调波动光学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四、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查阅资料,了解波动光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波动光学的基本概念,提高了运用波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名称:大学物理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内容,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 了解功和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这些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并掌握力的分解和合成方法,能够解决涉及多力平衡的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一、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2.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二、功和能1. 功的定义和计算2. 能的定义和分类3. 动能定理4. 机械能守恒定律三、力的分解和合成1. 力的分解方法2. 力的合成方法3. 多力平衡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基本概念。
2. 引入牛顿运动定律,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新课讲解1. 牛顿第一定律:讲解惯性定律,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2. 牛顿第二定律:讲解加速度定律,通过公式推导和实例讲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3. 牛顿第三定律:讲解作用与反作用定律,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课堂练习1. 给出几个简单的力学问题,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进行解答。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牛顿运动定律的基本概念。
2. 提醒学生注意牛顿运动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新课讲解1. 功和能:讲解功的定义和计算,通过实例讲解功与能量的关系。
2. 动能定理:讲解动能定理,通过公式推导和实例讲解动能定理的应用。
3. 机械能守恒定律: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通过实例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力的分解和合成1. 力的分解方法:讲解力的分解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2. 力的合成方法:讲解力的合成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如何将两个分力合成为一个力。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1. 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 电磁场的计算和应用。
3. 电磁学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1. 复杂电磁场问题的计算。
2. 电磁学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电磁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电磁学在科技领域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电磁学的重要性。
二、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 介绍电荷、电场、磁场等基本概念。
2. 讲解库仑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原理。
3. 通过实例讲解电磁学的基本规律。
三、电磁场的计算和应用1. 讲解电磁场的计算方法,如高斯定理、安培环路定理等。
2. 通过实例讲解电磁场的应用,如电磁场在通信、医疗、能源等领域的应用。
四、电磁学实验操作1. 介绍电磁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
2. 讲解电磁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电磁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电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2. 强调电磁学在科技领域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物理》电磁学部分。
2. 教学课件:电磁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实验操作等内容。
3. 实验器材:电磁学实验装置。
教学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物理教案
第一篇
力 学
力学(一)“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章 力学的基本概念 §1-1 时间和空间
1、 时间:时间反映物理事件的先后顺序和持续性。
2、 空间反映物体位置的变化和物体的大小。
§1-2 物体运动的一般描述
一.
参照系和坐标系
运动是绝对的,而对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 1. 参照系:为描述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
从动力学角度看,参照系不可任选;
从运动学角度看,参照系可任选。
但参照系选取恰当,对运动的描述简单;参照系选取不当,对运动的描述复杂 如:地心说(托勒玫)与日心说之争
要定量地描述运动,还须在参照系上建立计算系统
2. 坐标系:建立在参照系上的计算系统
常用:直角坐标系、自然坐标系、球坐标系和柱面坐标系 二. 质点和位矢
1. 质点:是理想模型。
忽略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次要因素,而抓住质量和位置两个主要矛盾
2. 位矢r
:描述质点空间位置的物理量
矢量描述:k z j y i x r
++= 大小:222z y x r ++= 方向:r x cos =
α r
y
cos =β
r
z cos =
γ 而: 1222=++γβαcos cos cos
三. 运动方程和轨道方程
1.
运动方程
矢量式:k )t (z j )t (y i )t (x )t (r r
++== 分量式:)t (x x =,)t (y y =,)t (z z =
2. 轨道方程: 0=)z ,y ,x (f ,即运动方程消去t
如由:j t sin R i t cos R r
ωω+= 可得:222R y x =+
四、位移 1. 位移矢量
k
)z z (j )y y (i )x x (r r r
1212121
2-+-+-=-=∆ 2
12212212)z z ()y y ()x x (AB
r -+-+-==
∆
r x x cos ∆α12-=
, r y y cos ∆β12-=, r
z z cos ∆γ1
2-=
2. 位移r
∆与路程s ∆
始末位置定,r ∆单值,s ∆多值,即:s r ∆∆≠
3. 位移的合成
遵循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法则
五、速度
1.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平均速度:t r
v ∆∆=
平均速率:t
s v ∆∆=
一般情况下,v v ≠
2. 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
瞬时速度:dt r d t r v lim t
=∆∆=→∆0 瞬时速率:dt
ds t s v lim
t =∆∆=→∆0
3. 速度的计算
k v j v i v k dt
dz j dt dy i dt dx dt r d v z y x ++=++==
六、加速度
1.平均加速度:t
v
a ∆∆=
2.瞬时加速度:
k dt dv j dt dv i dt dv dt v d t
v a z y x t lim
++==∆∆=→∆0
k a j a i a a z y x
++=
例一:某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为a ,0=t 时,速度和位置分别为0v 和
0x ,求t 时刻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解:
adt dv =, ⎰⎰=t
v
v adt dv 0
at v v +=⇒0
vdt dx =dt )at v (+=0, ⎰⎰+=t
x x dt )at v (dx 0
00
2002
1at t v x x +
+=⇒ 例2: 质量为m 的物体,从O 点下落,0=t 时,0=y ,0=v ,下落过程中
v k f r
-=,求:①收尾速度v ;②运动方程;
解:① 收尾速度:k mg v =; )e (k
mg
v t m k
--=
1 ② 运动方程:)k
m
e k m t (k mg y t m k
-+=-
§1-3 圆周运动的角量描述
一. 圆周运动
1. 角速度与角位移
① 线速度:通常称质点沿圆周运动时的速率为线速度
dt
ds v =
, s :从参考点A 算起的弧长
② 角位置θ与角位移θ∆
R
s
=
θ R s ∆θ∆=
则: ωθR dt
d R dt ds v ===
③ (瞬时)角速度:dt
d θ
ω=
(是矢量,方向沿轴向) 平均角速度:t
∆∆=
θω ④ 匀速率圆周运动的周期:ω
π
2=T
注意:匀速率圆周运动的速度的大小虽然不变,但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故加速度不为零
2. 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
t n v v v ∆∆∆+=
t
v lim t v lim t
v lim
a t
t n t t ∆∆∆∆∆∆∆∆∆
000→→→+== τττ a n a a a n n +=+= 法向加速度:n a
R
v
dt d )t (v t lim )t (v t
)t (v lim
t v lim
a t t n t n 2
000=
⋅=⋅=⋅==→→→θ∆θ∆∆θ
∆∆∆∆∆∆ 切向加速度:τa
)
dt
dv
t v lim t v lim
a t t t ===→→∆∆∆∆∆∆τ00
τττ a n a a a a n n +=+=τ
dt
dv n R v +=2
2. 匀速率圆周运动
0=τa ,=v 常数, n R
v a a n
2== 3. 变速率圆周运动
ττ
dt
dv n R v a a a n +=+=2
τ
τ
θa a arctg
v a a a a n n =+=),(2
2
平均角加速度:t
∆∆=ω
β
(瞬时)角加速度:dt
d t lim t ω
ωβ=∆∆=→∆0
匀变速圆周运动中:
β=常数,0=t 时,00θθωω
==,,
dt d βω=,⎰⎰=t dt d 0
βωω
ω,t βωω+=0
dt d ωθ=,⎰⎰+=t
dt )t (d 0
00
βωθθθ,2002
1
t t βωθθ++= 4.
线量与角量的关系 θRd ds =
二.
一般曲线运动
τττ a n a a a a n n +=+=τ
dt
dv n R v +=2
讨论:
①∞→R ,0=n
a ,直线运动。
0=τa ,=v 常数, 匀速直线运动。
0≠τa ,=τa 常数, 匀变速直线运动。
0≠τa ,≠τa 常数, 变变速直线运动。
②==
0R R 常数,圆周运动。
0=τa ,=v 常数, 匀速率圆周运动。
0≠τa ,=τa 常数, 匀变速圆周运动。
0≠τa ,≠τa 常数, 变变速圆周运动。
③ R 既不∞→,又不是常数,一般曲线运动。
§1-4 惯性与质量
一 、惯性定律 二、惯性与质量 三、国际单位制
1、长度 (米)
2、质量 (千克)
3、.时间 (秒)
4、电流 (安培)
5、热力学温度 (开)
6、物质的量 (摩尔)
7、发光强度 (坎德拉)
辅助单位: 平面角 (弧度); 立体角 (球面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