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共26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4.34 MB
- 文档页数:26
有害微生物监测与控制制度一、制度目标有害微生物监测与控制制度的主要目标是保障公众健康,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爆发和传播。
通过及时监测有害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情况,可以发现和控制有害微生物的风险,减少疾病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有害微生物监测与控制制度还可以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和风险管理。
二、监测内容1.有害微生物种类监测: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类有害微生物的监测,通过对环境、食品、水源等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确定有害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2.有害微生物分布监测:监测有害微生物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的分布情况,通过建立有害微生物分布地图,可以更好地掌握有害微生物的传播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
3.有害微生物菌株特性监测:对有害微生物的不同菌株进行监测,了解其耐药性、毒力等特性,为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三、控制措施1.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有害微生物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卫生监督和管理,严格执行卫生标准和规范,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和扩散。
2.环境治理: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提高环境卫生条件。
对公共场所和食品加工环节进行卫生检查和清洁消毒,减少有害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条件。
3.食品安全监管:加强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加强对食品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储存保鲜条件的监控,防止食品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
4.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疾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疾病爆发的情况,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疾病扩散。
5.个人防护: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的培养和宣传,包括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戴口罩、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等,降低有害微生物传播的机会。
四、监测和控制机构1.卫生监测机构:负责对环境、食品、水源等样本进行采集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报告有害微生物的存在情况。
3.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生产、销售和消费环节进行监管,确保食品安全,防止有害微生物的污染。
四、总结有害微生物监测与控制制度是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通过对有害微生物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潜在的病源,减少疾病的传播和发生。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存在着,其中有一部分是人类的有害微生物。
它们通过气流、相互接触或人工接种等方式,传播到合适的基质或生物对象上而造成种种危害。
例如,食品和工农业产品的霉腐变质;实验室中微生物或动植物组织、细胞纯培养物的污染;培养基或生化试剂的染菌;微生物工业发酵中的杂菌污染;以及人体和动、植物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患各种传染病,等等。
对这些有害微生物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抑制或消灭它们。
一、几个基本概念控制有害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灭菌(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称为灭菌,例如各种高温灭菌措施等。
灭菌实质上可分杀菌(bacteriocidation)和溶菌(bacteriolysis)两种,前者指菌体虽死,但形体尚存,后者则指菌体杀死后,其细胞发生溶化、消失的现象(二)消毒(disinfection)从字义上来看,消毒就是消除毒害,这里的“毒害”就是指传染源或致病菌的意思,英文中的“dis-infection”也是“消除传染”的意思。
所以,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例如一些常用的对皮肤、水果、饮用水进行药剂消毒的方法;对啤酒、牛奶、果汁和酱油等进行消毒处理的巴氏消毒法,等等。
(三)防腐(antisepsis)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
防腐的措施很多,主要有:(1)低温利用4℃以下的各种低温(O℃、-20℃、-70℃、-196℃等),以保藏食物、药品和菌种等。
(2)缺氧近年来,已采用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除氧剂来有效地防止食品和粮食等的霉腐、变质,并达到保鲜的目的。
除氧剂的种类很多,主要原料是铁粉,再加上一定量的辅料和填充剂制成,它对新鲜食品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本节主要掌握一些名词的定义和几种有害微生物控制方法。
一、几个基本概念控制有害微生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灭菌(sterilization)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称为灭菌,例如各种高温灭菌措施等。
灭菌实质上可分杀菌和溶菌两种,前者指菌体虽死,但形体尚存,后者则指菌体杀死后,其细胞发生溶化、消失的现象(二)消毒(disinfection)从字义上来看,消毒就是消除毒害,这里的“毒害”就是指传染源或致病菌的意思,英文中的“dis-infection”也是“消除传染”的意思。
所以,消毒是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物体基本无害的措施。
例如一些常用的对皮肤、水果、饮用水进行药剂消毒的方法;对啤酒、牛奶、果汁和酱油等进行消毒处理的巴氏消毒法,等等。
(三)防腐(antisepsis)防腐就是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达到防止食品等发生霉腐的措施。
防腐的措施很多,主要有:(1)低温利用4℃以下的各种低温(O℃、-20℃、-70℃、-196℃等),以保藏食物、药品和菌种等。
(2)缺氧近年来,已采用在密闭容器中加入除氧剂来有效地防止食品和粮食等的霉腐、变质,并达到保鲜的目的。
除氧剂的种类很多,主要原料是铁粉,再加上一定量的辅料和填充剂制成,它对新鲜食品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
(3)干燥采用晒干或红外线干燥等方法对粮食、食品等进行干燥保藏是最常见的防止霉腐的方法。
此外,在密封条件下,用石灰、无水氯化钙、五氧化二磷、浓硫酸、氢氧化钾或硅胶等作吸湿剂,也可很好地达到食品、药品和器材等长期防霉腐的目的。
(4)高渗通过盐腌和糖渍等高渗措施来保存各种食物,是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防腐方法。
(5)高酸度用高酸度也可达到防腐的目的。
泡菜就是利用乳酸菌的厌氧发酵使新鲜蔬菜产生大量乳酸,借以达到抑制杂菌和长期保藏的目的。
食品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论文摘要:人类生活在一个微生物无处不在的世界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生物统治着这个世界,它们出现在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从地层到海洋;从地球表面,到人类的皮肤,甚至在人体内,都生活着丰富的微生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问题也相应地备受关注。
食品原料在加工前,不论是动物性的还是植物性来源的,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微生物污染,运输和贮藏都会进一步增加微生物污染的机会。
如果无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措施,甚至有可能导致微生物的迅速繁殖,在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都有污染微生物的可能。
一旦污染,微生物将大量繁殖而引起食物腐败变质, 或导致食源性感染和食物中毒。
关键词:有害微生物发展预防消除展望1.微生物的发展简况人类对食品微生物的利用,起源很早。
远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就会利用微生物酿酒。
古书曾记载有:“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
《商书》中也记载有:“若作酒醴,尔维曲;若作禾羹,尔维盐媒”。
“曲”是用谷物培养霉菌等微生物制成,“羹”是发芽的谷物,如作啤酒的麦芽,“媒”是含有乳酸菌之类的菜卤。
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是微生物的存在和作用。
直到16世纪,荷兰人列文虎克首次制成了放大200~300倍的显微镜后,才看到微生物。
1857年,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证实酒精的发酵过程由酵母引起,并经长期研究,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解决了当时法国由于酒的变质给酿造业带来重大损失的问题,开创了巴斯德灭菌法(现称巴氏灭菌法)。
这种灭菌方法至今仍应用于酒、醋、酱油、牛奶、果汁等食品的灭菌。
20世纪以来,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生物化学和化学分析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促进了微生物学从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
尤其是70年代遗传工程科学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
通过诱变、细胞融合等技术,选育出高产的发酵食品微生物优良菌株,可提高产量,改变食品工业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