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5.52 KB
- 文档页数:7
初中数学培优:有理数的乘方一、乘方的应用【典例】有人说,将一张纸对折,再对折,重复下去,第43次后纸的厚度便超过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已知一张纸厚0.006cm,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约为3.85×108m,用计算器算一下这种说法是否可信.【解答】解:对折43次后,这张纸的厚度为0.006×243≈5.28×1010(cm)=5.28×108(m),∵5.28×108m>3.85×108m,∴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巩固】1883年,康托尔构造的这个分形,称作康托尔集,从数轴上单位长度线段开始,康托尔取走其中间三分之一而达到第一阶段,然后从每一个余下的三分之一线段中取走其中间三分之一而达到第二阶段,无限地重复这一过程,余下的无穷点集就称做康托尔集,上图是康托尔集的最初几个阶段,当达到第n个阶段时,余下的所有线段的长度之和为()A.23B.23C.(23)D.(23)K1【解答】解:根据题意知:第一阶段时,余下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为23,第二阶段时,余下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为23×23=(23)2,第三阶段时,余下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为23×23×23=(23)3,…以此类推,当达到第n个阶段时(n为正整数),余下的线段的长度之和为(23)n.故选:C.二、等比数列求和【典例】阅读下列材料:小明为了计算1+2+22+…+22020+22021的值,采用以下方法:设S=1+2+22+…+22020+22021①则2S=2+22+…+22021+22022②②﹣①得,2S﹣S=S=22022﹣1.请仿照小明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1)2+22+…+220=;(2)求1+12+122+⋯+1250=;(3)求1+a+a2+a3+…+a n的和.(a>1,n是正整数,请写出计算过程)【解答】解:(1)设S=2+22+…+220,则:2S=22+23+…+220+221,2S﹣S=(22+23+…+220+221)﹣(2+22+…+220)=221﹣2,∴S=221﹣2,故答案为:221﹣2.(2)设S=1+12+122+⋯+1250,则:2S=2+1+12+122+⋯+1249,2S﹣S=(2+1+12+122+⋯+1249)﹣(1+12+122+⋯+1250)=2−1250,∴S=2−1250,故答案为:2−1250.(3)设S=1+a+a2+a3+…+a n,则:a S=a+a2+a3+…+a n+a n+1,a S﹣S=(a﹣1)S=(a+a2+a3+…+a n+a n+1)﹣(1+a+a2+a3+…+a n)=a n+1﹣1.∴S=r1−1K1.【解答】设,则,巩固练习1.已知(a+1)2=25,且a<0,|a+3|+|b+2|=14,且ab>0,则a+b=()A.﹣19B.﹣9C.13D.3【解答】解;∵(a+1)2=25,∴a+1=±5,∴a=﹣6或4,∵a<0,∴a=﹣6,∵|a+3|+|b+2|=14∴b+2=±11,b=9或﹣13,∵ab>0,a<0,∴b<0,b=﹣13,∴a+b=﹣6﹣13=﹣19.故选:A.2.若a,b,c均为整数且满足(a﹣b)10+(a﹣c)10=1,则|a﹣b|+|b﹣c|+|c﹣a|=()A.1B.2C.3D.4【解答】解:因为a,b,c均为整数,所以a﹣b和a﹣c均为整数,从而由(a﹣b)10+(a﹣c)10=1可得|−U=1|−U=1.|−U=0或|−U=0若|−U=1|−U=0则a=c,从而|a﹣b|+|b﹣c|+|c﹣a|=|a﹣b|+|b﹣a|+|a﹣a|=2|a﹣b|=2.若|−U=0|−U=1则a=b,从而|a﹣b|+|b﹣c|+|c﹣a|=|a﹣a|+|a﹣c|+|c﹣a|=2|a﹣c|=2.因此,|a﹣b|+|b﹣c|+|c﹣a|=2.故选:B.3.如图,小明在3×3的方格纸上写了九个式子(其中的n是正整数),每行的三个式子的和自上而下分别记为A1,A2,A3,每列的三个式子的和自左至右分别记为B1,B2,B3,其中值可以等于732的是()A.A1B.B1C.A2D.B3【解答】解:A1=2n﹣2+2n﹣4+2n﹣6=732,整理可得:2n=248,n不为整数;A2=2n﹣8+2n﹣10+2n﹣12=732,整理可得:2n=254,n不为整数;B1=2n﹣2+2n﹣8+2n﹣14=732,整理可得:2n=252,n不为整数;B3=2n﹣6+2n﹣12+2n﹣18=732,整理可得:2n=256,n=8;故选:D.4.若|a+b+1|与(a﹣b+1)2互为相反数,则a与b的大小关系是()A.a>b B.a=b C.a<b D.a≥b【解答】解:∵|a+b+1|与(a﹣b+1)2互为相反数,∴|a+b+1|+(a﹣b+1)2=0,∴|a+b+1|=0,(a﹣b+1)2=0,即a+b+1=0,a﹣b+1=0,∴a=﹣1,b=0,∴﹣1<0,即a<b.故选:C.5.很多整数都可以表示为几个互异的平方数之和,例如30=12+22+32+42=12+22+52,现将2012表示为k(k为正整数)个互异的平方数之和,则k的最小值是()A.2B.3C.4D.5【解答】解:2012=392+212+72+12,∴k的最小值是4.故选:C.6.计算:[−75×(−212)−1]÷9÷1(−0.75)2−|2+(−12)3×52|=.【解答】解:原式=[75×52−1]÷9÷169−98=52×19×916−98=−3132.7.若(x+1)2与|xy+2|互为相反数,则:1(r2)+1(r3)(r1)+⋯+1(r2011)(r2009)的值是【解答】解:∵(x+1)2与|xy+2|互为相反数,∴(x+1)2=0,|xy+2|=0,∴x=﹣1,y=2.代入原式可得11×2+12×3+⋯+12010×2011=1−12+12−13+13⋯+12010−12011=20102011.故答案为20102011.8.试写出所有3个连续正整数立方和的最大公约数,并证明.【解答】解:设三个连续的正整数的立方和为f(n)=(n﹣1)3+n3+(n+1)3=3n3+6n=3n3﹣3n+9n=3n(n﹣1)(n+1)+9n又∵当n≥2时,(n﹣1)n(n+1)是三个连续的整数的积,所以必是3的倍数,所以3n(n﹣1)(n+1)能被9整除.∴f(n)能被9整除∴三个连续的正整数的立方和的最大公约数是9.9.已知a,b为正整数,求M=3a2﹣ab2﹣2b﹣4能取到的最小正整数值.【解答】解:∵a,b为正整数,要使得M=3a2﹣ab2﹣2b﹣4的值为正整数,显然有a≥2,当a=2时,b只能为1,此时M=4,故M=3a2﹣ab2﹣2b﹣4能取到的最小正整数值不超过4;当a=3时,b只能为1或2,若b=1,则M=18,若b=2,则M=7;当a=4时,b只能为1或2或3,若b=1,则M=38,若b=2,则M=24,若b=,3,则M=2;若M=1,即3a2﹣ab2﹣2b﹣4=1,即3a2﹣ab2=2b+5①,注意到2b+5为奇数,∵3a2是偶数,又偶数减奇数才得奇数,∴a是偶数,b是偶数.此时3a2﹣ab2被4整除所得余数为3,2b+5被4整除所得余数为1,故①式不可能成立,即M≠1.故M=3a2﹣ab2﹣2b﹣4能取到的最小正整数值为2.10.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的是十进制数,而计算机使用的数是二进制数(数位的进位方法是“逢二进一”),有时候也会用到三进制数(数位的进位方法是“逢三进一”).如三进位制数201可用十进制数表示为2×32+0×3+1=19;二进位制数1011可用十进制数表示为1×23+0×22+1×2+1=11.(1)现有三进位制数a=221,二进位制数b=10111,试比较a与b的大小关系.(2)填空:将十进制数18用二进制数表示为.(3)我国古代《易经》一书中记载,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在绳子上打结来记录数量,即“结绳计数”.如图是一位母亲在从右到左依次排列的绳子上打结,满七进一,用来记录孩子自出生后的天数.求孩子出生的天数.【解答】解:(1)三进位制数a=221用十进制数表示为2×32+2×3+1=25,二进位制数b=10111用十进制数表示为24+22+1×2+1=23,所以a>b.(2)因为18=24+2,所以十进制数18用二进制数表示为10010.故答案为:10010.(3)图中的数为6+2×7+3×72+73=510,即孩子出生510天.11.阅读下列材料:小明为了计算1+2+22+…+22020+22021的值,采用以下方法:设S=1+2+22+…+22020+22021①则2S=2+22+…+22021+22022②②﹣①得,2S﹣S=S=22022﹣1.请仿照小明的方法解决以下问题:(1)2+22+…+220=;(2)求1+12+122+⋯+1250=;(3)求1+a+a2+a3+…+a n的和.(a>1,n是正整数,请写出计算过程)【解答】解:(1)设S=2+22+…+220,则:2S=22+23+…+220+221,2S﹣S=(22+23+…+220+221)﹣(2+22+…+220)=221﹣2,∴S=221﹣2,故答案为:221﹣2.(2)设S=1+12+122+⋯+1250,则:2S=2+1+12+122+⋯+1249,2S﹣S=(2+1+12+122+⋯+1249)﹣(1+12+122+⋯+1250)=2−1250,∴S=2−1250,故答案为:2−1250.(3)设S=1+a+a2+a3+…+a n,则:a S=a+a2+a3+…+a n+a n+1,a S﹣S=(a﹣1)S=(a+a2+a3+…+a n+a n+1)﹣(1+a+a2+a3+…+a n)=a n+1﹣1.∴S=r1−1K1.12.老财主临终前将全部银元分给他的四个儿子.老大分得全部银元4等份中的1份,多出的1枚银元给了丫环;老二分得余下银元4等份中的1份,多出的1枚银元给了丫环;老三分得余下银元4等份中的1份,多出的1枚银元给了丫环;老四分得余下银元4等份中的1份,多出的1枚银元给了丫环;余下的银元又分成4等份,四个儿子各得一份,多出的1枚银元给了丫环.问老财主至少要有多少块银元才够分.【解答】解:从每次分得的银元都多出一枚可知,只要增加3枚银元,则每次分到的都是4的倍数,共分了5次4的倍数,所以至少要有4×4×4×4×4=45=1024枚,由于增加了3枚银元,所以至少要1024﹣3=1021枚银元才够分,具体情况如下:第一次:老大分得(1021﹣1)÷4=255枚,第二次:老二分得(255×3﹣1)÷4=191枚,第三次:老三分得(191×3﹣1)÷4=143枚,第四次:老四分得(143×3﹣1)÷4=107枚,第五次:四个儿子各分得(107×3﹣1)÷4=80枚,所以老财主至少要有1021块银元才够分.。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题1. 导言数学中,有理数的乘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有理数的乘方指的是将一个有理数自乘若干次的运算。
本文将通过分析几个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规律和特点。
2. 案例分析案例一:正数的乘方首先,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案例:23。
根据乘方的定义,23表示将2自乘3次,即$2^{3} = 2 \\times 2 \\times 2 = 8$。
可以看出,正数的乘方是将这个正数连续相乘的运算。
案例二:负数的乘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负数的乘方的案例:(−3)4。
根据乘方的定义,(−3)4表示将-3自乘4次,即$(-3)^{4} = (-3) \\times (-3) \\times (-3) \\times (-3) = 81$。
可以发现,负数的乘方也遵循相同的规律。
案例三:零的乘方我们再来分析一个零的乘方的案例:05。
根据乘方的定义,05表示将0自乘5次,即$0^{5} = 0 \\times 0 \\times 0 \\times 0 \\times 0 = 0$。
可以看出,任何非零数与0相乘得到的结果都是0。
案例四:分数的乘方最后我们分析一个分数的乘方的案例:$\\left(\\frac{1}{2}\\right)^{3}$。
根据乘方的定义,$\\left(\\frac{1}{2}\\right)^{3}$表示将$\\frac{1}{2}$自乘3次,即$\\left(\\frac{1}{2}\\right)^{3} = \\frac{1}{2} \\times \\frac{1}{2} \\times\\frac{1}{2} = \\frac{1}{8}$。
可以看出,分数的乘方运算与整数的乘方运算相同,只需按照乘法规则操作即可。
3. 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正数的乘方是将这个正数连续相乘的运算;2.负数的乘方也遵循相同的规律;3.任何非零数与0相乘得到的结果都是0;4.分数的乘方运算与整数的乘方运算相同,只需按照乘法规则操作即可。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用于求一个有理数的指数次幂。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来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乘方的方法和应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有理数的乘方的定义和性质,然后通过一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些概念的具体应用。
有理数是可以表示为两个整数的比值的数,包括正整数、负整数、零以及分数。
有理数的乘方是指将一个有理数自乘或与其他有理数相乘多次的运算。
例如,2的3次方表示为2的立方,记作2^3,计算公式为2 × 2 × 2 = 8。
同样地,2的2次方是2 × 2 = 4,2的1次方是2,2的0次方定义为1。
有理数的乘方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
首先,对于任何非零有理数a,a的0次方定义为1。
其次,对于任何有理数a和b,a的b次方等于a自乘b次。
例如,2的3次方等于2 × 2 × 2 = 8。
第三,对于任何有理数a,a的1次方等于a自身。
最后,对于任意非零有理数a和b,a的负b次方等于1除以a的b次方。
例如,2的负3次方等于1/2的3次方,即1/(2 × 2 × 2) = 1/8。
有理数的乘方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其中一个常见的应用是计算面积和体积。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有理数的乘方来计算正方形和立方体的面积和体积。
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将边长乘以自身来计算,即边长的平方。
同样地,一个立方体的体积可以通过将边长乘以自身再乘以自身来计算,即边长的立方。
这些计算方法在建筑、工程和设计领域都很常见。
另一个应用是计算复利。
在金融领域,复利是指在一段时间内,利息按固定利率计算并累积再计算利息的过程。
有理数的乘方可以用来计算复利的增长。
例如,如果一个金额按年利率5%计算,那么在第n年的金额可以通过将初始金额乘以1加上利率的小数形式的n次方来计算。
这个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年利率为5%的情况下,每年的金额变化。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认真品读了《有理数的乘方》这一案例,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主要使用了:(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陈老师在第一个环节中,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在旧知识和新知识间建立适当的、有意义的联系。
(2)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陈老师让学生通过折纸活动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注重学生发现能力的培养。
符合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的特点。
(3)探究性教学模式,如陈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境——折纸,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再如第二板块中的探究幂的符号规律时,让学生计算下列负数的幂,根据计算结果探究幂的符号的规律,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4)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依次输入、、……计算机马上输出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既节省了学生计算的时间,使学生掌握了乘方简记的必要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符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的特点。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以下教学策略:(1)情景教学策略。
主要体现在陈老师让学生“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些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动机教学策略。
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时有目的地让学生折纸,促进学生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3)启发式教学策略,体现在案例中陈老师创设问题,指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对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比较准确的语言总结归纳知识点。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 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本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首先,陈老师通过设置折纸这一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从而,引出乘方运算,再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
从小学学过的正方体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引出有理数乘方的概念。
紧接着给出联系,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幂的符号规律,再给出练习,巩固学习效果。
最后,课堂小结,给出作业和拓展练习。
这一过程就体现了“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五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2)启发思考(3)自主(或小组)探究(4)协作交流(5)总结提高,因此,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
2.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如下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如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请大家动手折一折“;2)探究式学习策略,如“幂的符号规律探究“;3)教学组织策略中的微策略,如一个教学内容:“有理数乘方的概念”设计中就包括了讲解通则、举例说明、提供练习等教学步骤;4)抛锚式教学策略,如“练习 3 :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1) ; (2) ;( 3 );( 4 )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设置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
3. 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我认同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因为,“10 个 2 相乘, 20 个 2 相乘,30 个 2 相乘 ,50 个 2 相乘 ,100 个 2 相乘”让学一一用笔算出来太浪费时间,也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只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数很大就可以了,但没有具体数字学生可能还是很迷茫,这时我们就可借助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的结果,让学生有个更直观的印象。
4. 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几方面优点:1)创设情境:在创设情境中,陈老师设置“动手折一折”这样的情景,贴近学生的生活,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引出“乘方运算”。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综合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一)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课堂环节包括了以下几部分:1、呈现先行组织者:课堂上,教师首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的的活动。
教师通过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通过在“一、情境,引入新知”板块中请大家动手折一折,引入了乘方运算。
这是学生在加、减、乘、除之后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
教师通过旧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在学习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让学生“动手折叠,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的关系,归纳出每一次折叠的层数都是上一次折叠层数的2倍”清晰地反映认知结构中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这就是先行组织者策略。
(2)呈现新学习内容:陈老师通过讲解“我们把这种求几个相同因数的乘积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这是继加、减、乘、除之后我们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方运算”;陈老师在计算机上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教师设计的巩固练习作业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材料和任务,学习材料的呈现逻辑清晰,学生能容易地把握乘方概念。
(3)知识的整合协调:陈老师以提问的形式“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猜猜看和谁大?”帮助学生把新信息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
(4)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陈老师设计的练习巩固了所学新知;作业和知识拓展强化了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既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了以下几部分:(1)问题情景教师设置了问题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概括结论,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从而得到新知识,认识新的运算——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gxgp-968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首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的的活动;然后通过录像(在计算机上用Math3.0 演示)让学生接触新的学习任务乘方运算;再通过通过讲解、讨论帮助学生把乘方运算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最后通过作业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有关乘方运算的问题。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情境教学策略、动机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具体体现在:(1)情境教学策略。
在新课引入的环节,通过设置让学生动手折纸,计算折叠的层数,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学习动机。
(2)动机教学策略。
陈老师通过日常生活折纸、有理数乘方新知识与面积、体积计算的旧知识联系,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陈老师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的概念时,引入了小学里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和正方体的体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加强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对所学知识的保持。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
陈老师通过选择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思维导图及练习,帮助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掌握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比较认同陈老师的设计,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对于一些比较繁琐复杂的计算,使用信息化软件,方便快捷,既简化了教学过程,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加深对乘方运算的认识,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自觉使用信息技术的个体信息素养。
《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案例设计与反思课题:§1.5 有理数的乘方(一)教学目标:方法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乘方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指数幂。
过程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3、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目标:1、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勤思、认真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4、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乘方的符号法则及其运算。
教学难点:理解幂、底数、指数的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创设师:你吃过手工拉面吗?手工拉面是我国的传统美食,他是用一根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如此反复操作,连续几次便成了许多细细的面条,假如拉3次有多少根面条?5次有多少根面条?能否用算式表示这种关系?(数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设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解决生活题)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列式算答案生:(1)2×2×2=8 (2)2×2×2×2×2=32二、数学活动师:将一张报纸对折再对折(报纸不得撕裂)直到无法对折为止。
猜猜看,这时报纸有几层?(要求每个学生都实验一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生:做一做(一边做,一边引导学生归纳:)对折1次,有2层,即2×1=2对折2次,有4层,即2×2=4对折3次,有8层,即2×2×2=8对折4次,有16层,即2×2×2×2=16【评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有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2篇第一篇:有理数的乘方概述有理数的乘方是指将一个有理数自乘若干次,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底数是有理数,指数是整数,结果同样是一个有理数。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用乘方的形式来表示一些特殊的有理数,如平方数和立方数等。
有理数的乘方在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代数学和几何学中。
在有理数的乘方中,指数可以是正整数、负整数、零。
对于一个有理数a,有以下几种情况:1. 当指数是正整数时,有理数a的n次方为a^n。
例如,2的3次方为8,-5的2次方为25。
2. 当指数是负整数时,有理数a的负n次方为1/a^n。
例如,2的-3次方为1/8,-5的-2次方为1/25。
3. 当指数是0时,任何有理数的0次方均为1。
例如,2的0次方为1,-5的0次方也为1。
有理数的乘方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性质:1. 指数相加,底数不变,相当于底数相乘。
即a^n *a^m = a^(n+m)。
例如,2的3次方乘以2的4次方等于2的7次方。
2. 指数相减,底数不变,相当于底数相除。
即a^n /a^m = a^(n-m)。
例如,2的5次方除以2的3次方等于2的2次方。
3. 底数相同,指数相加即是底数的几次方。
即(a^n)^m = a^(n*m)。
例如,(2的3次方)的4次方等于2的12次方。
有理数的乘方还有很多其他的性质和规律,例如指数的奇偶性、幂的分配律、幂的乘积法等。
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解。
总之,有理数的乘方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运算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掌握有理数的乘方的不同情况和基本性质,不仅可以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有理数乘方的应用举例有理数的乘方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就介绍一些常见的应用举例:1. 求取利率在金融领域中,经常需要计算贷款的利率。
例如,某人向银行贷款10000元,年利率为5%。
如果该贷款为一年期,那么一年后要还回的总金额为多少?这个问题可以用有理数的乘方求解。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答题参考1.你以为陈教师的教学设计利用了什么教学模式?答:我以为陈教师的教学设计利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成心义同意学习教学模式;(2)探讨性教学模式;(3)发觉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2.你感觉陈教师的教学设计中表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此刻哪里?答:我以为陈教师的教学设计表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陈教师在上课前,利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爱好和注意。
(2)动机教学策略:陈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熟悉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爱好,教学方式的的创意,引发学生学习的探讨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教学新知识前,陈教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成立联系。
3.陈教师设计用 Math3.0演示乘方运算,你是不是定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教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确信的。
因为利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超级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同时也是对前面陈教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查验。
不能不说,陈教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到位的。
4.你感觉陈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势?答:(1)陈教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进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
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表现了咱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的道理。
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能够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折两次、三次、乃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你发觉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说明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能够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切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试探,探讨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切近生活,专门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确信会很感爱好,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初中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答题参考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探究性教学模式;(3)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陈老师在上课前,利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的创意,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利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不得不说,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到位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1)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
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的道理。
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折两次、三次、甚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特别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
行运用。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对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
我觉得可以在这几面进行改进。
答题参考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探究性教学模式;(3)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陈老师在上课前,利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的创意,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
最
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利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不得不说,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到位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1)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
而且是联系了生活实际,体现了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的道理。
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折两次、三次、甚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
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特别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对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
我觉得可以在这几面进行改进。
答题参考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以下教学模式:(1)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2)探究性教学模式;(3)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种
教学策略:
(1)情境教学策略:陈老师在上课前,利用折纸小游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动机教学策略:陈老师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利用游戏唤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的的创意,引起学生学习的探究的欲望。
最后利用作业进行反馈。
(3)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在讲授新知识前,陈老师巧妙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建立联系。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利用Math3.0来演示乘方运算,是值得肯定的。
因为利用Math3.0能很直观的看出2的n次方的结果,而且非常的准确方便,便于教师教,也利于学生学,同时也是对前面陈老师从折纸游戏到乘方运算的一个正确检验。
不得不说,陈老师合理利用Math3.0是很到位的。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1)陈老师在创设情境方面:用了便用操作和发展学生动手能力的折纸游戏。
而且是联系了
生活实际,体现了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数学的道理。
同时又迁移出了本节课要教学的乘方运算,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2)在问题设计方面:折两次、三次、甚至是六次、七次,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由易到难,而且贴近本课教学主题,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出规律。
(3)在知识扩展方面:所选题目贴近生活,特别是第3题,“百万富翁与‘指数爆炸’”,是故事,是案例,又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当中的数学,学生肯定会很感兴趣,同时把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中进行运用。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
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对学生的交流互动以及学生的课堂反馈还不是特别明显。
我觉得可以在这几面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