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 格式:docx
- 大小:3.07 MB
- 文档页数: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简称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严重时可以危及婴儿的生命。
其主要特征是小肠和结肠发生坏死性炎症,导致肠道穿孔和腹腔感染。
诊断:NEC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和感染都是NEC的危险因素。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腹泻、腹部压痛、烦躁、呕吐、纳差等。
而影像学检查通常通过腹部X线,可以观察到肠道积气、液气平面、肠道壁增厚、肠道扩张等特征。
治疗:NEC的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应根据病情和患儿的情况来决定。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NEC患儿和早期病变的患儿,可以尝试保守治疗。
该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暂停饲料:停止给予患儿进食,可以通过静脉给予液体营养支持。
2.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或直肠管放置,减少肠道内积气。
3.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常用的药物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
4.补液和电解质平衡: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补液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导致肠道坏死和穿孔的患儿,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主要目的是清除坏死组织、修复穿孔、排除腹腔感染。
手术方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切除坏死肠段、结肠造瘘、肠道吻合术等。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避免NEC的发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医护人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护理。
同时,母乳喂养被认为是预防NEC 的重要方式,母乳中的免疫物质可以帮助婴儿的肠道发育和抵抗感染。
总结:NEC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肠道疾病,可以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诊断。
治疗方面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取决于病情和患儿的情况。
预防NEC的关键是注意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护理,尽量推行母乳喂养。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诊疗指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严重的胎儿免疫系统紊乱和肠道损伤引起的疾病。
它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最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NEC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胎儿早产、吸入胃液、感染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重点介绍NEC的临床诊疗指南。
一、临床表现:1.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出现腹部膨胀、喂养困难、呕吐、出血性腹泻等症状。
2.患儿精神状态异常,有发热、呼吸急促等全身症状。
3.腹部触诊可感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鸣音高亢等。
二、诊断:1.临床症状:符合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典型症状。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C-反应蛋白、D-二聚体等。
3.影像学检查:B超、X线、超声等。
三、治疗原则:1.非手术治疗: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禁食,并给予双怀疑抗生素治疗(头孢四烯类药物+抗氧化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病情恶化、肠道穿孔或坏死等严重情况,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肠切除、结肠造瘘等。
四、并发症:1.肠穿孔:导致腹内感染、脓毒症等严重后果。
2.消化道短肠综合征:NEC患儿在手术治疗后,因肠切除,导致消化功能障碍。
3.肝功能不全:NEC患儿常伴有肝功能异常,需及时监测和处理。
五、预防与护理:1.坚持母乳喂养:经过充分母乳喂养后的婴儿患NEC的风险较低。
2.引产儿的保暖:保持室温适宜,避免婴儿感冒,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
3.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婴儿,应及时就医。
六、护理措施:1.注意保持婴儿的清洁和保温,保持环境的清洁和通风。
2.加强营养支持,确保水分和营养的补充。
3.监测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4.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NEC的临床诊疗指南主要包括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以及预防与护理等方面。
准确的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患儿存活率的关键。
同时,积极进行预防和护理工作,加强婴儿的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诊疗指南一、疾病概述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necrotizingenterocolitis ,NEC)是新生儿期多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结肠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呕吐、腹胀、腹泻、便血、严重者发生休克及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腹部X线检查以肠壁囊性积气为特征。
NE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胎龄及体重的增加而减少。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一些早产儿发生率低的国家,NEC的发病率很低,如日本仅为0.27%。
近年来随着VLBW儿死亡率下降,NEC的发病率逐渐增多。
该疾病死亡率较高,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本病的病死率为10-50%。
与NEC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1)缺氧缺血: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2)饮食因素: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粘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3)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粘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4)早产:由于肠道功能不成熟,血供调节能力差,肠蠕动弱,食物易滞留发酵,导致细菌易繁殖,同时肠道内SIgA低下,也利于细菌侵入及繁殖。
二、诊断1、临床表现:NEC的临床表现轻重差异较大,即可表现为全身非特异性败血症症状,也可表现为典型胃肠道症状腹胀、呕吐、腹泻或便血三联征。
1)腹胀:腹胀一般最早出现且持续存在,一般先出现胃潴留,最后全腹膨胀,肠鸣音减弱。
2)呕吐:呕吐先为奶汁,逐渐出现胆汁样或咖啡样物。
3)腹泻或血便:往往出现较晚,血便可为黑便或鲜血。
4)其他:可出现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嗜睡、休克等感染中毒症状。
2、生化检查1)血常规:感染性血象,血小板多降低。
2)粪常规:镜检可见红细胞、白细胞、潜血试验阳性。
3)微生检验:大便可见致病细菌。
4)细菌培养:血、粪、腹腔穿刺液可培养出相应细菌。
202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治疗摘要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过去传统的认知认为只有在腹腔肠道穿孔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
但随着对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理病程变化的不断了解,人们开始寻找早期进行外科干预的方法。
目前认为需要外科干预的相对指征主要参考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的参数,一旦发现患儿临床情况恶化,则需要外科进行干预治疗。
NEC的外科处理方式包括以下几种,腹腔放置腹腔引流管:单纯地放置腹腔引流可作为对于某些一般情况较差难以耐受手术的患儿或抢救中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最终选择;开腹探查术:在坏死肠管切除后进行肠道造口或吻合手术,特别是在局限病变的NEC患儿可以进行。
对于一期肠吻合手术,在严重的、多灶性NEC,由于病变肠管较多,国外多采用空肠造瘘的高位置空肠造口术或采用对于残余肠管的“夹闭并放回腹腔”技术以提高患儿生存率;NEC情况下腹腔镜的使用:目前国内外尚报道不多,该技术对于急症的患儿存在加重腹腔内CO2压力,增加麻醉风险和患儿内环境恶化的不利因素,目前尚无更多的数据支持广泛地使用该技术于NEC的患儿。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外科干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外科医生经常面对的一种新生儿外科急症[1]。
这种疾病通常累及患儿的回肠和结肠,造成肠管全层的炎症坏死,并且尤其在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较为多见,严重地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健康[2]。
NEC的后果可能是毁灭性的,需要及时评估和相关的处理行动,减少在发病过程中相关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进步,以及全肠外营养的可用性,使得低体重早产儿的成活率较过去迅速地提高,但相关的疾病NEC的发生率却增长得很快,据统计报道,出生体重<1500g的患儿NEC的发生率在5%~10%,其中超过30%的病人需要外科手术干预[3]。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导读: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的因素,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以腹胀、呕吐和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肠壁囊样积气为X线特征的一种严重疾病。
90%发生于早产儿,同时伴有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者死亡率高达86%。
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症有两种类型:1、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与肠壁缺血缺氧或饮食有关。
(1)肠壁缺氧缺血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以保证心、脑等重要脏器的供应。
此时,肠系膜血管收缩、肠道血流量减少至正常的35%—50%,如缺血持续存在或缺血后再灌注发生,则可引起肠黏膜损伤。
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早产儿胃肠道功能发育不成熟,消化吸收和局部免疫反应低下,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黏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气体。
2、晚期新生儿和婴幼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由于细菌的直接感染引起,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黏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临床表现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早产儿常在生后2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
晚期感染性坏死性肠炎多在生后3~8周(或更长)发病,症状均以腹胀、腹泻、呕吐为主,大便3~10次/日,稀便,色深可带血,重者腹胀明显,可见肠型。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腹部X线片以门静脉充盈、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病理改变以小肠和结肠的坏死为特征,是新生儿期严重疾病之一,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多见。
【诊断提示】1.临床表现(1)低出生体重儿伴有缺氧、感染、高渗乳汁喂养、换血输血等情况时多见。
(2)多发生于生后2〜12丸(3)主要症状和体征:腹胀,呕吐物带胆汁或咖啡样物;发病初期大便可正常或便秘,以后转为稀水样便,带血或黏液;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发热或体温不升;四肢厥冷,面色苍白,阵发性呼吸暂停,心率慢,皮肤有瘀点。
(4)严重者并发肠穿孔、败血症或DIC。
2.X线片早期显示气液面及肠腔扩大,肠壁水肿,肠腔内积气,进而肠曲固定。
肠穿孔者有气腹。
(1)肠曲胀气:出现最早,可早于临床症状,以小肠为主。
(2)肠壁积气:肠壁内可见泡沫状或沿肠壁的线条状、环状透亮影。
(3)门静脉积气:肝内门静脉呈细小树枝透亮影,从肝门向外围伸展。
(4)腹腔积液或气液影。
【治疗措施】1.禁食需立即禁食,胃肠减压,至腹胀消失。
大便隐血阴性时可试行喂养(以母乳为佳,对只可喂配方奶者,乳品需从稀到浓,从少到多,逐渐增加),如进食后又出现腹胀呕吐,则应继续禁食至症状消失,再重新开始喂养。
2.补液及纠正酸中毒总液量为120~150ml/(kg∙d)o轻度酸中毒,可给5%碳酸氢钠3〜5ml∕(kg•次)。
胃肠减压者含钠液可用生理盐水补充,及时测定血钠、氯、钾浓度以调整输液成分。
补充热量209.2~418.4kJ/(kg∙d)[50〜100kcal/(kg∙d)],除10%葡萄糖外,给予复方氨基酸溶液,为增加热量还可给予脂肪乳,以中长链脂肪乳为宜,并注意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补充,选用中央静脉维持营养。
3.抗感染按败血症处理。
4.对症与支持治疗伴休克者可予右旋糖酎-4010πιl∕kg,并输血浆或全血,可静滴氢化可的松10~20mg/(kg∙次),1〜2次/d。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查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主要发生在早产儿中。
它的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
因此,在护理查房中,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病情及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问题。
1.观察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包括体温、呼吸、循环、皮肤颜色等。
NEC患儿常出现全身症状,如烦躁、拒奶、呕吐、腹胀、高纬度发热等,护士应及时记录并报告给医生。
2.观察腹部症状:NEC患儿常出现腹部高张疼痛、腹胀或弥散性腹膜刺激症,护士需要观察患儿的表现,如腹部压痛、反跳痛等,并密切监测腹部的饥饿和胀气声。
3.观察肠道功能:NEC患儿常伴有肠坏死、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大便情况,包括颜色、质地、次数等。
如出现大便次数增多、血便等不正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呕吐情况:NEC患儿常伴有呕吐,因胃肠道功能异常,导致胃液、奶和黏液堆积,护士需要观察患儿的呕吐情况,包括呕吐次数、呕吐物的性状等。
如出现频繁呕吐、喷射性呕吐等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
5.观察输液情况:NEC患儿常需要接受输液治疗,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输液速度、输液量和输液方式等,及时调整和记录相关信息。
同时,还需要观察患儿的静脉通畅情况,避免发生静脉栓塞。
6.观察营养情况:NEC患儿常出现消化道功能不良,吸收能力降低,护士需要关注患儿的喂养情况,并密切监测体重的变化。
如出现体重下降、吸收不良等情况,应及时调整喂养方案,并与营养师共同制定适合儿童的营养计划。
7.观察并发症和问题:NEC患儿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腹腔积液、肠系膜血管栓塞、败血症等,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外,在护理查房中,护士还应加强家属教育和心理支持,向家属详细解释儿童的疾病、治疗过程及预后,并及时回答家属的疑问和提供情绪上的支持。
总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严重疾病,护士在查房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和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患儿能够恢复健康。
小儿外科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健康教育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1necrotizingenteroco1itis, NEC)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
主要在早产儿、低体重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广泛的小肠和结肠的炎症、坏死。
本病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什么?NEe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认为早产、喂养不当、感染及缺血缺氧等诸多因素可导致此病。
NEC的发病取决于肠道的损害因素与黏膜防御机制的平衡状态。
(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本病多发生在出生后的3〜12天。
患儿多为早产儿,表现为嗜睡、拒食、呼吸暂停、心动过缓、体温不稳定。
典型的表现从开始经口喂养后出现腹胀、腹泻、呕吐、便血,呕吐物为咖啡样物或含胆汁胃内容物,约半数患儿可出现果酱样、柏油样便或鲜血便。
患儿可有高烧或体温不升,起病后病情急剧恶化,反应差,约80%以上患儿合并败血症。
新生儿腹壁出现红斑或固定肿块是肠坏死或腹膜炎的表现。
腹胀,叩诊呈鼓音,肝浊音界消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提示肠穿孔。
腹胀呈进行性,可致腹壁发红、发亮,肠鸣音消失,全身情况迅速恶化,体温不升,四肢厥冷,皮肤呈花纹状,阵发性呼吸暂停,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1C)甚至死亡。
(四)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需做哪些检查?1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核左移,血小板减少。
2.大便常规早期即表现为隐血试验阳性,镜下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
3.影像学检查(1)腹部X线检查:腹部X线平片上,本病标志性特点是异常的气体分布,如肠壁、门静脉、腹膜外积气。
(2)腹部B超检查:腹部超声可见肠壁增厚、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腹水和胆囊周围积气。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一种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的肠管急性节段性炎症病变,起病急,病情发展快,主要累及空肠和回肠,以腹痛、便血、腹泻、腹胀、呕吐、发热及中毒症状为主要表现。
本病病情发展快,重症可出现败血症和中毒性休克,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由于在手术或尸检中可以见到不同阶段的病变,发现有充血、水肿、出血、坏死等不同的病理改变,故又被称为急性节段性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节段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坏死性肠炎等。
一、流行病学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呈散发和流行趋势。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流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饥饿中的人们进食大量肉食和蔬菜后发生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那时称为“darmbrand”,意思是“肠道燃烧”。
当营养状况改善后,本病在欧洲几乎消失。
1963年Murrell和Roth报道了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的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流行,是发生在食用大量甘薯和被猪肠污染而未加工熟的猪肉后,所以也叫做“pigbel”,意思是吃猪肉后发生的腹痛。
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暴发经常发生在蛋白质缺乏、食品条件差的地区。
例如1985年6月至1986年7月在泰柬边境有62个高棉儿童发病;本病曾经是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原儿童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直到从1980年用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产生的β毒素进行免疫后,每年发病率下降至原来的1/8。
乌干达、泰国、印度、新加坡和斯里兰卡等国亦有散发病例报道。
柬埔寨的暴发病死率为58%。
发达国家很少见,1984年后美国报道2例,英国2例,澳大利亚1例,其中有3例有糖尿病。
有人认为糖尿病人易于发生急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小肠通过时间延迟和胰腺萎缩后胰蛋白酶分泌减少有关。
在我国,珠江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山东、辽宁、北京、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均有散在报道,其中辽宁和广东两省报道的病例最多。
农村发病率显著高于城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护理常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简称NEC)是新生儿最常见的肠道疾病之一,通常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至4周内。
NEC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严重疾病,其治疗和护理非常复杂。
本文将介绍NEC的护理常规,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照顾患者。
1.早期预防和筛查:NEC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早期喂养、预防感染和维持肠道灌流是预防该疾病的关键。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筛查,注意观察婴儿的喂养情况、排便次数和肠道功能。
2.临床表现和诊断:NEC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喂养困难、腹部膨胀、呕吐、血便、腹痛和不稳定的体温。
一旦怀疑患有NEC,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和确诊。
X线检查和超声波是常用的诊断手段。
3.护理策略:NEC的护理着重于早期诊断、稳定和监测生命体征、减少感染和维持正常的肠道功能。
以下是NEC的护理常规:3.1.监测体温和生命体征:新生儿的体温和生命体征应定期监测,包括心率、呼吸和血压。
任何异常请及时报告医生。
3.2.喂养管理和营养支持:在NEC的早期阶段,需要采取相应的喂养管理策略,包括暂停或减少进食,但不完全断奶。
具体的喂养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疾病稳定后,以渐进的方式恢复喂养。
3.3.腹部管理:定期检查腹部,观察是否有腹胀和腹部积气。
轻柔的按摩可以帮助促进胃肠蠕动和排气。
3.4.监测肠道灌流和观察肠粘膜充血:这是评估NEC进展的重要指标。
3.5.静脉输液和电解质平衡:NEC患者往往需要静脉输液来维持水分和电解质的平衡。
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血液尿素氮(BUN)、血糖、血浆电解质和二氧化碳分压。
3.6.抗生素治疗:NEC患者常常需要抗生素治疗来预防或治疗感染。
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
3.7.安全环境和感染控制:保持患者的周围环境干燥和清洁,定期更换床单和衣物,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3.8.心理支持:NEC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概述】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是儿童早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多见于生后2~3周的新生儿,无明显季节性,以早产儿或低体重小儿、人工喂养患儿多见,特别是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或出生时有窒息的新生儿。
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升结肠,近端小肠较少受累。
早期病理表现为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充血、水肿、出血和坏死。
随着病变的进展,至晚期肠坏死累及肌层和浆膜层,导致肠蠕动功能障碍,腹腔渗液增多,肠壁黏膜坏死、破裂可致肠腔内气体可进入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下层。
肠壁静脉破裂,肠壁积气可进入血管内并随血流进入门静脉系统即门静脉积气。
【临床特点】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呕吐、血便和体温不稳定,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含有胆汁,血便常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的腥臭味,精神反应差、拒食。
【影像检查技术与优选】
腹平片为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由于肠坏死容易并发穿孔,上消化道钡剂对比和钡剂灌肠检查应禁忌。
CT可进一步明确显示肿胀肠管、肠壁积气等特征性改变,增强检查还可观察肠壁血运情况。
【影像学表现】
1.X线腹平片可见下列表现:①肠管充气,肠管充气减少或充气不均,病变肠管形态僵直,位置较固定;
②肠间隙,增宽大于2mm;
③动力性肠梗阻,肠淤张,肠管内可有分散的中小气-液平面;
④肠壁积气,发生率为75%~85%,是特征性影像表现。
黏膜下积气大多呈囊状或小泡状透亮影,肌层或浆膜下积气显示为沿肠壁的线条状透亮影,或表现为围绕肠管的环状、半环状透亮影;
⑤腹腔渗液,卧位片表现为整个腹部密度增高,两肋腹部向外膨隆,肠管漂浮在中央,充气肠管与腹壁间距及肠间隙增宽、模糊,并可见局限性肠管积气扩张、固定;
⑥门静脉积气,是NEC较有特征性的征象,表现为肝影内自肝门向外围伸展的树枝状透亮影,为肠壁内气体经肠系膜静脉和/或淋巴管进入门静脉内的结果,通常在数小时后即消失,可重新出现,预示病情重、预后差;
⑦肠穿孔,表现为气腹,发生率为12%~31%,约1/3肠穿孔病例可因穿孔较小、被包裹或被脓胎封闭,而不能被X线检出。
2,超声门静脉积气显示为肝内弥漫分布的片状、树枝状或点状强回声,达肝包膜下,边缘不清,后方无声影。
动态下门静脉主干或矢状部内可见随血液流动游动的强光点,后方无声影。
彩色多普勒可评价肠壁血运,尤其在早期,若肠壁灌注缺乏提示可能发生坏死。
3. CT 节段性肠壁增厚,呈分叶状或对称性,左侧为著,肠腔不规则狭窄。
肠壁及门静脉内可见气体影像
【诊断要点】
本病主要的X线征象为肠管充气减少或不均,病变肠管形态僵直和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为其特征性改变,还可合并腹腔积液及气腹,结合临床可作出正确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胎粪性腹膜炎鉴别,胎粪性腹膜炎是由于母亲在妊娠期胎儿胃肠道发
生穿孔,胎粪溢出引起的无菌性化学性腹膜炎,导致腹腔渗出、肠粘连和胎粪钙化,腹部平片可见右下腹肥皂泡征,腹腔内出现胎粪钙化影,可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