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生产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3.04 MB
- 文档页数:34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3.培养学生良好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产要素1.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组成要素–光照–温度–湿度–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2.农作物生长环境调控技术–温室栽培–水培技术–施肥技术第二章农作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1.农作物种子处理技术–种子消毒–种子浸种–种子处理剂的使用2.农作物育苗技术–定植容器的选择–基质选择和消毒处理–温湿度调控第三章农作物栽培技术1.主要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水稻–小麦–玉米2.一些特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蔬菜–水果–草坪草第四章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1.农作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病害的认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2.农作物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虫害的认识–灭治技术–生态防治三、教学方法1.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方法,提供知识框架和理论基础;2.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3.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5.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田考察,了解农作物生产实际情况。
四、教学评价1.学习笔记:学生根据课堂内容,完成学习笔记,收集、整理、归纳要点;2.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3.实践评估: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实地考察中的表现进行评估;4.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五、教学资源1.电子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教程》2.实验设备和器材:温湿度计、测光仪、显微镜等3.实地考察的农田资源时间主要内容教学方法第1周农作物生长环境与生产要素理论授课第2-3周农作物种子处理与育苗技术理论授课第4-5周农作物栽培技术实践操作第6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理论授课第7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第8周实地考察实地考察第9-10周教学回顾和复习综合评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I.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 .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 .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 .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 .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 .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作物生产技术的个人实习报告实习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大田作物种植)实习时间:实习目的:1、了解小麦植物学特征、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2、了解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特点3、了解玉米各器官的组成,各生育阶段的特点玉米籽粒的类型。
4、掌握大豆栽培的基础知识及大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
5、掌握高粱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储藏技术。
6、掌握谷子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储藏技术实习内容与步骤:(一)小麦一、选用抗冻性比较强的品种二、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培肥地力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6公斤,磷(P2O5)7。
5~12公斤,钾(K2O)7。
5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磷(P2O5)7公斤,钾(K2O)5~7。
5公斤。
三、耕耙镇—压相结合,严把整地质量关。
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灾能力。
四、适期足墒精细播种,严把播种质量关,确保苗齐苗匀。
越冬前要达到6-7片叶、5-8个蘖、8-10条次生根,需要有570-650度有效积温就可以实现。
一般情况下,小麦最佳播期的适宜气温为冬性品种18~16℃、半冬性品种16~14℃。
我县小麦播种适期为10月8日—12日,防止播种偏晚遭遇极端天气越冬偏早时,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每亩基本苗10~12万,半精播中产田每亩基本苗13~16万;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当增加基本苗。
旱作麦田每亩基本苗12~16万,晚茬麦田每亩基本苗20~30万。
五、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
(二)水稻一、秧田选择:本着采用旱育苗、便于管理和培育壮秧、方便运苗的原则,根据水田分布情况,选择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壤结构良好、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地块做秧田。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和生产技术。
2. 掌握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简介2. 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3. 农作物管理技巧4. 病虫害防治方法5. 农作物收割和储存方法教学准备:1. 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2. 种植工具和材料(如种子、肥料、农药等)3. 农作物管理技巧的相关教材或资料4. 农作物收割和储存方法的示范材料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农作物生长过程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对农作物生产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为后续教学做铺垫。
2. 讲解农作物生长过程(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果等阶段,并讲解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
3. 讲解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10分钟)教师讲解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包括土地准备、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灌溉等环节,并强调注意事项。
4. 实践活动:种植农作物(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教师提供的种植工具和材料,按照讲解的种植方法和技术要点,亲自动手种植农作物。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讲解农作物管理技巧(5分钟)教师讲解农作物管理技巧,包括病虫害防治、杂草控制、水分管理等内容,并强调管理的重要性。
6. 讲解农作物收割和储存方法(5分钟)教师讲解农作物的收割和储存方法,包括收割时间、收割工具、储存条件等,并强调储存方法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教学内容,并反思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操作是否正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三、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种植和管理农作物。
2. 学生理解度:通过课堂讲解和学生提问,了解学生对农作物生长过程、种植方法、管理技巧和收割储存方法的掌握程度。
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2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2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a.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现状;b.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c.了解当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操作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b.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c.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兴趣和热爱;b.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c.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2.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3.当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
三、教学重点1.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2.当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
四、教学难点1.当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
五、教学准备1.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二版》;2.电子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材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材中的例题或实例,引入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2.知识讲解与讨论(30分钟)a.讲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包括土壤改良、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控、种植管理等方面的内容;b.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不同农作物生产技术在具体农业场景中的应用和效果。
3.实践操作与实验(4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包括土壤改良试验、水肥管理实验等;b.引导学生总结实践操作的经验和结果,进行讨论并与理论知识相对照。
4.深入拓展(20分钟)a.分组或个人自学当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前沿发展方向,包括精准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物联网等;b.学生进行小组报告或个人陈述,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5.综合评价(15分钟)a.出示评价表格,让学生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b.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学生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理解和应用。
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培养具备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势在必行。
一、培养目标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农作物生产技术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他们应具备以下能力:1. 熟悉农作物生产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要求;2. 掌握农作物的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3. 具备农作物生产的实践操作能力;4. 具备农作物生产技术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5. 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适应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课程设置:1. 农作物生产基础课程:包括农作物生物学、农作物生理学、农作物遗传育种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和遗传育种原理的理解。
2. 农作物栽培技术课程:包括农作物栽培学、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栽培管理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掌握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包括农作物病害学、农作物虫害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防治和管理的能力。
4. 农作物生产管理课程:包括农作物生产管理学、农作物生产组织与管理、农作物生产技术经济学等,旨在培养学生对农作物生产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农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包括以下内容:1. 实验课程:设置农作物生产技术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农作物的种植、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2. 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到农田或农业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亲身体验农作物生产的全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生产技术实地考察,让他们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生产情况和技术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第一章:农作物基础知识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生长周期。
2. 掌握农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和生长周期调控方法。
教学内容:1. 农作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及其影响因素。
3. 农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水、肥、光、温等)。
4. 生长周期调控方法(播种时间、栽培技术等)。
教学活动:1. 讲授农作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讨论农作物生长的基本需求和生长周期调控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农作物生长周期的实例。
第二章:农作物播种与育苗技术教学目标:1. 掌握农作物播种的方法和技巧。
2. 学会育苗技术的要点和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1. 播种的方法和技巧(播种深度、密度等)。
2. 育苗技术要点(温度、湿度、光照等)。
3. 常见农作物播种和育苗实例。
教学活动:1. 演示播种方法和技巧。
2. 操作练习:学生自行进行播种和育苗操作。
3. 讨论常见农作物播种和育苗的实例。
第三章: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教学目标:1. 掌握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 了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1. 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基本技术(水肥管理、修剪、除草等)。
2. 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3. 常见农作物栽培管理实例。
教学活动:1. 讲授农作物栽培管理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学习常见农作物栽培管理实例。
3. 讨论农作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第四章:农作物产量提高与品质调控技术教学目标:1. 了解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调控的原理和技术。
2. 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教学内容:1. 农作物产量提高的原理和方法(合理施肥、种植密度等)。
2. 农作物品质调控的原理和方法(品种选择、栽培环境等)。
3. 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等)。
教学活动:1. 讲授农作物产量提高和品质调控的原理和方法。
2. 演示现代化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
3. 案例分析:学习现代化农业生产实例。
中职《农作物生产技术》教案1. 教学内容•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农作物种子•农作物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农作物采收与贮藏技术2. 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中职学生掌握基本的农作物生产技术,具备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采收与贮藏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3. 教学重点•了解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掌握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保存方法•熟悉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和技术措施•熟悉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和防治方法•掌握农作物采收与贮藏的技术要点4. 教学方法•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实际应用。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地实验和农田观察,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实践操作,提升其实际操作能力。
5. 教学资源•教材:《农作物生产技术教程》•视频: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操作视频•农田:提供实地授课和实践操作的农田6. 教学活动安排6.1 第一课时:农作物生产技术概述•课堂讲解:介绍农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农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操作视频,加深理解。
•学生讨论和提问,梳理所学知识点。
6.2 第二课时:农作物种子•课堂讲解:讲解农作物种子的选育和保存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农作物种子选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组织学生进行农作物种子的保存实验。
6.3 第三课时:农作物栽培技术•课堂讲解:介绍农作物栽培的基本要素和技术措施。
•外出实地教学,带领学生参观农田,了解农作物栽培技术的实际工作流程。
•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农作物栽培技术手册,进行交流和分享。
6.4 第四课时: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课堂讲解:讲解农作物病虫害的常见类型和防治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病虫害案例分析,提出相应防治措施。
•组织学生进行农田调查,收集农作物病虫害的样本,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鉴定。
6.5 第五课时:农作物采收与贮藏技术•课堂讲解:介绍农作物采收与贮藏的技术要点。
玉米600公斤标准化生产技术1、耕翻整地1.1 整地标准:我县春季多干旱少雨,种植玉米地块最宜秋整地。
来不及秋整地的,要早春顶凌耙茬,顶浆起垅。
无论秋整地还是春整地,都要做到上虚下实,平整细碎,以利蓄水保墒。
1.2 秋季整地:三年深松一次,深度以25—27cm为宜,要做到旋耕、灭茬、深松、起垅一次完成。
1.3 春季顶浆打垄:早春化冻14cm时进行灭茬起垅。
1.4 原垄深松:一般适用于大豆茬,先灭茬,垄台深松,然后扶原垄,镇压。
2、品种选择2.1 第一积温区≥10℃活动积温2600℃以上的乡镇,玉米主栽品种四单19,搭配品种吉单27;2.2 第二积温区≥10℃活动积温2500—2600℃的乡镇,玉米主栽品种吉单27,搭配品种四单19、东农250;2.3 第三积温区≥10℃活动积温2300—2500℃的乡镇,玉米主栽品种龙单13,搭配东农250、绥玉10、绥玉11。
3、种子处理3.1 种子包衣:可选用35%的多克福种衣剂或20%的呋福种衣剂,按药种比1:70进行种子包衣。
对丝黑穗病严重的地块可用立克秀拌种,每公斤种子用立克秀4克(按种子量0.4%拌种)。
3.2 浸种催芽:将种了放在40℃水中浸种8—12小时左右或更长一点,然后捞出,置于20—25℃条件下催芽,每隔2—3小时将种子翻动一次,每日用温水滤一次,85%以上“拧嘴”后低温炼芽。
4、平衡施肥4.1 农肥:结合整地亩施含有机质8%以上充分腐熟的农家肥2立方米做底肥。
4.2 化肥:底肥或种肥,亩施磷酸二铵15公斤,尿素10公斤,硫酸钾5公斤,亩施硫酸锌1—2公斤。
施用复合肥用量每亩25—30公斤。
4.3 追肥:在玉米拔节期,亩追尿素12.5—15公斤,追肥部位离植株8—12cm,深度10—12cm 为宜。
5、适时播种5.1播期:地温稳定通过7—8℃时抢墒播种,我县播种时间为4月25日—5月5日左右。
5.2 机械播种:土壤墒情好的地块(土壤含水量高于20%),可机械直种,随播随镇压,镇压做到不漏压,不拖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