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产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210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概述作物生产技术是农学类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专业支撑。
本文将从专业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等方面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进行详细介绍。
一、专业定位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以培养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具备作物生产与科学研究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专业。
学生将学习农业科学、作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理生态、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机械化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培养目标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作物学、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技术和实践能力,具备较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农业科研、农业生产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三、课程设置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作物栽培与管理、植物遗传育种、植物生理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肥料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农业气象学、农业生态学、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机械化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和相关技术,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就业前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包括农业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业推广部门等。
从事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生产、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和咨询等。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对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就业前景广阔。
五、发展趋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作物生产技术也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将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培养更多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
还将加大对新一代农业科技的研发力度,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持。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
《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生物学》《种植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种子生产技术》《园艺作物生产技术》《药用作物生产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08学时,6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农作物生产技术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精神的培养。
I.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农业技术员等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本课程目标。
2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牧渔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和农业技术员等工作的岗位需求,围绕农作物生产的关键能力,反映种植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体现科学性、适用性原则,确定本课程内容。
3 .以农作物生产流程为主线,将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机融入所设置的模块和教学单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参考职业岗位的生产流程,序化学习内容。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农作物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1 .能熟悉当地耕作制度及主要农作物生育特性,能根据当地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制订合理的作物布局规划。
2 .掌握农作物生产的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水肥管理、看苗诊断、病虫害防治、收获与贮藏的关键技术。
3 .能熟练使用农机具进行土壤耕作、播种、施肥、农药防治、农产品收获等生产作业。
4 .具有独立思考、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或协作解决农作物生产中的常见问题。
作物生产技术教案教案标题:作物生产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作物生产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和分类a. 作物生产技术的定义和重要性b. 作物生产技术的分类:土壤管理、种子处理、植物保护、施肥技术等2. 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和方法a. 土壤管理:土壤改良、土壤肥力调控、土壤保护等b. 种子处理:种子质量检测、种子处理剂的使用、种子催芽技术等c. 植物保护:有害生物防治、病害防治、草害防治等d. 施肥技术:肥料选择与使用、施肥方法与时机、施肥量的计算等3. 作物生产技术的实践操作a. 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b. 种子处理实验c. 植物保护实验d. 施肥实验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作物生产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分别介绍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关键要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作物生产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和效果。
4.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种子处理实验、植物保护实验和施肥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总结归纳:总结作物生产技术的关键要素和方法,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其应用前景和挑战。
6. 展示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阅读和实践任务,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质量和实验操作技能。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贡献。
4. 作业评估:评估学生完成的阅读和实践任务的质量。
教学资源:1. 课本:作物生产技术教材。
2. 实验设备和材料:土壤采样工具、种子处理剂、植物保护用品、肥料等。
3. 多媒体投影仪和电脑: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专业代码)与专门化方向专业名称:作物生产技术(610102)专门化方向:农作物生产经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
二、入学要求与基本学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基本学制为3年三、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种植岗位职业能力,能胜任种植业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实用人才。
具体要求是: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2、掌握农作物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技术、种植基础、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能够承担本地区农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树生产、花卉生产、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工作,具备解决本地种植业生产实际问题和种植技术推广的能力。
四、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五、课程设置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
(一)公共基础课(二)专业核心课程:主要课程为植物科学基础、种植基础、农村社会基础。
(三)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蔬菜生产技术方向的主要课程为作物生产和蔬菜生产技术;花卉生产技术方向的主要课程为花卉生产技术、2 门专项技术和实用装饰园艺;主干课程:观赏树木学、花卉栽培、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植物遗传育种技术、园林植物栽培养护、盆景制作、苗木生产技术、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
六、课程安排及学时分配七、教学安排1、自学:学生利用多种媒体教材、网上辅导资源或教学包进行自主学习,并按课程学习指导(或教学辅导大纲)要求,全面自学文字教材。
2、授课:由专业课教师进行面授。
3、辅导:学生在自学文字教材及媒体教材的基础上,由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辅导课包括自学指导、答疑解难、作业讲评、学习讨论和技能培训等。
4、实践:(1)课程实验(实习):按照课程教学要求,组织学生实验(实习),写出实验(实习)报告。
作物生产技术的个人实习报告实习名称:农作物生产技术(大田作物种植)实习时间:实习目的:1、了解小麦植物学特征、生育期、生育时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2、了解水稻各生育阶段的特点3、了解玉米各器官的组成,各生育阶段的特点玉米籽粒的类型。
4、掌握大豆栽培的基础知识及大豆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
5、掌握高粱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储藏技术。
6、掌握谷子整地施肥、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技术和收获储藏技术实习内容与步骤:(一)小麦一、选用抗冻性比较强的品种二、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培肥地力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6公斤,磷(P2O5)7。
5~12公斤,钾(K2O)7。
5公斤,硫酸锌1公斤;中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4公斤,磷(P2O5)7公斤,钾(K2O)5~7。
5公斤。
三、耕耙镇—压相结合,严把整地质量关。
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必须深耕一次,耕深要达到25厘米以上,以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促进根系下扎,增强抗灾能力。
四、适期足墒精细播种,严把播种质量关,确保苗齐苗匀。
越冬前要达到6-7片叶、5-8个蘖、8-10条次生根,需要有570-650度有效积温就可以实现。
一般情况下,小麦最佳播期的适宜气温为冬性品种18~16℃、半冬性品种16~14℃。
我县小麦播种适期为10月8日—12日,防止播种偏晚遭遇极端天气越冬偏早时,影响小麦正常生长。
每亩基本苗10~12万,半精播中产田每亩基本苗13~16万;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当增加基本苗。
旱作麦田每亩基本苗12~16万,晚茬麦田每亩基本苗20~30万。
五、补种方法:选择与该地块相同品种的种子,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后,开沟均匀撒种,墒情差的要结合浇水补种。
(二)水稻一、秧田选择:本着采用旱育苗、便于管理和培育壮秧、方便运苗的原则,根据水田分布情况,选择地势平坦、干燥、背风向阳、水源方便、排水良好、土壤结构良好、且无农药残毒的旱田地块做秧田。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介绍
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研究农作物种植和生产的学科,旨在通过合理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农作物免受病虫害的侵害,以及优化农业生产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 农作物种植技术:包括农作物的选择和品种改良、土壤和气候条件的评估、种子处理和发芽技术、播种和移栽技术、施肥和灌溉技术等。
2. 农作物栽培管理:包括农作物的生长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
3. 农作物生产系统的设计和管理:包括农田规划、有机农业和精细农业技术、农作物轮作和间作、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管理等。
4. 农作物生产的环境保护:包括土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化学农药和化肥的环境效应评估、农作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
在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习期间,学生将学习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农作物的种植管理技术、农业环境保护的方法和策略等。
同时,学生还将进行实地实习和实验,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就业前景方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农业部门、农
业科研院所、农业机械和化肥农药企业、农业咨询机构等单位从事作物种植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环境保护等工作。
他们也可以创办自己的农业生产和咨询公司,提供相关服务。
作物生产技术1、作物:(1)广义:由野生植物经过人类不断地选择,驯化,利用,演化而来的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所栽培的一切植物。
(2)狭义:田间大面积栽培的农艺作物。
2、生长:是作物体积和重量的量变过程,是通过细胞分裂和伸长完成,即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生长。
3、发育:指作物一生中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其表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变化,最终导致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形成。
4、生长与发育的关系:在作物生活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生长是发育的基础,先有营养器官的积累才有生殖器官的分化,生长和发育过程受到一定的外界条件限制,如:温度和光影响冬小麦生殖器官的分化。
5、栽培制度:各种作物在农田上的布署和相互结合方式的总称,其内容包括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布局,复种、间作、套作、轮作。
6、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面积及其配置。
7、收获指数:在一定的生物产量中生物产量轻化为经济产量的效率,称为经济系数或收获指数收获指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8、复种指数:以全年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数×100%复种指数%=全年播种面积耕地面积9、生育期: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外部形态呈现显著变化的若干时期。
10、器官相关性:作物各个器官的分化和形成是有一定程序的,同时因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各个器官的形成成一定的对应关系,在同一时间内,某些器官呈有规律的生长和发育。
11、同化物的源、库、流:(1)源:通过光合作用贮藏物质在利用产生同化产物如:根、茎、叶(2)库:通过呼吸作用或生长消耗利用同化产物如:收获对象、种子、果实(3)流:源与库之间同化物的运输能力如:茎等输导组织。
12、间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同季节成行间隔种植。
13、混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撒播或同行混播在同一田地上。
农作物生产技术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的一种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农作物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
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核心是科学种植。
科学种植是指根据不同的农作物特性和生长环境,采用合理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措施,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养分和水分,达到最佳生长状态。
例如,在水稻种植中,采用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如适时灌溉、施肥、除草、防病虫害等,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生产技术还包括选优育优。
选优育优是指通过选育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在小麦育种中,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的新品种,可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农作物生产技术还包括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指根据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和土壤养分状况,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在玉米种植中,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化肥和有机肥料,可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生产技术还包括科学防治病虫害。
科学防治病虫害是指采用
合理的防治措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例如,在苹果种植中,采用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如定期喷洒农药、清除病虫害源等,可以保障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科学种植、选优育优、科学施肥和科学防治病虫害等手段,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
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设置课程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作物生产技术的实用性专业。
在这个专业中,学生将学习到一系列与作物生产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
下面将介绍一些在中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设置的重要课程。
一、农业基础知识这门课程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农业科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农业生产的基本原理、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等。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作物生态学作物生态学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
它主要介绍作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和方法,包括作物对光、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和响应方式。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作物与环境的关系,为科学调控作物生产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三、作物生理学作物生理学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理功能和代谢特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需求,为科学管理作物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四、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它主要介绍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作物的种植技术、育种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技术,为高效、高质量的作物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五、农业机械与设备农业机械与设备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课程,它主要介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机械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农业机械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
六、农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的一门应用性课程,它主要介绍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念、农业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农业经营管理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农业经济的基本原理和运行规律,培养农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七、农药学农药学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主要介绍农药的分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和安全措施。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概述作物生产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农业科学研究、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学习作物生物学、作物种质资源、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相关知识,具备从事作物生产科研、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1. 专业概述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农学类专业之一,旨在培养适应我国农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农业科学素养和作物生产技术应用能力的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学生主要学习作物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植物保护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专业课程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通常包括作物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生物技术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作物栽培学、植物病理学、植物保护学、农田土壤学、植物营养学、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相关课程。
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为未来的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就业方向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可以从事农业科研院所、农业企业、种业企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生产和管理部门以及农业相关领域的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管理等工作。
他们可在作物种子生产、植保技术服务、农业技术咨询、农业生产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4. 发展前景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农业科技创新、作物生产技术改造、农作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也为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有望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5.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值得期待。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实践情况,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是一个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专业,培养学生掌握作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技术知识,具备农业科学研究、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与要求1.掌握农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作物生产技术基础;2.熟悉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环境适应性,能够合理安排作物的种植、生育期管理和病虫害防治;3.掌握农业机械操作技术,能够进行农业机械的维护和修理;4.具备科研能力,能够开展作物种植、肥料施用和病虫害防治的技术研究;5.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独立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二、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作物生理生态学:通过教授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态适应性,培养学生对作物种植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作物病虫害学:介绍作物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和防治方法,培养学生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的能力。
(3)农业机械与设备:教授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和修理技术,培养学生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
(4)肥料与土壤肥力:介绍不同类型肥料的施用原则和技术,培养学生合理施肥的能力。
(5)农业科学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实验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术。
(6)职业道德与农业法规: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引导学生合法、合理地参与农业生产。
2.实践教学环节(1)农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农田作业,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现场操作和管理。
(2)实验室实践:开展农业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农业实地考察,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储备。
3.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在专业实践环节的集中体现,要求学生在农场或相关企业参与农业生产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
4.评价与考核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与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测试、实验报告、作业与项目报告、实践操作评价以及毕业论文等多个方面的评价。
三、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培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人才,需要建设专业实训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
基地应包括现代化的农田实践区、实验室和农业机械操作区。
该基地应具备先进的作物种植设备和农业机械,并与当地相关农业企业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