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主语,句子]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8.05 KB
- 文档页数:3
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一、引言语用视域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作用。
在教学中,语用视域的概念也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了解语言使用者的意图、目的以及交际意义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本文将从语用视域的角度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1. 帮助学生理解语篇结构语用视域强调语言在交流中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关注语篇中的重点信息、逻辑关系等来指导学生理解整个语篇的结构。
在认读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和核心句,通过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在语用视域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语篇中的语言特征,分析其中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一首诗的表达手法,如比喻、拟人等,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3.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语用视域注重语言的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分析交际场景,了解话语中的意图和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教学古诗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古人写诗的目的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美。
1. 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通过提供各种类型、题材的阅读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知水平,给予他们适当的挑战。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2. 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任务,可以培养学生的不同阅读能力。
可以设计理解主旨大意的任务、理解详细信息的任务、推理推断的任务等。
在任务设计上要注重贯通,让学生在完成不同的阅读任务时,能够形成整体性的理解。
3. 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征4. 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语篇分析,也可以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任务。
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
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指的是使用空间句法分析方法来理解和揭示句子中描述空间关系的词语和短语之间的关系及其表示的空间意义。
通过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从句子的结构和语义层面推断出句子所描述的空间配置和关系。
1.揭示空间关系:通过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确定句子中词语和短语之间的空间关系,包括位置、方向、距离等。
这对于理解句子中所描述的空间配置非常重要,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推测句子描述的实际场景。
2.解决歧义:很多句子中存在歧义,即同一词语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含义。
通过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通过上下文和空间关系来捕捉词语的正确含义,从而消除句子的歧义,提高理解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辅助语言理解:空间句法视域分析可以为机器和计算机系统的语言理解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通过分析句子的空间句法结构,机器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含义和推理句子描述的真实世界。
这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翻译、智能问答等应用领域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总之,空间句法视域分析意义在于通过分析句子中的空间关系,帮助我们理解句子所描述的空间配置和关系,解决句子的歧义,并提供辅助信息用于语言理解和相关应用领域。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作品之间联系与相互影响的学科,旨在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文学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通过将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对比、交流与对话,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平台。
它不仅关注单一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注重将各种文学作品相互比较与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文化思考能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也对传统的文学教育模式进行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
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而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背景、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增加他们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和理解力。
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通过比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瑰宝,帮助学生拓宽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路,增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友谊。
同时,比较文学教研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和职场要求。
综上所述,新文科视域下的比较文学教研已经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通过比较、对话和交流各种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比较文学教研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主要介绍了本篇长文的整体结构安排。
在本篇文献中,文章结构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主要部分。
在引言部分,首先对本篇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说明了新文科视域下比较文学教研的背景和意义。
接着介绍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即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主语隐现度跨语言研究主语按照隐现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凸显、省略、虚位、缺失四种认知状态。
相应地,按照主语的隐现程度,特定语言的句子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
这个序列不仅汉语中存在,英语中也存在,表现出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这个发现既有理论语言学意义,同时对汉英互译、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主语隐现度等级凸显省略虚位缺失一、引言一般认为主语是英语句子的必有(obligatory)成分,通常不能缺失(Quirk,1985;Huddleston & Pullum,2002)。
与此相反,汉语句子的主语可以不出现。
对此,中国前辈研究者认为这是汉语显著不同于外国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朱德熙(1982:95)曾说“只要不引起误会,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不说,跟印欧语系的语言比较起来,汉语这个特点是很突出的”。
吕叔湘(1984:445)也说“国语的句法分析比印欧语言系困难,原因之一就是隐藏和省略的部分太多”。
徐杰(2004)甚至运用生成语言学“功能范畴格指派”理论解释不出现主语的动因,他(2004:115)说:“句子的中心成分是一个功能范畴I①,它负责给主语位置上的名词短语指派主格格位。
英语的句子中心指派主格是必有型的,它必须把自己的派格能量释放出去,不允许主语位置空缺;而汉语的句子指派主格则是可选型的,主语位置上有名词短语的话,它可以给它指派主格,那里不需要名词短语的话,它也允许主语位置空缺。
”其实,徐杰的观察并不全面,仅就英语而言,主语不出现的情况就有祈使句、反意疑问句等情况,至于汉语的情况也比吕叔湘、朱德熙的观察复杂得多。
本文致力于探讨这个问题。
作为研究前提,本文将主语界定为“功能上是核心语句的必有成分,形式上位于谓语之前,语义上是述谓的对象”。
由此理论预设出发,本文提出,按照出现的明确程度,人类语言中的主语具有凸显(salience)、省略(omission)、虚位(dummy)、缺失(deficiency)四种认知状态,相应地句子也呈现梯度发展趋势,形成以下等级序列:有主句>省主句>假主句>无主句本文将同时考察英语和汉语来论证这个假设,以考证这个等级序列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只有在真实语境的具体运用中才能实现其交际功能。
词义不仅具有静态的语言义,而且会受特定语境的制约而产生动态的言语义。
在现实的语言交际中,词的语言义无法自给自足,它只能勾勒一个词语抽象的轮廓,却无法提供被概括对象的全部细节,必须借助语言义之外的语境信息才能够得以补充和确定,顺利完成交际。
因此,词义对语境有极强的依赖性,它只有在语境中才得以显现,又是在语境的制约和影响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语境不仅是词义存在的土壤和解释词义的必要条件,也制约和影响着词义。
所以,语境视域下的汉语词义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语境理论概述语境,简言之,就是语言单位出现时的环境。
作为沟通词汇语言义和言语义的桥梁,对于语境的研究也成为国内外语言学家共同关注的课题。
(一)国外语境研究概述在西方语言学界,最早将语境作为语言科学的概念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波兰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他于1923年在The Meaning of Meaning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语境问题:话语和环境相互紧密地纠合在一起,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创立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概念。
随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Firth)在马氏基础上成功地将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当中,他在《社会中的个性和语言》一书中,将语境区分为由语言因素构成的上下文和由非语言因素构成的情境中的上下文两类。
(二)国内语境研究概述在我国,语境研究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我国传统的语言研究就已经注意到语境在词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反复强调对词义的解释要注意隐括和随文解之的区别。
此后,近代学者黄侃进一步提出了说字之训诂与解文之训诂的观点,其解文之训诂也等同于在特定语境中解释词义。
陈望道是我国最早明确提出、探讨语境问题的语言学家,他在1932年的《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了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的著名论点以及语境构成的六个要素,影响深远。
板块二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赏析艺术技巧,分析主旨意蕴学案14——精准判断,多方思考复习任务1.构建小说艺术技巧知识网络,精准答好艺术技巧赏析题。
2.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分析主旨意蕴,掌握常见主旨意蕴题的分析要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Ⅱ卷《社戏(节选)》本文是如何描写社戏的仪式感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4分)综合描写艺术①小说艺术技巧是一个广泛的概念,考查重心在描写艺术和语言艺术上,要求能准确判断技巧,细致分析表达效果。
②艺术技巧赏析是新课标核心素养中“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
随着新课标的落地实施,这方面的命题将会加强,将会以短评、札记、评点题的形式出现。
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文中画线部分的描写,人、牛、犁浑然一体,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营造出来的?请简要赏析。
(6分)场景描写艺术2019全国Ⅰ卷《理水(节选)》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6分)写人手法赏析全国Ⅱ卷《小步舞》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6分)写人手法赏析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
(6分)细节描写作用1.赏析艺术技巧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3新高考Ⅱ卷《社戏(节选)》文中记述社戏的筹备及演出过程,多处使用“依照往年成例”“照习惯”“照例”等,含有哪些意味?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词语意蕴①探究题有时冠以“探究”字样,更多的是以“分析”字样出现。
②命题点多为对标题、关键句子或物象意蕴的分析探究。
2021新高考Ⅰ卷《石门阵》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物象意蕴2020新高考Ⅱ卷《大师(节选)》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语文世界教 师 之 窗2019年第5期25课堂在线基于“视域融合”的初中语文夏春燕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视域融合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将视域融合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则指学习者的视域与文本视域以及学习者所处的情境视域相融合。
基于这一理解来思考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积极实践,笔者偶有所得,简述如下。
一、视域首先是学生的视域应当看到,在不同的文本中,学生视域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
比如说在教《最后一课》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学生对文本开头的描述心向往之。
确实,在较为沉重的应试压力之下,学生向往“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面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的情形,因为它们确实“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那为了达到本文的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进入对祖国思想感情的变化心境呢?笔者以为,强扭的瓜不甜,而视域融合却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而瓜熟蒂落。
笔者在学生徜徉于文本开头的情境中时,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设身处地”。
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后来陆续看懂了。
这个看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将自身视域与文本视域结合起来的过程,也是让学生通过意向构建,生成非直接体验,但却感同身受的情境视域的过程。
当学生走入文本后,他们就读到了、读懂了为什么韩麦尔老师穿着漂亮的礼服,为什么老头儿郝叟、镇长、邮递员都坐在教室之后……有了这样的以学生视域为出发点、以视域融合为径的教学思路,就可以为学生读懂课文化解许多困难。
二、语文阅读视域融合范畴视域融合的一个重要命题是,融合的对象是什么。
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笔者的观点是,视域融合既然需要面向阅读教学,那学生阅读的对象就应当是被融合的对象,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学生就应当是融合的对象;阅读教学需要老师的指导,因此语文教师的视域就是融合的对象;此外,包括阅读课程的设计者等,都应当在这个范畴之内。
下面笔者分别进行阐述。
一是阅读对象即文本的视域融合。
文本是学生阅读的对象,通常是指课文、课外阅读文、其他一些具有一定价值与意义能够为初中学生所读懂的文本等。
大单元视域下朱自清散文的文本细读研究选题依据及意义:(一)选题依据语文教育发展需要。
语文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作为学生的母语,既是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还有着其他科目不可比的优势;教育不仅是文化的继承,而且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将语文和教育结合在一起,实现语文教育的目的尤为重要。
语文教育是不断发展和演进的,需要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追求语文教育的共同价值,也要努力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不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养成素养、塑造人格,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价值的挖掘,能够从教材中去探究语文这一汉语言的内涵与文化继承。
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被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学模式所取代,新课标在对课程性质的界定明确了语文课程所该具有的功能以及学生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个性化、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解读,注重对中学生语言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培养,目的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主题阅读实验研究课题组在《主题阅读“大单元教学”活动启事》中指出,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改的稳步推进以及语文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文本细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在大单元背景下去强化文本的细读,要求语文知识的广度与连贯性、系统性,不再禁锢在一篇课文、一个小单元的阅读教学,从大单元入手,丰富和拓展文本细读,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张树苗(2019)等学者在《语文大单元阅读教学的内涵、理念和实践路径》中研究认为,目前,不少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从大单元视域下入手,没有以大单元主题为主线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设计,也没有在大单元视域下通过整合资源,科学的进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活动,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整体教学、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使大单元中的每个小单元之间的联系不够,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与能力得到培养。
语言学视域下的高考语文试卷考察及启示作者:田早慧邵则遂来源:《语文建设·上半月》2023年第10期【摘要】语言学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高考语文历来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尤其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语义、句法、语用能力。
“小三角”理论是解释语言的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者互动的理论。
本文从词汇、句式、语篇三个方面分析“小三角”理论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应用,认为将其引入中学语文教学能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现象、探索语言规律、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高考语文;“小三角”理论;语言学;语文教学一般来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研究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等。
[1]语文的基础是语言,它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的能力和素养的[2]。
可见,语言和语文关系密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3],并提出“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4]。
笔者统计分析2021~2023年语文新高考卷和全国卷,发现“语言文字应用”与“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写作”共同构成高考语文试卷的四个部分,且占据20分的分值。
可见,高考语文十分重视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那么,怎样通过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这一能力呢?语言学家邢福义先生提出,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语用价值”三个角度,研究中这三个角度都要进行考察。
[“5]小三角”就是由“表—里—值”三个角构成的。
语表形式简称“语表”,可以是任何语法单位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
小到语素或词,大到复句或句群,都有其语表形式。
语里意义简称“语里”,是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
语法单位不同,语里意义的偏重点也有所不同。
语用价值简称“语值”,有時是修辞值,特定格式有其特定的修辞效果;有时是语境值,不同句式有适应不同语境的价值。
语用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随着语言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发展,语用视域作为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对于语文阅读教学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语用视域的理论可以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本文将从语用视域的概念和原理出发,探究语用视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语用视域的概念和原理语用视域是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是从语言交际角度出发对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
语用视域认为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工具,语言的使用必然受到交际环境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语用视域注重语言在具体交际情境中的使用,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功能。
二、语用视域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和指导作用1. 注重语言功能和语境信息语用视域理论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功能,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功能和语境信息的敏感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从语境信息中获取词义、语法结构、逻辑关系等语言信息,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理解文章的含义。
2. 强调交际策略和交际运用语用视域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强调交际策略和交际运用。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真实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使用合适的交际策略,如提问、求助、表达自己的观点等,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进行交流。
3.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语用意识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1. 创设丰富多样的阅读情境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阅读任务和活动,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取语言信息,灵活运用语言,理解文章的含义,并进行交流。
2. 引导学生进行实际交际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真实的交际活动,如提出问题、发表观点、进行讨论等,使他们通过交际活动来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用意识。
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比较文学语文教学策略思考从相关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看,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已不再是简单地从文本到文本了,学生进行语文学习,应当有一种自主总结文学一般规律的实践,这不仅仅是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尝试运用比较文学进行语文学习的远景目的,更是学生适应当代形势发展的必然需求。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注意思考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着相关的教学实践,获取到一定比较肤浅的认识,现拙于笔端,期求得同仁教正。
一、比较文学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需树立自身理念应当说入选于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纵横数万里,不仅仅就收录我们国家的本土文学,而且收录不同区域乃至不同国度的文化。
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板块中“和平的祈祷”之专题,就有“遭遇战争”之《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还有“黑暗中的心迹”之《安妮日记》(节选);还安排着“历史画外音”。
应当说,这些作品,有共同之处――和平的祈祷。
有不同之处否?其回答应当是完全肯定的。
学生学习这样的必修板块,简单地阅读感悟每一作品,应当说是极不值得的。
如果在比较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去比较作品中的主人公,那学生会发现主人公虽然身份是完全不同的,但对“和平的祈祷”其目标是相当甚至就是完全一致的;如果让学生去深入探讨,学生则可获取作品之冲突的原因,这对学生的思维是相当有益的。
试想,让学生进行如此的比较,学生的阅读感悟会是怎样的结果,这也不仅仅就是阅读感悟的问题了,而更多意义上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创新性的阅读感悟。
从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看,对不同国家文学中相同文体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是比较文学文体学的核心话题,这应当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必须深入进行研究的话题,也是必须进行广泛意义上实践的话题。
作为我们教师,应树立对学生健康成长高度负责的理念,这高度负责的理念不仅仅就建筑在学生高考所获取的高分值上,而应当将所必须肩负起的责任延伸到我们学生的未来,乃至学生的一生。
吕叔湘主语观研析从《中国文法要略》(1942)到《现代汉语八百词》(1980),吕叔湘多次论及主语问题,先后从词汇语义、句法语义、话语功能、修辞特色等角度对主语进行了界定,并尝试了确定主语的一些操作原则,预见了主语隐现度等级序列的重要思想。
除个别地方的表述外,吕叔湘对汉语主语有细致的观察、深刻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富有创见的观点。
吕叔湘对主语富有成效的探索是汉语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标签:吕叔湘主语汉语语法主语在英语里是subject,这个词源自拉丁语subjectus,本义是“投下”,引申义是“当下论说的事物”,在逻辑学中表示命题所判断的事物;在语言学中表示句子所断言的成分。
传统上,在逻辑学和语言学里与subject对应的术语是predicate,这个词源自拉丁语praedicatus,意思是“宣称、断言、述谓”。
据吕叔湘介绍(1979:565-6),最早将逻辑学subject和predicate这一对概念引进中国的是明末的李之藻,在他所译的《名理探》(1631)里subject被译为主,predicate被译为谓。
在清末严复所译的《穆勒名学》(1905)里,则分别被译为词主(括注“一曰句主”)和所谓,之后就被主词(辞)和宾词(辞)代替了。
语法方面,清末马建忠在《马氏文通》(1898)里则分别把其译为起词和语词,而严复在《英文汉诂》(1904)里则把其译为句主和谓语。
到了章士钊的《中等国文典》(1907)才分别用主格和宾辞,后者与逻辑用语一致,但仍然指的是谓语而不是后来的宾语。
以后的语法著作如刘复的《中国文法通论》(1920)和金兆梓的《国文法之研究》(1924)用的都是主词和表词。
黎锦熙在《新著国语文法》(1924)里把句子的两个主要成分分别命名为主语和述语,两个连带成分分别命名为宾语和补足语,附加成分命名为附加语。
主语和宾语这两个术语被广泛接受,述语后来被严复的谓语取代。
之后,诸多学者对主语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种种看法,形成了汉语语法学界所谓的主语难题(参见施兵2009)。
试述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特征与价值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对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相似与差异的系统性比较研究方法,它探讨了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特征与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文学研究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传统的文学研究往往以单一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而比较文学研究则将多个文学作品纳入研究范畴,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这种比较视域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文学作品的文化背景、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探索文学作品的普遍性与独特性。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普遍存在的主题、形式和情感,揭示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和情感体验。
同时,比较文学研究也能够凸显不同文学作品的独特之处,展示各自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
比较文学研究既关注共性,又注重差异,使得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评价不同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文学作为一种具有跨文化性的艺术形式,能够传递人类共同的情感和价值观。
比较文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对话,加深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比较文学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性规律和创作技巧,从而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比较文学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还能够为文学理论的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范式。
比较文学研究的视域特征与价值在于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探索了文学作品的普遍性与独特性,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对话,推动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比较文学研究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为跨文化交流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优选论视域下的句子主语研究
引言
分析汉语言句法时,我们看到最多的词就是“主语”,因为在我国传统的汉语语法分析过程中,“主语”这一词并没有形成符合汉语言特点的特定概念。
实际上,在西方的语法体系中最先形成的“主语”这个概念,我国语言学家在进行语法分析时将其借鉴了过来,所以,并不符合汉语言的语言特色。
在优选论的基础上,本文对于汉语言中主语的语言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明确从语法角度,主语在汉语言中所发挥的作用。
优选论是语法分析中的普遍理论,它能够很好地将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表示出来,凭借这一优势,优选论被广泛地运用到语言研究方面。
通过优选论对汉语句法进行分析,能够将最适合语法规则的优选项进行过滤和筛选,而且还可以对非优选项进行语法偏离度排列,这是优选论最为明显的优势。
而优选论不仅能够囊括语义、语法以及语言整体这三方面的因素,同时还能够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很好地反映出来。
本文简单介绍了优选论以及传统汉语主语分析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基于优选论的前提,对汉语主语进行了详细分析。
一、优选论概念
优选论的提出最早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运用领域并非是语言句法分析,而是应用于生成音系学的研究。
优选论的出现,直接对传统生成音系学中的某些重要假设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将其应用在语言句法分析中,对于生成语言学里的一些基本理论提出了怀疑和挑战,借鉴到我国汉语语言分析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分析视角,目前,优选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汉语句法学领域也有了大量的应用。
优选论的语法体系是由词库、生成器和评估器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的。
在特定的输入项模式下,生成器能够生成无数的候选项,在生成的众多候选项中,评估器进行评估,输出最优的选项。
在此过程中,要保证生成器生成的候选项数量无限,这样,评估器才能选择其中的“最优”进行输出。
优选论的词库当中包括有语素的所有表达式,也就是最基本的输入项,在某一个输入项的模式下,生成器能够产生数量庞大的候选输出项,这些数量无数的候选输出项接受评估器的评估,评估器的构成较为复杂,是由不同的语言制约条件分等级排列并且依据绝对优先原则而构成的。
本质上相互冲突的不同限制因素互相作用,使得众多候选项中出现最优选项并进行输出,优选论由于其独有的优势被大量地运用到了汉语言文学的各个方面。
二、优选论概述与句子主语的确认
优选论在判断语言语法合法与否的问题时,并没有单独的只是判断某一个候选项,而是将众多的候选项一起对比分析研究,将其中最能满足制约条件的候选项进行优选出来,通过此过程优选出来的选项不一定要满足所有的制约条件,因为在很多时候,某些语言现象虽然不符合相关的原则,但是却是人们所惯用的语言习惯。
优选论的重点其实在于评选模的形成和操作,大多数情况下,传统语言学家容易忽视衍生模内候选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忽视通过输入所形成的扩展映像,只是单方面地注重评选模对于众多候选项的筛选过程。
一般情况下,我们规定输入部分必须包括谓词、谓词的论元结构以及充当论元的成分和其他次要成分。
依据这一理论,衍生模将输入的部分衍生成扩展映像,即语句。
在一个完整的汉语语句中,经常出现很多的名词性成分,对其分析的目的就是将主语从这众多的名词性成分中分离开来。
很明显,所谓的候选项就是汉语语句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名词性成分。
在对汉语主语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时,通常考虑句法、语义和语篇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其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句法,而候选项同谓词之间的距离也就是所谓的制约因素之一,此外,在众多的名词性成分中,包括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以及非代词性名词等等都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语,作为主语,这些名词性成分的能力是不同的。
关于这一点从词类相互制约中可以清楚地理解。
从词语的制约以及语义的制约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谓语类词语其语义特征的不同以及对于论元的数量要求。
实际上是谓词次语类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从形式角度出发,要求合句法的句子中必须出现谓词所要求的论元数量;后者从词汇语义角度出发,要求充当论元的成分在词汇语义方面与其所在句法位置的语义要求相匹配。
语篇方面我们考虑了两个因素,排比句和话题二排比句用相似的几个句子结构来实现某种修辞效果。
相对其他语篇因素来讲,排比句的要求容易形式化。
话题则是在汉语语料分析中常常与主语混淆不清的概念,本文对话题作了描述以帮助确认主语。
三、基于优选论的句子主语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进行句法分析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就是主语。
一般情况下,我们给主语的定义是“在句子前面的名词性短语,同时后面带有动词性短语且都是句子的直接成分”。
只不过这个传统的定义很难让人明白句首的名词性短语后面接的到底是句子还是短语。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通过下面的具体例子来进行研究,分析不同的制约因素之间到底有怎样的相互影响和地位。
例1:夏季,亚洲大陆内部气压低,海洋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此句中加了下划线的都是名词性短语。
名词性短语“夏季”表明了整个句子发生的时间背景,引出话题,后面的句子中出现了各自唯一的名词性短语,分别是“气压”和“风”,这两个短语同谓语“高”和“吹”相对应,满足了对于谓语论元的数量要求和语义要求,同时我们看出,句子中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些制约因素的仅此而已,这就是优选项,没有其他的名词性短语能够超越,所以,第二小句和第三小句的主语分别是“气压”和“风”。
在第一小句中的谓词“低”之前出现了三个名词性短语,分别是“亚洲”“大陆内部”和“气压”,那么如何从中选出主语呢,要考虑的制约因素涉及三个方面。
“气压”不存在违反任何制约条件,而“大陆内部”和“亚洲”不同,它们同谓语之间分别都存在着近距离制约因素,很明显,对于近距离制约的违反是不能忽视的错误,再来分析“亚洲”和“大陆内部”,二者相比,前者同谓语之间多了一次近距离制约因素,因此,该句的主语我们认为是“气压”。
例2:贝类大多数活动能力不强,缺乏进攻的器官。
第一小句谓词“强”要求一个论元,而它前面有三个名词词组:要确认主语,需要考虑语义匹配制约、话题制约和近距离制约。
“活动能力”与“贝类”和“大多数”相比,更好地满足谓词“强”的词汇语义要求,因此后两者各违反语义匹配制约一次。
由于“贝类”
与“大多数”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二者与“活动、能力”之间有一种广义的领属关系,如果选“活动能力”作主语,“贝类”和“大多数”可分别作话题,即:选“活动能力”作主语可以满足话题制约。
反之,如果选“贝类”为谓词“强”的论元作主语,而其他两个名词词组不能充当话题,因此这个选择两次违反了话题制约。
同理,选“大多数”作主语违反了话题制约一次由于“活动能力”离谓词最近,“大多数”与“贝类”分别违反了近距离制约一次或两次。
因此,“活动能力”作主语是优选。
例3:《红楼梦》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在此句中出现了两个谓词论元,其中介词“由”的宾语是“人民文学出版社”,至此形成了一个很明显的介词短语,所以肯定不是句子的主语。
在本句中,唯一符合词语类制约因素就是“《红楼梦》一书”,所以,可以确定此为句子的主语。
如何确认句子的主语这一问题涉及了很多复杂的因素,只是片面地考虑某一方面因素显然是行不通的。
优选论理论的出现,为汉语语言主语的分析确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框架。
本文充分考虑了确认主语问题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相关成分所处的位置、语义特征,也包括话题、排比等语篇因素。
因此我们的分析模式不仅可以确认“非标记性”句子中的主语,还解决了一些特殊句型中的主语确认问题。
并且把谓词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很多时候主语的多样性是由谓词决定的。
不过,优选论应用于语言句法中相当复杂,和音系的层次属性不同,尤其在输入项和候选项方面就比音系的层面要晦涩许多。
综上所述,主语确认问题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单纯考虑位置或语义角色都是不够的。
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容纳各方面因素的模式。
本文充分考虑了确认主语问题的相关因素,其中包括相关成分所处的位置、语义特征,也包括话题、排比等语篇因素。
在优选论的框架下,其认为普遍语法的构成主要是由一系列普遍存在且相互冲突的限制条件,从数量众多的候选项中选择出最为符合的优选项表达出来。
不同的限制因素在语句中呈现出不同等级的排列,使得语言显示出了多种多样性。
作为操作性极强的理论,优选理论的前景一定是非常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