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公司破产与战略管理探讨
- 格式:ppt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0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战略管理失败案例柯达汇报人:2023-12-2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实施过程分析目录•柯达公司战略调整与转型分析•柯达公司战略管理失败原因总结•对其他企业的启示与建议01柯达公司背景与战略管理概述柯达公司由乔治·伊斯曼于1881年创立,初期主要生产摄影干片。
创立初期20世纪发展数码时代挑战柯达公司在20世纪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胶卷生产商和摄影产品供应商。
随着数码技术的兴起,柯达公司面临巨大挑战,逐渐失去市场地位。
030201柯达公司历史与发展战略管理定义及重要性战略管理定义战略管理是企业为实现长期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决策和行动,包括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
重要性战略管理有助于企业明确发展方向,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核心竞争力。
保持市场领先地位柯达公司曾长期占据摄影产品市场的主导地位,其战略目标之一是保持这种领先地位。
多元化发展为了降低对胶卷业务的依赖,柯达公司曾尝试多元化发展,涉足医疗、印刷等领域。
应对数码挑战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柯达公司需要调整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包括开发数码产品、优化产品线等。
柯达公司战略管理目标02柯达公司战略制定过程分析随着数码相机的兴起,传统胶卷市场逐渐萎缩,柯达未能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满足消费者需求。
市场需求变化柯达在胶卷市场的竞争对手如富士、佳能等,在数码相机领域也迅速崛起,柯达未充分意识到这些竞争对手的威胁。
竞争对手分析数码技术不断进步,柯达未能跟上技术发展步伐,错失转型机会。
技术发展趋势市场环境分析柯达作为胶卷市场的领导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品牌优势柯达在胶卷和相纸领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但在数码技术方面研发能力不足。
技术研发能力柯达拥有广泛的渠道和销售网络,但随着市场变化,这些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渠道与销售网络内部资源与能力评估03组织结构僵化柯达的组织结构过于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阻碍了战略的实施。
柯达公司在中国的市场营销战略分析2011年10月1日,拥有131年历史的相机制造商伊斯曼-柯达公司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这一消息无不令人震惊!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样一个大企业也会倒闭。
曾今的柯达给了我们许多美好的记忆,翻看以前的旧照片,可以看到每张照片后面的Kodak标志,而现在柯达却落得个破产的局面。
柯达公司业务范围曾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何柯达公司在中国的营销战略会失败呢?回忆柯达公司在中国胶卷市场的营销手段(1)多元化的产品组合策略:柯达的民用摄影产品和服务很丰富,包括柯达彩色胶卷、相机、相纸和冲印服务。
这样的产品组合给柯达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2)独特的销售渠道:柯达金典的广告语“柯达串起每一刻”深入人心。
柯达除广告之外还经常举办或赞助一些摄影大赛或文体活动。
例如1996年在中国举办的“柯达杯”奥运摄影比赛,2000年柯达公司与新浪网共同报道悉尼奥运盛会是其最近的一次。
此外柯达公开它的“傻瓜相机”的技术专利,让更多的厂家生产此种相机,以促进胶卷的销售。
(3)采取质量战略:柯达的质量很好用起来很方便,做到了令顾客满意,实现“人人都会用”的宗旨。
(4)发展好的品牌形象:柯达早期广告画面有孩子、狗和朋友的家庭场景。
这些镜头就是生活的场景,柯达正是通过这些亲切的画面来打动消费者的心弦。
"这就是柯达一刻,别让它溜走"、"柯达串起每一刻",从而将这些广告语映入了消费者的脑海,使消费者很自然地把享受快乐时光与"柯达"这一名字联系在一起。
此外柯达还采取了本地化战略。
1998年3月23日,柯达公司在中国投资逾10亿美元,采用先进技术拓展在中国的产品生产和销售。
至2001年底,柯达公司在中国内地有6000家特许专营商店,并在厦门的海沧开发区兴建工业园,使之成为柯达胶卷的主要生产基地。
1997年,柯达公司在中国销售额达2亿美元,1998年在中国的新的投资,使已处于困境之中的柯达公司取得新的庞大的市场。
浅谈柯达公司破产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若干启示【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然而某些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并未适应其企业发展状况,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发展,甚至将企业推向失败境地。
通过分析柯达公司破产的背景和原因,总结柯达公司破产对市场经济下企业的战略发展所产生的教训和启示,为我国企业的战略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柯达公司破产企业战略柯达是一家大型跨国摄影器材公司,全称伊士曼柯达公司,简称柯达。
柯达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商和供应商,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罗彻斯特,是一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业务遍布约15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员工8万多人。
在影像拍摄、输出、显示和分享领域柯达公司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主要从事传统和数码影像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柯达公司曾是20世纪全球影像业巨头,在影像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其2002年的全球营业额达128亿美元。
但数码技术的高速发展迫使柯达陷入困境,2012年1月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1柯达公司的破产经过早在1976年柯达就开发出了数字相机技术,并将数字影像技术用于航天领域;1991年柯达就有了130万像素的数字相机。
但是到了2000年,柯达数字产品的销售收入仅有30亿美元,只占其总收入的22%;2002年柯达的伊士曼柯达公司产品数字化率也只有25%左右,2000-2003年柯达各部门销售利润报告显示,尽管柯达各部门从2000-2003年的销售业绩只是微小波动,但销售利润下降却十分明显,尤其是影像部门呈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41.8亿美元,跌幅高达71%。
在拍照从“胶卷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之后,柯达昔日的辉煌也似乎随着胶卷在影像市场中市场份额的锐减而不复存在。
2011年9月30日,伊士曼柯达公司遭遇破产传言的严重打击,股价跌破1美元。
组织行为学柯达破产案终稿引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人类在组织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组织行为学的领域中,许多案例都涉及组织的成功与失败。
本篇论文将重点关注柯达公司的破产案,探讨其破产的原因以及相关的组织行为学理论。
柯达公司柯达公司是成立于1888年的美国跨国公司,主要从事摄影器材和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柯达一直是摄影领域的领导者。
然而,在2000年代初,柯达逐渐失去了竞争力,并在2012年宣布破产。
破产原因技术落后与市场变化柯达公司在数字摄影技术的革新中没有及时调整和跟进,依然依赖传统胶片摄影产品,错过了数字相机技术的黄金发展期。
随着数字摄影技术的迅猛发展,顾客需求的变化导致柯达的市场份额急剧下滑。
缺乏创新与灵活性柯达公司在决策和管理上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管理层不愿意改变既定的经营方式和战略,导致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转变。
相比之下,竞争对手不仅推出与时俱进的产品,还以灵活的策略和快速的决策能力来反应市场变化。
组织文化问题柯达公司的组织文化问题也是其破产的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柯达鼓励和保持着创新和团队合作的文化,但随着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创新和团队合作逐渐顾此失彼。
柯达的内部竞争文化逐渐形成,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和沟通,导致协同效应的缺失。
组织行为学理论解析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技术、组织和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互动关系。
在柯达破产案中,技术的落后、组织的僵化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都共同作用于柯达公司的破产。
创新与变革理论创新与变革理论强调组织内部的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对于成功和生存的重要性。
在柯达的案例中,公司的管理层没有意识到并回应市场的变化,缺乏足够的创新能力和变革意识。
相比之下,一些成功的竞争对手能够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并及时推出创新产品。
组织文化理论组织文化理论认为组织内部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对组织的发展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战略角度探讨柯达公司破产【摘要】:柯达,曾经在影像行业作为引领者—世界上最大的影像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和供应商,在数码时代到来的时候,淡漠了市场需求的趋势变化,导致了自己的产品更新缓慢,实施战略转型失误最终导致破产。
文章主要是基于企业战略分析柯达破产原因,总结柯达破产带给其他企业的启示。
【关键词】:柯达公司,柯达破产,企业战略【正文】:一、绪论(一)企业竞争战略的概念1.企业竞争战略的概念企业战略是一个战略体系,竞争战略是这个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是企业用来确定顾客需求、竞争者产品及本企业产品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来奠定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特定地位并维持这一地位。
竞争中的问题往往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和基本型,竞争战略就是针对这种特性的问题的谋略。
2.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由“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是他1979年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时候用于行业分析商业战略研究的理论模型,可以用来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
其中五力分别指的是:供应商议价能力、购买者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供应商议价能力是指供方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和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可以取决于在购买者总数少的情况下,每个购买者所购买的数量大小;卖方的行业是否由大量的小规模企业组成;购买者所购买的产品是否标准化,可以向多个卖主购买以及购买者有能力实现后向一体化。
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其实也就是指新进入者给现有的企业所带来的威胁。
潜在的竞争者虽然可以为市场带来新的生产能力和资源,但是同时它也会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危及现有企业的生存。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大小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对方企业的盈利多少。
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是指在同行业中一个企业存在着很多与它竞争的企业,并且行业竞争者的竞争能力能够直接影响到该企业的发展。
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表现在价格、产品质量、售后提供的服务等,竞争强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达破产之谜的思考】**大学MBA2012-9-15v1.0 可编辑可修改问题1:柯达所在行业及相关行业的过去、现在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影像行业过去: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胶片机)现在:数码成像为主(数码相机)未来:数码影像天下问题2:柯达破产原因(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战略定位有误(未大力发展数字业务,将重点放在传统相机/胶卷上)战略转型失败(2003及2007年两次转型,均因传统胶片市场的巨额投资成了包袱,第二次又遇金融危机)外部因素:时代变化(市场变化)。
从胶片时代转向数码时代,数码成像技术得到普遍推广,而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故而价格昂贵、使用不便的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逐渐遭到淘汰。
外部市场竞争激烈。
富士、索尼、惠普、佳能、爱普生等国际大公司在数码相机、可拍照手机、数字冲印、数字打印机等各个细分市场均对柯达构成致命威胁。
内部因素:①盲目自信。
柯达公司在摄影行业中长期居于霸主地位,因此高层们极度自信,认为他们在感光工业上的龙头老大地位不可能被任何对手撼动,公司陷入了长期麻木的状态。
一度提出战略转型的建议,却因股东的强烈反对而无果而终。
缺乏创新。
专利技术不能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实现真正市场化。
管理失误。
柯达公司与其他大公司一样面临着尾大不掉、多层管理、效率低下、人事冗杂等诸多问题,如频繁更换CEO导致公司整体战略不稳定,决策层缺乏长远战略性规划,缺少市场敏锐感、作风保守等等。
④负担沉重。
柯达公司经营百年,曾经为它工作过的人遍布全球,因而有大量退休人员要供养,而且群体越来越大。
这些人中很多人曾是柯达的有功之臣,可是当公司收入下降的时候,流动资金的匮乏日益严重,而巨额的养老金支出无疑是拖垮柯达的另一只手。
问题3:柯达案例启示破产带来的启示纵观柯达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柯达在80%的时间里一直是领先者,直到最近的20多年才被甩到了后面。
柯达到底能给其他公司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时代的车轮不会等待任何人,如果不大踏步地跟上时代的脚步,就注定会被无情地抛在后面。
柯达公司战略及其失败分析公司简介: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2012年1月,130多年历史的柯达公司宣布破产保护。
柯达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一心要做大做强,但是日新月异的数码市场现状对柯达公司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柯达原有的胶片业务大幅萎缩……针对其破产,战略方面的原因是必不可少的:一.对抗时代回顾往昔,柯达公司用产品说话,他们选择的经典广告词虽言简意赅却深入人心。
“分享此刻,分享生活”和“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这是公司创始人乔治·伊斯特曼发明第一台照相机后使用的绝佳推销语。
可是现在,柯达公司面临困境,原因是已经没有多少“剩下的”工作要交给他们来做了。
人们不再需要冲洗胶卷,人们不再需要胶卷本身,甚至连照相机也可以不用了。
我们只要掏出手机,就能随时随地拍照,哪怕图片质量上相差很多。
柯达公司昔日的成功和崛起,源于掌握了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摄像胶卷技术。
上世纪70年代中叶,柯达垄断了美国90%的胶卷市场以及85%的相机市场份额。
鼎盛时期该公司的业务遍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资产市值曾高达310亿美元。
尽管1975年柯达公司就研发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可是他们却固执地坚守着传统相机和胶卷的地盘,拒绝改变。
可悲的是,此后的数十年间,数码相机迅速地被人们所接受。
另外手机与数码相机的合一,更是现代技术的一个绝妙结合。
实际上,从数码成像技术推广的时候开始,传统摄像方式和胶卷冲印技术就显示出落后性——价格昂贵、使用不便,逐渐遭到消费者的冷淡并不令人意外。
柯达公司破产案例具体分析(2)柯达的一名发言人对此表示,该公司“不会就市场传言或猜测置评”。
消息人士称,如果柯达按照破产法第11章规定来申请破产保护,那么随后该公司将尝试通过法庭监管下的破产拍卖程序来出售其1100项专利的组合。
消息人士还称,柯达将会继续偿还债务,并在破产保护期间维持正常的运营。
一名消息人士透露,柯达仍在尽最后的努力来出售其专利组合;如果这种努力能取得成功,那么该公司将不必申请破产保护。
但该消息人士同时表示,这家拥有131年历史的前蓝筹股公司已经开始为申请破产做准备。
柯达曾在去年11月份表示,该公司用于融资自身业务运营的现金即将耗尽,除非能出售其专利组合或是能借入更多资金。
近日以来,柯达董事会中已经有三名董事宣布离职。
柯达在周二透露,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已经发出警告称,该公司将被强迫退市,除非其股价能在未来6个月时间里回弹。
在过去30个交易日中,柯达股价一直都报收于1美元以下。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对于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时代而言,企业的优胜劣汰亦遵循着均衡法则,随时有新生企业横空出世,随时有老牌企业黯然出局。
很不幸,这一次悲剧落在拥有131年历史的柯达头上——1月3日,柯达公司宣布,该公司收到纽交所警告,如未来6个月内股价无法上涨,则有可能摘牌退市。
对于2005年以来仅有一年盈利、2011年股价跌幅高达80%的柯达而言,没落已是在所难免。
柯达的没落,不仅是其技术创新的滞后,更是其对消费体验忽视的必然。
直到2003年,柯达才宣布全面进军数码产业,并于其后陆续出售医疗影像业务、以及相关专利权。
但是,当时佳能、富士等日本品牌已占据“数码影像”的龙头地位,就连韩国三星、甚至中国华旗等企业亦已初具规模。
此时,庞然大物的柯达已经丧失占领“数码影像”的先机。
对于曾经的行业巨头,因对技术创新和消费体验的忽视、甚至出于对市场需求的傲慢,而被市场最终遗弃,柯达并非是先例。
柯达破产分析报告案例概述北京时间2012年1月19日,据华尔街日报消息,美国柯达公司其美国子公司已经正式依据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提出破产保护申请,以求度过多年销售下滑所致的资产流动性危机。
柯达称,该公司及其美国子公司已根据破产法第11章,向美国一家破产法院申请业务重组。
美国以外的子公司不包括在申请范围内。
柯达表示,此举将加强其美国及海外资产的流动性,将非战略知识产权商业化,妥善解决遗留负债问题,专注于最有价值的业务。
曾经柯达代表着一个产业、一种生产方式、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艺术的创作模式。
然而,这个曾经市值高达3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如今市值只剩下1.75亿美元,不得不求助于美国破产法保护程序。
案例背景简介一、公司介绍伊士曼柯达公司由发明家乔治·伊士曼始创于1880年,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
柯达是“信息影像”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这个行业的市场价值达3850亿美元,包括设备(如数码相机和掌上电脑)、基础设施(如在线网络和影像冲印系统)以及服务和媒介(如访问、分析和打印影像的软件、胶卷和相纸)。
柯达利用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市场覆盖面和一系列的行业合作伙伴关系来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他们对影像中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的需求。
二、发展历史1880年,乔治·伊斯曼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切斯特成立了伊斯曼干版制造公司,利用自己研制的乳剂配方制作照相机用干版胶片。
1888年,伊斯曼公司正式推出了柯达盒式相机,和那句著名的口号:“你只需按动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来做。
”1891年,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借助乔治·伊斯曼开发的软胶卷,发明了首款电影摄影机。
柯达公司借此机会进入了电影胶片领域,并一直保持垄断地位至今。
1892年,伊斯曼将公司的名称改为“伊斯曼-柯达公司”。
1900年,柯达公司又开发出了勃朗宁(Brownie)盒式相机,售价1美元。
勃朗宁相机因其简单廉价,其多种改进型持续生产了半个多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