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科学技术史6
- 格式:ppt
- 大小:3.70 MB
- 文档页数:97
《中国科学技术史》总目*第一卷导论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4年*第二卷科学思想史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6年*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59年*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物理学李约瑟著,王铃协助,罗宾逊(K. G. Robinson)部分特别贡献;1962年第二分册机械工程李约瑟著,王铃协助;1965年第三分册土木工程和航海(包括水利工程)李约瑟著,王铃、鲁桂珍协作;1971年*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纸和印刷钱存训著;1985年第二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点金术和长生术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74年第三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 从长生不老药到合成胰岛素的历史考察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协作;1976年第四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器具、理论和中外比较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席文部分贡献;1978年第五分册炼丹术的发现和发明(续):内丹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1983年第六分册军事技术: 投射器和攻守城技术叶山(Robin D.S. Yates)著,石施道(K. Gawlikowski)、麦克尤恩(E. McEwen)和王铃协作;1995年第七分册火药的史诗李约瑟著,何丙郁、鲁桂珍、王铃协作;1987年第八分册军事技术: 射击武器和骑兵第九分册纺织技术: 纺纱库恩(Dieter Kuhn)著;1987年第十分册纺织技术: 织布和织机第十一分册非铁金属冶炼术第十二分册冶铁和采矿第十三分册采矿Peter J. Golas著;1999年第十四分册盐业、墨、漆、颜料、染料和胶粘剂*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一分册植物学李约瑟著,鲁桂珍协作,黄兴宗部分特别贡献;1986年第二分册农业白馥兰(Francesca Bray)著,1988年第三分册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和林业丹尼尔斯(C. A. Daniels)和孟席斯(N. K. Menzies)著;1996年第四分册园艺和植物技术(植物学续编)第五分册动物学第六分册营养学和发酵技术第七至十分册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和药学*第七卷社会背景第一分册初步的思考第二分册经济结构第三分册语言与逻辑(现已调整为第一分册)哈布斯迈耶(C. Harbsmeier)著;1998年第四分册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总的结论。
水利史一、我国水利史无比辉煌1、为了生存与发展,必然与自然抗争。
筑堤防洪、引水灌溉或围垦造田,兴建运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建设的主流2、在中华文明的历程中,留下大量具有里程碑价值的水利事件和水利工程(1)大禹治水(2)都江堰、郑国渠(3)数千里的黄河大堤(4)三千五百多里的大运河(5)千里海塘(6)几亿亩的水田3、前人留下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然造福一方4、带给我们的是工程遗泽、对自然的敬畏、巧夺天工的利用与改造5、广阔的视野、文化的熏陶引领我们对现代“水”问题有更多层面或不同视角的理性思辨水利兴则天下定-—水·工程·文明一、为什么说“水利兴则天下定”1。
兴水利,而后有工农;有工农,而后裕国—-清·慕天颜2。
水利的起源、发展与兴衰与相应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紧密关联。
水利是中国历史的重3.要篇章,既创造历史,更见证历史。
4.水利兴,国家强,良性循环;国家疲弱,水利废弛,恶性循环;水利与国运互为因果二、水·工程·文明的关系1.中国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悠久历史,决定了水利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2。
人类为了生存,历代治水、利水,创造了大量的水利工程3。
高原与盆地、丘陵与平原,温带与热带,降水量50—1500mm以上4.地形、气候与水资源禀赋,决定了水利的复杂性和水利工程的多样性5。
治水利水的方略与思想、方法与技术、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所产生的效果、所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等,构成了谁文明,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6。
古代用水的智慧,诠释了科学用水的可持续性,超越时空的古代水利工程的科学价值与文化内涵不可等闲视之三、水利史意义1.学科的血缘关系:过去现在将来2。
中国古代水利内容丰富,在历史中占有独特地位(1)甚哉,水之为厉害也。
——《史记》(水利:水的利用与除害)(2)水利典籍丰富(3)水是一种最能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关系的物质—-社会形态的催化剂(4)历史发展对现实具有重要指导作用(5)现代对水利史研究不够重视3.水利发展及其阶段性避其所短,利其所长补其所短,扬其所长化短为长,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尽为我所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防洪治河:避洪;限洪;防洪;调洪;用洪*农田水利:因自然条件而兴利;补其所短以除害;变短为长、变害为利;用有余补不足;全面平衡发展*水运工程:利用天然河流;开人工渠;渠化河流,提高河渠工程技术水平;按需要开人工渠四、历史模型的价值与意义1.物理、数学模型试验:激化、延缓客观过程,重复、在线和模拟客观过程−−−−→−−−−→简化、抽象还原、解释原型模型原型局限:忽略与简化,不能完全定量地反映客观规律对中尺度的滴血问题和宏观的水利问题无能为力2。
‘自然科学史研究“㊀第42卷㊀第4期(2023年):435 446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2㊀No.4(202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张伟兵莳㊀周㊀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北京100038;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38)摘㊀要㊀1957年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㊁水利部㊁电力部和交通部达成协议,决定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立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㊂国务院的介入和4个部级机构的共同决策,注定此次合并事件非同寻常,在新中国水利科技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㊂依据档案㊁人物传记㊁报刊㊁史志资料等,本文对此次合并的缘由㊁过程㊁结果,以及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合并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㊂文章指出,此次合并是国家主导下的一次对全国水利科研力量布局的优化和调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为建立高效的水利科研体系而进行的一次积极探索㊂新机构的成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倡导的在科学研究领域增产节约的精神,而且使高级水利研究人才布局进一步优化,确立了新机构在全国水利科学研究中的中心地位,为顺利完成十二年科技规划的水利工作奠定了基础㊂关键词㊀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科研机构;合并中图分类号㊀N092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0224(2023)04-0435-12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05-26;修回日期:2023-02-15㊂㊀㊀㊀作者简介:张伟兵,1974年生,山西省洪洞县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史㊁水利遗产及灾害史,Email:993874583@㊂周波,1981年生,河南省固始县人,正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史㊁水利遗产及水文化㊂㊀㊀㊀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新中国防洪抗旱减灾史研究 (项目编号:14AZD128);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大国减灾:成长中的中国灾害学(1949 2019) (项目编号:20XNL011)㊂科研机构的体制化是科学体制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和内容,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与标志㊂[1]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系统由4个方面组成,包括:中国科学院㊁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全国高等院校㊂其中,中国科学院是全国学术领导和重点研究的中心;国务院各部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密切结合生产需要,把科学新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在有关科学技术领域内,成为全国该专业的研究中心㊂[2]在水利科研领域,我国现代水利科研的开展始于20世纪30年代,最早的水利科研机构是㊀436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2卷㊀1933年在天津成立的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1947年更名为天津水工试验所㊂稍后,1935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水工试验所,1947年更名为中央水利实验处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水工试验所于1955年合并于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筹备处㊂中央水利实验处则于1950年更名为南京水利实验处,1956年再更名为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㊂[3-5]到1956年,全国主要水利科研机构有: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㊁水利部直属的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以及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㊂根据1955年水利部规划布局,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发展目标是全国水利科学研究中心,并受中国科学院指导;南京水利实验处是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分支机构㊂[6]高等院校方面,专门的水利高等院校有2所:华东水利学院和武汉水利学院;清华大学㊁天津大学㊁大连工学院等6所高校设有水利系㊂[7]另外,部分省(自治区㊁直辖市)建立有水利试验机构㊂为顺利完成‘1956 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 十二年科技规划 )编制工作,这一时期,水利科研系统出现了一次大调整:1957年12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以下简称 水工室 )和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 北科院 )合并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 水研院 )㊂该机构后来发展成为今日的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 中国水科院 )[5],在国内外水利科技领域有着广泛影响①㊂遗憾的是,对于水研院这一重要机构,在权威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②和水利部组织编写的‘新中国水利(水电)系统组织沿革“③中,都没有提及㊂甚至在中国水科院的官网介绍中,也未有这一机构的只言片语④,仿佛这一机构未曾存在过㊂但在中国水科院组建50周年的纪念画册中,明确提及这一机构确实存在过并附有1957年12月中国科学院㊁水利部关于共同领导水利科学研究院协议的原始档案彩色影印件(图1)㊂[8]周魁一先生‘院史溯源“一文中,也明确提及这一机构㊂[5]这不免令人心生疑惑,这一机构到底经历了什么?与此同时,这些不同内容的介绍几乎都提到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以下简称 科规会 ),称该机构决定了当时多家水利科研单位的合并㊂这又引起一个问题:科规会在水研院的成立过程中到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为弄清这些问题,文章在查阅原始档案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人物传记㊁报刊资料和史志资料等,力图就水研院成立的缘由㊁过程和①②③④2021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智库研究项目 (TTCSP)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20“中,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榜2020全球最佳水资源安全研究智库,排名第3㊂(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入选2020全球最佳水资源安全研究智库榜单[EB/OL].(2021-01-30)[2022-05-20]. /index.php/News/newslist/id/2573.html)‘中国水利百科全书“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词条,在论述历史沿革中,称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㊁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和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为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并未提及该机构㊂(窦以松主编:‘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科研㊁教育㊁信息出版㊁学术团体分册)“,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版,第20页㊂)‘新中国水利(水电)系统组织沿革“称 1957年国务院规划委员会决定将性质相同㊁内容相近的三单位合并,形成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水利水电科研中心㊂合并分两步进行,首先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于1957年12月合并,然后又于1958年6月与电力工业部水电科学研究院合并,名称为中国科学院㊁水利电力部水利科学研究院㊂(顾浩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办公厅编:‘新中国水利(水电)系统组织沿革1949 2000年“,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版,第200-201页㊂)该网站称: 1958年经国务院规划委员会批准,将国内多家水利水电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了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㊂ (水科概况./zgskywwnew/skgk/skgk/N010101index_1.htm,2022-05-18.)㊀4期张伟兵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437㊀㊀结果,以及它与科规会的关系予以系统论述,还原其真实的历史面貌,探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水利科研体系建立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努力㊂图1㊀1957年12月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关于共同领导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协议[8]1 十二年科技规划编制中暴露的水利科研机构问题水工室与北科院的合并,是在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背景下进行的㊂在十二年科技规划的编制过程中,暴露出水利科研机构发展存在的弊端,成为此次合并事件的直接诱因㊂十二年科技规划关于水利科学技术专门列有两项,分别为:第6项我国重要河流水利资源的综合考察和综合利用的研究㊁第32项大型水工建筑物和水利枢纽的建设问题㊂另外,关于灌排㊁排水㊁水土保持,以及地下水源方面的研究也与水利有关,包括在第45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年产量和第46项荒地开发问题,以及第9项我国矿产分布规律和矿产的预测内㊂[9]十二年科技规划编制中,暴露出水利科研机构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全国水利科学研究力量总体薄弱[10],二是水利科研机构分布分散㊂仅在北京,就有5家水利科研机构㊂除上面提到的北科院㊁水工室㊁水电院外,还有清华大学水利系和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㊂时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著名水利专家黄文熙指出:这些单位的工作性质㊁内容及发展方向基本上是相似的,而在另一方面大家又都感到缺乏高级和中级研究领导干部及电讯数理㊁仪器制造等方面的人才;图书和试验房屋及设备都在开始建置,也都还赶不上工作的需要㊂这些情况引起了很多领导同志和科学家们的注意,大家都感到有集中和加强合作的必要㊂[11]㊀438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2卷㊀在十二年科技规划编制过程中,对这一问题虽然有过争论,但并未解决㊂[12]1957年1月,全国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㊂水利部傅作义部长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科学研究方面,1957的主要任务是: 巩固整顿已建立的机构,充实它们的工作内容㊂ 并且指出,对于 去年拟订的科学研究规划,应当结合工作进行情况加以必要的修订㊂我们的研究力量应该适当集中,解决那些对今后技术发展具有关键性的问题,同时和其它部门的科学研究机构㊁各生产单位㊁高等学校商定分工合作的办法㊂ ([13],328页)但在邓子恢副总理的讲话和水利部李葆华副部长在闭幕式上的报告中,未再提及这一问题㊂([13],335-363页)这说明针对水利科研机构工作内容重复㊁力量分散的问题,此次会议仍未得到解决㊂实际上,这一问题不仅在水利领域存在,而且在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㊂为此,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指出: 当前有一个很重要也是大家所很关心的问题,便是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力量和布置方生的力量,如何在这些力量之间进行良好的分工合作,也就是说如何按照 统筹兼顾㊁适当安排 的原则,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协调 ㊂并指出, 中央早就注意到了这一层,已经使国务院的科学规划委员会成为常设的机构,它的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于科学院㊁高等学校和产业部门之间的科学研究工作进行协调㊂ [12]2 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对水利科研机构布局的协调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于1956年3月成立,1958年11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委员会合并,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㊂该规划委员会存在的两年多时间内,除完成制订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和编制年度研究计划外,还有一项主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的协调工作㊂[14]这与此次合并事件有着直接关系㊂针对全国科学技术力量分布不合理的问题,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了26个专业小组,水工组为其中之一㊂[12]1957年3月,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关于科学技术发展问题和增产节约问题成为与会代表讨论的两个主要问题㊂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㊁水利部㊁电力工业部㊁交通部共同签署了关于水工科学研究机构的协议㊂[15]这里将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一㊁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为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其发展方向主要为研究水利科学的基本理论及重大水利建设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水利科学研究的中心,指导全国各水利科学研究单位,为全国各生产部门(水利部㊁电力部㊁交通部㊁铁道部等)服务㊂二㊁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改由水利部与交通部共同领导,使成为全国河港治理为主的科学研究机构㊂三㊁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水工协调组应迅速考虑有关执行上述协议的具体措施㊂3月16日,黄文熙委员在政协全体会议上就各有关部门达成的关于调整和合并水利科学研究机构的协议进行了介绍,指出 经过这次协调纠正了过去遍地开花和各搞一套㊀4期张伟兵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439㊀㊀的分散现象,充分体现了团结合作的精神㊂这样做不但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上可以更经济合理些,并且对于研究任务的完成也将更有保证㊂ 称 这次协调所创造的两种新的科学研究机构组织领导形式,这是完全适合于我国水利科学研究部门当前的实际情况的㊂ [11]3月19日,郭沫若在全体会议上就科学研究的协调问题进行发言,指出:要使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顺畅地实现,就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中的协调㊂ 这次协调的方针,是充分利用现有力量,使教学㊁研究㊁生产三方面的力量能够密切结合,把全国的科学队伍加以组织和调整㊂ [16]并对黄文熙的意见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指出: 按照这个方案研究力量集中了,科学院水工研究室的基建就不需要单独搞,水运科学研究院也不需要设置水工部分了㊂ [12]由此确定了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的正式合并㊂3㊀双方合并的过程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57年3月20日闭幕㊂会议结束后,水工室与北科院开始了正式的合并工作㊂至1957年12月双方正式合并成立,前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㊂3.1㊀第一阶段(1957年4 5月)1957年4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向北科院和水工室联合发出‘关于水工科学研究机构合并的联合通知“,指出: 经过本院㊁部共同协商并征得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同意,确定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与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与水利部共同领导的水利科学研究机构,并密切与清华大学合作,主要研究水利科学的基本理论及水利建设中带普遍性的问题,为全国有关生产部门(水利㊁电力㊁交通㊁铁道)服务㊂ 在接通知后,即希你室㊁院进行直接联系,开始商谈有关合并事宜,并将所商谈的具体合并方案报院㊁部早日决定,以利工作的进行㊂ [17]4月16日,双方经过协商提出了初步合并方案,并于4月30日报给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㊂[18]主要要点有三:一是合并后的发展方向方面,今后逐步过渡为中国科学院领导下的为全国各部服务的水利研究机构,或者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水利科学分部性质的部门,下设有关学科的研究所㊁室㊂二是组织形式方面,提出了两个方案㊂第一个方案是合并后根据每个学科成立基本理论研究与接受委托试验两个平行的部门;第二个方案是合并后以学科分工成立相应部门,在每个部门内分为两种性质的组,固定基本理论研究部分,为生产服务的部分则可随任务随时变动㊂两种方案各有利弊,同时报请领导审定㊂三是合并中存在困难,首先是合并试验室和宿舍均无法解决,必须迅速进行增建;其次是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内,近一千平方米的房屋为水利部设计院借住,希望其能及早搬家,以利于早日合并㊂水工室与北科院的合并工作,也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支持㊂1957年5月,北科院顾问㊁苏联专家齐恰索夫提出了一份‘关于中国水利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问题“[19],指出: 为了建立一个统一的科学研究中心来调协(协调)水利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问题和更合理地利用科学工作干部㊁试验室和设备㊂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通过了一项决定,把水利部北㊀440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2卷㊀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和科学院水工室合并成一个统一的,由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领导的中央水利科学研究院㊂这个决定苏联专家认为是正确而及时的㊂ 合并后的研究院将来可以叫作全国水利科学研究院或中国中央水利科学研究院㊂ ([19],1页)3.2㊀第二阶段(1957年6 10月)为顺利完成合并工作,科学规划委员会水工组责成双方单位负责人员成立水工专业小组,共同研究合并的具体问题㊂水工室方面的人员为党委书记杨家德和主任张光斗,北科院方面的人员为副院长张子林和谢家泽㊂工作小组成立后,双方就合并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多次商谈㊂并于1957年6月27日和28日由科规会召集双方研究人员和有关部门代表举行了座谈,对合并后的领导关系包括将来归谁领导等问题有比较明确的看法㊂多数人员认为合并后的机构应该归由中国科学院领导,与会的电力部㊁交通部㊁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负责同志也表示赞成㊂但8月28日,在水工专业党小组召集的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有关党员负责同志参加的会上,对领导关系等问题仍未取得一致看法㊂9月19日,双方单位负责人员再次进行了商讨㊂会谈中双方均指出,合并问题虽一再讨论,但具体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对双方工作都不利㊂鉴于这一情况,双方认为, 有必要将多次讨论中统一的及不一致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作领导议后决定合并问题的参考,并希望领导能迅速作出决定㊂ 双方对合并后研究机构的主要任务意见一致,即:研究水利科学的基本理论及重大水利建设中带普遍性的问题,并为全国各生产部门服务㊂双方未能统一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三方面:领导问题㊁机构名称问题以及对研究任务的认识问题㊂领导问题上, 根据科学研究工作者座谈会的多次讨论及电力部㊁交通部㊁清华大学等有关负责同志的意见,合并后的机构领导应以科学院为主,在若干年后归中国科学院单独领导㊂ 据此,中国科学院方面认为, 根据大家的意见,同时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在合并过程中可以双重领导,但以科学院领导为主,而在若干年后由科学院单独领导 ㊂水利部方面认为: 上述意见是大鸣大放期间的意见,可以不必考虑科学研究工作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若干年后归谁领导的问题不必在文件上说明 ㊂机构名称问题上,中国科学院方面认为应称 水利研究所 ,水利部方面认为应称 水利科学研究院 ,这反映了合并后机构规模及发展方向的问题㊂研究任务上,虽然双方都同意合并后机构的研究任务主要是以基本理论为主, 但对什么是基本理论研究,双方看法还很不一致 ㊂考虑这些具体问题都是讨论已久但未能解决的问题,拖得太久对双方工作都会造成很大影响,双方分别提出了合并问题上的两种做法㊂北科院提出的意见是:一是不考虑各种不一致的意见,先进行合并,具体问题留待合并后再去解决;二是暂不合并㊂水工室提出的意见:一是目前具体问题如领导关系(包括将来归谁领导)㊁机构名称(这反映了合并后机构规模及发展方向)㊁机构组织及干部管理等问题均未解决,待解决后再进行合并;二是暂不合并㊂同时双方都认为,合并中的这些矛盾,已不是水工室和北科院双方领导所能解决的,请科规会迅速予以决定,以利于水利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㊂10月5日,水工室根据双方会谈草拟了有关合并问题商谈结果的联合报告(草稿),并请北科院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㊂北科院在收到报告(草稿)后,认为双方意见不一致,对促进合并工作没有意义,不必要联合写报告㊂10月14日,水工室重新拟定了‘关于合并问题商谈结果的联合报告“,以双方名义正式上报科规会,同时抄送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㊂北科院在收到该文件后,建议不联合发出㊂10月19日,北㊀4期张伟兵等: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历史探实441㊀㊀科院联系科规会科学管理局,经对方同意,撤回该文件㊂[18]3.3㊀第三阶段(1957年11 12月)1957年11月27日,科学规划委员会水工组再次组织召开会议,就合并后的方针任务㊁工作计划㊁干部管理㊁经费投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终于取得了一致意见,主要包括7方面内容㊂一是领导关系与名称方面,学术方面由中国科学院主管,行政方面由水利部主管;合并后的名称为中国科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㊂二是合并后成立学术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领导;科学研究的计划经双方协商决定后交由中国科学院主管㊂三是干部管理方面,副研究员㊁六级工程师㊁正副所长和正副处级以上干部的任免管理,需经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共同协商后,由水利部负责决定,并办手续㊂其他人员的任免管理由合并后的新机构负责决定㊂关于科学研究人员的配备㊁研究生及理化㊁电机等专业人才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水工㊁水文㊁水利㊁土壤改良等专业人才由水利部负责㊂行政人员主要由水利部配备㊂四是经费方面,经费投资㊁财务管理及物资供应等主要由水利部负责;中国科学院负责供应特种仪器设备,每年拨给一定的经费给予补助,由水利部统一管理㊂五是办公试验㊁住房及接送上下班问题方面,办公问题无大问题;宿舍正在建设中,可在1958年三四月份正式交工;在合并办公后宿舍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临时由交通车接送㊂六是共同组织合并工作的进行问题,由双方同工作性质的部门各派一名负责人共同安排各部门工作及合并事宜㊂七是整风问题,合并后到1958年5月前党的领导及整风领导由水利部党组织领导进行㊂会议还就合并工作的方法问题进行了讨论,要求团结起来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相互尊重,遇到问题多进行商量,互相谅解㊂[20]此外,会议还决定由水利部副部长冯仲云召集有关方面就两机构的合并问题举行座谈会㊂[21]11月28日,经双方同意,报请中国科学院和水利部,请求颁发合并后的新印章㊂[22]12月9日,水工室拟定了‘中国科学院水利部关于共同领导水利科学研究院的协议“,希望北科院方面12月15日之前审核完成;希望冯仲云副部长在12月中旬召开座谈会;新印章12月25日启用,正式换用新机构名称并登报通知;水工室搬迁至北科院地址办公,至迟在1958年4月底结束㊂[21]12月17日,科规会水工组致信北科院,称 此协议书业经聂副总理批准,并经中国科学院及水利部盖印 ㊂[18]12月25日㊁27日㊁29日,‘人民日报“连续刊登了 中国科学院水工研究室㊀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启事 ,称 我室院奉命自本月二十五日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㊀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㊂今后所有对外联系事宜,概由新机构负责㊂地址:北京西郊景王坟㊂ [23-25]4㊀新机构的正式成立及初步进展成效1957年12月31日,冯仲云副部长在原北科院召开了双方全体职工庆祝合并的联欢大会并做了报告,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严济慈主任也做了报告,双方单位原负责人也在会上做了发言㊂根据北科院址房屋建筑情况,估计1958年4月底可全部迁往一地办公㊂[3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利科学研究院成立后,随即开展了建院工作㊂4.1㊀临时院务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及院管理事项的讨论会后随即成立了临时院务工作委员会㊂由黄文熙㊁张光斗㊁张子林㊁张任㊁谢家泽㊁杨。
科学技术史(水利方向)课程学习思考题第一篇:科学技术史(水利方向)课程学习思考题科学技术史(水利史)研究生课程作业《中国水利史》一、请举出古代著名的五个灌区,并分析它们兴建的历史背景、技术特点、灌区发展历程、灌溉效益等。
二、请列举古代三次治河活动,分析治河活动的源起、技术特点、治河历程、治河成效与意义,以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
三、请列举古代三条人工运河,分析每条运河的线路布置特点及其原因、运河的技术特点、对历史上政治经济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作用。
《水文化与治水文化专题》一、结合你自己的理解,分析文化的内涵与实质。
二、试分析国内(外)水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三、举一个实例(如与水有关的风俗、建筑、精神、思想、智慧等),从治水文化(或水利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
《近现代水政与水法规研究》一、分析水政工作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二、分析我国水法规体系的组成及其主要法律原则。
三、国外近现代水管理工作中,是如何运用法律手段的?试举例说明。
《历史水旱灾害及减灾》一、请举出我国著名的两次水灾(其中至少一次古代水灾),并对水灾的起因、灾情、救灾过程、救灾组织与手段、减灾对策与措施、经验与教训等进行分析。
二、请举出我国著名的两次旱灾(可含蝗灾,其中至少一次古代旱灾),并对灾害原因、灾情与损失、救灾过程与措施、对社会经济等影响等进行分析。
三、你认为我国历史水旱灾害减灾方面,有哪些经验与教训?第二篇:科学技术史课程意义论述学习《科学技术史》课程的意义《世界科学技术史》讲述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从科技起源到现代科技,从东方科技到西方科技,从独立的各个学科到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大学科,从探索自然界到研究人类自身,总之,它涉猎广泛地从宏观层面介绍了各个时期各个区域的科技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科学技术从其诞生之初就凝聚了人类最优秀的智慧。
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我国的传统水利按照建设的规模和技术特点,大致可以分作3期:大禹治水至秦汉,这是防洪治河、运河、各种类型的灌排水工程的建立和兴盛时期;三国至唐宋,是传统水利高度发展时期;元明清,水利建设普及和传统水利的总结时期。
一水利的起源与第一次建设高潮(公元前22世纪至秦汉时期)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生产力出现了飞跃的进步。
此外,秦汉政权的大一统和强盛的国力,对于需要大规模社会组织的水利建设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此,这一时期在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并有一批传统水利的大型精品问世,有的至今仍卓然于世。
在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这个时期水利科学技术也取得较快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争鸣,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繁荣。
在西周及其以前的奴隶制国家时期,中国传统水利技术较之古埃及、古巴比伦,特别是奴隶制高度发达的古希腊略逊一筹,而在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水利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形成东西方交相辉映的局面。
中国传统水利的这种发展势头一直持续达2000年之久,并逐步向世界水利科学技术高峰迈进。
以下按防洪、灌溉、航运和科技进步等部分,扼要叙述这一时期水利的发展历程。
(一)防洪治河工程的起源与发展临水而居是人类最初求生存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的进步,农耕文明的兴起,对水源更加依赖。
但是,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水灾害的威胁,由于居住区域的扩大和农业的发展而日益严重。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的第一页是大禹治水的传说。
约公元前22世纪,历史已经进入了原始公社末期,农业进入了锄耕阶段,人们逐渐由近山丘陵地区,移向土地肥沃、交通便利的黄河等大江大河的下游平原生活和生产;这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防止洪水的危害。
相传当时黄河流域发生了一场空前的大洪水灾害,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广大平原,包围了丘陵和山岗,人畜死亡,房屋被吞没。
这时禹继其父鲧治水,他一改鲧堙堵治水的方法,疏导分流洪水,将黄河下游入海通道“分播为九”,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得治水的巨大成功。
水利大事年表公元前5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浙江余姚河姆渡人已使用独木舟公元前40世纪前后■埃及人利用尼罗河洪水漫灌公元前36世前■中国西安半坡人使用尖底陶罐系绳的汲水工具公元前35~前30世纪■埃及人在尼罗河开始修建左岸大堤,并进行水位观测■中国河姆渡人已使用水井公元前29世纪前后■埃及在尼罗河上建考赛施干砌石坝,坝高15m,坝长450m,是文献记载最早的坝,并建渠道和渡槽,向孟菲斯城供水公元前28~前20世纪■中国河南登封王城岗的龙山文化已用陶制排水管道公元前20世纪前■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已有灌溉,成为古巴比伦文化发祥地■腓尼基人在提尔港以矩形石块建筑直墙式防波堤■据中国《尚书·尧典》记载,“汤汤洪水方割(淹),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是尧舜时黄河大水最早的描述■据中国《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并尽力于沟洫,使用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公元前25~前17世纪■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城已有完整的供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约公元前17世纪■巴比伦人用风车提水灌溉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国商代实行井田制度,利用沟洫分割田块和灌溉排水■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出现古“水”字,并已有天气和降水强弱的记载公元前1066~前771年■中国西周颁布《伐崇令》,保护水井公元前10世纪前后■中国已使用辘轳提水公元前9世纪■中国西周设立管水土方面的主要行政官吏——司空公元前8世纪■亚美尼亚建有坎儿井公元前722~前221年■中国已使用竹弓打井机具■中国有关水利的著作《管子·度地》对明渠比降计算、有压管流、水跃现象、土壤含水量与施工质量的关系等已有叙述公元前651年■中国春秋时代诸侯国盟约规定“毋曲防",是中国最早有关水利管理法规的文字记载公元前647年~前591■中国《左传》记载有“泛舟之役”,为秦国粮船经渭水、黄河入汾水至晋都绛(今山西翼城东) 年公元前602年■据《汉书·沟洫志》转述《周谱》记载,中国黄河改道,从沧州以东入海,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公元前6世纪前■罗马用条石建筑大型排水水道,最大者过水断面为3。
水利学·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期(三国至唐宋)——水利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水利科学技术的完善水利学·水利建设蓬勃发展期(三国至唐宋)——水利基础理论与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水利科学技术的完善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和不断完善促进了水利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时期,传统的水利科学技术进入了它的成熟期。
1.基础河工理论的萌芽和成长古代河工基础理论方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有关河流水位的观测、汛期涨落规律、流量计算、河流泥沙理论等方面。
(1) 古代的水位测量水位概念起源很早,实施水位测量始于秦代的都江堰工程。
据公元345年成书的《华阳国志》记载,李冰修都江堰时,“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约定); 水竭不致足,盛不没肩”。
这三尊石人就是人形水尺,肩和脚就是水尺刻度。
这个水尺所表明的是,如果水面浅至石人脚,灌溉水量就会不足;当江水涨到石人肩,灌区将会发生洪水灾害。
可见,这里水尺读数就不只是水位的概念,也代表了水量的大小。
也就是说,由于都江堰进水断面和河底坡降相对稳定,因而从水位的高低可以预测灌区灌溉水量的丰欠。
这是堰流理论最早的实际应用。
宋代都江堰水尺移至宝瓶口的离堆上,称为水则。
水则共十划,“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于江”。
1765年在宝瓶口重新建立水则,总计二十四划。
春耕时若要用水充足,水位应及十三划,这个水则一直应用到现在。
除都江堰水则外,宋代在我国北方和南方的水利工程中普遍实用水则。
例如北宋在今海河流域下游地区有一系列洼淀。
当年洼淀主要服务于防止辽兵入侵的军事目的,因此需要维持一定水深,以达到深则不可行船,浅则难以徒涉。
为此,景祐二年(1035)在雄县设立水则,以便人为控制洼淀的蓄泄。
在南方,水则应用更为普遍。
在太湖苏州垂虹桥附近,宋代有两个著名的水则,其中左水则碑是专门记录特大洪水的。
据1564年出书的《吴江水考》记载:“水在一则,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极低田淹;过三则,稍低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淹。
第二章水利基础科学第一节水文、水文测验与洪水预报我国长期以来就属于农业社会,而对农业的最大威胁是水旱灾害。
因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积累对水的认识,往往以“浮天载地者,水也”,“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来描述水的存在,并逐步形成了水文水资源的科学体系。
由认识水进而利用水,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一)地表水系与水资源最早描述地表水的著作是《山海经》和《禹贡》。
《山海经》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代,以周朝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山川为纲目进行地理描述,提供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
全书共记有300多条河流和湖泊,说明了各级河流的发源地、流向和汇注,粗略地勾画出北自黄河和海河,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水系分布。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分别记述了弱水、黑水(位于今甘肃张掖一带)、黄河、漾水(汉水上源)、长江、沇水(古济水,自河南武陟注入黄河)、淮水、渭水、洛水等河流的经行。
对于黄河的描述较为具体,记述黄河发源于青海积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流至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之禹门口),南至华阴(华山之北),折而东向至底柱(三门峡),再东至河南盂津,继至洛河口和大伍山,然后北折过洚水,(古漳水),经大陆泽(河北之宁晋泊等湖),更北则分作九支,并最终汇为逆河(受潮河段)入于海。
勾画了一幅古代水系图。
春秋战国时期对全国的水资源也有系统的描述,并集中体现在《周礼•职方氏》中。
职方氏是掌管全国的地图和九大行政区(九州)的资源和经济情况的官员。
记述内容包括九州的主要山岭、泽薮(湖泊和沼泽)、川(通航河流)、浸(灌溉水源)、人口、农作物、家畜、特产等。
其中对泽薮、川、浸等的系统记述,可以看作原始的水资源区划。
见表2—1。
注:表中古今地名、水名对照据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河流水文著作自三国初期(220~232)的《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问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河流水系的专著。
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居世界第三位。
干流长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积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长江水量极为丰富,每年入海总水量约达一万亿立方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淮河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交界的桐柏山,海河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水系。
它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位于海河流域之内。
海河水系共有五大支流,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
珠江流域包括东江、西江、北江,按长度为我国第五大河。
三江之中以西江最大,为珠江干流,全长二千一百二十九公里,发源于云南东部山地,经贵州、广西等省区,在广东注入南海。
我国淡水湖以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和巢湖最著名,称为我国五大淡水湖。
我国古代的治河防洪工程技术,大体经历了从“障洪水”到“疏九河”,又从“疏九河”到筑堤防洪的辩证发展过程。
同时,我国人民的治水活动也对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关于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历史传说。
相传在尧、舜、禹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
禹采用以疏导为主的治河方法,比共工氏和鲧的“壅防百川”的治河办法前进了一步,从单纯的消极的防洪进到积极的治河,已经部分地改变了河流的自然状况。
但从禹开始,禅让的传统被破坏了,禹的儿子启夺得了王位,开始传子世袭制,奴隶制国家最终形成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
堤防起源较早,至少在西周时就已出现,春秋时期堤防的系统修建。
春秋战国时期水灾记载中最重要的一次是公元前602年黄河的大改道(第一次黄河大改道)。
西汉初年,黄河也还比较安定。
到了汉武帝时期,河决便频繁出现。
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下决心堵塞决口,命令汲仁、郭昌主持,动用几万民工参加。
通过群众的英勇奋战,决口终于被成功地堵塞了,并在其上修建宣防宫,这就是著名的瓠子堵口。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河渠书》专篇的体例,系统论述前代治水史实以及当代的防洪、航运和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史事。